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精膏的制作方法:商周玉器的加工技艺演变和工具的关系总叙(西周早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3:08:55

商周玉器的加工技艺演变和工具的关系总叙(西周早期)

(2011-07-01 23:41:55) 转载标签:

镐京

西周

古玉

陶坨

加工痕迹

杂谈

分类: 古玉研究

西周遗址主要集中在陕、豫周国势力的中心地带。北至北京昌平,南到安徽屯溪,东始江苏金坛,西达岷县东山,涵盖了八省一市(见上图,现代区域)。西周早期界定根据历史学家的划分为西周初年至穆王后及平王东迁时,周人在今陕西长安建都镐京为为界。

历史上这段时期在考古发现的玉器应该将是十分丰富的,但却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对玉器研究的状况才略有起色。考古界的先驱夏鼎先生曾经对商代、汉代玉器的区别论述,由此开拓了古玉考古研究的先河。七十年代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加强,随着人们对收藏意识的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的开发进程,引发了不同层面的人们在探讨、传承、收藏的道路上,多路人马齐进并发,造就了轰轰烈烈的异军博发,可谓是方兴未艾,春潮涌动。查看历史,真正对古玉引起重视并进行系统研究的时代,应该是本世纪的七零后,至今三十年稍弱。而其中真正在执着地对;分期断代与类型研究;玉器区域特性研究;特定器类研究;玉制及礼制关系的研究;玉器矿物学的研究上下功夫的学者更是少之又少。现在是专家铺天盖地,什么看遍战汉无敌手,什么玉痴,玉神比比皆是。我就搞不懂那些在央视经常抛头露面的鉴宝专家们为什么比四库全书还要博学,什么都敢讲,难道不能实事求是地坦诚一次看不懂吗?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大潮冲破了许多人的良知底线。我虽然也在这股浪潮中搏击,污泥浊水难免浸染一身,但有一条道德、良知的底线是不可逾越的,是必须坚守的,我不买卖古玉。我请大家捂住口袋,练好眼力再放手。千万不要被人忽悠了。一通感慨,话归正题。

杨建芳老师是最早对周玉进行划分区域研究的学者,他对越式、春秋秦式、春秋吴式、东周夷式以及楚式玉器都做过专题研究,这类文献笔者认为非常值得爱玉人一看,而且是必须看!笔者在上面提到的五个研究方向,其实就是综合鉴赏玉器的根本,每个人都可能有他的着重点即比较独到的精处,那我们就应该博采众长,补给不足,虚心拜师很重要,听进逆言很重要,平和淡定更重要。写写又要拐弯,总是想奋笔怒斥那些以假乱真大忽悠的。不过我这里写的是研究心得,这些事情只得暂搁一边。

西周玉器的断代研究、器形演变、纹饰脉络、工艺痕迹等等,作为民间研究者,缺乏许多支持和条件。可以讲,光比较有可读性的文字资料查阅阅读就是一个需要物质和毅力支持的结点。故,作为爱好者来讲也只能在某一个立意上扩展自己的知识认知度。首先我们根据现有资料可以发现西周用玉质量总体高于殷商,这主要反映在和田玉的器物数量大有增加。这在传世玉器的多见上可见一斑,也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对西周玉料的认识应该建立在殷商玉质理解的基础之上或至少也要作为一种审视判断的参考比附标准。西周玉器历来是藏家“砸钱“重地,也是历代仿古造假的首选。

西周玉器的工艺在碾琢工艺上基本是”撤刀“俗称一面坡。她是一种一面直立,另一面压地从而形成较宽斜面的加工手法。它与殷商的折铁线有着鲜明的对比,在整体修饰的效果上重点突出了平面浅浮雕的线条、阴阳、柔美立体感。撤刀法在玉器的传承延续中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一直存在于后世的玉器碾琢工艺中。

                                        西周玉璜上的斜坡刀工艺

                                      放大50倍的玉器碾琢痕迹表现形式

                                     放大300碾琢痕迹呈现的形式

在良渚文化的阴刻线以后,能够超越的当称西周阴刻线。由于工具的进步,工艺的成熟,玉质的改良。西周阴刻线展示了其缜密规范、刚劲精细、阴柔弹性的效果。据山西曲沃晋侯M31号墓室考古报告记载,其中的一件刻有夔龙纹的玉玦在其0.1cm宽的夔龙眉上,碾刻了竟五六条阴刻细线,每条阴线宽度只有0.2mm,达到了微雕的水平。这种阴线在当时应该都出现在档次极高的玉器上,一般普品很少有之。

                                               西周玉璜阴刻线

                            放大50倍的玉器碾琢痕迹表现形式

                                     大300碾琢痕迹呈现的形式

西周晚期的双阴线与早期的繁复、刚柔相济有了很大的反差。其特点为两条线条形成一宽一窄,宽撤窄勾,线条园曲流畅、飘逸柔美。给人一种别开生面颇具新颖的感觉。虽然西周双阴线仍保留了殷商工艺的特征,但在此基础上以发生了勾撤并用,外线围绕内线(外撤内勾)的规范性造型。它在中国玉器碾琢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玉雕工艺纹饰曲线美的首发,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以柔克刚民族品质,实现了玉与温润的审美性完美结合,完成了前者畅朗委婉、清丽尔雅的再造。(如果大家能阅读一下《张家坡西周玉器》P180至P278后,会有更深的影响)

以上四张图片除第一张外,请大家仔细琢磨,这里包含着双阴线的演变过程。

至此笔者对商周玉器的加工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其碾琢工艺的工作一般都在玉器表面打磨完成后,在施其刻琢纹饰的。碾琢痕迹内的打磨很少再施其打磨,而玉器表面打磨工具应该是陶坨。笔者做了大量实验发现,陶器残片打磨玉器表面所形成的打磨痕迹与商周玉器表面打磨痕迹几乎一致。由于许多原因,本人暂时不能将对照相片如实贴上。但完成的实验对比已经取得了验证和收获。特别是已经拿到了我打磨的材料的有一部分朋友,请你们好好对比分析,以利我进深一步的学习探讨。这就是我所要讲的工痕必须与时代相符,与当时的生产力相符,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相同的要点。

 

                                               玉润墨香拙笔

                                                                                      11.07.01

本书参考资料:

古代玉器通论

古玉玉质刀法

张家坡西周玉器

文化周商

周代用玉制度研究

玉文化论丛

中国玉器出土大全

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