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6s升级了怎么降级:学海拾贝·內修和外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38:09

学海拾贝·內修和外治

 

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对个人在认识事物和品德修养方面的要求,称为“内修”这种自我完善是在个体自身进行的,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教导人们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从家庭走向社会,负起社会的责任。即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称为“外治”。外治以内修为基础,内修是外治的先决条件。没有个人的品德修炼,没有个人的知识才干,要想治理好家国是不可能的。我们今天选拔干部的标准,也正是以德才兼备为先决条件。在这里,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也就是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后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中间最重要的一环。外治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正因为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家庭和家族),所以才有一个首当其冲的克服感情偏私的问题。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美国人说,“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德国人说:“人无国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福的人。”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关系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孔子的时代,以及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家(族)长都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因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国与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齐其家”。 当然,现代社会国已不允许实行家长制,家已大大地民主化。而且,不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已成为过去,就是孝、悌观念也日渐式微,其家不可教而能救人者的现象也不是无之,比如说,一个优秀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些当政官员的公子以身试法等等。这类事情屡见不鲜,很是令人深思。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学》的这一章反复强调以身作则,要求“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指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些思想却并不因为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对”欲治其国者“的告诫,值得推荐给当政为官的人作为座右铭;也是对儒学”恕道“原则的阐发,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

春秋时期,“国”的概念是指诸侯国,“天下”指所有诸侯国尊奉的周王朝。所以,《大学》说平天下先治国,现在我们可以把天下理解为社会。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父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要以身作则,推已及人。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总之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当今社会来说,就是做领导的处处事事要以身作则,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利益,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廉政爱民,公正无私,并且要处理好个人、家庭、和国家社会的关系,管好自己的家属子女,做一个受人民爱戴的好官好人,做促进社会和谐,人民安宁幸福的带头人。20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