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韵达快递电话: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22:35
编辑怡爽文/东子
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中国首席父教专家教子精华:
父亲是你终生的职业(1)
某公司老板每天公务繁忙,应酬多多,家里的事情一概交给妻子打理,包括女儿的所有事情,也都是妻子一个人操心。
这天,这位先生难得在家休息,家里的电话铃声响起。妻子带着女儿逛街去了,他只好接起电话。电话里一个女孩子找他的女儿,当得知他女儿不在家的时候,这个女孩子委托他转告他的女儿一些事情。这位先生很认真地拿过纸和笔,把对方的话一一记了下来。
晚上,妻子带着女儿回来了。这位先生拿过记录的纸条,不敢有一点遗漏地向女儿转达电话内容。女儿刚开始还一脸严肃地听着,然后就怪模怪样地冲妈妈笑,最后和妈妈一起哈哈大笑起来。父亲吓了一跳,很不理解女儿笑什么,甚至有些不高兴:我对你的事情这么重视,你还这么笑,什么意思嘛。
结果女儿说,那个电话是她打的,她和妈妈打赌,想看看父亲能否听出自己女儿的声音。
结果,女儿赢了。
父亲听了后,半天没有说话。
这是一位忘了自己是父亲的父亲。
据报载,在当红歌星刘德华的一次歌迷见面会上,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对他说了一句令如今为人父者汗颜的话:“今天,我爸爸住院了,但我没去医院看他,而是到这里看你来了!”
一边是给了自己生命,并养育自己十几个春秋的父亲,一边是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歌星,女孩子最终选择了去看歌星,尽管父亲正在住院。
听了这句话,我们可以指责女孩子不守孝道,缺乏亲情,可是这难道不是一个做父亲的失败吗?
有人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同样的问题:“你最尊敬的人是谁?”问及日本中学生,答案是:第一是父亲,第二是母亲。问及美国中学生,答案是:第一是父亲,第二是球星,第三是母亲。问及中国中学生,答案五花八门,但是前10名中没有父亲和母亲!在日本和美国孩子的心目中,父亲具有不可取代的崇高地位,但在中国孩子心里,父亲占据的位置微乎其微。
追溯中国的家庭教育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实对有家庭教育传统的中国来说,历来就重视父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古人用“天下无如父子亲”来描述父子关系的亲密程度,并对父亲的责任定义在一个“教”字,认为:“父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
“父当以教为事”,要求父亲们教好孩子,使其行为规范化,合乎社会要求。如果一个家庭不教子,会被指责“未尽父兄之责”。“养不教,父之过。”强调了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担当的责任,而“有其父必有其子”则强调了父亲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之大。
颜之推的家训、曾国藩的家书和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堪称父亲角色研究的典范。北宋一诗人在做了父亲后写下这样两句话:“鞠育教诲诚在吾,寿夭贤愚系与汝。”可以说把父亲的职责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可是进入20世纪,由于受家庭分工观念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父亲的职责渐渐只锁定在家外,父亲教育逐渐在家庭中隐退。
当父亲在家庭中只是忙于赚钱养家,担当的只是养家糊口的角色的时候,却鲜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自然父亲在孩子心里不会占据太大的位置。
可喜的是,最近十几年来,渐渐有人关注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话题。从国外传来的一些有关父亲教育的思想,也开始影响国人的意识。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父亲是你终生的职业(2)
在美国,父亲分担育儿职责成为一种时尚,在关心子女成长的中等收入家庭中,这种情况尤为风行,而且开始流行全职爸爸。正常上班时间,在公共场合随处可见抱着孩子的年轻爸爸,甚至在一些学术会议上,也能见到妈妈专心开会,爸爸在一旁耐心地照料婴儿的场景。这些全职爸爸乐此不疲,还利用互联网互相鼓励,组织全职爸爸协会。
中国尽管有着深厚的传统家庭观念,但在这一方面还是迈出了脚步。最近一家公司对这一挑战传统家庭观念的新观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6%的被调查者认为:“家务不应该只限于妇女,男人也可以辞职回家操持家务,教育孩子。”而不赞成此观点的仅占20%。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如果由于条件的限制或家庭的需求,夫妻双方确实需要一个主外一个主内的话,那么谁的能力强谁就主外。
现在在一些育儿网站上,已经有少数全职爸爸出现,而且有些豁达的全职爸爸开始撰写专栏或者开博客,交流自己的育儿经验和感受。
全职爸爸的出现是对传统社会家庭教育观念的一种变革,是父亲参与、重视家庭教育的一种体现,其意义可谓积极而深远。
从整个社会来看,跨入新世纪以来,终身教育和毕生发展的理念日益成为社会的主导。社会的发展要求参与社会竞争的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独立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这些素质仅靠母亲的教育是很难饱和的。
所以,在时代的要求下,人们开始思索如何改变过去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状况。
从1985年开始,一个父亲支持方案在美国和加拿大逐渐发展和实施,很受人们的欢迎。而在我国,尽管亲子教育已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并没有把父亲教育从亲子教育中细化出来。也就是说,还没有充分体现父职的作用。
不过,人们对于父亲这一角色的认识已经有所改变,据调查,有70%的父亲表示,只要条件许可,愿意学习做一个能够全方位承担父职的称职父亲。
一些地方开始采取种种措施引导父亲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比如鞍山市成立了父范学堂和父亲俱乐部,同时还开通家庭教育咨询热线,举办父亲的力量大型报告会等等;上海市把家长课堂细化为“父亲课”和“母亲课”,着重突出父亲教育和母亲教育的不同之处,给父亲具体的指导,从而帮助父亲们成为负责任的父亲,更好地担当起父亲的角色。
有许多父亲在事业上很优秀,在自己专业领域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是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忽略了给孩子关爱。
我认识这样一位父亲,他曾是某中学校长,工作能力很强,业绩突出,被广州一重点中学聘去任校长。带着激情,他南下创业,并出于给儿子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的目的,把儿子也带到了这所学校。可是,把儿子安排妥当后,他就因为全身心投入新的事业而无暇照顾孩子。结果他儿子在陌生环境里无法适应,加之想念妈妈,更加无法安心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乃至无法跟上同班同学的学习步伐。当孩子不得不中途辍学,他才后悔不迭。尽管自己来广州后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可是一想到儿子,他就痛苦不已。在他看来,这是自己最大的损失。
工作是永远也忙不完的,但孩子每天都在长大,他成长的脚步等不了您。等孩子长大离开自己,我想您也会和这位父亲一样愧疚。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父亲是你终生的职业(3)
有位做厂长的父亲,向我讲述了自己认识到做父亲的责任的心路历程:
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有了儿子,那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我是父亲,他是儿子,父亲要有父亲的责任。
因此,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我的心都放在事业上,天天出差,把家事全托付给妻子,对家里的事情,儿子的事情从来都是不闻不问。直到儿子上了中学,有一天回家偶尔看到儿子的考试卷子,发现孩子的考试成绩太差了,一问他妈妈,才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一直很糟糕。
我当时很气恼,只想着教训儿子一顿。没想到孩子对我说,我需要跟你像成人一样平等地谈话。我突然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了。而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我几乎什么都没带给他。唉,当时心里好愧疚,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啊。我一定要弥补上这个父子交流的断层。
从那以后,他抓住一切机会和儿子相处和交流,直到儿子上了大学,他们依旧保持每天交谈一个小时的习惯。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职责。”是啊,工作很重要,事业很重要,赚钱很重要,但是当你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当你被赋予父亲的责任,还有什么比培育他成人更重要的呢?
很久以前曾读过这样一段文字,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依旧记忆犹新。
快过圣诞节了,这一天,5岁的小男孩在家门口期盼着,等着爸爸下班回来。终于看到爸爸疲惫的身影朝家门口走来,小男孩高兴地迎上去,仰着头问爸爸:“爸爸,您1小时能挣多少钱?”
爸爸劳累了一天,面对孩子的这个问题有些不耐烦:“小孩子问这干什么?”
小男孩用央求的目光看着父亲:“我想知道,您能告诉我吗?”
“20美元。”父亲没好气地说,然后自顾自走进了房间。
小男孩紧跟在父亲身后,从口袋里掏出10美元,在手里揉搓着,然后小声问父亲:“爸爸,您能再借我10美元吗?”
父亲越发不耐烦:“要钱干什么啊?你不是有零花钱吗?”
“到圣诞节的时候,我凑不够20美元。”
“为什么要凑够20美元?你需要买圣诞礼物吗?”父亲边说边掏出10美元,放在小男孩手里。
小男孩把两张钞票整理齐整,然后很郑重地高举到父亲面前:“爸爸,我能用这20美元买你1小时吗?圣诞节的时候,求你用1小时陪我玩!”
这位父亲长时间无言,他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
美国著名心理教育学家尼金·玛洛娜女士曾呼吁:“当你早晨起来,打上领带,匆匆奔向自己为之操劳和奋斗的工作与事业时,您是否曾经认真地思考过自己对儿女所承担的义务呢?”
我很欣慰,在家庭教育的舞台上,我这个父亲没有放弃自己的角色。从成为父亲那一天起,我就担负起父亲教育的职责,为女儿的健康成长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
我做的最基本一点,就是尽量增加和女儿相处的时间,每天都尽可能地拿出一定的时间陪她玩,和她一起看书、看电视。尤其确定了“三三教子”理念后,我更是注重在孩子玩的时候、看书的时候以及看电视的时候,和她坐在一起。这种亲密无间的相处,让孩子把我当成最知心的朋友。
除了让女儿每天都看到我,我更多地在塑造女儿性格以及培养心理素质方面倾注心力。她妈妈多为孩子的饮食、起居操心,为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费力,而我更多地注重孩子的内心培育。通过充分发挥父职,依依不仅自信、开朗,而且具有男孩子般的果敢、坚强和不轻易服输的韧劲。同时,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我觉得这孩子越来越像我了,这让我感到快慰。
也许您是财富多多的企业家,也许您是赫赫有名的作家,也许您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可是,在所有的身份中,父亲这一职务最值得您去付出心血。
我们知道,对于孩子来说,父亲母亲共同对其实施教育,孩子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任何一方教育的缺失,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除此之外,您还应进一步了解这样的事实: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襁褓中的孩子,并非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近母远父。更令人惊讶的是,孩子的悦父态度比悦母态度更为积极,当父亲在场时,孩子会更多地微笑,牙牙学语,注视父亲和大笑,从这个意义上说,父亲是孩子眼中的第一快乐天使。
而当孩子一天天长大,父亲对孩子采取的以激励为主,并不过分约束的亲子态度,让孩子感到自由而又充满安全感和愉悦感,这有可能使孩子获得最佳发展。到孩子长到可以到外面的世界玩耍的年纪,他开始寻求和超越父子、母子关系以外的亲密伙伴,这个时候如果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很密切,孩子会首先把视线锁定父亲,而非母亲或其他亲人。
我通过十几年大量的调查发现,孩子很小的时候听母亲的教育的比例高于父亲,可是到读小学的时候,愿意听母亲教育的比例逐渐下降,尤其到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母亲的教育影响力急剧下降。到孩子上了中学,愿意听父亲教育的比例便超过了母亲。
如果把这个数据变化用坐标图画出来的话,母亲的教育影响力是一个抛物线,而父亲是一个缓缓上升的斜线。这个现象告诉我们,父亲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孩子的影响力更大,孩子潜意识中更容易接受父亲对自己的影响。
了解了这些,您还有什么理由不用心去做一个好父亲呢?
而当上父亲很容易,但要做一个好父亲,还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如何爱孩子,如何教育孩子,是每个做父亲的需要学习的课程。
从你做父亲那一天起,“父亲”就是你终生的职业。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我是父亲!
做事有条理易成才
有本杂志上刊登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商人,在小镇上做了十几年的生意,到后来,他竟然失败了。当一位债主跑来向他要债的时候,这位可怜的商人正在思考他失败的原因。
商人问债主:“我为什么会失败呢?难道是我对顾客不热情、不客气吗?”债主说:“也许事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你不是还有许多资产吗?你完全可以从头再来!”
“什么?从头再来?”商人有些生气。
“是的,你应该把你目前经营的情况,列在一张资产负债表上,好好清算一下,然后再从头做起。”债主好意劝道。
“你的意思是要我把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详细核算一下,列出一张表格吗?是要把门面、地板、桌椅、橱柜、窗户都重新洗刷、油漆一下,重新开张吗?”商人有些纳闷。
“是的,你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按你的计划去办事。”债主坚定地说。
“事实上,这些事情我早在15年前就想做了,但是一直没有去做。也许你说的是对的。”商人喃喃自语道。后来,他确实按债主的主意去做了,再后来,他成功了!
做事没有条理的人,无论做哪一种事业都没有功效可言。而有条理、有秩序的人即使才能平庸,他的事业也往往有相当大的成就。
做事有条理对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是他的做事态度,是他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条理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孩子做事有条有理,在学习上就不会浪费时间,学习效率也极高,时间也一定很充足,一切必能依照预定的计划去进行。就像厨师用锅煎鱼,不时地翻动鱼身,会使鱼变得烂碎,看起来就觉得不好吃。相反地,如果只煎一面,不加翻动,将会粘住锅底或者烧焦。最好的办法是在适当的时候,摇动锅子,或用铲子轻轻翻动,待鱼全部煎熟,再起锅。
任何伟大的品格、超人的才能,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日常小事上积累的结果。不愿干小事的人必定干不了大事。
许多孩子都有早晨起床找不到袜子、学习用品或者生活用品的现象,这便是做事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的表现。
做事情缺乏条理、没有计划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导,孩子们往往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给他们的一生带来麻烦。
一位小学生做事非常磨蹭,本来没有多少作业,却非要拖到很晚,熬得妈妈又气又急。
有一次,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她跟儿子约定,做作业的时间只有半小时。然后,妈妈把闹钟上好,同时,儿子开始做作业。半小时一到,闹钟就响起来,儿子还差两道题目没做完。儿子向妈妈投来求助的眼神,但是,妈妈毫不犹豫地说:“时间到了,你不要做了,睡觉吧。”
第二天,妈妈把儿子没做完作业的原因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支持妈妈的做法。这天晚上,妈妈又上好了闹钟,儿子一开始做作业就很抓紧时间,效率明显提高,居然顺利地在半小时内做完了作业。
从这以后,儿子做作业的速度和质量都提高了。而且,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他都会有意识地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限,有计划地去做了。
引导孩子周密计划,学会有条理、有理智地生活,都离不开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说,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冲动蛮干乱计划。
一位爸爸用另一种方法,使儿子改掉了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这位爸爸这样说道:
一次,我发现儿子又忘戴红领巾了,为了让孩子尝尝丢三落四的后果,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次,我没有给他送红领巾。儿子放学回来沮丧地说,因为他没戴红领巾,他们班被扣了1分,同学们都责怪他。于是,我趁热打铁地说:“以后你一定要把该带的东西整理好!”儿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从这以后,儿子做完作业总是认真地收拾书包,嘴里还念念有词:“钢笔、尺子、语文书、默写本、文具盒、红领巾……”此后,孩子做事有条理多了。
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有条不紊地处理应该处理的事情。做事没有条理的人,他将无法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也无法很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做事没有条理、没有计划的孩子将会比其他人走得更辛苦。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呢?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么,父母都要让孩子做得有条有理。例如,房间摆设井井有条,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以免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到;晚上睡觉之前,整理好书包,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事实证明,一个养成了有条理,讲效率(做事情不拖拉)的好习惯的孩子,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做作业、完成任务有计划,今日事情今日毕,都有助于孩子的成功。相反,一个生活无序,东西随便乱放,学习缺乏条理性的孩子,不仅影响学习的效率,还常常会吃无序习惯的苦头,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的孩子一会儿看这本书,一会儿又看那本书,一会儿想做这个,一会儿又想玩那个,结果什么都没有学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从小没有养成做事情有条理的良好习惯。
书包网www.bookbao.com
按时睡觉并非小事
几乎每个中小学老师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学生上课打瞌睡,这个问题在一些重点校尤其突出。每天上午第一节最为严重,下午第一节次之,周一的第一节更是令老师防不胜防,真是此起彼伏,摁下葫芦起了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第一节课学生容易打瞌睡有生理上的原因。这是由于饭后消化系统功能加强,分配了大量血液,大脑供血不足引起。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如果一些学生嗜睡喊不起来,肯定有别的原因。如果是在班上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可能是秉烛夜读比较迟,以至于精力不济,上课犯困也属正常,老师稍微提醒即可,并充满关怀和爱护,他可能很快就会振作精神。如果经常是这样,那晚上的休息时间肯定挪作他用了,甚至透支了很多。
对于儿童来说,包括晚上的睡眠和午睡,一天一般要睡够9至10小时。当然睡眠有个体差异,短眠型的人可以睡少一些,但也要睡够。所谓睡够,就是睡后头脑清醒,白天不困倦,精力充沛。
挤占睡眠时间太多,睡眠时间太短,大脑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就会影响大脑的敏感度、记忆力、思维能力,也影响孩子的心理情绪。这样学习,效率不高,常常是得不偿失。
睡好的第一要诀就是守时。睡不好的孩子,大多与他们睡眠不守时有关。
一项针对小学生的调查显示,约有27%的孩子没有固定的睡眠时间,很多孩子都是在晚上10点之后才睡觉。很多父母对孩子不能按时睡觉满不在乎。但实际上,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
有的孩子写作业很拖拉,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要削铅笔,作业每天都要磨蹭到很晚才能写完。有一些居住条件不太好的家庭,如果家里常来客人就容易对孩子造成睡眠干扰;有的父母不注意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休息条件,经常在家里打牌,直到夜里十一二点,吵得孩子无法睡觉;有的父母晚上长时间看电视或DVD,孩子的睡眠受到干扰。还有一些父母给孩子选择了离家很远的学校,孩子必须早起上学,睡眠时间也得不到保证。
睡眠不足对健康的危害甚大,切勿轻视。睡眠不足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
曾有科研人员把24名大学生分成两组,先让他们进行测验,结果两组测验成绩一样。然后,让一组学生一夜不睡,另一组正常睡眠,再进行测验。结果没有睡的一组学生的测验成绩大大低于正常睡眠组的学生的成绩。由此,科研人员认为,人的大脑要思维清晰、反应灵敏,必须要有充足的睡眠,如果长期睡眠不足,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会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和处理事物的能力。
2. 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现代研究认为,儿童的生长发育除了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外,还与生长素的分泌有一定的关系。生长素是下丘脑分泌的一种激素,它能促进骨骼、肌肉、脏器的发育。由于生长素的分泌与睡眠密切相关,即在人熟睡后有一个大的分泌高峰,随后又有几个小的分泌高峰,而在非睡眠状态,生长素分泌减少。所以,儿童要发育好,长得高,睡眠必须充足。
3. 导致疾病发生。
经常睡眠不足,会使人心情忧虑焦急,免疫力降低,由此会导致种种疾病的发生,如神经衰弱、感冒、胃肠疾病等。瑞典一家医学研究人员发现,睡眠不足还会引起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增高,使得发生心脏病的机会增加。澳大利亚的一个研究学会提出,人体的细胞分裂多在睡眠中进行,睡眠不足或睡眠紊乱,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由此有可能产生癌细胞的突变而导致癌症的发生。
孩子出生后我们就应开始培养他良好的睡眠习惯。足够的睡眠是保证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孩子越小,所需睡眠时间就越长。随着年龄的增大,睡眠时间慢慢减少。
有的孩子因为精力旺盛,到了大人认为他该休息的时候仍不肯睡;有时候他明明呵欠连连,还是不肯睡。那是他不愿因为睡觉而错过大人的活动,尤其是家里有客人来访,气氛正热闹,突然叫孩子去睡觉,他如何甘心呢?有的孩子是怕黑或怕孤独;有的是午睡睡多了,真的不困;还有的是睡前情绪过于兴奋,一时无法平缓下来。
孩子不愿睡觉,使一些父母伤透脑筋。东子为此提出以下一些忠告。
1. 对孩子要严格要求。
家长和孩子之间常常为睡觉产生矛盾,但是只要家长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孩子是会遵守的。一旦给孩子规定好上床睡觉的时间就不要改变。即使这时爸爸刚好进家门或者叔叔来做客,也不允许孩子多待会儿。睡觉时间越明确,孩子就越容易按时去睡觉。但不要把“天黑了”当做孩子上床睡觉的标准,因为夏天白天很长,这种说*引起孩子的误解。
2. 要考虑孩子的情绪。
孩子正在做游戏时,父母要他上床睡觉,这就很不明智。最好的办法是事先提醒孩子 “现在离睡觉时间还剩半个小时了”,使孩子们有时间逐渐习惯睡觉这个概念。
3. 要同孩子讲清睡觉的准备过程。
对孩子来说,睡觉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孩子感到他好像一去不复返了,他不知道当他第二天醒来时,周围的一切是否会变样。因此,睡觉前有必要和孩子讨论一下要让孩子做的事情。孩子明白他们该做什么后,往往会令人吃惊地顺从。孩子上床后,做父母的应该给他讲故事,并给孩子盖上他喜爱盖的毯子或被子,这样做都有助于孩子产生一种安全感。
4. 要有相对固定的休息时间。
让孩子每晚在大致相同的时间里,按同样的顺序整理房间、洗脸、刷牙直至上床睡觉,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 要使睡觉前的一段时间成为安静的时间。
噩梦、梦游或夜间惊恐等,在那些上床睡觉前保持安静的孩子中很少发生。你可以给他读书、讲故事或者听音乐,但不要让孩子白天玩得很累,而使他由于兴奋不容易入睡。
6. 及时表扬孩子的进步。
当孩子睡觉有进步时,早晨起床后父母要给予表扬,这样可以促进孩子的成熟,让他懂得培养自控能力并不是件痛苦的事。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认真吃饭也很重要(1)
在幼儿园接孩子时,家长关心的问题往往是:“我家的孩子吃了多少饭?”“今天吃什么?”“我家孩子把今天的菜全吃完了没有?”……但很少有家长问孩子有没有认真吃饭,其实,孩子养成认真吃饭的习惯也很重要。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平衡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但目前有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吃得“好”,却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许多孩子形成吃饭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育。
如今的儿童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多数幼儿在家甚至是由成人喂食的,更有甚者是追着喂,哄着吃,打骂着吃,更别提良好习惯的培养了。
看看下面这两位年轻母亲的感慨:
①孩子快3岁了,每次吃饭都是一件让我俩头痛的事情。除非饿极了,才认真吃两口,一有什么东西吸引了他的注意力,马上就转过头去,真拿他没办法。而且他还十分挑食,喜欢吃面食,而我们认为有营养的,他怎么也不吃,吃了也马上吐出来。
②我的宝宝今年两岁半。自从他断奶后,最让我头疼的就是他不好好吃饭。每次吃饭时,他总是用手抓饭、抓菜、抓勺子、抓碗,弄得到处都是饭菜和油腻。为了不让他抓饭菜,我就在吃饭时塞给他几样玩具。这招很灵,他果然不抓饭菜了,我也用不着不断地从他手中抢夺饭菜和碗筷了,我可以趁他在玩玩具时往他嘴里塞一口饭菜。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一口饭菜他要吃很长时间,半天也不咽下去。而且每顿饭吃得很少,这怎么行呢?后来,我发现他爱看电视。为了让他多吃点,我就让他边看电视边吃饭,趁他看得入神的时候赶紧给他塞一口饭菜。开始效果还行,后来他就只顾着看电视了,吃得又慢又少。
我非常理解家长们的苦恼,但让我们想象一下孩子们吃饭时的情景:饭菜与玩具同时放在餐桌上,电视的声音不绝于耳,大人孩子像走马灯似的走来走去,大呼小叫,收拾残局。这饭怎么吃得下啊!
我经常遇到父母咨询关于孩子吃饭的问题,有的偏食,有的挑食,有的干脆不爱吃。不好好吃饭的根源难道真的在孩子身上吗?不,根源在于父母。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吃饭的问题上,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曾在家教报告现场,直言不讳地告诉一些家长,对于偏食、挑食的孩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饿他三天,以后啥都吃了。孩子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就是父母惯出的毛病。
咱再说回以上的两个例子。在吃饭时给孩子玩玩具、看电视,目的都是为了让他多吃点,可是结果如何呢?孩子仍然吃得又慢又少。这是因为,孩子在专心玩的时候,是不可能专心吃饭的,吃饭需要一心一意地吃。所以,家长“趁他在玩玩具时往他嘴里塞一口饭菜”、“趁他看得入神的时候赶紧给他塞一口饭菜”,最后都是徒劳。
试想一想,我们到餐厅吃饭,如果有人站在我们的餐桌旁等座位,我们会吃得不踏实。这是因为我们没有一心一意地吃饭,心里惦记着旁边等座位的人。
小时候不能规规矩矩吃饭的孩子,将来上学时几乎百分之百不能安安静静地听课,长大后更不能专心致志地做事。可见,吃饭是连接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的重要环节。而父母的意识更是决定了孩子的行为。父母的意识改变了多少,决定了孩子的行为改变的方向和速度。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认真吃饭也很重要(2)
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该吃饭时就要认真吃,直到吃饱为止,尽量减少环境因素对孩子吃饭时的干扰。
孩子良好的进食习惯,需要在大人的帮助下才能养成,所以家长首先要改变喂养方式和方法。建议及早令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比如定时、定量,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这顿不吃好,过了时间就没得吃,直至下一顿才能吃,这期间除了可以喝水外,零食是绝对不能吃的,无论孩子说自己有多饿,以此强迫他形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其实孩子偶尔饿一两顿是不要紧的,绝对不能养成孩子边吃边玩的坏习惯。
家长本身也要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言传不如身教,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如果大人的饮食习惯不正常,或者常常随便以零食果腹,自然没有理由要求孩子定时吃饭。
尽量做到吃饭的时间一到,全家人一同在餐桌上用餐的习惯,并规定孩子须吃完自己的那一份餐,如果孩子不吃完,就算他等一下饿了,也不要再给他任何零食。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定时、定量吃饭的习惯。
其实孩子偶尔不想吃饭或有时吃得多,有时吃得少完全是正常的。只要不是有疾病,不必过分担心,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或一定要再吃一点什么补上。孩子一两餐吃得少,不会影响孩子的发育。另外,食量的大小并不等于食欲的大小。有些孩子天生食量小,但他消化吸收功能好,吃比较少的量就够了。因此,家长注意不要和别的孩子去比谁吃得多或少,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就行。
另外,还要注意鼓励孩子独立进餐。幼儿随着手的动作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周围事物兴趣的不断增加,常常有想自己动手吃饭的意识。当大人给他喂饭时,他会动手去抢勺,或用手去抓饭菜。对此,家长一定要抓住时机加以鼓励和培养,不要怕将衣服弄脏,也不要怕将饭撒落一地。吃饭前,给孩子洗净手脸,围上一个干净的围嘴,让孩子坐在小椅子上。吃饭时孩子和大人各拿一把勺,采取大人喂饭和孩子自己吃同时进行。这样做既可保护孩子吃饭的积极性,又可避免孩子自己吃不好饭,或将饭吃凉的现象。等孩子长大一些,能完全独立进餐了再放手让孩子自己吃。在小儿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孩子进餐的积极性,大人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吃饭,放弃对孩子吃饭的控制,鼓励孩子自己吃饭。
要重视孩子食欲的培养。食欲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进食量,影响儿童营养的摄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位母亲都非常重视儿童的营养,不少母亲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变着法地给孩子做各种食物,希望孩子多吃、吃好,而忽略了对吃饭兴趣的培养。其结果是孩子将吃饭当成一项任务,每天在父母的监督下“很不情愿”地完成它。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孩子吃饭的兴趣比孩子每餐吃下了多少更为重要,它可使孩子受益终身。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懂得节俭才能积累财富(1)
有个工匠手艺很好,做出来的东西不但精巧,而且耐用,所以生意很好,赚的钱也不少。可是工匠好吃,好穿,好玩,因而钱虽然赚得不少,却老是不够用。工匠有个邻居,是个大富翁。听人说这个富翁原来很穷,后来不知怎么的,钱就渐渐多了起来。工匠便想去请教富翁,问他应该如何才能有钱。
到了富翁家,他先说明来意。富翁听了,微微一笑说:“这个,说来话长,却也很简单,你且等一等,让我先把灯熄了,再好好对你说。”说着,顺手就把灯关了。工匠原也是个聪明人,一看这个情形,马上便明白了,立刻高高兴兴地站起来,说:“先生谢谢你,我已经都明白了,原来致富之道在于勤俭二字,是不是?”
勤是勤劳,俭是节俭。卖力工作固然能增加收入,但还要懂得当用则用,当省则省,才能积累财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很多人或许并不真正懂得这两句诗的含义。浪费一粒米饭,有什么可小题大做的呢?然而,这个细小的看法却有可能演变成花钱大手大脚、随意浪费的习惯。一粒米不珍贵,那么一碗米饭又有什么珍惜的呢?浪费一顿精美的晚餐又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节俭尤其体现在细节处。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来之不易,都是人们辛勤劳动换来的。
只有真正懂得劳动的艰辛,才会真正理解节俭的含义。这才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勤俭节约。
当然,仅仅做到节俭还远远不够。中国有句名言“只勤不俭无底洞,只俭不勤水无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人的身体只有消耗却没有营养的汲入,几天就会失去生命的动力;如果江河失去了源头,也终有一天会干枯;如果不通过勤劳努力去获取财富,再大的家业也会坐吃山空。
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一位老人去世时,只给两个儿子留下了一块写有“勤俭”的匾,除此之外什么也没给。后来兄弟俩分家时,便把匾从中间锯开,哥哥要了“勤”,弟弟要了“俭”。结果,哥哥每日辛勤耕作,但不知节俭生活,花钱大手大脚,经常入不敷出,两手空空;而弟弟则省吃俭用,却不知勤劳耕作,结果很快就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消耗殆尽。后来经过仔细琢磨,兄弟俩把匾又合在一起,勤俭持家,终于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很多的家长认为如今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了,社会的经济环境也越来越好,就没有必要再让孩子吃苦了,让孩子吃好、穿好,做家长的脸上也有光彩。条件好了是否还要讲究勤劳节俭?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因为:
1. 这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劳动。劳动创造了人,人离不开劳动。只有劳动,才能生产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只有不断地劳动、辛勤地劳动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养家糊口。只有节俭,才能积累财富,才能发展,才能以备应不时之需。
2. 是事业成功的需要。
我国有个考察团访问日本,参观了日本屈指可数的大财团之一——丰田公司。细心的参观者发现卫生间里,每个抽水马桶的水箱中都放有几块砖,他们感到十分惊奇。日方人员见到客人面带惊异的神色,便笑着解释:放砖是为了缓解水流速度,节约冲水量。节俭是丰田公司事业成功且经久不衰的一大因素。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懂得节俭才能积累财富(2)
在水箱中放砖头,按某些中国人的说法算是十足的“小家子气”。然而,日本丰田公司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靠这“小家子气”发“家”致富,走向成功的,这种致富不忘节俭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
德国前总理科尔有次宴请朋友,快吃完时,发现盘子里还有些汤汁,便用面包在盘子里擦了一下。他吃完面包后,发现盘子里还有点汤水,就毫不犹豫地拿起盘子,用舌头舔了起来。德国之所以能从二战后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一跃而成为经济强国,正是由于千千万万个德国人,都有科尔总理的这种节俭的精神。德国现在富了,但他们没有忘记过去。
与日本、德国相比,中国一直很穷。虽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有所提高,但人均收入仍是世界上偏低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仍处于温饱线以下,有数百万的学龄儿童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因此,我们更需要勤劳节俭。
3. 是孩子锻炼成长的需要。
勤俭有助于磨炼人的意志,能锻炼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古人曾说过“俭能养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没有勤奋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畏艰险、努力拼搏的意志,就很难适应竞争日益剧烈的社会需要。俭朴的生活可以培养优良的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如果让孩子自小养成好逸恶劳,追求吃喝玩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那是很危险的。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节俭的好品质呢?
1. 首先家长要端正认识。
当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子女一般都是尽量满足其需要,这在情理之中。但在孩子的吃、穿、用等方面盲目与别人攀比,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追求享受、虚荣等不良心理。
2. 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孩子最初的行为表现主要是从父母身上模仿的。家长要有正确的劳动观点,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俭朴,精打细算,如珍惜粮食,节俭用水、用电等,在孩子面前起到表率的作用。
3. 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勤劳节俭的道理。
使孩子懂得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一滴水、一度电都是经过工人的辛勤劳动得来的,父母供他们衣食住行所需费用,也不是不费力气就挣来的。
4. 要让孩子从小事着手,养成节俭的习惯。
首先在使用学习用品上要讲节约,不要因为写错一个字就撕掉一大张纸,不要老是碰断铅笔芯,书包、笔盒能用就用,不要轻易换新的,做到物尽其用。同时要在生活上讲节约,如人走灯灭,一水多用,爱护衣物等。孩子的衣食住行,不要高档化,只要吃饱穿暖,整洁大方就可以,不必过分讲究。
5. 要管好孩子的零用钱。
零用钱可适当给一点儿,但不能过分宽裕。家长要关注孩子零用钱的用途,发现不正当的用途,家长要及时地指出。
6. 要富门寒教。
我们提倡教育孩子勤俭节约,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乱花一分钱,目的不是通过孩子的劳动为家里创造财富,让孩子少花钱而存多一点钱,而是要孩子从小就习惯于劳动,习惯于节俭,通过磨炼,形成良好的品质,使孩子更有出息。
锻炼身体与学习同行(1)
儿童时期正是养成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好机会。如果错过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受旧习惯的干扰,新习惯就难以形成。孩子的身体健康也必然有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身心健康的孩子才能学习更好。
1. 身体是学习的本钱。
有的家长认为,只有数学、语文、英语学习成绩好,能考上大学才是孩子成功的出路。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而耽误学习时间,不值得。其实,体育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体育锻炼能促进人的智力水平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使人的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思维更加灵活、协调。其次,人们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因为参加体育活动本身就必须克服困难,遵守竞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某些不良的个性品质。第三,体育活动能增进快乐,调节情绪。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科学家称之为“快乐素”,它能使人产生愉悦感。
重视孩子的身体,积极开展体育运动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孩子的体育锻炼是家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孩子有了好身体才能有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本钱,未来才可能为家庭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 家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有一些少年,几百米路都不愿意走,要坐车;袜子都不肯自己洗。自从电视机、电子游戏机、上网取代了以往的娱乐方式之后,孩子的活跃程度就不如过去了。一些医学专家指出,这样的少年儿童到了成年,就很容易患心脏病。
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发现,学生的身高体重指标明显提高,但是,他们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多年趋于停滞,甚至有所下降,肥胖儿童和超体重儿童比例有所增加,近视率居高不下。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不够,体力劳动减少。另外,我国儿童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弱点,缺乏抗挫折能力,意志比较薄弱,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孩子身心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国际的经济与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高素质的国民和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必然是健康的人。
儿童时期是人体形态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生长发育的好坏,对人一生的体质和体型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少年儿童合理的体育锻炼,有着特殊的意义。
3. 体育锻炼的作用。
有的孩子由于在学习上遭受挫折,内心忧郁、苦闷。体育项目是在室外进行,与在室内所受挫折相比,通过环境的改变,孩子的心理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根据孩子的具体身体素质情况,开展适合孩子的体育竞赛活动,如跑步,让孩子感受快慢输赢,不断鼓励其努力取胜,让其在体育比赛中体会由失败到成功的喜悦,让其逐步恢复在学习上所失去的信心。把形成的竞争精神用于学习上,以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有的孩子虽然在学习、纪律上存在着一些毛病,但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却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不少人还是体育尖子,这就给家长转化孩子的后进方面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展体育活动,让孩子受到压抑的爱好、特长得以释放,把特长充分地发挥出来,孩子会努力成为学校中优秀的一员。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锻炼身体与学习同行(2)
在体育锻炼中通过不懈努力达到获胜的目标,增强了孩子的身体素质,孩子还会表现出真正的勇敢精神。用顽强的意志去克服运动中的各种障碍,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正如一个踢足球的孩子的家长说:“当初孩子坚持要踢足球,我们挺担心他会落下学习成绩。谁知,这段时间下来,孩子不仅增强了体质,还学会了团结协作与吃苦耐劳,学习成绩也大大地提高了。”
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要一味追求运动的强度,而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他自己喜欢的、有条件的,并能坚持下去的运动。关键是要坚持锻炼,风雨无阻。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不会有大的效果。家长在与孩子共同的体育锻炼中,对孩子要少批评,多指导,多肯定,多鼓励,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
儿童要想锻炼好身体,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原则。根据人体生理的基本规律和年龄、性别、体质的状况等具体情况和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项目,并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合理地安排运动量,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儿童年龄较小,自觉性较差,家长需予以正确的指导。
身体好才能学习好,身体越好,学习时大脑越清晰,每天学习时间越长,学习强度越大,考试时反应越灵活。提高身体往往更容易提高考试成绩。
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如果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那么,无论知识积累得多么厚实,考试成绩也不会好。每天超负荷学习,必然导致身体状况下降,大脑清晰度下降。不断提高身体的状况,学习时就能始终心情愉悦、大脑清晰、反应灵活。
学习时心情越愉悦,越能体味出知识的精妙细微之处;心情越平静,思考得越深入;身体越强,每天有效学习的时间就越长;大脑越清晰,学习和考试时反应越灵活、迅速。实际上,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人们很快就会发现,随着心态和身体状况的提高,学习进步得也快多了,考试成绩也越来越好!
一般的孩子应该每天至少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专门锻炼身体,并长期坚持。经过长期坚持运动,循序渐进地增大运动强度,渐渐地,就能在每次运动时都有产生力量的感觉,这就成为“高强运动”。这样,当孩子每天因学习时间长、学习强度大产生“气愤”、“忧郁”等不良心态,或者感到身体疲惫、大脑清晰度下降时,高强运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就又能精神振奋、活力十足、心情愉悦地学习去了。
家长不但要从心态、身体、学习等方面不断严格训练孩子,使他们的心态越来越好,身体越来越好,学习越来越好,还要把心态、身体和学习结合起来,确保孩子良好的学习状态。学习状态越好,孩子的学习进步就越快。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你的孩子爱上阅读,他将同时学会爱的方式,他会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爱世界。
有人曾经对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的孩子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孩子在阅读方面的能力都高于普通孩子;也有人曾经对一些成功人士进行采访,发现这些人在总结成功经验的时候,都提到读书让他们受益匪浅……
为什么读书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
1.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孩子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课本知识,孩子如果只是掌握课本上的那点知识,那么知识结构难免单一。阅读有益的课外书不但有助于开阔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为人处世等,而且可以增长见识,做到不出家门而知天下事,不出国门而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2. 读书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那些主人公具有美好品格的书籍,那些富有人文精神的书籍,很容易在阅读者的内心引起震荡。比如读鲁迅的书,会被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打动;读李白的诗,会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打动;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会被主人公保尔不向命运屈服的钢铁般的意志所折服……这些向上的精神会对人格起到升华的作用,并可以促使一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3. 读书可以给我们打拼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读书能够祛除内心的浮躁,让一颗心沉浸在文字宁静的世界里,给心灵以慰藉和滋润。还能祛除内心的空虚,让一颗心在知识的海洋中渐渐丰盈、充实起来。所以,读书人不会无奈和茫然,因为有书为伴;不会孤独和寂寞,因为有书为伴。
4. 读课外书有助于积累词汇,提高写作的能力。
博览群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天长日久,自然会产生写的欲望。而且因为读的书多,写起来也会有信手拈来的感觉。你如果多读几个孩子的作文,就会发现那些勤读书的孩子,写出来的作文大多引经据典,内容充实,而且有深度。杜甫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5. 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孩子在学校主要依赖老师、教材和课堂,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看喜欢的课外读物能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认知、主动吸收知识,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和确立主体意识,使孩子从依赖型的学习向主体型的学习转变。
总之,可以用培根的一句话来高度概括读书的好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一个人想学有所成,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可是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喜欢读书,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呢?
谈到这个问题,总是令很多家长头疼。因为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孩子不愿读书、讨厌读书。在他们看来,读书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有一点空闲时间,他们都用来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了,实在是静不下心来看书。
所以,要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需要耐心和信心。总结这些年我引导依依读书的经验,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读书要趁早。
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越早开始效果越好。在犹太人的家族里,他们爱书如命。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几滴蜂蜜,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意思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读书是一件甜蜜而快乐的事情,以此唤起孩子对书,对文字的兴趣。
2. 保证读书时间。
读书贵在坚持,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松一天紧一天读一天歇一天。如果每天都给孩子一段读书的时间,哪怕只有10分钟,日积月累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我和依依经过商议制定的生活作息时间表里,读书和看电视一样有固定的时间,除此之外,睡前半小时是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为了给依依争取更多读课外书的时间,我免掉了孩子的很多作业。因为在我看来,浩瀚的书海中有更多的知识琼浆等待孩子去汲取,为什么要每天机械性地、重复性地埋头于作业、题海,而远离知识更丰富、天地更广阔的书的世界呢?
3. 营造读书氛围。
读书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如此才能保证孩子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地读书。所谓书香门第多才子,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家庭读书的氛围好。如果父母是知识分子,本身都有阅读习惯,言传身教,自然能给孩子良好的影响。
4. 感受读书的乐趣。
孩子之所以喜欢玩游戏,是因为游戏让孩子感到快乐。那么要想让孩子喜欢读书,也要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当孩子在认真看书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打搅他,更不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正沉浸在享受读书的乐趣中,你要做的是分享这种乐趣,而不是破坏孩子的心境。另外,当孩子向我们讲述自己阅读的快乐和收获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表现出和他一样的开心,分享孩子的读书成果,这会让孩子更有成就感,并对读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所以,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孩子一起读书,是家庭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它既引领孩子学习了知识,培养了阅读兴趣,又让父母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增进了和孩子的交流。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做家务是一件趣事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远离家务了。
据教育研究部门的一份统计显示,城市中小学生中完全不做家务的占85%以上!
究其原因,第一,如今家家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在家里被祖父母、父母娇宠着,享受着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大人们爱都爱不过来,哪舍得让孩子做家务?第二,好多家长把做家务和学习看成是一对矛盾。做家务不是要耽误学习吗?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做什么家务啊?所以,当孩子提出做家务的时候,大部分家长会说:“不用你,你去写作业吧。”第三,一些家长竟然认为,做家务是没出息的表现,孩子有本事应该好好读书考大学,将来做高贵的人,家务只要请钟点工做就行了,没有必要现在学着做。
总之,父母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把提高成绩放在教育孩子的首位,而对自理能力的培养,实在是漠视了又漠视。
事实上,做家务不仅不会影响到学习,而且对于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成绩还有帮助呢。
因为,第一,做家务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直接作用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孩子的数学和物理的学习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第二,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会做的事情越多,自信心就越强,整个人也就越乐观。第三,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通过做家务懂得父母的辛苦,从而懂得担起自己的责任。第四,劳动可以锻炼身体,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当孩子长时间学习之后提出想做家务,家长即便出于让孩子的大脑得以休息的目的,也不该拒绝。
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上学的时候,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做饭啊这样的事情长大了自然就会了,何必现在分散孩子的精力?这种思想还是建立在“学习第一”的基础上,导致的后果是孩子即便长大了也不会照顾自己。做饭或许学会了,可是依赖性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也不是立即就能生成的。
孩子在任何年龄段,都有参与家庭事务的渴望。而且孩子也和成人一样,希望能通过劳动来体现自我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琐碎的家务劳动,还是一些在成人眼里无足轻重的工作,如果交给孩子去做了,孩子就会从中体味到快乐和满足。
因此,当孩子有了做家务的能力和热情时,做父母的一定要鼓励他们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逐渐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也就是说,要孩子做家务,不仅仅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和义务为家里的每个人做事,从而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爱心。
我的女儿范姜国一就是这样。
依依一天天长大,帮我们做的家务也越来越多。
渐渐地,家里买菜的活几乎是她包了。每天放学回家,总要从市场上捎回一家人喜欢吃的菜。她给自己一个称号:小小采购员。家里取奶的工作也是她来做,自从订了牛奶,每天她都会按时从外面取回来,从不用她妈妈操心。
外面下雨了,她会提醒妈妈,该收回晒在阳台上的衣服了;晚上睡觉前,她会协助妈妈检查所有的门窗是否关好;出门之前,她会问:带好钥匙了吗?会嘱咐我们别忘了要带的其他东西……
在《玩过小学》里,依依得意地讲述了自己做“家长助理”的表现以及感受。从中可以了解到,让孩子做家务,参与家庭事务,可以让孩子体味到劳动的快乐,和被人信任的幸福,还有能为家里人做事的自豪感。
每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都乐意做事。我们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孩子做家长的小帮手,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总之,只要是孩子能做的、想做的、愿意做的,就要大胆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没关系,他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自立的。
许多父母认为,现在的孩子有一种通病,就是懒。有的孩子五六岁了都不会自己穿衣服,上小学了还不会收拾书包,上中学了还要妈妈帮梳辫子……孩子的事全由大人代劳,更不要说帮大人做家务了。其实,懒是后天养成的,而爱劳动倒是孩子的天性,关键在于家长如何认识以及如何引导。
一些家长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于是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下贱的代名词,躲避劳动、鄙视劳动就成为必然。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做的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比不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30%左右。
让孩子从小做些家务,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他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这一调查结果证实了家务劳动与孩子成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也启发我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认识家务劳动对孩子的作用。
总之,孩子缺乏家务劳动锻炼,会产生许多的弊端。作为家长,无论文化程度高低,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也无论有多高的职位,在树立孩子的劳动观点、训练孩子的劳动技能、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增强孩子的劳动能力方面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家务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是一种让孩子从中受益的劳动形式。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看电视、上网要适度
如今,电视和网络之于孩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和了解世界的窗口。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而网络和电视是我们接受信息的主要平台。如果长时间不上网、不看电视,我想我们就和原始人无异了。
通过网络和电视除了可以掌握信息之外,还可以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观察社会,扩展视野,获取知识。也就是说,网络和电视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
然而,很多家长却极力反对孩子上网、看电视,他们的理由是:上网、看电视多耽误学习啊。有67%的家长“为了学习,不让孩子上网、看电视”;90%的家长认为“孩子上网、看电视多了,影响学习”;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孩子在读书的时候,就应该抓紧时间学习,而上网、看电视是需要时间的,哪舍得拿出时间来让孩子干这个?
据调查,现在的孩子放学后不仅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而且有65%的孩子还要完成父母安排的课外作业。除此之外,还要参加形形色色的课外班,上网、看电视就成了极其奢侈的事情。况且,家长们很“务实”地认为,上网、看电视看不出高分,看不来大学录取通知书。另外,有些家长还担心孩子玩物丧志,上网、看电视会瓦解学习的斗志。好多孩子一上网、看电视就入迷,坐在电脑和电视机前眼睛都不眨,忘记睡觉,忘记吃饭,怎么会不影响学习?
因此,一些家长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其实,问题的产生,不是电视的错,也不是电脑的错。我们不但不该让孩子远离电视、电脑,相反地,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该更加“亲近”电视、电脑。
当然,东子支持让孩子看电视、上网,并不是说孩子可以不顾时间、不顾内容地看电视、上网。这两点都要有相应地控制和限制措施。
家长要适度地控制孩子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和观看、浏览的内容。时间不宜过长,内容要健康有益,这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知识结构而定。
要从小就养成适度看电视、上网的习惯。大一些的孩子,可能已经形成了不好的习惯,家长也不要着急。坏习惯的改变和好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过程,家长一定要耐心,要对孩子的改变有信心,不能急于求成。
小孩子的自觉性较差,无论是看电视还是上网,都容易成瘾,如以粗暴的方式完全制止他们,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正确的方法是通过交流尽量与孩子达成共识,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安排一定的时间看电视、上网,一天不超过两个小时。要让孩子知道,看电视、上网都只是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辅助工具,过度地看电视、上网不仅会影响学习,对身体发育也是有害的。
家长有责任去了解孩子每天会花多长时间看电视、上网,看些什么内容,在网上做些什么,但不是严格地控制,而是通过积极友善的方式进行。要指导孩子控制看电视、上网的时间。看电视、上网的频率和花费的时间,要适合孩子的学习要求和身心发育情况,不能过于频繁、用时太多。
家庭买电视、电脑,是希望孩子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生活;但又害怕孩子跌入“陷阱”,受到伤害。实际上,孩子可以接受网络信息,但要注意适度。
看电视既要休闲娱乐,也要学习有益的一些知识,不要模仿一些无聊甚至危险的举动,或者是不道德的行为。
上网要有时有点,能进能出,不要泡在网里;不良文化的污染随处可见,要安装反黄软件设防,要使用“安全浏览技术”,运用绿色上网软件,屏蔽少儿不宜的网站及信息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受益于网。孩子好奇心强,渴望知识,面对游戏以及网上花花绿绿的虚拟世界,常缺乏冷静而客观的态度。作为父母,面对“上瘾”的孩子不应掉以轻心,多多引导,必要时强力限制。
依依从三岁多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网络,孩子从学会控制鼠标,到可以敏捷地通过操纵键盘,从简单的摸索到有方向感的判断和丰富的想象……依依逐渐成为网络“高手”,连我和妻子有时都得请教她。
每个周末我都会安排一段时间,把电脑让给依依。在这个时间段,依依可以自由使用电脑,于是上网玩游戏,打开邮箱发电子邮件,制作电子贺卡,跟同学及朋友用QQ聊天等等,在网上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规定的时间到了,依依会很自觉地从电脑旁走开。
我女儿对网络的态度足可以证明:只要引导得当,电脑、电视便会成为学习工具、益智玩具。它们既会给孩子带来快乐,又可以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培养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在给家长作报告的时候,谈及孩子的学习问题,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我之所以总是提及这句话,是因为我对这句话有深刻的体会。
就拿我个人来说吧,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我只读了6年书,在当今学历贬值的年代,算是一个地道的文盲。谁会把文盲和写作联系到一起?说心里话,最初我也没敢想自己会把写作当做职业,不仅仅因为自己读书太少,没有文化底子,还因为那时候自己对写作没有显露一点天赋。
上学那会儿别看我脑瓜挺灵的,数学成绩一直顶呱呱,但我的作文水平很臭,读了6年书,作文从未得到过老师的表扬。别的同学的作文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朗读,这样的“殊荣”对于我来说只能是在梦中享有。
可是,还就是这样一个语文成绩总是不及格、写信错字连篇的文盲,斗胆敲击着文学殿堂的大门,不仅把自己的字变成了铅字,而且还能写书,成为靠写作吃饭的“文人”,最终被人们冠以“作家”的名号。靠的是什么?现在想来,是兴趣。
在部队我接受了新闻报道员的培训,不经意写了一篇加上标点符号才只有66个字的小文,竟然在沈阳军区政治部主办的《 前进报 》上发表了!拿到那张刊发自己文章的报纸,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成就感是那么强烈地积聚在心头。兴奋之余,我发现原来写作是一件这么有趣的事情,就像农民种粮食,播下了种子,经过辛勤的耕耘,然后就是收获的喜悦。于是,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从此一发不可收,再也不肯放下手中的笔。随着发表作品的不断增多,我的劲头也越来越大,自身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不断增强,写作能力在不断提高,这逐渐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到后来仿佛一直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不停地写下去。如果某段时间没有动笔,我就会觉得生活中缺少很多东西。写作于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存需要,而成为一种心理需要了。
就这样,因为对写作有兴趣,我通过不断地自学、阅读、感悟、涂鸦,直到走上了职业写作的道路。可见,兴趣在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无论做什么,我都再三强调兴趣一词。
而学习更不能忽视兴趣。
做父母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孩子不喜欢学习。对那些学习不上心的孩子,家长们常常要费尽心思,讲道理举例子,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或冲他发火,用高压手段、惩罚性手段等等逼迫他学习。可是,软硬兼施效果却常常并不明显。好多孩子要么厌学,要么磨蹭,学习效率低,要么干脆任你打骂,就是学不进去……对这样的孩子,我们生气上火,其实孩子本身也并不快乐。因为在他们看来,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要他们学习,显然是要他们承受痛苦的折磨。
要变痛苦为快乐,一个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孩子的学习起着巨大的作用。
1. 可以激发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对孩子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如此,使“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样,孩子的被动学习就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就会转变为乐学欲望。
2. 因为有兴趣,学习就有动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从而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感受到的是轻松和快乐,哪怕长时间高强度地学习,也不会感到疲惫。
古今中外凡有作为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取得成功。科学家丁肇中用6年时间读完了别人10年的课程,最后终于发现了J粒子,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学金的华人。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读书,不觉得很苦很累吗?”他回答:“不,不,不,一点儿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待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要探索的东西。”
3. 在兴趣的推动下,孩子的智力会得到有效地开发,眼界也会更加开阔,知识自然日益丰富。
因为孩子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使感知活跃,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最大效能地开发智力。
总之,当学习成为一件富有趣味性的事情,它就会成为一件轻松而快乐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家长要让孩子带着快乐的情绪投入学习,一定要不遗余力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依依刚开始学写字的时候,我就给她写留言条。早晨我和她妈妈起床后,在她的枕头边放一张留言条:宝宝,早上好!她醒后一睁眼,看到纸条,津津有味地读上面的文字,然后大声读出来。我会立刻夸奖她:宝宝真棒,这几个字都认识啊,而且读得那么好!女儿于是越发积极地认字,为了能更多更好地读我给她写的留言条,她开始效仿我,给我和她妈妈写留言条。因为有的字不会写,她要么写拼音,要么用图画代替,写出来的留言条图文并茂,看着特有意思。读和写留言条,让女儿意识到掌握文字的功用,所以对识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继而对用文字表达思想也兴趣浓厚起来,这为她以后写作打下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我一向认为,对于家长来说,重要的任务不是给孩子灌输多少知识,而是要把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给了他“点石成金”的能力,给了他如饥似渴想要探求知识魅力的欲望,那么他可以终身都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
所以,我们每天做的,不能只是灌输知识,而是要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善于启发和激活孩子的思维,引导孩子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遵守时间是学习的保障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的这句话,一直是东子最喜欢的格言之一,它激励东子时刻珍视时间,善于利用时间,严格遵守时间。
莎士比亚也曾警示过我们,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浪费时间的现象却十分普遍。尤其是青少年,由于还不能体会时间的珍贵,浪费时间的情况十分严重。对于儿童来说,学习上的时间浪费也是很严重的。其中一边学习一边做别的事情,这本身就是浪费。
时间都是在不经意间一点一点地流逝的。这些浪费时间的现象,恐怕在我们青少年当中是极其普遍的。而且,时间的浪费往往是不显眼的,这儿浪费两分钟,那儿浪费3分钟,加在一起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我们可以这样计算一下: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每个小时都浪费5~10分钟,如果每天学习10个小时,那么一天你就会浪费1~2个小时,一周你就将浪费整整一天的学习时间!
你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这些零碎的时间看起来是那么微小,根本不值得注意。然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浪费中,我们被那些善于利用时间的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作为家长,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就要帮助孩子找到搞好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要给孩子的学习行为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使孩子知道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一旦孩子的学习行为规范起来,他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遵守学习时间是搞好学习的前提,是体现学习责任心的一种表现,是对孩子在学习上的最起码的要求。《小学生守则 》第二条明确规定:按时上学,不随便缺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第十条指出:按时作息,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不能到校要请假,放学后按时回家。在孩子进校的第一天,就要教育他们遵守学习的时间。
各门学科的知识都具有连续性,中断听讲会影响学习。孩子一上学,就会有学习时间的约束。一、二年级的孩子大多遵守时间,愿意上学,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新奇感吸引着他们,他们最听老师的话,愿意维护班集体利益,不愿因为自己迟到而给班级丢脸。可有的孩子到了中年级后突然就厌学了,迟到、旷课、不完成作业等现象时有发生。这时,当家长的要冷静地帮助孩子寻找原因,是学习中遇到困难感到压力大,还是觉得学习负担重,没玩的时间了?讨厌某一学科或是跟同伴相处不好,也会影响孩子上学的情绪。家长们还可以和老师联系,分析其他原因,商量对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遵守学习时间,放学回家稍休息片刻立即做作业。做作业之前做好喝水、上厕所、文具等准备工作,尽量在吃饭前完成作业。同时要求孩子保证作业质量,家长虽不仔细检查,但若有明显的错误或字迹不整洁的应要求重做,让孩子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习。
守时是一种美德。
要培养人的诚信品质,首先要从守时开始。在欧美,诚信是人的基本品质,不诚信者会被人看不起,甚至无法立足于社会。而守时就是西方人讲诚信的最广泛、最直接的体现。培养孩子守时品德,需要我们家长和教师大力宣传,反复强调,形成以守时为光荣,不守时为耻的气氛。要使学生自行养成守时的习惯,让守时成为孩子最基本的行为习惯,这是孩子最重要的行为习惯之一。
要培养孩子的守时品德,更需要我们成年人的言传身教,模范表率。但现实却是,很多家长上班经常迟到,教师上课拖堂更是家常便饭。一些教师把拖堂理解为工作认真负责,从没有愧疚之意。家长和老师尚且如此,要孩子准时则又从何谈起?
如何运用时间,是一门艺术,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对于成功者来说,一天不会变成25小时;对于失败者而言,一天也不会变成23小时。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怎样利用时间。”在我们每个人出生时,世界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时间。不论对穷人还是富人,这份礼物是如此公平:一天24小时,我们每一个人都用它来经营自己的生命。有的人很会经营,一分钟变成两分钟,一小时变成两小时,一天变成两天……他用上天赐予的时间做了很多的事,最终换来了成功。其实,这世界上的伟人诸如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等,最成功之处就是运用时间的成功,他们都是运用时间的高手。
德国著名的文学家歌德一生勤奋写作,作品极为丰富,有剧本,有诗歌,有小说,有游记,一生留下的作品共有一百四十多部,其中世界文学瑰宝——《 浮士德 》,长达12111行。歌德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原因就在于他一生非常珍惜时间,把时间看做是自己的最大财产。
时间是每个人最易拥有,但是又最易失去的资源。每个人一天的时间都一样,但是善于利用零碎时间的人,就能得到更多的益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与零碎的时间相比,大块时间的学习其实更容易导致疲劳,使学习效率受到很大的影响。零碎时间的学习能保持大脑的兴奋状态,效果极佳。而且,利用零碎时间学习一些必须熟记的生词、公式、规则等,有利于反复记忆,加深印象。利用零碎时间反复记忆,不仅会明显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分秒必争的好习惯。
遵守时间,就是要家长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好的时间观念,像东子年少时一样,时刻珍视时间,善于利用时间,严格遵守时间。
专心致志是学习的要求(1)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很聪明,也很有天赋,可是他们总是不能获得成功。为什么?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也不特别聪明,可是他们几乎总是做什么就能成就什么。这又是为什么?
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前者常常具备这样一些特质:懒散、做事没有条理、不守信用、没有毅力……而后者则贴着这样的标签:勤勉、坚韧、从不拖沓、时间观念强、信守承诺……
我们应该培养孩子专心致志、注意力集中的学习习惯。古语说,一心不可二用。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做事就会事半功倍。一个普通人不可能同时很好地做到一手画圆,一手画方。有人会说,我们看到过两手同时写字,而且写不一样的字的人,这样的人一定能同时一手画圆一手画方。可东子在这里强调的是“普通人”,对于少数奇才,或许能做到。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不可能同时高质量地做好两项或者两项以上的事情。如果硬要同时做,那势必使每件事的质量都下降。所以,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效率,就该做到专心致志,一心二用绝对无法保证学习的效率。
培养孩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是贯穿于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的。比如,要求孩子上课认真听讲,不要摆弄笔、书之类的东西,要求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心无旁骛,不要拖拖拉拉的……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养成干任何事情都要集中精力的习惯,那么在学习的时候,他就更容易做到专心致志了。但是,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培养习惯绝不是以扼杀孩子天性为代价的,比如孩子上课有些小动作或坐姿不端正,其实只要不影响他人学习就不应该制止。就是我们成人听课或是开会都要不断地活动身体,为什么非要要求孩子直板板地坐在那里呢?
有时候,我们的大脑总是因莫名其妙的事情而困惑。学生时代,每当考试来临,这些怪念头就越发强烈。越是想学习,却越无法集中注意力。而长期如此,必定会影响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学习时无法集中注意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学习目的不够明确。②学习内容太难,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太大。③学习内容太易,已烂熟于心了,因重复学习而厌烦。④疲劳过度,大脑未得到充分地休息。
不管孩子是什么原因导致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只要让他试试以下办法,应该多少都会有一些“疗效”。
1. 早睡早起,自我减压。
尽量利用白天学习,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不要贪黑熬夜,累得头脑昏昏沉沉而一整天打不起精神。同时,别把考试成绩看得太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自己只要平日作出努力了,必然会有好的回报。这样,学习时就能心里轻松、心情愉快,注意力就容易集中了。
2. 明确目标,用好方法。
从大的方面说,我们要认识到,今天努力学习是为了创造美好的明天,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从小的方面说,这一年,这一学期甚至这一天,我应该完成哪些学习任务。目标明确了,学习的动力就足了,注意力就不易分散了。
学习专注是所有学者的共同特征。每个孩子的头脑里都有着专注的成分,只不过由于引导上的差异,才导致了后天在这方面的差距。
比尔·盖茨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专注力,加之家庭的引导和培养,使其长大后能长期痴迷于计算机。孩子好奇心强,可能对许多事物都有兴趣,但往往很难专注于某事,浅尝辄止,结果一事无成。有的家长也存在浮躁心理,喜欢攀比,见别人的孩子学啥,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学,恨不得天下所有的知识都要孩子知晓,所有的技能、特长都要孩子掌握。这只会造成孩子看起来什么都会,却无一技之长。
专心致志是学习的要求(2)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十分重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把孩子的专注力激发出来。当孩子做某事时,应要求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帮助他排除外界的干扰;让孩子对感兴趣的问题不断寻根问底,深入思考;让孩子在兴趣广泛的基础上,选择最着迷的对象深入下去,父母应有意识地强化孩子这方面的兴趣。
孩子可能对许多事都有兴趣,但往往很难能够专注于某事,未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永远只能在目标的外围徘徊,很难有很高成就。
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曾有过这样的笑话。有一天,时间已很晚了,李四光还没有回家。女儿来叫他回家吃饭,谁知他却一边专心地工作,一边亲切地说:“小姑娘,这么晚了还不回家,你妈妈不着急吗?”等到女儿再次喊“爸爸,妈妈让你回家吃晚饭了”时,他抬头,不由得笑了,小姑娘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的宝贝女儿。
只有聚其精,会其神,孩子才能取得成功。而孩子能否集中精力则是与父母的教育、教养的态度和方法分不开的。正所谓,成功孩子的背后总会站着伟大的父母。
因此,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和开发他们的智力,第一步就要注意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注意力,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要不然,其他的训练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在此,东子给家长如下建议。
1. 培养孩子善于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能做到注意力集中的儿童,不但完成作业比较快,而且完成得比较好,效率高。那些作业马虎、粗枝大叶的孩子主要是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没能仔细地看准习题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而且,善于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学习起来比较省劲,效果比较好,也因此有更多的时间来休息和从事娱乐活动。
2. 锻炼孩子集中注意力。
孩子学习的最大敌人就是注意力涣散。有的孩子在写作业时,脑海里想到的是电视机里正在播放他们最感兴趣的动画片;有的无意识地东张西望,心猿意马,摆摆这,摸摸那;有的甚至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
3. 给孩子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
孩子的书桌上除了文具和书籍外,不应摆放其他物品,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抽屉柜子最好上锁,免得他随时都可以打开,在没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去清理抽屉,书桌前方除了张贴与学习有关的如地图、公式、拼音表格外,不应张贴其他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
4. 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
常听有些父母说:“我的孩子做事效率低,做作业动作慢,一边写一边玩。”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在某一时间内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对于家庭作业,父母要帮他们安排一下,做完一门功课可以允许休息一会儿,不要让孩子太疲劳。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动作慢,不允许孩子休息,还唠叨个没完,使他们产生抵触的心理,效果反而不好。
总之,从小培养孩子专心学习,长大了他们才能专心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业绩。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刻苦钻研是学习的良方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成功的最终目标是在勤奋的汗水里一点一滴地积累出来,是在勤奋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汇集在一起的。
教育家陶行知说:“幸运是一个懒惰的女神——她绝不会来找你。”
成功者的每一分收获,都是通过辛勤的耕耘得来的,幸运之神不会毫无理由地把成功降临到谁的头上,只有每天努力,随时都有准备的人,才能赢得幸运之神的青睐。
考察中外历史上取得成就的人,都是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努力进取的。他们就像蜜蜂采蜜不辞劳苦,日积月累,最终取得伟大的成就。而有的人总是企图依靠自己的小聪明,就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这当然不可能持久。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助产婆。”
现在,许多孩子缺少的正是这种勤奋的品质,他们怕苦、怕累、怕繁、怕难,不是硬性任务不去做,不到考试不复习。有的还常常猜题和作弊,或者花钱雇同学代自己做作业。这样学习成绩必然下降,脑子必然生锈。
成功和勤奋是一对孪生姐妹。家长们请告诉孩子牢记以下的学习方法。
1. 不给自己留余地。
在我们制定目标、下定决心的时候,一定不要给自己留余地、留后路,要做到破釜沉舟。一个人只有把自己逼入绝境,置之死地才能后生,才能激发出埋藏在内心的巨大潜能。西楚霸王项羽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打败秦军,原因就在于此。只要下定决心,就没有做不好的事。
有一个老师,他班里有一个女学生,有一天跑来找他,说她的记忆力不好,课文总是背不出来,于是向他请教背书的方法。这个老师对她说,只要你下定决心,就一定能把课文背出来。如果不相信,你就在上早自习之前对全班同学大声讲:我决定在下早自习之前背出《荷塘月色》第四段,如果背不出,今天所有的课我就站在教室的角落里。这个女同学果真按照老师说的去做,结果不到20分钟,她就背了出来。
如果一定要实现什么目标,就不妨向自己提出挑战,把自己的目标说出来,让孩子督促自己,不要给自己留退路。
2. 保持耐心和一颗平常心。
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成功也需要经年累月地努力。所以,不要为一时的挫折和困难吓倒。一天的努力可能不会有明显的进步,但是时间一长,自己的勤奋就一定会有成效。保持耐心,自己的努力就会逐渐有成效;保持一颗平常心,如果进步的幅度和效果不明显,也不用过于急躁。
3. 学会对自己说“不”。
勤奋的最大敌人是懒惰。那么,我们怎样克服自己懒惰、松散的不良习惯呢?简单地说,要学会对自己说“不”。在自己开小差、想偷懒、产生厌学情绪、被其他活动分散注意力的时候,要坚决地抵制这些消极、不良的情绪,大声对自己说一声“不”!
面对懒惰和其他事物的诱惑,需要经常鼓励自己,并告诉自己,一个强大的人不是力量最强大的人,而是具备最强大内心的人。
4. 制定合适的短期目标。
勤奋的品质不是天生的,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慢慢让自己勤奋起来。比如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合适。不要制定一个模糊、空泛的目标,太大太远的目标可能会让我们失去前进的动力和信心,如果自信都没有了,那就更别谈什么勤奋了。所以,我们应该把目标具体化,把一个大的目标落实到每个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确地看到自己前进的每一步,才会为自己的进步而感到欣喜。勤奋的品质其实就是在这点滴的欣喜中培养出来的。
我们要在将来取得一定的成绩,好的开端是不可缺的。无论有怎样美好的、远大的梦想,我们首先都必须踏出第一步,才能有前进和成功的可能。如果只有梦想而不付诸行动,那么梦想永远都是梦想,永远都没有实现的那一天。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卖鸡蛋的小女孩,她头顶一筐鸡蛋想:如果卖掉了鸡蛋,就可以再买一只鸡,鸡又会生蛋,蛋生鸡,鸡生蛋,这样就可以换很多很多的钱,之后就可以买一个农场,买了农场之后就可以养牛、种苹果,成为一个农场的主人,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然而,当她想到一半的时候,一不小心,啪的一声,整筐的鸡蛋都掉在地上,全都碎了。结果,她的所有梦想只能都变成了幻想和泡影。
所以,家长朋友要告诉你的孩子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就下定决心,付出行动来改善自己的人生,千万不要一味地幻想,而是要下定决心,一个人的人生决定于他所做的决定。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做好预习,及时复习(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就像其他所有有计划的活动一样,如果能事先有所预习,那就会提高它的效率和成功几率。课前预习、课上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三个重要环节。
人的大脑对新知识的接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对新事物的认识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完善和提高,新知识只有归到原有知识的体系中,对原有的体系加以更新才会牢固。在学习前如果进行了预习,则正式学习中就比其他的同学先一步找到知识归类体系,在心理上准备也早一步到位。所以很明显,预习过的孩子在上课之初比一般的孩子显得更有信心,接受新知识的反应也显得更快。
实际上一个小学生对一样事物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只有40分钟左右,又因为其他课程和事情的影响,大部分同学在课堂上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走神的现象,如果在走神的一刹那,老师刚好讲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那这些同学就吃大亏了。但如果孩子预习过了就不容易出现这种事情。因为在预习中孩子就会预知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上课时遇到这些环节就会加倍关注,不会错过关键的内容。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孩子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家长和老师的“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孩子学习内因的调动,这内因即为孩子的学习兴趣与情感。
预习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孩子通过预习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上课时他们便会拿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相印证,这便会使孩子经历一连串的心理感受。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时,便有独创成功的*;或者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会作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产生困惑,因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动预习的兴趣,增进预习的效果。
所以说,预习有效地启动了孩子进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孩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孩子的主体作用,这对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无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预习呢?
预习活动一般是以自学的方式进行的。对小学生来讲,只要对文字的理解没问题,大部分的内容是能够看明白的。预习的目的并非一定要将第二天的教学内容全部掌握,而是要:
①知道下一课的内容是什么方面的,尤其是要注意是上一课的延伸还是新的内容,它与以前的哪些知识有关系;②新课中重要的公式、定律、概念是什么,并尽可能地理解它们的含义,语文要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是什么;③感知这一课哪些内容是重要的,哪些内容是不易懂的。
预习的方法是以阅读为主,先将新课内容中速阅读一遍,然后回过头去将一些重要的公式、定律、概念、语句、结论等做上记号或圈画出来,对看了不太懂的地方可用铅笔打上一个问号,这些就是下一节课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最后,最好看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检验一下有何效果。小学的课程每课预习10分钟就差不多了,内容较难、较多、较新的可适当延长预习时间。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做好预习,及时复习(2)
孩子的学习要提倡走在老师的前面,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不要仅仅以完成作业为任务和目的,这样才会学得活,学得有成效。所以说,预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宝。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家长和老师只是引路人,孩子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孩子自己去解决。而预习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自学能力,而且习惯课前预习的孩子,总能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从而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社会发展要求教育越来越侧重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教育目标通过预习都可以实现。
预习可以降低新授知识的难度,孩子在预习后就能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听在预习中所不能理解的地方。了解了重点、难点,就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有重点地听老师讲课,有更多的空间去攻克自己不懂、不会的问题,从而有效地降低学习的难度。预习可以满足孩子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小学生是非常渴望成功的,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因此在授课中,老师若问一些与预习有关的问题,学生是很乐意回答的。让孩子在课堂中充分表现自己,浅尝预习成功的喜悦。这样也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在预习的目的上,很多孩子和家长认为,预习就是要提前学会。但是,因为预习阶段都是学习新知识,所以,有很多地方会让同学们感到不好理解和困惑,于是,他们往往费了很大的力气要学会读懂,结果预习的工作变得很辛苦,而且对自己的能力提升帮助不大。
其实,这种做法是有一些偏差的,我们应该明确预习的目的,是提前对于要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而不是提前全部学会,那样的话,在课堂上的时间就变得效率不高了,而且也很不利于孩子们在课堂学习时的兴趣培养。真正的预习目的,是要找出知识困惑,以便将来课堂学习时有的放矢。因此,也就无需彻底搞懂,主要是把问题找出来,写在笔记本或者书上,等到上课时,与老师所讲内容进行对照,从而提高印象水平和学习效率。
在预习的方法上,很多同学采取了死读和苦读的方法。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对于预习的方法缺乏正确的认识。简单地说,在预习过程中,有两个关键技术要教给孩子们,一个是知识回顾,一个是假设联想。我们都知道“温故而知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很强,往往以前学习的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在预习的时候,不要一下子就开始看新知识的具体内容,而要先看看新内容的题目,然后,尽自己所能去回顾一下以前的相关知识。
当然,除此之外,关于预习还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比如,预习的时间不要过长。小学生最好将一节课内容的预习时间限制在10分钟之内,这样可以提高孩子们阅读和学习的速度,而且还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另外,还要及时复习,加强记忆减少遗忘。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复习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具体解释复习,就是在学过新知识后,及时对学过的知识加以温习巩固。
根据美国学者研究,即使是100个完全学会的事物,第一天只能记住60%、第二天40%、第三天30%而已。可是往后的记忆减少就很慢了,1个月后大概还能记住20%,为了不将学过的忘记,复习是很有必要的。当天复习由于记忆犹新,所以学习过的能记住,也可达到学习的成就感、满足感。如果两三天后才复习,由于记忆已经淡薄,所以效率很差,如果完全不复习的话,学过的就渐渐忘记了。小学低年级如果每天复习,课业一定跟得上,而且会对功课产生自信。复习以后再预习,了解什么地方懂,什么地方不懂,不懂之处可以在上课时特别注意听。书包网www.bookbao.com
做好预习,及时复习(3)
复习的目的,当然是和遗忘作斗争。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滨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因此,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
但是,“复习”不等于简单重复,并不是刚刚学过的课文,要你复习,你就反复朗读;刚刚学过的单词,要你复习,你就反复地抄写……复习是一个融会贯通、梳理整合、归纳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在记住所学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引申、提炼、归结、升华,使得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因此,复习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
让孩子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然后教他们一些科学的复习方法,然后通过强化使其成为习惯,他们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1. 要及时复习。
人们对于刚学过的东西,总是一开始忘得快,过一段时间就逐渐减慢。所以家长指导孩子复习,必须要注意这个规律,让孩子及时复习。每天孩子从学校回来都学了一些新东西,您可以要求他先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复习之后再做作业。还可以告诉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想一想:“我今天都学了什么?”然后在头脑里把这些东西过一遍。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您可以用问话的方式让孩子回答,比如:“今天的语文课都学了什么?”孩子回答后,再进一步询问。比如孩子说学了两个生字,就可以说:“这两个字是怎么写的,写给我看好吗?”孩子不会写的话,就可以鼓励他再去看看书,然后写出来。如果不及时复习,时间一长孩子就忘了,许多内容最后集中到一小段时间复习,效果自然不好。
2. 要分散复习。
如果有60分钟的复习内容,您是让孩子一下子复习完呢,还是分成几段间隔复习呢?心理学家很早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实验,实验的结果表明:分散复习比长时间的集中复习效果要好。对读小学的孩子来说,其身心发育的特点也要求采用分散复习的方式。所以,您不妨让孩子每次复习20分钟。中间休息之后再复习,这样孩子就不会疲劳,复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3. 要交叉复习。
当孩子同时面临几门课程的复习任务时,最好采用交叉复习的方式,即这10分钟复习语文,休息后换成数学,再之后又变成别的什么,这样复习的好处是避免孩子产生厌倦的心理。
4. 要掌握多种方式复习。
长时间用同一种方式复习效果不好,尤其对小学的孩子更是如此。想想看,我们成人学习英语时,有时是默读,有时大声朗读,有时抄写,不断变换方式或者结合并用。对小学生更要这样,比如复习语文,可以让孩子以朗读、背诵、默写、造句、写作文等不同的方式变换进行。复习数学,就可以让孩子看书、记公式、做练习题(计算题、应用题),而且习题也要注意变化题型。
5. 要灵活应变。
指导孩子复习,不能只给孩子布置几本书或几道题就放手不管,而是要尽可能地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如果发现某一部分的内容孩子已经掌握,您就可以让孩子跳过这一段,复习下面的内容。如果孩子已经做了几道这方面的题目仍然出错,就需要您指导孩子加强对这一部分的复习力度。
根据复习时间的长短,您也可指导孩子采用不同的复习策略。如果时间很宽裕,您可以让孩子从头至尾将书过一遍;如果时间紧迫,再平均分配时间显然不合适,就得重点复习自己的薄弱环节,有时只研读平日整理的错题库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勤思考,多观察,多提问
“观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语,“观”是看的意思,“察”呢,也有看的意思在里面,但是“察”还包含省察、思考的意思。也就是说,在观看的过程中,就有思索的成分在里面。观看靠眼睛,而思索靠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观”是学习的门户,“察”是打开智慧的天窗。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当孩子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同时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渴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学好问的,对周围的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上至云电风雨、日月星辰,下至海洋生物、河流山川,他们什么都想知道,并且认为父母什么都知道。于是从会说话起,就不管父母有事没事,缠着提些稀奇古怪或被父母看来根本就不值一提的问题,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这些问题一定要正确对待,切莫等闲视之,甚至批评不该提这有时连大人也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实际上这种好奇好问的天性说到底就是一种渴求知识欲望的幼芽,且这株幼芽是十分娇嫩和脆弱的。如果父母能精心保护、耐心教育,科学地为之施肥浇水、除草灭虫,就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如果保护不当,孩子的探究热情就会遭到摧残,甚至被扼杀。
儿童时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奠定他们未来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儿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要求儿童在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而且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如观察的敏锐性、记忆的持久性、注意力的广度及深度等。儿童思维发展成熟的速度,不是按孩子年龄增长而递增,而是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和造就的。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父母的任务,就是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许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出意外,怕孩子破坏东西,当孩子爬上爬下,不停地触摸,不停地翻动他所能够得到的物体的时候,总喜欢说:“别动,脏!”“别摸,危险!”“你来做什么,又没你什么事!”……孩子好奇的天性,决定了他对第一次见到的东西总是很感兴趣,孩子调皮也正符合他的发育特点,这时家长就应该因势利导,在判断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解放孩子的手脚,否则很可能把一个小发明家的探究精神给泯灭了。从培养一个孩子的角度看,一身脏衣服、一个被摔坏的玩具,和孩子一生的发展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孩子处于鲜活的年龄,他们有太多的精力,对世界也充满了好奇,过分约束他们,只会消减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能力。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玩就是学习,通过玩对他产生的各种感官的刺激,来吸收各种信息。
孩子常常会指着那些新奇的东西,问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那些让他们表现出极大兴趣的新奇事物,很有可能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可不能小看孩子们的这些奇思异想,这中间往往蕴藏着不可预测的潜能。我在研究一些成功人士的学习动力时,发现所有的动力源泉都是对知识产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获得智慧的关键。
女儿依依是一个好奇心特强的孩子,几乎是走到哪问到哪,见啥问啥,我不仅不斥责她,还耐心地引导和保护她这难得的好奇心。这样做结果就是,依依制作出了很多超乎想象的手工作品,什么印第安人笔筒、三条腿的凳子、五条腿的桌子等奇异作品。另外,她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也得到了很好地发展。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理查德·费曼天生好奇,自称为“科学顽童”。他十一二岁就在家里设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在那里做马达、光电管这些小玩意,还用显微镜观察各种有趣的动植物。当他到普林斯顿大学念研究生的时候,他仍然保持着这样的好奇心。为了弄清蚂蚁是怎样找到食物,又是如何互相通报食物在哪里的,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如放些糖在某个地方,看蚂蚁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找到,找到之后又如何让同伴知晓;用彩色笔跟踪画出蚂蚁爬行的路线,看究竟是直的还是弯的。正是这些实验使他懂得了蚂蚁是嗅着同伴的气味回家的。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小时候是一对富有好奇心的孩子。有一次,兄弟俩在大树底下玩,两人产生了爬上树去摘月亮的想法。结果,当然不仅没有摘到月亮,反而把衣服都刮破了。他们的父亲见此情况,不仅没有责骂他们,还耐心地开导他们。在父亲的引导下,兄弟俩日夜为制作能飞上天的“大鸟”而努力。这期间,父亲不失时机地买了一架酷似直升机的玩具送给他俩,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对制造升空装置的浓厚兴趣。他俩不断地学习升空技术方面的知识,翻阅了大量有关飞行的资料。在父亲的鼓励下,经过多次试验,兄弟俩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孩子由于好奇自然会提出些问题,可是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问这么多,烦不烦?”也许,孩子的好奇心就在父母的不断呵斥中被毁灭了。其实,我们也可以像莱特父亲那样,注意倾听孩子的问题、想法,尊重孩子的观点,积极地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探索新知的能力。这样,孩子就能在不断地发现和思考中增强创新的能力。
孩子是否聪明,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会思考。所以,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孩子才会真正变得聪明。
调节好学习的状态很重要
人需要压力,人无压力就会轻飘飘,就会一事无成。适中的压力是一种动力。作为孩子,每天主要是在学习,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就是一种竞争,就不可避免的带来压力。因此要学会调节压力。如果压力过大,不但会影响学习,甚至长期积淀后还会形成心理问题。
我们来看看这个孩子的诉说:
我现在已经上初中了,作业量挺多,每天回到家已经很累了,做作业时思想好像很不集中,做着做着就想打瞌睡,所以效率很低,感觉作业做得好慢,每天回去就在为点作业折腾,甚至有时累了先睡了就完不成,状态很不好,应该如何去调整?如何提高做作业的速度?老师问作业怎么完不成回答就是来不及了,哎,实在太贪睡了,想好的计划总完不成。
其实,我对学习还是有兴趣的,只是受不了太多的诱惑,尤其是一个人在家中的时候。已经初中了,别人除了完成作业还自己做练习题,可自己连作业都完成不好,怎么办?日子一天天混过去,想用功都用功不起来,想努力却不知该如何努力!有的人会为努力学习了成绩上不去而苦恼,可我苦恼的是我都不懂得怎样去努力。我觉得每天自己都会浪费好多好多时间……
学习压力过大,一般都会像这个孩子这样,伴有焦虑,心烦气躁,有时还会头疼、失眠,但只要适当调节,症状很快就会消失。
1. 时常自我激励,增强自信心。
压力总是对没有自信的人造成伤害,它就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所以,我们可以在床前、写字台上写一些能激励自己的名言警句,还可以多想一些自己顶住压力、战胜困难和挫折走向成功的经历。要相信困难和挫折只是暂时的,只要自己努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2. 多和父母、老师或同学交流。
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和自己能聊得来的人聊聊,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压力的宣泄,不但从中受到某些启发,也可得到有利的指导。
3. 如果学习压力过大,感觉已无法忍受,不妨暂时中止学习,到户外走一走,透透气。
可以对着树上的鸟儿大喊几声,也可以顺着小路跑上几圈,充分放松自己,或是找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做。
学习状态不仅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包括丰富的内心世界。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一定要重视孩子积极学习的心理体验,努力培养孩子积极学习的心理状态。
那么,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学习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孩子积极的学习心态、积极的学习心理体验和良好的学习动机。因为只有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一件能给他们带来愉悦、带来满足和成功体验的过程,而不是一件令人痛苦、令人沮丧的经历时,他们才会愿意去主动尝试、反复体验。
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早睡早起。身体是第一位的,早上坚持锻炼对人的精神是有很大好处的。②邀请好朋友一起做作业、复习功课。这样,既能取长补短,也能相互勉励监督。③注意饮食,多吃清淡有营养的食物。④做好学习计划,按自己制定的计划学习,不要被作业牵着鼻子走。⑤尽量完成今天的事,不要因为没完成昨天的事,而拖延了今天的事。⑥不要去想别人学得怎么样,做到了什么程度,把握好自己的学习的进度。⑦适当放松一下,学会自我减压。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适当地听听音乐、做做家务。
研究表明:考试心态的优劣对考试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推理,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一个人的学习心理状态对学习成绩也起着决定作用。
学习状态决定了学习的成绩。
有关调查表明,现在的孩子中有近1/3的孩子上进心不强、进取心欠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50%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浮躁心理。虽然这些孩子也有理想、有抱负、有学习的目标,但是做事无恒心,总想投机取巧。63%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如做着数学题又想起英语要赶紧做,英语刚开始做又想起还是数学更紧,有的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提不起兴趣,学习如嚼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40%的孩子感觉自己学习进步不大,因此信心不足,经常有逃避的想法。
这些不健康的心理致使他们学习效率低下、思维呆滞、心理疲惫、没有明显的进取心,有的甚至到什么也不干的地步。在学校应付老师的作业、混日子,外表看起来也在学习,也在看书,但“脑子早已经飞到了外面的自我世界”。有的孩子说:“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这种消极的学习心态严重影响了学习的进步。
孩子的学习心态是指孩子主观上对学习采取的态度和对学习的感受或体验。如果儿童对学习的心理感受是愉悦的、满足的、亲近的,能从学习中体会到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感,那么在他的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种主动的想反复体会这一过程的主观愿望,于是在行为上就不断地去重复学习这一过程,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感;相反地,如果对学习的感受是厌烦的、排斥的、远离的,他就会从内心深处有一种时时处处躲避学习这一过程的主观愿望,就会经常性地对学习的过程进行逃避,以避免心理上的恐惧感。这两种相反的对学习过程的心理体验,一种是积极的、主动的,一种是消极的、被动的,前者的学习一定是热爱的、深入的、专心的、坚持的、认真的、高效的、成绩好的,后者的学习一定是厌烦的、浮浅的、应付的、低效的、成绩差的。
不同的孩子的成绩差异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原因不是学习的方法不当,而是孩子的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学习体验是否积极。
人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归根到底是自己的事情,再好的教法、再好的教材,如果自己不学,也是枉然。家长和教师最大的任务就是调整孩子的学习状态,改善孩子的学习体验,激励孩子的进取心和上进心。
善于学习比拿高分更重要
学习是一种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的认知活动。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依赖于孩子自身的探索、教师的辅导,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因为父母比任何人都了解孩子的兴趣与个性,更有可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来。通过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应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可使我们发挥天赋和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一般情况下,孩子学习有三种学习境界。
第一种为苦学。
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的行为,他们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心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第二种为好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第三种为会学。
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得轻松,思维也变得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驭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在孩子的学习中,第一种居多,第二种为少数,第三种更少。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孩子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
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机械练习也能掌握大量信息和知识,形成某种技能,但是如此学习,一来因为方式单一、机械而使学习行为变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二来增加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加大了学习的压力,他们感受不到快乐;最重要的一点,如此获得的知识,常常因为不懂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成为死知识,没有用的知识。
家长要帮助孩子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目的不是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拥有知识,为了自我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孩子进行有目标的学习,学习才会充满动力。有人拿终日绕着磨盘转的驴子和走万里路取经的马对比,驴子和马走的路程大致相等,因为两者每天都没有停止过频率相同的脚步。但是马因为有明确的目标,每天按照一个方向前进,所以走出了广阔的世界;而驴子终日围着磨盘打转,永远也走不出那个狭隘的天地。为了考试而学习,就如同被蒙上眼睛绕着磨盘转圈的驴子,而为了获取知识和自我发展而学习,就是那匹取得真经的马!
家长要培养孩子科学的学习习惯。孩子由于年龄不大,自控能力和计划协调能力较差,因此,家长与孩子一起协商每一阶段的学习安排非常必要。每天复习些什么内容,在什么时候起床和就寝,甚至休闲时间作何安排都是学习计划可以考虑的内容。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对学习计划完成的情况进行检查,这样既可以和孩子在这一时间回顾学习情况,检查学习计划的完成情况,又可以在轻松和谐的气氛里,配合孩子制定新的学习计划。
有的父母在孩子深夜伏案用功的时候,常常感到十分欣慰,却忽视了长期晚睡晚起,会使孩子的学习效率下降。大脑生理学研究证实,高效的学习时间,中小学生为40分钟,长期“疲劳战”必然事倍功半,甚至损害大脑。
家长除了帮助孩子控制适宜的学习时间,保证孩子的睡眠之外,还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在复习过程中采用交叉、间隔复习的方法,合理使用左右脑,以提高学习效率。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才作用非同一般。学习亦是如此。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
家长要给孩子提供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也就是说要有“实学”的意识。有人想成为演讲家,于是买来一摞理论书籍,潜心研究如何演讲,结果理论知识、要领、须知掌握了一大堆,可是从未张嘴演讲过,所以他永远也成不了演讲家。
所以,在引领孩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教孩子记住多少东西,而是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重视对孩子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所以说,善于学习比拿高分更重要。
注重礼节礼貌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人的心理,支配着人的各种行为,甚至影响着一个人的容貌。气质是一个人的真正魅力所在。
人们常把人的容貌比做美丽的鲜花,而鲜花是有季节性的,鲜花总有凋零之时。与容貌相比,人的气质就如同是一棵苍劲的松树,它给人的美是不受容貌和年龄制约的。气质的美会在一个人的言谈话语、举手投足、待人接物中表现出来。这种美是自然而然地流露,而不是刻意生硬地模仿。因此,一个人的礼仪修养必须从培养良好的气质做起。
良好的气质是以一个人的文化素质、文明程度和思想品质为基础的,同时还取决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气质是一个人多种内在素质的综合反映,气质看似无形,实为有形,它通过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个性特征、言谈行为等表现出来,良好的气质能够深深地吸引他人、征服他人。培养良好的气质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炼和多方面的积累。没有礼节不懂礼貌的人,是不会拥有好气质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古往今来,以礼为上,有君臣之礼,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之礼;有先礼而后兵,礼多人不怪的格言。正由于有礼,我们的先辈们广交朋友,华夏文明才源远流长。
文明礼貌一词古来有之,是做人的准则。可是现在相当一部分家长和老师都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讲文明礼貌,而孩子也并不把它当做一回事。对待文明礼貌,视而不见,闻而不做,触而不感。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校园里,不文明礼貌行为随处可见:
①家里来了客人,往往连个招呼都不打;上学、放学路上碰到街坊邻居,从来不说一句话扭头就走;出门时也不吭一声,回家晚也不打个电话,害得爹妈四处打听……
②日常生活中,乘公共汽车,几乎没有人让座,年轻人不给老弱病残、孕妇小孩让座。不懂礼貌,不知谦让……
③孩子们乱丢垃圾。在校园公共区域和教室内,吐出的痰迹、空饮料瓶、废纸片和食品包装袋等经常可以见到。
④肆意损害公物。最典型的是在书桌、椅子上用刀、用笔刻划“留言”,用涂改液等在上面乱写乱画,在教室的墙壁上涂抹。上面写出的内容大都是消极颓废,甚至是思想不健康的语言垃圾。这不但破坏了公物,也污染了其他孩子的视觉及心灵。
⑤语言不美。少数同学说话带脏字,而且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一些同学当别人意见与自己不同时,尤其是当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受到制止时,往往恶语伤人,庸俗不堪。
⑥行为不雅。个别同学在教学楼道甚至在教室内大声喧哗,破坏了教学环境应有的宁静与和谐。
⑦公共场合起哄、喝倒彩。公共场合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教室是公共场合,校园是公共场合,升旗仪式会场也是公共场合,在公共场合必须遵守秩序。但是我们很多同学却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地说话,瞎起哄,下课了在走廊上乱喊乱叫,互相打闹。
以上所列举的种种行为都是不懂礼节礼貌的表现。
那么,到底怎样才算得上是一个懂礼节礼貌的孩子呢?
所谓的礼节礼貌,简单地讲就是符合道德常规的,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的美的行为。对我们中小学生来说,就是符合《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的言行。
讲文明、讲礼貌,被明确地写在《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中,而这两部规则是社会、家庭、时代对中小学生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准则。它不是毫无生机的条条框框,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知书还要达理,更是要达礼。礼中有理。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因为无礼而碰壁的大有人在,有的人还因为一些礼节上的琐事,闹得不欢甚至大打出手。因此,现在社会竞争中礼应该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你好”“谢谢”“请坐”“再见”这些看似简单的礼节礼貌用语,用与不用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气质,阻碍孩子将来的发展。在大学毕业生求职时,不少招聘单位直言,相对于不注重细节的求职者,懂得把握细节的人才,其成功率要高三成以上。因此,礼节礼貌不仅要大讲还要细讲。
修养与气质对于我们一生的发展都是相当重要的,你的一言一行、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让别人对你产生印象,同时你也代表着学校形象、社会形象、国家形象。因此,学礼、懂礼、用礼是适应对外开放,争做现代新社会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小学生要举止文明,与人为善。文明言行要求我们要三管好:管好你的嘴——不骂人,不讲脏话,不起绰号,不乱吐痰;管好你的脚——不乱走、乱踢、乱蹋、乱踩;管好你的手——不乱扔乱丢,不随便伸手拿别人的东西,不打人,不损坏公共财物,不乱采乱摘。
中小学生要做到表里一致,做一个内秀外美的好学生,树立气质良好的少年儿童形象。
每个人都有一个追求、一个理想、一个志向,如果说青春是一片沃土的话,那么他们就应在这里把他们的耕作变成果实,实现他们的追求;如果说青春是一支拐杖的话,他们要拄着这支拐杖攀登高峰,实现他们的志向;如果说青春是一只展翅飞翔的巨鸟的话,那它会承载着孩子们的希望去实现他们的理想。
家长要教育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懂文明讲礼貌,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高雅气质的人。
书包网www.bookbao.com
锻造团结协作的精神
有一群小鸟,为更好地生存,它们决定飞过太平洋。每只小鸟都找来一截树枝,它们开始远行。累了,就把树枝扔到水面,这样它们就可以停在浮在水面上的树枝稍稍休息而不至于累坏。
一天傍晚,飞了一天的鸟儿们好累,于是纷纷把嘴里的树枝扔到水面,停在水面上休息。突然,水底出现了一条鲨鱼,由于鸟儿们的倒影像一群鱼,所以它慢慢游近鸟群,向它们发起了攻击。鸟儿们纷纷飞起,虽然它们安然无恙,可是由于鲨鱼的捣乱,鸟群急忙飞起来,没有来得及抓起水面的树枝,飘在水面上的树枝被冲散了,有的也被鲨鱼咬断了。鸟群把水面上的树枝寻找回来,可是数目并不够,有的小鸟没有树枝,没有树枝就等于没有休息,这样的话根本飞不过太平洋。于是它们有的把两个树枝拼在一起来承受三只鸟的重量,有的就两只鸟轮流用一截树枝休息。
最后,这群鸟儿全部跨越了太平洋。这就是团结协作的力量。
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乐于合作和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沟通意愿。培养青少年的团结协作意识,是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分不开的。
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想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能外,还要有与人沟通合作的本领。
残酷的优胜劣汰已经使人们强烈地意识到,只有竞争才能生存。这种价值倾向不仅仅表现为人们通过掌握文化知识,获得物质利益和出人头地,还表现为在竞争中种种损人利己、不合作的行为和举措。这对青少年合作意识的形成,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孩子合作意识的培养。
要使一个人在以后的工作中能与人愉快地合作,无疑是要从小开始培养的。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试着了解合作与交流的价值,尝试与其他同学合作与交流,并且在合作和交流中得到鼓励和肯定,既有利于使他们从小树立自信心,又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欲望。
目前,我国的儿童普遍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集父母、祖父母的关怀于一身:家中一切好吃的东西,孩子优先;好玩的东西任其玩耍,从未有人和他们争抢;遇到事情,即使是不合理的,家长也会谦让。
在家庭中,他们又缺乏与之交流的同伴,养尊处优,被全家视为掌上明珠,这无疑助长了他们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这是一种总是围绕自我进行直觉和判断的意识倾向,表现在交往过程中,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顾及他人,甚至刻意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却很少为别人着想。
另外,现在的家长保护意识过强,孩子在家中的每一项活动都是在家长的监督下进行的。家长怕孩子不会过马路,怕孩子在外面闯祸,怕孩子在外面结交坏朋友,怕孩子不会自己处理事情。他们不敢放手让孩子自立,舍不得让孩子受苦,他们放纵孩子,溺爱孩子,父母代替孩子做了许多孩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凡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无论大小,家长全管。
在一项独生子女人格调查研究中表明:独生子女家长中有72%的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67%的家长总是照料孩子的洗澡、整理床铺或者收拾书包;44%的家长经常陪孩子做功课……在家长周到的服务下,孩子就像一个被控制的机器人,使得孩子降低了自理能力,同时更丧失了与别人交往合作的机会。
这些娇生惯养的溺爱,这些过量的爱的限制因子,在潜移默化中侵蚀这孩子的心灵,使孩子渐渐养成自私、任性、霸道、养尊处优的少爷小姐品行,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图做事,缺乏集体观念,极不利于合作意识的形成。
还有的家长的行为观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合作能力的提高。
有的家长不让孩子与伙伴玩耍,是担心孩子学坏,这种担心有道理,但不能因为怕学坏就禁止交往,那就因噎废食了。加强孩子择友的指导,分清是非,辨别正误,这才是家长要着重做的,而不能成为阻止孩子与伙伴交往的理由,阻碍孩子合作意识的培养。
同时,竞争时也不要忘了合作。
以和为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备合作意识,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共存。
在此,我们不能不提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指一种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坚毅奋斗到底的精神。目前,在青少年甚至成人中都存在着一意孤行、缺乏团队精神的现象。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幼儿教育中,缺乏对孩子团队精神的培养。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呢?
1.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
游戏可以说是孩子的重要课目,它是一种对社会活动的模仿,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而也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游戏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团结协作,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努力的精神。比如,将孩子分成几个小组,选择需要互助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让孩子比赛,赛完后分析获胜和失败的原因,让孩子知道服从集体利益,即使吃亏也是光荣的。
2.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
要想具有团队精神,爱心、责任心以及合群意识是必备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这些综合素质。比如在幼儿园,在吃饭、睡觉时要让孩子互相帮助,值日生要负责任,对有困难的小朋友要有同情心并给予帮助。对于孤僻的儿童,首先要消除他和其他孩子的疏远感,使之真正参与到孩子们中间去,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他的团队精神。
3. 树立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
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要适当教育孩子树立永争第一的意识,让每个小朋友都用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但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在争第一中要用正当的手段,更要有正确的心态。
我们相信,未来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团结协作的时代,因此,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团结协作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爱自己也要爱他人
古今中外,人们都在推崇爱心。作为人性的基础,它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同时也是人际关系的纽带和润滑剂,没有爱心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现在的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中心位置,使孩子得到了父辈和祖辈更多的关爱和呵护,长期以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至于他们一直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做什么事情只知道自己高兴,从来不会去关心别人的想法,更别说去顾及别人的感受,去关爱别人了。都说现在的孩子冷漠自私,可家长有没有想过,在你为孩子奉献爱的同时,是否教会他们在被爱中付出爱,是否给过他们爱你的机会?
你可知道,孩子的冷漠和自私,正是家长用溺爱精心调制的苦酒。如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摔倒,不但不去扶,还去嘲笑。而抢玩具、不谦让等不良行为更是屡见不鲜。若一个孩子从小就不知道关爱长辈和同伴,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的习惯,那么长大以后就很难做到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因此,从小加强对独生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父母亲人无原则的爱,客观上造就了孩子的自私。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具有同情心、爱心和责任心,就必须在幼儿时期对孩子予以规范,教孩子学会同情学会爱,让他明白,尽管我小,但某些事也与我有关。
最近有一篇关于未成年犯罪的报道:四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将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子活活打死,任凭女子苦苦哀求,说自己还有丈夫、孩子,他们也无动于衷。在公安局四个孩子表情冷漠,似乎不知道自己犯下了多么严重的罪行,更没有意识到自己触犯了法律。其中的一个还满不在乎地说,没想到一打就死,真没劲。而当初他们就是为了找乐子,找刺激,因为太无聊了。
“太无聊了”,多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多么可怕的对生命的漠视,在那些孩子身上哪找得到一点点的同情心!这就是即将挑起社会大任的下一代,他们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冷酷无情?在四个面无表情的孩子身边,是悲痛欲绝的被害人的姐姐,她跪在地上,一个接一个地给公安磕头,请求他们替自己的亲人伸张正义。让人痛心的是一个生命再也回不来了,而又有一个孩子因此失去了母亲的关爱。但毕竟他们还是未成年的孩子,法律总要对他们网开一面,给他们改过的机会。
在孩子们得知不能判死罪之后,庆幸地相视一笑,这又是多么耐人寻味的一幕啊!他们坦承这种因为无聊而任意殴打路人的事,此前已有好多次,只不过没有把人打死。他们甚至欺负殴打过一个拾荒的老人,难以想象当时是多么凄凉辛酸的场面!这些孩子岂止没有同情心,简直是残忍!是谁偷走了孩子纯真的天性?!
一个有良好的文明礼仪的人,必定会受欢迎,被人尊重。从心理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一个人如果从小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社会,不顾他人,这个人能在社会上立足吗?
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乐于助人。
看到别的小朋友哭,便把自己的玩具塞到她手里,见她毫无反应,就小大人似的哄她:“我给你糖吃,你别哭了,好不好?要不我给你讲小熊维尼的故事好吗?”
同情是对他人产生怜悯之心,并能够理解他人感情的一种情感。乐于助人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能表现出同情心。例如,当你的宝宝还是婴儿时,当他看到或听到别的婴儿啼哭,自己也会哭。稍大一点,他会为小朋友的疼痛而感到痛苦,试图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帮助他人。此刻,父母应及时鼓励孩子的行为。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可为孩子设置一些情境,让孩子帮助比他更小的或需要帮助的宝宝。比如帮小宝宝穿鞋穿衣服,扶起摔倒的小伙伴,给他拍掉身上的土,吹吹摔红的手,说“没事的,过一会就好了”之类的话,在同情和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宝宝和周围的人能逐渐建立起牢固的友谊。
家长还要教孩子学会体贴。
3岁以后,孩子发现了“自我”,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这是心理发展的自然现象。这时,父母应利用宝宝喜欢被表扬、被人夸的特点,鼓励孩子为他人着想,学会关爱体贴他人。比如,买来宝宝喜欢吃的蛋糕,在吃之前,启发宝宝给家里的每个人都尝一口,然后再吃;妈妈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家门,爸爸可指导宝宝给妈妈端来一杯水,或拉过一把椅子让妈妈坐,顺便问一声:“妈妈,您累了吧,先喝点水,歇会儿。”次数多了孩子就知道随时随地地关心体贴他人了。
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关心体贴他人,首要的一点是父母处处关心他人,言传身教,让孩子由衷地感到“爱”别人是一种幸福;同时提高对孩子的期望,不纵容娇惯孩子,给孩子机会去经历身边的事,从中感受到体贴他人的快乐。
我的女儿是一个懂事、充满爱心的孩子。她对我、对爷爷奶奶,不时以她孩子的方式表达着她的爱。几乎每天下班回家,她都会等候我,为我开门,给我送上一双拖鞋。如果她有什么好吃的,一定会留一份给我。当然,孩子的这些表现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家庭教育的结果。平时我工作非常忙,休息日也很少有时间陪着女儿,但只要有空,我必定放弃大人的娱乐,陪孩子玩。可每次外出带回东西,我从不让孩子独霸,无论大人、小孩总是一人一份,不让孩子滋长唯我独尊的优越感。
关爱是相互的。只要付出了爱,爱同样会来到你的身边。
只有爱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爱,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付出一点点,也许就能给你带来成倍的回报。
书包网www.bookbao.com
別让孩子成为“小霸王”
现在有很多家庭对孩子表现出来的损人利己、蛮横霸道行为非但不加以制止,反而觉得孩子聪明、有趣、胆大,这无疑助长了孩子的蛮横行为。
蛮横的孩子表现为经常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蛮不讲理、横行霸道、恃强凌弱,如有不顺就撒泼打架。
阳阳是家里的小霸王,只要他看到的东西,就都是他的,如果别人稍有侵占,他就不满意,还要大声叫嚷:“这是我的!”以此向别人发出警告。别人乖乖退缩,他就得意扬扬;一旦别人不理会他的警告,那么他就会马上使出他的杀手锏——大哭大闹,闹到你屈服为止。
这样的“霸王戏”天天在阳阳家上演。奶奶刚买菜回来,想在沙发上歇一会,屁股还没挨着沙发,坐在上面看电视的阳阳立刻大叫起来:“不许坐我的沙发!”奶奶可不敢惹他,只好叹着气远离沙发。
妈妈下班回来,瞄了一眼电视,阳阳又叫了起来:“我的电视,不许看!”楼下的小妹妹上来玩,可是霸道的阳阳宣称这些玩具都是他的,不让人家碰,小妹妹只能悻悻地走了。
因为家长教育方法的不得当,像阳阳这样的小霸王越来越多。
那么,“小霸王”是怎么形成的呢?
1. 孩子的自我中心没有袪除。
两岁左右的幼儿虽然已经经历了自我中心期,但是霸道的幼儿没有完全袪除自我中心,他们虽然能够分清自己和他人,但是对于他人的观点很难接受,比如阳阳认为自己坐的沙发就是自己的,奶奶要坐的时候他就会反对,而不是接纳。这样的孩子不能从别人的观点和角度思考问题,只能以自己的想法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准,就形成了霸道的表现。
2. 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没有完善。
幼儿具有独立意识以后,他们的社会性技能也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候孩子愿意和他人交往,能够倾听爸爸妈妈的意见;愿意和同伴一起玩,能够分享自己的玩具;能够体会别人的情绪,有同情心。阳阳的社会性发展显然还没有完善,他不愿意听家人的意见,每次都以哭闹收场;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不能和小妹妹愉快地共处。社会性发展的不完善也是造成阳阳霸道的一个原因。
3. 家长的溺爱造成了孩子的霸道。
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自然而然这样的孩子便是家里的天之骄子,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受到长辈的无限疼爱,甚至是溺爱。孩子的一切需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爸妈都想尽办法满足,这样就渐渐养成了孩子予取予求的霸道行为。而且当孩子出现霸道行为时,爸爸妈妈又认为孩子还小,没什么大碍,没有给予适时的纠正,于是孩子变得越来越霸道。
那么,家庭如何对“小霸王”进行改造呢?
1. 家庭氛围要*。
全家人围着孩子转的状况一定要改正。建议试着全家一起商议事情,形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参与讨论,作出一致的决定。这样,孩子会觉得家里的东西是全家人共享的,而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所有的事情全家人都要一起讨论,自己的说法不算数。这样,孩子就不会以自己的想法为衡量标准了。
2. 给孩子讲明道理,对孩子的蛮横行为适时纠正。
当孩子出现霸道行为时,爸爸妈妈应适时制止,不要因为孩子哭闹而放弃,那样孩子会以为你拿他没办法而愈演愈烈。随后要给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慢慢了解自己的行为是不恰当的。切忌用“以暴制暴”或“一味忍让”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3. 教孩子学会交往,学会分享。
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让他们多和同伴一起玩耍,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学会分享,而不要一直在家里称王称霸。可以试着让孩子做一回小哥哥、小姐姐,鼓励他们照顾小弟弟和小妹妹,孩子的自尊心一般都很强,相信他们会完成这个任务的。经历了对他人照顾的过程,孩子肯定会减少霸道的行为。
前面谈到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在这里可以借用一下,霸道是恶的,幼时是小的,幼时的霸道如果不改掉,那将为孩子成长埋下隐患,成年后就会自食恶果。
所以,请各位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成长中的一些不良细节,随时纠正,给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情商同智商一样重要(1)
首先介绍一下情商和智商。
相对于情商,智商我们知道得更多,但也不够全面。
智商(IQ)就是智力商数。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用以标示智力发展水平。
智商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智力,具体是指数字、空间、逻辑、词汇、记忆等能力。某种意义上智商就像电脑的硬件如CPU,一个智商高的人在短时间内能够做很复杂的事情。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那么,到底什么是情商呢?
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情商的水平不像智力水平那样可用测验分数较准确地表示出来,它只能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心理学家们还认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
所以说,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情商应从小开始。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调查都显示:智商略逊的人如果拥有更高的情商指数,也一样能成功。
过去人们总以为智商的高低可以预测孩子学业成绩的优劣,从而推论他人生事业成功与否。其实,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很多,高分低能现象非常普遍。被学校认定为组织纪律、学习成绩都差的“双差生”,有很大一部分走出校门后,在事业上的成就并不比学校认定的好学生差,有的甚至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智商低的人领导智商高的人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这些现象按照学校现行的对人才的评估标准是很难予以圆满的解释的。也就是说,学生在校学习成绩优异并不能保证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有适当的反应。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素质决定命运。素质不仅包括传统的智力因素,更包括以情商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优胜者属于那些既具有高智商又具有高情商的素质全面的人才。
情商反映了一个人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承受外界的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良好的情商表现在: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感受、自我评价、自我判断、自我识别、自我激励;能够认知和准确地判断别人的情绪,并且做出适当的情绪反应;能够以开放的心理接受各种情绪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情绪承受能力;并能通过适当途径克服消极情绪所带来的困扰,始终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书包网www.bookbao.com
情商同智商一样重要(2)
反之,情商低就会导致心理长期处于失衡状态,极易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甚至会导致许多后遗症,如心理压抑、冲动以及暴力倾向等。因此,在提高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情感智力的提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可靠且实用的途径。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孩子的情商培养,授予知识是有价之物,开发智力是无价之宝,提高情商才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性格决定命运,素质成就未来”应该成为普天下家长的共识,要实现望子成龙的愿望,就要在培养训练孩子智商的同时,开发提升孩子的情商。
所以,家长要重视孩子情商的培养。
1. 给孩子建设性的关怀。
也就是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情感环境,以一种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支持他。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喜欢玩耍和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把教育融入游戏中,孩子非常容易接受。对于学龄前的孩子,父母在坚持每周几天有规律地与孩子一起玩耍的同时,要寻找机会参加适合他们的游戏。在和孩子玩耍和游戏时,不应该对孩子的兴趣、热情和接受能力作任何评价,不要提问或发布命令,更不要去控制和指导孩子。如果要赞扬孩子应该准确、真诚,避免使用过分的言辞。
2. 学会积极地约束孩子。
积极地约束,是父母应该掌握对付孩子调皮捣蛋行为的办法,也是规范孩子日常行为的办法。积极地约束要求父母目的明确,清楚地告诉孩子有关行为的限制和规定。如果孩子能够遵守,表现出好的行为,则用表扬或欣赏来肯定他。如果规定和限制被违反了,则不管是否故意,应立即给予适当的惩罚,而且前后一致,说到做到。当然惩罚的程度要适宜,方法要得当。
坚信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有坏毛病,只要教育、约束的方法得当,孩子都会有一个成功的未来的。
3. 尊重孩子,和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
父母往往居高临下,指责孩子,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碰到事情不要急于指责孩子,要先想想自己有没有错误,先作自我批评,使孩子感到尊重、感到平等,他也会学你的样子尊重别人。如果家长不懂尊重孩子,给孩子很多限制,就会使孩子感觉生活在阴影之中。在家长制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大多遇事胆怯、缺乏自信。或者孩子变得逆反心理很强,对经常的责骂觉得无所谓,没有上进心,缺乏竞争意识,变得冷酷。因此,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4. 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不要把家长的尊严放在首位,因为每当孩子给父母丢脸的时候,是父母最容易失态的时候。比如:家长带着孩子去做客,大人见面后就爱聊天,可是往往这时候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处境。这时他们觉得没意思就闹着要回家,不太闹的孩子就会说:“走吧,走吧。”有些孩子实在无聊,他引不起你对他的关注,他的好行为你不去理睬,所以,他就故意做一些错事来引起你对他的关注。因此,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下次再做客时,就要考虑一下,给他们安排些活动,这样就不会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了。
5. 发现孩子的优点,使美好的品质蓬勃发展。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这些优点,同时坏的习惯和毛病就会受到排挤,在不觉察的情况下自然消失。要善于透过孩子的缺点看到他们的优点。比如,有的孩子爱跑、爱闹,就要看到他身体强壮。有的孩子非常喜欢拿虫子来吓唬人,这个看起来是缺点,但是可以看出来,他胆子大,比较勇敢,家长可以利用他的这些优点、特长,使他这些美好的品质得到发展。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善于倾听,成就自己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孙子问爷爷,为什么人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却只有一张嘴巴?爷爷告诉小孙子:这是让人要多看、多听、多做、少说话呀。故事虽短,寥寥数语,却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
善于倾听对我们做好各种工作都非常重要。
在美国,曾有科学家对同一批做过保险推销员的人进行过研究。因为这批推销员受过同样的培训,但业绩却差异很大。科学家取其中业绩最好的10%和最差的10%作比较,研究他们每次推销时自己开口讲多长时间的话。研究结果很有意思:业绩最差的那一部分,每次推销他说的话累计为30分钟;而业绩最好的10%,每次累计只有12分钟。那为什么只说12分钟的业绩反而高呢?很显然,他说得少,自然听得就多。听得多,对顾客的各种情况、疑惑、内心想法自然了解得多,所以就能采取相应措施,结果业绩自然优秀。
善于倾听,还能使你有好人缘。为什么?因为一般人喜欢讲,不善于听。因此,他喜欢讲,你正好善于听,那当然是一种特别和谐、特别美妙的组合。
美国最有影响的人生导师卡耐基,一次到一个著名植物学家的家里做客,整个晚上那植物学家都津津有味地给卡耐基谈各种千奇百怪的植物。而卡耐基呢?听得津津有味,目不转睛,像个特别喜欢听故事的孩子,中间只是偶尔忍不住问一两句。没想到,半夜离开时,植物学家紧握着卡耐基的手,显得特别高兴和满足,还兴奋地对卡耐基说:“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谈话专家。”大家看,他一个晚上根本就很少说,只是听,却居然获得了“最好的谈话专家”的美誉。
如今祖国未来的花朵,大多一家只有一个,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孤立,缺少那种与兄弟姐妹和谐相处的学习、磨合、锻炼的机会,相对而言孩子们的个性比较强,同时作为父母以及双方老人,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小皇帝为圆心转圈圈,久而久之使孩子们养成了一些譬如固执、任性、自私等坏毛病,这不能不说是现代育儿过程中的一大棘手难题,所以如何和孩子交朋友,交好朋友,教孩子学会倾听显得尤其重要。
告诉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但必须要先仔细认真听别人把话说完。听人家把话讲完是对人的一种尊重,这点浅显易懂的道理,我想对于孩子来说接受起来并不难。要顺势顺理成章地告诉孩子,不仅对师长要如此做,对同学或周围的人也该如此,对于不同意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一个人只有学会倾听,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在教孩子学会耐心倾听的同时,也赋予孩子一个听后可以平等争辩反驳的机会和权利,这样孩子不仅会耐心听你把话讲完,而且还会非常仔细地倾听,因为你已经赋予了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孩子是不会轻易认输的,他们会在倾听的过程中极力搜寻为自己辩解的理由,但与此同时你的“演讲”也必须要十分精彩,尽可能做到语言精练简短,条理清晰,而不是磨叽起来没完,啰嗦起来没完,要以理服人,要让孩子听了心服口服,切忌犯老毛病,倘若真理确实掌握在孩子手里,那么放下家长的架子,诚恳认错握手言和。
这样做开始时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孩子,兴许多少都会有点难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会成为一种习惯,这样做不仅会使孩子学会耐心倾听,而且还可以适当地改变和磨炼孩子急躁无理的坏脾气,久而久之便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感,缩小代沟,减少沟通的障碍,提高交心的质量。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沟通、交流、协作、共事,一个人善不善于倾听,不仅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准,还关系到能否与他人建立起一种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倾听”这一良好习惯,每个人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长时间、多途径的培养才能养成。所以,我们家长应时时处处注意培养孩子这一良好的习惯:学会倾听。
1. 要孩子懂得倾听。
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人际交往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会倾听。正如汤姆·彼得斯在其《追求优秀的热情》一书中所说:“倾听是礼貌的最高形式。”因而,父母应有前瞻性地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倾听。要让孩子学会倾听,家长先得做好榜样。当你的孩子向你述说时,应细细地倾听他的话语。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尊重,从而激发他的生活热情。潜移默化中孩子会感到倾听是一种礼貌,一种尊重,更是一个人的修养,久而久之,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去倾听。
2. 要孩子学会倾听。
倾听,不仅要细心听,用心听,还需要勤于思。告诉孩子在听别人说话时,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打断别人,要静静地听。精彩的地方、有同感的地方,则可以微笑、点头或给予热烈的掌声表示赞同,也可进行恰当的评价;如果不认同他人观点、想法,不要随便断然否定,更不能狠狠地反驳,可以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参与交流:“我想补充……”“我想提个建议……”这样,孩子既学会了倾听,也保持了一颗理解的心。
当然,孩子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我们重视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善于捕捉契机进行引导,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变得更有智慧,更有修养。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有朋友的孩子才快乐(1)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找朋友的感觉真美妙,找伙伴是每个孩子的需求。
作为家长,我们太多时候看到,孩子自己在家里一天,不下楼,不出门,独自看书、玩电脑、看电视……孩子们逐渐地习惯于这样的“独处”,懒得外出与别人打交道,因而失去了不少人际交往的机会。
根据对人才素质的研究,聪明并不是成才的主要因素,待人处世的态度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而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渐渐地形成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提高了这方面的能力,并从中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
每个孩子都渴望有朋友。
《中国少年报》曾刊登过湖南一名五年级小学生写的一首小诗,题目是《我要做星星》,诗中写道:
我不愿做太阳/也不愿做月亮
做太阳太寂寞/做月亮太孤单
我要做星星/因为星星有无数朋友
黑夜点缀得更加美丽、漂亮
我们大人把独生子女比喻成“小太阳”,但是这些孩子却想做星星,因为他们需要朋友,需要友情。
一个不会交朋友的孩子,当他越来越大尤其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时,由于缺乏周围人群的喜欢和认可,在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挫折感,易导致自卑、孤独甚至自闭,严重扭曲孩子的人格,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荀子说:“人不能生而无群。”人有社会属性,秦桧都有三个朋友,可见人人需要朋友,没有朋友的人生是孤独的、苍白的、不幸的。
孩子与成人一样需要朋友,和伙伴交往是孩子的一种社会性的需要。研究表明,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其他社会关系所无法取代的。从心理方面讲,和伙伴一起学习和生活、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形成成熟的人格,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群体和社会,成为真正的社会人;从情感发展方面看,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使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支持和帮助,从而使孩子更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这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在心理上建立起对他人信任和尊重的情感;而且有伙伴一起玩耍,会帮助孩子学会合作、包容,并能在交往中提高适应他人和社会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拥有朋友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从而远离孤独感,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总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良师更需要益友,没有伙伴,孤独和不快的情绪会伴随着孩子的生活,对其心理、个性、情感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让孩子陷入孤独状态的主观原因,则在于我们家长的种种顾虑。大部分母亲也知道孩子没有伙伴很孤独,可是极少有人支持孩子找同伴玩耍。因为母亲们认为,第一,孩子没有时间。每天放学回家有一大堆的作业要完成,即便双休日也要参加各种辅导班。第二,让孩子出去找同伴玩不放心。孩子毕竟是孩子,对周围环境以及交往的人缺乏辨别力和选择的能力,万一和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孩子在一起玩,染上坏习气就得不偿失了。还有,孩子们在一起打闹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很大,想想就觉得很危险,所以不敢放手让孩子出去和别的孩子一起玩。第三,孩子虽然没有伙伴,但自己可以陪他玩,况且还有那么多玩具,可玩的游戏内容和工具多着呢,孩子怎么会孤独呢?所以,能在家里开心地玩,就没有必要去找同伴一起玩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有朋友的孩子才快乐(2)
家长陪玩,当然也会给孩子带来快乐,可是,这替代不了同伴交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终日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的孩子,家长能够给他爱,但给不了集体的归属感,能够和他一起做游戏,但制造不出集体活动的愉悦气氛。
一个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对我说,他为自己没有朋友而感到自卑和孤独。为了消除这种感觉,他喜欢上网和网友聊天。他的QQ好友很多,在网络中他觉得自己很受别人的欢迎。可是只要一离开那个虚拟的世界,他就会感到更严重的孤独。由于长时间靠敲击键盘和别人聊天,他觉得在现实生活中,他越来越不会和别人说话了,因此也就越来越封闭自己了。他过得一点也不开心……
毋庸多言,孩子的成长需要群体生活,需要伙伴。否则孤独感会让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性格,甚至将来孩子会因此无法和他人交往,无法适应社会。
想一下,我们也是从幼年一步步走过来的。是不是放学后,我们最渴望的就是走东家串西家召集小伙伴出来,或玩捉迷藏或玩老鹰捉小鸡,哪天自己被大家冷落了,就会不开心得连晚饭都吃得没有滋味?
既然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要剥夺我们的孩子结交伙伴的权利?为什么要把他们变成“孤独的蚂蚁”?
孩子渴望交到自己的朋友,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愿望,他们以此来拓宽自己活动的空间,增加自己学习的机会。正如美国作家罗伯特·塞尔曼所说:“童年时代的友谊,是以后生活中所有其他亲密关系的演习。”只要孩子们在一起,他们就会经常学习成人的行为,有分工,有合作,在他们的活动中充当不同的角色。他们在幼年时期就开始领会到友谊与宽容,分工与协作,养成自己的群体意识、责任感和坚强性格。而缺少朋友的孩子,由于离群索居,往往会表现出孤独和懦弱,或者会表现出蛮横和霸道。
为了孩子能有自己的朋友,在此给各位家长几点建议。
1. 帮助孩子寻找朋友。
如果孩子已经交上了朋友,母亲要及时给以强化,比如对孩子说:“你有了自己的朋友,很好,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如果孩子还没有朋友,则应积极帮孩子寻找。
比如让孩子与家附近的小朋友一起玩,与同事或同学的孩子一起玩,最好是同龄或年龄相仿的。适时与孩子讨论他们交往的情况,帮助孩子做出选择。帮孩子选择小朋友有两点应该注意,一是能够合得来,二是能够优势互补。孩子们的优点在互动过程中强化、发展,孩子们的缺点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克服。
2. 欢迎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
孩子交朋友,大人对孩子的朋友要当自己的朋友一样,采取热情欢迎的态度。当小朋友来家里时,家长应该说:“我们家来朋友啦,欢迎欢迎。”而且要让孩子认真接待一番。一旦孩子们自己玩起来,学习起来,家长就可以退居“二线”了。孩子们时间观念不强,要适时提醒,提醒的方式要注意:“时间不早了,是不是约定下次来玩的时间,你们商量一下,好吗?”
3. 给孩子交朋友以具体指导。
孩子毕竟是孩子,与小朋友交往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该细心观察,给予指导。孩子们之间出现摩擦或者裂痕,家长应该了解原因,做出分析,指导孩子们化解矛盾。孩子们在一起时间过长,影响了学业,应跟孩子们一起讨论,让孩子们认清利弊,主动采取措施。
4. 与孩子朋友的家长主动交往。
孩子们成了朋友,家长都有交往的需要,因为家长都存着某种担心。家长们来往之后,对孩子是一种促进,许多具体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样,可以共同指导孩子、带动孩子。
有朋友的孩子才快乐,快乐的孩子才能成才。
学会分享别人的成功与喜悦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一种人,他看到他人的长处,心里像爬满了虫子,怎么都不舒服。在他看来,除了他自己之外,任何一个人都不应有优点。
这些人在蹉跎岁月后,猛然抬头发现与他原本同在一起点上的人都跑到前面去了,心里的平静被打破了,失去自我平衡,心境被浮躁与焦虑统治着,慢慢地迷失了自我,于是有了“小人常戚戚”状。由于做什么事都无法静下心来,到头来又是一无所获,加剧了心态的不平衡,产生了嫉妒心理。在失落与抱怨中,心灵花园荒芜了,长满了杂草,再也没有心境与能力欣赏他人的美丽。
其实,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嫉妒心理,只不过有的人强一些,有的人弱一些。嫉妒心强是心理发育不完善的表现。有人把嫉妒心严重的人称为不成熟的人或缺乏社会性的人。这种人女性多于男性,而且多半是独生子女、家里最小的孩子或娇生惯养、缺乏修养的人。
嫉妒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而又不大正常的心理,它不同于正常的好胜心和进取心。正常的好胜心和进取心,是当别人比自己强时,心胸豁达,用心找到自己不如人的薄弱环节,力争创造条件超越别人。怀有嫉妒心理的人,心中充满了忌恨,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是眼睛发红、嘴里嘀咕、心中怨恨、行为冲动,严重的甚至百般诋毁别人,不把别人搞垮不罢休。
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在嫉妒的漩涡里挣扎,甚至被它所湮灭。三国时,吴国都督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他对才能学识、胸怀度量比他强的诸葛亮充满怨恨之情,并多次企图置诸葛亮于死地。战国时期,孙膑英才益世,却被同窗学友庞涓嫉妒,庞涓经常在魏惠王面前诋毁孙膑,并捏造罪名,唆使惠王对孙膑处以极刑。可见,嫉妒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危害匪浅。家长发现孩子有嫉妒心理时,绝对不可忽视,必须有意识地适时适当地指导孩子加以克服。
比如,教给孩子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他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要有意识地设置环境,创造氛围,让孩子从日常的生活中,从家长的处世哲学中,认识到一个人的才华、能力再多再强也是有限的;在大千世界中,强中更有强中手,人人不如己,处处占上风,事事要拔尖的人,事实上是没有的,因为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拿第一。
此外还要陶冶孩子的海涵度量和气质风度,使孩子具有博大的胸怀。
一般情况下,有嫉妒心理的孩子,自身都有一定的性格弱点。如:与人交往时,喜欢让所有人围着自己转;当不能成为社交中心时,就会发脾气;喜欢受人称赞,当听到有人夸别人时,就不高兴;不会感谢人,易受外界影响等。
对有性格弱点的孩子,家长要悉心引导。在孩子面前,对获得成功的人多加赞美,并热情鼓励孩子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积极支持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越别人,战胜自己,使孩子的嫉妒心理得到正当的发泄。
只有克服嫉妒的人才能欣赏他人的美丽。
其实,一个人学会欣赏他人的美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们可以从张三身上看到他服务大众的远大志向,从李四身上看到他经商理财的精明能干,从王五身上看到他坚韧不拔的毅力与超人的智慧。我们要善于从他们身上吸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就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吸取了众人之长,脚踏实地地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不懈地努力中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一天你也成了别人的风景,能够给予他人启迪,生命会因此而充实。
学会了欣赏他人的美丽,在现实生活中,就像置身于一个美不胜收的大花园,处处是绿草茵茵,满眼是繁花绚丽,内心充满愉悦,充满爱与包容,不再苛求他人,少了许多焦虑与烦躁,就会觉得世上处处皆美。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肯定了别人也是肯定了自己,诚如爱默生所言:“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了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时常听到一些人抱怨,抱怨上天不公,抱怨别人得到的总比自己多;也有人目光短浅,短浅得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因此,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讨教。这两种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不愿意承认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更不愿意欣赏别人或者赞美别人。
其实,欣赏别人是一种美德、一种礼节,一种涵养,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是对他人的一种肯定、一种尊重。欣赏是对人的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一种祝福。聪明的人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懂得欣赏,我们才会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才能真正地从别人身上发现并汲取向上的力量,收获成功的喜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欣赏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法宝。
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学会分享他人的成功,欣赏他人的美丽,在分享与欣赏中健康地成长!
学会感恩与奉献(1)
“学习雷锋好榜样,爱憎分明不忘本……”当这首歌在你的耳边萦绕时,你是否想起了那乐于助人的雷锋叔叔?
一天,我在公交车上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小男孩把座位让给了一位孕妇,然而没想到这位孕妇不但没正面看一眼小男孩,而且连句感谢话也没说,就心安理得地坐下了。男孩下车后问妈妈,为什么我让座了,那个阿姨不说声“谢谢”呢?
我宁愿把那位孕妇的麻木行为看做是一时的疏忽,而非内心冷漠。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他绝不是为了换取一句感谢的话语才让座的,他的让座行为完全是自愿的。从功利角度来看,一声谢谢,其实并无多少实际价值,然而,这声道谢又是无价的,因为它象征着对社会美德的认同。
施人玫瑰,手有余香。谁都有窘迫的时候,窘迫的时候施人以援手对被救者是一种帮助,对施救者也是一件乐事。
中国有古语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他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古人尚且明白的浅显道理,可是为什么在我们今天看来却是如此难以施行呢?为什么不断出现被救者冷漠绝情的声音?为什么知恩、报恩的声音越来越少?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台湾著名作家刘墉也在他的一篇励志文章中,劝勉一些年轻人要心存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就是要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因为父母是孩子的至亲,如果对父母的关心、疼爱不会感恩的话,那么孩子对别人就更加不会懂得感恩,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因此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十分必要。
当前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普遍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父母宠,外公外婆爱,爷爷奶奶亲,所有人只为他一人而动,家长把养育孩子当成自我情感的满足,给孩子处处创造优厚的生活条件,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认为是应该的,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想得到孩子的回报,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久而久之,很多孩子都认为得到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爸爸妈妈所做的事情当然也是他们应该做的。这会导致孩子只要求别人关心、爱护、让着自己,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感激他人。
那么,要想使孩子不被这种溺爱宠坏,感恩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感恩教育要让孩子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论是父母抚养他们,还是老师教给他们知识,还是朋友给予他们友情以及其他人给予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在知恩之后,即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回报,如有时是一声简单的道谢。要让孩子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也是一种报恩。孩子如果能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他们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书包网www.bookbao.com
学会感恩与奉献(2)
首先,家长要结合家庭生活中的点滴事情,让孩子体会到自己“被关心、被爱护、被帮助”,形成孩子积极的情感。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不是保姆、书童、随从,爸爸妈妈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任务,为孩子做的很多事情是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的,孩子应该懂得感谢。
其次,重视孩子的情感体验,并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现在的孩子可以说很开放,他们可以大方地与班上同学开玩笑说“喜欢你”之类的话,却不会与自己的父母或长辈说,觉得“说不出口”。我觉得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家庭中没有这样的习惯和氛围,家长自己从不在孩子或自己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情感。二是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爱护,应该要感谢。所以,家长适时的引导和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再次,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会感恩,从家中的亲人到朋友( 包括自己的老师、同学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对你有帮助的任何人 ),从对一个人的感恩到对一件事或一个现象,甚至是大自然的某种美丽的景色……这些都是我们感恩的对象;从单纯的感谢开始到懂得“感受到别人的关心牵挂并能给予回应”也是感恩和责任心的表现。家长自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必然会影响孩子,让孩子从小学会感谢父母、感谢朋友、感谢社会、感谢自然……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只要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会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这样也会使得我们所处的社会更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一个孩子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有许多人为他付出过很多。而现在的孩子几乎成了家里的中心,时间一长,许多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认为别人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而这样下去会使他们缺少爱心,缺少责任感。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我认为做人才是第一重要的事。
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浸透到孩子的心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生活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效,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夫妻之间的行为对孩子也有较大影响,所以即便是夫妻之间,也不要吝啬说一句“谢谢”。
我常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自私、蛮横、缺乏爱心,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只知道享受,不懂得给予。
有一位学生,家庭比较困难,母亲是残疾人,常常生病,常年吃药,只能靠父亲干苦力勉强维持生计。由于中年得子,对孩子比较宠爱,可孩子并不能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穿着讲究,不让自己的母亲在学校门口做生意,如果要做,就不能向别人介绍自己,更不能在校门口和他说话。有一次,这位学生的妈妈为他买了一双两百多元钱的鞋,可他居然嫌便宜,把鞋送给了同学,还每天跟父母闹,吵着要重买。
做家长的竭尽所有,用爱和物质为孩子铺设锦绣前程,但是由于我们在引导上的失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自私、怯懦、狭隘与麻木也随之滋生,面对任何事情,他们不再有心灵的感动。
现在的不少孩子在生活小事中,往往会表现出自私的苗头,而他们的父母对这些小“自私鬼”,多半报以宽容的一笑。那一笑就是说,谁让他是自己的孩子呢?面对这种情况,孩子们怎能走出自私的阴影,学会从小主动地付出自己的爱呢?
事实上,很多家长无私地付出了爱,可得到的却是亲骨肉的冷漠或者背叛,怎么不让人焦急和伤心?有的父母自己劝慰自己,孩子不听话,可能是他长大了,学会独立思考了。可事实上,孩子的一些不听话的行为,只是反映了他们更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而已。
为此,父母要做的就是让你的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也从父母的角度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学会关心人、体贴人,并让朋友、家人感受到这种关心。
在此,我想提醒天底下所有的父母,你们在为培养孩子的智商努力时,也要注重他们情商的培养,教孩子学会感恩,学会爱与被爱,学会爱与同情。
行文至此,本该打住,可突然想起 2008年11月27日的事。
女儿依依依然是快快乐乐地放学回家,然后吃饭、看电视、看书。在要上床休息时,她收到了一条短信,看过短信,她迅速地拿起床头的日历牌:“啊,老爸,抱歉,我都忙忘了,感恩节快乐!”现在制作礼物( 此前,她送我的礼物大都是她自己制作的 )来不及了,她拿了一个香蕉剥开恭恭敬敬地递到我面前,我无限幸福地把孩子揽在了怀里……
愿天下所有的家长,都能拥有这样的幸福。
[ex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