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会计怎样考试:怎样提高背诵默写效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35:27
  青少年时代,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名人在这美好年华中留下了善于背诵的佳话。在生死关头,吟出《七步诗》的曹植,十岁左右,就能背诵诗赋十万余言。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女文学家蔡文姬,青少年时,就能把父亲蔡邕的四百多篇作品一一背出,蜚声当代世界文坛的巴金,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能背诵《古文观止》等好几部古典名著。青壮年时期的马克思,能背诵海涅、歌德、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等名家的许多作品。

  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看,每位中学生,一年要背诵一定数量的文字。有些同学害怕背诵,甚至“谈背色变”,认为自己没有背诵的细胞,其实,从科学研究的数据看,人(特别是青年人)的记忆力是非常惊人的。心理学家曾提供过这样的数据,正常人脑的记忆储存量高达1012—1015比特(一个信息量的单位,叫一比特),它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一百万倍。人脑的记忆容量约相当于五亿册书籍的知识的总量,而且,信息的储存期可达七十到八十年。可见,人人都有背诵的天赋条件,大脑的记忆功能远没有被充分利用、怨自己“脑瓜笨”,是盲目的自悲,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怎样提高背书的效率呢?

  一、认识背诵的原理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看,背诵的过程,不仅仅是从“开卷读数遍”到“掩书背数遍”的过程。由“阅读”到“背诵”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识记阶段——经过多次的阅读,达到熟悉(注意熟悉的要求)与记住的目的。2.保持阶段——指记忆的材料在脑袋中的储存。3.再现阶段——包括在一段时间后重读原来的需要记忆的材料和回忆原来的材料两点。三个阶段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认识到这一原理,我们在背书的时候就会克服盲目性,注重科学性,从而提高复习背诵的效果。

  二、注意熟读的“熟”与背诵的“诵”

  不少人背书,只是机械地将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只重“读”,不重“熟”,只重“背”,不重“诵”。这样识记,效率往往不高。熟读,不但要求读到熟练的程度,而且要求熟悉背诵材料的内容、结构、脉络,理解背诵材料达到如数家珍的程度。革命老人徐特立背书,就很注重这一点。他说:“我读了书上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以后,就闭着眼睛想:”这儿告诉了我一些什么知识?‘弄懂了,再读下去。这样,读一本,懂一本,牢牢记住“。熟读,不但包含机械记忆,而且包含理解记忆。背诵,则要求从”背“转化为”诵“。毛泽东同志背书,就是这样做的。别人请教他背书的方法时,他介绍说:”我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咏,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味“。

  三、理清思路,分合相间

  文有文的思路,诗有诗的思路。思路是背诵的导线,把握住它,背诵时才不至于发生漏背、乱背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与巩固记忆。试以背诵朱自清的《春》为例,我们记住盼春——描春——颂春这一思路,以此为背诵《春》的导线。并按这一思路的层次,分段背诵,熟一段,进一段,步步为营,逐段推进。下面是《春》的“分合相间”背诵法示意图:

  四、心专、脑思、手动

  积前人背书之经验,无不强调要心意专一,切忌浮躁,目在书而心在外,口念音节,心猿意马,这样是无多大收益的。有位心理学家做过实验:专心背诵两遍,胜过心不在焉地背诵十遍。脑思说的是边背边思考下文,边记住易错、易漏的地方。大文豪郭沫若背书,就很注意这一点。他说:“背书中的思考与瞻前顾后很重要。”手动是说边背诵,边试着默写(一般是指成诵之后进行),把语言信息还原于文字,一方面又可以记录背诵效果,以便查对、补缺。桥梁专家茅以升小时背书,就是用这种方法,他边诵边默,一个暑假,居然背熟了上百首古诗,十几篇古文。

  五、注意阶段性的重背

  记忆的保存,是有前深后浅的识记规律的。它有渐忘性,原来储存于大脑的信息,会受新输入的信息的影响,加以时间推移,渐忘率便会越高。根据科学实验证明,阶段性地保持识记材料的重现次数,有助于加深记忆,一般是第一次,最多隔七天,以后每隔三、四天,就要重现一次记忆内容,经数次重现,印象就会很深。这也就是“学而时习之”可以使人“悦”的道

背书五法

    学语文就要博闻广记,然而背书却是广大学生感到头痛的事情,溆浦县曹昊老师总结了以下五种常用的背书方法。

1.紧缩法

    即先铺开后收拢。例如背《少年中国说》中的“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流。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覆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在熟读各句的基础上,可分两段紧缩。第一段:“总起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雄”;第二段:“日→河→龙→虎→鹰→花→干将→天、地→纵、横→前、来→美、壮。”只要把这些中心词连起来当一句背熟,回忆时,在各中心词上辐射,便可记诵此段文字。

2.分割法

    把要背的文章分割成若干段(或块),先将小段背熟,然后连段成篇。例如背诵《春》这篇散文时可分为三大块:“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可分五小块:“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如背《醉翁亭记》时,可分割为三大块:“亭由来”、“山水乐”、“官民乐”。其中后者又可分割为:“滁人游”、“大守宴”、“醉而归”。使用分割法背诵各段(片)后,再用紧缩法收拢。

3.追踪法

    在背诵游记散文和部分说明文时,可循游踪进行背诵。例如背《桃花源记》(初四册)可循:穷桃林→入小口→进桃源(景、人)→出桃源→后问津”这条渔人游踪线索来背。又如背《小石谭记》时,可循“进石潭→潭貌→潭中鱼→潭源→坐潭上→同游人”的线索,追溯行踪,顺藤摸瓜,记熟较为容易。

4.抄写法

    在背书过程中往往看三遍不如读一遍,读三遍不如抄一遍。这是因为“看”只有“眼到”,“读”则有“眼到”和“口到”,而“抄”便有“眼”“心”“手”三到,它调动了多种器官配合记忆。这种方法适宜背诗词和名言警句。

5.演读法

    将要背诵的内容分角色反复演读,这种方法适宜分组运用。如背《曹刿论战》可分“庄公”、“曹刿”、陈述者三个角色演读,使学生在“戏剧”活动中获得深刻的记忆。

古文“活记活背”八法

    这是由湖南武冈程谦老师实验并总结的古文背诵方法。

1.理解词句含义

    人们实践经验认为:阅读不理解其含义的词句,只能让其音、形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起到机械识记的作用,这种识记,记得慢、忘得快;如果理解其含意,让音、形、意同时刺激大脑皮层,则可形成理解记忆,必易记难忘。幼儿读《百家姓》(实为486生),每姓之间无内在联系,实为单个的文字符号,全凭机械记忆,难记难背。但读《三字经》,什么“养不教,父之过”,“融四岁,能让梨”,一读就懂其义,理解记忆,必易记难忘。所以背诵古代诗文,首先是理解词句意义,否则,即为死记硬背了。

2.句中划分字词

朗读时用下面加线条的办法,把句子(特别是长句)中词重点地划分成词或短语,然后,从部分到整体地去记。如:

(1)故予与同社诸君子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五人墓碑记》)

(2)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

这样化整为零,理解是基础,理解了才能划分正确,也才能准确速记。

3.掌握修辞特点

古文句子常用修辞方法不同而各具特点,或对偶、排比,或设问、反问,或反复、对比。诵读时可抓住其修辞特点,分析句子结构去思考记忆。如:

(1)A、阴风怒号,浊浪排空。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岳阳楼记》)

这都是主谓式的对偶句,记忆时,先把主句中的中心词“风、浪、鸥、鳞”四字记住,然后根据对偶句式要求,将中心词前后词语(前为形容词、后为动词)略记即可。

(2)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中国说》)

这段共66个字,是由8个句子构成一组表假设关系的排比段。文字虽长,相同字多,只要记住各句中不同的词语(加点的),全段即可速记。

4.比较词句异同

古诗文中,排比形式出现的句段,一般大同而小异。诵读时,在记“大同”基础上,再记忆“小异”部分,可以提高记忆速度。例如《诗经》中《伐檀》,全诗由3段组成,每段均为5句48字,其中42字全同,只有6个字不同,如果背诵了第一段,第二、三段只要记住不同的6个字,即可背出全诗。

5.遵循行文顺序

古文无论记述、说明、议论,行文都有顺序。朗读时如能理解、遵循行文顺序,则大有利于记忆。例如:

(1)《口技》中描述几种声音的发生,其顺序是:遥闻犬吠——妇人欠伸——其夫呓语——儿醒大啼——继而夫醒——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这些声音的发生,前后互为因果,这种事物的本来顺序,行文不能颠倒。诵读时理解其因果关系,依顺序记忆,必生速效。

(2)《曹刿论战》(议论文),全文紧扣“论”字,其行文顺序是:先详论战前对策,再论战斗中决策,胜后再论取胜原因。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顺序,遵循这顺序可以帮助记忆。

6.逐句记头填尾

在熟读古文数遍之后,着重记住每首句之一二个字,然后用默写方法填上尾句。例如: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融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先将加点字(句头)记好,然后回忆性填句尾部分。这是背记整段文章的好方法。

语文背诵十七法

    中学教材中背诵篇目占有很大比重,许多学生畏“背”如虎。怎样才能加强记忆,取得事半功倍的背诵效果呢?

1.理解记忆法

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背诵课文要尽量运用意义记忆,既加强理解记忆。要反对不求甚解的死读书的学习方法。背诵一篇或一段文章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层次,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抓住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先分析、后综合,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得多了。背诵也要因文而法,如背诵议论文,可以从分析论点、论据、论证入手;背诵记叙文,可以从了解和掌握有关事实、记叙顺序入手。

2.快速诵读法

背诵是在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熟悉书面材料的结果。在初步理解文章后,要始而反复朗读,继而反复默读。只有熟读,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成诵。实践证明,持续性的缓慢阅读,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会使记忆信号中断;反之,读熟课文之后,逐步加快阅读速度,则可在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激,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速度。

3.提纲挈领法

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而文章的脉络又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所以,背诵课文时,一定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这样,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只要我们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边读边想,边想边背,背诵也就不太困难了。

4.求同存异法

某些诗文具有“重章复唱”的特点,各章(段)字句大体相同,因此,我们在背熟第一章(段)后,只要找出其余各章(段)不同的字句并记住它们就可以了。

5.示范激励法

一些功底深厚的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背诵之前,往往自己先在学生面前熟练而有表情地背诵一遍。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背诵信心无疑是有很大激励作用的。此外,由于人们的记忆力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学生开始练习背诵之后,教师就要深入学生,一方面进行背诵指导,一方面及时发现背诵课文“千里马”,并让这些“千里马”在全班同学面前作示范背诵,这样做,对于增加其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背诵信心,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6.关联词提示法

并联词不但能体现复句关系和句群关系,而且也能体现议论文的内在联系,有人说,关联词是议论文的语言轨迹。因此,及时把握关联词这个“语言轨迹”,对背诵议论文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文中有这么一段:“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使举国之少年而查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段文字中含关联词“……而……使……则……使……则……故……而……”其中第一句中的“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第二句中的“使……则……使……则”构成两对关联词,分别表示假设关系;第三句中的“故”连接上下两个句子,表因果关系;“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我们只要把握住这些关联词,弄清它们表示的关系,边想边背,句句衔接,环环紧扣,背诵这段文字也就不大困难了。

7.辞格勾连法

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课文皆为名家名篇,而名家名篇在修辞格的运用上自有独到之处。因此,从背诵课文所用的修辞格入手,采用上勾下连的方式,往往可以收到意料不到的背诵效果。例如,背诵课文《口技》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先用排比句式“百千……百千……百千……声……声……声”,接着用“顶针”句式“人……手,手……指……人……口,口……舌……”生动地描写了发生火灾时人们惊恐万状的忙乱场面。所以,我们只要按照作者所用的这种修辞格的句式特点逐句对照,上勾下连,背诵这段文字同样是不太困难的。

8.听录音背诵法

生理学家认为,让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记忆,要比单用视觉和听觉,提高记忆效果30%—40%,这种记忆方法,人们称为“协同记忆法”。根据这一理论,在练习背诵时,可适当播放课文录音,使学生边读课文,边听录音,从而形成记忆信息的双向刺激,以强化记忆效果。

9.趣味背诵法

在学生练习背诵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记忆,消除持续背诵造成的单调感、疲劳感,依据“寓教于乐”的原则,无妨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①“对歌”式背诵法。即摹仿山区或某些兄弟民族“对歌”的方式,由甲、乙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轮流背诵;②“接力赛”式背诵法,即摹仿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方式,由三个学生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③“叠罗汉”式背诵法,即摹仿杂技演员“叠罗汉”的方式由第一人背诵第一句,第二人接背二、三句,以下依次每人递增一句,连续不断,直到背完为止。以上方法不但趣味性强,而且参与面广,并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不妨一试。

10.分层背诵法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分层背诵法,就是先理解背诵部分的总的意思,然后把它分为几个层次,归纳概括出每层的意思,了解层与层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思路理清,将各层的意思连贯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反复诵读几遍,就能较快地背诵下来。这种方法适合于背诵段落或篇幅不长的课文。比如《为学》这篇课文,首先要注意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找出联系。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大段,提出全文的观点:人求学确实有难易之别,但只要努力去学,就能变难为易。要记住这一段,一是要理清它的主要观点,二是要理清由一般事物到具体事物的推理过程,三是要抓住对照的写作特点。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为第二大段,是用“僧之南海”的事例证明上述观点。第二自然段头一句是第一层,交待地点、人物;第六自然段是第三层,交待结果;中间贫富二僧的两次对话是第二层。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大段,总结全文,勉励晚辈应向贫僧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前一句承上文而引出后一句;后一句顺着上文而来反问点明题旨。经过这样梳理一番,再反复读几遍,就很容易背诵了。

11.图表背诵法

图表是一种直观的简化的表达方式。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把背诵章段的结构,用主要词语(最好是原文)设计成图表(也可借助教师的板书设计),然后对照图表诵读几遍,再依据图表尝试背诵,就能较快地背诵下来。如《遍鹊见蔡恒公》便可设计如下图表帮助背诵:

 

12.辅助背诵法

指利用某些起指示作用的语文标志帮助记诵。比如,《诗经》二首的《伐檀》、《硕鼠》,都运用了重章迭句、反复咏唱的形式,每章只在韵脚处换了几个字,其余字句不变,所以,只要背过一章和换韵的那几个字,文章就都会背诵了。《庖丁解牛》一文,可利用词组熟诵课文:目皆全牛——目无全牛——神遇全牛——游刃有余——技经肯綮——批郤导款——目不转睛——踌躇满志。屈原的《涉江》诗,可利用“涉”的路线,理清脉络:抒理想——渡潇湘——上沅水——入溆蒲——忆历史——写“乱”章。诸如课文线索、情节发展、人物顺序、逻辑轨迹、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空间方位、领头字句等等,都可作为背诵的标志和助手。这就好比旅游,有了向导或导游图,游览得既快又好,心旷神怡。

13.整体背诵

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一遍又一遍地、从头到尾地进行记诵。优点是脉络连贯、加深理解。缺点是内容太多,容易疲劳。

14.整分背诵

顾名思义就是整体背诵和分层背诵的有机结合。优点是取其整体背诵和分层背诵的利而去其弊,扬长而避短,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背诵较长的诗文,常常是最前面的部分容易记住,即心理学上说的“初始效应”;中间部分则往往记不住,即心理学上说的“中远效应”。因此,运用此法时要强化“中远效应”,增加复习率,形成强刺激。

15.尝试背诵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读几遍,合上书本尝试记诵:看看哪里易背,哪里难背,哪里会背,哪里不会背。难背、不会背的地方要重点朗读,熟读直至会背。这种理解、朗读、背诵三位一体的方法,比一遍又一遍地机械记诵的效率高得多。

16.“三步记忆法”

第一步是抓住文章的思想用脑默记,第二步是闭目回忆,实在回忆不起来时,就“偷看”一下,第三步是迅速反复,多次诵读。

17.“五次反复法”

为了使背诵的课文长期不忘,有的教师就采用此法,即早读时重背昨天课堂上背过的内容,这是第一次反复。第二次批复是每个单元结束后,同时进行第三次反复,这就是把上单元已过关的课文再重复背诵一次。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复,主要是结合期中、期末的复习进行。

背诵课文优美句子短文妙法

  在中学阶段的英语课本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背诵优美的句子或短文,但是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如何能根据同学们自己的学习特点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达到更好的背诵效果呢?下面给大家推荐几种不同的背诵方法。

  方法(一)

  (1)明确目的,集中精力

  背诵一篇课文或者一段必须掌握的语句,最忌东张西望,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如果是一篇很简单的文字,背了几天后仍是出错,这肯定是用心不专的缘故。至于出现“前记后忘”的现象,则是正常的,这时千万不要向这种暂时困难屈服而打退堂鼓。

  (2)确定任务,寻找窍门

  背诵一篇短文,仅仅读几遍是行不通的,一定要熟读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才行。开始时可短一些,容易一些,然后作一定幅度的调整。此外,背诵时还必须讲究一定的技巧,熟读内容,理解意思,不仅不会记错和混淆,而且记住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3)坚持复背,及时检查

  复习背诵的时间用得越多,记住的效果就越佳。例如,早晨背诵过的课文或知识,晚上睡前以及第二天起床后,应进行一次复背,并在每周六或周日再作适当的温习背诵,以后过一个月再复背一次。这样,可保证很长一段时期不会遗忘。

  (4)加强默写,强化训练

  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采取默写手段,可有效地巩固已经背诵了的课文和知识,而且对加深记忆大有好处。因为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和符号,经常默写可帮助我们促进右脑的开发。如果能切实做到循序渐进,长期进行默写训练,那么一定会有助于背诵的质量和效果。

  方法(二)

  (1)反复阅读与再现相结合

  单纯地反复阅读效果并不好,学习者应该在文章还没有完全记住前积极进行尝试再现,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特别生疏的语句,注意多尝试再现几次。因为尝试再现是一种比阅读更积极的智力活动,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使人更能集中精力,掌握识记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及时改正记忆中的错误。

  (2)试背

  背诵过程中,如果“卡壳”,应该进行追忆。追忆是有意和间接再现的形式,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多方面寻找线索,进行积极灵活的思维。因此,不能一“卡壳”,就立即停止背诵。

  (3)熟背

  文章通过理解消化,已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语句通过熟读试背,也已朗朗上口,如果再反复朗读几遍,就能流利地背诵下来。检查方式,除了个人和集体背诵外,还有对背,即两人面对面同时背诵,因为有对方干扰,可锻炼学生记忆的深刻性和正确性;提背,即打哪提,从哪背,提到哪,背到哪,可锻炼学生记忆的准确性。

  (4)默写

  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既用脑,又动手,可加深对文章的记忆。一篇文章,就这样一段一段地把它“吃掉”。最后,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按照背诵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联起来,进行背诵。

  另外,为了使所背诵的内容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经久不忘,以便在实践中及时提取应用,学习者还应注意两点:

  一是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既要有堂堂背诵检查,又要每周集中安排一堂背诵检查。不断强化记忆痕迹,避免其减弱或消退。

  二是根据识记程度对遗忘进程的影响,注意安排过度学习。实验表明,过度学习的效果优于适度学习的效果。所谓适度学习是指在识记材料刚刚达到背诵程度就中止的学习。而过度学习是指对识记材料达到背诵之后还继续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