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公安局局长是谁:青铜器欣赏(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42:33

青铜器欣赏 

(1)原文地址:青铜器欣赏作者:铁肩子邓碧

    青铜器物是铜锡合金,有较强的硬度,不像瓦当砖瓦、甲骨陶瓷及书画碑帖等易于破碎,而是便于长期收藏。再则青铜器皿形态各异古朴典雅,线条畅达,这也是其他古玩所无法企及的。

 

    首先,中国青铜器数量大,种类繁多。究竟中国有多少件青铜器物,这是谁也无法统计的数字。有人统计过,仅以有铭文的青铜器物而论,从汉代到今天,出土就达一万件以上。若加上无铭文的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正因为数量大,中国青铜器的品种也极其丰富,不仅有酒器、水器、食器、兵器、礼器,还有车马器、农具、工具及各类生活用具等一应器物。众多的青铜器皿,造型生动、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数量大、品种繁的中国青铜器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这是中国青铜器的特点之一。

 

    其二,中国青铜器分布地区广,且质量上乘。中国青铜器出土较为集中的地区是中原,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东北、西北、巴蜀、岭南甚至西藏及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造型生动、精美,风格各异,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制作精湛、形状瑰异、花纹随意、富丽典雅,其精品不胜枚举,如司母戊方鼎、虎食人卣、双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莲鹤方壶、双雄宝剑、勾践剑、长信宫灯、嵌绿松石卧鹿、铜车马一流,铸造精致,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当然深受国内外藏家钟爱。其他各类青铜器物,铸造者根据不同的硬度要求,准确把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这是国外青铜器铸品望尘莫及的。

 

    其三,器物铭文可以说是中国青铜器最大的特点。世界各地古青铜器绝大多数没有铭文,只有印度出土的少量青铜器或铸有很短的铭文。中国古铜器有铭文者仅出土的就达一万余件,且名文长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这些铭文字体,或粗犷放达,或苍劲有力,具有很高的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这些铭文也是鉴定中最难把握的一环。

 

    其四,以容器为主的中国青铜器也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就世界范围而言,从印度河流域到巴尔干半岛,从米诺斯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其青铜器的代表作大多为武器,如戈、矛、刀、箭、剑、戟、镞等,而中国却以铸造难度较大、纹饰复杂的容器为主。这些容器,尤其鼎,是为国家重器。其寓意深奥、内涵丰富,与政治纠缠在一起的神秘性始终是鉴定家及藏家们感兴趣的问题。另外,欧洲青铜文化以武器为代表,中国青铜文化以容器为代表,这是不是前者富于侵略性,而后者安于保守性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青铜器的四大特点,是鉴定者应当了解的基本常识。

 

 


   名  称: 嵌红铜狩猎纹豆

    制造年代: 春秋
  材  料: 青铜
  规  格: 通高20.7厘米,口径17.5厘米
  收 藏 地: 中国历史博物馆

  介  绍

 

  豆是古时用来盛放肉酱一类食物的器具。以青铜做豆,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豆,基本形制为上有盘,中有“校”(即长把),下有“镫”(即圈足),大多有盖,盖上有提手或环钮,可仰置。

 

  此豆由盖、身至圈足上部皆以红铜镶嵌出禽兽四散奔逃、猎者勇猛追杀的纹样。

 

  青铜加工工艺中的嵌红铜的技术,大约在商代后期便已出现,东周时更为发达,至战国时,数量甚巨。这些嵌红铜狩猎纹豆就是当时的精美之作。

 

错金银铜鼎

 

    商代晚期酒器,高41.9厘米,宽22.5厘米,重3.69千克。该器敞口,颈部较高,底部微圜,三棱锥形足。颈部及器身饰兽面纹,并分布有五道短棱脊,兽首形鋬。沿上有高耸的两个长方形立柱,柱端各置一个立体的凤鸟。鸟头上有绽开的羽冠,脑后并有一长冠透逸而下,尖嚎、圆睛、长颈,身披细鳞形羽片,尾翎短挺,显得十分机警可爱。1973年陕西岐山贺家村出土了一件与此器形制纹饰大小均相似的凤柱斝,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周早期酒器,高27厘米,飞28.9厘米,重5.67千克。敞口、折沿,器身呈椭方形,四角各伸出一条翘出器口的长棱脊,每两道长棱脊间还设有一短棱脊。纹饰分为三段,主体图案是位于器腹的大兽面纹,口沿及方足上均饰有鸟纹。整体来看,纹饰分布错落有致,繁而不乱。器内底还铸有铭文12字:“叔赐贝于王姒,用乍(作)宝尊彝。”   

 



     商末周初酒器,高51.1厘米,宽35厘米,重23.8千克,传1928年宝鸡戴家湾出土。器身呈扁圆形,垂腹,高圈足。盖上有菌状捉手,两端有牛形兽首。提梁置于器身纵向,与器身相交处有兽首,耸立的双角犹如伸开的巴掌。更为奇特的是从卤的颈部斜伸出四条较长的歧头扉脊,究竟起装饰的作用还是有实用性尚不清楚。该器通身还饰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凤鸟纹。此器形体巨大,造型复杂,纹饰精美,是商周铜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还藏有与此形制纹饰相同,唯尺寸稍小的一件凤鸟纹铜卣。

 

  

 

     西周早期器,高28.3厘米,宽34.2厘米,重6.32千克。方座簋是西周早期较为流行的一足上均饰有鸟纹。整体来看,纹饰分布错落有致,繁而不乱。器内底还铸有铭文12字:“叔赐贝于王姒,用乍(作)宝尊彝。”   

 



      商末周初酒器,高51.1厘米,宽35厘米,重23.8千克,传1928年宝鸡戴家湾出土。器身呈扁圆形,垂腹,高圈足。盖上有菌状捉手,两端有牛形兽首。提梁置于器身纵向,与器身相交处有兽首,耸立的双角犹如伸开的巴掌。更为奇特的是从卤的颈部斜伸出四条较长的歧头扉脊,究竟起装饰的作用还是有实用性尚不清楚。该器通身还饰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凤鸟纹。此器形体巨大,造型复杂,纹饰精美,是商周铜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还藏有与此形制纹饰相同,唯尺寸稍小的一件凤鸟纹铜卣。

 

  

 

     西周早期器,高28.3厘米,宽34.2厘米,重6.32千克。方座簋是西周早期较为流行的一种铜器形制。该器侈口、鼓腹、高圈足,下连方座。器身两侧各有一兽首半环耳,兽耳高耸,耳下有长方形垂饵,半环呈圆雕立鸟形。腹部和圈足上均饰有兽面纹,器身中部有凸起的扉棱,颈部饰张口卷尾的龙纹,圈足上饰蛇纹。内底有铭文11字:“白(伯)者父乍(作)宝簋,用郷王逆造。”   


   

 



     春秋晚期器,高28厘米,宽61厘米,重12.76千克。敞口平折沿,颈部微敛,折肩收腹,底近平,圈足较矮。颈部有兽首衔环耳两对。器物内壁的口沿下铸有一圈浅浮雕的动物,有鹅、鱼和龟。颈部与腹部水平分布有三段带状纹饰,内容以狩猎为主。画面中央是两架奔驰的马车,马车上站立着两个人,一个驾车,另一个人正挥舞着树枝状的东西驱赶猎物.惊惶失措的动物们四下逃窜,有鹿、熊、野猪、兔子、鸟等;手持弓箭、长矛的人早就埋伏好了,迎面堵住了他们的去路。画面通过对人和动物神态的细腻描绘,生动地再现了热火朝天的狩猎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和商周时期铜器上那种森严、庄重的风格已经完全不同了。



  错银几何纹青铜扁壶 

 

  战国,高31.3厘米,宽30.5厘米,它体型浑圆,前后呈扁形,身上布满繁复美丽的错金银纹饰。整只铜壶造型讲究、纹饰精美。

 




  子乍弄鸟尊


  弗利尔美术馆最有名的青铜器要数“子乍弄鸟”尊。通高26.5厘米,宽22.8厘米。全器铸成凶猛的鸮鸟,尖喙,鸟首与身分体,用榫卯结合,可开合。鸟首饰羽纹、回纹和点纹。颈部饰变形夔纹,内填回纹,肩部媚夔龙纹,背部饰高浮雕羽纹,腹部饰鳞纹和夔纹,足部饰云纹。鸟首背后错金四字“子乍弄鸟”,尾部下方似丢失一支撑用的小兽。此器据传山西太原出土。根据后来太原金胜村251号墓的出土文物提供的信息,“子乍弄鸟”尊很可能是晋卿赵简子或赵襄子自用的酒器。

 

 

  綯索龙纹壶  春秋晚期酒器

 

  通高44.6厘米,宽26.6厘米,传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高体束颈鼓腹,颈部置一对兽形耳,口沿下饰内填一对夔龙的垂叶纹带。颈腹部有带状饰五道,均以细索纹带为界纹。第一、三道纹饰为夔龙纹,第二道纹饰为夔凤纹,第四道纹饰为鸟兽纹,第五道纹饰为内填夔龙的垂叶纹。圈足饰垂叶纹带和变形龙纹带。全器通体纹饰,极为精美。

 

 


    人面盉 商代,高18.2厘米,长江流域出土

 

 

  令方彝

 

  传1929年于河南省洛阳市马坡出土。通高34.1厘米,口长19.3厘米,口宽17.7厘米。令方彝为方体,盖呈两面坡屋顶状,其上每个边棱和每个平面的中线以及脊棱上,均有扉棱一道。盖面雕有兽面纹和凤鸟纹,颈部雕四组虎头双身龙,腹饰大型兽面纹,足饰凤鸟纹。令方彝装饰富丽华美,是极其宝贵的青铜珍宝。

 


  四虎青铜鎛

 

  通高38.5厘米,鎛体呈椭圆的合瓦形,上下各有一道缀以乳钉的带饰,鎛体前后还有凸起的鸟纹为棱脊。在鎛的两侧翼还装饰着四只张口卷尾、形态逼真的扁形立体虎,这四只虎两两相追,构成鎛两侧的扉棱,令这件能奏出不同凡响乐音的乐器,更显出迷人的风采。

 


 夔纹象尊

 

     商代,尊高17.2厘米,长21.2厘米,宽10.6厘米。象体丰满,长长的大鼻子往上过头后卷曲向前伸展,两颗尖尖的大象牙露出口外。全身饰满精美的纹饰,有兽面纹、夔纹、四瓣花纹,均以云雷纹衬托,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象鼻中空,兼作尊流。在象的背上有一个椭圆形的口,口上有一盖。盖上连铸有一站立的小象为盖钮。盖上的小象造型与大象一致,这样便形成了大象驮小象的式样。据说是湖南出土的。

 



  貘尊


  西周酒器,器体中空,背部开方口,口上还应有一盖,可惜已经遗失了。这件青铜器的定名曾一度令专家们困惑。上世纪70年代,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周早期茹家庄2号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相同形制的青铜器物,而且还保存着器盖。形状似羊非羊,似猪非猪,考古学家对定名一直把握不准,初时因观其似羊,故起名“羊尊”,并一直延续这个称谓。直到1993年,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到宝鸡考察,经过仔细观察,反复琢磨,认为还是定名为“貘尊”更为准确。


 

亚洲艺术品天价缔造者-青铜方罍流散记

 


青铜方罍

 

    19年前,湖南省博物馆老馆长高至喜在《文物考古趣闻》中披露了20世纪初湖南出土的一件方罍辗转流徙而身首异乡的传奇经历。2001年春,神秘的罍身惊现美国纽约艺术品拍卖会,并一举创下亚洲艺术品拍卖价之新高。应本刊之邀,50年来曾无数次手抚罍盖原物的老专家再次为我们讲述了方罍流传的曲折故事。 

 


方罍盖
 

方罍身

 


 母鼚铜方罍(音同雷)


 

    母鼚铜方罍:商代,通高50cm,肩宽33cm,1963年洛阳北窑出土。器体呈方形,盖及盖顶为单脊四坡屋顶状,直口、圆肩,斜壁深腹,圈足,肩侧及下腹有对称的兽形环钮,正背两面肩部饰有浮雕兽头,方罍纹饰繁缛,云雷纹地,上下分为三层。盖及颈内壁均铸有铭文“母鼚”。

 





子方罍(音同雷)高58厘米径15.1×12.5厘米

 

    子方罍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罍是大型盛酒、酿酒器。此罍器盖模仿房屋屋顶,器形庄重,纹饰精致,是铜罍中的精品。器口内壁铸有铭文“子”。高58厘米径15.1×12.5厘米

 


方罍(音同雷)故宫博物院藏

 方罍:故宫博物院藏

 


商代晚期(武丁世)妇好方罍(音同雷)

 

    商代晚期(武丁世) 妇好方罍: 通高52.5、口横约15.9、口纵约13.3厘米,重14.8公斤。长方形直口,平沿弧形肩,腹下部内收,小底略内凹,肩短边正中有对称的牛头半圆形小耳,长边一面下腹有一牛头半圆形钮;盖作四阿式屋顶形,上有四阿式钮。口四面均饰阴线兽面纹,肩饰弦纹两道和夔纹,前后加饰浮雕牛首,腹上部饰浮雕圆涡纹,其下饰由夔纹组成的垂叶纹,盖上饰倒置的兽面纹。

   

    铭文字数,盖、器同铭,各2字。

 

    铭文释文为帚(妇)好

 


 

    这个青铜方罍(音同雷),也不简单,看它的花纹,上下共6段~什么凤鸟纹啦~兽面纹啦~龙纹啦~凤鸟是在古代是风神,是天神的使者,而兽面,应该表达的是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吧~龙就不用解释了,是水神,后来就慢慢的演变成中华民族的象征啦~凤鸟和龙,合起来就是风水啦~不知道我们现在讲的风水是不是处于此~~看这个方罍的四边,工匠铸青铜器的时候,是一块一块的铸的,那将四块合并的时候,总会有些残缺,所以,聪明的先祖,就索性加了四条立体的饰边,不仅解决了问题,还使得整个器皿更加的立体富有造型感!那叫智慧啊!酒池肉林的商朝最终被周武王给灭了,建立了西周,周人鉴于商朝的亡国教训,是很忌讳喝酒的,所以,到了周朝,青铜器中的酒器就锐减了~西周开始发展农耕,青铜器也以食器为主。

兽面纹铜方鼎


     兽面纹铜方鼎:西周,高36cm,1977年洛阳北窑庞家沟西周墓出土。长方形,直腹、立耳、柱足,四面及腿上部均饰兽面纹,云雷纹衬底,突出王权的威严。纹样精细流畅,可谓西周青铜器精品。

 


乳钉纹铜鼎

 

    乳钉纹铜鼎:夏代,高22.5mm,1975年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爵长流,尖尾,束腰,腹底椭圆形。有半圆形鋬,三足细长、外撇,腹部一侧有五枚横排乳钉。由于体型较高,加之流尾距离较长,因而产生一种舒畅、洒脱之感。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青铜器之一,当为稀世珍宝

   “王作”铜鼎

 

    “王作”铜鼎:春秋,高40cm,2002年洛阳市西工区27中学春秋墓出土。器型高大,制作考究,腹内铸有“王作鼎”铭文。据此确认,这是洛阳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周王自作鼎。

 

鎏金铜观音


    鎏金铜观音:清代,高90cm,故宫博物院移交。塑像面相方圆,衣纹流畅,装饰自然,姿态优美,神态悠然,为汉式风格造像,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

  银鎏金宗喀巴像


    银鎏金宗喀巴像:清代,高74.1cm,故宫博物院移交。宗喀巴是伟大的佛教思想家,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开山祖师。塑像面廓柔和,肩背浑圆,衣纹简洁,金属色彩鲜亮,体现出清廷作品的特色。

中国青铜器文化(2)

原文地址:中国青铜器文化(2)   作者:铁肩子邓碧珊

  

    中国古代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灿,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即夏为二里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

 

  青铜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它与历史、冶金、文字、造型美术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商、周青铜器历来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荣誉。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据史籍记载、商、周两代是青铜器制作的黄金时期。中国最早的青铜器诞生于公元前3000多年的甘肃省马家窑,马厂文化遗址曾出土那时期制作的铜刀。商、周时期,我国的冶金技术水平进步很快,青铜器制作进入顶峰阶段。这时期出品的青铜器,是世界青铜文化中最典型,最丰富的代表。

 

  早期的青铜器种类很多,用途广泛,主要种类有兵器、炊器、酒器、食器、水器、乐器、铜镜、车马饰、带钩、度量器、动物造型等。西周社会还对青铜器使用制定严格的等级。以礼器来说,就有“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的规定。许多贵族视青铜器为身份的象征,除身前大量享用,死后也把大量的青铜器随葬。《吕氏春秋·节丧》曾记载:“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夫玩好、货宝、钟、鼎、壶、舆、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此外,青铜器的文字,对后世了解当时社会发展,重大事件、生活习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商代 公元前1600-1046





西周 公元前1046-771年





东周 公元前770-256年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1c7c5c0100j3v0.html) - 中国青铜器文化(2)_廖南_新浪博客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期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铸作的又一个高潮期。春秋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春秋青铜器多以蟠螭纹的为标志,器物上都有细密的平面蟠螭纹。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花纹则达到了青铜器制作的顶峰。此件青铜器底部还有十几个铭文。无论器型纹饰都可谓是春秋青铜器的顶峰之作。

 


春秋 三足羊首鼎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221年



  


秦期 公元前221-206年

  





西汉 公元前20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