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铁皮耐高温:从“听课”到“观课”,从“评课”到“议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27:06
从“听课”到“观课”,从“评课”到“议课”
   
第一次听说“观课、议课”,是在骨干班的一次活动中,朱老师的讲座中获得的,听得糊哩糊涂的,听朱老师解释“为什么要把‘听课’改为‘观课’,把‘评课’该为‘议课’,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一种理念的改变”,似懂非懂。如何的改变呢?为什么要改变呢?带着这样的问号,最近一段时间里,我找到了陈大伟教授的《怎样观课议课》一书,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它,感觉自己就好像从孤岛上被此书载向了大陆,对当前的“听课、评课”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读了《观课与议课》,我明白了:“观课”与“听课”比较,“听”指向声音,“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是为了认识真实的课堂,听课者往往坐在后面;而“观”不仅要用耳朵听,更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因为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从大处看,从关键看,而不拘泥与于偶然个别现象。同样的, “议”是围绕课堂去探讨,“评”是句号而“议”是问号。 “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是围绕观课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以促进反思为主。因此,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而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
    我们一贯的评课是:被评者是靶子,任人纷说,更有甚者被评得体无完肤,执教者因劳动得不到承认而痛苦,甚至失去再上公开课的勇气;而评课者的评议因得不到被评者的认同而沮丧。在书中,陈大伟教授认为:“观课议课的目的是为了解放教师”,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所以,看听课评课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是否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而教师是否用于实践,并不取决于评课者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他们认同了什么,接受了什么。这样,用他们接受的方式,围绕他们更容易认同的内容和话题讨论课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研究课堂的目的在于改进课堂,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而不是去挑剔,去抨击,因此,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对自己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过去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陈大伟的《怎样观课议课》一书确实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希望,容易被一线教师所接受。它让我们掘弃了听课议课中的不利导向,充分认识和理解观课议课中以学论教,直面问题,平等对话的方式,通过观课、议课活动立足课堂,关注学生,关注教学,关注细节,因为教师上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只有在观课、议课的过程中正确处理自己应有的位置,才能体验到教学的乐趣,成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