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社区矫正思想汇报:中国式梵高——徐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15:42
落魄与狂怪——“中国式梵高”徐渭的人生轨迹 

        生活于明朝中期的浙江绍兴人徐渭,字文长,别号青藤道士、天池生等等。他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是一个艺术天才,一个怪杰;又是一个疯子,是中国的梵高!徐渭的一生,可谓曲折坎坷,贫困潦倒,加上精神病症的折磨,后只得靠卖画写字为生,仍不足以解饥寒。
因为,他创新的水墨花卉大写意画作,他书写的重骨不重形的力透纸被的书法,在当时却少人问津!就在今天已成为国宝, 而是他于监狱中创作的《墨葡萄》图中,我们可以听到他当时的哀叹:“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在临死当年,他竟将自编的年谱称名为“《畸谱》”!
只是在他病逝了6年以后,他的诗文遗作《阙编》,被著名文学家、公安派领袖袁宏道偶然看到,竟大呼小叫起来,并高估为“明朝第一”!进而动情地写出《徐文长传》。在远离他300年后的大清朝,以诗、书、画称绝的郑板桥大师为表达对他五体投地的钦佩,亲刻有一方“青藤门下牛马走”的印章,用来盖在自己的画作上。到了现代,我们的艺术大师齐白石曾以诗言志,也意甘为其“门下走狗”,而追随于九泉之下。 成长于艰难困苦中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徐渭诞生在一个从贵州病退回绍兴老家的小官员之家。因为父亲的继室苗夫人没有生育能力,前面又有两个大哥哥同苗夫人心理上有隔阂。苗夫人要争口气,便将自己从贵州娘家带来的贴身丫头说给老爷做了妾,这才生下徐渭,但其生母还是一个婢女的低微身份。徐渭叫苗夫人为“母亲”,叫生母则称作“姨”。当徐渭来到人世100天之时,他的父亲却不幸撒手人寰。操持家务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苗夫人的身上。苗夫人对徐渭寄托着最大的希望,给予了强烈的爱意,但这种爱又是带着十分的病态!
       虽然出生“低卑”,徐渭却是聪明早慧,乖巧懂事。当兄嫂徐氏病逝时,他刚满四岁,便能站于大人的身边,施礼迎送吊唁宾客。他6岁入私学,读书过目不忘;8岁学作八股文,一天能写出几篇小文章,被老师称赞是神童。后当徐渭写出《雪词》赋,而轰动绍兴城时,他才年满13岁。
10岁那年,因父亲死前分留给他的4名奴仆跑掉了,二哥便带着他去山阴县衙告状。县令刘昺见徐渭在公堂之上大模大样,对答如流,又得知他就是绍兴城出名的神童,心中十分好奇,顺便问道:“小孩童今年几岁了?现在学什么?”当徐渭回答说学做举业文字已经两年了,刘县令便想当场考一考他,要徐渭以《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题,立即在堂下做文出来,自己则拿起纸状,一边阅览审理。哪知才看了不到20页,徐渭的时文已写就,呈了上来。刘昺对徐文的用语措词非常喜欢,又看到其中的两股文论十分精辟,还对仗工整,不禁提笔批写出许多赞语。哥俩临别,刘县令送了一写上好的纸笔,作为对徐渭的嘉勉。
       也就在这一年,徐渭的大哥在外经商失败亏了老本,还欠下许多的债务,无钱寄回家中。苗夫人只得靠四处借债以维持全家生活,不久后因生计无着,便狠心卖奴,最后连徐渭的生母也给卖了。这给徐渭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创伤,让他哭昏了三天三夜,粒食未进。从这以后,徐渭时常夜里做恶梦惊叫,并伴有头晕脑胀的毛病。
徐渭开始变得孤僻自傲,喜欢自作主张学其所好的东西。他先是拜绍兴城的弹琴高手陈良器为师学习古琴,而后自谱出取名《赤壁赋》的琴曲。徐渭又与同学萧女臣一道,经常去寺院听高僧玉芝上人讲解佛经,领悟到大乘佛法的妙理。在他15岁时,还喜好阅览古代兵书,跟人谈兵论道,进而又拜师学练剑术、骑射等武艺,据称几年后竟达到了可以百步穿杨的程度。
       在徐渭成人的过程中,伴随着非同寻常的困苦。身边亲人的先后离去,让他形同一管孤竹,凄凉地苦撑于大地:15岁,“母亲”苗夫人病故;20岁,二哥徐潞死在贵州异乡;25岁,大哥徐淮病死;26岁,妻子潘似染上肺痨病死去,留下不满2岁的长子徐枚。而因大哥的病故,当地豪绅毛氏以徐淮欠下巨额债款之名,强行霸占了他绍兴老家的祖屋。以天下之大,竟然没有徐渭的立锥之地!
凭借徐渭的才华,他也想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大展一番宏图。但若列举徐渭参加科考的经历,那真是太辛酸了!从他17岁参加“童子试”科考不中开始,一直考到41岁,前后共计参加了7次科考,只有两次进入复试,但均以败北而终。不过是20岁那年应乡试未中时,他愤而向县里的主考官致书请求重试,才得以录为县学生员,也即获得秀才的身份。
       公元1543年,徐渭在乡试中失败后,愤而暂休应举学业,全身心地投入到与绍兴文人谈经论道的交游之中。这其中有他的表兄弟、诗人萧勉,族姊夫、官员兼诗人沈炼,他的老师、哲学家钱楩,书法家兼诗人杨珂,对他后来从事绘画产生重要影响的画家陈鹤,官员兼诗人柳文,进士兼诗人诸大绶等。这些文人们经常聚会于绍兴城的私人府邸,或是酒楼画舫。要么高谈阔论于时事,要么摇头晃脑而联诗;或者纵笔疾书,泼墨丹青。从而掀起了绍兴城里的文化风潮,一时被人们誉称为“越中十子”。
绍兴离哲学家兼教育家王守仁的家乡不远,所以阳明之学也风行于浙东一带。徐渭的表兄王畿和族姊夫沈炼均为王学的忠实信徒。受他们的影响,徐渭也师从王畿和季本先生认真学习过一段时间的阳明心学。阳明心学中的心外无物、超俗即俗、知行并进的新思维深深地打动着徐渭,在他的心底开始树立起一种崇尚个人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厌恶教条束缚的信念。而就是这样的一种信念,深深地影响了徐渭一生的立身行事。
过后的几年中,徐渭曾到杭州拜会过别号“青门山人”的知名画师沈仕老先生,并向他请教画技。徐渭自己也开始摸索泼墨大写意的花卉画作,虽然算不上成熟,但已表现出惊人的历史性创意,一反当时“形肖而无神”的世俗传统。可以说,从那时的徐渭,已经具备了成长为一名大艺术家的相关条件,只需要他努力并坚持不懈!可是徐渭并没有这么看。他给出的自画像却是:
九流渭也落何流?戴发星星一比丘。
        他把自己比喻成一个属于九流的留着头发的和尚!这是一位混迹于平民之中的心高气傲的怪人怪才。据曾任翰林院编修的陶望龄《徐文长传》里描述:“徐渭的身材魁梧,肤白肥胖,声音明亮得如同仙鹤在鸣叫;他经常半夜呼啸,引来群鹤共鸣……” 自由出入总督府的怪客
        徐渭一生是没有正式进入仕途的。唯一的一次是在他37岁之后,受邀到胡宗宪的总督府里做书记员(秘书),但并没有授予任何官职,属于总督“自费”雇养的门客之一。胡宗宪是一个投笔从戎,能打仗、善权谋的将军,更是位挥霍无度、好坏兼备的两面人。他疯狂巴结赵文华、严嵩等朝中权臣,以他们作靠山,成了严嵩势力圈里的人;但他又能够用妙计诱杀了勾结倭匪作乱的海上大寇王直、徐海等,给仇敌以沉重的打击。
自明朝以来,日本海匪经常出没在我国的沿海地区进行骚扰,并勾结一些国内的黑心海匪,在我海上及沿岸地区进行肆无忌惮的烧杀掠抢。最后演变到从嘉庆31年(1552年)之后的短短几年中,我便有几万的军民残死于他们的刀枪之下!此事使朝野震惊,而同仇敌忾。嘉庆33年,朝廷任命浙江巡府胡宗宪为总督,总揽东南七省的军务,重点是打击海上倭匪。
        胡宗宪手下缺少写文章的高手,听说到徐渭先生甚是了得,便诚聘他来自己幕府里担任书记(秘书)。徐渭就这样正式的进入到胡宗宪的幕府中。当时胡宗宪位高权重,整个幕府上下显得十分威严,而胡督又对其下属管束得极为严厉。那些将吏们参见他时都要跪着讲话,匍匐前行,不敢抬头。但是徐渭却经常身穿麻布长衫,头戴黑头巾,昂首阔步地出入总督府,并毫无顾忌地与胡宗宪纵论天下大事。对徐渭的这种风格,反而使胡宗宪大为欣赏,感觉这才是名人高士能够表现出的举止。徐渭也确实出过一些打击倭寇的好主意,可见他并非纸上谈兵的书生。
        有天,碰巧胡总督的手下先后捉住了一雄一雌的两只白鹿,可把胡宗宪给乐坏了,他决定乘机将这非同寻常的吉祥物献给明世宗嘉庆帝以邀宠,并请徐渭附写《献白鹿表》一并呈皇上。但是胡总督鉴赏能力不高,担心徐渭的文章不能够锦上添花,便又找人写了几篇同样的文章,一起送到京城,并修书给好友董份学士等,请他们从中挑选出最优秀的表文来,结果徐渭之作得到了一致公认。后来果然龙颜大悦,给胡宗宪赏赐丰厚。胡总督当然更加对徐渭另眼相待,徐渭也更加的狂放不羁。
       有时候幕府里有急件需要徐渭操刀办理,却又上下找不着他,于是派人上街到各处寻觅,结果见徐渭正在酒肆里同几名当地的年青人酣酒狂饮,已经喝得老高了,哪还能办什么事!胡总督听说后,以“名士当如斯”而一笑了之。
       当有次萧山大捷,胡宗宪令取倭寇贼心下酒,又对着20多颗匪首的头颅每个面前喝一大杯,左右人等皆惊恐失色,唯徐渭笑谈自若,把酒助兴!徐渭还多次写诗投赠给吴成器、俞大猷、戚继光等,对他们英勇杀敌的所为表达由衷的赞佩。徐渭还曾经跟随胡宗宪奔赴江西,但在途中因脑风旧病的严重复发,不得不独自返回。
明嘉庆四十一年,严嵩被削职为民,其子严世蕃因贪赃枉法遭收监、抄家、后被诛。胡宗宪也以严嵩死党遭被捕入狱,虽嘉庆帝念他剿倭有功将他释放看管,但后又受牵连而死于狱中。此间的徐渭经受着各种巨大的压力。胡宗宪寄给严嵩父子的许多肉麻的信件,大多出自他之手。自胡宗宪倒台后,其幕府随之解散,徐渭从此失去了靠山和经济来源,还要面对周围人们的白眼、嘲讽,以及对他操刀捉笔为胡宗宪谄媚严嵩父子的猜疑和议论。徐渭画出了一些造诣相当高的泼墨花卉作品,想来淘换点生活费,但是没有人愿意找他购买。他在当时画的《雪竹图》里,以风雪中挺立的竹枝,象征性地表露了自己在人世中所历经的各种凄风苦雨,并在题诗里说道:
独有一般差似我,积雪千丈恨难消。
        后来已有胡宗宪幕府的人士被收监治罪。徐渭在恐惧于自己大祸随时将临、性命朝不保夕的重压下彻底崩溃了。他想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不用别人动手,免得遭受许多意想不到的屈辱。于是他写好了《自撰墓志铭》,算是对自己身后的交待。后来他的精神越来越恍惚,开始拿起斧子猛击自己头部,使头骨破折,血流满面;后又拔下墙上的铁钉直撞入耳中,还将自己的肾囊砸碎……
        徐渭采取的自杀方式,实在是古怪而又残忍。这只能由两种情况作出判断,一是当时文人们还没有发明以沉湖了断的方法;二是徐渭确实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当这精神病发展到使他穷凶极恶时,便由自残转向了伤人,竟然怀疑到继任妻子张氏有外遇而将她失手打死,自己也就付出了打入死牢待斩的代价。大狱里蜕化成的精灵
        徐渭从此开始了另外一种新的生活。从他成为死囚起,到经过亲朋好友的奔走营救改为终生监禁并解除戴了4年的枷锁,最后在万历元年(1573年)的大赦中重获自由为止,前后计7年的牢狱生涯,其间所经受的苦难是难已想象的!进到死牢后,徐渭也就清楚了自己即将到来的下场:不是因病饿之由死在狱中,就是等着砍头。
将身来在此间,他似乎有了彻悟人世与生死的感觉。人命本来就细如游丝,还朝不保夕,至于那些权势富贵等之外物也不过是烟云瞬间了!他虽然曾也醉心于禅道,但却收止于佛家寄托来世的平安幸福论。徐渭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代表魏晋风骨的名士嵇康。其临当就命,索琴而弹,以一曲《广陵散》使身虽亡而清音永存,那是何等卓越的人格!于是,戴着枷锁的徐渭思索着对立于不朽的追求。
         因大哥徐淮是在修道中服食丹药而亡的,徐渭便决心要以自己这么些年来对道家学术的钻研体会,以及修炼内丹术的切身经验,来给被称为“丹经之王”的《周易参同契》重新作注,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由于手脚不方便,他就一边打腹稿,一边认真修炼内丹。所谓内丹又叫“还丹”,是说把身体当炉用,把体内的所谓“元精”和“元神”引为药,再以“元气”在“炉”里烹炼后聚合结成内丹,此大可强身健体,并延年益寿。从徐渭自残竟不死,后来曾有10多年不食五谷而以蔬菜喝水养命,却照样体格健硕来看,内丹是有奇效妙用的。
        在徐渭改死刑为终生监禁,同时解除了身上的和“心上的”沉重枷锁后,他的心情豁然开朗了许多。对《周易参同契》的注释不到半月即完成了,紧接着又开始练习书法。一天午后,狱卒到徐渭的监仓外巡视,看见他赤身弓着背伏在地上,拿着一枝笔全神贯注地在比划,动作又异常的古怪。狱卒在惊诧中感到将会有大事发生,就目不转睛地盯住他。只见徐渭的全身随着笔意运动,时而舒缓时而紧张,屏息片刻后又突然狂叫一声,做出如野马狂奔的姿态,背上的肌肉起伏颤抖,汗似雨下!狱卒认定这是徐渭的精神病又发作了,赶紧上前打开牢门将他拉了起来。当一幅完美的狂草书法作品惊现于两人脚下时,徐渭这便得意忘形地怪声狂笑了起来!
徐渭崇尚书法的骨力和雄放气势,精于对笔墨技法的掌握控制。袁宏道在《徐文长传》里对他的书法称是“确如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形象而中肯地道出徐渭不拘常规、放纵恣意的狂放风格。更为可贵的是,他体悟出以书入画的妙境来了,认准中国画是书写出来的!徐渭对书法艺术的体会在于,一是书写中运笔的重要性;二是论书法首在神韵,骨力是其根基;三是强调书法的风格贵在天成,书法也同绘画一样高妙于其的写意性。 与权贵和世俗传统分道扬镳
        公元1572年的除夕,是徐渭在同乡好友张天复父子等人的全力营救下假释出狱的好日子。不过,怪人还有怪的章法,当张天复和吴景长来接徐渭出去时,他却反而是一脸的不高兴。主要的理由是他的内丹已经修炼得很好了,这出了狱以后丹气将泄,此万万不可!
劫后重生的徐渭,心境改造得比过去平和了许多。他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租了一间不大不小的房子,自命名为“梅花馆”,并风趣地题联道:
无求不着看人面,有酒可以留客谈。
       许多过去的文友和一些慕名拜师的青年人来到了“梅花馆”,徐渭整天与他们一起论诗作画,欣赏戏文,切磋技艺。他在赠送给朋友的一副对联里写道:
                                世间无一事不可求,无一事不可舍,闲打混也是快乐;
                                人情有万样当如此,有万样当如彼,要称心便难洒脱。
        值得肯定的是,那种自尊自重的做人骨气,也是徐渭平生难以舍弃的。相反地越老越穷,他倒越是傲骨铮铮。张天复的儿子张元忭为营救徐渭出狱,在京城上面也出了不少力,算是徐渭的救命恩人。此时张元忭任职于翰林院编修,写信请徐渭到京城家里来,帮忙处理一些文字上的事务。徐渭也拖着病体来到北京,但他并不是住在张元忭的家中,而是靠近租房住下。有事儿就往张家去,没事儿则留在屋子里绘画写字,为的是想保持自己“平民”身份的尊严和自由。久而久之,身为“京官”的张元忭感到,徐渭大叔言语行为上对自己不够尊重,也不跟门卫打招呼就随意出入张府,还经常酗酒后“上班”,便提醒徐渭要注意遵循一点“礼法”。徐渭一听这视同训斥的话,感觉太伤自尊心了:你父子俩有恩于我,我也是心存感激才大老远来给你帮忙的。但我帮你做了事,并无白拿你的银子,怎么可以拿我当家奴一样的看待呢?你可知道,我是最讨厌那装腔作势,自以为居高临下,动不动拿礼法教规限制人的官气的!徐渭越想越气,昂头朝张元忭大喝道:“我徐渭用不着别人拿什么礼法限制,只求活得舒心自在。你父子俩对我有恩,这没错。可不能因这事儿逼我做你的家奴。当初我杀了人,按《大明律》令当斩,此不过一刀之痛;可如今按你的“张律令”,反而要将我凌迟处死不成?”
        徐渭发完这一番火,摔门径直离去。没过两天,以致旧病复发,饭也咽不下了。他的眼前时常幻现出大黄蛇、绿蜘蛛等怪异现象,并也自认为是真实的,还特意详尽地记叙在书里。大儿子徐枚赶紧将他接回绍兴老家,是年徐渭62岁。
        为了生计,徐渭便手不停笔地绘画写字以出卖。但晚年的他变得特别厌恶权贵与富商之人。一些精品之作,富贵之人根本求之不得,反而平民百姓可用鱼虾酒菜等换取!徐渭曾也风趣地自嘲是“数点梅花换米翁”。时人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是讲徐渭所卖出的书画作品够饭钱即可,而不再多收。他对富贵之人的吃请一概不去,而当平民百姓的朋友或邻居邀饮酒,则是不醉不归的!有时徐渭还不请自到平民家中,如鸥鸟睡在茶几上,小猪仔般吃东西,若大声直呼其名,他便酒喝得更加痛快,显得是格外的天真洒脱。遇到徐渭高兴时,即便是调皮小孩或穷歌女,也无论是屠夫或菜贩子,若带上一盆猪血牛杂,或者一提田螺虾蟹,到他家里去敲门做饭,然后对他叫拍要挟,则可要诗得诗,要文得文,要字得字!从上可以了解到晚年徐渭可爱的平民性格,及其给人狂怪刚直的印象。
据陶望龄等人记载说,当时有许多本地的达官贵人想拜见一下徐渭竟然不能。一次,有位慕名远来的县官乘虚而入,推门欲进,被徐渭挡在门边上并大叫道:“徐某不在!”其实,以徐渭的才华与名气,只须稍微应酬一下官场里的那些仰慕者,便可得到许多好处和关照,不至于潦倒成要挨饿受冻,还将自己收藏多年的古董一一拿出来变卖糊口。但是,如此这般就不是徐渭了,也就没有泼墨大写意画派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了。正是因为他有了这些人世的坎坷磨难,这沉淀在他心中而不可灭失的傲岸之气,这种英雄失路但又托足天门的极度的悲痛,才促使他的画风忽然上升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而显得格外地不同凡响。此种非描典摹古、矫揉造作的画风,深深影响了其后数百年的写意派画家。诸如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无不从他的画风中得取养料。
        徐渭的晚年,是精品叠出的收获季节。这其中有《墨花图卷》、《蔷薇芭蕉梅花图》、《花卉杂画卷》、《泼墨十二段卷》等等。他的晚年画作酣笔放纵,尽情地发挥着写意技法,彰显出水墨淋漓的审美效果。画坛后辈称他的画是减笔大写意,即是对他精炼笔法的客观评价。徐渭将泼墨画技取名为“涂抹”,以大笔蘸水墨直接画出,再补以一些线条飘逸的双勾,使整个画面有着雄浑的气势又不乏神韵。他对于墨与水的控制和利用,已经达到了前无古人、后开新风的地步。他耗尽毕业精力自创出了“蘸墨法”、“积墨法”、“破墨法”、“接墨法”等,为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创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徐渭的晚年画作,无不表现着他的叛逆性格和超尘拔俗的情怀。如他把芭蕉和梅花画在一起,以蕉青梅白抒发心怀。他并题诗道:
                                芭蕉雪中尽,那得配梅花?
                                吾取青和白,霜毫染素麻。
        如他以逸笔疏泻而出的墨兰,是他清雅情致的绽放,并题诗曰:
                                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消天下传。
                                近日野香成秉束,一蓝不值五文钱。
        徐渭还在他的《松声琴韵图》里,故意将那超然高士手里弹奏的七弦琴画成了倒置的,绝妙地寓意出他的反叛精神!
因为旧病经常复发,以及贫困,又更加厌恶世上富贵之流的虚伪庸俗,徐渭索性闭门不出了。他想要彻底告别世俗传统,走上“离经叛道”之路。他自称为“道人”,要修炼内丹,“闭关辟谷”,只吃青菜与喝水。这一炼就是10年哪,只有笔墨纸砚和清水陪伴着他!
        由于病痛加重,并发出徐渭的耳朵也聋了一只,出现了双手麻木颤抖,两肢浮肿的症状。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画笔,以变卖所藏度日。最后的两幅藏画,竟然想换一点粟米不得,只换来一些粃糠。时人是何等的眼浊!他还把剩余的一些藏书最终也换了吃的……
       “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这是徐渭对自己一生的写照。既然是住在“东倒西歪屋”里,就不可能按照专制时代的要求而同曲同调;既然成“南腔北调”之人,当不能为世俗所容,便将是怪狂一生,落魄而死的命运。因此徐渭之名始终“不出于越”。
         历史的使命在他坚忍不拔的追求下得到了完成,阎王爷差遣的小鬼如约而至。这对于已经73岁的徐渭似有预感,他颤颤巍巍地从床上爬起,用最后一点墨汁写下相当于自画像的对联:
                        乐难顿断,得乐时零碎乐些。
                        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
        徐渭临死,伴有一张小破床,上面铺着薄薄的稻草,除此以外则是他传说属于得道高僧才具有的金黄色的躯体。杰出而“狂怪”的艺术家徐渭生长在那个黑暗麻木的封建朝代中,是何等的凄凉!也难免西方人认为,天才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生错了时代。但袁宏道倒是有这样看法:“古今文人所经历的牢骚困苦,还未有像先生这样的。……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之下,当自有定论,有什么理由说他生错了时代呢?”

徐渭(1521-1593年),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又有田丹水、天池生、天池渔隐、天池山人、青藤老人、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晚年号青藤道士,或署名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所居在绍兴城内,有“一枝堂”、“柿叶堂”、“青藤书屋”等。徐渭天资聪颖,生性狂放,性格恣肆,为明代著名的才子,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能独树一帜,明代水墨写意画创作技巧集大成者。他是苏轼之后一个真正的全才艺术家。其诗文书画和戏曲,涉猎之广,成就之高,几可与东坡并肩。尤其是他开创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独特画风,扭转了花鸟画在画坛的地位,并最终成为这四百多年来的中国绘画的主流品种。郑板桥自称徐渭“门下走狗”,齐白石“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而他的一生一直与穷困、病态、奇计、猜忌、死亡和暴力纠缠在一起,生活坎坷,命运多舛。中年开始学画,53岁杀妻案刑满释放后才开始潜心文学艺术创作,在那几间东倒西歪屋中,一个南腔北调人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成就艺术史一座巍峨的高峰。袁宏道《徐文长传》让人长叹:才高天妒,自古而然!。

徐文长好谈兵法,积极参与当时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争,曾入浙闽军务总督胡宗宪幕中,参预机宜,写过两篇对倭作战的方案,自称:“尝身匿兵中,环舟贼垒,度地形为方略。”后胡宗宪被捕下狱,他也受到牵连,忧愤成狂,抑郁而终。他怀才不遇,在仕途上备受倾踬,在文学上亦不得志。他与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同时,然却是李、王的反对派。他曾批判复古派效古人某篇某体是人而“学为鸟言者”(《叶子肃诗序》)当时复古派盛行。王、李之作遍天下,他自然受到冷落。徐文长生前虽有文集刊行,但鲜为人知。

徐渭性情放纵,少年屡试不第(据说有八次乡试都未考中),灰心仕途。中年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于嘉靖37年(1558年)招至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徐渭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多有筹划,并参预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他在诗文中热情地歌颂了抗倭爱国的英雄,曾为胡宗宪草《献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极大赏识。后来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杀,又误杀其后妻,被捕入狱。后为张元忭(明翰林修撰)营救出狱。出狱后已53岁,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开始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之后产生的。他的诗文风格清奇,不落窠臼,并有《诗文全集》,他还是一位有名的剧作家。他的杂剧《四声猿》曾得到汤显祖、马骥德等曲学家们的好评。并有戏剧论著《南词叙录》问世,颇具有超越前人见解和打破陈规之处。又著有《会稽县志》,曾对地方政治经济提出一些改革主张。徐渭自评云:“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清初经学大家兼书画金石家评徐渭“其书与文皆未免繁芜,不若画品,小涂大抹,俱高古也”。徐渭一生坎坷,常“忍饥月下独徘徊”,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

徐渭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特长于水墨大写意花卉,工画残菊败荷,炉瓶彝鼎,皆古朴淡雅,别有风致。现藏南京博物院《杂花院》,全画有牡丹、紫薇、葡萄、芭蕉、梅花水仙和竹等13种。情意所至,气势豪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技巧。“无法中有法”、“乱而不乱”,表现出画家深厚的功力。在四百年后的今天,仍给人以笔墨淋漓,赏心悦目之感史载“醉后专捡败笔处拟试桐美人,以笔染两颊,丰姿绝代。转觉世间胭粉如垢尘,不及他妙笔生花。”他的作品不拘于物象,能抓住其神气,用秃笔铺张,势如急风骤雨,纵横脾睨。他的大写意泼墨之势,继陈道复以后,更加狂纵,笔简意浓,形象生动,影响深远。开启了明清以来水墨写意法的新途径。清代朱耷、原济、扬州八怪中李(善)、李方膺都受其影响。数百年来势头未衰。在作品中,徐渭经常题诗题句,借题发挥,抒写对世事的愤懑,所表现的思想政治倾向多比较激烈。如他题《螃蟹图》云:“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这正是对权贵的憎恨与轻蔑。徐渭亦工书法,行书效仿米氏,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不论书法而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足以说明徐渭绘画对后人影响之深。。徐渭所绘山水,纵横不拒绳墨,所绘人物尤其生动。  

乐难顿段,得乐时零碎乐些;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他把苦与乐看得那么透彻。就象是蚕吐丝一样地微微地释放,但猛地一惊,却如泄洪一样地喷发出来。整个联中虽有两个乐字,但苦却是主题。只是,写联人似乎已经习惯了极致的苦楚,于是把这一切压到心间,欲说还休。历史的烟云间,除却勇士豪雄地林立之外,间或总会有几个柔弱豪情的文人。用突兀的笔,冷峻的心,沉沉的爱,执着的情在风云际会的瞬间,留下一个个富有诗意而又意绪万千的转身。于是乎,历史的手中多了一条纤细的缆绳。绳子的那一端,系着一个个风流万代的的灵魂,也系着一段或键峭或悲凉的史实。极苦、极乐的人生从此缓缓地拉开了序幕…

徐渭有大才。相传,有一天,徐渭看到春暖花开,风和日丽,就独自出门漫行。走到一个凉亭,看到里面有几个秀才围着几张画谈论着什么,就走了过去,一看才知道那几个秀才是在题诗,再看那些诗,都是陈词滥调,不堪入目,徐渭不觉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可惜了”,说罢还叹了口气。旁边的秀才见了,心中气愤地说:“兄台大才,请题诗一首,也好让我等拜读。”其余的几个人也连声附和。徐渭也不推辞,随手拿起一张名为《柳亭送别图》的画,一看,发现画上画着一对男女在十里长亭中依依惜别,亭边种着几颗柳树,柳枝在春风中摇摆。再看笔法,虽非名家手笔,却也颇见功力。徐渭想了一会儿,拿起笔迅速写道:东边一棵柳树,西边一颗柳树,南边一棵柳树,北边一棵柳树……,旁边的秀才见了,讥笑道:“这是什么诗啊?老是柳树柳树的,全是废话!”徐渭听了,一声不吭继续写道:纵有柳丝千万条,怎能绾得行人住?秀才们看到后面两句,顿时不作声了。徐渭停笔起身,这时一阵杜鹃的鸣叫声从上山传来,顿时有了主意,于是低头继续写道:山前鸣杜宇,山后鸣杜宇,山上鸣杜宇,山下鸣杜宇,‘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写完诗,徐渭扔下笔,拂袖而去。旁边的那些秀才们读着这首诗,越看越是觉得情景交融,意境非凡,不觉都惊呆了。这时一个秀才发现徐渭走远了,立刻大声询问道:“请问先生大名?”徐渭远远答道:“山阴徐文长。”从此,这首诗就立刻流传开了,许多人甚至到这个凉亭来游览一番,就是为了听一听山上的杜宇声。“东边一棵柳树,西边一颗柳树,南边一棵柳树,北边一棵柳树,纵有柳丝千万条,怎能绾得行人住?山前鸣杜宇,山后鸣杜宇,山上鸣杜宇,山下鸣杜宇,‘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

不及高下,惟文短长。世情冷暖,令人断肠。任性天下,吾自文长。徐渭第一次参加乡试,在试卷上只写了四句诗,考官批语:“太短”。第二次乡试,徐渭吸取“教训”,不但写满了整个试卷,还写到了桌子上和椅子上,文章很长很长,考官惊叫文长,于是徐文长就成了他的字。

徐渭画蟹。徐渭对蟹观察细腻,笔下的螃蟹活灵活现,一墨千金。他的《题画蟹》诗写得明快、传神:"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哉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

徐渭画筝。明代中叶有清明节放风筝之风俗。徐渭在浙江所作大量风筝题画诗分析,当时在南方民间放风筝为儿童所喜闻乐见,也是画家、诗人常见的创作题材。徐渭多才多艺,是一位风筝爱好者,他一生写了十多首关于风筝内容的题画诗,如“我亦曾经放鹞嘻,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和“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