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方法 李航:水稻种植技巧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3:44:45

 

水稻营养特性

       水稻的生长发育需要碳、氢、氧、硅、氮、磷、钾、钙、镁、铁、锰、锌、硼、铜、钼、氯等17种营养元素,供需关系存在较大差异的营养元素是氮、磷、钾。水稻植株中氮、磷、钾的含量随水稻的生长而逐渐下降,但各种元素所出现的高峰时期与下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自返青至孕穗期,各种元素吸收总量增加较快。自孕穗期以后,各种元素增加幅度有所不同,对氮素来说,至孕穗期已吸收生长全过程总量的80%,其中磷为60%,钾为82%。植株吸收氮量有分蘖期和孕穗期两个高峰,吸收磷量在分蘖一拔节期是高峰,约占总量的50%,抽穗期吸收量也较高。钾的吸收量集中在分蘖一孕穗期。自抽穗期以后,氮、磷、钾的吸收量都已微弱,因此,在灌浆期所需养分,大部分是抽穗期以前植株体内所贮藏的。
       杂交水稻各个时期的吸肥状况研究结果,氮的吸收在生育前期和中期与常规稻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齐穗和成熟阶段杂交水稻还吸收24.6%,这一特性使植株在后期仍保持较高的氮素浓度和较高的光合效率,有利于青穗黄熟,防止早衰。杂交水稻在齐穗后还要吸收19.2%的钾素,这有利于加强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的运转,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水稻养分吸收量,据产量水平不同,生长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每667m2产500kg稻谷和500kg稻草,从土壤中吸收纯N8.5—12.5k2,P205 4~6.5k2,K20 10.5~16.5kg。水稻形成100kg籽粒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氮在2ks左右,高产田略低些,低产田高些;P2050.9kg左右,随产量升高100kg籽粒吸收量增大;K20在2.1kg左右,低产田略低些。

       杂交水稻形成100ks籽粒氮(N)、磷(P205)、钾(K20)养分吸收量分别为2.0kg、0.9kg、3.0kg,N、P205吸收量与常规稻基本一致,K20吸收量较常规稻高0.9ks。双季稻是我国长江以南普遍栽培的水稻类型,分早稻和晚稻。它们有共同的特点:生育期短,养分吸收强度大,需肥集中且需肥量较大,但由于生长季节的不同,养分吸收上也有一定的差别。从移栽到分蘖,早稻吸收氮、磷、钾分别占总量的35.5%、18.7%、21.9%,而晚稻分别占23.3%、15.9%、20.5%,早稻的吸收量高于晚稻,尤其是氮;幼穗分化至抽穗期,早稻吸收氮、磷、钾分别占48.6%、57.0%、61.9%,晚稻分别是58.7%、47.4%、51.8%,晚稻氮的吸收量增加很快;结实成熟期,早稻吸收氮、磷、钾有所下降,分别是15.9%、24.3%、16.2%,而晚稻为19.0%、36.7%、27.7%,可见晚稻后期对养分的吸收高于早稻。

水稻施肥技术

       水稻养分吸收量,据产量水平不同,生长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每667m2产500kg稻谷和500kg稻草,从土壤中吸收纯N8.5—12.5k2,P205 4~6.5k2,K20 10.5~16.5kg。水稻形成100kg籽粒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氮在2ks左右,高产田略低些,低产田高些;P2050.9kg左右,随产量升高100kg籽粒吸收量增大;K20在2.1kg左右,低产田略低些。
       杂交水稻形成100ks籽粒氮(N)、磷(P205)、钾(K20)养分吸收量分别为2.0kg、0.9kg、3.0kg,N、P205吸收量与常规稻基本一致,K20吸收量较常规稻高0.9ks。双季稻是我国长江以南普遍栽培的水稻类型,分早稻和晚稻。它们有共同的特点:生育期短,养分吸收强度大,需肥集中且需肥量较大,但由于生长季节的不同,养分吸收上也有一定的差别。从移栽到分蘖,早稻吸收氮、磷、钾分别占总量的35.5%、18.7%、21.9%,而晚稻分别占23.3%、15.9%、20.5%,早稻的吸收量高于晚稻,尤其是氮;幼穗分化至抽穗期,早稻吸收氮、磷、钾分别占48.6%、57.0%、61.9%,晚稻分别是58.7%、47.4%、51.8%,晚稻氮的吸收量增加很快;结实成熟期,早稻吸收氮、磷、钾有所下降,分别是15.9%、24.3%、16.2%,而晚稻为19.0%、36.7%、27.7%,可见晚稻后期对养分的吸收高于早稻。

       晚稻施肥技术。晚稻施肥宜采用“前促中控”施肥法,根据移栽后2~3周出现一个很强的吸肥高峰的特点,将70%一80%肥料用在前期。磷肥在晚稻上效果低于早稻的应用效果。因此,如果早稻施磷较多,晚稻可利用磷的后效,不再施用磷肥。晚稻施钾的效果优于早稻,钾肥应优先用于晚稻,一般每667m2施氯化钾8—10kg,基肥和抽穗前施用比例为6:4。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点

水稻要经过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不同的阶段:营养生长包括幼苗期、分蘖期和拔节期,主要是根、茎、叶的生长,并为生殖生长积累养分;生殖生长包括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主要是生殖器官的形成、长大、开花和结实,此阶段施肥应以促穗大、粒多、粒饱为中心。研究表明:双季早、晚稻生育期植株体内的养分含量,氮素一般以返青至分蘖期为最高,磷和钾以拔节期为最高;对氮、磷、钾的吸肥高峰,双季稻往往在移栽后2-3周内形成。

我区水稻每生产100公斤稻谷需吸收氮1.9--2.2公斤,磷(P205)0.8--1.02公斤,钾(K2O) 2.1--2.86公斤。

根据水稻需肥规律,施肥技术采用“前促、中控、后保”法,即移栽后2—3周内,将70%一80%的肥料施下,做到基肥足,分蘖肥早,中期搁田控蘖,抑制氮吸收,后期看苗情再补施穗粒肥。

施肥量:施肥量根据产量而定,亩产450-500公斤,一般在亩施优质有机肥500-1000公斤作基肥的基础上,化肥合理施用量为:尿素20-25公斤,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20-30公斤,氯化钾12-15公斤。

施肥时期与比例:基肥——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20-30公斤、尿素10公斤和氯化钾6—7.5公斤;分蘖肥——尿素5-8公斤、氯化钾6—7.5公斤,移栽后7天左右施用;穗肥——3-5公斤尿素在始穗时施下。或每亩用中低浓度复混肥50-60公斤作基肥,分蘖肥亩施尿素5-8公斤,氯化钾6-8公斤;穗肥亩施尿素3-5公斤。

施肥方法:基肥施用时,结合耙田进行全层深施;追肥时浅水层撒施。

 ●为使您田块的施肥方案更精准,建议您采集耕层混合土样,送当地测土施肥服务点,测定土壤养分后,由计算机施肥系统给出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 

水稻缺锌诊断要点及防治

【症状】水稻缺锌植株形态表现为新叶中肋及其两侧叶片基部失绿呈黄白化,叶片展开不完全,失绿部分逐渐变为棕红色、赤褐色条斑或遍布整叶紫褐色小斑;严重缺锌,叶枕距平位甚至错位,新叶鞘比老叶鞘短而呈“倒缩稻”;叶色深绿,叶形短小,叶鞘比叶片长,叶片脆易折断。

【诊断要点】水稻缺锌植株中肋黄白化为缺锌的特有的症状,缺锌前期与缺磷、后期与缺钾容易误诊。移栽返青后有一段正常生长时间,一般移栽后2-4周出现症状,第5-6周则典型症状渐渐隐退。前期缺锌与缺磷的区别,移栽后能回青,并有一段正常生长时间,然后才出现症状,而缺磷则移栽后就不发苗。后期缺锌与缺钾的区别,缺锌的赤褐色斑由中肋附近向叶缘发展,而缺钾则由叶缘向中肋发展。

【易发生条件】土壤有效锌含量低;石灰性或次生石灰性稻田;土壤长期渍水还原性强的潜育型稻田;过量施用氮肥和磷肥。

【预防措施】改良土壤,基肥增施锌肥和适量增施有机肥,降低土壤PH值,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锌的有效性供给。因地制宜选择锌肥的施用技术,除作为基肥和追肥施用外,可采用0.5-2%的锌肥泥浆沾秧根、秧苗喷施0.1-0.3%硫酸锌溶液2-3次、用0.1%的水硫酸锌溶液浸种24-48个小时等施用技术,收到节本、有效预防、环保和增产效果。科学用水或实行水旱轮作,尽可能地减轻稻田土壤中的还原作用。确认水稻缺锌后,及时用0.1-0.2%硫酸锌溶液叶面喷施2-3次,每次相间5-7天,会较好地得到矫正效果。

                    

                 为什么强调水稻要深层施肥?

前面已经谈到,施用于水田土壤的氮素化肥,能为水稻吸收利用的有30%-50%,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引起的脱氮损失。深层施肥是将铵态氮肥深施于水田土壤还原层,受硝化作用影响小,以铵离子形态为土壤胶粒所吸附,从而减少渗漏。同时由于缺乏反硝化作用基质的,还可以减少脱氮造成的气体损失。因而深施比表施可以大大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为什么强调水稻不施大头肥?

大头肥是一种以重施分蘖肥为主的施肥体系,将总施氮量的大部分作为分蘖肥,后期一般不再施肥。在寒冷稻作区施用大头肥对保证水稻能够获得一定产量曾起到良好作用。但当氮肥用量明显增多后,如仍沿用这种施肥方法则极易诱发倒伏和病害。特别在低温年份前期氮肥施用量过大,多导致生育期延迟,从而加重冷害的发生。因此,目前在水稻栽培水平高的稻区和施肥量较高的稻区一般不提倡施大头肥。

                   

                      怎样施好水稻分蘖肥?

北方稻区水稻生育期比较短,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促进分蘖的早生快发,强调施用足够数量的氮肥、磷肥作基肥,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施用分蘖肥。减少分蘖肥比例是北方稻区高产栽培发展的趋势。氮肥施用量增多之后,如仍沿用以往重施分蘖肥的方法,则极易引起无效分蘖提高、植株生育过分繁茂、叶片披垂重叠遮荫等后果,而且叶片含氮量过高,还会阻碍以氮代谢为主向碳代谢为主的转移,有可能延长营养生长而推迟出穗期,这些都不利于增产。因此,分蘖肥的数量一般可占总施氮量的25%-35%。在严重缺磷土壤上或容易发生稻缩苗的田块,追施质量高的磷肥,如磷酸二铵或三料磷肥有显著效果。在缺钾的水田,分蘖期施用氯化钾或硫酸钾每667平方米5-7.5千克,也有比较好的作用。关于分蘖肥的施用日期,一般早载的可在移栽后5-10天内进行,随着移栽时期的推迟,分蘖肥日期应逐渐缩短。对分蘖肥的施用不均或补苗部分生长较差的三类苗地块,还可以重点施用调整肥。调整肥不宜过大,每667平方米平均不宜超过5千克。

                                 

                                 怎样施好穗肥?

穗肥既能促进颖花数量增多,又能防止颖花退化。在基肥和分蘖肥比较充足的前提下穗肥不宜在穗分化始期施用,因为此时施肥,虽然增加枝梗和颖花数,但亦能助长基部节间和上部叶片的伸长,群体过大恶化光照条件,引起倒伏和病害的发生。对于大穗型品种,还会因颖花分化过多,导致结实率降低。剑叶抽出时正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基部节和叶片伸长趋于稳定,即使氮素浓度较高,亦不会造成株型恶化,因此穗肥在抽穗前15-18天施用较为适宜。施肥量不宜超过总施氮量的5%-8%,如果水稻长势过于繁茂或有稻瘟病发生的症状则不宜施用穗肥。

                                   

                                  怎样施好粒肥?

粒肥有延缓出穗后叶面积下降和提高叶片光合作用的能力,有增强根系活力,增加灌浆物质,减少秕粒增加粒重的作用。但粒肥施用不当则可引起贪青晚熟。因此,粒肥的施用一般是在安全抽穗期前抽穗或生长后期有早衰、脱肥现象时才能施用。粒肥应在齐穗期至齐穗后10天内施用,施肥量应根据水稻长势和叶色浓度来确定,一般土壤肥力高、前期施肥充足、水稻长势良好的岛田不宜追施粒肥。

 

                                          为什么要根外追肥?

水稻除根以外还可以通过茎叶吸收养分,而且肥料利用率较高,这种通过非根系吸收营养的现象就是根外营养。向根系以外的营养体表面施用肥料的措施就是根外追肥。根外追肥不但可以较快地被茎、叶吸收利用,避免养分被土壤固定及脱氮的损失。水稻后期根外追肥,可有效地缓解后期根系衰老,肥料供应不足的矛盾,从而延长中部叶片寿命,加强上部叶片的光合功能,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与积累,促进早熟,增加千粒重,达到增产的目的。

根外施肥的种类:不是所有的肥料都能适用根外施用,不适合根外施肥的肥料有:不溶于水的化肥,如钙镁磷肥;具有挥发性氨的化肥,如氨水、碳酸氢氨;含有毒物质的化肥。尿素是中性有机物,易被水稻茎叶吸收而又伤害极少,特别适用于根外追肥。追肥30分钟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即有增加,5小时后可发现吸收50%左右,最后可吸收90%左右。

根外施肥方法:根外施肥通常是在齐穗期至灌浆期喷施,其作用与粒肥相同,如果缺氮以选择尿素为易,喷施浓度在1.5%-2.0%为好。如果是磷、钾不足,可选择0.5%磷酸二氢钾+1%尿素。微量元素浓度在0.1%-0.5%左右为易。喷施时间最好在下午或傍晚无风的天气进行。

 

                          冷浸田施肥应掌握哪些要点?

这类稻田的特点是水分过多,空气过少,土质冷凉,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所以有效养分含量极低,并因常处于还原条件下,水稻根系生育不良,致使前期生长十分缓慢,分蘖少。后期则随气温的上升,有机质矿化迅速,又易促进水稻过量吸收养分,使植株猛发徒长,诱发稻瘟病和延迟出穗影响产量。因此,凉浸田施肥要掌握的原则是:早追施返青肥,适当控制后期施肥,防止贪青晚熟及成熟度低;增磷补锌,冷凉条件下水稻吸收磷受阻,因此要增加磷肥的施用量,同时补充锌肥。

 

                         盐碱地种稻施肥上要注意哪些问题?

(1)以增施有机肥为主,适当控制化肥施用。有机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可增加土壤对有害阴、阳离子的缓冲能力,有机肥又是迟效肥,其肥效持久,不容易损失,有利于保苗、发根、促进生长。盐碱地施用化肥量不宜过多,一般碱性稻田可选用偏酸性肥料施用,如过磷酸钙、硫酸铵等。含盐量较高的稻田可施用生理中性肥,以避免加重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盐碱地施用化肥应分次少量施用。

(2)增施磷肥,适当补锌 。磷的有效性与土壤酸碱度有密切关系。土壤pH6-7.5的范围内速效态磷较多,pH大于7.5时则形成难溶性磷酸钙盐,速效磷量降低。pH小于5.5时由于铁、铝对磷的固定作用,速效态磷量也降低。盐碱地开发种稻后淹灌30-50天土壤pH由8降到7.0-7.3,因此有效态磷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仍低于非盐碱地土壤淹灌后磷的含量。因此,盐碱地水田要增加磷的施用量。在内陆盐碱稻区缺锌比较普遍,容易产生稻缩苗,所以盐碱地水田区要适当补锌,采用底肥施用或插秧大时蘸根的方法。

(3)改进施肥方法。盐碱地氮的挥发损失比中性土大,深层施肥肥效明显高于浅表施肥。因此,改进盐碱地施肥技术一是应选用颗粒较大的肥料,以减少表面积与土壤接触,二是多次表施改为80%作为基肥深层施肥或全层施肥,20%作为穗肥表施。

 

                                 新开水田施肥要注意哪些问题?

新开水田土壤的通透性好、疏松、土温高,土壤氮素主要一硝态氮为主,铵态氮含量很低。改种水田淹水后相当长时期内,土壤氮素形态仍以硝态氮为主体,还不能及时转化为铵态氮。由于硝态氮比较活跃,很容易出现稻苗长势缓慢,分蘖延迟。另外,旱改水后稻田中磷素也不足。因此,新开水田施肥原则是:

(1)基肥氮、磷要充足。新开稻田基肥中氮素要比一般水田施用量高,磷肥施用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低洼冷凉、有机质的地块施用量要提高。

(2)增施锌肥。锌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中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有关,又与生长素的前身--色氨酸的形成有关,是水稻生长发育中的必需微量元素。新开水田稻苗容易出现缺锌症,适当增补锌肥。

 

                         为什么在施肥方法上要讲求少吃多餐?

水稻土壤的保持性和供肥性如何,直接影响化肥的利用率和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好的稻田土壤供肥性与保肥性协调,能随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土壤质地较黏重、有机质较多的土壤,保肥性好,施入的肥料不易流失,但施肥后见效慢,一次施用量过多容易引起贪青晚熟或病虫害的发生。沙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施入的硫酸铵、尿素、氯化钾等速效肥料易随雨水和灌溉水流失,供肥性好但无后劲,后期容易脱肥。因此,采用少量多次,以免一次用量过多引起养分流失,防止后期脱氮引起早衰。

根据不同土壤肥力确定总施肥量,采用前、后分期施肥法。即把前期施肥分成基肥、返青肥、分蘖肥和分蘖中期的调整肥。后期施肥分成幼穗分化期的接续肥、枝梗分化期或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的穗肥,临近出穗的破口肥以及齐穗肥。

 

                          何谓水稻生长调节剂?有哪些类型?

植物生长调节剂区别于植物内生激素和天然生长调节物质。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生产的类似于天然植物激素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的有机物质,除了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油菜素内脂等六大类“类似激素”以外,还有越来越多的植物激素衍生物,包括生长促进剂、生长抑制剂和生长延缓剂。这些物质具有很大的生理活性,使用得当可以促进提早发芽,加快生根,使枝叶生长茂盛,提早成熟,改进品质,防止脱花落果,改变作物形态等。目前已不再限于用植物激素的衍生物而是各种化合物,应用的生长调节剂已达到70多种。

 

                               如何正确使用生长调节剂?

1、与栽培措施相结合。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营养剂,它只能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不能代替对温、光、水、肥等需求,也不能代替植物正常代谢,因此离不开正常的栽培措施。

2、正确选用药剂,做到对症用药。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抑制型和促进型,每种药剂都具有不同特点和生理功能。因此,在使用前必须对各种药剂的作用有充分的了解,根据施用目的与预期收到的效果来选择适用的药剂。

3、正确掌握使用浓度和用量。水稻对激素类药剂比较敏感,在适宜浓度和用量范围内,可收到预期效果。浓度低或用量少,则效果不显著,浓度和用量超出适当范围则会起到相反作用。甚至水稻受害致死。

4、掌握好施药时期、次数和部位。同一种生长剂在作物不同生育期施用会产生不同效果。如在水稻分蘖前施用赤霉素,有促进分蘖作用,在分蘖盛期或末期施用,对分蘖就有抑制作用。实践证明:施用激素类药剂,一般以小剂量多次施用比大剂量一次使用效果好,有的单一生育期施用不如多期效果好。

5、注意PH影响。如乙烯利在PH3以下不释放乙烯利稳定,而在PH4.1以上时才开始释放乙烯,故使用时不宜与碱性药剂混用。不同水质的PH也不同,在配药时不宜用硬水(井水),以免不溶解的钙盐和镁盐影响药效。

6、正确间施、混施。实践证明,促进型和抑制型植物生长剂,间施或分别与化肥、农药混合施用,只要搭配得当都可提高效果,如果混合施用产生拮抗作用,就会相互抵消降低效果。有的激素类能与化肥、农药混用,有的不能混用,多数遇碱性化肥、农药则失效,不能混用。

 

                                    怎样提高水稻结实率?

水稻的结实率是构成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决定结实率高低的时期,大体从穗分化期或颖花分化期开始到出穗后大约在33-38天。颖花分化始期、减数分裂期和乳熟期对结实率影响最大。因此,减数分裂期的保花肥、齐穗期的粒肥均对提高结实率有明显的作用。

1、巧施粒肥。粒肥有延缓出穗后叶面积下降,提高叶片光合能力与根系活力,从而增加出穗后的灌浆物质,减少秕粒,增加粒重的效果。

2、科学灌溉,浅湿交替。水稻灌浆期间体内物质向穗部转移,根系活力逐渐下降。为了保持根系活力,灌溉方式可根据不同土壤特点浅湿干交替进行。

3、适当根外追肥,喷施植物调节剂。水稻后期根系活国降低,吸收养分能力减弱,为能及时弥补根部吸收养分不足,可进行根外追肥。如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等可提高结实率。另外,也可喷施植物调节剂,促进灌浆速度加快。

 

                                怎样防止水稻倒伏?

水稻倒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根倒,由于根系发育不良扎根浅而不稳,缺乏支持力,稍受风雨侵袭就发生平地倒伏;另一种为茎倒,由于茎秆不壮,负担不起上部重量,因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

造成水稻倒伏的原因很多,除强风暴雨等一些客观原因外,一是品种不抗倒,一般植株矮、节间短、茎秆粗壮、叶片直立、根系生长不良,群体通风透光条件不好,也易造成倒伏,所以深耕和合理密植是防止倒伏的重要措施;三是肥水管理不当,片面重施氮肥,分蘖期发苗过旺,叶片面积过大,封行过早,千万茎秆基部节间徒长。

防止倒伏主要措施:选用抗倒品种、合理稀植、平稳施肥,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合理灌溉,采用浅水灌溉,拔节期适当烤田,后期干干湿湿,提高根系活力;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矮壮素类

 

                                 怎样防止水稻贪青晚熟?

水稻生育后期叶色过浓,千粒重明显下降,空秕率增加,是水稻贪青的三个基本特征。

1、贪青主要原因。水稻贪青可分障碍型贪青和生理失调型贪青。障碍型贪青主要由于出穗后光合产物在营养器官中滞留和植株呼吸消耗量明显增大,引起穗部营养物质的严重贫缺所致。生育期间的光照不足,则贪青的程度加重。试验表明,贪青稻与下常稻空粒数几乎没有差异,而秕粒数刚相差1倍以上。显然,秕粒的形成主要由于灌浆期体内营养物质满足不了穗部的需要,秕粒越多,表示穗部营养物质的亏缺越严重。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也会造成贪青,如采用晚熟品种或插秧过晚,施用氮肥过量等。前期重施氮肥分蘖过旺,群体过大,后期氮肥用量偏多或施用时期偏迟也容易发生贪青。

2、防止贪青晚熟措施。选用抗冷性强品种,低温年份水稻生长前期减少施用氮肥量,多施磷、钾肥,采用深水护苗等。控制水稻生长过程群体过大。栽培密度过大的田块要控制施氮肥量,要适当烤田控制分蘖。选用生育期适中的品种,做到品种搭配合亘,适时播种和移栽。

 

 

                                                            水稻施肥技术 

水稻施肥,是水稻生产中既复杂又重要的问题。施肥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吸肥规律,因地制宜使用不同种类的肥料,把握住施肥时期,数量,采用适宜而有效的施用技术,以获得最佳的效果,最终达到水稻高产,稳产和低成本。

一.水稻吸收的养分与肥料施用量 

1.水稻吸收的营养元素 对水稻植株进行化学分析的结果,稻体内含有40多种元素,但至今确认为水稻必需的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硅、硫、钙、镁和铁、锰、锌,铜、硼、钼、氯。前10种大量存在于水稻体内,称为大量必需元索,后7种在稻体内含量甚微,故称为微量必需元素。这17种元素不但是水稻生长发育所不可缺少的,而且也是不可代替的。其在稻体各部的含量,因品种、土壤和施肥等的不同而有差异。

这些元素中,除少部分可由空气中获取外,大多数都靠水稻的根系从土壤中吸取。在现代,土地复种指数不断增大,土地利用率愈来愈高,产量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土壤中不但大量元素不能充分供应,就连某些微量元素也感到难以获取,水稻产生了缺锌、缺钼或缺硼等病征。由此可见根据稻田土壤分析,进行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的重要意义。

2.水稻对三要素吸收的总量 在大量元素中,水稻对氮、磷、钾三要素的需要量特别多。据测定,每生产100千克稻谷<谷草比为1:1),约需吸收氮1.50~1.91千克,磷0.82~1.02千克,钾1.83~3.82千克。氮、磷,钾之比约为2:1:3 表中所列数字还不包括根系、落叶损失及植株体内淋失量,所以,水稻实际吸收量应高于此值。同时,吸肥量还因品种、气候(主要为温度)、土壤,肥料、施肥技术和产量水平等而有差异。

3.土壤供肥量 土壤是稻株吸收元素的主要提供者,即使在大量施肥的情况下,仍以土壤供给为主。据试验,当年不施肥的稻田,水稻产量为施肥稻田产量的50~70%,也即土壤供给的营养元素占1/2~2/3,由当季施肥供给的只占1/3~1/2。可见土壤肥力不能低估,培肥土壤的意义重大。土壤中提供养分的数量,主要决定于土壤养分贮存量和有效状态。贮存量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母质成分及水质等有关,有效态受土壤中有机质性质,土壤结构、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微生物组成和土温等条件的影响。—般地说,位于平原,丘陵、河流沿岸及山区坝地的稻田肥力较高,养分贮存量和有效量都较大,如西南地区的大眼泥田、紫泥田、黑潮泥、潮泥、黑胶泥田等。而丘陵地区的红泥田、黄胶田、黄泥田、灰包田,马血泥等养分含量少,新开的稻田,沟、槽中的冷、拦、锈田及马粪土、鸭屎泥田潜在肥力虽高,但因土温低,通透性差等原因,有效养分仍较低。土壤质地不同,供应状况亦不同,质地疏松的潮泥田、黄沙泥田,通透性良好,早春土温回升快,肥料分解快,前期供肥能力强,保肥力差,肥料容易漏失,肥效不能持久,水稻生长后朔,土壤供肥力减弱,相反,粘重的胶泥田、死黄泥、死红泥田,因土壤通透性差,早春土温回升慢,肥料分解缓慢,水稻生长前期,土壤养分供应力低。随着土温升高,肥料分解加速,水稻生长后期土壤养分供应强度高,后劲足。土壤养分供应状况还与季节有关,双季早稻和温凉地区一季中稻,插秧时气温低,有机质分解缓慢,养分供应强度低,以后随着气温升高,供应强度逐渐上升。双季晚稻,迟栽中稻及温热地区的中稻,插秧时值高温季节,有机质分解快,养分供应强度大,随着生育进度,后期温度降低,土壤养分供应强度相应减弱。在目前尚无简单,迅速可靠的土壤养分分析法及稻田土壤养分档案尚未建立起来之前,大田生产可根据上年产量水平的50~70%来估算土壤养分供给量。有机迟效肥施用多的稻田,估算可从高,反之则应从低。

4.肥料利用率 不同种类的肥料,含肥料元素的量和性质不一样,因而肥料利用率也不一样,我国南方稻田,一般化肥比有机肥利用率高,同是有机肥,腐熟比未腐熟、含碳素少比含碳素多的利用率高;以人粪尿最高,绿肥、菜籽饼次之,牛粪土杂肥最低。同是化肥氮和钾的利用率比磷肥的利用率高(分别为30~60%,40~70%和10~25%),化学氮肥的利用率是硫酸氨,尿素大于石灰氮大于硝酸铵。施肥方法不同肥料利用率也不同。单施农家肥比与化肥配合施肥效低;化学氮肥作球肥深施比粉状施于衷层利用率提高1倍,磷肥蘸秧根比本田撒施利用率可提高3倍。施肥时间不同,肥料利用率也不一样,氮化肥作基肥比作追肥利用率低,而追肥时又以幼穗分化期施用利用率高,秧田施磷利用率达68%,本田施磷仅达13%;氨水施于土壤水分少,富含钙质,PH较高,吸收性能较低的田中,易挥发利用率亦低。

5.水稻的施肥量 综上所述,在制订施肥量计划时,必须统筹考虑上述几方面,从理论上讲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施肥量=(计划产量的吸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但在实际计算稻田施肥量时,为简便起见,可把土壤供肥量与肥料利用率大体相抵,把计划产量的吸肥量作为需要施用的肥料量。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只不过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壤条件,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前作、不同季节需要酌情增减,如寒地比暖地、瘦田比肥田,麦田比油莱田,早菜田、洋芋田、绿肥田多施,早稻比一季中稻、晚稻多施,土杂肥比化肥、耐肥品种比耐肥性弱品种多施。仅川、黔,滇三省各地高产稻田施肥量看,四川亩产500~600千克的一季中稻田亩施N8~12千克,五氧化二磷5~6千克,氧化钾10~15千克。贵州在施用绿肥或猪牛厩肥为主的情况下,中等肥力的稻田亩产500~600千克稻谷,需施纯氮10.2~11.3千克,五氧化二磷4.6~4.9千克,氧化钾9~10.7千克。云南在保证每年每亩施有机肥1000~1500千克,过磷酸钙(普钙)25~30千克基础上,500千克以上产量稻田,蚕豆田每亩应施纯氮2.6~4.2千克,油菜田施2~3.6千克,小麦田则为6~7.5千克。全国化肥试验(西南组),最高产量施氮量为16.2 千克/亩,每千克纯氮增产稻谷11.7千克,配合施五氧化二磷可增产16.7千克,而经济施氮量为10.3千克/亩。贵州天柱县汕优63高产模式栽培试验,最高产量施氮量13.8千克/亩、每千克纯氮增稻谷14.2千克,经济施氮量12.84千克/亩。

二.水稻的吸肥时期与施肥时期的确定

水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随生育进程而不同,一般苗期吸收量不多,随着移栽返青,长叶、分蘖,发根营养体逐渐增大,吸肥量也相应提高,到抽穗前达最高,以后又逐渐减少。各生育时期对三要素的吸收量,随不同类型品种而异,而且受施肥水平、不同营养元素和灌溉等条件的影响。

对氮的吸收,以返青后至分蘖盛期最高,吸氮量约占总量的50~60%,幼穗发育期次之,约占30~40%,结实成熟期仅占吸氮总量的10~20%左右。但明显看出杂交稻后期吸氮量高于常规稻,这是因杂交稻生育后期根系活力仍很强之故。季节不同吸氮情况也不一样。一季中稻,由于大田营养生长期较长,一般出现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两个吸肥高峰,约在移栽后20天,出现第一个吸氮高峰,每日每亩吸氮量为0.1~0.15千克,以后有所下降,到35天以后又迅速增加,到60天时出现第二个吸氮高峰,每日每亩吸氮0.2~0.25千克。而早稻因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开始时期重合,只有一个吸氮高峰,出现在移栽后8~9天,即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期,且持续时间约1周,每天每亩吸氮量0.3~0.35千克,比移栽初期和生育后期高2~3倍。双季晚稻由于营养生长期大部分在秧田期度过,栽后10天开始迅速吸氟,至20天达到高峰,每天每亩吸氮量为0.2~0.3千克,比单季稻同期吸氮量高一倍。
  对磷的吸收,都以幼穗发育期为最高,占总吸收量的50%左右(一季中稻比早,晚稻略少),分蘖期次之。一季中稻在此期吸磷量比早、晚稻多。结实成熟期仍吸收相当数量的磷(约占总量的15~20%),晚稻比早稻需磷多。

对钾的吸收,以抽穗前最多,达90%以上,抽穗后吸收量很少,在分蘖盛期,中稻吸钾比早、晚稻多;拔节到抽穗期中稻吸钾量又比早、晚稻少。同是中稻,品种不同,各生育期吸钾量也不一样。

杂交水稻以分蘖盛期至孕穗初期,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最多,其次是移栽至分蘖盛期,齐穗后亦能吸收较多氮、磷、钾,故在栽培管理上不仅要施用蘖肥、穗肥,还应看土、看苗补施粒肥。
气候条件不同,水稻各生育期吸肥规律不同。温暖地区在移栽至幼穗形成期吸收养分较多,其籽粒形成的养分来源靠出穗后供给多;而寒冷地区籽粒形成的养分主要靠出穗前蓄积的养分供给。因此,在温暖地区栽培水稻应控制基肥、蘖肥用量,以免前期生长过旺,注意后期追肥,以免早衰;而寒冷地区,则应重施基肥和蘖肥,促进水稻早生快发。

根据上述吸肥特点,结合产量构成三因素形成时期,在进行合理施肥时,必须注意选择适宜的施肥时期。增加穗数的施肥

适期:以基肥和有效分蘖期内追施的促蘖肥效果最大,对于迟熟品种于幼穗开始分化时追一次肥,有保蘖增穗和促花的作用。增加每穗粒数的施肥适期:在第一苞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时追肥,有促进颖花数增多的效果,称促花肥。在雌雄蕊形成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施肥,可防止颖花退化称保花肥。钾肥效果优于氮肥。对于生育期较长和大穗型的品种,“促花”、“保花”肥均施增粒效果显著。应当指出,穗肥除直接增加粒数和库容积外,还有增加稻株最后3片叶的含氮量,防止叶片早衰及根系活力下降,增加粒重,减少空秕率的作用。前期施肥少,穗肥施用可提前,前期营养水平高,穗肥施用可移后。

提高粒重和结实率的施肥适期,据试验,中粳在花粉母细胞形成和减数分裂期前后追肥粒重最高,而在幼穗分化期施肥的粒重都最低。西南地区的一些地方近些年来在孕穗至齐穗期,叶面喷氮或磷,或三要素混合液,对增加粒重及结实率都有很好效果,特别对生育期长的常规稻、杂交稻品种及沙泥田、温热地区栽培的水稻效果更明显,一般增产2~20%。

综上所述,根据西南三省目前的情况,大多数地区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氮、磷、钾含量也较低而失调,部分地区出现缺乏硼或钼、锌等微量元素,绝大部分地区施肥水平不高,一般只重施底肥,迟施或不施蘖肥,穗、粒肥施用更少。在云南、贵州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及高山地区部分稻田无施肥习惯。在肥力较高及肥源充足地区,又常因早期施肥过多,使成穗率降低,穗、粒结构也不理想。因此施肥时都应注意在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上,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施肥。在肥力,肥源都较差的地区,应在重施底肥的同时,早施蘖肥,适时少量施用穗肥,对增产有利,在肥力较高、肥源充足地区,在施足底肥后可少施或不施蘖肥,酌量施用穗肥,在温凉及高寒地区早春温度较低肥效慢,应早施重施蘖肥,随着气温升高,肥效发挥较好,只要基肥充足,穗,粒肥应控制,以免贪青迟熟。而低热河谷地区及湿热地区,早春土温回升快,可少施蘖肥,中,后期肥力不足,应注意穗、粒肥施用,对于缺乏微量元素的稻田应早补给,防止水稻“坐蔸”迟发。

三.高产施肥方法

施肥量及施肥时期确定后,必须有合理的施肥方法,应注意有机肥和无机肥、三要素的配合施用。施于深层(中层)或集中施于根际,以充分利用肥料资源,避免肥料损失,提高肥效,降低成本。

具体施用方法,因品种,茬口及地区间气候,土壤的差异,对产量构成因素的主攻方向不同而不同,兹将三省常用的施肥法简介于后。

1.前促施肥法 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早施、重施分蘖肥,使稻田在水稻生长前期有丰富的速效养分,特别是氮肥,以促进分蘖的早生快发,确保增蘖多穗。一般底肥用量占总用量的70%(氮肥用量占总氮量的60~80%),其余30%的肥料在移栽返青后全部施下。此法是云南省目前普遍采用的高产施肥法,因该省水稻生长期间降雨集中,肥料易流失。常出现低温少照,影响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利用。重施底肥又以农家肥为主,肥效稳长,结合早施蘖肥,使水稻平稳生长,提高有效分蘖率,并使水稻又能在幼穗分化前将施下的肥料大部分吸收利用,有利碳氮代谢转换,不致延长营养生长期,避免抽穗扬花期遇低温冷害和贪青晚熟。在四川,贵州主要用于生育期短的品种或施肥水平不高及前期温度较低、肥效发挥较慢的地区和稻田,以及双季早稻田。

2.前促,中控,后补法 即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早施蘖肥确保一定穗数,当分蘖达到一定数量后,通过晒田抑制对氮素的吸收,从而抑制无效分蘖,避免过早封行,争取壮秆大穗,如复水后有脱肥现象,可酌施穗肥和粒肥,有利稳库增源。这是四川、贵州一季中稻,特别是早中熟杂交稻目前采用的主要高产施肥法。云南省的麦后稻田,因供氮规律呈平稳上升状态,供氮高峰一般出现在孕穗抽穗阶段,且不如豆田明显,故也多采用此法。

3.前稳、中促,后保法 在适量施用基肥、蘖肥达到前稳的基础上,增加穗肥主要是“促花肥”,再看苗补施“保花肥”,在保证足够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粒重。在云南海拔1600~1800米,年均温15.7℃,水稻生育期间月平均20℃多一点的地区,特别是前作蚕豆的稻田采用此法,不仅单产高达600于克,且叶稻瘟发病率降低。在四川、贵州此法适用于生育期较长的品种或温暖地区及沙泥田中的中熟中稻,以及密度大和肥料不足的稻田。

4.底肥“一道清”的施肥法 即是将全部肥料于整田时一次施下使土肥充分混合的全层施肥法。适用于粘土,重壤土等保肥力较强的稻田,并且要肥源充足。据多年多点大面积试验示范结果,比底肥加蘖肥和底肥加穗肥的稻株吸氮率增加,分蘖快,成穗多,长相好,行间透光率高,增产3.6~17.9%。

上述几种施肥方法,各有其适宜条件。但从水稻生育特点和对肥料的需求考虑,以分期分段施用更有利全面改善各产量构成因素,协调穗、粒矛盾,使“源”、“库”、“流”都充分发展。

此外,在考虑施肥方法时还要注意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深层施肥、蘸秧根、塞秧窝,球肥深施、叶面施肥等都是能减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经济施肥法。

 

 水稻施肥技术 

1.水稻超稀植栽培地块的肥力条件。

水稻超稀植栽培是靠水稻分蘖能力,自身调控每亩分蘖数,达到增产目的的栽培方法。所以,进行水稻超稀植栽培要选择上等肥力,保肥、保水性能强的地块。

2、.水稻超稀植栽培的施肥原则

在增施农肥,培肥地力的基础上,基肥要少施氮素化肥,酌情不施或少施分蘖肥。水稻生育中期要提早施用穗肥。要做到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

3.施肥量

在中上等肥力条件下,每亩还需施农家肥3000-4000公斤,纯氮控制在6.7-8.0公斤,纯磷(五氧化二磷)控制在3.0-4.8公斤,纯钾(氧化钾)控制在3.4-5.0公斤。其配合比例大约为l:0.5:0.5。

4.施肥方法

在撒施农肥后耙地前每亩施用氮肥全量的30%,磷肥和钾肥全量的50%-70%做基肥。施后整地,进行全层施肥。在水稻刚长出第7叶或第8叶时施氮肥全量的25%,做调节肥。在稻穗第1、第2枝梗分化期再施氮肥全量的25%和钾肥全量的30%-50%作第一次穗肥;在抽穗前叶色转淡时再施用氮肥全量的20%作第二次穗肥。

掌握好以上的施肥方法,再配合水层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才可获得水稻超稀植栽培高产。

 

 

水稻施肥技术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肥料的合理施用已为我市农业近年来的快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民在购肥用肥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种田效益提高,下面就水稻施肥技术及我市肥料品种介绍、使用讲几点:

一、水稻需肥性及肥料施用

1、每亩生产500kg稻谷需吸收N8-10kg,P5-6kg,钾12-18kg,三者比例为2:1:3。

2、肥料施用:

①基肥:水稻移栽后施入土壤的肥料为基肥,基肥要与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达到既满足有效分蘖期内有较高的速效养分供应,又肥效稳长,一般应占施肥总量80%左右,基肥最好用复合肥。

②分蘖肥:分蘖肥是增加根数的重要时期,宜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早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有效穗,一般用尿素5-10kg。

③穗肥:可直接增大“产量容器”外,还可增强最后三片叶的光合功能,具养根、保叶、增加粒重、减少空穗粒。一般施用尿素5-8kg。

二、当前我市肥料品种及其使用

1、主要品种:“松鱼”牌碳酸氢铵,“云松”“湘雁”牌过磷酸钙,九江、郴洲、河南、海南、宜化、息化、株洲、洞庭等品牌尿素,西洋、阿波罗、司尔特、桂湖、凯利丰、湘株、湘氮、金道、船山等复合肥。

2、施用方法:

①用40%司尔特、阿波罗、金道作基肥,每亩用量25kg,追肥尿素10kg。

②用30%司尔特、桂湖作基肥每亩用量30kg,追肥尿素12.5kg。

③用25%凯利丰、桂湖、湘株、湘氮、船山、三湘作基肥,每亩用量40-50kg,追尿素13kg。

④用“松鱼”牌磷酸氢铵,“云松”牌过磷酸钙每亩用量50kg+钾肥20kg作基肥,追施尿素20kg。

三、几种施肥方法:

①“前重后轻”施肥法:把总氮的2/3与农家肥和磷、钾化肥为基肥施用,1/3氮在水稻栽后5-7天内作追肥施用,此法对双季稻、单季稻早熟品种增产效果明显。

②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注重稻田早期施肥,强调中期限氮后期补氮,基肥占80-90%,穗肥占10-20%,适用生育期长分蘖穗比重大的杂交稻。

③前穗、中促、后保施肥法:减少前期施氮量,中期重施穗肥,后期适当施用。基、蘖肥占50-60%,穗肥占40-50%。

 

水稻施肥技术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优质大米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米质的要求逐年提高,使种植水稻品种趋于优质化方向。

农民们种水稻品种是改变了,但是,相应的施肥措施没有改变,科学施肥意识谈薄,导致优质稻品质下降,产量不高,影响着农民的收入。

要实行农业“两高一优”的方针,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水稻施肥应着重氮磷钾施肥体系科学合理,施肥方法要得当,应大力提倡平衡施肥法,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水稻施肥要坚持种地与养地相结合,每年每公顷施有机肥15—20m3,施石灰1.0—2.0吨(除冲积型水稻土外)。

水稻每公顷目标产量6000公斤计算,施肥量按纯氮磷钾100:50:50—100公斤,其比例为1:0.5:0.5—1.0。

水稻施肥有两种方法:

1、平衡施肥法:

氮磷钾科学合理施肥,使水稻增强抗逆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抗倒伏,抗低温,提高产量和品质起重要作用。

水稻施底肥是按氮肥总用量的40%,磷肥是100%,钾肥是100%(或分二次施入各50%)在翻地前混合施入(或耙地前)达到深层施肥;追肥是氮肥60%分三次施入(6月18——20日、7月1—5日、7月末—8月初根据气候条件而施)钾肥分二次施用时与氮肥追肥(7月末—8月初)一起混合施50%。

2、有机—无机复混肥施用法

目前,在水稻施肥上普遍施用氮肥或少量配合施用磷钾肥,导致养分不平衡,抗逆性不强,土壤肥力逐年下降,造成水稻产量不稳不高,品质变劣。

有机—无机复混肥具有有机质含量高、养分元素全、肥料利用率高、肥效持久、常年施用于土壤可改善土壤性状、土壤无污染、应用范围广、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增产、增效等特点。

施用方法是以一次性底肥为宜,在翻地前或耙地前每公顷450—500公斤。

安图县农技推广总站

 

 

水稻施肥技术

一、水稻的需肥特性

1、对氮的需求量大,是所需磷钾肥量的总和。

2、需硅量大,是典型的喜硅作物。

二、“金葵子”系列肥对水稻的作用

1、可以提供大量的硅镁钙等中微量元素,提高细胞壁厚度,增强水稻的抗倒伏和抗条斑、稻瘟、纹枯等病害的能力。

2、提供大量的钾、磷元素,有利水稻增粒增重,提高产量。

三、施肥方法

1、基肥

1经“金葵子”腐秆灵充分腐熟处理后的足量的农家肥。

2活性硅镁钙肥每亩30-40公斤。(活性硅镁钙肥既可与农家肥混合堆沤,也可与堆沤好的农家肥混合施用。)

2、追肥

1分蘖肥:移栽后5-7天秧苗返青后,每亩追尿素10公斤。

2孕穗肥: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LPK肥4公斤,混合后拌湿土撒施。

3灌浆肥:每亩追施LPK肥3公斤,兑水200倍均匀泼洒或拌湿土撒施。

3、叶面喷肥

拨节(孕穗)期开始,用“金葵子”美绿叶面肥进行叶面喷雾,喷雾浓度以400-500倍为宜。前期浓度稍低,后期浓度略高。每7-10天喷一次,共喷3-4次。

四、经济效益

施用“金葵子”系列生态肥,在投入同等肥料成本的条件下,每亩比常规施肥方法增产10-30%,每亩单产以550公斤计,每亩可增产量55-165公斤。

附:利用“金葵子”腐秆灵堆沤农家肥方法

先按每吨农家肥用“金葵子”腐秆灵2公斤(如农家肥为秸秆、杂草等植物残体,每吨需另加尿素8公斤)的配比用量,把腐秆灵(和尿素)加水配成菌液。加水的数量根据农家肥的干湿情况而定。干时可多加些水,湿时可少加水。再将占农家肥5-10%的生土(最好是未种过的生土)混入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等农家土杂肥内,再按每15-20厘米一层上堆,每堆一层,就均匀地泼洒一次用腐秆灵配成的菌液,可堆8-10层直到肥料堆完,菌液泼完为止。最后用黑膜或稀泥密封,以便产生高温,杀死其中的病原菌、虫卵和草籽等。堆沤中间若能翻堆1-2次,腐熟会更彻底,效果更好。

 

 

 

晚造杂交水稻施肥技术

晚造前期高温潮湿,后期低温干燥,杂交水稻若施肥不当,则发病严重,空秕粒增加造成减产。为夺取晚造杂交水稻高产,其施肥技术如下:

晚造杂交水稻前期靠分蘖够苗,后期靠大穗粒重才能达到高产,所以施肥应采取“前后重,中间控”的原则,达到插后“30日乌,40日淡绿,50日青”的禾苗长相。乌是指叶色深绿,这是叶绿素含量高,叶、蘖迅速生长的表现;淡绿是茎叶纤维组织发达的表现;青是茎叶增重的表现。

晚造杂交水稻施肥要“前期重”,是指前期(插后到幼穗分化前)的追肥及基肥量占全造总施肥量的70%-80%。一是施足基肥。基肥一般每亩施人畜粪25-30担,碳铵30-35公斤,过磷酸钙20-25公斤,氯化钾10-12.5公斤。二是及时追肥。第一次追肥在插后7-8天禾苗开始回青时进行,一般每亩施尿素5-7.5公斤。第二次追肥在插后15天左右进行,一般每亩施人畜粪25-30担。这两次追肥的目的,是争取在这段时间每亩最高苗数达20万左右,其中有效穗数每亩达到18-20万。

晚造杂交水稻施肥要“中间控”,是指中期(从幼穗分化开始至幼穗发育第五期)一般不追肥,只对生长较差的二、三类禾酌情补施一些肥。老农的经验是:“一类禾停止施,二类禾'补破衣’,三类禾薄薄施”。中期控水制肥,露田晒田,有利于禾苗稳生稳长,使插后40天叶片转为淡绿色,以达到根群发达深扎,茎秆粗壮,叶短厚直。

晚造杂交水稻施肥要“后期重”,是指后期要施壮尾肥(又叫穗肥或攻胎肥)。施肥的时间和数量主要看禾苗长势而定。禾苗不转淡绿,可少施或不施肥。剑叶抽出一半时,禾苗早衰的要重施攻胎肥,以促进新根发展,延长最后三片功能叶的寿命,使禾苗青枝蜡秆,提高结实率。一般每亩施尿素4-5公斤,过磷酸钙10-15公斤,氯化钾5-7.5公斤。在大胎期(幼穗发育第八期)和灌浆期喷施叶面肥,一般每亩用磷酸二氢钾0.1公斤或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各0.5公斤,冲水75公斤喷雾。隔5-7天喷一次,连续2-3次。

 

 

水稻施肥技术

基肥一般氮占总量的30%、磷钾各占70%。剩余部分氮肥分两次追施,磷钾肥作早期追肥施用。砂质土壤钾肥可用50%作基肥、50%作早期追肥。

氮肥宜选用铵态氮如碳酸氢铵、氯化铵、硫酸铵、磷酸铵和和酰铵态氮尿素。磷肥宜选用水溶性磷如普通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但由于磷肥施用后大部分遗留在土壤中,对下茬作物仍能表现出增产效果,所以,在磷肥施用多和土壤速效磷含量高的田块,无需连年施用或每季作物都施用磷肥。钾肥氯化钾、硫酸钾都适宜。

施肥量按每亩施用纯氮17-20公斤、纯磷10公斤、纯钾5公斤确定。即

基肥:每亩用碳酸氢铵40公斤、普钙40公斤、钾肥(硫酸钾或氯化钾)7公斤、硫酸锌1公斤配合有机肥于耙田前施入。

追肥:分蘖期每亩施碳酸氢铵45公斤或尿素15公斤、普钙18公斤、钾肥3公斤。拔节孕穗期亩施尿素10公斤。

齐穗期用0.3%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喷施提高结实率

 

 

水稻施肥技术

水稻的一生,要经过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营养生长阶段包括幼苗期和分蘖期,主要是营养体根、茎、叶的生长,并为生殖生长积累养分。此阶段施肥目标在于促进分蘖,形成壮苗,确保单位面积有足够的穗数。生殖器官的形成,长大和开花,结实,此阶段施肥就以促穗大、粒多,粒饱为中心。

氮、磷、钾是水稻需要量较大而土壤又比较缺乏的营养元素,水稻施肥应以氮、磷、钾为主,我市的冷水田,缺锌田还应施用锌肥。施肥原则为“前期重、中间控、后期促”,既基肥和分蘖期追肥要重,以便在栽插密度较稀的情况下增强分蘖势,缩短分蘖期,很快达到需要的苗数。然后适当控制,则抑制无效分蘖,使较多糖分能流入幼穗,保证穗的正常发育。至抽穗前后则需要补充养分,使根系保持较高活动,叶片能延长功能,使较大的穗形能有较高的成熟率和千粒重。

 

水稻施肥技术指南

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可见肥料在水稻生产上的重要性。据测算,水稻产量的30-50%来自于肥料。水稻对肥料的需要,就跟人吃饭一样,人吃多了饭胀肚子,造成浪费,吃少了感到饥饿,不能保障身体对营养的需要。水稻对各种肥料数量的需求也有一个适宜的量。施多了,一是造成浪费,肥料利用率低;二是反而造成减产,效益低;三是增加了成本;四是造成环境污染;五是病虫发生量增加,禾苗难以控制;六是稻米品质下降。施少了,一是不能保证需要,产量低;二是土地利用率低。因此,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科学合理地施用各种肥料,是非常必要的。

在肥料的施用上,首先要重视施用有机肥,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多施有机肥,有机肥不但能向土地提供大量的有机质,而且能培肥地力,供给多种养分,又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的供肥和保肥能力,增加透气性,减少化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高稻米品质。现在,我县农村有普遍忽视施用有机肥,重视施用化肥的现象。即使家里有人畜粪,也不愿多花力气,担到田里去。如果长此下去,地力将减退。前几年我们开始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土壤有机质,其平均含量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相对下降30.034%,此事不容忽视。

今年,肥料价格比往年都高,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就显得尤其重要。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我县开始测土配方施肥,化验近2000个土样的氮、磷、钾、有机质。其中缺氮的只占5-10%,缺磷的20-30%,缺钾的70%左右。因此,在施肥上应合理施用氮、磷肥,重视钾肥。

氮肥怎么施才合理呢?1999年我们在泉塘子进行了早、晚稻施用不同素水平肥料试验:早稻每亩施纯氮18斤、26斤、34斤,而产量分别为844.9斤、767.5斤和755.5斤,以亩施18斤纯氮的产量最高,而亩施34斤纯氮的反而比亩施18斤和26斤纯氮的减产。晚稻每亩施纯氮15斤、23斤、31斤,而产量分别为824斤、800斤和811斤。以亩施纯氮15斤的产量最高,三个不同氮水平的产量不相上下。因此,在施用氮肥上,因我县缺氮的土壤少,切记不要多施。一般早稻每亩施纯氮16-20斤为宜,晚稻施18-22斤为宜,一季稻亩施18-24斤为宜(有机肥氮素计在内)。

氮肥施用量的多少,要根据土壤肥力(碱解氮水平),品种特性、生育期长短、密度等而定,碱解氮为缺的,品种耐肥而生育期较长的,插得较稀的取大值,反之,取小值。施用氮肥,最好选择尿素、氯化铵等。碳酸氢铵,其挥发性强,利用率低,只宜早稻深施作底肥施用,其他情况下最好不用。

磷肥对水稻是必需的,但它要比氮、钾肥少,施磷的增产效果也没有氮、钾肥大,要看情合理施用。

1999年我们在泉塘子进行了晚稻磷肥试验,在亩施60斤磷肥的情况下,每斤磷肥只增产0.6斤。因我县只有20-30%的缺磷,磷肥不宜多施。因早稻前期气温低,土壤的有效磷难于被水稻吸收,对磷较敏感,增产效果比晚稻好,因此,在早稻和一季稻上,以亩施磷肥50-80斤为宜,早稻施了磷肥的田晚稻不要再施。为了避免固定,使磷肥当季有效,以面施水溶性过磷酸钙为宜。

我县有相当部分农民忽视了在水稻上施用钾肥的重要性,而我县土壤是70%左右缺钾,施钾肥有很明显的增产效益,1990年,我们在泉塘子进行了钾肥试验,在每亩施30斤氯化钾的情况下,比不施钾肥的每亩增产190.4斤,每斤钾肥增产6.35斤,增产非常明显。钾肥的增产效应晚稻比早稻要高。因此,晚稻田比早稻田要多施。一般每亩早稻田施氯化钾15-20斤,晚稻田和一季稻田施20-30斤为宜。

水稻产量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机肥、氮、磷、钾肥都能影响产量,只有平衡施用各种肥料,才能夺得高产。

 

http://www.cngrain.com/Publish/data/200501/201029.asp

杂交水稻施肥技术

 

 

水稻施肥技术要点说明

第一配方  施肥总量25公斤/亩(商品量、下同),  46%尿素9公斤/亩、46%P20518%N磷酸二铵6公斤/亩、33%硫酸钾10公斤/亩(60%氯化钾6公斤/亩)。

1、基肥  尿素2.7公斤/亩、磷酸二铵6公斤/亩、33%硫酸钾4公斤/亩(60%氯化钾2.4公斤/亩)、硅肥20—30公斤/亩,最后一遍水整地前全层撒施,耙入土中5—8厘米。

2、蘖肥  尿素2.7公斤/亩,插秧4—5天时尿素2.1公斤全层撒施,插后10天左右(最晚6月10日前施完),尿素0.6公斤/亩,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

3、调节肥  尿素0.9公斤/亩,秧苗8叶期前后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生产上如不用调节肥,则将0.9公斤/亩尿素用于蘖肥。

4、穗肥  尿素2.7公斤/亩、硫酸钾6公斤/亩(氯化钾3.6公斤/亩),水稻10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全层撒施。

第二配方  施肥总量26公斤/亩(商品量、下同),  46%尿素10公斤/亩、46%P20518%N磷酸二铵6公斤/亩、33 %硫酸钾10公斤/亩(60%氯化钾6公斤/亩)。

1、基肥  尿素3公斤/亩、磷酸二铵6公斤/亩、硫酸钾4公斤/亩(氯化钾2.4公斤/亩)、硅肥20—30公斤/亩,最后一遍水整地前全层撒施,耙入土中5—8厘米。

2、蘖肥  尿素3公斤/亩,插秧4—5天时尿素2.4公斤全层撒施,插后10天左右(最晚6月10日前施完),尿素0.6公斤/亩,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

3、调节肥  尿素1公斤/亩,秧苗8叶期前后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生产上如不用调节肥则将1公斤/亩尿素用于蘖肥。

4、穗肥  尿素3公斤/亩、硫酸钾6公斤/亩(氯化钾3.6公斤/亩),水稻10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全层撒施。

第三配方  施肥总量27公斤/亩(商品量、下同),  46%尿素11公斤/亩、46%P20518%N磷酸二铵6公斤/亩、33%硫酸钾10公斤/亩(60%氯化钾6公斤/亩)。

1、基肥  尿素3公斤/亩、磷酸二铵6公斤/亩、硫酸钾4公斤/亩(氯化钾2.4公斤/亩)、硅肥20—30公斤/亩,最后一遍水整地前全层撒施,耙入土中5—8厘米。

2、蘖肥  尿素4公斤/亩,插秧4—5天时尿素3.2公斤全层撒施,插后10天左右(最晚6月10日前施完),尿素0.8公斤/亩,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

3、调节肥  尿素1公斤/亩,秧苗8叶期前后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生产上如不用调节肥则将1公斤/亩尿素用于蘖肥。

4、穗肥  尿素3公斤/亩、硫酸钾6公斤/亩(氯化钾3.6公斤/亩),水稻10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全层撒施。

第四配方  施肥总量28公斤/亩(商品量、下同),  46 %尿素12公斤/亩、46%P20518%N磷酸二铵6公斤/亩、33%硫酸钾10公斤/亩(60%氯化钾6公斤/亩)。

1、基肥  尿素3公斤/亩、磷酸二铵6公斤/亩、硫酸钾4公斤/亩(氯化钾2.4公斤/亩)、硅肥20—30公斤/亩,最后一遍水整地前全层撒施,耙入土中5—8厘米。

2、蘖肥  尿素4.5公斤/亩,插秧4—5天时尿素3.6公斤全层撒施,插后10天左右(最晚6月10日前施完),尿素0.9公斤/亩,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

3、调节肥  尿素1.5公斤/亩,秧苗8叶期前后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生产上如不用调节肥则将1.5公斤/亩尿素用于蘖肥。

4、穗肥  尿素3公斤/亩、硫酸钾6公斤/亩(氯化钾3.6公斤/亩),水稻10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全层撒施。

施穗肥时做到三看施肥,一看田间水稻是否出现拔节黄、二看底叶有无枯萎、三看有无稻瘟病发生。如未出现拔节黄或叶片未褪淡则晚施或不施:底叶有枯萎或干尖现象,先放水晾田壮根,后复水施肥;有稻瘟病发生,先防病后施肥。

 

 

 

                 沼液沼渣水稻施肥技术

技术要点

沼液沼渣种水稻主要包括沼液浸种、沼液沼渣旱土育秧、沼渣大田基肥和沼液叶面追肥4项基本技术。

沼液浸种及沼液沼渣旱土育秧见相关章节。

沼渣用作大田基肥:翻耕时,每667平方米(亩)用沼渣1500-3000千克和其他农家肥或饼肥撒入大田翻耕3次,然后放入浅水耙田2次,做到田面平整,深度适中,土质松软,修好田埂,做到田埂不漏水,沤2天后便可插秧。

沼液用作大田追肥:大田追肥应根据双季稻和一季晚稻生育期对肥料需求而定。双季稻应做到重前、控中、补后,一季晚稻应做到稳前、攻中、补后。双季稻在插秧后5-7天的返青分孽期重施沼液,每667平方米(亩)用量为1000千克,并可加入尿素100千克;在拔节长穗期,排水晒田,可不施肥。若长势较差,每667平方米(亩)用沼液50千克兑水50千克,加入2千克尿素喷施。在水稻抽穗后,进入灌浆结实期,每667平方米(亩)用沼液50千克,加入3%磷酸二氢钾及微肥,兑水50千克喷施,生长较差的可加入适量尿素。

注意事项

沼液叶面追肥时要注意沼液浓度,若呈深褐色,有一定稠度时,务必兑水喷施。若与化肥、农药混合喷施时,必须兑水稀释,以防浓度过高伤害秧苗。

 

水稻一次性施肥技术

一次性施肥即双季稻—次性全层施肥法,是根据高产双季稻的生育和营养特性,按照平衡施肥原理和现代肥料制造技术,将双季早稻或晚稻一生所需的主要养分经科学配方,制造一次性施用配方肥,于插秧前—次作基肥施入,结合耕作措施使士肥相融,从而达到以肥肥土,以土肥稻的目的。“双季稻一次性全层施肥技术”是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由于该项技术内容新颖、操作简单、省工省肥、高产高效,是实现双季稻大面积平衡增产的一次重大施肥技术创新,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经过多年推广应用表明,采用一次性施肥法每季每公顷节省人工7.5—10.5个,节约劳力成本112.5-225.00元/hm2,增产率为5.7%~10. 5%,平均为8. 2%,平均增值为520.0元/hm2,共增稻谷1.98 5x107kg,增收节支2775万元。

该项技术既有效解决了水稻前期不发,后期早衰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的分次施肥方法操作繁琐,耗时费力的问题,促进了水稻栽培技术的规范化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稻—次性专用配方肥是将现代科学的肥料配方、肥料制造、全层施肥等技术融为一体而形成只有操作简单、省工、省肥、增产增收等优点的高新技术产品。它不仅含有水稻全生育期所需氮、磷、钾营养成分,还添加了硅、锌、镁、锰、硫、氯等中微量元素及肥料缓释成分。能充分满足水稻高产所需的营养。

 

 

水稻一次性施肥技术

 

水稻专用控释肥是将现代科学的肥料配方、肥料制造、全层施肥等技术融为一体而形成省工、省肥、增产增收等优点的高新技术产品。它不仅含有水稻全生育期所需氮、磷、钾营养成分,还添加了硅、锌、镁、锰、硫、氯等中微量元素。全新的包膜技术和生产工艺能充分满足水稻高产所需的营养。一次性施肥有效解决了水稻前期不发,后期早衰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的分次施肥方法操作繁琐,耗时费力的问题,促进了水稻栽培技术的规范化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使用效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增加产量。一次性施用控释肥40-50公斤/亩,试验表明,早造优质稻增产6.5%,杂交稻增产3.9%,晚造示范田亩增产3.8%。

2、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每亩可以节省用肥人工1.6个工日,施用控释肥比常规施肥增加效益60-80元/亩。

3、提高肥料利用率。因为控释肥采用物理混合包膜新工艺,养分根据水稻生长需要缓慢释放,减少了养分流失浪费,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实验表明,水稻控释肥的氮肥利用率提高要比传统肥料提高20—30%

4、提高土壤肥力。试验表明,连续使用控释肥,能够改善团粒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二、使用方法:

1、施肥量:常规优质品种(亩产400-450公斤),亩施控释肥35-45公斤,高产杂优稻品种(亩产500公斤以上),亩施用控释肥45-50公斤。

2、施肥方法:水稻控释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最好全层施用即在最后一次耙田前均匀撒施。后耙田放水插秧。

三、注意事项:

1、撒施尽可能均匀,由于整造只施一次水稻控释肥,必须尽量撒施均匀以免影响水稻后期生长的均匀性。

2、施用水稻控释肥前必须调好田水,施肥后3天内不要排水和灌水,以免影响肥料养分在田间分布的均匀性和降低肥料养分效果。

3、沙质稻田使用水稻控释肥,一半作基肥另一半在抛秧或插秧后5-7天作追肥的效果较高。

4、施用控释肥,前期禾苗稳长,根据目标产量施足控释肥,基本无需再施用其它肥料,若遇漏肥严重的地块,可适当追肥。

 

 

                 绿色邮政金大地 服务“三农”进万家

                          ——金大地控释肥大讲堂系列之四

一、控释肥特点:

1.内含缓/控释粒子,营养元素在土壤中释放缓慢,减少了养分的损失,提高养分利用率;

2.肥效持续时间长,能在作物整个生长期供给养分(实验专家形象比喻为:养分跑不掉,一季都有效);

3.减少了施肥的数量和次数,省工且投入少;

4.提高土壤保水、透气性,增强作物抗旱能力;

5.适合不同类型的土壤和作物,有效防止土壤板结;

6.内含的速效肥可供应作物在前期的快速用肥要求。

二、使用控释肥的优点:

1.省肥、增产增效:总用肥量减少20%~30%的情况下,庄稼不减产,大大提高了投入产出比;

2.减少追肥、省工:释放时间长,减少了追肥次数,节省了大量的人工;

3.提高作物品质:智膜肥养分释放符合庄稼的吸收规律,庄稼生长健壮,作物品质好;

4.控释肥的肥料利用率比传统复合肥提高1倍,同时,由于氮肥的挥发淋失显著降低,减少了对大气、水体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三、控释肥施用在水稻上的优良性状:

水稻专用控释复合肥利用率高、流失少,能够给水稻生产提供足够营养,促进水稻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能较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强抗逆性;水稻子粒饱满,成色好。

四、施用方法及用量:

在肥力较足的黑土地上每亩(666.7平方米)施用氮磷钾养分含量为23∶10∶11的金大地水稻专用控释肥27公斤~30公斤;在肥力较差的黄土地上每亩(666.7平方米)施肥33千克~40千克,在翻地前撒施,把肥料翻入地下10~15厘米处,插秧后5~6天,在返青期可追施一次肥料,每亩(666.7平方米)撒施尿素5~10公斤,促进稻秧的分蘖。

五、注意事项:

1.为提高肥效并使肥力均匀,要注意均匀撒施后翻耕;

2.在保肥水能力较差的沙性地块,要根据水稻长势情况,在花期前追施适量速效肥。

 

 

水稻合理施肥技术

俗话说: “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说明肥料在作物的生 长发育、产量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杂交早稻与常规稻比较,生产上有两个较明显的特点,一是杂交早稻基本苗插得比常规早稻少,必须依靠一定的肥力水平来促进分蘖的发生;二是杂交早稻抽穗扬花后灌浆时间比常规水稻长。在施肥上应针对这个特点,既要保证前期早发,以保证有效穗,后期又要补肥,防止其早 衰,以获得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夺取高产。

(1) 施足基肥 : 基肥是水稻插秧以前施用的基本肥料。它的 作用是使栽秧后秧苗早生快发,另外也可改善土壤结构与肥力水平。基肥应以有机肥如绿肥和饼肥与化肥兼顾使用,以防止土壤过早脱肥。移栽时天气温度较低,需要少量速效肥料作面肥施在土壤表层。基肥用量占大田总施肥量的 60%左右。

(2) 早施追肥 : 杂交早稻主要依靠分蘖成穗夺取高产,分蘖 肥要早施而且要用速效肥,以利分蘖早生快发,一般双季杂交早稻在移栽后 5~7天追施,三熟制杂交早稻在移栽后3~5天就追 施,此次追肥主要施用氮肥,用量占大田总施氮量 25%~30%。 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应浅水撒施,并在施用后进行一次中耕除草,以利植株根系的吸收,减少肥料流失,充分发挥肥效。

(3) 巧施穗肥 : 穗肥的作用是促进颖花多分化,并保护颖花 的发育,以增加颖花数,提高结实率。具体施用时期是在倒三叶出生时和在剑叶展开时分别施用一次,而且以第二次施肥为主。应当注意的是,如果在幼穗分化时未见脱肥,应少施不施,以免引 起徒长、倒伏。施用穗肥 应用 速效氮肥。

(4) 适当施用粒肥 : 粒肥的作用是 增加植株叶片含氮量,延 长叶片的功能期,防止早衰和和死亡 ,增加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光合作用产物和运转效率。 粒肥的施用量一般不超过总施肥量的 10%~15%,并配以适量的钾 肥。若抽穗扬花期施肥,必须避开开 花时间,最好在下午 撒施。此后施用粒肥,应尽量采用根外追肥 方法,才能收到良好 的效果。应当注意,对长势较旺的贪青田, 粒肥只能喷 施磷、钾肥,不能追施氮肥。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1、技术概述: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项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环境友好、增进稻米安全的新型施肥技术。该技术将测土与测苗相结合,协调了高产与高效、安全、环保的关系。具有三大优势:一是高产稳产,增产增收。一般增产5%~10%,倒伏大幅减轻,抗逆性强,稳产性好。二是省肥省药,安全环保。节省氮肥20%左右,氮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氮肥面源污染减轻,病虫害减少,可少打农药1~3次,有利于稻米食用安全。三是简单实用,适应性广。农民只要按技术规程去做,就可获得稳定的增产增收效果,施肥次数一般也有所减少,不同品种、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均可应用,效果稳定。

2、技术要点:

(1)氮肥总量控制:根据目标产量和不施氮空白区产量确定总施氮量。以空白区产量为基础,每增产100公斤稻谷施氮5公斤左右。空白区产量可通过试验确定,也可通过调查估计。目标产量根据品种、土壤和气候等条件确定。

(2)氮肥的分阶段调控:在总施氮量确定后,按照基肥占35%~40%、分蘖中期(移栽至穗分化的中间点,一般在移栽后12~17天)占20%左右、幼穗分化始期占35%~40%、抽穗期占5%~10%的比例,确定各阶段的施氮量,追肥前再根据叶色作适当调整。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氮肥后移”,大幅降低基肥和分蘖肥所占比例,减少无效分蘖,在保证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

(3)磷钾肥的施用:采用恒量监控的方法。在不施肥空白区产量基础上,每增产100公斤稻谷需增施磷肥(以P2O5计) 2~3公斤,增施钾肥(以K2O计) 4~5公斤。在缺乏空白区产量资料的情况下,可按N:P2O5:K2O=1:0.2~0.4:0.8~1的比例确定磷钾肥施用量。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在分蘖期和穗分化始期各施一半。

(4)其它配套技术:a、合理密植,保证基本苗数。每亩栽插或抛植1.8万穴左右,杂交稻基本苗数达到3万,常规稻达到6万。b、适时控苗。当茎蘖数达到目标穗数的80%时开始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但不要重晒田。c、防治病虫害。采用三控施肥技术的稻田,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为害较轻,可酌情少施农药1~3次。其它与现有习惯技术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