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林业局:心理应激与DNA损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57:57

心理应激与DNA损害
《心理科学进展》 > 2008年第2期 > 正文编号:11607796心理应激与DNA损害(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心理应激不仅能使人的行为特征发生变化,而且也能使人的生理状况发生改变,因此,被认为是某些身心疾病的诱因。在此过程中,DNA损害是心理应激造成的最终结果之一。有关DNA损害,虽然以往的研究者以人或动物为对象进行了一系列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的实验研究,但是,心理应激是如何造成DNA损害的过程还不清楚,具体的生理心理机制还未阐明。该文利用健康心理学提出的理论模型对此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心理应激与DNA损害之间联系的可能的机制,强调了氧化应激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临床制订预防疾病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心理应激,DNA损害,疾病。

                分类号:B845

                1 引言

               
            心理应激是常见的情境反应,对人的正常的思维活动和某些身心疾病都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应激时间不同,产生的影响也不同。研究表明,心理应激使大脑的思考能力、智力分析能力下降,同时也易引起工作记忆和作业效率下降。临床上的某些身心疾病,如癌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哮喘、糖尿病等,其发病过程同样涉及心理应激因素。因此心理应激的机制在生理心理学领域的意义已经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正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在解释心理应激的机制的过程中,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PNI)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观点认为,心理应激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机体发生了氧化应激(oxidativestress,OS),引起DNA损害(DNA-damage)。DNA损害会抑制细胞的自我修复能力,使机体预防疾病发生的能力减弱。例如,损害了肿瘤抑制基因可能增加癌症的发病率。

               
            本文就心理应激的生理心理机制与DNA损害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根据心理应激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一些有关人和动物的实验研究,阐述了氧化应激在心理应激导致DNA损害的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提出一些预防疾病的干预措施提供思路。

                2 氧化应激和DNA损害

                2.1 发生机制

                机体内有一组不稳定的分子,被称为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主要包括超氧化物、过氧化氢、羟基和一氧化氮。ROS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有利有弊。ROS的周围存在一些不稳定的电子,对内环境有着高度的反应性。为了保持稳定,ROS必须与附近组织、循环或细胞中其他相邻的也带有未配对电子的分子相结合。这种结合会对与ROS相结合的分子和细胞造成不利影响。高浓度的ROS可以损害细胞。如果ROS与邻近细胞的DNA发生了结合,DNA损害就发生了。但是,ROS在信号转导和细胞建构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增强ROS作用的分子被称为氧化强化剂(pro-oxidants),而起拮抗作用的则被称为抗氧化剂。当氧化强化剂的浓度大于抗氧化剂时,氧化应激便发生了。细胞所能承受的氧化应激的量根据所属的器官组织而不同。

                2.2 影响因素

               
            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因素都可以增加ROS量或直接造成DNA损害。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细胞自然代谢的副产物和DNA中的化学键的自发断裂。正常细胞DNA的复制过程中也可以造成内源性损害。外源性因素包括生活方式(饮食、酒精、吸烟、体育运动)和环境毒素,包括射线(紫外线、Y射线)、一些有害化学品(石棉)、氧化强化剂(二氧化氮、二氧化硫),都可诱导DNA损害的发生。但是目前,对有关生活方式的心理应激的影响还无定论。与此相反,抗氧化剂,包括一些酶类(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维生素(C,E)和β胡萝卜素,有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的作用。多食用抗氧化剂含量丰富的蔬菜和水果,避免高热量食物,可以帮助移除体内反应性物质。

                2.3 DNA损害的形式及修复的类型

               
            DNA损害的形式包括端粒DNA丢失、碱基丢失、碱基替换及磷酸酯键断裂、双链之间交联等,结果是遗传密码错编,发生变异,需要修复。DNA损害的修复形式包括4种类型:碱基剪切修复(baseexcision
            repair)、核苷剪切修复(nucleotide-excisionrepair)、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al
            repair)和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碱基剪切修复主要负责内源性因素造成的少量的化学改变,核苷剪切修复负责外源性因素造成的大规模的螺旋扭曲损害。其余两种一般的修复方式是在双链断裂时发挥作用。双链的修复理所当然的比单链的修复(可根据模板链修复另一条链)更加复杂,修复双链断裂的机制有两种:同源性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和末端联接(end
            ioining),存在于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同源性重组在S期和G2期产生原序列的副本(姐妹染色单体),末端联接在G1期原序列的副本无法产生时发挥作用。

               
            DNA损害程度可通过测量外周血白细胞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量,或非常规DNA合成的水平,或DNA修复能力(DNA-repair
            capacity,DRC)来评价。

                3 心理应激的实验研究

                心理应激根据应激源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急性心理应激和慢性心理应激。应激源作用的时间和方式都会对DNA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3.1 急性心理应激

                在动物实验中,急性心理应激模型多采用噪声刺激、强迫游泳、旋转、电击等形式,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模型中最常见的是考试应激。

               
            Glaser的实验表明心理应激破坏了由致癌物质引起的DNA损害的自身修复过程。而Adachi等利用条件情绪应激范式来研究“纯”心理应激对DNA完整性的影响。他们以雄性大鼠为实验对象,将其中一组接受间歇性电击的大鼠称作“信息发出者(senders)”,并将此组大鼠应对电击的反应作为另一组大鼠的条件性情绪刺激,后一组称为前一组的“反映者(responders)”。曾经暴露于情绪刺激下的大鼠为实验组,未暴露于情绪刺激下的为对照组,结果发现,在条件性情绪刺激下仅暴露一次,实验组造成的DNA损害并不比对照组多,而暴露2到4次时,实验组所造成的DNA损害明显比对照组多。在刺激发生后1~3小时,实验组8-OH-dG的水平恢复至与对照组相同,但是在6~18小时之后,则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这表明这种类型的心理应激会长时间影响DNA的完整性。

               
            Fiscbm锄等发现:在冷水或温水强迫游泳的SD大鼠体内出现明显的染色体畸变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的现象,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的数量几乎是对照组的2倍。同时发现,强迫游泳、噪音、电击都能造成染色体畸变,而强迫游泳、噪音刺激还能使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暴露于冷水游泳应激中造成的染色体畸变最为严重,暴露于间歇性电击情境中发生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最多。短暂而持续的电击没有间歇性电击所造成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数量多。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心理应激对DNA的合成的影响,发现间歇性电击大鼠血液中淋巴细胞非常规DNA合成的量比对照组的多。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应激的类型对诱发DNA损害十分重要。

            Cohen等对考试应激与DNA修复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考试期(应激期)的第3天和假期结束后第l天(恢复期),测量健康医学生血细胞中的DRC的量。结果发现,应激期的DRC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这个发现反映了考试期间DNA损害的增加,宿主细胞代偿性的进行更多的DNA修复,因此,更多的报告基因在此时期表达。

           与Cohen的结果一致,Forlenza等测量了19名健康学生在假期和考试应激期的白细胞体外暴露于紫外灯下发生核苷剪切修复的情况。发现应激期的核苷剪切修复的量大于假期的量。即使不暴露于紫外光下,应激期白细胞的核苷剪切修复量也要高于假期。因此,认为应激期诱发更多DNA损害,这些损害又引出更多修复反应。对DNA损害直接的测量也支持这一结果。

           Tissarchondou等随机将健康的女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完成Stroop任务(注意抑制任务)的同时,会听到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噪音(诱发暂时的无助感),然后完成愤怒回忆任务(之前这种任务被证明可以诱发心血管的改变);对照组则处于非应激状况下。在刚发生应激后和发生应激后4h两个时间点取被试的唾液样本测量其DNA损害。在刚发生应激后实验组唾液中8.oH.dG的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应激发生4h后,两组无差别。这项实验研究的结果与动物实验中的心理应激与DNA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相刚。

          急性心理应激可能与其他因素发生相互协同作用。Tomci的实验比较了学生在非考试期间(基线)和考试期间(应激)的DNA含量和合成水平。取被试的外周血白细胞,并给予4种处理:对照,辐射应激(Y射线),12-0-十二烷酰佛波醇-13一醋酸盐(12-0-tctradecanoylphorbal.13-acetate,TPA),辐射应激+TPA。辐射会导致细胞凋亡,TP:A则可以抑制细胞死亡。结果显示,当外周血白细胞仅接受辐射处理,DN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在基线和应激两种时期均降低。这表明在被试休息或应激时,DNA含量不会受辐射的影响。相反,考试应激影响DNA含量仅发生在同时接受辐射和TPA组中:考试应激扩大了TPA的抗凋亡影响(因此,导致更多的DNA合成)。例如,与对照组相比,DNA的合成水平在基线期为17.92%,在应激期增加为241.97%。Sivonova等发现考试应激期与非应激期相比,医学生白细胞中DNA损害的浓度显著升高,脂质氧化增快,抗氧化剂水平显著偏低。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仅在应激期抗氧化剂水平和DNA损害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556)。这表明,抗氧化剂在心理应激期对DNA损害的潜在的影响比在非应激期强。因此,心理应激过程中,某些化学物质可能协同影响DNA的合成。

3.2慢性心理应激

         慢性心理应激的动物实验数量很少,可能是因为慢性动物模型的建立所花时间比较长,实施起来比较困难。Neigh等将大鼠每日拘禁3h,持续5w,建立了慢性心理应激模型,这项研究主要关注联系紧张性刺激与心理反应之间的分子机制,其研究假设建立在心理应激通过氧化应激机制引起DNA损害这个结论的基础之上,认为大量的DNA损害会激活具有细胞毒素性的多聚聚合酶(polypolymerase。PARP),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减弱。实验结果显示PARP抑制剂能防止机体应对紧张性刺激而发生的免疫减弱。

         人类慢性心理应激常用的模型是丧亲应激、工作压力应激或长期陪护病人所造成的应激。Irie等研究了不同应激源(丧偶或丧亲未满1年,平均工作时间)与DNA损害(8-OH.dG水平)之间的关系,发现在男性,丧亲应激或工作压力与DNA损害存在正相关。而且,白领男性的8.OH.dG水平要高于蓝领男性。这后一项结果反映了白领工作者所体验的慢性应激的不同类型,他们的工作负荷、竞争压力和责任更大。

    Dimilroglou等测量了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 and trait anxiety,STAI)得分高和得分低的个体处于慢性应激时期的DNA损害状况。慢性心理应激和焦虑的被试是一些子女患有囊肿性纤维化时间长达7年的父母,对照组是子女没有这种疾病的父母,对照组的STAI得分较低。结果发现心理应激组和对照组的DNA损害基线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两者对毒性的反映却有显著差异。应激组对外部不良刺激更具有易感性,表现为大量的DNA损害。这个效应中没有性别差异。

     Epel等研究了医院陪护人员心理应激状态与染色体端粒(有提高染色体稳定性的功能)长度之间的关系的。结果发现此种心理应激状态与端粒缩短的程度、低活动性有密切的联系,加重了氧化应激的程度。
由此可见,慢性应激可以扩大ROS或环境压力对DNA完整性的影响。

3.3急性心理应激和慢性心理应激的比较

     Bagchi等研究了急性应激(强迫浸入水中90rain)和慢性应激(强迫浸入水中15 min/d,持续15d)对大鼠DNA断裂(DNA.fragmentation)的影响。发现急性应激组DNA断裂量是对照组的4.叫.9倍,慢性应激组DNA断裂量是对照组的3.20.0倍。而且,他们发现碱式水杨酸铋(bismuth subsalicylatc。BSS,一种胃保护剂)能减少35%由于急性应激造成的DNA断裂,和44%一52%由于慢性应激造成的DNA断裂。这项重要的研究不仅提供了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对DNA完整性的影响的证据,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暴露于应激之前的保护性因素。

     Liu等训练SD大鼠进行踏车单调工作,制造急性应激模型(以1.6 km/h的速度踏板训练,频率为2h/d,5d/w,持续8w)和慢性应激模型(单次踏板训练至精疲力竭),测量其脑、肝脏、心脏、肾、肌肉组织内的氧化应激标记物(如丙二醛、蛋白羰基水平和谷氨酸合成酶的活性)和内源性抗氧化物质(如抗坏血酸维生素C、a-维生素E、谷胱甘肽、辅酶Q及半胱氨酸)的水平。结果显示:急性应激引起肝脏丙二醛(malondialdehyrde,MDA)水平的升高,而慢性应激则可引起心脏和肌肉MDA*平的升高,同时引起脑内MDA*平降低。肝脏谷氨酸合成酶的活性在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状态时都降低,但在急性应激状态时降低得更多。慢性应激使得脑内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水平升高了,半胱氨酸和胱氨酸的水平则下降了。急性应激使得脑内辅酶Q水平下降,半胱氨酸和胱氨酸的水平也下降了。此项研究证明了脑组织对心理应激的反应是最敏感的;而且与其他组织相比,脑组织对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的反应是有差别的。令人惊异的是,本实验显示在心理应激状态下,8-OH.dG的量在各组织的变化差异都没有显著性。这有可能是因为在此实验的应激模式中。体力活动占主要部分,DNA损害发生的量比较少,大鼠机体内的DNA修复系统同时被激活,导致差异的不显著。

4心理应激与DNA损害之间联系的可能机制

     心理应激可以造成个体认知能力的下降、情绪的过度感受(抑郁、饮食障碍、自杀)等心理、精神障碍,甚至造成社会的不和谐(冷漠、敌意、攻击),同时也会引起机体代谢异常、免疫功能异常,从而诱发疾病。在此过程中,DNA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是心理应激引起了DNA的变化从而导致疾病,还是由于DNA的改变加重了心理应激,目前还不是很明朗。因此,弄清心理应激与DNA损害之间联系的可能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已经明确:行为方式和生物学因素在心理应激引起的DNA损害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氧化应激是大部分研究关注的焦点。有研究发现急性心理应激能减少各种形式的氧化应激。但也有研究发现急性心理应激引起人体胆红素氧化代谢的增加(胆红素是一种抗氧化剂),其增加的量与实验对象主观感知的应激状况呈正相关,提示氧化应激增加,引发了机体代偿性抗氧化反应。Bagchi等发现,大鼠的急性和慢性应激都会引发大量的ROS反应。Boonstra和Post认为暴露在心理应激条件下的持续时间和ROS浓度决定了ROS的影响是否对细胞有益:短时间的暴露所产生的ROS对细胞是有益的,而长时间的暴露所产生的后果是有害的。这对人类和动物的影响是不同的。ROS在联系应激与DNA损害之间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澄清和思考。

     具体的机制主要存在于心理神经免疫方面:第一,长时间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轴可能诱发氧化应激。Okamoto等发现,将心肌细胞暴露在去甲肾上腺素中4—12小时会导致DNA损害,但是短时间暴露不会发生DNA损害。在此过程中,只有抗氧化剂(而非B肾上腺阻滞剂)才能防治DNA损害,因此,此种损害由ROS介导。这提示,心理应激有可能通过交感神经介导的氧化应激引起DNA损害;第二,炎症性细胞因子的活动。如白介素一1和Y一干扰素,在心理应激条件下出现典型性增多,诱导氧化应激,抑制抗氧化剂的活性,导致大量DNA损害。这一机制还需要大量深入的实验来证明。

5健康心理学模型对心理应激引起DNA损害的解释

     Taylor(1997)建立了应激(stress)、应对(coping)、健康(health)的理论模型,从社会认知、社会交互作用、认识应激和处理应激几个方面分析了主要存在的潜在应激源以及防止和减少应激影响的步骤。这个框架详细说明了前摄处理(proactive coping)的5个步骤:(1)资源堆积,(2)潜在应激源的再认,(3)初始评价,(4)初步处理,(5)引发和利用与初始努力相关的反馈。研究者在考察了应激源产生的影响的同时,评估了个体对这些应激性事件的主观感受。个体对心理应激的自我评价直接导致了随后所使用的应对策略(问题关注型或情感关注型),应对方式反过来也可以影响事件的结果(如:痛苦或满意,健康或疾病)。各种情绪性反应(如:抑郁、焦虑)和DNA损害之间的关系属于心理结果这一范畴。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也可影响这一过程。因此,这是一个动力学模型,对事件的评价不仅对改变事件起作用,还可改变个体应对此事件的能力。

5.1个体心理应激评价和DNA损害

     研究被试的主观应激评价(Appraisal ofstress)和DNA的完整性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心理应激的应对方式与结果之间的关系。Irie等以一些工作时间和工作负荷都适度的日本工人为实验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集外周血样本,检测白细胞中8-OH-dG的水平。结果发现,报告感觉工作量大的女性的8-OH_dG水平显著高于那些报告感觉工作量“适度”或“轻”的女性。即主观应激感觉强烈的女性的8.OH—dG水平显著高于那些主观应激感觉较轻微的女性。而且,那些主观上认为这种压力是不可缓解的女性更易发生相关的DNA损害。但在男性,结果显示心理因素与DNA损害无关。

     这说明主观应激评价具有性别差异。可能的原因是:发生了DNA损害的女性同时承担来自于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而大部分男性没有类似的感受;而且,男性在工作中完成问卷调查可能会引入“反应定势”(被试未认真考虑问题),这使得研究结果受到某些干扰,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男性差异没有显著性。
Epel等在对陪护工作者的研究中,在对陪护时间和年龄进行了控制后,发现被试主观感知的心理应激状况与端粒缩短的长度和端粒酶的活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两个实验都证实了被试的主观应激评价(尤其是被试对事件的负评价)与DNA损害关系密切。这一结果也提示对事物产生负评价的情绪因素可能是造成DNA损害的诱因之一。

5.2个体应对方式(coping)和DNA损害

     个体的应对方式也会对DNA损害造成影响。Irie等对工作应激和应对方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应对方式对两性的DNA损害都会造成影响,面对心理应激状况时,那些不喜欢与其他人沟通的人的DNA损害更多。两性的差别在于:在女性,不良的应对策略和过多的愿望式思考(wishful thinking)与8.0H-dG的水平呈正相关;在男性,个体的8.OH.dG的水平与其在职业问题中的自我评价有密切联系,如研究发现,经常自责的男性的8.OH.dG的水平较高。因而,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类型的处理策略会对DNA损害造成不同的影响。这提示个体主观的心理应激评价可能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对事物产生的负评价会造成个体应对方式的失策。但这一点还需实验进一步证明。

5.3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DNA损害的影响

     有关对DNA损害的影响,目前只出现了与环境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相关的研究,与个体因素相关的研究还未见报道。而在有关环境因素的研究中,亲子关系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亲子关系的变化作为外部因素变量,反映了童年时期社会支持的重要形式,影响着个体的人格塑造、情绪表现以及行为方式的发展。Iric等研究了早年亲子关系质量和DNA损害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男性,在幼年缺乏亲密的亲子关系与DNA损害显著相关,在女性则没有相关。尽管研究者认为童年时期亲子关系淡漠有可能造成成年后生活中应对方式的障碍,从而导致DNA损害,但无法利用精确的统计学测试来证明这一过程。因此,进一步的研究有赖于方法学的突破。

5.4心理结果和DNA损害

     心理结果的类型包括个体不同的心理特质和状态,也即在应对方式给出以后个体所得到事件的反馈的结果在其精神上和生理上的反应,如焦虑、抑郁和悲伤,属于健康心理学和行为药理学研究的范畴。而DNA损害是负性情绪造成的最终的心理结果,属于生理心理学的内容,将此内容加入至UTaylor(1997)的模型中(如图1所示)。

     Irie等对各种心理结果和DNA损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抑郁排斥、紧张焦虑、愤怒对抗、疲劳混乱等负性情绪对两性的影响有着明显差异:在女性,负性情绪与8.OH-dG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IT,sl,在男性,两者无相关,或呈负相关。这表明女性的各种负性心理结果(adverse psychological outcomes)与DNA损害有关。

     Irie等比较了临床抑郁、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下白细胞的8.OHMG水平。抑郁组比健康对照组的DNA损害严重。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进行测评,抑郁症状与8.OH.dG水平呈正相关。此外,用心境状态量表(POMS)的大部分分量表(愤怒一对抗,焦虑一紧张)测评的结果与整个样本的8-OH.dG水平呈正相关。对所有重要心理因素(抑郁、焦虑)和非心理因素(年龄、性别等)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组间状态(抑郁/对照)决定了整个样本中8.0H-dG水平。这表明抑郁是与DNA损害相关的主要因素之一。

     与焦虑和愤怒情绪相比,抑郁可能是最具有隐蔽性的负性心理结果。而且,对于处于慢性应激状态的个体而言,抑郁往往是个体产生自杀意念的前奏。抑郁的产生与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都有关。从表面上看,外部环境因素,如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家庭的不和、学习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经济困难、恋爱受挫等),是造成抑郁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抑郁的发生与个体因素(遗传因素、人格等)的关系更为密切。虽然研究已表明抑郁与DNA损害有密切联系,但是,两者的量化关系还未得到阐明。另一方面,DNA损害是否会反过来加重抑郁,形成恶性正反馈,目前还没有报道。而这一问题的研究将对解释个体在心理应激状况下出现自杀行为的成因有重要意义。

图1将应激对DNA完整性的影响加入到Taylor(1997)的模型中

(NE:去甲肾上腺素:TNFQ:肿瘤坏死因子a;IL-113:白介素B;IFNY:干扰素Y)

6目前研究的局限、临床意义和展望

6.1研究的局限

    现阶段有关心理应激和DNA损害的生理心理机制的实验,存在一些方法和概念方面的局限。首先,个体因素在心理应激与DNA损害的关系中的作用还未被考察。其次,目前关于老年心理应激和DNA损害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够。因为DNA损害与CHD(癌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和各种神经(如老年痴呆)及精神疾病关系密切例。因此,研究DNA损害的机制过程会对老年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建设性意义。第三,心理应激诱导的DNA损害是否能有效的预防某些疾病还不清楚,这应该由更深入的研究来揭示。第四,目前的研究方法还很粗略,无法提供在心理应激中具体哪些基因被损害的信息。而且,心理应激对ROS产生所起的作用不是连续的,因此,研究结果还存在争议。通过研究一些特殊的基因(如编码肿瘤抑制因子p53),心理应激在某些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会变得越来越明朗。最后,以人为对象的研究应在方法和统计学上对一些额外变量(如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行控制。

6.2临床意义和展望

    有关心理应激的实验研究蕴含了很多应用上的意义。如心理因素影响疾病进展的流行病学意义。Irie等有关条件性DNA损害的研究发现,当一种条件刺激与另一种生物性触发DNA损害的非条件刺激配对出现时,DNA损害才发生。例如,经常暴露于毒素(如石棉)环境中的工人,在另一个情境中,暴露于与他们的工作环境具有联系的刺激中(如看到同事)时,可能会出现产生潜在的DNA损害的反应。这些现象的意义和可能性还有待迸一步的研究。Adachi等发现,一组动物感知其他动物患病的表现可触发前者的DNA损害,这一现象类比于陪护工作对其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的影响。由于移情和疲劳等因素,陪护工作中,护理人员因心理应激而诱发的疾病所导致的DNA损害是不可逆的。应激管理是否能减少心理应激引起的DNA损害和其潜在的健康隐患,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而言之,心理应激与DNA损害关系的研究及其应用的发展方向有下列几个:①年龄对心理应激状况的影响,如老年心理应激;②某些特殊职业工作者的心理应激状况研究,如护工心理状况研究;③弄清某些身心疾病损害的靶基因及其具体作用机制,如癌症;④以生物学为基础,加强生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及心理学其他分支对这一课题的综合性探讨。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能超越遗传编码途径来使基因组发生变化,这一观点似乎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削弱了遗传对人的影响,实际上两方面影响作用的阶段不同,环境因素还是通过机体来起作用,这需要更多的实验研究来证实。

 

美研究揭慢性应激引DNA损伤机理

2011-8-31        科技日报

  过去数年,研究人员虽一直将慢性应激与染色体损伤联系起来,但直至近日,研究人员才发现慢性应激导致染色体损伤的原因。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一个明确的机制,从DNA(脱氧核糖核酸)损伤的角度解释应激反应。

  慢性应激的一个标志即肾上腺素升高。罗伯特·J·莱夫科维茨以前已证明了孤立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Ps)如β肾上腺素受体的存在。这些环绕于细胞周围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是目前市场上几乎一半药物的靶点,包括心脏病、抗组胺药和溃疡药物的β-受体阻滞剂。

  现在,他对一种源于GPCRs的通路,即在实验室里发现的β抑制蛋白通路继续进行研究。研究人员最初以为是β抑制蛋白通路使G蛋白通路关闭或丧失敏感性,但是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这些蛋白质在行使自己权利时也会导致某些生物化学活动。在目前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分子机制。通过该机制,类似肾上腺素的化合物通过G蛋白和β抑制蛋白通路行动而引发DNA损伤。

  在这项研究中,小鼠被通过一种β肾上腺素受体注入了类似肾上腺素的化合物,出现了P53的退化,并且这种退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而P53是一种肿瘤抑制蛋白,被看做是“基因的保护者”,能够防止基因组异常。研究者称:“这项研究表明,慢性压力会导致P53的长期降低。据猜测,这就是造成我们在受慢性应激的小鼠体内发现的染色体不规则性的原因。”

  研究者还发现,在缺少β抑制蛋白1的小鼠体内,DNA损伤能够被阻止。β抑制蛋白1的缺失使P53在胸腺和睾丸的细胞水平稳定化。而胸腺是对急性或慢性压力能强烈反应的器官,父亲的压力会通过睾丸影响后代的基因组。

  “这使我们对慢性应激如何导致小到仅表面变化如头发花白、大至危及生命的疾病如恶性肿瘤等各种人类状况和紊乱,提供一个似乎合理的解释。”莱夫科维茨称。

  原文阅读:

At last,a reason why stress causes DNA damage

  For years, researchers have published papers that associate chronic stress with chromosomal damage.

  Now researchers at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have discovered a mechanism that helps to explain the stress response in terms of DNA damage.

  "We believe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to propose a specific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a hallmark of chronic stress, elevated adrenaline, could eventually cause DNA damage that is detectable," said senior author Robert J. Lefkowitz, M.D., James B. Duke Professor of Medicine and Biochemistry and a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HMI) investigator at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The paper was published in the Aug. 21 online issue of Nature.

  In the study, mice were infused with an adrenaline-like compound that works through a receptor called the beta adrenergic receptor that Lefkowitz has studied for many years. The scientists found that this model of chronic stress triggered certain biological pathways that ultimately resulted in accumulation of DNA damage.

  "This could give us a plausible explanation of how chronic stress may lead to a variety of human conditions and disorders, which range from merely cosmetic, like graying hair, to life-threatening disorders like malignancies," Lefkowitz said.

  P53 is a tumor suppressor protein and is considered a "guardian of the genome" – one that prevents genomic abnormalities.

  "The study showed that chronic stress leads to prolonged lowering of p53 levels," said Makoto Hara, Ph.D., a postdoctoral fellow in the Lefkowitz laboratory. "We hypothesize that this is the reason for the chromosomal irregularities we found in these chronically stressed mice."

  Lefkowitz earlier had proved the existence of isolat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 such as the beta adrenergic receptor. These receptors, which are locat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membranes that surround cells, are the targets of almost half of the drugs on the market today, including beta blockers for heart disease, antihistamines and ulcer medications.

  Now he is continuing studies along another pathway,stemming from the GPCRs, that was discovered in his lab, which is known as the beta-arrestin pathway. At first, the theory was that beta-arrestin proteins turned off or desensitized the G-protein pathways, but evidence is accumulating that these proteins are also responsible for causing certain biochemical activities in their own right.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scientists found a molecular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adrenaline-like compounds acted through both G-protein and the beta-arrestin pathways to trigger DNA damage.

  The Nature publication showed that the infusion of an adrenaline-like compound for four weeks in the mice caused degradation of p53, which was present in lower levels over time.

  The study also showed that the DNA damage was prevented in mice lacking beta-arrestin 1. Loss of beta-arrestin 1 stabilized cellular levels of p53 both in the thymus, an organ that strongly responds to acute or chronic stress, and in the testes, where paternal stress might affect an offspring's genome.

  Future studies planned by the Lefkowitz laboratory include studying mice that are placed under stress (restrained), thus creating their own adrenaline or stress reaction to learn whether the physical reactions of stress, rather than an influx of adrenaline in the lab as was done in the current study, also leads to accumulation of DNA damage.

  More information: The first author of the study, "Stress Response Pathway Regulates DNA Damage through β2-Adrenoreceptors and β-Arrestin-1," is Makoto R. Hara of Duke University.

  Provided by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研究表明,可以通过语言和频率来改变DNA!

DNA 受言辞和频率影响

  观点提出者:Grazyna Fosar 和Franz Bludorf

  俄罗斯DNA研究发现:DNA能被言辞和频率影响和重新编码

  人类的DNA是生物网络并且在很多方面优越于互联网。最近俄罗斯的科研直接或间接地解释预见力,直觉力,自发的或远程的医疗行为,自愈能力,肯定性自我引导,那些灵性大师周围奇特的光芒或气场以及人类的思想对气候造成影响。

  我们的基因中只有10%用于控制蛋白质的形成。这是引起西方学者兴趣并检查和分类的一小组DNA。而其他的90%的DNA被人们认为是“垃圾DNA”。俄国研究者确信自然界不是笨蛋。他们与语言学家一起探索90%的那部分“垃圾DNA”。而最终,他们的成果,他们的发现,将对人类来说是革命性的影响。

  他们说,我们的DNA不仅负责我们身体的建造,也为信息的存储和沟通服务。俄国语言学家表示,基因密码,尤其是在这看似无用的垃圾DNA中,遵循着与人类语言相同的规律。他们将这些DNA与人类的句法规律(句法规律指词放在一起形成句子或短语的规律),语义学规则(研究语言的含义)和基本的语法规则进行比较。他们发现DNA碱基遵循序列顺序和语言规律相似,而这也证明了人类语言的出现并非纯属巧合而是我们内在的基因的表现。(译者:这儿存在个问题,作者认为是基因促进人类的语言的产生,但是几千年来人类的语言也可能造就了这部分基因的形成。。。但不管怎么样,这些垃圾的DNA总是不再是垃圾,他们和语言之间存在联系是不可否定的。)

  俄国生物物理学家兼分子生物学家Pjotr Garjajev 和他的同事也一起探索DNA的波行为【这里只是简略地说,详细信息参考文底备注】

  这句话是基本思想:

“活体染色体的工作正如使用内在光束的全息技术的计算机。”

  这也意味着比方说,他们能调谐到与激光束相同的频率状态,而通过这种方式影响DNA的频率并改变基因信息。因为DNA碱基对结构和语言结构相同,DNA的解码就不必要了。一个人本能地就能够学习使用人类的词语和语言。

  实验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在实验的频率范围合适的条件下,活体DNA物质(在组织,而非体外)总是随着调谐变化的语言的激光的改变而改变,甚至随无线电波的改变而改变。这最终科学地解释了自我肯定性引导,催眠等对人类身体会有如此强烈的影响。DNA对语言做出反应,随语言变化这很正常。此时西方研究者正从事将一些基因从基因链中切下然后植入到其他地方的研究,而俄国人正激情地研究通过产生合适的无线电波和光波影响细胞新陈代谢的设备来弥补DNA缺陷。

  

Garjajev â´;s 研究小组成功证明被X光破坏的染色体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修复。他们确定特定的DNA信息形态并将这DNA信息转移到其他DNA上,从而形成新的基因组来建造细胞。因此,他们成功地完成了将青蛙胚胎转变成蝾螈胚胎的过程,仅仅通过将DNA结构的信息进行转移。

这种基因信息的转移过程没有副作用,也没有不协调的状态发生,也无需剪切或引入外来DNA来完成。这标志着难以置信的,全世界轰动性的生物大转变革命的发生!!(译者:David Wilcock的洛杉矶会议视频中也提到这个科学技术,视频的02:09: 06的时候左右附近就说到这类技术,还有他的horizon地平线的那些视频中也有提到。。。关于这项技术,有兴趣探寻或者确认的人可以去查查)

这一切只需提供频率和语言而无需古老的基因切割程序来完成。这个实验指出基因波学的强大力量,很显然这将比生化过程中在生物体结构上碱基系列的研究的影响更为显著和强大。

秘传大师和灵性大师自古以来知道我们的身体能够被言辞和思想影响塑造。而这现在被科学所证实。当然,频率必须正确才行。这也正是为何每个人不能一样功成名就或者不能发挥出最大潜能的原因。一个人需要改造自己内在的思想并达到成熟从而与自身DNA进行意识沟通。

而一个人意识水平越高,用外来的设备协助来发展自我的需求就越少。一个人自己就能达到人类进化的效果。科学不再嘲笑那些想法并肯定和证实进化的成果。而俄罗斯科学家的科研成就并不到此为止。他们发现我们的DNA在真空中会形成干扰的波纹,最终形成虫洞。微观状态下的虫洞和黑洞附近的爱因斯坦罗森桥等价(黑洞是恒星湮灭坍缩的产物){译者:虫洞链接两个不同的宇宙,链接不同地点,听过一个试验吧,一张纸上两点,将纸对折,这是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空间中的任何两点也是这样最快,而链接这两点的叫虫洞}

在宇宙中通过不同的管道将整个不同的地点联系在一起,并且来自于时间,空间之外的信息通过这个管道传递。DNA吸引这些信息并将它们传导形成我们的意识。这种高层次的信息交流在放松的时候最有效。压力,担忧,或高强度智力活动阻碍这种高层次信息交流甚至造成接收的信息扭曲和作废。实质上,这种信息交流几百万年来一直被使用。在昆虫的生命形态中很明显地证明这一点。{译者: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昆虫比如蝴蝶没有意识自己是否该长翅膀可是长了翅膀,这不是自我决定的,而是内在基因进行高层次信息交流完成的}现代人只是在些微妙的层次如直觉力方面了解到这种自然构建生命的过程。但是,我们仍然能够利用这种能力。

比如:当蚁后从蚁窝中分离出来,其他的蚂蚁们仍根据计划激情澎湃地建造工作。而如果杀了蚁后,蚁窝中的所有工作便皆然而止。很明显地蚁后通过群体意识从遥远的地方发出建造计划。只要她活着,无论她离开蚁窝多远都行。而在人类中,某人突然获取来自于他们知识领域之外的信息,这种高层次的交流也是常有的事。

这种高层次的信息交流也被称为灵感或直觉。意大利作曲家Giuseppe Tarti一天晚上梦见魔鬼坐在他旁边拉小提琴,第二天早晨他便准确回忆并记下那首曲子,并给它取名为:Devil’s Trill奏鸣曲。

从前有一个42岁的男护士梦见自己迷恋上光驱技术的情景。来自想象中的可被证实的知识被他接收后,他每天早晨起来回忆自己知晓的知识。那些洪流般的知识一夜间像百科全书一般灌输给他。大量的信息是他个人知识领域之外的而且那些技术方面的细节完全是他平时一无所知的。

当高层次信息交流开始,人们便能够观察到DNA以及人类自身特殊的现象。俄国科学家用激光照射DNA样本,屏幕上便出现了一道典型的光的波纹。当他们将DNA样本移开,波纹并没有消失却依然存在。很多次对照试验也证明波纹依旧来自被移开的样本DNA,他的能量还在维持着波纹。这种效应被称为幻影DNA效应。

{译者:相关信息幻影DNA效应 见http://tieba.baidu.com/f?kz=689327764

有兴趣的人可以查查,网络上还有很多关于DNA 幻影效应的文章,百度一下就知道}

人们推测在DNA被移开之后,来自时间与空间之外的能量流入而形成这种效应。还有,人们在进行高层次信息交流时所遇到的伴随的结果是费解的电磁场在人体周围形成。

电子设备比如CD播放器被人体周围形成的这种费解的电磁场干扰后甚至停止工作几个小时。而当这电磁场逐渐消散,设备又重新正常运转。很多的医疗者和通灵人士在他们的工作中知道这种影响。周围的氛围和能量越好,就更大程度地影响记录设备的运作及其准确性。而在实验之后,不断开启和重启这些记录设备仍不能让他们正常工作,直到第二天早晨一切才恢复正常。因为机器是否工作与人技术不足无关,而是因为机器易受电磁场影响。这个结果令很多读者感到愉快。

Grazyna Gosar 和 Franz Bludorf 的书“vernetzte intelligenz” 《智能网络》中说我们的物质世界与高层次信息交流的联系是清晰而准确存在的。

作者也引用一些话:人类的早期,正如动物般与群体意识紧密联系并作为整体活动。而现在为了发展和体验个性化,人类却遗忘了这种高层次信息交流能力。

如今虽然我们稳定地生活在个性化的意识世界里,我们仍然能够创造出新的形态的群体意识,也就是我们能借由DNA与宇宙间的信息网络相连来获取信息,同时不被强迫或操纵,自由地处理我们所获得的信息。正如互联网,我们的DNA可以将数据输入宇宙信息网络,也能从这网络中提取信息并与信息网络的其他使用者联系。

给亲人们远程医疗,心灵感应或远程感知等等现象会被合理解释。一些动物处在很远的地方便知道他们的主人将要回家。这就可以被合理解释为是由通过群体意识和高层次信息交流完成。

任何的群体意识交流的能力在任何时期如果缺乏个体独特性便不能被很理智地使用。正如人类的原始部落的群居时代,虽拥有与高层次信息交流的能力但是却易被奴役和操纵。{译者:个性化的存在和发展使得群体意识的发展更富生机同时拓宽了群体意识发展的空间}

高层次信息交流在新千年里显得很不寻常。研究者认为如果充满个性的人类重新获得通过群体意识的交流能力,他们会如同拥有神的力量一般去创造,改变事物。并且人类是集体朝向群体意识交流能力发展的新物种。今天50%的孩子不愿接受学校教育。现在的教育体系将每个人和社会需求绑在一起。但如今,孩子们的个性太强以至于他们以各种方式抵触拒绝学校教育,拒绝放弃自我的个性。

同时,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深蓝[参见Paul Dong的书《中国的深蓝小孩》或书“Nutze die taeglichen Wunder” 《利用每天的奇迹》书中的一些章节],这群孩子越来越倾向于朝向群体意识的新人类发展,而且这种发展不会被现有体系压迫太久。

比方说天气不易被个人所影响。但它可以被群体意识影响(一些部落通过这种方式如舞蹈来让天下雨)。天气很大程度受地球的共振频率影响,这就是舒曼频率。而同样,舒曼频率也可以由我们大脑产生。当很多人一起协同思想或灵性大师们将它们的思想以一束激光的形态集中,结果会影响到天气形态。这是由科学角度解释而并不令人吃惊的事实。

{译者:关于舒曼频率的信息:http://baike.baidu.com/view/1251645.htm}

研究群体意识交流能力的学者们提出I类人类文明理论,人类在其中发展成为利用群体意识沟通的新人类,他们没有环境问题,也不会面临能源短缺。因为当他们能够作为一个整体使用思想的力量(意识的力量),他们便能控制他们星球的能源。而同时对自然能源的控制也可以形成自然灾难。而在他们的II类人类文明的理论里,人类的力量甚至可以控制整个星系的能源。

书《利用每天的奇迹》中,举了些事例:当很多数的人将他们的注意力或意识集中在某事物上比如:圣诞节,世界杯或者英国戴安娜王妃的葬礼,这时计算机中的随机数发生器便输出有规律的一串数据,而非随机数

有规律秩序的群体意识活动会在周围环境形成由群体意识创造的秩序!!!

网址 http://noosphere.princeton.edu/fristwall2.html {译者:这个网站有数据证明上述群体意识改变计算机中的随机数发生器的效果,使随机性变成有序性}

当大量的人聚在一起,暴力的发生的可能性会减小。这似乎是人类的人道主义的意识被创造的原因。在爱的游行(Love Parade){译者:德国的一个节日里的游行活动,庆祝柏林墙倒塌和新世界的来临,那时候是冷战结束}每年大约有一百万的年青人聚集在那,而那却从来没发生像体育赛场那样的暴力事件。而不是这个游行活动的主题作用的结果,而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如说是人数太多太大抑制了暴力冲突的发生。(译者:体育赛场与这类游行的区别在于体育赛场各队的粉丝意识不同,支持对象不同,而游行时意识是一致的。。也许不同的意识冲突导致暴力冲突)

回到DNA上,DNA显然是在人体常温下工作的有机超导体。人造的超导体需要在零下200到零下140才会发生超导效应。

据了解所有的超导体都能吸收光从而存储信息,而这也进一步解释了DNA能存储信息的作用。还有一个现象将DNA和虫洞联系在一起。通常,这些超微小的虫洞高度不稳定而且只能存在极短时间。在特定条件下(参阅上面提到的Fosar 或Bludorf的书)稳定的虫洞他们能组织自己并且互相在虫洞中形成真空区域,而其中的引力转变成为电力。这样的真空领域是放射的电离气体形成的球状区域,里面包含着大量的能量。

俄国有些地区经常出现这种发射线的球体。也正是出于对这些放射性的球体的困惑,俄国人进行大量的研究最终得到上述的研究成果。很多人认为真空区域球体就是天空中发光的球体,他们看着那些球体并问自己,那是什么呢。我曾经看见过这样的球体,并心里想:“如果你们是UFO,就以三角形的队列飞行给我看看”而突然,光球真的就以三角形的队列飞走了。如果他们不是UFO的话,他们本该像冰球那样没有规则地飞行。(译者:冰球是冰球运动所使用的球)可是,他们从静止加速到惊人的速度飞走,划过天空。

还有一个人站在那里张望。我和其他人一样本以为是UFO,友善的UFO。很显然,我这样想是出于这些光球愉悦我而形成三角形的队列飞行。而如今,俄罗斯学者认为,在经常出现真空区域的地区有时有光球从地面直飞上天,而这些光球能够被思想控制引导。和我们大脑产生低频的波一样,这些真空区域也会放射出低频的波。因为波的这种共同点,这些光球会随着我们的思想意识做出反应。

朝一个在地面上的光球跑去看个究竟可不是个很好的想法。因为那些光球充满大量的能量并且会改变我们的基因。有位学者说,有些人会,但是不一定会朝光球跑去。许多灵性导师在深度冥想或者在激发愉悦的感觉且不造成伤害地对能量进行工作时会产生可见的光球或者光柱。而是否出现光柱或者光球取决于一个人内在的修炼以及真空区域的质量和周围环境。

一些灵性老师们(比如年青的英国人Ananda)他们开始修行的时候什么都看不见。而当别人在当他们坐着,说话,进行高层次信息交流的冥想时给他们拍照,照片中只见到椅子上一团白色的云雾。而同样,在那些医疗地球的集体冥想活动中,也常能在照片里显示出这种奇特的光效应。

简单地说这些现象已经把书中的重力,反重力,也把稳定的虫洞与高层次信息交流,空间与时间之外的能量等知识联系在了一起。早期的人类有这种高层次信息沟通的体验并将那些出现在他们面前的真空区域的光球认为是天使。

我们现在不能确定通过使用高层次信息交流我们会得到怎么样的信息。如今还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证明高层次信息交流的存在(经历高层次信息交流的人们并不全都是遭遇幻觉)这并不是意味着没有形而上学的观点在支持着它。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认识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上迈了一大步。

官方的科学研究人员同样了解到地球上一些引力异常的现象(引力异常会导致真空区域的形成),但引力异常现象不足1%。而最近引力异常发生概率在3%到4%之间,其中的一个地点是 Rocca di Papa,位于罗马南部(准确地理位置见“vernetzte intelligenz” 《智能网络》以及其他一些学者的书)。各种圆形的物体,从球形到公交车状,往山上飞。但是Rocca di Papa的地理跨度很短,这就使那些认为是视觉上的错觉的怀疑论者们的想法落空(因为视觉上的错觉不是因一个地理位置的不同特点而造成的)

本文http://www.awaker.net/a/kejiwenming/2010/1223/704.html
 

 

科学家研究发现行为可能改变基因遗传给后代
2010-1-18  新浪 

 
  “赌徒的后代很有可能会子承父业继续赌,父辈的坏习惯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这显然是一种有违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告诉我们,环境对物种的作用力通常不会很快显现,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

  然而,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科学家最近宣布,后天的生活习惯、环境等多方面条件都可以对人类的基因产生迅速而直接的遗传影响。

  这个发现在科学界一石激起千层浪。长期以来,生物学和遗传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恰恰是问题的反面,即基因对于人类后天行为的影响。至于后天环境、行为对基因有多大影响,则几乎是一片未有涉足的“科学荒漠”。

  瑞典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极端的环境条件(比如濒临饿死)会在人类卵子和精子的遗传物质上留下深深的“印痕”,这种基因标记会在短时间内将新特性传递给下一代。

  当代科学家公然挑战进化论鼻祖达尔文,孰是孰非?这篇报道将带领读者再次走进人类基因的神奇世界。

  “荒原”上的人类基因密码

  瑞典北部长年被冰雪覆盖,人迹罕至,而这里却诞生了一个有关人类基因的神秘故事。

  故事发生在瑞典最北部的北博滕省,偌大的省份却人烟稀少,人口密度只有2人/平方公里。早在19世纪,这个省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如果赶上年份不好,人们就只有饿死的份。更恶劣的是,这里的土地仿佛和人作对似的,要么就是丰产丰收,要么却是颗粒无收,结果是粮食要么多得摆几个月宴席都吃不完,要么就是严冬来临却无米下锅。

  这一奇特的现象引起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拉斯·奥雷·本内博士的关注,他想知道丰年和荒年对当地儿童的影响。本内博士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对象不仅限于当时的儿童,还包括他们的后代,这是个旷日经年的课题。

  本内博士在北博滕省的奥佛卡利克斯教区,随机选取了99名1905年出生的孩子作为研究样本,并通过详尽的历史档案追踪溯源,把孩子的父母甚至祖父母都找了出来。之后根据本地的农业档案,确定了孩子的父辈和祖父辈年轻时的食物供给情况。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本内博士被一篇发表在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1986年)上的文章深深吸引。文章认为子宫发育不仅影响胎儿成长,也影响着成年后的健康。如果孕妇营养不良,孩子成年后患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受到这篇颇具“异教”特色文章的启发,本内博士心中又升起了另一个问号:这种影响是否早在怀孕前就开始了?父母年轻时的经历是否能改变遗传呢?

  这种想法在当时的科学界真得算是“平地一声惊雷”。长期以来,DNA不会在后天被改变的理论统治着主流生物学界。不管我们选择如何过完这一生,发胖也好,长期“亚健康”也好,都不会改变我们的基因——人类的“种子”,当下一代出生后,父辈的一切就被涂抹殆尽。

  更为重要的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早已深入人心。环境对物种的作用力通常不会很快显现,进化是个历经数代数百万年的自然选择过程。但是本内和其他科学家搜集的大量历史数据却显示,极端的环境条件(比如濒临饿死)会在人类卵子和精子的遗传物质上留下深深的“印痕”,这种基因标记会在短时间内将新特性传递给接下来的一代。

  根据本内的研究,奥佛卡利克斯教区那些赶上丰年的男孩子们,不论他们是正常饮食,还是暴饮暴食,其儿孙辈的寿命却意外变短了。和经历荒年的男孩后代相比,平均寿命要减少6年之多。再加上社会经济变化因素的影响,寿命差距竟然上升至32年。本内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01年荷兰的《生物技术学报》上,他在文中援引了同事提供的该省其他地区的资料,显示这种状况对于女孩也适用。简而言之,经历过丰年衣食无忧的年轻人,产生了类似生物链的效应:他们的后代却要比他们早逝几十年。这可能吗?

  基因是“硬件”,外基因是“软件”

  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不能单单从自然环境和后天养育入手。本内和同事历经20载春秋,催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实验胚胎学(epigenetics)。它的研究核心就是基因活性的变化,在不改变遗传密码的前提下,这种变化是如何被成功“植入”子女一代的。

  他们认为,基因表达模式受到一种名叫“外基因”的细胞物质的控制。这里所谓的“外基因”,位置排在基因之外,因而其英文对等字是在“基因”genetic加上了表示“在……之上”的前缀epi。正是这些外基因的“标记”,发出指令,控制着我们的基因开关。外部刺激就是通过外基因标记(epigenetic marks)作用于基因,因此环境等后天因素,比如饮食、压力、孕期营养等,就会对子女一代产生影响。

  实验胚胎学传递出的信息,让人喜忧参半。忧的是,吸烟,暴饮暴食等坏习惯会改变DNA之外的外基因标记,使得肥胖基因占据主导地位,而长寿基因则退居末位。以前大家都知道抽烟或者肥胖无法让人活个大岁数,而现在人们却突然发现,这些不良习惯甚至会波及子女,增加他们的患病率和早逝风险。即使宝宝尚未出生,这些仿佛已经被“命中注定”了。

  不过人类向来相信“与天斗,其乐无穷”,外基因一经“出世”,科学家就开始尝试控制外基因标记,开发一种能抑制坏基因,激活好基因的药物。2004年,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首次批准了一种外基因药物——氮杂胞苷(Azacitidine),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该药通过外基因标记不断激活血液母细胞基因,提高该组基因的主导地位。据总部设在新泽西州的Celgene公司介绍,MDS重症患者服用氮杂胞苷后,平均能多活两年,而采用传统疗法的患者,存活期只有15个月。

  对于进行中的外基因研究,最理想的成果就是只要轻触“生化按钮”,就能赋予基因一双慧眼,自行抵抗疾病的入侵。到那时,什么癌症、精神分裂症、孤独症、老年痴呆症、糖尿病等疑难杂症,统统靠边站——让坏基因去冬眠吧!最终,人类就有了自己的王牌,可以叫板达尔文的进化论!

  最近,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实验胚胎学的妙用。利用这个新式“解码器”,许多传统遗传学不能解释的科学奥秘,就此得到了破解。比如为什么同卵双胞胎,一个有燥郁症或者哮喘,而另一个却若无其事?为什么患孤独症的男孩数量是女孩的四倍呢?为什么在北博滕省父辈饮食的两极分化也会导致子女寿命发生巨大变化呢?以上种种,基因或许都相同,但显然基因表达模式发生了偏差。

  打个比方吧,如果基因是硬件,那么外基因就是软件。只要用户愿意,完全可以在苹果机上安装Windows。尽管“心”还是原来的芯,就好比基因都相同,但由于选择了不同的软件,操作模式也就变得两样了。

  基因也许会在几代之内生变

  19世纪瑞典最北部的北博滕省丰年和荒年的交替出现,导致了该地区人口外基因的改变,这点早在2000年初似乎已经被“圈内人”接受。而一直困扰本内博士的问题是这种改变是如何进行的,一次他偶然看到一篇发表于1996年的文章,谜底才逐渐变得触手可及了。这篇文章由伦敦大学著名遗传学家马库斯·彭布雷博士撰写,尽管有些晦涩,却成了本内眼中的“启明星”。

  虽然彭布雷博士的这篇论文在当下已经荣升为实验胚胎学上的一份开山之作,但在完成之初却是处处碰壁,主流学术期刊都拒绝发表,好不容易才在一份名不见经传的意大利学术期刊上找到了落脚点。彭布雷本人是一名坚定的进化论支持者,但在这篇论文里却用现代实验胚胎学的观点对达尔文提出了质疑——如果工业时代来自环境和社会变革的压力越来越大,进而迫使进化要求迅速做出反应,情况会如何?而如果基因顺应了进化的需求,则不需要经历数百年或数代人,也许几代之内就会发生改变,情况又会如何?

  进化过程被缩短,就意味着基因本身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变化。彭布雷博士因此就推测,外基因标记可能会有所调整。但他不知道如何去验证这一伟大的设想,于是论文发表后,就被束之高阁了。直到2000年5月,他意外地收到了“陌生人”本内的一封电子邮件,本内向他透露了自己的团队在奥佛卡利克斯地区进行的调查。很快两人便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着手讨论搭建新的实验平台,一同探寻“荒原”的奥妙所在。

  二人深知,探寻答案的第一步,起码得重现当年奥佛卡利克斯的环境。问题是有谁愿意充当这样的志愿者呢——一组食不果腹,另一组却暴饮暴食;更没有人愿意为此等个60年。巧的是,彭布雷有权享用另一组宝贵的遗传数据库资源——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父母与孩子埃文纵向研究(ALSPAC)。这个数据库的创建人简·戈尔丁是彭布雷的朋友,曾邀请他长期担任董事会成员。ALSPAC的研究对象是1991-1992年出生的孩子和其父母,项目共招募了14024名孕妇——其中70%都来自布里斯托尔地区。

  环境因素沿父系一代遗传

  自ALSPAC项目成立后,志愿者(家长和孩子)每年都要接受全面的医学测试和心理测试。汤姆·吉布斯便是其中之一,项目成立之初,他还是个小婴儿,现在都17岁了,是个棒小伙。经医生测量,他身高178厘米,左大腿骨的骨密度为1.3克/平方厘米,高于平均水平。

  项目所做的这些数据采集,就是为了揭示个人基因类型和环境压力相结合后,对健康和发育的影响。借由这些数据,研究人员得到不少重要结论,比如目前对花生过敏的人群数量不断上升,含花生油的婴儿润肤露可能难脱干系;孩子得了哮喘,与母亲怀孕期间的高度焦虑有关;养育环境过分干净的小孩患湿疹风险较高等等。

  彭布雷、本内和戈尔丁三人联手,利用这些数据,于2006年在《欧洲人类基因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堪称迄今为止外基因研究领域里最有突破性的论文。文章显示,在14024名接受研究的父亲中,有166名承认他们11岁之前,即青春发育期前,就开始吸烟了。男孩在青春期以前,由于体内还无法形成精子,雄性基因遗传就没有显现(女孩则不同,她们的卵子与生俱来)。于是男性青春期前后就成了外基因改变的重要阶段——如果环境想在Y染色体的基因组留下外基因标记,还有什么比精子初次形成时候更好的时机呢?

  三人仔细研究了166名“老烟民”儿子的资料,发现他们9岁前的体重指数要明显高于其他同龄孩子。这也意味着他们成年后,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要高于其他人,相应的寿命也非常有可能被缩短了。他们的命运和奥佛卡利克斯地区“暴饮暴食族”的后代何其相似!

  据此,三人得出结论,ALSPAC和奥佛卡利克斯数据在发育敏感期和性别特性方面的一致性,印证了他们的假想,即祖先环境因素会以某种方式沿父系一代遗传。换句话说,即使你在10岁那年曾做过的蠢事,都有可能改变外基因。如果从那时起就开始吸烟,你不仅犯了一个医学错误,更要命的是,还会殃及你的子女。

  人类基因在受到环境压力后会作出生物应急反应,这种反应能延续很多代

  “外基因”改“命定”

  如果基因是人的“先天命定”,那么,“外基因”可以改变这种“先天命定”。

  实验胚胎学听起来博大精深,它的原理听上去却很简单。达尔文告诉我们基因进化需历经数代,而研究人员发现只要增加一组甲基,就能改变外基因。甲基是有机化学的基本单位——一个碳原子连接三个氢原子。甲基附加到基因上某个特殊点的过程,称为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具有改变生物物理特性的重要功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有人提出。但直到2003年,美国杜克大学的肿瘤专家兰迪·朱特尔和博士后在修生罗伯特·沃特兰撩开了DNA甲基化的神秘面纱,人们才有幸一睹芳容,无不为之惊叹。

  外基因不改变DNA结构

  当年,他们用刺豚鼠做实验,这种老鼠拥有独特的基因,可以产生黄色的皮毛,但患肥胖症和糖尿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在第一组怀孕老鼠的饮食中,研究人员特别添加了维生素B(叶酸和B12),而第二组基因完全一致的怀孕刺鼠,没有如此优待,饮食与平日无异。

  结果发现第一组妈妈产下的鼠宝宝身体健康,体毛和体重都很正常,但却远离了糖尿病的威胁。个中奥妙在于,维生素B扮演了甲基捐赠人的角色,甲基附着在刺豚鼠基因之外,改变了基因表达模式,这一过程并没有改变老鼠的DNA结构。

  类似实验结果不胜枚举。比如说,果蝇接触格尔德霉素后,眼睛上就会长出一个不同寻常的瘤,这种变异现象至少会遗传到第13代(第2代到第13代,都没有直接接触这种药物)。根据实验胚胎学先锋伊娃·雅布龙卡和特拉维夫大学学者戈尔·列兹2009年发表在《美国生物学季刊》的论文数据显示,蛔虫在喂食了某一种细菌后,会呈现出矮矮胖胖的外貌特征,同时体内的绿色荧光蛋白也消失了。他们一共列举了100种外基因遗传的例证。

  外基因改变是否会一直持续呢?或许会吧。但是我们要牢记外基因不是进化。它不会改变DNA结构。外基因改变是人类基因在受到环境压力后所做出的生物应急反应,这种反应经外基因标记,能延续很多代。一旦环境压力等后天因素被消除后,外基因标记将逐步消减,而DNA密码历经时间变迁后,又重新回到原来的轨道,也就回到了问题的原点:只有经过自然选择,基因才会发生质的改变。

  外基因能量不容小觑

  虽然外基因不能实现永久遗传,但其能量却不容小觑。2009年2月,《神经学科杂志》刊发了一篇论文,指出即使如记忆那般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通过外基因,也会出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进步。鼠类实验证明,借助外基因干预,一群患有基因型记忆障碍的小老鼠,其LTP值(长时程增强;一种重要的神经传递形式,记忆形成的关键)得到了显著增强。至于它们的后代,即使没有受到任何这方面的干预,记忆力也显著增强了。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科学家对外基因如此情有独钟。科普作家戴维·申克在其即将发行的新书《我们都是天才,是什么误导了我们?》中写到:实验胚胎学就是一名称职的引座员,“先天与后天之争”因为外基因而显得苍白无力。他给予外基因相当高的评价,称其“或许是遗传学自发现基因后,另一项最重要的发现”。

  达尔文之前,以拉马克·詹·巴帕梯斯特为代表的早期自然主义者,曾认为进化有可能发生在一两代之内。由于环境因素和选择倾向,动物们终生都在与时俱进。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长颈鹿脖子如此长,是因为它们的先祖为了够着高处营养丰富的树叶。

  相反,达尔文认为进化不是出自物种改善条件的良好愿望,而是残酷的,公平的自然选择结果。据此,长颈鹿几千年来的长脖子,是由于长脖子基因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占据上风。达尔文要比拉马克足足小了84岁,以现今的眼光绝对是“年富力强”,最终达尔文赢得了胜利。不过,随着实验胚胎学的建立与深入发展,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拉马克当年迸发的思想火花了。

 

 
浅谈心意拳内功外气对人类基因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2007-12-11 13:33:29    孙保才  
  

中国武功(内家拳派)走向人体生命科学中的微观世界 ——浅谈心意拳内功外气对人类基因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生命科学项目”主任兼《纽约时报》、《洛杉机时报》、《费城问讯报》的专栏作家、美国艾滋病研究的领导人之一,一家重要生物药品公司的CEO……胡安·恩星克斯花费34年的大量时间研究、精心编写的,并得到诸多同事和多个国家的朋友、教授、科学家等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诗化结构方式推出的“新财富宣言—基因改写未来”一书,一本空前的奇书,以西方人的眼光和角度揭示“基因、克隆、生物芯片、计算机、纳米等新科技的惊人力量、揭示新技术时代将如何塑造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全部秘密、预示我们的生活、职业、寿命以及投资方向……都将被重新改写”,等等内容,唯独漏掉了东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魁宝—与人体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甚至占主导地位的中医学的精华,武学中的精髓有关“气”的概念和运用,他似乎忘却了或者是说忽略了早在二十多年前,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运用和总结,以及得出相关的种种结论,如他在他的书中第六章“遗传学”—“所介绍的比尔·哈兹尔廷(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奠基人)试图想证明 “人体内有一个'药箱’,里面装满了治疗伤痛、抵抗传染、修补破损组织的'药物’,并相信解读我们自愈的基因,将会在未来制造出最强有力的药物”这段内容和书中涉及到其它生物领域解读基因图谱改良物种,修改食物的基因已经带来和将要带来巨大的变化及前景,从某种程度上已经证实了和继续在证实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气”对人体和其它物种基因的作用和影响。这是来自西方和东方两种不同的概念结果,早在2001年2月12日西方开始拥有人类基因图谱之前的近20年左右时间里,我们已开始涉及到和获取到对人体生命科学的科学实验成果,包括对其它物种的科学实验成果及相关的认识,肯定了“气”对某些物质结构和性质的作用和影响,深入到分子内部结构,即人类细胞核内的DNA分子长链上携带有遗传信息的功能片断—基因。不仅如此,还研究了“气”对于小麦、甜菜、蘑菇等的生长促进作用,对于家兔、鱼等的生长促进作用;对一些细菌—例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的杀伤和促进增殖的双向作用;对乙肝病毒、流感病毒乃至于某些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等等(详见1990.4历届国际及全国气功学术会议资料汇编)。毫无疑问,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现象在各自的研究发展中产生共同的目的(我国对人类基因的研究居世界第二位)可惜的很,关于“气”的深入研究并没有沿续下业,是目前人类基因(人类基因图谱绘制完成以后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缺乏的重要内容(它是否会使东西方文化“碰撞”产生“火花”?)

中国武功高层次的内家拳派修练能够形成击人腾空的现象,似乎已经以人体磁伤、人体细胞生物电能等物理现象那里得到了证实和结论,即在触人的瞬间能够产生的人体、生物电流、也许可以称作是揭开人体内部的神秘力量新篇章,现在我们将中国武功走进人体生命科学中的微观世界,从自练武功的内气作用于自我和内气外放作用于他人,看来为对人体细胞内的大分子DNA结构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武功的修练中,包括内气外放作用于他人时,会因人而异不同程度地产生“麻、热、胀……”等多种生理感应现象,这种感应现象通称为“气感”。一般地情况下90%的人都能感受到,得到承认和认可(个别人却无法接受是个体差异造成的属正常现象),我们列举心意拳高层次的武功修练“开掌布气”来说明,将两掌相对而搓至热是因摩擦产生电子运动的结果将两掌相对分开一定的距离,去对拉或前后相错位对拉会有相吸相斥的感应(伴随着麻、热、胀等反应)可以解释为人体生物电磁场具有引力作用的结果,或者是人体(双掌摩擦)电位升高所至的结果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双掌内的细胞内部,细胞核内的DNA分子长链上携带有遗传信息的功能片断上面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它决不会视之目睹去“静观其变”,细胞因受摩擦运动,每一个细胞都因细胞核内外的正负电荷的极性受到激发产生变化而向外发生生物电波,因此人体内部微观世界的生物基因必定会产生作用和影响,而且是相互间的共同作用下的,同时也是受到大脑电波在意识贯注下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它到底会产生什么具体的作用和影响是我们暂时无法阐述的,我们不具备有这样的观测实验条件和机会,只能作为一种推论来说明。另外,将内气外放作用于他人会产生同样的气感反应现象,是否作用于他人人体内部对细胞内的基因产生相同的作用和影响,可能是更复杂的,难以阐述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双掌经摩擦产生电子运动至热和反生的引力作用现象在武功修练中进一步的发展,当双掌再经过其它一些方法和一定的时间形成“强磁场”的时间,它不再是练功时才能出现的现象,时时处处都能感觉到的“热和引力作用”状态,传统的武术界将此称为“双手如出炉”、 “双掌各握一个气球”等形容。来证明已进入到高段武功的修练程序,由此双掌按拳法的要求去引动人体五脏六腑和其它周身各个部位,最终形成人体、整体的强磁场,出现击人腾空的现象,这是心意拳秘传中的一套练习方法,由双掌入手训练称为各种“心意把”带来的结果。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发现双掌和头部极易相连产生强磁场效应,当运用大脑意识作用于双掌开始运动时,头部和双掌同时发沉发胀,继尔有引力出现成为一体,双掌和头部之间、双掌之间都出现拉不开、合不住的引力强磁场情况,然后的过程是与胸部开始发生同样的发沉,重的感应现象,会在不长的时间内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体,出现似乎整个身体在引力作用下不能丝毫移动的磁场情况,再后是双腿、脚和小腹的连接,整个人体出现了“定”,不能动的整体磁场效应。这使我们很容易想起美国物理学家斯内法克教授在描述“时空隧道”可能与宇宙“黑洞”有关的情况,“黑洞”是人眼看不见的引力世界,人一旦被吸入“黑洞”就失去了知觉,意识被强磁场凝定,当他回到人间时,只能回想被吸以前的事情,而在“黑洞”中呆了多少时间,他也说不清楚,由于“时间隧道”里时间相对静止,所以失踪几十年再回到人间好像是昨天的事。1955年就有由纽约飞往佛罗里达飞机失踪,直到1990年后回到了人间的报道,而百慕大三角恰在佛罗里达半岛附近,如果真是这样,也许是对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一个验证吧。“这段内容,与我们练功出现“定”,形体不能动和偶尔间大脑出现一片空白,什么都不知道的现象有密切相同的道理。即从人的形体首先出现强磁场凝定到人的大脑意识出现强磁场凝定,失去了时间概念,几十分钟、几个小时好像是瞬间的事。人的形体动作被自身的强磁场作用相吸相引不能移动的现象比较容易理解,人的大脑意识会被自身的强磁场凝定现象是极为可能的,因为它事实的客观存在,如果我们从人体细胞的生理功能方面来考虑也是可能的,也是能够证明的,那么,从人体细胞内的基因角度来看也是可能的,细胞的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即受到“磁”化和不断地长久地“磁”化)必定是由其内部结构(DWA分子)发生某些变化形成的,这打破了“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比细胞小的物质单位不存生命所具备的增殖突变。”的结论,需要在深入研究细胞核内的DNA分子长链上携带有遗传信息的功能片断”中给予证实。

再从心意拳内功修练《十三段》中的咽气法(见88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形意拳与内功十三段》一书)来看人体内部的变化和作用以及将对人体微观世界中的基因产生影响。练吞气法特别是秘不外传的吞气法是将空气和唾液通过口腔压送到胃部至腹部,会使肠胃壁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储氧量超出正常的22倍(见《武魂》杂志07.2期中有关章的报道)很大的增加了小肠的吸收功能,从武功方面来讲,它可以迅速促进丹田气的形成,可以运送身体任何部位,在人体外部相应的位置实施抗击打功夫的训练,成为内外贯通的一体,这里的吞气法将用口喝之气连同唾液咽下直送腹丹田的部位,是在意识的贯注下和心意拳秘传中的其它方法共同完成的,它同样造成而且很快造成腹部丹“麻、热、胀”等一系列的气感反应,并传感到被运送身体其它部位与外侧的相应抗击打训练后表现的更为强烈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谈到双掌之间的摩擦首先产生电子运动而后至热的效应,但在这里是由口腔将空气和唾液向肠胃输送产生的压力,并在大脑意识(脑电波)的幅射下形成的,而且不仅仅是肠壁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储氧量增大22倍的结果,细胞含氧量的增加可以提高免疫力以及清除自由基等让基因有个好的小环境。我们知道,现代科学生物学理论和生物全息论认为:由细胞组成的人体在静止不动时处于的平衡状态称之为“0”的状态(0是全在、全息、全能的造物主是宇宙万物的唯一本原。)也是一种最对称的状态(如正负电荷对称、其代数和为0、正负粒子对称,相互抵消极性,其和为0;正负能量对称其代数和为0……)这个0的状态是相对的,是物质和信息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是一种物质和信息的潜存,如果将这种潜存激发,那么它发出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如正负电子对称其代数和为0,它不显极性。但是激发后它们之间相互碰撞所发出的能量相当大,利用这一原理,电子撞机、粒子对撞机相继而出,因此“0”的状态内容是丰富的。我们引用这段话是来说明人体细胞在受到运运(不是一般地运动)的激发下,其细胞核内外的电子、原子按照上述原理也会发生对拦撞发出能量,它必定也会引起DNA分子的内部结构发生改变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也许是解开人体修练高级武功能够产生神秘力量的一个原因,心意拳高层次中的“移影换步”几乎是纯意念下的练功方法,所能够产生出来更强烈的热感效应和强磁场的引力作用也许更能够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发现吞气法的作用,能够迅速疏通人的三焦之气,上下贯通打嗝下气(浊气)增添口腔中的唾液,引发食欲消化能力增加等,使肠胃得到清洗和净化,焕然一新生机勃勃,如果再配合其它的练法,会使整个人体内部发生翻天復地的改变,起到大造气血翻滚的作用。我们还发现用吞气法的另一种练法,可能很稳妥地让手术病人早日贯通肠胃之气,不必经过几天自然下气之后才能进食的效果,这主要是靠人的意念能够控制浊气上升的结果引发肠胃涌动也能够控制浊气下行而得到的方法。总之,吞气法对人体肠胃包括对其它部位,以及人体内部的微观世界,都会带来很大的变化和意想不到的作用,其有关机理和内容相当丰富多彩,需进一步借助现代的人类基因技术和其它综合科技方法去挖掘,去发展现新的功用,并不断地证实它们。

我们应当了解一下有关基因—蛋白质这些人体内部微观世界的知识内容,人体有数十亿个细胞,每一个细胞里面都有一个细胞核,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就住在细胞核里。而核的外面是细胞质、蛋白质就是在细胞质里生产的。人体的构成和生长发育中真正起作用的是蛋白质,基因只是一个“幕后策划者”,蛋白质有很多种,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我们身体的建筑材料,一个体重100斤的人身体里面起码有45斤是蛋白质,组成了我们的肌肉、皮肤内脏,还有一类蛋白质叫作酶,我们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必须依靠各种酶的正常工作,当人体发高烧到42°以上时很多酶就会失去作用,生命就有危险。另外,参与生长调节的激素,参与免疫反应的一些大分子,主要也都是蛋白质,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氨基酸共有20种,无论哪一种蛋白质分子都是由20种氨基酸排列组成,只是不同的蛋白质分子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是什么决定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基因又是怎样通过而参与合成蛋白质而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是很复杂的相关内容。

从上面介绍的知识中,我们知道了人体发烧超过42°就会有生命危险,是维护我们身体正常生长发育的很多酶失去了作用,这种体温是受风寒或人体某些病变产生的,是不正常的状态,武功训练、特别是内家拳派的功法训练往往也会体温升高(人体电位升高),有时超过39°,但它并没给人带来不适的感觉,并且能够缓解或治愈疾病,包括疑难病症、病症和艾滋病等(但缺乏大面积的论证),这种体温的升高是人体训练在摩擦中发生电子运动至热的结果,应当是正常的状态,因为这种热感效应(包括包外气作用)不仅使人有舒适的感觉还会缓解病人的疼痛,甚至完全消失。有一种理论认为,自我练功和外气作用下产生的热感效应是脑电波幅射使水分子(人体70%左右是水组成)发生变化合成氢能的结果,这两种情况都是属于功法训练和外气作用下的功能态,是正常状态,有报道认为,患有丹毒病症的病症患者,在发烧过后肿块会奇迹般地消失,经过特殊功法训练和外气调理的癌症患者,也会使肿块消失得到治愈,注意这两种情况都是在热感效应下产生的,可见超过39.6°的温度能够杀伤和杀死癌细胞的报道是可能的。那么,怎样适当地掌握和运用热感效应(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特别是人的内气和外气作用的具体方法、时间、个性化等相关的多方面内容是一个大课题,很有可能形成突破。目前,基因科学对癌症发生机理的研究已知,人体细胞什么时候繁殖,什么时候分化乃至死亡,都受到严格的控制和调节,已发现近百个所谓的癌基因和20个左右的抑癌基因,它们都参与上述的调控机制,武功训练和在外气作用下产生的种种效应与人体的基因密切相关,很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是热感效应(癌细胞怕“热”和“氧”和其它多方面的作用)产生杀伤和伤死的结果;一方面是启动抑癌基因阻止并不断去“修复”的结果(当然造成肿块消失和治愈的原因不仅仅是这两个方面)。总的来说,武功内家拳派的修练和外气作用下的种种效应是研究人体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忘却的、忽略的、甚至要占主导地位的一个领域“新财富宣言—基因改写未来”一书的作者不具备我们东方传统文化的知识——中国的传统医学有关气的概念和学说缺乏这个领域的内容是观免的。如通过修练内功或在外气激发的情况下,人体会自动出现“不食不眠”(即不感到饥饿的“辟谷”和气足神足不眠的一种状态)的现象,以及出现神奇的疗效和激发出的人体潜在功能;出现人体自我强磁场促进(DNA)的合成,[天然的强磁场(如太阳周期性的射电大爆炸)可扰乱人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有的西方学者对气有了一定研究,将气的阴阳比作为电系统与电磁波运动现象的正负两极。由于光在本质上是电磁、光现象又涉及电磁波的恒久不息的震荡,气是可以类比光电现象的具体化了的特殊现象等等内容,对我们武功修练中出现的内气和外放起到了某种程度上的一种注解。“气”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物质,目前虽然还未有一个最完整的结论,但可以肯定地说,它还是来自于我们人体自身:一种是经过各种不同内功修练法的自我激发,一种是受外来他人释放激发,离不开人体内部微观世界中的人体基因在目前还无法澄清的多种因素下形成的,气来源于人体。基因本身的合成又作用于人体自身和他人,是任何物质都代替不了的作用,是最快捷最佳的体内天然“药物”,从这个方面来讲,证实了比尔·哈兹尔廷(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奠基人)试图想证明而无法证明“人体内有一个'药箱’里面装满了治疗伤痛、抵抗传染、修补破损组织的'药物’,并相信解读我们自愈的基因,将会在未来制造出最强有力的药物”的结论。只不过不是他所指的单纯药物,是我们人体自愈的基因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气化合成的“药物”,基因本身就需要健康有益的食品提供保障,如抗辐射、抗氧化、提高免疫作用的,各种不同营养成份的维护和供应。这在我们传统医学中称为“药食同源”的一种概念,是真正的药物也好,是食品也好都要进入人体内部去分解、提练、合成,在完成各自不同所需的情况下又去发挥知己的特定任务,这个人体自身的药物就是我们所说的“气”有人称为是万能之气,通过人类基因知识的了解,人体内部细胞中各有分工的基因会合成气供自己所需完成自己的任务,是可以理解这个万能之气的概念的。

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各种实验是有限的,与人体活体有重大区别,武功内家拳派产生的神秘力量也同样针对活体,才是显现出来,那种传说中能够击人腾空的电击能力(现在有仍然存在的可能)也只能是针对活人(不包括硬气功的击打硬物体内容),内气和外放也同样是对人的活体,产生作用和影响。单用经典物理学声、光、电、磁、热等大到宇宙、小到电子显微结构、化学、生物学、量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物质微观结构的理论性学科)包括对现在人类基因的研究,还解释不了所有的生命现象,如人为什么会流眼泪,用化学解释它含有水和氯化钠;用物理解释因为它受地心吸力作用会往下流;用生物学解释因为人感情激动了,所以要流泪。那么,这个感情激动包括喜怒哀乐,中医讲的人的七情六欲都会使人产生疾病,能用什么仪器测量出来吗?还有人生病和受到创伤会感到疼痛或感到不舒服,这个疼痛是什么?能看得到吗?不仅如此,中医的针炙经络穴位,印度的瑜伽,我们所讲到的中国武功内功外气用经典物理学也是无法解释的。最后我们引用医学泰斗吴阶平教授的话说:“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迅速发展,特别是近20多年中多学科在宏观上和微观上都有重要进展。就医学来说,宏观上从研究个体走向群体,走向社会;以单纯生物学观点扩大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范围。”生命科学的研究,其中包括医学、从定性走向定量、再到分子甚至量力水平,包括人类基因的不断推进研究,对于个体、生命、健康、疾病和医学认识都在前进中,新的技术革命,将对中医学、中国武功内家拳派的气的概念和作用,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出现突破,人类基因97%的功能和作用(目前只完成3%)正在等待开发和利用,中国武功中的神秘力量和内功外气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破解。
 
 

不老的身心

 

内容简介  长久以来,人会老死,似乎已成为不变的真理,没有人有勇气提出质疑之声。狄巴克?乔布拉却提出“老化是可以避免的”的全新观念,挑战传统的老化观念,引导读者超越时间的藩篱。
  作者综合生理、心理医学,及目前的抗老化研究成果,提供预防老化的方法。生理、心理医学是当今养生健身的新趋势,狄巴克?乔布拉是当中的先锋及佼佼者,他深信利用身心结合的力量,操控意识,能够改变老化的面貌。因此只要你坚信信念可以改造身体,你便能获得无穷的潜力,驾驭老化,获得长生不老。
陈可冀院士序
前言
第一章 人人年轻的乐园
 结束感官的专制
 练习:如何看待你的身体
  练习一:看透物质的脸罩
  练习二:弥合差距
  练习三:场内呼吸
  练习四:重新界定
第二章 步入老年与意识
 关于身不由已的错觉
 学会不惧衰老:信念与生物学之间的联系
 神秘的衰老
 人的三个年龄
 心理调适的重要性
 意识的开启
 意识作为场的效应
 学会迈入老年的人
 意识与衰老的逆转
 练习:发挥意识的能量
  练习一:关注你的身体
  练习二:凝聚意念
  练习三:转变的开始
  练习四:意念与场
第三章 战胜熵
 制衡混乱
 量子场中的皱纹:从信息到分子的转变
 自由基理论
 练习:以工作与熵抗衡
 平衡的价值
 智能流动:维持生命的平衡
 作为信息的身体
 人体音乐
 当音乐死去之时
 看不见的威胁:衰老、压力与人体节奏
 压力的各个阶段
 关键因素
 荷尔蒙联系
 冥想会降低生物年龄
 心智、身体与精神相连
 练习:不确定性的智慧
  练习一:摆脱对认识的束缚
  练习二:剥开过去的洋葱
  练习三:生活在现时
第四章 长寿的科学
 青春百年:最长寿者的启迪
 长寿与体重
 长寿与锻炼
 长寿与饮食
 将长寿作为一个目标
……
第五章 突破死亡的命运
译后记
         我希望你和我一同踏上一次发现之旅.我们将去探索的地方没有我们所习惯的日常规律.这些明确的规律就是,人命是注定要长大,变老,最终死亡.人类祖祖辈辈都是如此.然而,我要求你们放弃对所谓现实所抱的一切假定,作为开拓者,在每天生活中体验那种青春的活力,创造力,乐趣,成就感和永恒,在这里,上年纪,衰老,虚弱乃至死亡是不存在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这种可能性.
  
  倘若真有这样一个地方,是什么力量在阻止我们前往呢?既不是阴森森的高山峻岭,也不是航道不明的汪洋大海,而是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由我们的父母,师长和社会通过多年教育而形成的集合观念.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传统模式——被恰如其分地称为“社会影响的假设”,这是我们大家共同杜撰的虚幻.
       你的身体在不由自主地衰老,因为身体已经习惯于按照集体习俗行事.如果老年化进程真有自然和必然的一面,不打破陈旧观念的羁绊就不可能了解的.为体验不老的身体,永恒的心智,必须彻底摒弃关于你自己以及你的身心的十项假定.这些假定构成了我们共同拥有的观念基石.这就是:
  
  1.客观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的躯体则构成客观世界的一个环节.
  
  2.身体由块状物质组成,这些块状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隔开.
  
  3.心智与身体是相互分开且独立的.
  
  4.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换言之,我们是物质机器,是后天才学会思维的.
  
  5.人类的意识可视为生物化学的产物.
  
  6.作为个人,我们是分隔的,自成一体的实体.
  
  7.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自然形成的,比较如实地反映了客观实际.
  
  8.时间是一个绝对因素,我们都受制于这一绝对因素.没有人可以逃脱时间的蹂躏.
  
  9.我们的本性完全取决于身体,自我和个性.我们是血肉之躯表皮下体现出的缕缕记忆和欲望.
  
  10.经历一些苦难是必然的,这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对于人类说,生老病死在所难免.   这些假定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老年化的范围,在由此而营造的世界里,人与人互不相干,大家逐步衰老,慢慢走向死亡.时间被视为一座无人能逃脱的牢房;我们的身体如同生物化学机器,并同所有机器一样,会磨损报废.路易斯.托马斯(Lewis Thomas)曾经说过:“人到了特定的年龄,就会本能地去撒疯,发神经并去死。就是这么回事。”这种科学界唯物主义的强硬派说法忽略了人的本性.我们是地球上唯一能够通过思维和感觉改变生理的动物.年老的狮子和老虎对它们的变化没有意识,但人却不同.而且因为我们有意识,所以我们的精神状态影响着我们所意识到的事物.
  
  如果要你明确指出一种对老年化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单独想法或感觉,单独的信念或假设,应该是不可能的.我们体内的细胞总是在窥视着我们的思想并且为其所左右.一个时期的郁闷心情可能造成免疫系统严重失调;恋爱情感则会加强免疫功能.痛苦和绝望会提高心脏病突发与癌症的发病率,从而缩短人的寿命.愉悦感和成就感有助于维持健康,益寿延年.这也就意味着生物学和心理学之间的界限难以明确划分.对于压力的记忆不过是一缕思绪,然而其所释放的破坏性荷尔蒙却与压力本身完全相同.
  
  由于人的心智影响着体内每一个细胞,人类衰老过程是灵活可变的.它可以加快,放慢,停止一阵子,甚至完全掉转方向.过去三十年间的数百次研究表明,衰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而个人因素的作用则超出人们以往的想象.
  
  不过,重大突破并不在于这些孤立的调查结果,而在于树立一个全新的观念.旧模式中的十个假定并未确切地反映现实.这些假定不过是人大脑臆想的结果,我们又将其确定为规律.要从根本上对衰老过程提出挑战,首先必须对这一世界观提出整体质疑,因为对身体状况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人的精神信念.
  
  旧模式中的每一项假定均可由一条更为全面且更有代表性的真理所取代.这些新的假定同样不过是由人的大脑提出的想法,但是却给人以更多自由和更大能量.这些假定使我们能够改写控制着体内细胞的衰老过程.
  
  
  
  这十项新的假定是:
  
  1.包括我们身体在内的物质世界是观察者对外界的反应.随着我们造就在世上的经历,我们也塑造着自己的身体.
  
  2.从根本上说,我们的身体不是由固定物质,而是由能量和信息所构成.这种能量和信息是充斥着宇宙的能量信息场的一种表现.
  
  3.心智与身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结合体就是我,而我又分成两个层面的体验.我作为思想,感情以及欲望体验着主观层面.我作为身体体验着客观层面.然而在更深一层,这两个层面则汇集到一个单一创造源.我们本应该以此为源泉而生活.
  
  4.身体的生物化学是意识(awareness)的产物.信念,思想和情感产生出的化学反应维持着每一个细胞的活力.一个细胞会衰老是因为它受意识左右却忘记了如何保持青春.
  
  5.人的感受似乎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但事实上这是后天所学会的现象.你所处的世界(包括身体体验)完全取决于你所学会的感受方式.如果能改变自己的感受,就可以改变你的身体和你的世界所带来的体验.
  
  6.智能冲动每秒钟都在以新的形式创造你的身体.你本身就是由这些冲动组合而成,所以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冲动的格局来改变自己.
  
  7.虽然每一个人看起来都是相互没有联系的独立体,而我们所有人又都与掌控着整个宇宙的大智慧格局保持着联系.
  
  8.时间并不是作为一个绝对因素而存在,却只是一个永久因素.时间是量化的永恒,而这一无时性的永恒又被我们切割为小碎片(年,天,小时,秒).所谓的线性时间(lineartime)反映了我们对变化的感受.如果可以学着在不变,永恒,绝对中新陈代谢.这样一来,就可以创立长寿生理学了.
  
  9.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超越所有变化的现实.在内心深处——无关不及之处,有一个最为内在的核心主体,一个产生个性,自我和身体的不变场.这个主题就是我们的核心状态——也就是实实在在的自身.
  
  10.我们并不是衰老,疾病和死亡的受害者.这些都是人生旅途的景致,而不是观察者,观察者是不受任何变化影响的.这个观察者是个灵魂,即一个不灭主体的化身.
  
  
  
  以上假定涉及面甚广,构成了一个新的现实要素,而所有这些又都植根于将近100年以前量子物理的发现.这个新模式的种子是由爱因斯坦,博尔(Niels Bohr),海森博格(Heisenberg)以及量子物理的其他先驱所种下,他们意识到人们对待物质世界的常规观点是错误的.虽然外在“事物”看起来是真实的,而除了观察者之外没有任何关于现实的证明.没有两个人会在宇宙中拥有完全相同的位置.每一个人都会以自己的观念看待世界.
  
  我希望说明的是,你远远不止是有限的身躯,自我和个性.你所接受的因果关系法则已经将你实实在在塞进一个有限身躯和屈指可数的寿命.在现实中,人生是开放的,且没有局限.从根本上看,你的身体不会老,你的心智是永恒的.一旦看到与量子观念相吻合的这一现实,衰老过程会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结束感官的专制
  
  
  
  我们为什么会接受某些事物为现实呢?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每个人都倾向于接受实实在在的三维事物,这正是我们的感官系统的功劳.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均在加强同样的信息:眼见为实.根据这样的现实,地球这个平面,即我们脚下的土地是静止的,太阳东边生西边落,这些都是感官所现实的.只要五官系统毫无保留地接受,此类事实则一成不变.
  
  爱因斯坦认识到,时间和空间都是人的五官所感受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那些占据三维空间的物品,我们经历的事件都是按时间顺序发生的.爱因斯坦与他的同事们还是成功揭开事物的表面,他们通过新的几何公式,对时间和空间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推算出无始无终,无边无形的境界.结果,宇宙间的每一个粒子都是在漫无边际中颤动的一团幽灵般的能量.
  
  原由的时空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不受时间影响,不断变幻的流动场.这个量子场并非与我们割裂开的——它就是我们.当大自然在创造星球,银河系,夸克和轻子的时候,你我正埋头忙着创造自己.拥有这种新观念的最大优势在于人的身体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如同宇宙万物一样,每一瞬息都在变化更新.虽然你借助感官得知,你身处一个限定时空的身躯内,但这仅仅是现实的最表面现象.你的身体远比其表面要神奇得多——这是一个凝聚着数百万年智慧的活动机体.这种智慧监护着你体内不断发生的变化,而每一个细胞都是育种电脑相连的微型终端.
  
  从这个角度看,人似乎根本不可能衰老.你看新生儿表面上是那样懦弱无助,实际上却拥有抵御时间蹂躏的完美系统.如果婴儿能够维持其近乎完美的免疫系统,按照生理学家的估算,大家都应该活到200岁以上,如果婴儿能够维持其如丝一般平滑,闪亮且柔软的血管,胆固醇将无处栖身,而心脏病则将销声匿迹.新生儿的50万亿个细胞每一个都像露珠一样清澈,不带一丝有害污浊.这样的细胞没有理由衰老,因为其自身内部没有任何破坏这种完美运作的因素.然而,婴儿的细胞其实并非是新的——细胞中的分子已经在宇宙间穿行了数十亿年.然而又借助于无形智慧聚焦到一起以独特的生命方式转变为新生儿.这种无时性场发明了一种新的舞步,这就是新生儿身体的搏动节奏.
  
  衰老是丧失这一智能的表面现象.量子物理告诉我们,宇宙跳动是午休止的.能量与信息构成的宇宙场决不会停止自己的转变过程,因而每一瞬间都以新的面目出现.我们的身体遵循着同样的创造冲动.每个细胞在每秒钟都会发生大约六万亿次反应.一旦这一转变进程停止,细胞就会陷入失调,这就意味着衰老.
  
  面包放一天就会坏掉,因为它待在那里一动不动,等待着湿气,细菌,氧化以及其它破坏性化学反应的侵蚀.白垩崖任凭风吹雨打,年代久了便会坍塌,而且无力修建自己.我们的身体同样会受到氧化的影响并受到细菌和各种病菌的侵袭;我们的身体也会经受同样的风雨.但是与面包和白垩崖不同的是,我们刻更新自己.我们的骨骼不会像白垩崖那样仅仅储存钙——我们会加以循环.新鲜的钙原子会不断进入我们的骨骼然后又会离开骨骼,根据身体的需要,成为血液,皮肤或其它细胞的一部分.
  
  为维持生命,你的身体必须借助变化的动力.此时此刻,你正在呼出氢,氧,碳和氮,而刚才它们还被封闭在一个固体物质之内;你的胃,肝,心,肺和脑正在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时随着它们的瓦解,又很快地一遍又一遍被取代.皮肤会每个月更新一次,胃膜每无天一次,甘脏每六个星期,而骨骼则每半个月.用肉眼看,这些器官的过去和现在看起来没有差异,但实际上它们总是在变化过程中.在一年之内,你体内99%的原子将由新原子所取代.
  
  这一无休止的转换工作很大程度上对你有益.在酶与氨基酸的数百万次反应过程中,可能只有一次不够完美;在数十亿个中子中偶尔会有一个出现失误;在带有数十亿遗传基因信息的DNA可能只有一个在受到损坏时不能完全复原.这些罕见的差错是难以觉察的,你会认为这没什么了不起.人体如同一个伟大的莎士比亚戏剧演员,可以扮演哈姆雷特数千次,仅仅在一个音节上犯一个小错.但是这个不起眼的裂痕会在身体的完美运作中造成影响.细胞的精确运行会逐步受到影响.长时间维持的新气会慢慢丧失,这时我们就会变老.
  
  从30岁开始,一般人的身体开始以每年1%的蜗牛速度开始老化:出现皱纹,皮肤失去鲜亮的光泽,肌肉开始松弛.肌肉与脂肪的比例已经不再是3:1,而1:1,视力和听力均有所减弱,骨头开始变细和变脆.耐久力逐步下降,承受工作的能力也不如以前.血压开始升高,而许多生物化学指标均开始偏离最佳水平;最令医生担心的是胆固醇,因为其指标多年来一直在逐步攀升,标志着心脏病的阴险挺进,每年死于心脏病的人数要超过其它疾病.从其它角度看,细胞变异开始失控,导致三分之一的人患上恶性肿瘤,大多数为65岁以上的人.
  
  随着时间推移,老年学专家所谓各种“年龄变化”就会逐步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同成千上万只有1%归咎于衰老.也就是说,你身体内99%的能量和智力(intelligence)丝毫不受衰老进程的触动.就身体程序而言,消除这1%的缺陷就可以组织衰老进程的发展.然而,我们又应该如何着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找到能够左右人体内部智能的开关.
  
  由于量子物理把我们带入一个新的现实,如今已经开始有可能去驾驭可见世界后面的隐形世界.爱因斯坦告诉我们,人体如同其它物体一样,是一个幻觉.任何要控制这个幻觉的企图都像是在捕风捉影,忽略了问题的实质.那个看不见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当我们有意愿去探索体内的潜层时,我们就可以挖掘出内心深处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在了解到生命包含着优待开发的潜能之后,让我来进一步阐述一下新模式的十项原则.
  
  
  1.并不存在独立于观察者的客观世界
  
  
  
  你所接受的客观世界似乎都具有明确的特性.各种事物有大有小,有硬有软.但这些特性在你的感受范围之外没有任何意义.一把椅子在你看来不算大,但对于一只蚂蚁来说却硕大无比.同一把椅子在你看来很坚硬,但一粒中微子可以毫不减慢速度地轻松穿过.因为,对于一个粒子说来,椅子的原子之间有着很大距离的空隙.椅子在你现在看来是静止的,但如果你从太空看过来,就会看到,这把椅子与地球上的其它物品一样,以每小时一千英里的速度从你身边飞驰而过.同样道理,你对椅子的任何描述都会因视角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果椅子是红色的,你可以戴上绿色眼镜而将它变成黑色.如果椅子的重量是五磅,你把它放到月球上就可以变成两磅,而放到密度较大星球的引力场之中就可以变成十万磅.
  
  由于在物质世界之中没有绝对特性,硬说“外面”有一个客观的世界是错误的.世界是与之接触体感官的反应.人的神经系统仅接触到宇宙间总活动量很少的一部分,不到十亿分之一.诸如蝙蝠或蛇等其他神经系统反映出的是一个不同的世界,即于我们的反映角度不同.蝙蝠感应到的是一个超声波世界,而蛇感应到的是一个红外线世界,两者都不为我们所察觉.
  
  所有真正“外在”事物都是粗糙,未经加工的数据,等待着你作为感受者作出的解释.正如物理学家所形容的那样,你拿着“报复远大,流动的量子汤”并利用你的感官将其凝固为固体的三维世界.著名的英国神经科专家约翰·埃克利斯(John Eccles)说过让人吃惊却无法辩驳的话:“希望大家意识到,在自然界是没有颜色和声音的——完全没有;既没有制定,也没有格局,既没有美丽,也没有气味......”从而揭露了关于感官的神话.总而言之,我们用来作为现实基础的客观事实在本质上都站不住脚.
  
  虽然这一切听起来令人感到迷茫,但却又令人有如释重负之感,因为你意识到,只要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世界——包括你的身体.你对自己的看法正在给你的身体造成很大变化.一个实际案例就是:在美国和英国,65岁退休的规定为人做出社会贡献的时间确定了人为截止日期.一个工人差一天才满65岁,他还可以为社会贡献劳动力和价值.退休之后,他便成为一个社会累赘.在医学上说,这种感觉的转变可能是灾难性的.退休后的最初几年,心脏病和癌症发病率会急剧上升,本来退休前尚属健康的人会很快死亡.这种综合症被称为“退休早死”,主要取决于一个人有价值的日子结束之后的感觉,这只是一种感觉,但对于某些坚信不疑的人来说,这就足以导致疾病和死亡.相形之下,在将老年人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社会里,老年人依然十分活跃——经常会从事我们认为不适于老年参加的活动.
  
  倘若你通过一个强力显微镜检查老的细胞,诸如在皮肤上形成肝斑的细胞,那情景就像经历了一场战争之后的满目疮痍.四处都是纤维丝状物,堆积的脂肪和未排掉新陈代谢构成的一个不可名状的团块;被称为脂褐素的暗红色素大量堆积,以致构成10%——30%的细胞排泄物.混乱的局面是由于亚细胞程序失调而造成的,但是如果你是通过不那么唯物主义的镜片来看待事物,就会发现老细胞如同一张地图一样反映着一个人的经历.令你感到痛苦的经历,连同让你欣慰的事件都在那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在你的意识里早已忘却的痛苦像植入体内的晶片一样,依然会发出信息,使你焦虑,紧张,疲惫,恐惧,厌恶,疑惑,失望——这些反映会穿越身心之间的界限而成为你的一部分.在老化细胞内阻塞的有毒堆积物看起来并不相同,即使基因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有些人的堆积物会比别人多很多.等到你70岁的时候,你的细胞会看起来很独特,充分反映出你的独特经历,这种经历经过加工和新陈代谢,已经融入到你的血液和肌体之中.
  
  如果能够将“量子汤”(Quantum soup)这种粗糙混乱的震动加以处理,并将其转换为有意义,有秩序的现实,就可以挖掘出巨大的创造潜力.但是这种创造力只是在你对其有所意识时才存在.当你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的意识有很大一部分集中于你没有参与的情况下创造自己的身体.这种所谓本能或自动的神经系统的用意就是控制你的意识范围之外的功能.如果你在恍惚状态中走上大街,你大脑中的本能控制中心会继续与外界打交道,了望可能出现的危险,并随时准备即刻启动应急中心.
  
  你身体里有一百种功能是在浑然不自觉的情况下不停运作的,诸如呼吸,消化,新细胞的成长,老细胞的修补,清理毒素,维持荷尔蒙水平,将储藏能源从脂肪能转换为血糖,放大眼睛瞳孔,提高并降低血压,维持体温稳定,走路保持平衡,将血液来回输送到承担最繁重工作的肌肉群,感受着周围环境中的活动和声音.
  
  这些自动程序在衰老过程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因为随着我们变老,我们协调这些功能的能力就会逐渐减弱.一辈子无意识的生活会导致各种功能的退化,而一辈子有意识地积极生活可以防止这种退化.对肌体功能予以明确注意的行动本身就可以改变你迈入老年的进程,因此我们不应该对自己的身体放任自流.每一项所谓本能活动——从心跳和呼吸到消化和荷尔蒙的调节均可以有意识加以控制.我们通过生物反馈(biofeedback)和冥想而得知,身心实验室里的心脏病患者经过训练学到一些窍门,其中包括任意降低血压,或降低可能导致溃疡的酸分泌.为什么不将这种能力用于衰老程序?为什么不用新的感受模式来取代旧模式呢?我们在下文将看到,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技巧来影响本能和神经系统,为我所用.
  
  
  
  2.我们的身体均由能量和信息构成
  
  
  
  要改变过去的模式,你必须知道它们由何构成.你的身体似乎是由固体物质构成,而这一物质则可以进一步分为分子和原子,但量子物理告诉我们,每一个原子有99.9999%以上为空间,而以光速穿过这一空间的亚原子分子实际上则是一簇簇振动能量.至于这种振动都并非随意的,漫无目的的;它们带有大量信息.因此,一簇振动的密码为氢原子,另一簇为氧;每一种元素实际上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密码.
  
  密码是抽象的.归根结底,宇宙以及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同样是抽象的.按照身体的物理结构追根寻源的话,可以由分子追到原子,原子则到亚原子粒子,而这些粒子则融化于空洞虚无的能量幽灵(ghost of energy).甚至在没有出现任何信息之前,这一虚无已然以神秘的方式留下信息烙印.正如在你的记忆里默默地存放着成千上万的词汇没有讲出来,量子场(quantum field)也装着整个宇宙而没有作出任何表示;宇宙大爆炸(big bang)以来一直如此,而数十亿个银河系在大爆炸时被压缩到比这句化结尾的句号还要小数百万倍的空间.但即使在这个小点之前,宇宙的结构就以不明确的形式存在.
  
  宇宙的基本物质(包括你的身体在内)是非物质(non-stuff),当然不是普通的非物质.这是一种会思维的非物质.每一个原子内部的空间都充斥着无形智能.遗传学家发现这种智能主要储藏在DNA之内,但这仅仅是为方便起见.生命逐步展开的过程,是DNA将其带有密码的智能传给其充满活力的双胞胎——RNA(核糖核酸)的过程,RNA会进入到细胞,细胞再将智能传给成千上万个酶,而酶再将其具体智能用于制作蛋白质.在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交换能量和信息,否则就无法利用无生命力的物质去创造生命.
  
  人体主要通过糖的燃烧获取能量,然后以葡萄糖或血糖的形式运送到细胞.葡萄糖的化学结构与普通食用蔗糖关系密切.但是如果你去烧食糖,一定不会得到细胞的那种精致复杂的结构,你所得到的仅仅是一块烧焦的会和斑斑水迹以及消失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新陈代谢不仅仅是一个燃烧过程,也是一项智能活动.同一块糖,既可以糖块形式维持原状,也可以用其能量维持生命,因为身体细胞可以给它灌输新的信息.例如,糖可以将其能量送给肾脏,心脏或脑细胞.所有这些细胞都带有形式完全独特的智能——一个心脏细胞有节奏的跳动完全不同于一个脑细胞的放电或一个肾脏细胞的钠转换.
  
  虽然不同的智能看起来五花八门,归根结底有一种智能是整个人体所共有的.这种智能的流动维持着你的生命,而一旦在你死亡时,这种流动会停止,在DNA中储藏的所有知识也都无济于事了.随着我们步入老年,这种智能流动也会在多方面受到影响.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智能都会逐步走下坡路,生理学家认为,这三种系统的功能就是从整体上控制身体的各个方面.人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腺都像神经元一样配备有大脑信号的接收功能;因此,它们的功能如同大脑的延伸部分.
  
  这样,我们就不能将老年痴呆仅仅简单视为一种脑灰白质疾病;当免疫系统或内分泌系统失去智能的时候,整个身体的衰老就会难以避免地蔓延.
  
  由于一切都发生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层次,智能的丧失在达到晚期和表现为一种生理疾病之前不会为人所注意.仅仅靠感官却无法深入到一定层次去体验导致衰老的数十亿次量子交换.这种变化速度一方面太快,另一方面又太慢.说太快的原因是,单个化学反应仅需不到万分之一秒;说太慢的原因是,其累计效果数年之内都不明显.这些反应设计到的信息和能量相当于不到一个原子的百万分之一.
  
  倘若身体仅仅是物质的,那么衰老退化在所难免,因为所有物质事物都必然衰退,而有条不紊的系统也会变成一片混乱(熵:entropy).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丢在垃圾场生锈的汽车;风吹日晒会使一部完好的机器变成一堆废铜烂铁.这一程序是不可能完全逆转的,一堆废铁不会自动组装成一辆新车.但是这种退化并不适用于智能——我们潜在的这一部分不会受到时间的蹂躏.现代科学仅仅发现了这一切所造成的影响,但是大师们数百年来通过精神传统传授这方面知识,而大师们在进入老年时保持了身体的青春活力.
  
  在印度,中国,日本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西方基督教国家都产生过圣贤人士,他们认为自己的实质就是智能的活动.他们维护这种活动并一年年地关照着这种活动,由此从大自然更深的一层克服了衰退.在印度,智能的流动被称作为普拉那(Prana 意为生命力),这种力可以随意以增加或减少,移动到这里或那里,使身体调理得当.我们都能看到,调动并利用普拉那的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瑜伽修行者可以仅仅借助于意念来推动普拉那.在更深一层,意念和普拉那是一回事——生命即意识,而意识即生命.
  
  
  
  3.心智与身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心智要比掩饰它的物质面罩灵活得多.心智可通过思想或分子的形式表现出来.诸如恐惧这种基本情绪可以描述为抽象情感或荷尔蒙肾上腺素的实际分子.没有情感,就没有荷尔蒙,没有荷尔蒙,也就没有情感.同样道理,有疼痛,就必然有传输疼痛感的神经信号;要解除疼痛,就必须有可以进入疼痛接收器的脑内啡(endorphin),以阻断这种信号.我们称之为身心药剂的革命就是以一个简单的发现为基础的:思想到那里,化学分子就跟到那里.这种认识已经成为我们了解事物的有力工具,例如,为什么新近守寡者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两倍,以及为什么长期郁闷者患病的可能相当于普通人的四倍.在上述两种情况中,精神不振转化为可以导致疾病的生物化学元素.
  
  我在行医过程中,遇到过两个患有心绞痛的病人,心脏发紧,喘不上来气和疼痛是这种心脏病的典型症状,其中一个病人可以跑步,游泳甚至还爬山,完全忘记病痛甚至感觉不到病痛,而另一个并人则因为扶着椅子站起来而难以承受的疼痛而几乎晕倒.
  
  我的第一本能反应是看一看两个病人之间身体的差异,但是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任何差异.心脏病学家认为,当三个冠状动脉中至少有一个被堵塞50%的时候,会出现心绞痛.这种堵塞几乎总是以动脉粥状化的形式出现,也就是在动脉血管内壁上由死细胞,血块和脂肪层组成的块状物.然而,所谓堵塞50%只是经验之谈,有些心绞痛病人会丧失活动能力,但实际上他们只有一个小小的块状物在一个血管内造成少许堵塞,而其他病人在血管堵塞高达85%的情况下还参加马拉松比赛.(我必须补充的是,心绞痛并非总是由于实际堵塞造成.与一组肌肉细胞靠得很近的血管有时会因痉孪或挤压而导致堵塞,但这种情况十分罕见)从身心角度看,这两个病人对疼痛作出了不同的解释,每个病人都在自己的身体状况上留下独特的视角,而疼痛(或任何其他症状)则在进入人的意识之前,必然与身心系统中依然留存的影响有过沟通.对于所有心绞痛病人没有一个单一答复,甚至同一个病人两次发病情况也会有所不同.疼痛信号是可以用于多种用途的原始数据.诸如长跑等体能运动项目会给运动员带来痛苦,而这种痛苦被视为成就的标志,正所谓没有付出,便没有收获;但在不同环境下的类似痛苦则完全为人所不愿接受.跑步运动员会赞赏一个将运动员推向极限的教练;但他们会厌恶在新兵营受到的相同待遇.
  
  医学界刚刚开始利用身心之间的联系进行治疗——止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借助于宽心丸或无效药.30%的病人会感到疼痛减轻,如同真的服用止痛药一样.但是,身心疗法则更为全面.同样的无效药可以用来止痛,停止溃疡病人体内过多的分泌,降低血压或治疗肿瘤.(如果让癌症病人服用糖片,同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强力抗癌药,病人会体现出化疗的所有副作用,包括掉头发和头晕.在有些情况下,注射了消毒盐水之后,实际上减缓了晚期癌症病人的病情).
  
  由于同一种无效药片可以导致如此不同的结果,我们只能得出的结论是,身体能够根据大脑提出的适当暗示而作出不同的生化反应.药片本身没有意义,推动安心丸发挥作用的力完全是暗示的能量.然后这种暗示就转换为身体要求治疗的意愿.因此,为什么不绕开蒙人的糖片而直接考虑意愿的问题呢?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触发不衰老的意愿,身体也将自动履行其职能.
  
  我们拥有的证据令人十分振奋,因为我们可以表明实际上存在这种可能性.上年纪的人最担心的一种疾病是帕金森症,这是一种神经紊乱症,患有这种病的老年人无法控制肌肉的活动,而且在行走或从事其它活动时会突然变得十分缓慢,最后病人的身体会变得十分僵硬以至完全无法移动.帕金森病的病因是脑部一种称作多巴胺(dopamine)的化学物质莫名其妙的枯竭所造成的,但同时也有一种类似帕金森症是脑部提供多巴胺的细胞被某种药物破坏而造成的.一个患有这种帕金森症晚期的病人,在行走时,每走一两步就要歇一歇,像一座雕塑一样僵硬,步履艰难.
  
  但是,如果你在地上画一条线并告诉他“走过去”,这个病人可以奇迹般的顺利走过去.虽然事实上,脑部产生多巴胺完全是不由自主的,而其储存已经枯竭(他的大脑无法指示腿部肌肉向前迈出一步),仅仅由于具有要走路的意愿,他的大脑被唤醒了.这个人可能在几秒钟之后会停顿下来,但你可以再次让他迈过一条想象中的线,他的大脑依然会有反应.依此类推,许多老年人的身体虚弱和行动不便常常只是一种睡眠状态.只要唤醒他们有意义地积极生活的意愿,许多老年人都会极大改进他们的行动能力,力量,灵活性以及大脑的反应能力.
  
  意愿是注意力的积极合作伙伴;这是我们将自动程序转变为有意识程序的方式.通过简单的身心练习,几乎每一个病人都可以用几堂课时间学会将心跳加速,哮喘般的呼吸以及六神无主的焦虑转变为一种更为正常的反应.看来失控的事物可以利用适当技巧重新加以控制.步入老年所涉影响是巨大的.如果能够将意愿加入思维程序,例如:“我每天要提高精力和积极性”,你可以对那些左右着以多少能量参与活动的脑中心进行控制.老年人精力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期待着这种衰退;由于他们保留这种强烈信念,无意中已经为自己的失败意愿埋下伏笔,而人的身心联系则自动实施了这一意愿.
  
  我们以往的意愿促成了一种过时的习惯意识,而这种习惯意识似乎左右着我们.事实上,意愿的能量可以在任何时候被唤醒.早在你远未进入老年之前,就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借助于自己意愿的力量,保持青春并防止衰老.
  
  
  
  4.身体的生物化学是意识的产物
  
  
  
  旧模式中一个最大的局限性就是:认为个人意愿对身体状况不起任何作用.然而,如果不了解一个人的信仰,基本观念,希望和自我形象,则无法理解信念治疗.虽然在西方医学界的主流意识依然认为,身体不过是一部没有意识的机器,而目前的证据显示却无疑恰恰相反.有证据表明,在心理压力较大的群体中,癌症和心脏病的死亡率远远高于生活充实幸福的人.
  
  近年来,由斯坦福精神病学家大卫·斯皮戈尔(David Spiegel)进行的一项医学研究广受关注,他的本意是要证明病人的心理状态与他们能否得到治愈没有关系.如同许多医生一样,他认为过于注重病人的心态和信念是弊大于利的,因为“癌症是由我所致”这种想法会导致内疚和自责的情绪.斯皮戈尔选取了86个患有晚期乳腺癌的妇女(她们的病症依靠常规治疗已经基本没有希望),并为它们其中一半的人每周进行心理疗法,再加上自我催眠的课程.按照标准看,这都不是重大努力——每周一小时的治疗过程(只要求她与其他病友一起度过的时间)能够为治疗晚期癌症做些什么呢?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
  
  但是,斯皮戈尔在跟踪研究对象十年之后,惊奇地发现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人比未接受治疗的人平均多活一倍以上的时间.更加能够说明问题的是,到现在已然很久时间了,当年研究对象中只有三位妇女依然活着,而她们都出自心理治疗组.这项研究令人诧异,因为研究者最初并未预期心理治疗会产生任何效果.同时其他研究者也在这十年间提出了类似的研究结果.根据詹森博士(M.R.Jensen)的报告,1987年耶鲁进行的一项严谨的研究表明,乳腺癌如果发生在那些个性压抑,感到绝望或无法宣泄愤怒,恐惧和其他消极情感的女性身上,则扩散的最快.对风湿性关节炎,哮喘,长期疼痛和其他机能紊乱症而言,研究结果基本相同.
  
  在旧模式的影响下,医学界人士总是对此类研究结果持有偏见.正如莱利·多塞(Larry Dossey)在一本深刻的书——《医药的含义》(Medicine and Meaning)中指出的:从医学杂志的编辑到医学院的讲台上,大家不厌其烦倡导的主旨就是:疾病的内在生物学至关重要,而情感,情绪和态度都只是附带的.新模式告诉我们的就是,情感并非孤立的精神空间,或可有可无的事情;这是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之根本.在各种宗教传统中,精神是生命的气息.人的情绪高昂还是低落有着天壤之别,并一定会在人的身体上反映出来.
  
  人的意识在衰老过程中举足轻重,因为虽然各种生命形式都在衰老,只有人类了解衰老的含义,而且我们还将这种理解转变为衰老的一部分.对衰老的绝望心态只会加快衰老过程.如果能够坦然接受现实,便可以避免多方面的身心痛苦.常言道:“年轻取决于心态。”此话意味深长.人的思想是什么?思想就像大自然其他事物一样,是一股能源和信息的脉冲.我们称为树木,星球,山峰和海洋的物体均为信息和能量的集成物,也可以称之为大自然的思想,但是我们的思想在一个重要方面有所不同.大自然的思想模式形成之后,便一成不变;而星座和树木等事物则遵循着生长周期,自然而然地经历着出生,成长,衰老和消亡的不同阶段.
  
  但我们并不是被固定在生命周期之中;我们参与着自己体内发生的每一次反应.一旦我们不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就会出现问题.迈克·坦博特(Michael Talbot)在其《全息宇宙》(The Holographic Universe)一书中,就米达斯王(希腊神话人物King Midas,什么东西到他手上都会变成黄金)做出生动的比喻:因为他所触摸的事物都会转变为金子,所以他无从得知任何事物的实际质地.水,小麦,肉体或羽毛,经他触摸便会立刻转变为相同的坚硬金属.同样道理,由于我们的意识将量子场转变为普通物质现实,我们无法了解量子现实自身的实际质地,不论是借助于五官,还是通过思考,因为思想也可以使场发生转变——思想可以利用虚无的无限可能性并使其成为一个具体时空事件.
  
  你的身体也是一个具体时空事件,通过体验其物质性,你失去了米达斯将纯粹抽象可能性转变为具体物质的能力.如果对自己的意识没有意识,你将无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行为.
  
  
  
  5.感受是一个后天现象
  
  
  
  如果大自然安排我们每一个人对一种经历会作出同样的反应,那么意识的能量就没有意义.显然,现实并非如此;任何两个人对某一件事都不会有同样的感受.你所爱之人的面孔可能是我最厌恶之人的面孔,令你最垂涎的食品可能会使我感到恶心.这种个人反应通常是后天的,这也是差异的起因.学习就是十分主动的使用大脑,从而导致身体的积极变化.热爱,憎恨,高兴和恶心等感受都会在身体内激发出完全不同的反应.简而言之,我们的身体就是在出生之后学会对各种事物加以认识的实际结果.
  
  一些接受过器官移植的病人反映说,在接受了他人捐助的肾脏,肝脏或心脏后,他们有过一些古怪的经历.在完全不知道器官捐助者身份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出现一些相关的记忆.这表明如果将某甲身体的一部分置于一个陌生的某乙体内,某乙可以感受到某甲的一些经历.有一个案例就是这样:一个妇女经过心脏移植手术醒来后,十分渴望喝啤酒,吃炸鸡块.她感到十分诧异,因为以前她从不喜欢这两样东西.此后,她开始做一些稀奇古怪的梦,会梦见一个名叫特米的年轻人来找她.随后她进行调查,发现自己所接受的心脏来自一起交通事故:经与死者家属联系,她得知死者是一个名叫特米的年轻人.这位妇女还惊奇地发现,特米十分喜欢喝啤酒,并且是在从麦当劳回家的路上发生车祸的.
  
  引述这一案例的用意并非要为此类事件寻求超自然的解释,而是要确认身体是由经历转换而成的一种物质表现.由于经历是我们所接纳(实实在在“转变为身体”)的物质,我们体内的细胞都渗透着自己的记忆;因此,在接受他人细胞的同时,也就接受了他们的记忆.
  
  你的细胞在不断根据你的观点处理各种经历并加以消化.你不仅仅是在通过眼睛和耳朵处理原始数据,同时还加上你自己的价值观,这是实实在在一边解读,一边吸收的过程.一个人因为丢工作而感到郁闷,他会向身体各个部位投射出沮丧信息——大脑的神经传递素会耗尽,荷尔蒙水平会下降,睡眠周期会被打乱,皮肤表面上的神经肽感受器会发生紊乱,血液中的血小板会变浓并容易结块,而且眼泪中所含化学成分也不等同于高兴时的眼泪.
  
  一旦此人找到新工作且工作比较理想,他体内的神经传递素,荷尔蒙,感受器及其他重要生化数据——包括DNA,都开始变化,并出现突然好转趋势.虽然我们认为DNA是存放基因信息的一个安全仓库,实际上是其活跃的孪生兄弟——RNA核糖核酸一直在满足日常生存的需要.医科学生在考试期间显示出白血球介素2(inlerleukin 2)的下降,这是免疫系统抵抗癌细胞的主要化学物质.白细胞介素2的产生却由作为使者的核糖核酸所控制,这就是说学生们对于通过考试的忧虑是在与其基因直接对话.
  
  这一点进一步证明,有必要利用意识来创造我们实际希望拥有的身体.对于一次医科考试的担忧,如同因失去工作的忧虑一样,最终可以熬过去,但是迈入老年的进程却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你对于自己如何迈入老年所持观念对于今后四十,五十,六十年的发展至关重要.用神经学术语说,一个大脑信号就像一套能量波动一样.如果你处于昏迷状态,这些信号毫无意义;当你处于清醒和有意识的状态,对同样的信号可以作出各种各样富有创造力的解释.莎士比亚为普洛斯彼洛(莎士比亚最后一部完整杰作《暴风雨》中的主角)写过一句台词“我们就如梦境中所呈现的本质一样”,他并非在做比喻.人体就像一个公开的梦,脑信号借助于三维投影,将其自身转变为我们所谓“真实”的状态.
  
  老年化不过是一组被误导的转变和过程,原本应该是一个稳定,平衡且能自我更新的程序,现在则偏离了适当轨迹.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一个身体上的变化,但事实上是你的意识——是大脑还是细胞则并不重要——首先出现偏差.在意识到出现误差的原因之后,你就可以将自身的生物化学带上正轨.在人的意识之外不存在生物化学;你体内每一个细胞都十分清楚你对自己的看法和感觉.一旦你接受了这一现实,关于不幸摊上一个每况愈下的身体这种说法便不攻自破.
  
  
  6.智力冲动(impulses)每秒钟都在不断塑造新的身体
  
  
  
  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生活要求,塑造新的身体是必要的.例如一个孩子对现实的看法就包括很多陌生因素,而在他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之前,他的身体表现出的生疏和不协调的行为.一个三个月大的婴儿无法区分楼梯和一张楼梯的画.他的大脑无法掌握视觉影像的本质.到六个月时,他眼里的现实会有所改变;到此时婴儿已学会识别视觉影像,而且利用这一知识,他们的肢体可以更自如地运动于三维空间(镜子看起来不是墙上的洞,真的台阶可以攀登,画中的台阶则不能,圆体不同于平面等等).在感官上作出这一调整并非仅仅在精神层次;这里所实现的是使用眼睛和双手的全新方式,并且设及图像识别和运动协调等不同大脑控制中心的具体方面.
  
  只要新的感官信息继续涌入你的大脑,你的身体就会以新的形式作出反应.在永葆青春的诀窍中,这是最为魅力的一条.正如我的一位80岁病人所作精辟论述,“人是不会衰老的。只有当他们停止成长时,才会变老。”新知识,新技能,看待事物的新角度都推动我的身体和心智不断成长,只要这种成长维持下去,每时每刻都会表达出更新的自然倾向.
  
  在量子世界,变化是必然的,衰老却未必.这与我们身体的实际年龄毫不相关.因为一个在50岁依然充满活力的人体内的分子与另一位也是50岁却显得老态龙钟的人,从年龄上看是一样的.两人身体的实际年龄应该说为50亿年(即各个分子的年龄),或一年(即我们体内的原子更新换代所需的时间),或三秒钟(即一个细胞为加工食品,空气和水而转换酶所需时间).
  
  事实上,你的年龄只相当于在你体内运转的信息的年龄,这的确值得庆幸.你可以控制量子场的信息内容.虽然构成食品,空气和水的细胞原子包含一定数量的固定信息,转变这种信息的能量却是可以随意控制的.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明确免费拥有的,就是你自己的认识.这方面案例包括一些少年儿童的成长史,他们由于感受不到任何爱心体贴,会停止成长.这种被称为心理侏儒症(psychosocial dwarfism)常见于被严重虐待的孩子,他们在得不到关爱与呵护的时候,竟会失去体内的成长荷尔蒙,这完全不符合一项常规,即成长荷尔蒙的产生是每个孩子的DNA所载信息中预定的.在这种案例中,认识的能量超过了基因的遗传,并导致了身体信息场的改变.
  
  认识出自于一个人的自我互动.这方面的具体表现是自我对话.思想,判断和感情不断在脑海里闪过:“我喜欢这个,我不喜欢那个,我害怕甲,我不了解乙”等等.自我对话不是一片随机的精神噪音;它出自于内心更深一层的信念和观点.一个核心观念的定义是你认为在现实中属于真实的事物,而且只要你坚持,就可以将你身体的信息场维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你将根据其是否符合你的期望,而认为它可爱或不可爱,令人沮丧或令人高兴.
  
  当一个人的认识发生变化时,他眼里的现实也发生了变化.在有关心理侏儒症的案例中,经验证明将孩子置于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要比给他们注射生长激素更为有效(他们关于被所有人遗弃的信念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致即便给他们注射激素,他们身体也不会成长).但是如果充满爱心的养父母能够转变孩子关于无人关爱的核心信念,他们的一种可能反应是突然产生大量自然提供生长激素的行动,这有时又导致他们回到正常身高,体重和发展.当他们对自己抱有不同看法时,他们的个人现实也在生理层次发生变化.我们对衰老的恐惧以及我们对自己会衰老的深信不疑心态都会直接推动衰老过程,也就是说我们认为自己会逐渐衰老,我们的身体便帮助我们自动实现这个预言.
  
  为冲出这一樊篱,我们必须将建立在恐惧之上的信念扭转过来.摒弃你的身体会随着时间老化这一信念,取而代之以你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推陈出新这一观念.摒弃你的身体是一部没有意识的机器这一观念,取而代之以你的身体装载着生活的深邃智慧这一信念,其唯一目的就是协助你维持现状.这些新的观念并不仅是说起来好听,它们是真实的.我们通过身体体验生活的乐趣,因此让我们相信自己的身体并非要和我们作对,而是求我所需,这也是自然而然的.
  
  
  
  7.尽管我们看起来像一个个单独的个人,实际上大家都与主宰宇宙的大智慧相通
  
  
  
  你和你所处的环境构成一个整体.看看自己,你会感到自己的身体在延伸到某一点时停止了;你的身体与你房间的墙壁间或者与室外的一棵树之间被一段空间分隔开.“固体”与“空间”之间的区别微乎其微.量子空间的每立方厘米都充满近乎于无限的能量,而且最微小的震动都构成横跨银河系之震动场的一部分.在很实际的意义上说,你的环境是身体的延伸:随着每一次呼吸,你会吸进数百上千万的空气原子,而这些原子可能正是昨天在中国的某个人呼出来的.你周围的氧气,水和阳光可能只是含含糊糊地区别于你体内的事物.
  
  如果你作出选择,你可以体验一种状态,即与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构成一个整体.在清醒的正常状态下,你用手去触摸一朵玫瑰,会感觉到它处于固体状态,但事实上却是一束能量与信息——你的手指——接触到另一束能量与信息——玫瑰.你的手指与其所触摸的事物都仅仅是我们称之为无限宇宙场露出的小头.这一真理促使印度古代圣贤宣称:
  
  
  
  小世界犹如大宇宙,
  
  原子犹如世界,
  
  人体犹如天体,
  
  人类的心智犹如宇宙的智慧.
  
  
  
  这些并非神秘的说教,而是能够将其意识从分离状态脱离并选择与各种事物和谐统一的人之亲身经历.在统一的意识中,“外面的”人,物和事件都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实际上,你仅仅是侧重于这些影响中各种关系的一面镜子.著名的自然主义者约翰·莫尔(John Muir)曾宣称:“无论何时,当我们要提取任何一件单一的事物时,都会发现它和宇宙间其他万物都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这应该不是一次偶然经历,而是我们所知道的每一事物的最根本基石.
  
  是否可能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对于老化问题影响重大,因为有了你和你的身体延伸部分之间的协调互动,你会感到高兴,健康并富有青春活力.印度古代圣贤曾经说过,“分隔生恐惧”.在这句话里,他们提出了对人衰老原因的思考.将我们视为分隔开的,便在我们和“外在”事物之间造成无秩序的混乱.我们与别人争斗并且破坏了环境.死亡作为分隔的最终状态,总是一个时隐时现,令人恐惧的未知数.变化本身正是生命的一部分,但由于这同时意味着丧失,所以给人造成难以名状的恐惧.
  
  恐惧身后难免会出现暴力.由于我们与其他人,事物和事件是分隔开的,所以我们总希望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愿转变.在和谐之中,没有暴力的立足之地.一个和谐统一的人不会为控制不可控之事物作出徒劳的尝试,而会学习接受,这不是因为他出于不得已,而是因为在他自己的内心以及在他身体的延伸部分有一种平静与秩序.现代圣贤克里希那穆提活到90多岁时依然十分敏锐,充满智慧和活力.我依然记得看到他以85岁的高龄跳上一个讲台,而且令我十分感动的是一位认识他多年的妇女对我说:“我已经了解到他的一个品德——他完全没有暴力。”
  
  量子世界观的公式和基本理论并不是探讨精神层次的现象,然而爱因斯坦和他的同事们却因为将此学说应用在解释心灵方面的问题上,而备受尊敬.尼斯·玻尔(Niels Bohr)将物质波比喻为宇宙心智;埃尔文·薛定谔在生命弥留之际,仍坚信宇宙本身是一个有生命的心灵(与牛顿的观点不谋而合),后者认为引力和其他各种力都是上帝大脑中的想法.事实上,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总会将人类带到更广义精神的边缘.用客观的语言来描述这种相聚,新的模式使我们可以跨越曾经将心智,身体和精神分隔开的界限.
  
  由分隔到统一,由冲突到和平的这种转变是所有宗教传统的目标.一个印度教教徒曾经向他的导师发问,“我们不是正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吗?”“是的,”老师回答说,“但是,你看是自己在世界之中,而我看是世界在我内心。这一感官上的小小差异构成了自由与束缚之间的天壤之别。”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自己视为分隔和孤立的,并被因此而造成的混乱所束缚.A型个性的人就是一个最佳例子,这种人总是感到紧迫,无奈于受挫,并且总是感到时间期限的压力.由于无法放松地接受或者随其自然,这种人会将以往受到的伤害转变为愤怒;受压抑的不平静经过投射到环境上便成为敌对,不耐烦,指责以及未得承认的惶恐.此类人会不断力图控制他人,因为一些小小压力而作出强烈反应,对自己和他人都持严厉态度.在造成很大混乱的过程中,A型的人(尤其是在程度上升,A型性格的人从其身体延伸部分收到的反馈会在体内造成更多的混乱.胆固醇和血压会上升,心脏会受到无端压力,极大增加心脏病或脑血栓的发病危险.
  
  A型个性作为一个极端的例子,说明倘若不能与自己身体延伸部分和谐互动就会造成伤害.我们将看到,在环境中感受到的压力直接涉及每个人都体验着的年龄变化.促使我们衰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压力,而更多的是对压力的感受.有人并未将“外在”世界看做一种危险,他们可以与所处环境共存,并且不受压力反应所造成损害的影响.在许多方面,你有心体会无衰老世界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培养一种认识,即世界就是你.
  
  
  
  8.时间不是绝对的.所有事物的基本现实是永恒,而我们所谓时间其实是将永恒量化
  
  
  
  虽然我们的身体和整个物质都显示出不断变化,但现实的内涵要远远超出这个过程.宇宙自从诞生,便开始转变.宇宙诞生时,时间与空间开始出现.在大爆炸一瞬间之前,我们所了解的时间和空间并不存在.从理智上说,要提出诸如“时间之前是什么?”以及“比太空还大的是什么?”等问题近乎于不可能.甚至爱因斯坦在作为一个年轻物理学家刚开始研究量子原理时,依然坚持着牛顿所倡导的陈旧观念,即宇宙存在于一个稳定状态——时间与空间均为永恒常数,即不会有出生,也不会有死亡.
  
  这一稳定状态的现实依然是我们的五官所反馈给大脑的一个状态.你不可能看到或感受到时间的加速和减缓,尽管爱因斯坦已经证明时间正是这样的;你不可能感觉到空间的膨胀和收缩,而这也是宇宙有规律的一部分.再进一步说,想象一下这些产生了时间和空间的无维区域,这需要我们在认识上作出一个根本转变.这一转变被强加在我们头上,因为宇宙还需要某种无时间限制的源头——这同样也适用于我们。
  
  你感觉到自己生存在时间里,因为你的身体是由转变构成的;要改变,就必然要有一个流动或顺序.在这个顺序当中,有一个之前和之后——这次呼吸之前是上一次呼吸,这次心跳之后将是下一次心跳.但是在理论上,如果你时间充裕且硬件设备齐全,就可以为一个人一生的全部心跳做出一份心电图,而拿着这份打印出的心电图,你就可以掌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全部信息.你可以从下往上看,也可以从上往下看;你可以把纸折成一半,以使最后一次心跳和第一次心跳并列起来.
  
  这种掌控正是量子物理所揭示的大自然最基本的时空事件.两个粒子在转换能量状态时,可以在时间上前进时,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后退;整个时间作为一支箭不可逆转的向前发射的概念已经在复杂的量子空间几何中被彻底打破,在这里多维的圈和线将时间带往各个方向,甚至让时间完全停下来.
  
  现在我们所剩下的唯一绝对因素是无穷的时间,到现在我们意识到整个宇宙仅仅是一个从更大现实中冲出来的事件.我们所感受的秒,分,小时,天以及年都是将这一更为广大的现实切割出的碎片.其实要由你作为感受者将无限的时间以你所喜欢的方式加以切割;你的意识决定了你对时间的体验.有些人将时间作为一项不断溜掉的稀有商品,他们对时间的现实观念就完全不同于那些认为自己要多少时间就有多少时间的人.你每天是不是面临着各种压力?你是否会陷入喘不上来气,惊慌失措的时间恐惧症,而你的肌体会将此转变为心跳加快或不稳定,消化系统紊乱,失眠和血压高?这些症状因人而异,反映了我们对变化的认识,而对变化的认识造就了我们在时间方面的经历.
  
  当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过去或者未来,你就处于时间场内,经历着老化过程.有一位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的印度大师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多数人的生命是在过去或在未来之中度过,然而我的一生则完全集中在现实.当一个生命集中在现时的时候,就最为真实,因为过去和未来都对其没有影响.此时此刻,过去和未来在哪里呢?哪里都没有.只有现在这一时刻是存在的;过去和未来都是精神的投射.如果你能够摆脱开这些投射,努力不去重新体验过去,也不去控制未来,就为自己也打开了一个全新体验的空间——这就是不老的身体,永恒的心智的体验.
  
  能够于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现时认同是极为重要的.否则,就无法摆脱时间必然带来的老化.借助于一个简单的身心练习,你就可以对无时性有一个初步了解:在一天当中选择一个你感到轻松且没有压力的时间.静静地坐在以看到的地方.现在合上眼睛并注意自己的呼吸.现在任由你的注意力轻松地随着气息进出你的身体.想象你全很随着每次呼吸的流动而起伏.过一两分钟后,你就会意识到一股热流和轻松感逐渐遍布全身肌肉.
  
  当你感到内心沉静下来之后,缓缓睁开眼睛看一看手表的秒针.秒针怎么样?根据你的放松程度,秒针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对有些人来说,秒针会迟疑半秒钟,然后再跳回正常的转动.还有其他一些人会感到秒针在动,但速度却比平常要缓慢.除非你已经尝试过这个小实验(但是可能性不大),不过一旦你有过看到一个表停止的经历,你将永远不会再怀疑时间是感受的产物.世上唯一的时间就是你所意识到的时间.
  
  你可以学会将自己的意识带入无时性区域——冥想是掌握这种经历的传统做法.在冥想时,活跃的大脑退缩到根源;正如这一变幻的宇宙必须有一个超越变化的源泉,即你的大脑,带着其所有不安定的活动,从意识状态升腾而起,超出思想,感受,情绪,欲望与记忆.这是深刻的个人经历.在无时性状态或超越意识中,你有充实的感觉.取而代之,损失和衰老的是稳定和成就.你感觉到无限存在于各个方面.当这一经历成为现实,与变化相关的恐惧将消失,永恒升格为秒,小时,天和年,并变为次要因素,而每一分钟的完美则成为至关重要.
  
  现在冥想已经进入西方文化主流,研究人员采用科学测量的方法来测量冥想者内心所经历的安静,充实和永恒的感觉.他们发现冥想者的生理状态有一个明确的转变,趋于更为有效的运作.数以百计的单项研究结果表明,冥想可以减缓呼吸,降低氧气消耗,减慢新陈代谢速度.就衰老而言,最主要的结论是伴随压力而来的荷尔蒙失调——已知为加速老化进程的因素——得以扭转.这反过来又减慢,甚至扭转了老化进程,正如与老年化相关的各项生理变化的测定所显示的.根据我对冥想群体的研究,已经确定的是,长期冥想者的生理年龄会比其实际年龄年轻5到12岁左右.
  
  这项研究持续了20多年,最为令人感叹的一点是,我们无须去控制衰老的生理程序;只要借助于意识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也就是说,冥想可以改变一个人体验时间的参照物.在量子一级,诸如心跳和荷尔蒙水平等时空方面的物理事件都可以加以控制,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将大脑带进一个时间影响淡漠的现实之中.这一新的模式告诉我们,时间分为许多层次,我们在自己意识中可以进入其中任何一个层次.
  
  
  
  9.每个人都生活在超出各种变化的无变化现实之中.这一现实的经历使得我们能够控制变化
  
  
  
  此时,你所能维持的生理系统是以时间为基础的.但是,时间与意识又密切相关.这就意味着,你可按完全不同方式——永恒的生理——维持肌体功能,这相当于无变化经历.无变化状态是不能作为变化的产物而创造的.这需要将受时间限制的意识转变为无时性意识.这一转变分为许多等级.例如,如果你在工作中感到时间压力极大,身体对压力的反应并非自然而然的;有些人在压力之下变得生机勃勃,他们利用压力挖掘其创造力和能量,而其他人则会被压力打垮,丧失积极性,背起沉重负担,在随之而来的紧张状态中毫无满足感可言.
  
  能够将时间压力化为创造力的人,其实已经学会不认同时间压力为一种;他至少已在一定程度上作出超越,因而不同于一个感受到紧张和压力的人.对他而言,与时间认同是顺理成章的——他无法逃脱内心钟表的转动,而他的身体也只能反映出他的心态.我们的细胞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微妙方式按照我们感受到的时间做出调整;一个生物学家会说我们经过熏陶,会意识到与身心相关的数百万此事件所构成的一系列程序.
  
  十分重要的是要知道,你可以达到一种境界从而对受时间限制的习惯加以重新调整.通过一个简单的类比可以说明:将你的躯体视为一个可在大脑和每个细胞之间来回传递的信息打印件.神经系统作为身体的软件,负责制定各种发出的信息;各种不同的荷尔蒙,神经传递素和其他信使分子均构成通过软件加以处理的投入.所有这些就是你的身体编制程序的内容.但程序编制人又在哪里呢?他是隐形的,但他一定存在.人的神经系统每一秒要作出数千个决定,无数的选择使得你的生命系统能够适应生存的需要.
  
  如果我在印度的小路上看到一条眼睛蛇,我会吓得跳开.从表面上看,控制着这一举动的是我的躯体所作的反应,而躯体又是由神经系统发出的化学信号所启动.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都是荷尔蒙肾上腺素开始发挥作用的表现,而肾上腺素又是大脑皮层根据脑垂体发出的大脑化学化学物质所分泌的.如果一个生物化学家能够追踪这一出于本能的恐惧反应中所涉的每一个分子的活动,他还是会遗漏掉作出反应的隐形决策者,因为即便我是在一瞬间作出的反应,但是我并非没头没脑得乱跳.带有完全不同训练程序的人可能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反应.一个捕蛇者可能会兴趣盎然地弯腰向前;一个虔诚的印度教信徒可能会看到湿婆的身影,并充满敬意地跪在地上.
  
  事实上,人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作出各种反应:恐慌,愤怒,歇斯底里,瘫倒,冷漠,好奇,兴奋等.隐形程序编制人可用无穷无尽的方式为身体器官编排程序.当我徒然遇到蛇的时候,我的所有基本生理程序——呼吸,消化,新陈代谢,消除,感受和思维——都取决于眼睛蛇对我个人的具体含义.这时人们可以从阿道司·赫胥黎的名言中看到真理:“经历并不是你所遇到了什么事情;而是你如何对待所发生的事情。”
  
  在哪里可以找到这种含义呢?简洁的答复是说他在脑子里,像其他每个器官一样,这个器官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每1秒钟都有数十亿个原子像迁徙的鸟一样在脑子里飞进飞出.他随着电波旋转着,一生中从不以相同的方式出现第二次.如果午餐吃了不同的食品,或者突然经历了情绪波动,其基本化学会发生转变.我关于蛇的记忆决不会在这变化的海洋中完全消失.我的记忆对编程人是开放的,他站在我的记忆上,静静地观察我的生活,掂量着我的经历,随时准备就各种可能性作出新的选择.因为这个编程人正是对选择的意识.他赞赏变革,只要别被搞得不知所措;因此,他摆脱了正常因果关系现实中出现的有时限的约束.
  
  害怕蛇的那个“我”是过去在其他地方学会这种恐惧的.我的反应是时限本身及偏好的一部分.在不到千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其预先制定的恐惧诱发了一系列的肢体信息,并导致我们的行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其他明显的“我”,因为我们尚未学会与那个决策者,即沉默的目击者认同,其意义并未由过去所界定.我们都以微妙的方式感觉到,自婴儿时代起,自己内心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或许根本没有变化.当我们早上醒来时,在老习惯自觉启动之前,会有一个简短的纯洁意识:在那一时刻你仅仅是你自己,没有欢乐,没有悲伤,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既不年迈,也不年轻.
  
  当我早晨醒来时,这个“我”很快便将其装饰在经历的外衣之下;例如仅仅几秒钟后,我就记起我的身份,一个46岁的医生,有老婆和两个孩子,在波士顿郊区有个家,去诊所需要走十分钟时间.这个身份就是变化的产物.这个变化以外的“我”.有可能在任何地方幡然猛醒——作为新德里一个五岁的孩子用力闻着我奶奶做菜,作为佛罗里达一位80岁的老人倾听风吹棕榈树叶的沙沙声.这个不变的我在引度被圣贤称呼为自我,成为我对经历的最真实参照.所有其他参照都受到变化衰老和损失的束缚;“我”的其他每一种感官都与相对世界强加的时限条件相互密切相关——痛楚或愉悦,贫困或富有,幸福或悲伤,青春或年迈.在和谐统一的意识中,世界可以被解释为精神的流动,这就是你的意识.我们的目标是与精神上的自我,建立一种亲近关系.在这种亲近关系范围内,可以实现不老的身体和永恒的心智这种境界.
  
  
  
  10.我们并不是衰老,疾病和死亡的受害者.这些都是人生旅途的景致,而不是观察者,观察者是不受任何变化影响的
  
  
  
  生命从根本上说就是创造.当你与自己的内在智力沟通时,你就是在与生命的创造核心沟通.在传统模式中,对生命的控制由DNA负责,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分子,遗传学家们对其了解尚不到1%.在新的模式中,对生命的控制在于意识.本书所举的例子——包括可以压抑生长激素分泌的孩子,在焦虑时白血球间素会降低的医学院学生,能够随意控制心率的印度教徒——都表明最基本的人体运作与大脑状态有直接关系.
  
  我们体内细胞中数10亿个变化仅仅是生命旅途的景色;在其面罩后面才是观察者,他是意识流动的根源.我可能体验的每件事都以意识开始,并以意识告终;引起我注意的每一个念头或情感都是意识的一个很小的片断;我为自己定下的每一个目标和希望都是经过整理的意识.那位古代圣贤称作自我的概念可以用现代心理学词汇称为意识的连续,而和谐统一意识的状态是意识完整的状态——此人深知他本人的整个连续,也就是不带面罩,幻觉,差距和碎片的连续.
  
  由于我们不能维持意识的连续性,大家都会陷入这种或者那种缺陷.我们身体很大一部分会失去控制,从而导致疾病,衰老和死亡.但是只有在意识支离破碎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在1970年代初期于门林格尔(Menninger)诊所所作的一系列实验之中,一个来自引度的著名高人喇嘛——尊者表现出随意加快心率的能力,从70下到300下,远远高于正常心跳范围.实际上,他的心跳已成为一种扑动,并无法继续以正常节奏供应血液.对一个普通人而言,心房扑动可能造成心力衰竭和其他严重甚至致命的问题.此类病症每年涉及成千上万毫无思想准备的人.
  
  但是,喇嘛尊者却不受此类心脏问题的干扰,因为这是在他的意识直接控制之下进行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由于正常心跳突然被打乱而在几分钟之内猝死(其中包括各种类型的心率不齐,纤维性颤动和心动过速)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意识.从我们唯物主义世界观来看,我们将这一意识的丧失具体到心肌之上,认为协调健康心跳的电子化学信号出现紊乱.由于数十亿的心脏细胞不能够将其各自的抽动编织成整个心脏一种平稳协调的跳动,因陷入一种混乱而缺乏协调的悸动,使得整个心脏看起来像一袋子随意蠕动的蛇.
  
  然而每一个心脏病专家都不愿意看到的这种恐怖景象只是次要问题;心脏细胞失去意识则是主要问题.这种意识的丧失并非限于局部,而是全身的.当事人与管理和控制所有细胞的深层智力失去联系,实际上,每个细胞都不过是编排成不同层次的明显智力和隐形智力.喇嘛尊者这样的高人告诉我们,意识不应当是这样支离破碎并且受到限制.如果一个人确确实实地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他就会意识到他是所有这一切流动智力的源泉,过程和目标.而世界上各种宗教都认为灵魂是完整合一的,也就是说,灵魂是连续的意识,能够俯视整合所有片片段段的意识.
  
  由于我们对自己认识上的缺陷,所以我们成为疾病,衰老和死亡的受害者.失去意识就是失去智力;失去智力就是失去对智力的最终产品——人体的控制.因此新模式给我们上的最有价值的一课就是:如果你要改变自己的身体,首先要改变你的意识.你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你如何认识自己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你可能认为有些深不可测.在一次大战的海战中,德国水手有时在舰船沉没后会在救生艇内度过数日甚至数周时间.而最先死掉的总是最年轻的水手.这一现象一直是个谜,直到人们发现,经历过沉船事件的老水手可以熬过难关;而缺乏这种经验的年轻水手则会死亡,因为他们感到自己被困在一个绝望的境地.
  
  根据从这些事件中得到的启发,动物研究人员可以在实验室的老鼠身上诱发加速衰老,疾病和死亡,方法是将老鼠关在没有出路的水箱里,从而提高生存压力.从未遇到过这种局面的动物通常认为是陷入了绝望的处境,很快便会放弃努力而死亡.而逐步适应水箱环境的动物则会慢慢坚持生存下去,在水中游泳数小时,且身体组织不显示任何压力造成退化.
  
  人类步入老年的主要特征是无可奈何.我们所担心变老之后的形象,加上老年人中病人和老年痴呆者比例较大,致使我们对老年有一种暗淡且必然的预期.人到老年心灵和身体必然会衰退,一天不如一天,直到最终完全失去活动能力.现在我们整个社会都开始觉醒,对老年化有了更新的认识六七十岁的人通常应该是精力充沛,身体健硕,像四五十岁的样子.
  
  一个基本的假定——人必定衰老——并没有从根本上受到质疑.必定衰老是我们从传统模式上继承下来的事实,这一概念死死的固定在我们的世界观之内,除非我们在意识上转变并引进新的事实依据.一种世界观仅仅是将宇宙的无限能量合情合理地安置到一个系统内的方式.但是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流动并不断更新智能的世界中,这一概念并不合情合理.你接受哪一种观点是你的选择.你可以选择看到玫瑰花开放并枯萎;你可以选择看到玫瑰花是一个永不间歇的生命浪潮,因为明年的玫瑰花将从这只玫瑰花的种子中发芽开花.
  
  物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被捕捉到的一瞬间,如果以唯物主义方式看待世界和我们自己,我们就太过于强调宇宙中被捕捉到的一个层面.随着这本书的展开,我要你体验一下当世界观发生转变时,人的存在会达到怎样自在轻松的程度.你的身体虽然看起来是固体物质,但其实却很像一条河,如同黑塞在他的精神小说《席特哈尔塔》中所生动描述的河.
  
  该书描述了席特哈尔塔在寻找启蒙过程中,终于找到自己的归宿.他经过多年流亡徘徊,来到印度一条大河旁边,这时一个声音对他说:“爱这条河吧,待在这里,向河学习。”对于我,这个声音像是在说我的身体,在生命的长河中流淌.如同大河一样,我的身体会随着每一时刻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如果我能够效仿,我的生活中将没有断点,没有关于过去创伤的记忆来触发新的痛楚,不会担心今后出现令我畏缩,恐惧的伤害.
  
  你的身体就是支持你的生命之河,同时它很谦恭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并不要求得到承认.如果你坐下来倾听,就会感受到体内与你同在的那个强大智能.这不是语言的智能,不过与融入细胞的数百万年的智慧相比,文字形式的知识就不是那么唬人了.席特哈尔塔要向河流学习并要倾听,这极为重要.你必须先回到生命河流之中,然后才能学习.这就是说你必须首先开放自己,接受在传统观念当中所忽略的知识.
  
  黑塞接着说“他认为,谁能了解这条河及其秘密,谁就可以了解更多的秘密,所有的秘密”。你所经历的一切都记录在你的身体上,但更为重要的是那里同样记录着新的可能性.衰老似乎是你所经历的事情,但实际上这是你的身体也所学会做的事.但身体已经学会执行由编程人输入给你的程序.由于这一程序编制是无意识的,由你也许都不知道自己所持的信念和假定所决定的,因此必须打破向你提供你所了解物质世界的理念构架.
  
  现在我们要回到身体的话题.谈一谈我们与自己身体最亲密的接触,其中含有最为个人的实情.在与自己的感受相处自如之后;如果秩序在与衰退的战斗中溃败你就可以立即躲开各方面出现的威胁阴影.这样的世界就是我们学会相信的模样.此外还有另一种方式和另一个世界.这正是席特哈尔塔从大河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在小说结尾,他与老朋友和伙伴——华苏德瓦谈到:
  
  “你是否也从大河学到了那个秘密,即实际上不存在时间?”
  
  一个灿烂的笑容在华苏德瓦脸上绽开。“是的,席特哈尔塔。你是这个意思吗?大河在同一个时间无所不在,在源头和海口,在瀑布,在轮渡,在湍流,在海洋和深山,到处都是。唯一存在的东西只有现在,没有过去的阴影,也没有未来的影子。”
  
  “是这样,”席特哈尔塔说,“而且当我学会之后,我审视了自己的生活,的确也像一条河,有男孩席特哈尔塔,成人席特哈尔塔和老人席特哈尔塔。”不是通过现实而是通过阴影相互分隔开.
  
  他愉悦地说着,但是华苏德瓦只是朝他开心地笑了笑,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数百年来,唯物主义所制造的一个错觉是我们可以制服江河,并控制其水流;如果我们做到了,我们唯一的成就是去死.我是在不断扩大的经验领域里开展我们的生命,一个人生命中的能量,信息和智力是没有界限的多.具体而言,这一无限的创造力包含在你的细胞中,没有表现出来的部分便藏在你静默的心灵里.你心灵的空白实际上行充满了无可言喻的潜在含义,潜在真理,潜在创造.每一个原子中间的空都是宇宙的子宫,当两个神经细胞相互作用的一瞬间,就会出现一个新世界诞生的机会.这本书就是要探索一种沉静,在这里时间的喘息不会衰退而只会不断更新.企望无人变老的乐土吧,它就在你的心中. 2010-10-13 14:20:22 和真 长寿的科学
到了109岁,贝尔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可能达到的生理年龄极限并且进入了一个不确定的神秘领域。这是与长寿相关的一个谜,因为科学依然无法预测这个人将活到多大年纪。遗传学并不是答案的全部内容——因为根据记录,没有一位百岁老人的父亲或母亲也是百岁老人。生活习惯也是问题,像贝尔这样的人生活在营养不良的边缘,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按照现代标准看生活条件很差,但是她的寿命超过了99 999%的同龄人,包括那些生活条件优越得多的人。根据官方记录,美国历史上最长寿的人是黛丽娜·夫金斯(Delina Filkins),一位来自纽约赫尔基摩(Herkimer County)郡的农村妇女,她在1928年去世时113岁。(常常会有人出来声称年纪很大,而且无疑曾经有人活到115岁以上。)贝尔还没有打破长寿记录,但是称她成为长寿中的佼佼者,一点也不夸张。
一个记者问她:“你感到孤独吗?”
贝尔回答说:“是的,有时我感到孤独。”年纪很大的人难免会孤单,因为一齐走过人生旅程的亲人朋友都已经先后离去,贝尔是这方面一个典型。她曾埋葬了三个丈夫,一个兄弟和六个姐妹。(与同龄妇女不同之处是贝尔没有孩子。)她的侄女们现在都因为年迈而无法照顾她。
据说在珠穆朗玛峰一个普通的登山季节,大约会有64位登山高手抵达大本营。在这一组人当中,只有世界上最出色的很少数登山者——大约三分之一会去攀登最高峰。其中两名登山者会在这一过程中丧生,而只有四人能够成功。贝尔就像这四位登山者一样站在离人类长寿顶峰10米左右距离,她筋疲力尽,很难再向前挪动一步,却的的确确已经接近了顶峰。
在今后几十年,到达长寿山顶的人会越来越多。如果没有早期心脏病或不治之症或其他事故,你和我都很可能会至少抵达大本营。85岁到90岁的人过去很少见,但今后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报纸会经常刊登居民过百岁生日的新闻,就像他们现在印发关于双胞胎的消息一样。只有在某人活到110岁时,这才会具有一些新闻性。
你能想象自己满100岁那一天是什么样子吗?这是一个概念上的大飞越,相当于要求你的两岁的孩子想象他到中年的情景。但可以想象自己也到50岁(也许你已经到了),然后再掌握这样一个惊人的事实:你50岁的那一天就是你的第二个生日。一个完整的生活很可能在等待你,这一生活将很可能持续30年,或者很有可能是40、50甚至60年。对于以往的每一代人,50岁都是应当放慢速度的时候。孩子们都大了,上大学了,甚至已经结了婚,而且可能有了自己的孩子。事业已基本定型,而且一个人已经比较清楚他是否成功。年轻时的理想主义早已褪色;中年危机已经过去了,或者如同一场暴风骤雨,或者如果你幸运的话那只是地平线上酝酿的风暴。
但是在50岁出生!生活并没有就此为我们作任何准备。然而根据加利福尼亚卫生局的研究报告,只要医学能够铲除一项对身体的主要危害——动脉硬化,加州妇女平均寿命将提高到100岁——平均寿命。
与你第一次出生相比,50岁的出生将使你体验到长处和短处。在两种情况下,一个全新的为人所不知的存在将会展现出来,但你第二次出生的最大优势是你可以提前计划。第一次出生则是硬塞给你的,而且你的父母对你而言是陌生人,加上一个令人尴尬的身体还需要接受训练才能完成最简单动作,以及因你的大脑需要整理的影像和声音只有通过大脑加工才能使你对这混乱的五彩缤纷有所了解。到50岁时,所有这些工作均已完成,“老辈老年”的可怕形象迅速瓦解,第二次出生的明显缺陷是没有一个全新的身体,但这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你的生活。即使无法战胜疾病和身体虚弱,也会将其大大推迟。
由于有了策划整个新生命的各种可能性,我决定认真地对待这个机会。我将所有关于老年的成见置于不顾,并且带着一张心愿清单开始我的第二个生命(对我来说还要等四年时间)。我如果活到100岁,希望得到什么?以下各种要求马上闪现出来:
如果可能,我要获得更多时间。
我要维持身体健康。
我要清晰敏锐的大脑。
我要积极处事。
我要拥有智慧。
刚刚将这些要求写下来,就发生一件奇特的事情——它们似乎都是近在咫尺的事。我为什么不应该尽情享受生活?只要生活美好,希望更多拥有生活是自然而然的。我为什么不应该保持健康?我知道为保持健康今天应该怎么做,而且明天我可以以同样方式生活。我的大脑现在很清晰,很警觉;只要我不断使用大脑,它没有理由一定要随着时间而暗淡下去。我一向很活跃,为什么要担心我有一天会坐下去就再也起不来呢?如果我还不具备智慧,那更好,智慧是要按自己的时间送上门的礼物。如果我不能自己做好准备等待这最后的金苹果的到来,那我的其他欲望也就毫无意义了。
凭着这个普通的单子,我已然将生存从一个危险转变为一个令人向往的目标,因为单子上都是我真心想要的东西。根据民意调查结果,80%的美国人对“你对今天生活是否满意?”的回答为:“是。”然而大多数又说,他们不愿活到100岁,因此他们对于从今天到一百岁之间所带来的损失观点一致。这一自动实现的预言只有通过选择随着年龄改进,才会改变。如果你带着高兴、创造力和好奇心迈入老年,老年是一种优雅状态。这些素质要求充分投入现时生活,因为今天是长寿的青春时光。
老模式中无可争议的前提是身体会随着时间老化,生活会变得越来越贫乏。过了一定年龄之后,生活中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少,而这一定年龄是由每一个社会和每一个人所界定的。新模式告诉我们,生活是一个不断转变(而不是衰退)的过程,因此生活充满增长的无限潜力。为了保持在几十年间不断发现新的可能性,必须要知道这些可能性的内容。我们在生活的第二个50年当中,应该在身体、精神和情感方面有什么样的期望?一门关于长寿的新学科为答复这些问题应运而生。其实对旧模式最坚信不疑的人现在都认为我们的身体没有经历过自动衰退的熏陶。只有自己发现长寿之道的人才会敲开长寿的大门——科学仅仅是在对年纪较长者已经体验的各种身体功能改进加以证实。
这一节中,我将阐述这些新的研究结果,以期找到其中对大部分人,甚至所有人都适用的长寿要领。人的生命极富弹性。一个像贝尔这样的人能够活那么长时间似乎不可思议。他们面对着许多不利因素:既贫穷,又是黑人,没有充分的医疗条件,一生大部分时间饮食大概都是高脂肪、低维生素。长寿科学必须考虑到这些不规则因素,而且我认为这是研究超越身体因素的身心问题的唯一方法。根据生活习惯来了解贝尔是远远不够的——对我们所有人都是如此。生物学家和老年学家就如何延长生命搜集了许许多多信息,仅靠新的数据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有健全生活的实际例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院的盖·卢塞(Gay Luce)和他的同事进行的一个老人成就探索项目就是这方面一个令人振奋的试验。这一项目始于1974年,目的是试图恢复65到85岁老年人的活力,结果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许多人的生活发生改变。一位妇女在74岁时悲哀地抱怨说生命已经结束了,而到91岁却写了一本书,并且开始四处旅行,为濒死者创造一个体面环境游说演讲。人们发现,通过呼吸练习和意念引导,他们可以消除一些长期症状——偏头痛、头晕和关节炎的痛苦。一位退休妇女本以为自己基本上属于色盲,却通过学习绘画而发现自己可以从事室内装潢,而且重新布置了自己的家。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一个有意义的秘密核心等待被发现,而发现了这个核心的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帮助我走过今后的生存道路。他们都经历了第二次诞生的年代。他们都是长寿方面的真正科学家,因此也是这方面的天才。 青春百年:最长寿者的启迪
大多数人都没有遇到过百岁老人。在历史上,活到一百岁就像怪物一样稀少。维多利亚时期对英国贵族进行过研究,这些人在当时社会是丰衣足食、护理得当的群体,但是往前查十个世纪也没有找到一个活到百岁之人。第一个百岁人名叫洛德,他于1997年以101岁高龄去世。在今天的工业化国家,每一万个人当中有一个人会突破百年标尺,而这一比例正在迅速增加,增长速度超过人口任何其他部分的发展速度。
如今活着的最年长者往往不只是幸运的幸存者,而是带有令人羡慕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个人。社会学家在研究百岁老人时会不可避免地看到令人吃惊的现象,这就是他们对自由与独立的执著。在其一生当中,百岁老人常常会避免受到制约。在传统上,许多人都为自己做事,很少屈身于现代公司制约。他们为自己的独立而自豪。
正如我前面所说,研究人员用以形容百岁老人最为频繁的词是:善于适应。在其生活中的某一点,所有人都遭遇过损失和挫折。即使是最严重的损失,诸如结婚五六十年的配偶过世,在经过悲痛哀悼之后,生存者还是要继续生活下去。作为一个群体,百岁老人有着其他一些显著共性。埃尔波特·罗森费尔德(Albert Rosenfeld)在其关于长寿的力作《延长寿命II》中介绍了关于他对1200名百岁老人所作的采访。“显然,尽管这些人工作都很努力,而且喜欢他们的工作,但是他们显然都没有很高的抱负。他们都希望相对安静独立地生活,往往对工作、家庭和宗教都比较满意,并且较少遗憾。几乎每一个人都表示了对生活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简单经历和生活乐趣的高度赞赏。”
如果衰老仅仅是磨损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所有百岁老人身体虚弱,蜷缩在许多部件正在失灵的躯体之内。实际上很多百岁老人身体依然比较健康、不到五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身体不好或有功能障碍而需要在吃饭、走路、洗澡等方面得到帮助。大多数人都可以独立生活(基本上都不使用拐杖或助步器),而且许多人都在继续工作,至少在为自己收拾房间和照顾自己。
对百岁老人而言,要确切地说一种“长寿个性”会失之褊狭——善良、安静、睿智的爷爷或奶奶仅仅是许多个性中的一种。活到100岁的人常常会是自私、玩世不恭和不大合群的人。他们的共性是一种远远超出个性的独立感。为说明这一点,1973年在纽约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年龄超过87岁的79名健康老人当中,基本上没有人去看病,而且没有人住进护理医院,也很少有人住进养老院。主持这项研究的高级精神病学家斯蒂芬·朱伊特(Stephen Jewett)医生明确表示,他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继承了良好基因的侥幸长寿者。
诚然,他所研究的79位老人都在45岁至60岁的中年时期免受诸如心脏病和癌症等灾难性疾病的影响(这就是坏基因、高血压、高胆固醇、吸烟、酗酒和其他消极因素常常置人于死地的阶段)。但是朱伊特的研究对象到了八九十岁时同样健康,说明他们得到一些有力的积极因素的帮助。
朱伊特的研究在广义上分析了长寿,他所看到的大多数因素都是主观的,涉及到人的自我感觉。相比较而言,与长寿相关的纯粹客观因素则不多,并且属于一般性质。
身体特征
不算太胖,也不算太瘦。
一生体重起伏不大。
整体肌肉强健。
把握有力。
皮肤细嫩。
依然开车并且参加体育活动。
心理特征(包括生活习惯和行为)
资质超群,关心时事,记忆力强。
没有精神负担,少有疾病,无意操心。
自由选择职业。他们常常是自己做老板,他们喜欢种田,并且从事幼儿园业务,和法律、医学以及建筑业的工作;其他人会主管自己的小企业,同时加入一些大商号。大多数人不会提前退休。
——大多数人在五六十岁时经历了大萧条,受到严重打击,但是他们都恢复过来了,并且开始了新的一页。
他们享受生活。都持有一定乐观主义和一种明显的幽默感。他们会对简单的乐趣作出反应。生活似乎就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冒险。他们可以在别人只看到丑陋之处看到美丽。
调适能力一流:虽然许多人珍惜童年的记忆,他们却希望生活在充满变化的现时之中。
他们并不关注死亡。
他们继续满意地过着一天一天的生活。
他们在广义上都可以被归类为信仰宗教,但没有人显示出极端正统的信念。
他们饮食适度,但是愿意体验新事物。没有特别饮食。饮食包括各种各样高蛋白、低脂肪食品。
他们都习惯早起。平均睡眠为六到七小时,尽管会在床上躺八小时。
(睡眠较少或断断续续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
没有一致的饮酒习惯。有些人喝得不多,有些则一次喝很多,有些完全不喝。
吸烟——有些不抽,有些抽的很少,而且很早以前就戒了,还有少数顽固者吸烟斗。
药品——他们一生吃的药比许多老年人一个星期的用药都要少。
多数人喝咖啡。
我前面已经谈到其中一些因素,现在再来谈一谈单子上的身体特征,虽然不多,但说明问题。 长寿与体重
一生维持相对稳定的体重比过胖或者过瘦要重要。正如关于长寿的许多调查结果一样,这一项听起来并不重要,但实际上却意义深远。曾经有人追踪调查1916年至195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11700名学生的饮食情形,研究特别注意到他们过了中年以后的体重记录。从1962年到1988年所搜集数据表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如果体重明显有所增加或减少会影响到人的寿命。
与那些体重保持稳定的人相比,在十年间体重减轻11磅以上的人死亡率高出57%,死于心脏病的风险在75%以上。体重在十年间增加11磅以上情形只是稍好一点,与那些体重保持稳定的人相比,死亡率高出36%,而他们死于心脏病的风险一下就增加到200%以上。这一调查结果推翻了人们通常的错觉,认为过于肥胖才是主要危险信号,实际上只要临床诊断不是肥胖症(定义是超出正常体重15%以上),多出几磅不会影响寿命,反而会延长寿命。
鲁本·安德列斯(Reuben Andres)博士进行的广泛精算研究表明,死亡率最低的是体重超标10%的人,而死亡率最高的是体重长期不达标的人。安德列斯是建立在包括各档收入和社会各层次的数百万人的研究之上的,推翻了将苗条身材与各种健康美好事物画等号的社会价值观。结果,许多医生都有意忽略与流行观念不符的事实。哈佛的研究借助稳定体重的优势驳斥了传统观念的谬误。这一研究还证实了人们长期所持关于强制减肥很不健康的观念,但是将此称为仅仅涉及身体的因素令我感到费解。体重无疑是与自我形象相关联。许多青年男女都在学习借助减肥迅速改变自己糟糕的形象。他们身体越瘦,自我感觉就越良好,以致他们认为通过减肥可以解决全部问题。
然而,体重减少5磅或10磅所带来的只是很肤浅的表面改变,因为还没有涉及到情绪问题。通常,长期节食者会陷入所谓“溜溜球综合征”(yo-yo syndrome),在自我感觉相对较好时掉几磅肉,而随着自我感觉变坏就会很快长回来(而且还会再多几磅)。体重的增减都会缩短人的寿命,这一事实促使我认为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自我感觉较差。维持稳定体重的研究对象可能在心理上都自我感觉良好——这是挽救他们生命的美德,而不是体重本身。经确诊的肥胖症容易导致心脏病和乙型糖尿病,但是锻炼身体可以抵消肥胖的影响,因为多余的几磅体重对于心脏是较好的有氧运动。 长寿与锻炼
朱伊特的研究对象有着很强的握力和健全的肌肉,这表明他们都是积极活动的人。然而,显然这里没有多少人参加有系统的锻炼,虽然锻炼本身可以阻止衰老。要得知这一费解现象的原因,就必须进一步了解实际上需要多少活动会有助于长寿。
有氧运动研究院的史迪温·布莱尔博士(Dr Steven Blair)与同事们利用走步机对1万名男性和3000名女性做了试验,然后对这些人做了八年跟踪,以确定各种水平的锻炼对人体有所帮助的程度。
难怪活动最少的人死亡率最高——长期不运动的男性死亡率比身体最好的男性高三倍,而最不活动的女性死亡率比身体最好的女性高五倍。令人吃惊的是只要少量活动就可以大大改善身体状况。有些人每天走30分钟,每周走六天,他们的死亡率与每周跑30到40英里的人几乎同样低。布莱尔得出的结论是,为健身而锻炼与为健康而锻炼不同。只要你定期进行少量活动——相当于每天走半小时——就可以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了。
用另一种方式来表示,就是进行任何活动都比呆着不动要好很多。在布莱尔的研究中,不运动的男女死亡率比每天走路的人高一倍。走路每小时消耗290到430卡的热能,主要取决于你行走的速度。平均下来,走30分钟的路可消耗180卡热能,这也就是维持身体健康所需要的数值。你大致可以通过以下每一项消耗相等的热能:
跳舞30分钟
打网球20分钟
上山远足17分钟
游泳15分钟
如果你要通过做家务劳动来消耗等值热卡的话,以下为各项内容所需时间:
打扫房间40分钟
后院清除杂草30分钟
院子割草25分钟
铲雪15分钟
我并不是说你在锻炼时应该数着热卡,提出这些数字是要表明,你可以轻松地维持健康状态,而无须对没有每天早上跑五公里或在游泳池游几圈而感到内疚。你每次爬楼梯而不乘电梯,每上一层身体要消耗4 5热卡,但这一数字并不说明太多问题。爬楼梯是很好的运动,每上一层心跳都会加快10下。
芬兰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天爬25层楼梯的人会达到健身目的。一口气爬这么多层有些过分——给心脏造成这样大的负荷会有危险——但是生活在二楼的人每天可以上下十几次;加上在上班和购物时爬楼梯的机会(每次见到电梯,附近都可以找到楼梯),一天爬25层其实并不难。问题是要留意各种机会。
能每天做少量运动比仅仅等待周末好得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运动方式会给身体造成很大压力,每天少量运动比较适宜。是否将你的活动称为“体育运动”完全取决于你——有些人就是对体育或锻炼不感兴趣,不过你也可以通过叠床、爬楼梯,走路去吃饭而不坐出租车、提大包食品走路回家等方式进行活动。要实现整体健身、锻炼肌肉并增强耐力,就需要做更长久更持续的锻炼,此处所列各项活动可以加快血液循环并增加肺活量。
定期进行有氧锻炼会使你更为健康,但却未必能明显增寿。事实上,在30年间对哈佛毕业生所作详细研究表明,高强度锻炼(每周消耗2000热卡,或相当于跑18英里的运动量)会增加一至两年的寿命。根据心脏病专家的推算,要消耗2000热卡,需要每个星期锻炼六天,每次跑30分钟;而且还要加上每次换衣服并且前往运动场的半小时时间,完后回家、洗澡和换衣服的半小时时间。如果一个人从30岁开始跑步,到75岁时用在锻炼身体上的时间相当于一两年。由于基本上等于寿命延长的时间,所以净收益为零。强运动量只是给你一种益寿延年的感觉。但关键并不在于你不应该费力锻炼身体,而是如果锻炼,就应该知道你得到的回报是较高的生活质量——这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收益——而不是更多时间。 长寿与饮食
朱伊特的研究中显然缺少了饮食的作用一项。没有任何一部分提到尽力控制胆固醇的意图,没有要坚持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说法,没有关于健康饮食、纤维补品或素食等方面的建议。百岁老人的饮食多种多样——这已经由所有研究证实——但实际情况是他们能够维持稳定体重就意味着他们进食适度。除此之外,我们如今对饮食的许多观念似乎都过于严格。最近一项有针对性的研究则强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芬兰,心脏病发作率一直为世界最高,心脏病研究人员选定了1200名属于心脏病高危群体的企业管理人员,因为他们显示出一项或多项心脏病典型病因,例如肥胖、高血压、高胆固醇以及吸烟(每个人每天吸十支烟以上)。这些人有一半接受一个长达五年的密集健康计划,包括饮食控制、定期健康检查以及潜在危险病因的详细记录,另外一组人则随意按照自己的习惯生活,但是定期体检。
到5年结束时,研究人员十分惊奇地发现控制胆固醇、热卡、糖和饮酒的一组死亡率高出很多——包括高出一倍的人死于心脏病发作。而且严格控制组一直被告知,应该食用非饱和脂肪(植物黄油)(polyunsaturatedfat),用鱼、鸡和蔬菜取代红肉,不能吸烟而且控制饮酒。15年之后,统计数字显示依然是一边倒:在医护人员严格监控的那一组有34人死于心脏病,而普通组则只有14人死于心脏病。
无论从哪方面看,普通组在继续吸烟喝酒,一日三餐无节制的情况下应该是发病率较高的。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研究结果并不能肯定控制饮食和胆固醇真正有助于健康的维护,但结果肯定证明了目前严格控制饮食做法的局限性。
因为英国心脏病权威曾明确指出:“这些研究结果并不是说你可以肆无忌惮地胡吃海塞。但是我个人的感觉是,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被一群医生和好心人为控制其饮食和生活习惯而搞得筋疲力尽,这种骚扰和无法自主的因素会使他感到忍无可忍。”
这里的重要用词是无法自主。如上所述,一种拥有个人自由的感觉加上个人幸福,对于老年人维持健康极为重要。恐惧不是一个积极动力,因为它会导致自身压力。然而成百上千万人都在胆固醇的问题上被洗脑,以为与高胆固醇相比,恐惧是很小的代价。这是一种极为短视的观念。胆固醇在40年前就被视为有害于身体的因素,然而每个细胞同时又有赖于胆固醇才能生存(除其他功能外,胆固醇还构成细胞膜的关键部分),我们体内的胆固醇有2/3并非来自食物,而是由肝脏提供的。
关于低胆固醇对人体有益这一说法已经越来越受到置疑。在全世界所作18项大规模研究当中,美国、日本、欧洲和以色列对65万人进行的调查推翻了关于这种说法。所研究的125,000名女性在胆固醇有高、有低或正常,他们的寿命没有明显差异。此外,没有任何具体死因——诸如心脏病发作或癌症,与胆固醇的高低有任何关联(由于所有关于胆固醇对人体不利的研究都基于对男性的研究,因此这一研究结果尤其显得重要)。
在男性研究对象中,调查结果有些错综复杂。男性胆固醇从一般到临界点(220-240)的死亡率与胆固醇较低者(160-200)相同,而胆固醇非常高或非常低的人则死亡率较高。胆固醇低于160的男性死于各种原因的可能性要高出17%,正如胆固醇很高(240以上)的男性一样。
这一调查结果发表在权威杂志《循环》(Circulation)的1992年9月刊上,其中载有有史以来所搜集的最全面数据。研究结果猛烈抨击了关于脂肪和胆固醇都是“坏东西”的常规观念,但是结果依然不够明确。对高脂肪饮食不利的证据目前依然很多,考虑到肥胖所带来的额外风险则尤为如此,肥胖在饮食营养丰富的国家是一种常见病症。根据谨慎的饮食标准,脂肪应当占整体热能摄入的30%左右。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健康饮食必须符合两个条件:(1)必须给人以心理满足感;(2)必须在一天中提供数次均衡的营养供应。这些都是最基本要求,但是在一个信奉“好”与“坏”的社会中,同时有一半的时间在吃快餐,而且肥胖、酗酒、饮食失调和快速减肥的人数都在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则很难满足上述基本要求。从进化的角度看,我们的身体结构是可以接受各种各样食品的,不过由于营养过剩,我们适应不同食品的能力已经受到影响。
博伊德·伊顿(Boyd Eaton)医生等人在《旧石器时代的处方》(The Paleolithic Prescription)一书中指出,所谓原始饮食与现代饮食相比,含有更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而脂肪、蛋白、盐、糖和热卡则含量较低。石器时代的人如同今天的大多数部落一样,吃的是低脂肪食品,其中主要是植物食品,偶尔会有一点肉或鱼。由于所有食品都非常新鲜,而且脂肪含量低,我们的祖先避免了现代饮食中最主要的一项危害——大量无用热卡的囤积。人体构造原本是可以接受各种食物的,但大自然所提供的食物很少带有集中热卡。
硬壳果、种子和肉类是所含热能最高的自然食物,而它们在原始社会人的平均饮食中只占相对较少部分。几乎所有土著人都必须消耗大量水果、谷物和蔬菜——每天高达五六磅——以得到我们通过两三磅进食量所获的热卡。(这也说明土著人消化速度快和排泄量大的原因——每天高达四磅的粪便。)
水果、蔬菜和谷物含有大量水分和不消化的纤维,因此,一个人要食用大量此类食物才能得到身体所需的热卡。除确保肠道获得充分纤维之外,土著人饮食还具有维生素丰富的优势:
一小把野生绿菜可能含有人一天所需的维生素C(50-60毫克),并带有10个热卡,而一片面包、一个甜圈、一碗燕麦粥、一杯咖啡或一杯牛奶则只能满足一天所需维生素的4%,却带有500热卡。就维他命的含量来说,野生绿菜每一卡路里的热量中多出1250倍的维生素C,相较之下,多数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盐和糖,以及比例很高的脂肪。
虽然饮食并不是百岁老人的一个显著特征,饮食不当显然与疾病和过早衰老有着明确联系。最近的统计数字表明,一般美国人的日常饮食每年超出了身体所需脂肪量的40%,多出了130磅白糖以及三到五倍的盐。65岁以上的美国人有86%患有一种或多种退化疾病,诸如心脏病、癌症、关节炎、糖尿病和骨质疏松,这绝不是巧合。虽然这些疾病长期以来被视为老年病,我现在可以将这些症状更为确切地形容为生活习惯疾病;现在有令人惊异的迹象表明,同样的疾病会发生在50岁以下的人,甚至发生在年龄更小的孩子身上。
如果原始部落人顺利逃过童年疾病并躲开了各种事故(人在原始状态下的早年夭折的两个主要原因)会在一生当中显示出强健的体魄。相较之下,现代生活习惯则为所有年龄组的人患上癌症和心脏病奠定了基础。100年前,当美国人吃很少的脂肪和加工食品,很多纤维以及一点点白糖,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相应低很多。看到所有证据,恢复更为自然的饮食堪称一种积极做法。
谈到饮食便要想到酒。数十年来,对欧洲人的研究表明,适度饮用一些葡萄酒(一天一杯或两杯)的人心脏病发病率低于嗜酒成性的人和完全不喝酒的人。尽管酒所产生的生理作用过程尚有争议,不过,酒的确可以提高HDL(高密度脂蛋白,所谓“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s)并扩张血管,从而降低血压。酒可以消除心理压力,帮助舒解隐藏在内心的情绪压力。
然而,酒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酗酒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酒作为一种化学品,对脑细胞有害;它会使内脏脱水并妨碍吸收重要养分,在老年人身上尤为如此。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导致各种癌症与新生儿的先天缺陷,更不要说大量饮酒给人造成的各种各样的疾病。如果我们回到朱伊特关于顺利活到八九十岁的老人的研究,这些人饮酒习惯差异较大说明酒本身并不是一个明确因素。唯一明确的影响是活到百岁的酗酒者不多,那些酗酒的人常常在较为年轻时就已经过世。虽然酒对健康的最大好处是心脏病发病率较低,但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说明饮酒会大大提高人的寿命。 将长寿作为一个目标
如果我们将朱伊特的研究结果归纳起来,就会发现他的研究对象一生当中体重稳定、饮食适度而且积极运动。这些因素显然不足以解释他们的长寿,因为有数百上千万人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但却没有活到高寿。朱伊特的研究对象在心理素质方面显然与众不同。他们乐观、无忧无虑、情绪稳定、能够享受生活并且珍惜自主权,这些都表明了良好的心理健康。这些人智商高于一般人,这一事实也与其他类似研究相吻合;较高智商使得一个人更易于维持身体健康,获得稳定收入并学习解决个人问题。另一方面,低智商的人常常不能了解并利用书本杂志上关于健康和营养的信息;他们更易于落入低收入群体,付不起较好的住房、饮食和保健等条件。贫困和没有文化的人通常吸烟比例最大,这也是缩短寿命的一个因素。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是否只有那些生来具有某些优势的幸运者才能够长寿。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来自于心理健康的家庭;父母如果受过高等教育并且收入较高,子女常常也会受到良好教育,并且能挣高工资。这种优势无疑会有很大帮助。精神病学家埃里克·普法伊弗(Eric Pfeiffer)进行了一个规模较小但却很说明问题的研究,他在杜克大学关于长寿的研究中选定了34位男女,年龄都在60多岁到70岁,这些老人在另一项杜克大学的长寿研究计划中被认为健康状况最出色。在将这一组成功的老年人与另外34位健康状况最糟糕的老年男女加以比较时,普法伊弗发现了长寿方面的重大差异。顺利迈入老年的男性比不顺利的男性平均多活14 8年;妇女之间差异较小一些,平均为13 8年。这一差异并不是由任何一项因素造成,按照普法伊弗的说法,“是由一大堆原因构成,其中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造成了普法伊弗书中所描写的'佼佼者地位’。”
佼佼者地位标志如下:
男性
1 经济地位——70%的长寿男性将经济状况形容为舒适,80%的短寿男性将自己评为贫困。
2 随着年龄增长对健康的自我感受——75%的长寿男性认为与55岁时相比,健康状况相同或更好,80%的短寿男性认为自己的健康更差。
3 身体功能运转(自我评估)——63%的长寿男性认为自己没有疾病,或最多是行动稍有不便,60%的短寿男性则将自己的身体归于20%的残障或完全残障类。
4 改善经济状况——70%的长寿男性表示与55岁时相比,其经济状况相同或更好,60%的短寿男性认为其经济状况不如当年。
5 婚姻状况——90%的长寿男性结婚,相较之下,只有75%的短寿男性结婚。
女性
1 智商——长寿女性在智商测验上要比短寿女性高出50%。
2 随着年龄增长对健康的自我感受——47%的长寿女性认为与55岁时相比,健康状况更好,53%的短寿女性认为自己的健康更差。
3 婚姻状况——71%的长寿女性结婚,71%的短寿女性结婚。
4 身体功能评估——许多长寿女性认为自己健康或只是行动稍有不便;许多短寿女性则将自己归于部分或完全残障类。
5 经济状况的改变——与55岁时相比,许多长寿女性表示其经济状况更好了;许多短寿女性认为其经济状况不如当年。
这项研究结果证明生理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出身贫困并不能自动剥夺一个人改善自己的可能性,只要一个人努力获得稳定收入、健康身体和美满的婚姻,可以提高自己长寿的几率。然而长寿本身能够作为一个努力目标吗?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努力改进生活,但我们并非总是在这一目标与长寿之间画等号。长寿在历史上的一小部分人心中是一个明确的基本目标。然而,这少数人的认识值得我们认真考虑。
在19世纪,只有1/10的人能够活到65岁,任何人如果活到90或100岁,都会被当做长寿智慧的源泉。进入20世纪,一位名叫汉弗莱(G M Humphrey)的英国医生,他是剑桥大学的外科医学教授,观察了900名年龄在90岁以上病人的变化,并从中挑出52名被认为是百岁以上的老人,他归纳了他们的生活习惯。他发现大多数人吃饭较少,吃肉不多,少喝点酒,起床较早并且喜欢户外活动。80%以上的人说他们睡觉很好——大部分人一生平均每天晚上要睡八小时以上。(同样,女性百岁老人大大超过男性,36比16。几乎所有人都结过婚,大多数都养育了很大的家庭。)
这些特征与我们现代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随着积极争取延长寿命成为一种可能,这些特征也促成了我们所说的长寿运动。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的人对延长寿命期望最高。巴士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年,法国化学家、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他发现微生物是造成人类疾病的主要原因,控制病菌就可以治疗并预防疾病】和柯霍【Robert Koch,1843-1910,德国科学家,是发展纯培养技术的大师,而在发现霍乱及结核细菌上是一位先驱者】极大提高了人们对于消除流行病的信心; 社会改革改进了住房、卫生和工作等方面的条件。人们不再将长寿视为天赐之物,而开始承担自己对生命的责任;他们开始相信自己的努力会产生影响。这样,就种下了积极努力延长寿命的第一粒种子。
维多利亚时代的数位长寿医师在90多岁时撰写了关于长寿的书籍。他们都坚决赞成简单饮食和大量锻炼。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哥尼阿得(Alexandre Gueniot)的巴黎医师活到103岁,他谈到在99岁时每天早上起床写书,而且要爬三层楼梯到达他的书房。另一位英国医生赫曼·韦伯爵士(Sir Hermann Weber)则活到95岁,他十分肯定坚持锻炼的作用。在90多岁时,他坚持每天走路一至三小时,并在休假时参加登山和远足的活动。
当时的其他长寿权威人士都相信,应该生活在乡村、到老年继续从事体力活动,并且与家庭和社区保持密切的联系。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些90多岁的医师建议人们食素,辅之以少量乳制品;多数人认为热卡摄入不应太高,每天大约2500卡即可,这对于一个每天活动数小时的成年人而言显得很低。其他一些零散的建议无法得到科学证实,但却似乎有效:这两位医生都认为按摩和呼吸练习(我们现在称之为有氧运动)对“刺激主要器官”很有帮助。
所有这些建议都没有被否定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现代预防疾病方法得到确认。1930年代,莫里斯·欧内斯特(Maurice Ernest)在其名为《更为长寿》(The longer Life)一书中研究了许多欧洲历史上的百岁老人生平。欧内斯特得出的结论是,了解一些身体运作情况会使我们的寿命延长到100岁、甚至120岁。他提出一些办法包括:
· 少吃
· 锻炼身体并呼吸新鲜空气
· 选择一项惬意的工作
· 培养一种平和随意的性格
· 注意个人卫生
· 喝健康饮料
· 不服用兴奋剂或镇静剂
· 休息充分
· 每天大便一次
· 生活在气候温和地区
· 性生活适度
· 患病要得到适当治疗 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少吃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项,几乎每一个努力延长寿命的人都注意到这一条。数百年来,关于长寿的观念都涉及到严格控制饮食。15世纪的一位叫做路易吉·科尔纳罗(Luigi Cornaro)的威尼斯贵族在老人学方面很出名,因为他在经过了年轻时期的荒淫无度之后,决心痛改前非,以健康的方式生活,并且要争取活到至少100岁。他取得极大成功。在一般人能活到35岁都算幸运的时代,科尔纳罗活到103岁,而且到最后依然经常活动、头脑清晰。他取得这一成就靠的是不喝酒、少吃饭:事实上,他从37岁开始便节食,遵循着古希腊和罗马人以节食作为长寿秘诀的观念。
科尔纳罗的处方在几百年之后至少在动物研究中赢得了科学认证。1930年代,康奈尔大学的克莱夫·麦凯(Clive McKay)博士拿到刚断奶的小老鼠,并按照老鼠在食物供应充分情况下所摄入热卡的60%喂养小鼠。这种限量饮食中补充了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与正常喂养的小鼠相比,饮食受限的小鼠发育缓慢,但它们一生显得十分健康;它们在这种发育缓慢的周期中可以活1000天,与此同时,其他饮食不受控制的小鼠均已死亡。一旦受限小鼠恢复完全饮食,它们开始正常发育,并显示出对性活动的兴趣,之前则没有这种情况。
到目前,麦凯的营养不足法——通过低热卡饮食供应全部营养——是最大限度地延长动物寿命唯一经证实的方法。随后进行的实验表明,正常喂养的老鼠大约活1000天的平均最高寿命可以在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延长到1600天,增加60%。这种方法能够适用于人吗?或许能。但是不能够对刚刚断奶的婴儿做这种实验,因为有可能会影响到婴儿的成长,而且在道德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问题。一个成年人的饮食量若限制在正常热卡摄入的60%,一天大约是1400热卡,那么他已经接近禁食,要将这种做法强加于孩子身上不大可能,而且由于孩童身上看不到衰老的迹象,如何会有防止衰老的动机呢?科尔纳罗从中年开始禁食,已经够早的了!
罗伊·沃尔福德(Roy Walford)医生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院的著名老年学家,他公开倡导营养不足理论,并且是亲自研究这一方法的少数科学家之一。沃尔福德认为在婴儿期之后过一段时间,减少热卡摄取量是安全有效的。为说明这一观点,他对相当于人30至33岁年龄的老鼠进行限制饮食实验,发现它们可以将寿命延长20%,这一结果不同于从断奶便开始控制饮食的小老鼠那样能够活到老鼠生命的极限年龄。然而,寿命延长20%已经相当于人寿命的15年。这些老鼠一生身体健康,而且与敞开喂养的老鼠相比,它们到老时患心脏病或肿瘤均属少数。
沃尔福德并没有让动物每天都挨饿。初期研究显示,每隔一天控制一天饮食是延长寿命十分有效的方法。此外,这些老鼠的节食计划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好让它们的身体能够逐步调整新陈代谢的变化,身体不至于起太剧烈的变化。
你的新陈代谢模式(metabolic set point)是调节身体消耗燃料速度的大脑机制,还可以显示出你何时饿、何时饱。如果你企图将一个不符合新陈代谢模式的饮食强加在自己身上,大脑就会产生一种对食品的渴望,直至得到更多食品为止。通过逐步转变新陈代谢模式,沃尔福德将新陈代谢模式引入了营养不足所要求的低卡饮食,他建议大家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用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逐步将热卡摄入量转变到40%。
如此一来任何人都有可能超过科尔纳罗,活到120岁,甚至更久。沃尔福德说,“计划的目的是要在四至六年时间逐步将体重减下来,直到你的新陈代谢模式降低10%到25%,然后维持这个食量,不多吃也不少吃,你便能维持25岁到30岁之间的'标准’体重。”逐步限制热卡计划必须包括认真挑选食品,确保其含有所有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不足并不是营养不良。从医生的角度看,沃尔福德的饮食计划会导致健康状况的改善,尤其是在肿瘤和心血管病症方面。
沃尔福德的饮食计划不赞成美国人每天平均消费37%的脂肪,甚至不赞成疾病预防专家提出的30%,而要求将脂肪降低到11%——相当于一汤匙植物油的脂肪含量,加上谷物、蔬菜和水果中的少许脂肪。虽然这一摄入量很低,有决心的人可以在生活中维持这一摄入量,普通人恐怕坚持不下来,而11%的脂肪在短时期内不会对人构成任何风险。由心脏病专家狄恩·欧尼(Dean Ornish)所提出并广为宣传的预防心脏病方案只包含11%的脂肪,在此之前由普里迪金(Pritikin)计划和杜克大学“米饭饮食疗法”也采取这么少的脂肪量。
饮食节制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消除无用的热卡和垃圾食物。按照每天1200到1500热卡的计划,蛋糕、饼干、冰激凌、汉堡包和薯条就没有位置了。为给人的健康食品空出地方,应当削减糖和脂肪的摄入。即使沃尔福德的计划并不能够保持长寿也无妨,而这样做肯定对身体有好处。有些老年学家指出,真正让人感兴趣的动物不是饮食受限制的老鼠,而是可以敞开肚子吃的老鼠。里奥纳德·海弗利克(Leonard Hayflick)博士是美国主要老年学专家之一,他认为这一论点应当倒过来:“饮食受控的老鼠只是被允许活到生命极限而言。另一组老鼠则是被饮食过度所杀害。”
这一论点如果放到人身上则十分说明问题。目前在我们社会影响到老年人的退化性疾病猖獗,这表明我们受到妨碍,65岁以上人口中只有15%左右没有患重大衰退紊乱,诸如心脏病、癌症、糖尿病、关节炎或骨质疏松等。
目前尚没有人发现控制热卡摄取量可以延长动物寿命的原因。沃尔福德推测说,是因为这样可以推迟免疫系统的解体。最近阿肯色州的政府机构接受了3万只营养不足的老鼠,目前也正在用猴子进行类似的实验。不远的将来,无疑将会宣布实验结果。到目前,研究进行得十分顺利。
由于长寿计划要求严格,所以很多人可能会望而生畏,但是我的文化背景却使我更倾向于偶尔控制饮食的做法。在印度有一项数百年的传统,要益寿延年,只要每周有一天少量进食或不进食(即水果汁、加蜂蜜的热水或低脂肪牛奶)即可。其中道理很简单:让消化系统休息一下,恢复平衡并将积累的杂质排泄出去。现在生理学不接受这种道理,然而每个宗教传统都宣扬那些坚持了这些道理而长寿的人。我认为,控制饮食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必须将其与一种生活方式相混合,这种生活方式并不将控制进食作为一种惩罚或一项纪律,而是从日常活动中脱离出来的一段时间。通常用于吃饭的时间可以独自静静地待一会。节食会使身体进入一种平和无为的境界。
在我看来,百岁老人对于生活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老年学家的认识。如果片面地看待生活,无论这种片面是如何神奇,也总是会漏掉一些关键因素。饮食控制法并没有涉及到人的丰富心理内容,而根据我们目前对于长寿的了解,心理因素极为重要。我最近读到一篇关于一位名叫埃德娜·奥尔森(Edna Olson)的百岁老人的采访。她很虔诚,一生都在歌唱和祷告并撰写诗歌,表达她的信仰。当问题涉及到她的生活时,她说:“我刚刚两岁时,上帝就和我谈话。他说他是上帝,并要我相信他,而且他说'他会照顾我’。
“他的确照顾了我。他说'先不要告诉你妈妈。因为她会说你这个傻孩子,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送来你的梦想。而且上帝的确在早上送来了梦想——我还没有醒来——而且真的总是会美梦成真。这些梦会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我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
一位拥有憧憬的妇女和3万只饮食受控的老鼠——我知道将这两者放在一起显得有些荒唐,但是我以为,没有憧憬就谈不到生存。即使我不能梦见上帝,每一天也一定要对我有某种意义,而且只要这样,我就认为是成功。然而这种强调个人身心素质的做法却与目前的老年学理论有所抵触。目前的尖端科学是生物技术,而且根据媒体充满希望的报告,最振奋人心的突破在于青春激素和遗传工程方面。这是真正的希望所在吗?如果青春仅仅是注射适当的化学药剂,或控制一个固执的基因那么简单,这真是很有魅力的观念。在许多人看来(包括许多老年学家),长寿的科学归根到底就是要寻找一枚神奇金丹,一种可以在化学上改变细胞衰老趋势的物质。因此我们需要对这种观点作出评估,并且问一下为什么在试管中可以实现长寿,但现实中的百岁老人长寿又如此遥远。 永久长寿:人类的未来
按道理说,最强壮的动物应当寿命最长,不过倘若如此,人应当最没有资格长寿。一个小婴儿从子宫出来时,就处于完全无能为力的状态。其他动物,例如北极驯鹿则完全不同,小驯鹿一出生就直接落到冻土上,而且马上可以晃晃悠悠地站起来,几小时之内就可以随着鹿群一起走动了。据我们所知,人类的新生儿甚至连坐起来和翻身都做不到。
我们生下来就会做的事——吸吮、吞咽、流口水、打嗝、眨眼、打哈欠、打喷嚏、咳嗽、伸懒腰、哭闹和睡觉——除了前两项吸吮和吞咽可以让我们进食之外,其他对生存都没有太大帮助。(一个婴儿还会展现出过去对我们祖先生存有所帮助的条件反射:一个新生儿的握力之强足以支撑住其整个身体,或许这类似于婴儿猴抓住母亲的毛皮,但是这种从过去遗传下来的影子大约到两个月的时候便逐步消失了。)
多数动物都通过进化发展出保护其DNA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方式,例如硬壳、羽毛、毛皮或鱼鳞。而人的皮肤则光滑细嫩,且一碰即破。人的DNA很容易受到风、雨、冷和热的影响;即使在太阳下晒几个小时也会增加患皮肤癌的可能。经过多年发育之后——远远超出其他哺乳动物的发育期——人依然跑不过狮子和老虎,而且如果我们选择拼死一搏,我们的牙齿、指甲和拳头均无法提供充分的防护。
因此,人能够超过其他温血动物,最高活到115至120岁是没有道理的。当代至少在日本的小岛上有一个名字叫做茂千代·伊寿美(Shigechiyo Isumi)的活到了这一极限范围。他是在1865年林肯被暗杀之后两个月出生的,并于1986年以120岁237天的高龄过世。医生说,他在过世的几个月之前依然很健康敏锐。在他满了110岁之后,依然每天走路,而且喝一些日本清酒。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之中,有这位岛民的一张照片,他看起来很年轻,留着长长的白胡子,一派仙风道骨,身边围绕着村子里面的几个孩子,这些孩子都是在他过完110岁生日之后出生的。
其他一些没有确凿出生证明的人可能会同样长寿,甚至更长寿一些。一位名叫阿瑟·利德(Arthur Reed)的美国人据信到1984年过世时已满124岁,也就是说林肯第一次当选总统时,他就出生了。据说目前活着最年长的人是一位名叫让娜·路易斯·卡尔蒙特(Jeanne Louise Calment)的法国妇女,117岁。由于政府和卫生部门未能严格记录年迈者的资料,最著名的例子通常都是由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披露的,最近公布的年龄最长的三位妇女中一位112岁来自威尔士,另两位115岁来自美国。(三个可能打破纪录者均为女性这一事实符合女性比男性在生活中具有优势这一点;在百岁老人中,女性以2∶1的比例超过男性。)
在各种长寿图表中,大乌龟是经常出现的,这种冷血最长寿的动物可以起码活150年。根据记录,在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的一个古老要塞中曾经有一只活了特别久的乌龟。这只乌龟被捕获时已经成年,并且它并不是死于年迈,而是意外跌落一处坍塌的炮台。严格地说,一个珊瑚团被视为一个单一长寿的有机体,尽管一个珊瑚虫的寿命不长,但整个珊瑚团可以活几千年,甚至几万年。
就哺乳动物而言,与我们最接近的长寿竞争者是大鲸鱼,因为大鲸鱼可以活100岁以上——根据观测,一只蓝鲸曾经在将近100年的时间经常重返在澳大利亚近海的喂养区。此外,大象在最佳条件下可以活到70岁左右。如果说到小哺乳动物,它们的寿命则会急剧削减,因此老鼠、地鼠等鼠类动物在最佳条件下也只可以存活一至三年时间。家庭喂养的狗和猫则分别可以活20年和30年左右。
生物学家有两种方式衡量各种动物的寿命。一个是最长寿命(即一个物种最大极限的寿命),另一个是平均预期寿命(即一个物种的个体成员通常在野外的生存时间)。在这两个数字之间通常有较大差异。大自然在繁殖方面手笔很大,而在死亡方面也同样手笔很大,因此动物出生的数量往往很大,而活到繁殖年龄的却相对很少。在各种小动物和鸟类中间,每年至少有一半会死亡。从猎杀其他动物的大螳螂到大堡礁【Great Barrien Reef 是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约有3000个岛礁,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珊瑚礁群,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观”,并被列入自然类世界遗产】的色彩艳丽的热带鱼等各种不同动物所甩的成百上千个子中只有少数可以存活。一只座头鲸理论上最高寿命可以超过70年,但在当今被污染的海洋中,新生的座头鲸平均寿命只有两三年。生命如此急剧地缩短令人感到可悲,因为幼鲸成长到生育年龄的数量如果不够,整个物种就会逐步消亡。
即使没有人类的破坏性干预,在自然界活到老年也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唯一可能衡量一个动物最长寿命的方法(而这也只是一个大概数字)就是将其放在动物园里饲养,动物园就成了一种长寿博物馆。动物园里的动物都喂养得很好而且不会受到其他动物的猎杀。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动物的确切寿命。一般而言,动物越小,寿命越短,因此大象的寿命相当于地鼠的35倍。这样说,我们马上就会遇到问题。有些小动物,特别是冷血小动物,可以活很长时间:淡水海菜和海葵都可以活一个世纪。
虽然鸟类心跳频率高,而且新陈代谢很快,它们并不是很快走上下坡路。鹰、兀鹰、猫头鹰和鹦鹉都可以活50多岁到70岁,似乎飞翔可以增加它们的耐力,因为即使蝙蝠也比同样尺寸大小的老鼠要多活三到四倍。人本身比大象小很多,但是活得却更长一些。所有这些不规则现象表明,大自然决定生命期限时,并没有一定之规。 人有思考长生不老的能力,但是,最靠近长生不老的DNA却来自原始的生物体——例如海藻、浮游生物、变形虫和微生物——这些生物十分简单,因而不易衰老。今天路边水沟里浮动的变形虫就是从以前第一个出现的变形虫分裂变出来的;最早的变形虫并没有衰老死掉,而是通过无休止的将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分裂为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延续着自己的存在。长生不老是DNA学会的第一个生存战略,早在复杂的植物和动物出现数亿年之前——就带来了复杂的衰老综合征。一个珊瑚礁永远不会得癌症;变形链球菌不会得老年痴呆症。
50年前,人们尚以为,人类细胞似乎有可能会长生不老,一旦得到机会,它们就会无休止地分裂下去。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1912年来自洛克菲勒研究院的著名试验。一位知名的法国外科医生和诺贝尔奖得主亚历克斯·卡雷尔(Alexis Carrel)从鸡的胎盘心脏取出纤维组织母细胞的样品(诸如软骨等连接组织中的细胞)并开始在营养液中进行培育。细胞发育,分裂,然后再次分裂。纤维组织母细胞分裂得十分迅速,以至最终从瓶子里溢了出来。这时,卡雷尔倒掉了多余的液体,又添上了鲜汤作为营养液。在这种情况下,细胞毫无节制地繁殖了34年,最终在卡雷尔死后两年,随着项目的放弃而终止。卡雷尔很有些演戏的天赋,并且随着这些鸡细胞名声的传播,他赋予这些细胞以超自然的品质。艾伯特·罗森菲尔德(Albert Rosenfeld)回忆说,“照顾这些细胞很像一种宗教仪式。实际上随着卡雷尔名气的增大,他的实验室也逐步培养了一种庄重气氛。他甚至让技术人员穿着带头罩的黑袍从事他们的严肃工作”。
卡雷尔至死都坚信,他已经掀开了衰老之谜的一个关键部分:细胞只要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就可以永久生存下去。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发现卡雷尔在技术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当他添加新的营养液时,由于营养液也取自鸡,他同时不自觉地加入了新的细胞。在老一代纤维组织母细胞死掉之后,是这些细胞在不断分裂。
关于人类细胞可以长生不老的最后希望在1950年代末被打破,来自费城一个名叫里奥纳德·海弗利克(Leonard Hayflick)的年轻研究员发现人类胚胎细胞的分裂无法跨越一定限度。无论他如何精心培育,这些细胞总是在分裂50次之后死亡。然而,海弗利克试验失败却成了一项突破,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发现了细胞寿命的最大限度。这样就产生了人们所说的“海弗利克极限”。海弗利克不仅推翻了卡雷尔的结论,而且发现,随着细胞进行第50次分裂,它们会分裂的越来越缓慢,而且开始显老,似乎累积着一种淡黄色的废物。
其他试验表明,海弗利克极限似乎是DNA的内在记忆部分,因为在实验室培育的细胞似乎都记得长距离极限有多远。因为如果将所给予细胞在分裂20次之后冷冻起来,它们在解冻之后会繁殖30次,然后死亡。这表明细胞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表。因此,海弗利克极限有力印证了关于衰老由生物钟控制着的观点。作为公开推崇衰老理论的人,海弗利克现在认为,依照我们的细胞有固定极限作简单逻辑推理,人的最长寿命是固定的,而且我们无法逾越。
事实与这一理论相吻合,从老人身上提取的细胞在实验室里培育时,细胞死之前的分裂次数要比年轻的细胞少很多,说明它们已经很接近海弗利克极限;将它们置于营养充分的新环境并不能延长其生命。同样,从年迈的老鼠身上移植到年轻老鼠身上的皮依然会按照捐助者的生命周期衰老死亡。
然而,海弗利克极限对所有细胞来说并不相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沃尔福德后来进行的试验表明,白血球只要15~20次分裂之后便达到极限,更短命的动物(例如鼠类)的细胞极限还要短一些。为克服海弗利克极限,研究人员不得不借助于大自然中所没有的人工创造的环境。也可从年老的老鼠身上汲取骨髓注射到小老鼠身上,再等它们衰老,可以将骨髓取出再作移植。这样,骨髓细胞可以在老鼠体内生存四五代,远远超出海弗利克极限。就此提出质疑的人指出,在玻璃下培育细胞不是一项完美的艺术;他们认为,一旦目前的组织培养法获得技术的突破,细胞能够有更佳的环境生长,细胞可能会分裂50次以上。 DNA与命运
海弗利克极限到底如何阻碍我们活过某一个年限?尽管海利克极限常常被视为关于衰老研究中一项重大的试验结果,它与真实生命的关联却依然是未知数。在实验室,每一代细胞的诞生都是记成部分数目的母细胞,而不是全部。另一方面,婴儿诞生时细胞也不完全,新细胞在一生当中会不断产生,例如你的骨髓会先造出不成熟的血球细胞,慢慢会成长为成熟的细胞。在早期发育的各个阶段,以及一生当中的某些时候,每个身体器官都含有混杂的细胞,包括原始细胞、成熟细胞和部分成熟的细胞。成熟细胞是那些已经分化过的细胞,分化之后变成心细胞、胃细胞、脑细胞或者肾细胞,分别执行不同的任务。
在每个细胞内都有着相同的DNA,不过经过分化,它会表现出某些特性,并压抑其他特性。有些理论研究者则绕开海弗利克极限,提出一个细胞只是在分化之后才开始那50次分裂。在我们生活的不同阶段,有些单细胞会分裂并成熟,而其他则依然是单细胞,因此身体也配备有后备资源。其实每个细胞都要服从海弗利克极限,它们也并非要一起服从。这一回避方式是否会被接受,取决于最初对细胞分化的认识,而遗传学家们目前对此依然毫无所知。
有整个一个类别的细胞——癌细胞——是没有增长极限的。摆脱基因的限制之后,癌细胞会疯狂的分裂,直到寄存母体死亡为止;如果在实验室繁殖,这种限制也消除了。在世界各地实验室中培育的多数癌细胞都是从少数几个人体取出的组织所繁殖后代,这些人现在则早已过世。
海弗利克在工作中所取得的一项无可争议的成就是他将衰老的原因具体归咎到细胞。他所称之为“玻璃下衰老”(aging under glass)的研究方法已经被生物学家确立为一项标准。海弗利克宣称,“再也不能将高于细胞层次(即从肌体组织以上的细胞结构中)的任何变化结果当做衰老变化的主要原因。细胞就是老人学的关键所在。”根据这一逻辑,研究肌体生命远不如研究细胞生命那么重要。
这种思维在今天研究衰老的生物学中占主导地位,但在我看来这却是一种纯粹的简化论。我在这本书中通篇所遵循的思维是,整体比其各个部分更为重要;一个人的生命决定了他的细胞活动,反之则不成立。然而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式,因为任何人的生命都不会超出其细胞——这一点十分确定。诸如海弗利克等生物学家往往将DNA视为无所不能,而且完全脱离了日常生活——一个生化方面的神,其指令是至高无上的。埃尔波特·罗森费尔德不无遗憾地说:“就仿佛DNA在利用我们维持其生命。”但这只是一种观点。如果从遗传学家的角度看待生活,一位老人是否有很强的求生欲,或者是否在享受生活中的简单乐趣,都毫无意义。而且的确,这种事实从DNA的最初编排而言意义不大,但是作为一个丰富多彩生活的结果,却意义重大——的确,这是最为有意义的事。
脱离开生物学家的试管和试瓶,DNA会受到你的每个念头、感情和行动的影响。压力激素在衰老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而它又受到RNA(核糖核酸)的控制,RNA是DNA的翻版;即使DNA本身待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动,其活跃的双胞胎却总是要变换指令。当你为降低压力而改变生活习惯时,你细胞中的RNA就会作出反应,制造出数量较少的压力激素。
海弗利克极限使得整个衰老程序变得毫无意义,这成为一种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下修修补补的机制,不涉及喘息、运动、热情、经历、记忆、爱情、希望、勇气、牺牲、意志、好奇和使得生命真正有价值的所有一切。令人遗憾的是,研究如何操控细胞依然是老年学最热门的课题,而且吸引着众多人的注意力。1990年,媒体报道说,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给一小组年龄在61至81岁的老年男性注射了人工合成的增长激素。结果扭转了生物老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年轻化现象,有时人好像年轻20岁。在六个月的试验期间,他们的肌肉组织和力量逐步恢复,未经节食脂肪便慢慢消失,记忆力和其他脑部功能改进,精力和耐久力也得到加强。
这种人为恢复青春的试验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兴趣,人们拿这项试验与热门电影《蚕茧》(Cocoon)中返老还童的情景相比。研究对象本人都深受触动。一位退休工人回忆说“三个月之后我开始感觉到变化。我变得更强壮——我是说,我一生中从来没有感到怎么强壮过”。这项试验仅仅涉及到自然增长激素完全耗尽的男性。大多数老年人的增长激素即使不多,也足够了,增长激素不够的人衰老的速度会快得不正常。这项试验开始时,这些研究对象都显得衰老过度,因此恢复他们的激素产生了巨大效果。许多人多年以来首次可以旅行、长时间散步或在花园里劳动。
但这种改进并不是永久性的。在极为昂贵的治疗(一年大约14000美元)停止之后,岁月的沧桑逐步恢复。肌肉再次萎缩,脂肪再次出现,力量削弱,而这些人则除了似乎稍有改进的记忆之外没有得到益处。其中一个人美滋滋地表示“那段时间真的很惬意。也许有一天我会重新尝试一下”。当听说下次试验将包括女性时,他赞同地说“我认为她们也应该有机会体验一下我们的经历”。
这些取自一份小报报道的话让我感到不安。我们并不能确定,注射增长激素是否会给人留下永久性副作用,对于无法自然产生增长激素的年长者来说可能有所不同,但正常人如果要恢复青春,利用额外增长激素将于事无补。
强行干预人体运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服用药物,或者是身体本身产生药物,可以有效地促进生理,但是身体会记得原来的旨意,除非这个记忆改变,否则身体机能总是不平衡。任何人如果治疗过糖尿病,都知道依赖胰岛素的糖尿病人会经历怎样的新陈代谢不协调,以及为避免胰岛素休克或昏厥而必须认真进行的药剂调配。替补内分泌素是正确的分子物,但人类缺少的是如何利用这种分子物的内在智能。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和衰老本身都是由于丧失智能造成的,而不是因为分子物的枯竭。
借助化学药剂实现返老还童的“奇迹”难免会影响到人体智能。当试验者将人体增长激素用在发育受阻的儿童身上时,他们看到了十分严重的副作用,而且出现几例死亡。有人说衰老是由于内分泌失调所致,我认为这很有说服力。但激素的职能是运送信息,而信息最终都是由意识所控制的。通过加强内在智能,通过加强幸福感和成就感,便可以不借助化学药剂,因而在没有任何化学副作用的情况下,以长久有意义的方式战胜衰老。改变这种意识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长寿的秘诀
俄罗斯南部偏远山区的亚伯加西亚(Abkhasia)是一块笼罩在迷雾中的长寿之地。这是我唯一听到有专门一个词用来指老老老爷爷的地方,当然是指活着的人。这个传奇式的长寿地区在1960年代末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且西方游客受到邀请与俄罗斯的“超级百岁老人们”会面。他们都是乡间村民,几乎都是不识字的劳动者,他们声称都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年龄,120岁,130岁,甚至直到170岁。
在前苏联以外,类似说法都让人感到难以置信。老年学家们普遍认为,人的寿命上限在115岁到120岁之间。即使这一数字也是理论上的极限,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出示可靠的出生证表明自己年龄在113岁以上。但是在俄罗斯,年纪最大的超级百岁老人名叫希拉里·米斯里莫夫(Shirali Mislimov),号称生于1805年,也就是拿破仑攻占莫斯科7年之前。米斯里莫夫生长在里海西边阿塞拜疆国的一个偏远村庄,他于1973年过世时活到了匪夷所思的168岁。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他身体很差,因此不再接待来访者。虽然西方人未能拜访年纪最大的男性,他们却可以采访有史以来最老的女性。
她名叫法夫·拉祖丽亚(Khfaf Lazuria),是亚伯加西亚本地人,她表示自己也已经140岁。包括医生和新闻记者在内的外国来访者来与她会面,都带着一种惊讶和怀疑的混杂心情。对于那些来自拥挤不堪且污染严重城市的美国人和欧洲人而言,亚伯加西亚是一个迷人的地方。乡间一片绿色,充满着诗情画意。这里的大多数人居住在海拔两三百米处的两层小楼里,小楼结构通常是核桃木的,有着大大的阳台和宽敞的房间。
在离开黑海的内地和山丘,气候四季宜人,平均气温大约在华氏50到55度之间,偏冷一些。然而强健的亚伯加西亚人非常喜欢这种略带寒意的天气,表示这有助于他们长寿。除去厨房的炉灶之外,他们的房间内没有取暖设备。
这一地区的人遭受过疟疾和伤寒流行病的侵袭,直到1930年代前苏联工程师将低地沼泽的水全部排掉。尽管如此,亚伯加西亚的百岁老人比世界任何地方都要多5倍,长寿者中的80%——“年迈”一词不适用于他们——是精力充沛的,并且积极参加活动。男人和女人都经常在超过前苏联正式退休年龄60岁之后,依然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在当地茶场——采茶冠军年满100岁会得到证书。
在一本名叫《高寿因素》(The Methuselah Factors)的书中,作者丹·格奥加卡斯(Dan Georgakas)描述了他与亚伯加西亚百岁老人凡纳察(Vanacha Temur)会面的情形:“他戴着时髦的皮帽子,人们总是称呼他的名字,他敏捷地走过花园开始扮演主人的角色。看到客人中有一个婴儿,凡纳察坚持要挤些牛奶让孩子可以吃一些健康的乡村饮料。其他的客人则得到了从最好的树上摘下来的苹果,而且每个人拿到了一杯饮料。这一切过后,他才开始准备讲话……
“与其他多数百岁老人不同,他有一张洗礼证书。根据这个文件上的日期,他106岁,但他解释说,他的洗礼一直推迟到三岁多才进行,因为他的父母没有钱支付牧师。虽然这是来访者经常听到的托词,但凡纳察的精力充沛,就算是106岁,也很令人吃惊了。他身高1米55左右,深邃的蓝眼睛闪着光,留着雅致的白胡子,堪称是一位慈祥欢快的祖父化身。他将自己消瘦健壮的体魄归结于饮食节制、骑马、种田和爬山。最近他睡得比以往多一些,但感觉良好,并且在期待着庆祝革命61周年。”
虽然凡纳察是身体最为健康的长寿者之一(一位美国医生测量他的血压,结果是120/84),但他并不是一个例外。根据格奥加卡斯对亚伯加西亚所有9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所作分析,85%的人在精神和社会活动方面均很活跃,只有10%的人听力有问题,只有4%的人视力较差。这里的男人和女人都很热衷于赛马活动,而且骑马参加村里的游行是百岁老人最为得意之事。
美国医学界现在刚刚开始接受老年人积极活动的重要意义,但是在亚伯加西亚,几百年来除了残疾者之外,没有人在退休之后不参加体力活动的。通常年纪较大的工人在接近80或90岁时,会相应减少他们在地里干活的时间;他们或许不再干15个小时的活,而只是干三至五个小时。然而这种劳动不是强加给他们的。亚伯加西亚人在骨子里就热爱辛勤劳动,而且记录显示,一位109岁的妇女有一个夏季在茶场工作了整整49天。
数百年来,整个高加索山脉形成了著名的“长寿带”,这就是黑海以东,里海以西,包括三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格鲁吉亚(其中包括亚伯加西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在内。整个地区居住着不同的种族,而且这里工业化痕迹不多;这里的宗教信仰因为人们所处的区域而不同,主要以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为主,气候则差异很大,从高山气候(高加索是欧洲最高的山脉,海拔18000英尺以上)到亚热带气候。对于老年学家而言,这些细节十分重要,因为在文化、种族和气候方面存在这种巨大差异,没有任何孤立的基因库能够说明这一区域的长寿现象,而且也没有发现像“香格里拉”那样的世外桃源可以让人长生不老。
在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二次大战之后流行的心脏病达到最高峰,而癌症发病率自1930年代以来也没有转机(经过了30年耗资庞大的研究之后,今天依然如此)。 长寿者出色地躲避了这两种病魔的袭击,除经常锻炼之外,这主要应归功于饮食。这里肥沃的土地和宜人的气候适合于种植玉米、西红柿和各种蔬菜产品,这里的居民依靠自家种植的蔬菜和乳制品谋生,再加上少量的硬壳果、谷物和肉类作为补充。(酸奶是他们饮食中的主要项目,长期以来也被视为长寿食品;就这一点加以利用,一家美国酸奶公司打出了一系列令人愉悦的广告,广告中一位89岁的亚伯加西亚人正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他117岁的老母亲则在捏他的脸蛋。) 虽然大多数长寿者每天都吃奶酪、牛奶和酸奶,他们每天的热卡和脂肪摄入量按西方标准通常很低,大约每天在1500-2000热卡之间。如果要学习这些长寿者的饮食,不少美国人必须平均每天减少1500-2000卡的热量!亚伯加西亚人每天的脂肪摄入量为60克,刚好是美国平均数的一半。虽然他们很喜欢喝当地的苹果汁,但只有少数超级百岁老人吸烟,而其中少有妇女,女性在传统上将吸烟作为男人的特权而予以回避。几乎所有人都从20多岁起就结了婚。由于山区没有铺好的道路,人们通常一天要走20英里路。
深入这个健康环境的第一位美国人是亚历山大·利夫(Alexander Leaf)博士,一位开明的哈佛医学院教授,他是主张预防疾病的倡导者之一。利夫坚信锻炼和饮食是健康长寿的主要基石,为证实这一理念,他走访了世界上所有长寿之乡。而亚伯加西亚则是让他最为兴奋的地方,在这里利夫亲眼看到人们健康地活到前所未闻的高寿。
他在1972年访问亚伯加西亚时,发现要跟上加布里埃尔·查普尼安(Gabriel Chapnian)的步伐十分吃力,而后者是一个117岁的老人,他矮矮的个子、精神抖擞,可以轻松地翻过去他的花园路上的一个陡坡。104岁的马尔赫提·塔尔赫尔(Markhti Tarkhil)每天依然清早起床,马上使用冰冷的溪水洗澡。根据利夫的记录,“马尔赫提认为他的长寿应该感谢上帝,感谢高山和良好的饮食——他告诫说,吃饭一定要有胡椒!他的最佳年龄是18岁,不过他同意凡纳察的观点,他认为自己在60岁以前是一个年轻人。'我依然感到很年轻,吃得好,睡得好,骑马,而且每天游泳,因此我感觉就像一个小伙子,尽管我已没有当年那么强壮。’”
当西方人衰老时,我们的身体会失去一半的肌肉,而且取而代之的是脂肪——在65岁,男人和女人体重的一半几乎都是脂肪,也就是20岁时的一倍。相形之下,亚伯加西亚所有的长寿者都有着消瘦的体形,笔直的脊梁和坚实的肌肉。年纪最长的人在退休很久之后,依然从事大量室外活动——他们夏天前往高坡牧场,并在院子里挖土豆。即使有些人在冠状血管被堵塞或心脏肌肉受到其他损伤的情况下,大家都从事的走路和爬山活动似乎可以消除身体四肢的不便。
利夫于1972年将长寿者图片带回《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之后,数百万读者看到一张张老年人的脸,这是美国人从未见过而且很难想象的脸。20年之后,在65岁以上所有年龄组的人口都有了极大增长,而长寿的亚伯加西亚人则越来越让我们感到着迷。在他们的生活中,“新的”老年已经存在了几代人。他们的传统生活中所有的因素都集中于有意识、有目的的长寿——这不是幸存者的长寿,而是“充满青春的老年”,这正是利夫为自己的作品所起的名字。
亚伯加西亚人成功地重新界定青春,以致青春与长寿并不矛盾。有些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标准在老年保持青春。利夫在描述一位98岁名叫季霍德·古尼贝(Tikhed Gunba) 的老人时写道,“季霍德的血压是104/72,而他的脉搏是84[每分钟]。他似乎是一个非常平和的人,而且依然有着很大能量。在两个百岁老人当中,季霍德被当做一个年轻人。” 百岁老人的“骗局”
我们为什么都没有听说过田园风光式的亚伯加西亚?原因是西方人最初带出来的报告很快就被混乱和疑惑所笼罩。亚伯加西亚于1970年代中期引起人们兴趣的原因不是其生活方式,而是超级百岁老人云集的现象。当时的苏维埃政府为了在宣传上有所收获,声称他们的老年人口寿命已经超出了非共产党国家所了解的极限。像法夫·拉祖丽亚这样著名的长寿者受到极大重视。
法夫·拉祖丽亚(Khfaf Lazuria)是有史以来年纪最大的妇女。她死于1995年,号称140岁,也就是出生在美国内战开始之前25年时间。法夫·拉祖丽亚活着的时候,是个只有四英尺二英寸高的小个子妇女。虽然身体也很弱,但她却走得很快,好像总是急于要会见来访者,她可以不戴眼镜穿针纫线,并且讲的故事十分生动。
法夫·拉祖丽亚喜欢吸烟,这在亚伯加西亚妇女中并不多见。她表示,吸烟是她在100岁时养成的习惯。(她总是开玩笑说,由于年纪太大,所以她不再被当做女人,因此不如就按男人的方式行事。)法夫天花乱坠地讲述着记忆中早年的“那场北方的大战”,利夫猜测她是在说1853年-1856年那场克里米亚战争。这正是她被土耳其人劫持的时期,而且十年之后才返回故乡,这正是林肯被刺杀那一年。法夫关于超级长寿的说法令人惊讶,但更令人惊讶的是她的家庭中有十几位成员年龄都超过100岁。
利夫被惊呆了,他完全接受了这些说法;因此当大量自相矛盾的情况出现时,对他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事实上,法夫·拉祖丽亚对每一个来访者所说的故事都有些出入,包括随意改变她的年龄,结婚的次数,以及她父母的寿命——事实上,她所说的细节前后都不一致。亚伯加西亚人的一个传统就是向陌生人撒谎,利夫如同一个普通游客一样不知道这一点是情有可原的!西方来访者如果在这里待一段时间就会了解这一地区,就会得知亚伯加西亚人喜欢说大话是出名的,尤其是在向外人吹牛皮的时候。
当地老年学家是由当时的前苏联政府派往该地区的,当遇到关于这里的长寿者实际年龄多大的问题时,他们都估计说有些长寿者肯定很老了,在115岁以上,但是在这里声称超过120岁的人都不能出示可靠的证件来证实自己的年龄,140或168岁的人就更不要说了。事实上由于当地90%的教堂在斯大林时期被前苏联政府所摧毁,亚伯加西亚的出生记录和结婚记录几乎荡然无存。
最终揭穿这一切的是前苏联最著名遗传学家之一乔尔斯·梅德维杰夫(Zhores Medvedev),他于1970年代初期叛逃到西方国家。梅德维杰夫曾走访过整个高加索地区,并且十分熟悉那里的老年学家所使用的各种方法。他在伦敦公开了所有超级长寿者说法中的漏洞:高达98%的亚伯加西亚老人是文盲,而且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生日。他们只是随意地记录时间,尤其要考虑到这里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日历同时流行的区域(穆斯林日历中十个月为一年)。前苏联在1930年以前是没有记录的,而且当梅德维杰夫指出斯大林出生在格鲁吉亚时,人们开始怀疑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各方面都热衷于说他会长寿——这是极端暴君均乐于相信的事情——为亚伯加西亚关于长寿的自豪传说增添了政治燃料。
肥皂泡很快破灭了。在严格审视之下,高加索地区的人们没有任何真正有说服力的证据可以说明他们几代人都是百岁老人的情形。那家美国酸奶公司最初设想老母亲掐年迈儿子脸蛋的形象时,他们希望找到一对年龄都超过100岁的母子(在妇女20岁左右结婚的社会中这应该很有可能),但事实上却不可能。没有人能够找到父母和孩子都是百岁老人的家庭。大多数调查人员得出的结论是,格鲁吉亚的超级百岁老人是越老越受到社会尊重传统文化的产物。 我们需要亚伯加西亚的原因
虽然利夫医生的研究结果当中带有不少自相矛盾之处,他依然根据在高加索地区看到的情况,坚持各项防止衰老的原则。他的工作推动了很多美国人为防止心脏病发作,开始做更多的锻炼和更好地控制饮食。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所持怀疑态度,迫使他放弃了关于超级长寿者的观念。然而,亚伯加西亚的情况是不能完全推翻的:世界上大多数文化都告诉人们生命之短暂,并且将老年人的生活安排得十分惨淡,这里却在培养老年是生活中最充实阶段的观念——这种充实感是所有有此要求的人都有希望得到的。
对我来说,亚伯加西亚是所谓的“年迈”未能形成根深蒂固观念的地方。这个词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长寿者追求不老的生活方式——他们骑马奔驰,顶着太阳劳动并且在合唱团里唱歌,最年轻的团员70岁,最老的团员110岁(不同于前苏联的宣传,官方号称最低年龄90岁)。亚伯加西亚证明,迈入老年可以成为一个提高的时期。亚伯加西亚人相互的祝酒词就是“但愿你像摩西一样长寿”,而且他们尊重长寿者,认为长寿者在实现一个理想。
长寿者所拥有的最大优势就是:他们信赖自己的生活方式。亚伯加西亚给西方来访者的印象是能够适应生活节奏的能力,这恰恰是我们这里已经丧失的。在这里不妨引述一大段丹·格奥加卡斯的话,他是走访过亚伯加西亚的美国作家,也是首先看到百岁老人述说中的自相矛盾却依然感到有许多值得赞赏之处的人。他在《长寿因素》一书中写道,“亚伯加西亚人不喜欢匆匆忙忙,讨厌最后期限,而且从来不会因为工作搞到筋疲力尽的地步。同样他们认为吃饭很快或吃得很多都极不礼貌……他们的日常生活与生物节奏更密切相关,而与许多发达国家常见的忙乱生活模式关系不大。”
一个人在这里可以感觉到大家都达到一种自然平衡。他们不是在极力摆脱不健康的习惯,他们的文化已经将健康融入整个人生哲学。他们饮食的70%是蔬菜和乳制品,而且传统饮食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食品一定要新鲜。
“蔬菜是在上桌之前采摘的,而且如果食谱包括肉,家畜和家禽在屠宰之前会向客人展示一下。无论哪种食品,一旦剩下都会倒掉,因为剩菜对身体有害。这种对新鲜程度的重视保证了食品从菜地到餐桌过程中营养的最少损失。大多数食品都是生食,或稍煮一下,任何食物都不用油炸。”
清淡饮食和大量运动使得亚伯加西亚人可以轻松地保持消瘦的身材,二者在他们看来是最顺眼的(与我们相同),不过其含义却不仅限于虚荣心。“亚伯加西亚人是世界上少有的对脂肪的不利影响颇有认识的人,以至于他们的儿童都比较瘦。”喜欢马匹的传统进一步成为已经包括劳动和饮食在内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另一个节奏。“孩子们两三岁就开始学习骑马。马匹是他们的主要体育活动,而马术技能是体现个人价值的一个标志。马匹从不会用来做体力活,而仅仅限于娱乐和体育。”
在任何一个社会,希望决定着结局。如果财富是社会的最高目标,那么整个社会都将致力于挣钱,挣钱最多的人会得到最大的尊重,而贫困就是没有出息。在亚伯加西亚,人们最看重的是长寿,因此整个社会都在为这一理想努力。在美国,情况恰恰相反;老年人是不受尊重的,更不要说崇敬了。
这也能够说明我们的社会中,人们不珍惜晚年的情形。政府疾病控制中心做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很悲观。研究人员抽样调查了7500名于1986年过世的老人。他们对这些人的家属提出问题,死者在去世的前一年是否在从事五项基本日常活动:穿衣、走路、吃饭、上厕所和洗澡。调查结果显示,65岁以后过世的人中只有12%可以算作“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的人。
在另一个极端,10%的人在临终前的最后六个月时间,需要有人帮助才能完成三项以上的基本日常活动,这些人被列为“行动十分不便”。大多数美国老人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也就是介于“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和“行动十分不便”之间。只有1/7的人能照顾自己生活中这些最基本需求,这种结果已经够令人气馁的了,但接下去的情况更加糟糕。
在最年轻的一组——65岁到74岁的人,只有1/5的人可以划为完全能够自理。大约有15%的人在被问到他们身在何处时有些犯糊涂;13%的人不大记得年份;10%的人不能明确认出家人和朋友。死于心脏病发作的人有较大比例的生活自理能力,死于癌症的人则比例较低。死于心脏病的人有49%在临终前一年时间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而死于癌症的人相应比例仅为4%。除行动不便年头较长之外,妇女常常要承受的打击超过男人:她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能够照顾自己的比例比男性少40%,而有可能严重行动不便的可能性比男性多70%。另一个提高行动不便可能性的因素是没有结婚。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研究意义重大,因为很少有人如此认真地研究过临终前一年老人的健康状况。虽然这项调查只限于老人生前的最后一年,而绝大部分老人的老年生活事实上不只一年,但是疾病控制中心的数字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了“新的”老年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国与亚伯加西亚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回顾1920年的美国,当时大多数美国人生活在农村,饮食清淡和大量体育运动,如同亚伯加西亚人一样,但是却没有亚伯加西亚人的精神,而对我来说这种精神是比要活到100岁还要振奋人心的事。我最近收到名叫玛丽莲·安·索尔女士(Mary Ann Soule)的一封来信,邀请我出席一个“有意识衰老”的大会。她用以下有说服力的话作为信的结束:
如果我们继续坚持现代美国文化对老年化的偏见,害怕我们身体的变化,抵制生命的自然转变并且回避死亡这一现实,我们就是在否定自己,否定整个人类的文明,否定老年的智慧:成熟的见解、精练的创造力以及带有灵性的观念。
通过每天与老年病人的谈话,我初步认识到这其中的道理。一位退休的经理有一次懊恼地对我说“我一直希望能够活得久一些,但却从没想到要变老”。他说这话时带着自我嘲讽的口吻,毫无疑问他无法要一半又舍一半。但为什么不行呢?他十分健康,而且活跃,令人遗憾的是他看到了自己衰老的样子,在美国这就意味着进入到没有尊严和没有个人价值的禁区。1972年的访问之后,利夫离开时“感觉活到100岁是十分自然而简单的事情。然而回到波士顿不久,这种感觉就成为另一个离奇的记忆了”。
美国最近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百岁老人潮。达到或超过100岁的美国人目前估计为35800人左右——与十年前相比翻了一番,而且估计在2000年之前还要翻一番。这些数字来自人口统计局,而统计局不会去核查人们所报年龄。(根据一项详细调查,社会安全福利领取人申报年龄为100岁者有95%的人夸大了年龄;这并不难,因为97岁或98岁都不如100岁那样听起来让人着迷。)
即使假定有一部分人在报年龄时为跨越神奇的百岁界限,在年龄上弄虚作假,统计学家们仍然一致同意至少有万分之一的美国人已经满100岁,或者达到更高年龄。这是一个历史性数字,然而也仅仅是一个平均值。美国有些地区长寿者达到了令人难以相信的高比例。在美国寿命最长的衣阿华州,3961人当中有一个超过100岁,其次是南达科他州,4168人当中有一个。相比之下,有些地区的百岁老人则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在最后的两个州是犹他州——19358人当中有一位百岁老人——以及阿拉斯加州,39670人当中有一个。然而,根据历史标准判断,即使是这些较低数字也很惊人。因为这些数字意味着我们已经打赢了这场长寿之战,现在面临的是如何活得又长寿又年轻。 老年痴呆:最为阴暗的恐惧
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身体上的衰老要比智力的衰老更容易接受一些。在我出生成长的印度,年龄与智慧是画等号的。乡间村庄是由潘查亚特【panchayat是印度的一种村社自治制度,一个或数个自然村经村民大会直接选举代表组成村潘查亚特作为基层组织。乡村自治委员会通常由种姓首领和村里长者组成;他们定期开会,来执行地方审判、收集赋税。】治理的,这是由年迈并赢得尊重和权威的五位老人组成的一个委员会。在西方,一个人年龄越大,人们就越会怀疑他智力上无能。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可能已经超过癌症,成为美国人最为恐惧的病症。我认识一位60岁的人,他着魔似的仔细研读每一篇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文章,而且每当他忘记一个朋友的电话号码,就会肯定自己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 Smith)在《身体》一书中写道“简单地说,医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活到老年痴呆的年纪”。这是一种很悲观的观点。其实65岁以上的人,只有10%显示出阿尔茨海默的症状,但无疑,这一数字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提高,并且在75岁以后,一半的老年人会显示出得病的迹象。“老的”老年留下的一个阴暗面是,老年痴呆是步入老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正常问题。令人感到好笑的是揭穿这一神话的最重要因素是阿尔茨海默症本身。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是慕尼黑的一位著名医生和研究人员,他于1906年发现了这种紊乱症。他解剖了一位55岁妇女的尸体,在死前三年,此人的大脑已经越来越混乱。阿尔茨海默医生在其大脑中发现了显然不属于正常衰老的损坏:杂乱交织在一起的神经以及硬化的化学物质堆积。
在此之前没有人将老年痴呆与某一特定疾病联系在一起,而阿尔茨海默医生通过发现了这种以他名字命名的疾病,给了“正常”老年痴呆理论决定性的打击。不过社会观念通常会延续很长时间,阿尔茨海默症发现的重要意义过了七十年才为人们所充分认识。在过去几十年间,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认识陡然加深,因为我们发现这一疾病影响到100多万美国人,也就是显露出老年痴呆症状人数的50%到60%。痴呆是用于形容很多老年症状的医学名词:健忘、混乱、失去方向感、注意力短暂、急躁和智力下降。
路易斯·托马斯(Lewis Thomas)将阿尔茨海默症称为“世纪之症”,并说这是“所有病症中最糟糕的病症,不仅因为它对病人的伤害,而且因为它会对家人和朋友造成的沉重打击。首先是丧失已掌握的技能,例如算术和打字;它会逐步发展以致最后整个大脑失灵。此病很无情,却又不致命。病人可以继续活下去,除了基本无大脑之外,其他方面都健康,如果病人不因患肺炎而得到解脱,可以活到很大年纪”。
阿尔茨海默症病人在这一磨难的初期阶段会显得有时清楚,有时糊涂。耶鲁的西格佛里德·克拉(Siegfried Kra)在《老年痴呆的神话》(The Myth of Senility)一书中援引了一位同事的妻子的话,她本人是一位成功的医生和儿童作家,由于阿尔茨海默病症而在55岁左右被迫退休。开始还有清醒的阶段,尤其是早上3点到5点之间的时间,这时她描述了在自己体内所发生的一系列黑暗的转变。而她所能说的只是断断续续的词句,由于她热爱文字而且很善于写作,因此她的状况尤其令人感到心痛:
我的神经有问题。谁需要呢?没有人需要。
没有人喜欢我。我都不喜欢我自己。
我曾经是一位医生,我曾经会驾驶汽车。我想要什么呢?我想离开这里。
我害怕所有的事。
我只是垃圾。我应该被丢到垃圾桶。
你需要另一位妻子。现在这个已经不再是个好妻子了。
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因为我什么都不是。
我失去了一切——健康、打字和写作。我没有任何技能。我只会吃饭。我必须离开。我看不懂自己所写的东西。
我丢失了一个王国。
我无法再唱歌。我可能永远不能再唱歌了。
这种可怕疾病的原因何在呢?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一种需要几十年时间缓慢发育成熟的罕见病毒成熟发作;免疫系统的缺陷,导致病人自身抗体攻击大脑;神经细胞内堆积过多的铝。这些原因均未经证实。虽然在阿尔茨海默症病人脑中发现了较高的铝含量,但是在病人血液中却没有发现过多的铝金属含量。
有些科普读物告诫人们慎用铝箔、铝锅和含铝盐的除臭剂,但是成百上千万人使用这些产品却没有得阿尔茨海默症。更有可能的是生理上先发生了某种病变,通常阻止铝进入大脑的脑血管过滤器失灵,造成铝的堆积。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大脑本身出现故障,以致老年痴呆症(alzheimer)病人缺乏一种关键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影响了大脑细胞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
老年痴呆症目前尚属不治之症。虽然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一种遗传上的疾病,但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一旦患病,医疗作用仅限于给病人服用镇静剂。这属于治标不治本,只能协助缓解病人与家属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真正有治疗希望的是其他非由阿尔茨海默症造成的痴呆病例,当“正常”衰老的神话破灭之后,专家学者立刻发现有上百种可以治愈的疾病也会让患者产生类似的老年痴呆,例如甲状腺机能缺陷、脑血栓和梅毒等。 大脑如何阻止衰老
大脑的衰老并不足以造成阿尔茨海默症或任何其他此类紊乱症。大脑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例如大脑会变轻,并稍稍缩小一些。神经学的一种老说法是,人的大脑在衰老过程中,每年会损失大约100万神经元,如此说来,人体的衰老可视为脑部萎缩的结果。
但是这种解释的缺陷在于:并没有患老年症的人损失的神经元数量应该是相同的(这一点上有待推测,因为在活人身上无法确定神经元的确切数字)。目前,人们尚无从得知为什么有的“老”的大脑依然富有活力和创造力,而有的大脑则开始衰退?〔人们会想到米开朗基罗在将近90岁时设计圣彼得大教堂,或者毕加索在同一年龄依然作画以及亚瑟·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在卡内基大厅举办钢琴演奏会。〕根据研究其他动物所得的结果显示,我们的大脑随着年龄衰老开始长出新的联系。随着更多神经元的死亡,这些新的联系会在某些人身上弥补损失。
人的大脑细胞实际上从来不会直接触碰的。它们会利用成百上千条称作神经细胞树突【dendrite一词来自希腊文的“树”】头发一样的细丝,隔着一段空间探向对方,就像两棵长满树杈的大树在风中搅在一起。在两条丝几乎相接之处,可以从一个神经递质向另一个神经递质发出化学信号。这里所涉基本化学物质是众所周知的。其中之一是老年痴呆症,这正是阿尔茨海默症病人所缺乏的;另一个是多巴胺(dopamine),缺少这种化学物质就会导致帕金森症。没人能够确切解释的是,为什么有些神经递质会长出50条发送信息的树突,同时其他一些则会长出上万条。然而,另一项鼓舞人心的研究结果是,老年人只要保持大脑活跃,任何时候都可以长出新的树突。
这一信息广为流传,其基础是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玛丽安·黛安蒙(Marian Diamond)对大脑所作研究,她通过研究表明,老鼠的大脑会根据它们所感受的经历不同而增长或缩小。老鼠如果被关在小笼子里,不能与其他老鼠进行任何交往,就会真正出现大脑皮质萎缩和树突的损失。另一方面如果将一只年老的老鼠放回到老鼠群体并得到大量刺激,其大脑会扩大并生出新的树突。这有助于从生理学角度对我们的观察结果作出解释:同那些与家人交往密切的老年人相比,没有社会交往的孤独老年人更有可能出现糊涂、迟钝、迷惑和茫然的情况。
由于我们唯物主义的偏见,生长出新的树突听起来是科学而合理的。事实上,情况要复杂得多。生出更多的树突与拥有健全的大脑不是一回事。新生儿有着比成年人多很多的树突;成长过程包括修剪多余部分,将大脑皮质调节到最有用的连接。尽管如此,关于大脑可以根据需要补充损失的树突的发现,依然令人十分欣慰。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我们与生俱来的大脑细胞数量是固定的,不会分裂形成新的细胞,然而最近的发现表明神经元中的DNA是活跃的,这就导致新的结论。有些神经学专家甚至怀疑,大脑是否真的会每年丧失100万神经元。罗伯特·特里(Robert Terry)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神经学家,他认为在大脑的三个重要部位的神经元密度没有明显的减少。大神经元的数量会有减少,但却由增加的小神经元补充了。同样,大神经元看起来不是死掉,而是缩小了。
另外,加拿大阿尔伯特的卡尔加里(Calgary)大学的两位神经学家塞缪尔·韦斯(Samuel Weiss)和布伦特·雷诺(Brent Reynolds)发现可以刺激休眠的大脑细胞,使其重新活跃起来。他们在实验室培养老鼠神经元,并提供一种称为表皮增长因素的化学剂,使得一些未成熟和不活跃的脑细胞分裂并且组成成熟细胞。几乎可以肯定人的大脑在某个替换后备处储藏着这种休眠细胞。
同样令人振奋的是大脑本身也有启动细胞的自然机制。人在80岁之后,新树突会长得更长,而且分出新的枝杈。随着神经元的萎缩,它们会造出新的突触,而这反过来又会刺激大脑更多的生物化学活动。自然物质会刺激这一增长和修复——尤其是神经增长因子(NGF),这是被称为营养因素的另一类蛋白质。神经增长因子似乎有着重要的功能。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中,神经增长因子在老鼠和猴子身上防止了老神经元的退化;将神经增长因子NGF注射到年迈老鼠的大脑里,可以极大地提高其空间记忆力。目前的一线希望是阿尔茨海默症病人可以借助于药物注射,诱导神经细胞再度活动而恢复大脑原有的功能。(瑞典已经尝试使用神经增长因子,并取得一定成功)。
所有这些大脑衰老方面的好消息都提高了我们的希望值,维持大脑全部功能是十分正常的。神经学专家罗伯特·特里说“老年人在限时考试中不如年轻人速度快,但是他们的判断、方向感和词汇量却依然如故”。像毕加索、大提琴手巴勃罗·卡萨尔(Pablo Casals)或者马萨·格雷厄姆(Martha Graham)等人是不可能仅靠一半的大脑于晚年取得如此大的成功的。
老年维持智能。为了解智能衰退是否为自然衰老的一部分,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员利瑟·贾维克(Lissy Jarvik)自1947年起开始对双胞胎进行研究。研究对象的智商在65岁至75岁没有明显下降。通常在临终前一年,人的智力会急剧下降,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人与人有所不同,而且各种智力测验之间也会十分不同。不能简单地将老年人归类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关键不仅在于老年人,而在于各不相同的个人。 作为辅佐证据,我们可以看看杜克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研究发现除患有高血压者,否则年迈的研究对象(65到70岁)没有任何智力普遍衰退迹象。我们都知道,高血压常常会诱发不易察觉的小规模脑血栓,这可能就是原因。虽然神经学的研究还没有完全明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造成智力功能衰退的看来是病症,而不是衰老过程本身。虽然神经学尚未摸清这里的脉络,要保护住自己的记忆力和智力应该是极为现实可行的。
衰老和智力这一问题作为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线性思维是如何误解时间带来的复杂变化的。仅仅口头说年纪大比保持年轻更好,还是更坏,这是不够的。人的心智随着经验沿不同的线路发展。关于大脑的研究有助于表明,在心智扩展的过程中伴随着器官组织的改变,但同时相信这一过程本身十分重要,要意识到是心智本身主导着这个扩展的过程。
心理学家在开始证实人类发展通过“智慧”这种更高层次的意识来进入老年。一位著名德国研究员保罗·巴尔蒂斯(Paul Baltes)坚持认为,大脑的实际结构随年龄增长的任何衰退都由新的智力成就所抵消。随着一个人衰老,有些记忆工作需要更多时间来完成:比如当巴尔蒂斯要求人们将词和地点(比如汽车和埃菲尔铁塔、桌子和柏林墙、钥匙和金门大桥)组合起来时,他发现老年人在速度上不如年轻人。
巴尔蒂斯写道,“但是如果我们看看一代代人通过文化传授的知识,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一项测验中,他向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假设情形,诸如:如果你的朋友打电话表示他要自杀,你会怎么办?或者一个15岁的女孩儿告诉你,她希望马上结婚?
巴尔蒂斯说,“人们对于这些情况和其他难题作出答复多种多样,这些年来我们制定了一套判断答复的'智慧指标’。就说15岁女孩儿的问题。有人可能答复:'15岁的女孩儿要结婚?不,绝对不行,在这个年龄结婚完全是错误的。’即使听到各种可能的解释之后,此人还是继续坚持说问题很简单,答复只有一个:'结婚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答复会反映出对人更深一层的了解: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个简单的问题。一般而言,15岁的女孩儿结婚不是好事。另一方面,考虑结婚与实际结婚不是一回事。我猜想许多女孩儿会想结婚,但最终却未必结婚。此外还有不一般的情形。或许这个女孩子患有不治之症,孤身一人活在世上。再想一想,这个女孩子可能根本不是当地人;或许她生活在另一种文化或另一个历史时期,而那里的女孩子结婚就比较早。”
巴尔蒂斯发现,年长者在“智慧天平”上表现不错——一半以上的最明智答复是由60岁以上的研究对象作出的。并非所有的年长者都明智,但他们通常表现要好过年纪较轻的人,记忆力测验的结果则相反。巴尔蒂斯认为,智慧是一种“软件”成就,社会借此抵消生物学的极限。伟大的钢琴家亚瑟·鲁宾斯坦在90多岁时依然举行音乐会,而且当被问到他如何能够从事这种对技巧要求很高的活动时,他介绍了三个明智办法:控制演奏节目的数量,更频繁地练习每首乐曲,而且——为弥补速度缓慢和手指不够灵活的问题——在音乐节奏加快的章节之前的几秒钟内放慢演奏速度(这样你的演奏听起来就比实际速度要快)。
巴尔蒂斯的这些研究结果指出了不可能测量的神秘因素,因为智慧不仅仅是经验。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是无法言传,只能自己意会的。虽然我们在一个智者身边可以感受到气氛的不同,但却无法去称或者衡量他们的睿智,也很难为其下定义。乔纳斯·索尔克(Jonas Salk)谈到智慧时说“这是你看到就知道的东西。你可以意识到,也可以感觉到。我对智慧的定义是:能够做出事后看依然很明智判断的能力”。
不过从哪里能得到智慧呢?由于智慧是不能传授的,所以只能靠感受来得到智慧。印度有一句格言是“这并非你能获得的知识,而是你必须成为的那种知识”。玛哈礼师(Maharishi)在我看来是一个十分深沉的智者,与他在一起几个小时之后,我并没有感到自己吸取了他的智慧,但我却知道那种智慧的确实存在,智慧对于一个人而言与呼吸一样亲密。智慧在于你是什么,而不在于你做什么。
新的老年观的诞生人们消除了对老人的偏见,相信我们将看到随着年纪增长人也越来越富有见解。富有见解是将青春和老年合为一体的隐形联系。到了中年,我们为取得成功和安全,会调整自己的理想,我们是没有太多时间放在智慧上的。年轻人依然冲动地抱着理想,而老年人则会保持平衡,并通过智慧加强这种平衡,这可能就是生活中的人在成熟之后所得到的最大礼物。 医学的局限
医学对大脑衰老的研究发现帮助我们拓展了许多老年人的新潜能,然而,它们也会造成误导。大多数人以为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改善以及寿命延长都应归功于医学成就;因此,他们在医治癌症、心脏病、阿尔茨海默症和其他老年人常见的衰老紊乱症方面,都求助于医生。治疗疾病固然重要,却容易让人忽略一个事实:顺利迈入老年不只是要避免疾病,而是一个人一生之中每天都要好好关照自己。一位医生可以协助你进行关照,但医药却不能取而代之。
现代医药在我们延长寿命过程中的作用正在逐年下降。自1870年开始微生物研究的伟大时代,这一时代延续几乎100年,而医药学在此期间出现了极大地发展,消灭了各种各样的传染疾病。以往的成功促使美国人今天依然愿意承担令人窒息的医疗保险费用,这笔费用已经超过7000亿美元,并且将于今后十年达到10000亿美元。凭着对医学的信赖,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样一笔巨大开支将为我们买来更长的寿命,正如在盘尼西林研究和疫苗方面的投资一样,但是医学的整体贡献——过去、现在和将来——有可能被夸大了。
自1990年以来,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增加了50%,然而这一增长对已经顺利度过婴儿期和幼年时代的人基本没有影响。如果看一下下页的图表,就会发现最近几代人寿命增加不多。这里的两个图表是叠在一起的。比较低的显示了自出生起衡量的寿命;我们所说的1900年到1990年间的寿命大幅增长26岁,就是用这种算法算出来的。比较高的那个数据是从50岁计算的平均寿命,虽然是稳步上升,但是成长的幅度却相当有限。目前一位50岁的男性只比1900年的50岁的人多活八年时间而已。
事实上,医学于20世纪在降低婴儿和幼儿死亡率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主要是减少了新生儿死亡和诸如小儿麻痹、天花、麻疹、肺炎和流感等传染病。相比之下,在成人死亡率方面进展要小得多,确凿事实表明医学研究并未能够向社会提供人们所期望的收益:
·癌症。按年龄划分的癌症死亡率在过去50年间没有变化。早期发现病症给我们的感觉是癌症病人比过去生存时间久了,但是现代治疗在总体上似乎并没有延长人的生命。倘若如此,人们患癌症而死年龄就应该比过去更大一些;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与我们祖父时期相比,癌症死亡基本发生在同样的年龄,整体死亡率——大约20%的死亡是因为癌症——自1940年代末至现在基本保持稳定。事实上,黑人和妇女的肺癌发病率最近有所上升,原因是这些群体吸烟人数的增加,从而导致癌症死亡率稍有上升。
· 心脏病。我已经论述过关于心脏病的复杂状况。死亡率在下降——以每年1%或2%的缓慢速度——但根本原因——但是造成心脏病原因之一的冠状动脉疾病却一点也没有改善。虽然进行了大规模预防活动,但最小到10岁的孩子已开始显示出血管受到损坏的症状,以致在20岁的人口中有一半患有常见血管疾病。心脏病患者所接受的两项主要手术是搭桥(bypass graft)和球囊成形(balloon angioplasty), 但是经过多次研究尚未能证明这两项昂贵的大手术确实能够延长病人的生命。
·衰老紊乱症。对于诸如关节炎、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和骨质疏松等许多慢性病,我们依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现代医学有时可以通过药物缓解痛苦或减缓这些病症的发展,但是我们并不能治愈这些疾病,甚至无法说明病症的起因。
·医药。目前人们对药物的依赖性依然在上升,尤其是安眠药和镇静剂。有估计认为,年龄在70岁以上的健康美国人平均服用3 5种药,其中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有些人病了之后会服用10种甚至更多的药。加利福尼亚州198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最大威胁是服药过度。有些药物的用途就是要消除以前服药的副作用。
另外按要求服药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许多病人或不按要求吃药,或胡乱吃药。大概有一半左右的老年病人不按要求服用治疗青光眼的药,而这是导致美国人失明的主要病症;另外有数百万人不能正确服用降压药。他们随意将镇静剂、酒精、香烟和安眠药等混在一起服用,结果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病症,甚至死亡。
·成瘾。在大家都开始关注成瘾问题20年之后,美国这方面问题依然逐年加剧。对酗酒问题没有找到有效治疗办法(“有效”表示治愈50%以上的病人)。吸毒问题如今已经渗透到小学生、蓝领工人、年轻妇女和少数族裔中,吸烟的人越来越多。卫生局长关于吸烟危害的报告提出25年之后,依然有5800万成年人——大约是1/3——依然吸烟;75%的人说他们曾试图戒烟,但没有成功。
·医疗费用。医疗费用继续攀升,达到历史新高,以至如果长时间住医院的话,费用将超出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医院床位则依照护理程度,从每天500元到2000元以上不等,而能治疗危及性命的一种疾病费用超出10万美元是常见的事。医疗费用总数的1/4左右是用于临终前一年时间的,而以昂贵的方式挽救性命的现象十分常见。(最后的疾病难免——医生无法治愈的疾病——是最为昂贵的。)除非发生目前无法预料的大逆转,否则到了2000年,直线上升的医疗保险费用将在几年时间内拖垮许多美国排名前500的大公司。
·社会意识(social awareness)医学研究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范围。许多美国人无法确切地描述体内胆固醇的作用、基因的功能,或者免疫系统的性质。没有什么人能够将主要致癌物按其危险程度的顺序(许多人认为任何化学物质都会导致癌症)列出清单。
由于各种趋势看来有些惨淡,看来借助于医学的力量进入长寿的黄金时段可能性不大。根据估计,即使研究出治疗心脏病和癌症的疗法,借以提高预期寿命也不到十年的时间(原因是,由于这两种疾病的受害者主要是65岁以上的人,死于心脏病和癌症的人在患病时已经到了人生的终点;相对而言,他们并没有损失几年的寿命。)
然而,在当前医学界的危机中有其积极的一面:这就是尤其突出了个人采取主动的必要性。长寿依然是一项成就;它惠顾的主要对象是期望值高到有所追求的人。美国有可能成为没有人因为年迈而衰老或行动不便的乐土,但为此目的,我们需要将整个人生周期看成为上升的曲线。庆幸的是过去认为的“正常”衰老迹象如今都纷纷被推翻了,而且主要研究已经表明,我们从衰老的身体所期望的太少,而人体却在老年作出改进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并非更老,而是更好
1958年,在巴尔迪摩进行了一个独特的研究项目,800名年龄在20岁到103岁之间的男女自愿成为衰老过程研究对象。每人每隔一两年做一次全面体检。这一项目的正式名称为“巴尔迪摩衰老程度研究”,也是一个十分知名的项目。其基本目的是要确定不同身体器官随着时间所发生的变化。
我们由此得知了数百项不同的结论,而且一般而言这些结论都完全符合新的老年所持乐观态度。
一些主要结论如下:
·随着人上年纪,人与人之间身体状况差别很大,并且等到80岁或90岁时,差别就变得巨大。
·人作为一个群体,随着年龄增长,体能会下降,但这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有些人在周围的人肺活量都逐步衰退时,可以维持住肺活量;其他人则可以改进肾功能或心脏每次跳动所输送的血液量。在多数案例中,这些人都在器官出了问题时,依然选择继续使用这些器官;关键在于“不使用,即丧失”。
·智力功能也是通过使用而维持的。例如,依靠解决问题谋生的人到老年往往还拥有这种能力,虽然作为老年群体的这种功能会衰退。
·诸如肌肉等最为复杂的器官是最先衰退的。丧失肌肉组织是人上年纪之后无法继续工作的主要原因。
·人到中年适当发福似乎并不影响寿命(只要能够避免身体超重而引起诸如糖尿病、高血压和阻塞性心脏衰竭等病症)。
·在青年和中年时期维持正常性生活,到老年时就有可能保持性生活能力。人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大差异。60岁到80岁的结婚男性一年可能只有三次性生活,或者有可能每周一次,或更为频繁。然而,多数研究对象认为,稳定的性生活有利于身体健康。
·如果要进行低强度和中强度锻炼,60岁的男性与20岁的男性具有相同的能量,但年纪大的男性需要使出更大的气力。(研究人员发现,老年人的身体也同年轻人一样会受益于体育锻炼,60岁的人在12个星期的举重锻炼之后在肌肉方面的效果与年轻人相同。)
·人上年纪之后吸收酒精程度与年轻时相同,只是酒精影响会更大一些。喝一杯酒之后,上年纪者在反应时间、记忆力和作决定方面都会较年轻人更差。
·胆固醇不会随着年龄而不断上升,而是在55岁左右达到最高峰(男性稍早,而女性稍晚)。
·虽然糖耐量会随着年龄而下降,这只在某些人身上会导致二型糖尿病;其他人即使出现血糖利用能力的变化,也不会得糖尿病。
这只是巴尔迪摩研究人员所作发现的一少部分,但已经足以证实我前面提出的主要论点:每个人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独特,这种独特性包括了在任何一个方面作出改进的可能性。在650个男性中,只有12个人切实改进了肾功能,而大多数人的肾功能都有所下降,或维持原有水平。但是这少数人足以让我们了解到尚未挖掘的可能性。
新的模式表明,我们在量子一级正不断制造和复原我们身体,这就是说我们在不断挖掘隐藏的潜力。有些潜力是消极的,有些则是积极的。量子场则采取中立的态度;我们对自己的愿望和期望决定着我们所得到的答复。如果今后我们考虑改进每天的身体和智力的功能时,每个人必须包容三种价值:
1 长寿本身,因为生命是基本的。
2 创造性体验,这样可以保持生活的乐趣并使我们不感到厌倦。
3 智慧,这是延长生命的累积收获。
要在每一个领域确定人力所及的极限是不可能的。创造力的激情和智慧激励了毕加索、萧伯纳、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和其他长寿的天才,直到他们离开这个世界。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在80岁的时候写了自己最伟大的歌剧《法斯塔夫》(Falstaff),而德国自然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在89岁完成了他的伟大作品 《宇宙》(Cosmos)。这些秋天的硕果包含着美丽和尊严;作为米开朗基罗90多岁时设计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越发显得那么气魄。
研究创造力的心理学家说,艺术家和作家们在60多或70多岁时产生许多新的想法,甚至常常会超过他们20多岁的时候。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你越是在年纪较大时开始从事一项创造性活动,就越发有可能将这项活动一直进行到晚年。埃利奥特·波特(Eliot Porter)是美国一位一流的风景摄影师,他的第一张照片是50岁以后才发表的;朱莉娅·蔡尔德【Julia Child以“法兰西厨师”的称号名扬四方,2004年以91岁高龄辞世。她靠连续几十年主持美国公共电视网的每日厨艺节目,把许许多多的人领进厨房】第一次上电视时已经人到中年了。在这两个案例中,成功都是用了30年时间缓慢实现的。
创造方面的经验会促使大脑的结构更加发达。中国对上海老年人所作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患痴呆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的比例要更高。这里的寓意是受过教育的人因为不断在用脑,可以刺激大脑健康活动,所以不易痴呆。正电子断层扫描(PET)显示出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大脑供血会增加;一种跨越所有不断的明确连贯脑波活动都涉及到“灵感(Aha)”和“尤利卡”【Eureka意思为我发现了】,反映着艺术和创造力的普通特征。同样,一般人总认为过多从事脑力劳动会伤害大脑,就是一个谬误。只要乐在其中,高强度脑力活动会导致“平和警觉” 波(alpha wave)的可能格局,这正是冥想过程中所出现的放松但有意识的状态。
在愉快的创造活动中,诸如血清素等好的神经递质也会增加(在冥想时也会出现同样的变化)。神经学专家对此仍有争议,但现实生活中的结果——更长时间的充实生活——则无可置疑。那么看起来,可望得到更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智慧是有利于健康的。如果这些方面期望值较低,就不可能超越;而确定较高的标准会使生活的每一段都令人向往。(我幼时在印度读到罗伯特·布朗宁的一句话,至今深深烙在我脑海里:“一个人的可及范围超出了他双手能够触摸的距离,否则要苍天有什么意义?”)大卫·葛曼是密西根大学的老年问题研究员,他说“一种积极的驾驭观念是长寿者中最常见的自我意识。”这是对许多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历史时期长寿者进行研究之后的结论。积极驾驭是指控制自己(而不是别人)的生命和环境。关于衰老和防止衰老的各种证据都表明,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要从事某种创造活动。
著名宗教作家休斯顿·史密斯(Huston Smith) 曾经宣布“为了生存,人必须相信他的生活目的。”当人们失去基本信念时,就会枯萎并且死亡。你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充分实现自己的潜力。在任何年龄,你所感受到的身体和心智都不过是无限宽广的未知潜力中很小的一部分——在你面前总是有无尽新的技能、新的见解以及新的观念等着你去认识和发现。
这些潜在的可能性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关闭的,因为他们只是勉强掌握了度过65年生命的技能。因此,重要的是:开始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技能,摆脱社会观念的束缚并且给自己定出成为大师的目标。老年人感到无法融入社会,与社会主流和社会价值相脱节,基本原因在于,他们自己对目前所处的生活时期没有理想。为协助你勾画出自己的理想,我列出了积极驾驭的十个要点。这些要点归纳了我们目前所了解的老年和意识。这些要点也是我们的实际理想,在每天行动中所向往实现的理想(我们将在下面“练习”一节中详细说明这些行动)。 积极驾驭自己的十个要点
1 倾听你身体的智慧。这是通过舒服和不舒服的信号表现出来的。当选择一种特定行为时,问问你的身体,“对此感觉如何?”如果你的身体发出肉体与情绪上痛苦的信号,就要小心了。如果你的身体发出舒服和向往的信号,则可以继续。
2 生活在现时,因为这是你唯一所拥有的时刻。将注意力集中在这里和现在;每时每刻都要争取充实地生活。完全地接受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去欣赏、学习,最后放弃。现实就是应该的那样。它反映了大自然的无限法则,并将这一概念传给你,这正是身体的答复。此时就是这样,宇宙就是这样。不要与事物作无益抗争,相反应该顺其自然。
3 花一些时间平静下来,冥想,平息内心的杂念。在沉默的时刻,意识到你在与纯净意识的源泉取得联系。专注于内心世界,按照你的本能而不是外界强加于你关于好坏的解释,去追寻自己的向往。
4 摆脱需要得到外界赞许的心理。你是判断自己价值的人,而你的目标就是不管其他人怎么考虑,去发现自己的内在价值。
5 如果你发现自己对任何人或环境感到生气或抵触,应该意识到你只是在和自己过不去。抵触情绪是由过去所受伤害而产生的防御心态。当你抚平愤怒情绪时,你的伤口也就自然愈合,你的心性又回归顺应宇宙的潮流。
6 应该知道“外边的”世界反映你的“内心”现实。你最爱的人以及你最恨的人,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你最恨的人、事、物也就是你最讨厌自己的那一点,你所最爱的人、事、物则是内心中最渴望自己具备的东西。将这种“关系”当做镜子来引导自己的转变,你的目标是完全了解你自己。当你实现这一点时,你最希望得到的自然在那里,而你最不喜欢的则将消失掉。
7 抛开判断的负担——你将感到那么轻松愉快。价值判断硬要给现实存在加上对与错。每件事本都可以得到理解和宽恕,但如果你去判断,你就切断了理解并关闭了学习去爱的渠道。在判断他人时,你表现出自己不接受自己的一种心态。不要忘记,你所宽恕的每一个人都会增加你的自爱。
8 不要让毒素通过食品、饮料或有害情绪玷污了你的身体。你的身体不只是维持生命的系统,这也是载你走过进化旅程的工具。每一个细胞健康直接关系到你的福祉,因为每一个细胞都是构成你意识场中的一个意识点。
9 用由爱推动的行为取代由恐惧推动的行为。恐惧源于过去的记忆,之所以不忘记过去所受的伤害,就是要努力防止自己再度受到伤害,但是努力用过去强加于现在之上绝不能消除受到伤害的威胁。要消除威胁,只有找到自己的安全,这就是爱。以内心的真实为动力,你可以正视任何威胁,因为你内心的力量不会受到恐惧影响。
10 认识到物质世界不过是深层智能的镜子,智能是所有物质和能量的新组织者,而且由于这一智能的一部分寄居在你体内,你也拥有宇宙组织能量的一部分。由于你与万物都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你不能够无所顾忌地破坏地球的空气和水源。但在更深一层,你不能无所顾忌地带着有毒害的心态生活,因为每一个念头都会在整个智能上留下痕迹。生活平衡和纯净对于你和地球都有好处。
生活是一项创造性事业。创造分为很多层次,因而驾驭这些创造的可能性也分为很多层次。这里的最高境界是充满爱心、不做价值判断并完全接受自己,但重要的是从一个整体概念出发。由于整个社会缺乏远见卓识,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曾哀叹说“我们的文明传统并没有一个关于生命的整体概念”。新的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概念,将身体性质和精神融为一体。生命的晚年应当是生活成为整体的时候。周期终止,生命达到目的。在这方面,积极的驾驭不仅仅是活到高龄的一种方式——这是通向自由的道路。
练习
生命的气息
从最完整的意义上说,积极驾驭自己是指生活作为整体。这是一个整合过程,因为通常大脑在许多方面都与身体不同,而且不协调,两者都独立于精神。如果静静地坐着并意识到自己,你将注意到你的感官被精神上的“噪音”(杂乱念头、情感、记忆)所充斥,以及或许与你的思想相关的身体上偶尔的感受。通常这种心灵上的知觉常常完全无影无踪或被忽略;即使在静静观察的时刻,当一个人脱离了精神世界通常的嘈杂而达到一个平和间歇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我们正在接触自己最根本的自我。
要将所有这些都融为一体,单单在精神上或单单在身体上都不可能。注重一个方面自动会排除另一个方面。通过冥想可以在很深一层的意识上实现协调统一,这时可以超越心智和身体。但是冥想仅限于专门拨出的一部分时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时间应当如何呢?
数千年前,印度古代圣贤以普拉那的形式做了答复,这是生物能量最微妙的形式。普拉那存在于每一精神和体力活动之中;它直接来自精神,即纯意识,并将智能和意识带入生活的每个方面。有时普拉那会被形容为“生命之力”,或者“生命能量”,但比定义更为重要的是亲自体验一下。如果你能感受到普拉那,你也可培育并维持它。许多文化传统都意识到了生命能量的至关重要;中国人称之为气,并通过针灸、冥想和诸如太极等专门运动来控制其流动。生命气息的其他名字还出现在伊斯兰教苏非派(sufism)、神秘基督教以及古埃及人的学说之中。大家都同意的一点是你的普拉那越多,你的精神和身体也越有活力。平衡的普拉那会带来以下效果:
平衡普拉那(Prana)的效果
精神振作
身体组织结构适宜
神经系统反应敏锐
良好睡眠
良好运动协调
平衡的身体节奏(饥饿、口渴、睡眠、消化、排泄等)
强健的疾病免疫力
态度热情
活力充沛
精神充实
精神愉快
这些都是人生在平衡和完整时的自然特性。普拉那的耗尽直接涉及衰老和死亡。在没有普拉那的时候没有任何事物是活的,因为普拉那就是智能和意识,这两个赋予物质以生命的关键因素。普拉那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来体验:当你突然感到一股能量传遍全身,感觉到警觉和清晰的冲动,或仅仅感受到你在“随着自然运动”,你的注意力都被引到普拉那。有些人感到这是体内一股热流或能量。这些感受常常被人们当做其他事物而忽略(耳鸣、神经跳动、血液循环加快),这也是一般人“感觉身体的方式”。
在印度,身体首先被视为意识的产物,其次才是一个物质实体。维护普拉那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而且为了人体在各个年龄都确保平衡和有活力的普拉那,古人提出了以下基本规则:
饮食是新鲜水果蔬菜,最好自家后院种的。食物中最上品的普拉那直接来自后院。陈腐的食品很快会失去其中的普拉那,事实上,应当回避任何陈腐、发霉或腐烂的食品,因为这些迹象都说明生命能量的消逝。加工食品普拉那含量很低。饮用水应当十分纯净,最好的是泉水或来自山间的雪水。受到污染的水普拉那十分贫乏。
锻炼基于活动可也将能量带入身体,从而增加普拉那,只是不要走极端将自己搞得筋疲力尽为好。筋疲力尽和疲劳都是普拉那被耗尽的重要迹象。(西医也认识到这一变化,如果活动量超出身体的氧气储备,就必须通过自身组织的分解型和合成型的新陈代谢来获得能量。可参阅关于新陈代谢的讨论。)
呼吸身体得到普拉那的主要来源是通过呼吸,总体上说是吸入氧气,而从微妙的角度说是吸进生命能量。普拉那因此被称为生命的气息。古代圣贤认为一个人生命的质量反映在他呼吸的质量之中。如果呼吸细腻、缓慢和稳定,普拉那的循环可达到身体和心智的各个层次,推动完整均衡的状态。
行为行动既可以毁坏身体的普拉那,也可以为身体提供养分。粗暴、紧张、激烈的行为(我们今天称之为压力行为)会打乱普拉那的流动节奏。优雅的举止有助于均衡普拉那的轻松感和自我接受。非暴力态度(Ahimsa),又是称为对生活的敬仰,是滋养生命行为的根本。 情感有四种情感——恐惧、气愤、贪婪和妒忌——会打破普拉那的平衡,并且应当避免。积极情感,尤其是爱,会增加普拉那。爱被视为人类意识能感觉到的最基本的情感,因此,距离生命之源最为靠近。人在坠入爱情时会感受到一种幸福的爆发,这是因为人下意识地打开了意识渠道,让更多的普拉那进到体内。羞愧和内疚都会关闭这些渠道,从而压抑情感,当普拉那受阻而不能流动时,身体也就会出现堵塞和淤积,最终导致疾病。
抑郁症是普拉那处在一种几乎完全不流通的状态,而且常常会引起慢性病、未老先衰和过早死亡。
因此,按照普拉那的标准,健康生活的要求如下:
· 新鲜食物
· 纯净的水和空气
· 阳光
· 适当活动
· 平衡、均匀的呼吸
· 非暴力行为和对生命的敬仰
· 带着爱意的积极情感;感情的自由流露
比较一下这两种生菜的区别:从自家后院刚摘的生菜和从超级市场买回来的生菜的味道,比较一下在山里的一顿野餐与在快餐店买的一顿午餐,或者比较一下清凉的井水与城市水龙头流出的自来水的味道。新鲜就意味着普拉那的存在;陈腐就表示其不存在。
西方社会感到最不理解的因素是均衡呼吸,而这在印度被视为最重要的因素。呼吸一词不仅表示将空气吸进肺部并呼出来的身体机能。呼吸是心智、身体和精神相互之间的连接点。精神状态的每一个变化都反映到呼吸中,然后反映在身体上。身体的姿势以及身体的感受都直接关乎到个人呼吸的方式。
感情变化马上会体现在呼吸节奏上。生气会产生较短促的吸气和喘气较粗的呼气。恐惧会造成急促、不均匀的呼吸。悲伤会造成断断续续的呼吸——和哭泣时那种呼吸一样。另一方面,诸如高兴能使积极情感随着胸腔的放松,诱发更为均匀的呼吸。当大脑因为壮观景色或者发现真相而停止工作时,呼吸也会停止——当人们第一次看到美国大峡谷时的所谓令人窒息,就是这个意思。在更微妙的层次,进入高层次深沉的入静会减缓呼吸,而大师所称“上帝的欢喜”——直接冥想精神——的反应是微弱呼吸或没有呼吸。
这种联系反过来也成立——改变呼吸方式也可以调整情绪。我在急诊室做实习医生时,就学会使激动的病人镇定下来的一种方法:坐在他们旁边,并告诉他们与我一同做慢速均匀的呼吸。当我们进入放松呼吸节奏之后,身体也自然而然地进入同一节奏,而病人的激动情绪会逐步平静下来。下页的图表通过常见事例说明了呼吸、身体和情绪相互间的运作关系。
你可以看到,在高兴、恋爱和同情的状态下,呼吸是最为自然和放松的。印度不同的瑜伽系统教授许多种控制呼吸的高级方式(称为Pranayama),以保持平衡呼吸,但其实际目的绝不是在不同情况下控制呼吸。而是注重将呼吸作为工具,释放身体的紧张并让身体恢复平衡。一旦取得平衡,瑜伽呼吸便会自然和细腻,以致爱情和投入等情绪的细腻会在各个层次贯通全身。当你的细胞体验到完整的普拉那时,它们会像在这些情绪中一样在身体上进入同等状态。
情感身体感受呼吸模式姿势失去亲人、损失、悲
痛空虚、没着落的感觉,尤其是在胃部。身体感到懒惰、没精神和虚弱间歇式、叹息、抽泣般肤浅的呼吸姿势给人以不自然的印象。恐惧和
焦虑肌肉紧张;心跳加快;嘴发干;出汗;头痛急促、粗线条而且不均匀举止压抑,身体常有一处或者多处僵硬生气身体紧紧绷着;感受到压力,尤其是在胸部;双手可能攥成拳;鼻孔张大肤浅的吸气和喘气较重的呼气。隆起的肌肉,脖子和背后僵硬。内疚感到沉重的负担;感到压力压抑的呼吸、窒息的感觉;不能充分吸进生命的气息高兴、爱
慕、同情姿态大方;肌肉放松;体内热乎乎的感觉,特别是在心里;手掌张开;感到体内的能量深沉、稳定、自然、舒适、顺畅、轻松姿势体现了一种轻松的样子;大方;放松;肩膀放开、挺直并且舒适;脖子在脊椎上自如地活动在情感强烈并且完全笼罩一个人的时候,上述呼吸模式便会出现。但是,当你体验到这些情感时,呼吸模式会以微妙形式出现。
以下是两个平衡呼吸练习。这不是全套的Pranayama〔注:Pranayama构成我在医学上所采用传统阿育吠陀【印度古医疗法阿育吠陀。Ayurveda为梵文,一般译为“阿育吠陀”或“生命吠陀医学”,“Ayus”指的是生命,“Veda”指的则是知识或者智慧,两者结合在一起,其意思是指“生命的科学”,或是指生命或长寿的知识】程序的一个重要部分。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我早先的一本书《完美健康》(Perfect Health,纽约:Harmony Books,1990年),其中详细论述了Maharishi Ayurveda,印度古老的“生命的科学”之中最强有力知识的复苏〕,全套是要与冥想和瑜伽姿势同时进行的,如果练习得当,你会体验到普拉那像一道光、一团火一样传遍全身。通常,你的肌肉会明显发热、放松。在思想上,平衡呼吸的反应是一种平静、没有紧张感和安宁,烦躁不安的思绪由沉默所取代。 练习一
身体呼吸
静静地坐在椅子里,倾听缓慢的音乐,或坐在室外倾听风吹树梢的声音。在倾听的同时,慢慢让你的意念随着轻松呼吸从耳朵飘出来。重复一分钟时间,然后通过眼睛做同样的事情,让你的意念随着呼吸向前,缓慢地、静静地。通过鼻孔和嘴重复这一练习,然后静静地坐着,用整个身体倾听音乐。
现在让你的意念落到胸部。感受一下心脏的中心位置(在胸骨和肋骨结合之处),然后通过心脏呼气,让你的意念随着呼吸浮动。继续缓缓地呼吸一分钟,然后静静地坐着,感受自己的身体。这一练习需要两分钟,可以通过重复一两个周期而延长。
这一练习有意识地将呼吸与神经系统相联系,协助推动整个身体的结合。这是可以在室外进行的一项愉快练习,不妨坐在流水旁边或在风轻轻吹动树叶的时候坐在树下。感受你的意识随呼吸飘出身体,给你一种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强有力感受。
练习二
扩展光亮
脱鞋站在地上,合上双眼,两臂自然下垂,并生动地想象你最后一次开心的经历。寻找那种高兴、开心和无忧无虑的感觉。(你可以找一个影像,一段爱恋记忆、一个欢庆胜利的时刻——帮助你找回欣喜若狂感觉的任何事件;如果记忆淡漠也没关系,只要有一个意思即可。)
随着你这样做的时候,缓慢地通过鼻子吸气,并开始缓缓地张开双臂。随着吸气,想象着你的气息随着胸膛而扩展。这一扩展的光亮让你轻松张开双臂,随着光亮的扩展,你的愉快、兴奋的感受随之扩展。如果愿意,你可以看到一个闪着蓝、白色光的亮球,或者仅仅是一种感觉。让这光随意或慢或快地增长,从你的心脏展开,达到你的手指尖,向上走到你的脑袋,向下走到你的脚趾。你也在笑,并且这一笑容也在增长。
扩展到极限之后,开始通过鼻子缓缓地呼出气来,并将双手慢慢放下。动作要慢,呼气用的时间要比吸气更长。将扩展的感觉/光亮收回胸中,直到其小到可以收回心脏为止。随着双臂再次下垂,让你的头向前低。
借助下一次呼吸重复这一练习,再次扩展这种感觉。不要去顾及身体的活动,但要注重自己的感觉。你要随着每一次呼吸像一朵花一样打开和关闭。
继续做下去的话,你会越发放得开,将头向后甩,扩展胸膛,并在扩展打开双臂时踮起脚尖。随着呼吸,像一个布娃娃一样软下来,膝盖和腰都软一点。但是不要加快动作,只是慢慢有节奏地进行。你会注意到,这是一项十分愉快的锻炼,因为随着你放开,身体也会同时充满朝气、意识和愉悦——感觉是轻快、热情、舒畅。在你关闭时,身体也会放松并在自己的重量下瘫软,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并平静下来。这个练习能使你体验到一整套感受,这样微妙的气息就会渗透到所有渠道。
联系
随着年纪增大,普拉那常常会逐步缩小,为保持青春活力,必须就此采取对策。在印度,长寿在传统上分配给一个称为阿育吠陀(Ayurveda)的学科,这个词来源于两个梵文词根,Ayus是“生命”,而Veda的意思是“科学”或“知识”。“生命科学”这个古词通常是指印度的传统医学,但对阿育吠陀(Ayurveda)而言则有一个更深厚的精神基础。古老的阿育吠陀文字中最为出名的一段是Ayurveda amritanam (“Ayurveda是不朽的”)。其中含义有两层:阿育吠陀要推动长生不老;阿育吠陀相信生命的本质是永久不朽。
按照阿育吠陀的理论,生命能量——即普拉那,是通过称为瓦塔(Vata)的一股“风”传遍我们身体的。瓦塔是三个新陈代谢元素“”(dosha)之中的一个,为每一个动物赋予了形式,包括蚊子、大象、人、星球、星星或整个宇宙。瓦塔要负责每一种类的运动。而在人体内则分成五个部分:
Prana Vata 调节神经系统
Udana Vata调节人之机能、说话和记忆力
Samana Vata调节消化
Vyana Vata调节循环
Apana Vata调节分泌
瓦塔的所有五个方面都由最重要的第一项Prana Vata控制着,顾名思义,这一dosha带进了普拉那——生命力,然后将其分布到身体其他部位。当Prana Vata失去平衡时,会打乱整个系统。阿育吠陀主张,老年是出现这种不平衡的尤其敏感时期。瓦塔到了老年自然会更高,而且如果一个人没有小心维护Prana Vata的平衡,会诱发以下各种症状:
瓦塔(Vata)不平衡的症状身体症状精神/行为症状干燥或粗糙的皮肤;皱纹失眠长期体重过轻;肌肉萎缩担心,忧虑肾虚;膀胱失控抑郁症心脏无力或者脉搏不均匀混乱,思绪不稳定疲惫便秘关节炎一般疼痛容不得压力免疫系统差(易患感冒、肺炎和其他感染症) 容不得感冒
你很快会发现瓦塔不平衡病症与衰老的表现十分相近。作为身体的“风”,瓦塔是寒冷、干燥而且刺骨的。当瓦塔开始恶化时,你会感到体内仿佛在呼呼地刮风。通常瓦塔在恶化时,首先会走到关节,引起一系列关节的问题,开始时稍有些疼痛[尤其在冬天会造成问题,这是瓦塔最为肆虐的季节],而且如果情况继续恶化,最终会导致退化性关节炎。
由于每个细胞都带有瓦塔吠陀(Vata dosha),其恶化的效果就不仅仅局限于关节。整个身体也开始萎缩并发干;肠子会发干、发紧并出现便秘;加上失眠和忧虑,当事人会很痛苦,受到越来越严重疼痛的折磨。医生会感到莫名其妙,而又无法解释为什么老年病人会显现出这些症状,因为通常其机能没有毛病的,所以就会开大量处方止痛片、镇静剂和安眠药。在医学上说,机能失调是指一个身体器官出现疾病的症状或机能紊乱。医生通常将器官没有病变的症状归结为(无法解释的) 精神性或自发性的身体症状。
老年人很少会仅仅出现瓦塔(风)失衡的一个症状,同时伴随着其他多种症状。如果为每一种症状开出一种药的话,那么一个有多样症状的老人就要服用多种药物,他的体内堆积越来越多的新的不平衡症状,因为身体在面对止痛片、利尿剂、镇静剂、安眠药/乙型阻滞剂和所有其他通常给老年人开的药品时,不得不产生新的反应。无论我们喜欢与否,一种症状就代表身体想要表达些什么——这是一个信息——而药物会将这种表达压回去。
迈入老年的速度与瓦塔恶化的速度和程度密切相关。有些人很容易出现瓦塔不平衡的症状,而其他人则不大容易。有些人的瓦塔恶化可能体现在手指上,并导致关节炎,而其他人则会体现在肠子上,导致长期便秘。
瓦塔失衡会是什么造成的呢?阿育吠陀遵循的是互补的原则——“同类相吸”。这就是说瓦塔吠陀具备的素质将会被外界同样的素质所激发。这些素质表现为:干燥、寒冷、多变、粗糙、运动、光亮、微妙、迅速、统领其他代谢成分。
你所处的环境中任何带有上述特性的事物都会增加瓦塔。诸如:
·干燥天气;干燥食品(饼干、谷物、土豆片等)
·寒冷天气;冷食品和饮料
·多变因素:生活的突然变动、家人过世;丢工作;情绪波动、季节的突然变幻
·挨着皮肤的粗糙材料;粗俗预言或行为
·移动;旅行;衰老;体育锻炼或劳动;受风
·含空气量较高的清淡食物,尤其是生水果和蔬菜
·情绪的微妙变化;微风
·快速;需要速度的任何体力或者智力活动;被催着加快速度
我来说明一下这些特性(梵文称为gunas)如何相互作用。如果我的肾脏发现我的血流中水分较少,它们会释放一种特别化学信息——血管紧缩素2——送到大脑的丘脑下部并转变为一项思想活动:我感到渴,这种感觉会促使我采取行动,去打一杯水。
从阿育吠陀的角度说,所发生的事件是一个智能冲动的平稳流动——瓦塔——而且同时还要监控50万亿细胞的需要。瓦塔的特性是干燥,而且在干燥条件下还会加剧。干的饼干、干的沙漠热气、空调传出的干冷,甚至干的智慧都会加剧瓦塔。干燥使我们感到口渴,因为我们的身体察觉到了瓦塔的加剧,而这一信号将不断发出,除非有相反特性的东西,例如湿的水进到体内,才会将瓦塔推回原处。
瓦塔是最为容易失去平衡的dosha,但同样也是最容易恢复平衡的。由于Prana Vata作为这一dosha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控制着神经系统,它会随着一闪而过的念头或感觉而转变。通过采取必要行动维持Prana Vata的平衡,我们就有一个在十分微妙的层次保持普拉那并战胜衰老过程的完整系统。这就是说,我们必须每天都要照顾到瓦塔,而这实际上是一件很自然且容易做的事。通过不同生活方式的措施,可以将瓦塔安抚平息下来——即维持其平衡。 平息瓦塔
为使瓦塔吠陀保持平衡,必须铭记以下特性:
规律:规律的习惯;吃饭时间;睡觉时间;工作时间表
温暖:温暖烹饪的美食;阳光;回避冰冷食品和饮料
富有营养:寒冷气候要多吃丰富又有营养、甚至是油腻的食品;培养情绪
放松:花时间好好休息;回避压力较大的局面,避免过于兴奋和过度疲劳
安定:恋爱/婚姻关系和工作安定;家庭生活安定
镇定:安静有条理的工作环境;轻度按摩(尤其最好是用芝麻油做油按摩)
稳定:向身体稳定地提供粮食和水的供应;不漏餐,也不饿肚子
吠陀(dosha)可以由其所不具备的特性来安抚。因为瓦塔常常使人反复无常且多变,也可用相反的素质——稳定和规律来抗衡。借助于不误餐和按时就寝等一些小事来安抚瓦塔会颇有收效。长期压力会造成严重的瓦塔失衡,因此可以特别关照自己,创造一个安静有序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如果称心如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瓦塔的不确定和不安全倾向。
当你在瓦塔影响之下时,你会自然寻求温暖;冬天保暖和其他季节晒太阳都会让吠陀满意。你的饮食应当侧重于烹调讲究的营养食品;阿育吠陀认为不易消化的油腻食品都对瓦塔有好处(这就是长时间炖的菜和汤在冬天显得魅力十足的原因)。如果在冬天避免凉菜、冰水、酒和干的或没煮熟的食品,也可以纠正人体这时会出现的瓦塔恶化。一般而言,任何刺激性因素,包括咖啡、烟和酒精,都会造成瓦塔的失衡。
一旦瓦塔失去平衡,就会导致睡眠的不稳定和不连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早些就寝并避免深夜读书和看电视。人体每天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平静、放松和安宁。冥想十分理想,因为神经系统进入深度宁静有助于协调由瓦塔所调节的人体同步节奏。许多人认为,安逸亲切的家庭生活是近几十年正在逐步消逝的理想生活,但从瓦塔吠陀(Vata dosha)的角度看,这是不可或缺的。
瓦塔与温暖的油有着密切的关联;每天用温暖的芝麻油按摩脚部、头部和腹部是消除神经压力的最好办法。上油应当用轻而缓慢的动作,而且应当在刚刚起床之后或者就寝之前。每当遇到以下情况,应当特别注意瓦塔的平衡:在病愈康复或者遇到精神压力的时候;倒时差的时候;显出郁闷、长期疲惫和筋疲力尽时;或身体受伤时——所有这些状况都会造成瓦塔的严重波动。
如果你发觉瓦塔失衡的长期症状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吃饭时加入甜、酸和咸的味道;这样可以维持瓦塔的平衡。吠陀要达到平衡,需要比较酸和咸的食品。
·避免苦、涩和辛辣的味道。涩在阿育吠陀中算一种味道,这是在嘴里发干的食品所含的味道(豆类、石榴、茶叶等)。
·如果你生活在干燥、寒冷和多风的气候之中感到不舒服,可以考虑搬到一个气候温暖的地点,这有益于瓦塔的平衡。根据阿育吠陀,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活得很好,只是要确保住宅和工作地点的空气温和潮湿。避免在冬季的寒风和长时间的室外活动。在寒冷气候中,按时吃上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是抵抗瓦塔的好办法。
·尽可能在平和、安静、亲切的环境中坐下来吃每顿饭。边走路边吃饭会影响到瓦塔。避免任何种类的节食、禁食或在一段时间不吃饭。
·如果你的肠胃没有规律——瓦塔失衡的常见问题——争取每天少食多餐(最后一餐应当在日落之时,或者至少就寝前数小时)。
·乘飞机或开车外出,应避免不间断地长时间旅行。如有时差问题,到达目的地之后,应尽快休息或睡觉。路上喝大量的水、在飞机上喝茶或白开水都有帮助;酒精和冷饮常常会加剧对瓦塔吠陀(Vata dosha)的影响。
·洗香料浴或泡温水澡时加上几滴香料都有助于瓦塔达到舒适。选择温暖、清馨的香料,诸如冬青油、檀香、樟脑、桂皮、九层塔、橘子、玫瑰天竺葵和丁香。
·做饭时,调味料应当选择发甜或发热的种类,比如:姜、黑胡椒、姜黄、桂皮、芥末、薄荷、辣椒、辣根、小茴香、肉豆蔻、小豆蔻、芫荽、茴香、九层塔、牛至、迷迭香、鼠尾草和百里香。 
 DNA修复能力可能与癌症有关 
 青岛新闻网  2005-01-18 20:06:40   


    美发现DNA修复能力受损可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
   

    新华社洛杉矶1月17日电(记者陈勇) 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人类基因的DNA(脱氧核糖核酸)自我修复能力受损,可能导致乳腺癌发病风险提高。科学家评论说,这一发现
可能会为癌症研究与治疗开辟新途径。

    DNA修复是人类基因组保持完整性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其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删除DNA链上多余的核苷酸。早先的研究已发现,DNA修复能力下降,会使基因损伤累积,从而可能导致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变异。

    为了验证DNA修复能力与乳腺癌发病率的关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桑特拉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人员从多对姐妹身上收集血样,而作为研究对象的每对姐妹中有一个已确诊为乳腺癌患者,另一个则不是。

    通过对比这些血样培养出来的细胞系,桑特拉等人发现乳腺癌患者的细胞DNA修复能力普遍比对照组的细胞差,DNA修复能力的下降会导致乳腺癌发病风险双倍提高。如果将研究对象的DNA修复能力分成4级,那么DNA修复能力最低的人,患乳腺癌的风险是DNA修复能力最高者的3倍。

    研究人员在将于19日出版的《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上发表论文说,实验结果证明DNA修复能力低的人更容易患乳腺癌,也许DNA修复能力可以作为判断人罹患乳腺癌风险的一种生物标志,尤其是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可能更有效。

    在同一期《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上,其他科学家对这一研究成果评论说,目前要检验DNA修复能力还比较困难,如果能有一种简便、快速测量DNA修复能力的手段,那么科学界将更好地理解DNA修复能力和癌症发展的关系,并有可能开发出减少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