琼州学院教务处查成绩:道德修养是个经济学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54:38

道德修养是个经济学问题

欧阳君山

 

儒家、道家和佛家对修炼的要求,说起来千言万语,两个词说完: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一个词说穿:市场化!

                              ——题记

 

 

注:上回谈《修养无极限》,有朋友问到学佛修道的事。说到底,学佛修道就是提升一个人的能量级别。怎么样提升能量级别呢?实际上就是不浪费能量,要做到不浪费,必须懂得经济学,而且必须懂到市场。《易》之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其实就是市场,就是由“看不见的手”运化一切。本文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深刻揭示了中华哲学的底蕴,同时更从最基本的层面深刻揭示“看不见的手”的本质。文章曾先后在《经济学消息报》和《民主与科学》杂志上刊发。

 

 

拙作《天下事——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全书贯穿一个主人公“我”,而且“我”自始至终在盘算支出、收入和效益,书中反复提示这样一句话:经济学是“我”的元学问!

 

经济学究竟“元”到什么程度呢?我们认为,经济学是最最根本的,全部的哲学社会科学,乃至大哲学家康德当年所提出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都可以被统一在经济学的范畴内,经济学能够一“元”化到底。因为制度经济学的巨大成就,学界已经接受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但我们的说法可能太彻底,属于经济学一元主义,有点惊世骇俗,一下子会让人感觉难以接受。这是十分正常的,任何一种新思想,大伙最初的反应可能都会难以接受,若一个个立马都心领神会,那还是新思想吗?

 

为了帮助大伙消化经济学一元主义,今天从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角度来谈一谈,这就是道德修养的角度。道德修养也是个经济学问题?我很早就想专门论一论此一问题,“刺激”来自于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老先生一句话。事情说的是到南沙沟小区拜访茅老的人特别多,老人家都热情接待,从不在意来访者的“来历”和“动机”。《南风窗》记者曾向茅老好奇地问起为什么,老人家说了句非常有意思的话:“怀疑别人的成本太高!”这属于地道的经济学答案,但问题却是个典型的道德问题。

 

茅老在为人处世所表现的单纯和善意,正是孔夫子当年所提倡的“不逆诈,不臆不信”,中国人的通俗圣典《菜根谭》也有相关论述,原话是:“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这种种看起来都像道德说教,茅老一句“怀疑别人的成本太高”另辟蹊径,举重若轻,发人深思!

 

实质上,茅老的话是用经济学的语言为孔夫子和《菜根谭》的话点了题。孔夫子和《菜根谭》没有直接说“怀疑别人的成本太高”,但意思应该就在于这一点,至少也包括这一点。我们不应该苛求古人,因为古人没有经济学,更没有“成本”的说法,那时候的整个舆论和语境是就道德说道德,大家也接受这样的道德说教,倒是“怀疑别人的成本太高”会让人唐突不知所以。

 

但今天如果再简单地重复孔夫子和《菜根谭》的话,那就真个是正儿八经的道德说教了,容易让人心生厌倦。对道德问题,对古代智慧,乃至对整个的中华文明,我们都应该像茅老称“怀疑别人的成本太高”一样,用今天的语言来点题,如果能够做到用经济学的语言点题,自然更好,因为当今学术上的整个舆论和语境决定着经济学的说法可能会让人更容易接受。

 

说到道德修养,最崇高或者说最成熟的道德修养是什么样子呢?中国有一部古老的书叫《易》,被誉为“群经之首”。一般认为,《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各家各派都从它而起。《易·系辞》上有句话:“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意思是说,只要你能够完全放松,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展开,能虚静下来是一件最了不起的事!如果说《易》是中华文化之源,那“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就称得上中华文明的源中之源。《道德经》五千言,乃至于《道藏》八千卷,南怀瑾先生用六个字高度概括——“致虚极,守静笃”,而这不过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另一个说法。应该可以说, 虚静就是中华文明所推崇的最成熟的德性!

 

这与经济学有什么关系呢?初看上去的确与经济学风马牛不相及,但既然说道德修养是个经济学问题,作为最成熟的德性,虚静就应该与经济学有关系,而且应该大有关系。大家都知道,当今世界,全球化和市场化势不可挡,这对各国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如果要加入全球化进程,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非常明确:放弃管制,不能干预,尽可能地开放市场,乃至完全放松!这不正是要求各国政府保持虚静吗? 

在讲道德修养时,在讲修身克念时,儒家、道家和佛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说法,那就是——“勿忘勿助,顺其自然”!意思就是说,人在修炼中,对心中的念头不要干预,不要管制,不要计划,而应该尽可能地放开胸怀,无心任运。比如唐代道士吴筠在《玄纲论》中的一段话非常典型:

 

道不欲有心,有心则真气不集。又不欲苦忘心,苦忘心则客邪来舍。在于平和恬淡,澄静精微,虚明含元,虚明含元,有感必应。应而勿取,真伪斯分。

 

这不正相当于由“看不见的手”运化一切吗?其实,用经济学的语言讲,这就是市场化!儒家、道家和佛家对修炼——包括养生在内——的要求,说起来千言万语,两个词说完: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一个词说穿:市场化!

 

有趣的是,从修身克念上,我们更能够准确地理解市场化的微妙之处。人具有自我意识,人的心态的市场化不可能是枯木死灰,自我意识完全泯灭,能且只能是勿忘勿助。一个成熟政府的市场化也是如此,不能助,但也不应忘;换句方便的话说,它是“无政府主义”,又不是“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思想界,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曾几度交锋,全球化和民族经济的关系也引发争议,至今未果。原因是不是我们没有能够把握到这里面的微妙关系呢?

 

世界贸易组织对政府的要求,与《易》对道德修养的要求,二者相通,这应该已经没什么疑问。学界之所以没注意到这二者的相通,一者可能因为我们的经济学是从西方来的,人们不会把市场化——或者说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修炼联系在一起;二者因为因为搞传统文化研究的人对西方经济学了解不多,而且也不一定就深入研究到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修炼或道德修养,人们更容易于停留在一些表层研究上。但没注意到不等于事实上不存在!现在的问题是:二者的相通是属于偶然的巧合,还是存在必然的联系?难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真的就是“看不见的手”?我们且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位叫蒙克夫·基德的登山家,在不带氧气瓶的情况下,多次跨过6500米的登山死亡线,并且最终登上了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他的这一壮举1993年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因为乔戈里峰高近8000米,自1881年有人携带氧气袋登上此峰后,一百多年过去了,还从来没有人能扔掉它。 

奇迹是怎样被创造的呢?在颁发吉尼斯证书的记者招待会上,这位美籍印度人如是描述说:我认为无氧运动的最大障碍是欲望,因为在山顶上,任何一个小小的杂念都会使你感觉到需要更多的氧。作为无氧登山运动员,要想登上峰顶,就必须学会清除杂念。脑子里杂念愈少,你的需气量就愈少;欲念俞多,你的需氧量就愈多。

 

这个有点极端但意义典型的案例可能启发了我们两点:一是人的心理与生理紧密相连,每一个念头都需要消耗生理上的能量;二是杂念消耗更多的生理能量,心态单纯可以节能。这两点自然而然就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把人身也比作一架机器,如何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呢?这正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经济学问题!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所谓修炼或道德修养,所面对的问题应该就在于此,舍此以外,人身上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问题呢?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之所以也是养生哲学,道理正在于此。

 

《大学》有个说法,叫“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这里的“胖”指的是舒泰,不是肥胖。意思就是说,就像有钱能把房子装修得更漂亮一样,有德能够使人的身体健康舒泰。这应该是真实不虚的,蒙克夫靠没有杂念登上乔戈里峰,不正表明德滋润了身吗?中医就是整个奠基于“德润身”之上的,中国民间流传“药医不医病,佛度有缘人”,道理也在于此。

 

既然存在一个身心经济学,那世界贸易组织对政府的要求和《易》对道德修养的要求二者相通,可能就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存在必然的联系。我们平常有一个说法,叫“内心世界”,这并非夸张的说法,人心中的念头各种各样,“念”念不息,“头”头是道,我们甚至很难平静一个区区五分钟,难道这还不是一世界吗?既然是一世界,存在一个经济学问题,何足怪哉!

 

道德修养——包括养生在内——就是面对和处理此一经济学问题的,它的最后答案是什么呢?正可谓内外合一,外在世界经济学的最后答案也就是内心世界经济学的最后答案,这就是:放弃干预和管制,尽可能地开放和放松,由“看不见的手”运化一切,寂然不动,感而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