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钱宝网最新消息:是什么制约着我们的创新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07:43
    
浅谈初中数学创新学习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指出:“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到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到所学知识解诀简单的问题,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段话指出了“创新学习”研究的方向和内涵。课堂教学活动是实施“创新学习”的主渠道,要使课堂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为创新学习服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明确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学习的指导思想。

所谓创新,即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新思想、新观点 、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新点子,……的学习活动。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某老师在讲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时,罗列到了若干特殊不等式组,找出规律,力求学生记住:两个都大、两个都小,一大一小时不等式组的解应是:……多数学生不知所云。一个学生大胆发言:“利用数轴根据数形结合理解不等式组的解,直观方便,不但避开了烦琐的死记,而且可能长久不忘。”这种突破传授方法的局限,大胆创新解题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创新学习。

一次在某镇中学听某老师讲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时,老师反复强调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方程组成最简形式ax=b(a≠),然后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就得到了方程唯一的解x= 这位老师还强调了“只有一个解。”这时一位学生举手发问:“为什么只有一个解呢?”这位老师感到有些突然,稍犹豫后告诉学生说:“你看课本中没有多个解嘛,课本中没涉及的东西你就暂时不要考虑了,待以后学习时再说吧!”显然带有责备的意思。其实这位同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学习。如果这位老师瞄准这一亮点,进而找出:“如果有两个不同的解x1、x2,那将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可能会利用方程的解的定义得出 = b,x =  ,ax = b,x =  ,x =x 。这就与指出的“如果……”这一假设相矛盾,从而得出“只有一个解”。这样既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又展现了一种利用逆向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最为重要的方法——反证法。如梯形面积=长方形面积÷2

 =长×宽÷2

 =(上底+下底)×高÷2 

这些发现,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利用已有知识,在独立思考,相互启发的基础上的全新发现,这就是创新,从而也确定了“梯形面积=长方形面÷2的推导思路。教学法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发现事物的本质。有学生发现一个长方形,那么把长方形换成正方形、平形四边形又会得出怎样的结果留给同学们下去自己完成。


一个善于创新学习的人,首先应该具备逆向思维能力,善于使用反证法。

逆向思维是一种突破习惯性思维束缚的反向思维方法,是人的思维活动家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形式,没有它,很多问题将无法解决或者解决起来比较繁杂。

例:已知f(x)=x +px+q ,求证: 、 、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 。

如果利用正向思维  = , = , = ,去证明其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 ,比较困难。如果利用逆向思维: 、 、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 的反面是: 、 、 均小于 ,容易造成矛盾,从而证明。

善于求异,大胆多变。求异思维是指同一问题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形式,它是一种创造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具有独创性,多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是创新学习中必备的一种思维能力。

如:比较下列各数大小: 、 、 、 ,多数学生守用常规的思维方法,先通分,当分母相同时,再比较分子的大小。题目中的分母分别是13、11、89、25通分不容易。部分同学花了很长时间仍未得出正确结果。某同学观察出分子的最小公倍数是96,他认为当分子值相同时,利用分母的大小来比较也是可以的。这样的思维摆脱了常规的思维定势,进行求异思维。问题就简捷多了。老师应抓住这一典型给予特别表扬,并且肯定这样的学习方法就是一种创新学习的方法,极大地鼓舞了全班同学创新学习的积极性。

又如:x 、x 为二次方程ax+bx+c=0的根,求 a(x +x )+b(x +x )+c(x +x )的值让同学们课堂上完成。老师在巡视之中,发现多数同学都是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来解。于是,老师肯定了这种解方法,正准备下一内容的教学时,一位同学举手发言,批评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老师感到很吃惊,定眼一看,又是那位经常与老师“过不去”的“刁钻”学生,这位老师让他上前板书,他利用“方程解”的定义,无需多少运算步骤就解决了问题。

这是一种求异的发散思维方式。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师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后来其他同学受到影响,大都学会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这样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学生数学成绩也上升很快。

创新学习的关健是培养学生“质疑”、“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在讨论中由于不受约束,因此发言大胆,思维活跃。所以提高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是今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应当吸收不同学种的合作研究,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科教兴国做出贡献。
      创新学习的方法 龚春燕


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学习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接受学习与创新学习。尽管它们不是对立的学习方式,但侧重点不同。研究创新学习,就必须把研究创新学习方法作为重要的内容。因为只有通过有效的、科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达到创新学习的境界,也才可能实现创新学习。当然,创新学习也要遵循一般的学习方法与规律。在本文中,笔者只着重论述创新学习的方法。

一、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即学习过程呈现自主、主动、创新相互依存的三个层次。

1.自主学习的特征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是预期性、参与性与创新性。(1)预期性。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既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又要在大量信息面前,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2)参与性。学生参与集体生活,和集体成员相互协作、互相尊重,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3)创新性。学生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创造性地探索新的问题。

2.自主学习的步骤。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反复实践中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中小学生一般可按这样四个步骤来进行。第一,自学生疑。此步骤是整个自主学习训练的第一步。学生通过自学,发现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质疑。第二,合作质疑。合作学习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小组合作交流;二是全班合作交流。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个人的疑难问题,简单的立即解决,较重要和较难点的问题,经过认真筛选,让全班同学讨论。筛选问题的形式不仅是选择,还可以是完善、合并、修正说法等。第三,归纳释疑。创新学习提倡学生要对知识本身作深入探讨,了解来龙去脉,悟出它们之间深层的联系。除此之外,还应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改进,提出独特的见解。第四,巩固拓展。巩固是对学习知识的尝试记忆,尝试不仅有练习这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运用,在反思中调整,查漏、补缺,并能结合现实的情况,深化发展。

二、问题学习法

问题学习,就是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并不断寻找信息,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对“问题”研究论述较多,但实际上,学生能真正使用“问题”学习的却不多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关键是考试评价的影响。学生往往为了追求考试有好的成绩,觉得背诵记忆省时省力,于是提问就少了,久而久之,难以养成提问的习惯。杨振宁博士对中美教育进行比较时曾经谈到,中国学生有囿于书本、缺乏独立思考和提问的缺点,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也有类似的评价。

1.问题学习的特征

(1)问题心理倾向性。是指学生在心理上有想提问题的欲望。问题学习,需要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有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2)问题构成目的性。指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总是从要解决什么样的事入手。(3)问题要素开放性。构成一个问题,要具有“三要素”,即问题的条件、问题的结论和条件到结论间的一定的思维距离问题。要素开放性,主要是指问题的条件或问题的结论开放。

2.问题学习的一般步骤。

(1)酝酿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就某些内容产生疑问,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可提出问题。(2)发现问题。从发现问题的过程看,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问题的过程不仅包含学生的知识素养,也依据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发现问题要有最近的学习空间距(认知“冲突”);从自然现象中或者观察实验现象时发现问题。(3)明确问题。学生明确“问题”,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界定问题的存在,自主地分析问题情景,自主地构建解题思路和策略,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监控。(4)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寻找和接受信息、回忆知识和方法、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定向活动。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最终构建和完善解题方案直至解决问题。

三、开放学习法

开放学习是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教学活动不局限在教室,可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场所,准备必要的图书资料、学习器材等。学生不分年级也不按能力分组,而是按各自的兴趣和需要,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进度和内容。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一种学生喜爱的环境,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建议和帮助。根据需要,教室还可以临时分割为若干个适合于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的活动场所。

1.开放学习的特征。

(1)动态性。指学生在可变的学习场所,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如在旅游途中,可选择学习历史或地理知识,也可以搜集标本等。(2)多样性。一是学习手段的多样性,二是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习手段不仅是书、笔、纸、实验器具,也有电脑等。鼓励每一个学生能创造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反复使用,不断总结,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像爱因斯坦的“淘金式”读书法、卢梭的“三步”读书法、培根的“尝吞嚼”读书法、爱迪生的“目标”读书法等,都是他们反复探求的结果。(3)变通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造成思维的求同性和思维的欠灵活性。思维的发散可以避免这一类错误的出现,同时也是创新学习之必须。(4)探索性。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思考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古典名著《红楼梦》,若要请学生来谈读后感,就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创新学习需要学生打破思考问题只有惟一答案的习惯,学会对结果的探索。

2.开放学习的步骤

(1)开放学习目标。开放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也许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也可能超过了预期目标。学习目标在学习中,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还可以修订目标。开放学习目标与达到预期目标,应该是统一的。(2)开放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或者一种学习材料,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结合现代科技进行横向或纵向思考,并检索相关信息。(3)开放学习形式。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个别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网上学习、图书馆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4)开放思维空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将更多地陪伴学生的学习。同时,只有当学生思维开放了,也才能创新学习。

四、案例学习法

在我国现行教育中,中小学生基本上受的是“原理教育”。即通过各种定理公式语法的学习,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的行动公式化。与之相对比,“案例学习”最显著的特征是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同一个问题,100个人可能就有100个答案”。道理很简单:“案例”太具体了,对它的求解也必须拿出具体的对策才行。因此,运用案例学习法是培养中小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最有效方式。

1.案例学习的特征

案例学习法的显著特征有三。(1)内容非定型化。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处理的结果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有“理”都是正确的。案例学习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中是比较有影响的,搞得最有声有色的是哈佛商学院。(2)思维非定势化。学生在进行案例学习时,没有定势思维的束缚,思维充分发散,以解决具体问题。(3)结果非惟一化。解决问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案例学习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它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而重视的是得出答案的分析过程。

2.案例学习的步骤。

(1)找到学习的案例。应该说“案例”在我们的周围是很多的,有待我们去发现。同时我们在学习时,需要灵活选择不同时间、地点、人物的案例。重庆外语学校的学生从课本中找“案例”,他们把初一语文课文《羚羊木雕》改编成剧本,这样,每一个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刻画人物。尽管学生写作水平不高,但每一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去做。全班47人写出了47个《羚羊木雕》的剧本,很有创意。(2)找到学习的同伴。不同的人感兴趣的人或事就不同,要能对同一案例进行学习,就需要有同样的兴趣,不然就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营造合作的环境。案例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讨论、争论的过程,这就需要营造合作的环境。重庆50中是一所薄弱学校,生源条件不好,但通过一个学期的案例学习,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发表的意见也很有见解。同时,教师听课,不是执教老师安排内容,而是由听课的教师确定内容,并由听课教师来指定学生回答问题,改变了有的公开课“作秀”的弊端。

五、课题学习法

课题学习法是学生创新学习的一条良好途径。

1.课题学习法的特征。

(1)学习生活化。指学习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的综合或交叉的问题;也可能是偏重于理论方面的或是偏重于实践方面的问题。如重庆市沙区实验第一小学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些学生不喜欢佩戴红领巾,针对这一现象,学生确立了“学生不喜欢佩戴红领巾的原因调查”的课题。他们所选择的调查方式、调查内容、分析结论等都是开放的。同时,由于学生个人的兴趣、经验、所处环境不同,学生选择的切入口、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表达成果的方式也可能不同,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学习多维化。指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层意思是学习结论的多元性,不一定只有一种解决方案。如重庆市高新开发区森林小学的学生为了了解自然水与纯净水的不同点,他们分别选取这两种水,泡同样的茶,养同样品种和相同尾数的金鱼,发同样品种的黄豆芽,种同样品种的蔬菜;分成小组进行观察并每天记录,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着学生学习的探索性。

(3)学习活动化。指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重庆28中的几位学生对流经学校的一条河流“清水溪”进行考察,了解清水溪被污染的原因。学生们徒步逆流而上,发现有几家工厂直接向河水排污;有生活污水直接流入清水溪,并有居民把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河中。这些学生每到一个河段就取一瓶水样标本,然后拿到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不同河段水质情况并分析水污染的原因。这种在实践中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并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力。

2.课题学习的步骤。

课题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即学生通过学习或生活环境,确立研究的课题,并创设一定情境。如重庆市合川一中的学生确立“烟草对人的危害”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观察吸烟人的姿势,调查吸烟人每天吸烟的多少,走访烟草专卖店等。创造问题环境就是让学生处于研究的氛围中,进入研究状态。(2)实验阶段。第一是搜集与分析材料。学生应掌握实地考察、实验访谈、上网、查阅书刊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同时要能判断真假信息,选择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资料。第二是制定研究计划。第三是调查研究或实验。学生根据获取的材料和设计的实验方案,与其他同伴或教师讨论,论证自己的观点。重庆市酉阳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酉阳实验小学的学生选择了“下岗工人的现状调查”的课题,围绕这一课题,学生设计问卷,了解工人下岗前后的生活,采访卖服装的阿姨,调查蹬三轮的叔叔……形成了一份“酉阳县下岗职工现状分析报告”,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3)总结阶段。学生课题学习的关键是了解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品质。研究过程中,学生间相互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总结表达的形式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大多数学习者也可能没有形成结论、写出研究论文,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因此,评论课题学习的方式是多元评价,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新学习的方法应该还有很多,如反思学习法、发现学习法等,但以上五种应该是最基本的方法。只要我们不断学习、研究,就可能创造更多更有效的创新学习方法。


读书感言:读《龚春燕与创新学习》的体会

2008年的暑假是一个全世界都瞩目的时段,是全中国人都热血沸腾的时间。我们在关注北京奥运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业。每个假期都要读书,这既是学校的要求,也是每个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很早就从报纸上看到有关教育家成长丛书的报道,网络上也传得沸沸扬扬,很想领略该套丛书的魅力。于是我在新华书店找到了该套书,该丛书共有10本,想了想,我选择了《龚春燕与创新学习》。

《龚春燕与创新学习》是“教育家成长丛书”系列中的一本。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创新学习”已成为教育领域使用频率很高、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学术概念。人们谈到创新学习.就自然和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特级教师龚春燕联系在一起。该书从成长历程、理论基础、经典案例、社会反响等方面充分展示了龚春燕——这位刚逾不惑之年的教育家的成长、成熟和成功的历程.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对我本人而言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点新颖

龚春燕的创新学习是一个新的学习理念,作者认为是学习者学习方式的革命,我很赞同。综观全书,观点新颖:“创新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一循于常规,而是用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心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新点子......的学习活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个方面,但是重要的是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要从学会到会学再到创新学。”“创新学习是学会学习的目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 ‘四为主’教学原则。”…….处处是闪观点,处处是作者新奇的观点。我自己是一名美术老师,知道创新学习在我的学科领域里非常重要。其中美术学习的性质在《美术课程标准》里明确列出了一条——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策略具体

从生命存在的个体性上分析,学生的学习是依照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或个性兴趣、动机、能力、意志等特征而加以展开的过程。学习首先是个体化的行为,别人是无法替代的。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而不是“一致化、标准化教育”。创新学习的过程绝不能是一种标准化的生产过程,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别性。就如有些研究者指出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行把学生的个别性都磨平或削去,像工业流水线上生产机器一样批量生产学生,学生的学习变成验证标准答案的过程,这必然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戕害与抹杀,这种学习的观点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基于此,创新学习理念更积极提倡尊重学生的个别性差异,保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唯此才能呈现出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与教育教学的生命性。

在创新学习中,我们还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体与客体是哲学概念,是用以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的一对哲学范畴。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指向的对象。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对象或内容,是学习的客体,而学生自然是学习的主体。在传统的学习观中,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教,强调学生的接受,强调知识的注入。当然,教师的教和必要的接受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无庸质疑的。但主体性是学生作为实践活动、认知活动的主体的基本特征,它的实质是由于人有自我意识。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实现人脑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存储、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这样,人就能按照自己的意识相应地监控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而人在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中,自我意识的监控所表现出来的分析批判性,正体现着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创新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和自我概念存在高相关性。自我认可、独立性、自主性上高水平的被试,同样也是高创造力者。

创新学习是使学生由“接受型客体”变为“被动型主体”,再发展为“主动型主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其次,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积极探索。在创新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是完成了知识的简单累积,而是使自身所有的每一部分都与新的知识或经验发生了相互作用,并促使其知识、能力、态度及人格等多方面发生变化。而这一切变化,只有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实现,从而使其学习更有创新的成分。最后,学生能根据各种反馈信息不断反思自身的学习活动。反思或监控是创新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学习的社会价值,有意识地对自身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或自我反省,并进而自我调节,不断增强主体意识。

(三)方法独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纪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所以……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创新学习正是在全国教育科学“八五”、“九五”学习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较为系统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在研究中,我们在强调学习方法的同时开始重视各种学习变量对学习方法的影响,把学习方法的选用置于更为广泛的学习情境中考察,转向研究各种学习变量、元认知与学习方法选用的关系。这样就将学习方法的探索提高到了学习策略的水平。如果用战术与战略关系来比喻,学习方法属战术的范畴;而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选用最适当的学习方法才是学习的策略,它属于战略的范畴。可见,学习方法由于种类多,又因情境而区别,所以因人而宜。这种差异就决定了学生有没有系统的学习方法,能否选用最为适当的学习方法,也决定着学生的创新程度。同时,创新学习的学生,在选择和运用学习方法时,往往遵循学习规律,明确学习任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条件,根据学习的情境、内容、目标和特点而灵活地应用。学习方法的学习中我们把习惯化与迁移化作为重点。习惯化,表明学生不再需要教师或家长的提示,也不再需要有意识的自我监控,而能够在潜意识的监控下,自发地使用所学方法去完成。在实验中,我们让学生填写《学习习惯表》,一月一习惯,其目的是让许多学生在教师或同学、家长的提示下能够使用所学方法,慢慢养成习惯,也标志着内化过程中初级阶段的完成。迁移化,表明学生在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后,当他面对新的学习情景时,不仅能够使用所学过的方法,而且能够依据新条件、新情况加以调整和改变。习惯化是主体对其活动的监控能力的问题,而迁移化则反映了主体心智操作概括化的能力问题。十年来,我们仍把重点放在习惯和迁移上,创新也做(作)为一种习惯,初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创新学习理念倡导“体验性学习”。从心理学角度讲,体验就是一种学生亲身感受、探索、接近生活实践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理性与情感的整体参与。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感上的乐意学习,才能达到知识与理性的完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发展人的个性为本,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习方式的主要变革。创新学习,打破了“双基论”的旧观点,支持以传授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为学习目标的生活性教育论,促使个体学习从认知、理性范畴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使学习过程成为知识增长与身心发展同步的过程。学生个体亲身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创造中成才。“体验式学习”已经成为创新学习理念突出的现代特征之一。

(四)、操作性强

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疑”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只有疑,学生才能积极思考,去质疑、释疑,在不断生疑、质疑、释疑过程中,才有“创新”。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说过:“唯有大量怀疑论之方策才能扯去把我们与真理隔绝的帐幔。”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创新。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说明学生思考不够,学业也提高不了,当然就无创新可言。可以这样说,创新创见始于“问题”,没有“问题”何来创新?因此,“问题” 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的关键。在实验学校,我们要求教师给学生有问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在黑板上开辟“问题栏”或在墙上设立“问题墙”,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长期下来,学生问题意识提高了,而且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因为过去学生学习初看效率很高,但遗忘也很高。而通过学生有问题学习,体验了学习中的艰辛与快乐,尝到成功的欢乐,遗忘率大大减低,提高了学习质量。

有问题学习可以说是感悟学习的初级阶段,而探究性学习则是更高层次的学习方式,也是创新学习在学习方式上所追求的更高目标。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研究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它会给学生创设一个与生活、社会更为亲近的空间,它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而进行的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它与直接接受式学习相对,脱离了课堂空间,脱离了单纯的课堂提问,从单纯的老师提问变为向自己、同伴等更多群体的提问,扩展了问题产生的环境,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的方式有很多种,既包括自主探究,也包括合作式探究,既有纵向式探究,也有迁移拓展式探究,但在探究的过程上是共通的,不只是简单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问题的过程。因此,创新学习的过程,由于其“探究性”的特征而演变为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析疑──释疑”的过程。

(五)、学习过程新颖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强调“活动”,一方面是注重了知识的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习;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品质,而后者似乎更重要。老子有句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不但滋润万物,而且也没有争名、争利、争功、争大的特性。也不但如此,水无论流注到什么地方,都能随处而安,充分体现水的“和”性。这其实也是我们今天人所需要的。孔子一身讲得最多的莫过于“仁”。“仁”,其本质就是如何处人与人的关系,教会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曾论述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之一便是学会合作。善于交流合作和恪守集体纪律、能乐群合众等品质必然成为新一代人的行为特征。因此学生要能主动适应群体或团队生活,为他人所接纳,与人友好相处。但现实中,学生的团队性越来越弱,集体感愈来差,虽然生活中的人虽然都以个体的方式存在,但是任何单一个体的存在都必然地要以由他和其它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为存在的基础和依托,任何个人的成就都要以得到他人的承认和肯定为前提。另外,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具有与外界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开放性。言下之意是说,学生必须与他人进行交往,在交往中学习,在学习中交往;在交往中发展,在发展中交往。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性格、知识经验和技能大都在合作中获得。通过我们大量的活动,不认是课内或课外的,有意让学生在在交往体会到他人的重要,相互学习、互相鼓励,把活动内容作为信息,通过言语、动作、表情、姿势等方式,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人,体会到集体的力量。

总之,读了本书我自己是终身受益。我不仅学会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更从书中的诸多案例中受到启发,要勇于去实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运用书中的优秀教育理念,去创新设计教案、创新安排我的课堂、将创新学习的理念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让孩子们运用创新精神开花结果。

                                    长沙市长塘里小学   张晴


创新思维与创新心理及其相互关系

全文从创新思维和创新心理的含义出发阐述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创新思维是创新心理的核心,是部分;创新心理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是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没有创新心理就没有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创新心理是不完善的,是静止的。可以说,没有创新心理的撞击,就很难喷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不可能有创新成果,就不可能加快社会的进步。

正文文字大小:

一、创新与创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创新的含义

“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车辆。创新,是托着人类理想飞翔的翅膀。没有创新,便没有世界。”这一名言充分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性,从而也说明了研究创新及其相关问题的重要性。事实上,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哪一步也离不开创新。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

“创新”是一个近现代被广泛使用的社会性概念。“创新”的英文是“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语“innovare”,释义为“更新、变革、制造新事物”,在现代汉语辞典中的解释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这是对“创新”含义的一种简洁的概括。《现代汉语辞海》把“创新”解释为:“①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完成一项新设计或新方法,或迫使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②在经济活动中,指新事物的实际采用或引用。”[2] 这一解释从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两个方面对“创新”进行了概括解释。

早在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从经济领域提出创新理论。他所提出的“创新”概念包括五种情况:(1)创造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取得一种新的供给来源;(5)实现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熊彼特的创新概念,过于强调经济学上的意义,忽视了更广意义上的创新。这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重庆工学院的邓成超认为,从字面上看,“创新”包括新的发现与发明、新的思想与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等,借用中国的三个成语来概括,创新可以说是“有中生无”、“无中生有”、“有无相生”。……可见,创新的本质是“有无相生”。……创新是以人类为主体将自身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推向前进的行为及其成果,是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统一,其形式表现为发现和发明两个方面:发现所探究的是前人、他人所未见的客观规律,即自然的、社会的客观系统及反映这一客观系统的思维系统,其作用在于认识世界;发明则是以客观规律为依据,根据现实条件设计与创造出人为事物,是从无到有或将自然形态的事物改造成人为形态的事物,即人为系统,其作用在于改造世界。所以说,创新是发现和发明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3] 邓成超在这里用辩证的方法对创新的含义进行了新颖而深刻的论述。

总之,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后,众多学者对创新概念提出的定义多达几十种。目前一般认为:创新是新设想(或新概念)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阶段。[4]

我们认为,创新是指人们在原有物质或精神产品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前人或他人尚未创造过的独特而新颖的且具有现实价值的行为或成果。其特征是独创性、新颖性和现实价值性。

(二)创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近年来,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虽然人们对创新思维已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多元性,对其本质及规律仍未能给以全面的揭示和准确的把握。创新思维既是人类思维之奇葩,也是一个难解之谜。

关于创新思维的定义,许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给出了许多不同的界定。各有自己强调的方面,表述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在众多的不同见解中,有一些多数趋同的观点:(1)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 (2)创新思维的产生必须突破旧的思维模式;(3)创新思维虽要以逻辑思维为基础或主导,但同时必须有非逻辑思维(想象与灵感)的参与;(4)创新思维是一个以发散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多元综合系统。

下面略举几位学者的观点加以说明: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余华东说:“创新思维是指思维上的创新,是指创造(或者说是‘产生’)一个新的思想、观点、知识等。创新是指创造一个新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一个新的思想,也可以是一个新的事物。如果创新指的是创造一个新的思想,那么创新就是指创新思维;如果创新是创造一个新的事物,那么创新思维就是创新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因为要创造一个新的事物就必须先在思想上进行创新。”[5] 他在这里从创新与创新思维的关系角度阐述了创新思维的含义。他又说:“创新思维也可以大致称为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那么,什么是新思想呢?新思想当然是指在思维活动中产生的以前的思想、观念、知识中所没有的思想、观念、知识。”[5] 他认为,从新思想的产生我们可以看出创新思维的三个内在要素:首先,要具有产生新思想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其次,要具有产生新思想的思维能力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再次,要具有产生新思想的思维能力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6] 他这是从创新思维的要素方面对创新思维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南京市委党校教授、长期从事逻辑学、思维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员张义生认为:“创新思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对于创新思维的本质,可以从这一系统过程的机制、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概括。”[7] 他较为详尽地论述了创新思维的本质:从功能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出新,在于产生前所未有的认识成果;从结构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超越,在于突破原有的思维结构;从机制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在于实现思维素材的超逻辑组合。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功能性本质、结构性本质和过程性本质这三个层面的统一。[8] 张教授在此从功能、结构、层次三个方面分析了创新思维的本质,从而说明了创新思维的含义。

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桂娥说:“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实践基础上,伴随着思维方式的变化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想法的思维过程。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能够产生前所未有的成果,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9]

其实,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和关键,创新思维是思维的最高级形态,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有创见的一种思维。思维创新是人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遇到新问题找出解决新问题答案的思维。

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和独创性,这些特性的产生巧妙地发挥了人脑思维的潜能,凡是能想出新点子、发现新路子、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切入点就是扩展思维视角,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想象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对比思维、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等。

创新思维的前提是超越自我,这种思维方式就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超越时空的限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正确的判断,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胜人者智,自胜者强”。没有孙武的超前思维,就没有《孙子兵法》;没有爱因斯坦超越时空的思维,就没有《相对论》;没有马克思的超前思维,就没有《资本论》。超越自我意味着思维方式的不断创新,具体表现在超越理论、超越习惯、超越经验、超越自满、超越现实等方面。

创新思维的精华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它是在形式逻辑上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思维状态的最高境界。

总之,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创新意识的支配下,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从而创造出了前人或他人尚未创造的独特新颖且具有现实价值的思维成果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它具有独特性、新颖性、现实价值性、突破性或超越性等主要特征。

二、创新心理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当前我国的教育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除了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外,创新主体的心理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创新主体的行为和认知水平。北京联合大学的冯娟娟认为,“创新思维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从世界观的高度看问题;肯定的自我意识,这是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较高的动机水平,这是创新思维的强劲动力;创造性的认知风格,这是创新思维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情绪状态,这是创新思维的心理环境。”[10](P131) 因此,对创新主体心理机制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下面我们主要探讨主体的创新心理机制的构成,以及创新心理的特征,以有利于主体创新心理研究的深入进展。

创新人才的成长应以全面发展为基础,而全面发展应以创造性的发展为最高目标,两者是紧密相联的。这就存在一个创造性的问题,即创新主体(群体或个体)所具有的创新属性和必须具备的创新素质,或任何一个创新人才在进行创新过程中都必然表现出特有的心理(创新心理)特征,主要包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五个方面:

(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的意识,是一种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具有强烈的尝试冲动,它是创新主体必须具有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创新意识是创新心理素质形成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它是创新心理素质中一个有层次、有结构的动力系统。创新意识是一种求索进取、探寻新知识的内在渴求和需要,是推动创造者进行创造活动的动力,是促进人们积极寻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2)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个体在创新过程中所具有的开拓进取意识,。它表现为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现成的定论,不盲目迷信和崇拜权威;对已作定论的东西,能大胆地、合理地提出质疑,或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敢于独辟蹊径,开拓新领域;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不仅敢想,而且敢做,并且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3)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和关键,创新思维是思维的最高级形态,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有创见的一种思维,是人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找出解决新问题的答案的高级思维。

(4)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主体为完成创新活动所必备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也包括在创新实践中必须具备的各种技能、技巧,两者分别体现在创造性认知和创造性实践活动中。

在创造性认知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力。在创新活动中,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创造性活动还必须具有强有力的逻辑思维的支持。此外,还必须有灵活应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与他人合作能力等。

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主要体现为主体从事实际操作活动的高超的技能、技巧,包括正确地选择试验类型、灵活地采用方式方法、以及精练地运用操作技能等。

(5)创新人格

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创新型人才在人格(或个性)上有以下八个特点:(1)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2)旺盛的求知欲;(3)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思考;(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理性和严肃性;(6)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7)富有幽默感;(8)意志坚定,品质出众。我们认为还要加上一个特点:富有挑战精神,敢于冒险。这些都应当成为创新主体的创新人 格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标准。

创新人格是指个体在创新过程中心理活动所特有的动力特征,主要包括创新动机、认识兴趣、成就动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以及情感、意志、自信心、独立性等。这些创新个性品质要素大致包含动力因素、导向因素和保障因素三个维度。动力因素的核心是好奇心、求知欲、认识兴趣和成就动机,目的是唤起求知欲,激起创造的动机,进而形成成就动机。此外,创新人格还包括以勤奋、合作、奉献等品德为主的创新道德。

创新心理的这五个构成要素,各有各的功能,它们被此融合、相互贯通,从而发挥整体的心理功能作用,形成优化的创新心理机能,促进创新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创新心理机制。其中,前四个方面构成一个心理过程,创新人格亦可称之为创新个性,因此,创新心理素质也就是创新心理过程和创新个性的总和。其关系正是“人类心理活动包括有着紧密联系的心理过程和个性两方面,心理过程是个性形成的源泉,已形成的个性又影响着心理过程”[11]。

当然,一个真正的创新人才,仅仅具备以上五个方面的创新心理要素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同时具有与创新密不可分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科学知识素养、身心素质等其他要素。

总之,创新心理是指主体在一定需要与动机的推动下,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带有倾向性的内心状态。 除了一般的心理内涵外,它还具有自己特定的创新心理结构和机能,创新心理结构主要是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五个要素,其中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心理的核心。

三、创新思维与创新心理的相互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是发挥人们大脑创新潜能的伟大时代,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崭新的创新世纪,培养和训练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心理是新世纪创新的重要前提。在此,我们探讨创新思维与创新心理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从上述创新思维与创新心理的含义可知,创新思维是创新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其核心部分;而创新心理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陶国富也说:“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创造思维能力是未来社会中高素质人才的核心智力,没有创造力的人将随时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而人们创造心理的培养和训练,则是他们进行创造思维和创活动的重要基础。”[12] 还有学者认为,“创新心理结构主要指创造性认识、情感及意志结构,包括洞察力、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其中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心理的核心。”[13]

(一)创新思维与创新心理的区别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经常处于理智与感情的斗争中,这种矛盾斗争有时是非常激烈的。在此斗争中,思维管理智,心理管情感。这正说明了思维与心理是有区别的,同样,创新思维与创新心理也是有区别的。

(1)两者产生的生理部位不同。

思维与心理的生理部位有所不同。大脑是思维的唯一生理物质基础。正如被普遍公认为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心理学的创建人的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所说:“思维仅仅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当循环停止而生命中断时,大脑的这种活动也就停止了,因此思维不过是组成大脑的物质的一种机能而已。”[14] 并且,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思维主要在大脑皮质中进行。比如以色列的Samuel教授经过实验发现,在任何一个瞬间大脑中就进行着数十万次生化反应。还有巴甫洛夫的门生Pyotr Anokhin,Mark Rusenzweig,美国著名的外科医生库兴以及我国著名的射精生理学家张香桐等大量专家的研究都表明了这一点。还有许多学者也认为大脑皮质是思维的生理基础。如丁润生、何跃、翟建才认为,“神经原是大脑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思维活动过程中信息传输、加工的物质基础。”[15](P20) “思维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特别是对那些不能通过直接感知而得到的本属性、内部规律性等深层次认识对象的一种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过程或运动。”[15](P18)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卢明森也认为,“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0](P17) 而心理的生理物质基础出了大脑以外,还有脊髓、皮肤和肌肉等。正如北师大教授彭聃龄所说:“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脑神经的功能。”[16](P39) 但是神经系统除了脑神经外,还包括脊神经、植物性神经等。由此可知,思维与心理的生理部位是不相同的。

同样,从生理学方面看,创新思维与创新心理的生理部位也是有不同之处的。产生创新思维的生理部位只在大脑皮质层;而产生创新心理特征的生理部位在全身,除了大脑皮质层外,还有脊髓、皮肤、肌肉等,也就是全身的神经系统。因为人的神经系统是以下丘脑为核心的,所以从生理发生的典型部位来说,创新思维与创新心理是不同的。当然,两者也具有相同的生理部位——大脑皮质层,它是创新思维的唯一生理物质基础,也是创新心理的中枢,是创新心理的主要生理物质基础。

(2)两者体现的行为与动机不同,其意识也不同。

行为是心理的外在显现。彭聃龄教授认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16](P5) 创新心理所体现的行为,有的是有动机的、有目的的,是显意识的,但也有些是没有动机的,是潜意识的,如“灵感”“顿悟”等体现出来的兴奋行为就是如此;而创新思维所体现或产生的行为都是有意识、有动机、有目的的,是显意识的,而不再是典型的心理行为,不是下意识的。比如,在科学史上的许多偶然发现中,科学家所体现出来的一些行为表现,如极度的兴奋甚至几乎疯狂,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行为,是下意识的,而不是有动机的意识行为,不是显意识的。还有创新个性中的好奇心等,也是无意识无动机的。

(3)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

人的心理包括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等三个方面,其中的认知又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可见思维只是心理的一个部分。因此,创新思维也只是创新心理的一个部分。创新思维的研究对象是其本身;而创新心理的研究对象不只是创新思维,还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其它心理现象。

(4)两者的研究角度不同。

尽管创新思维与创新心理有交叉领域,但即使在这些交叉之处,各自的研究角度也可能不同。正如兽医和骑士都要研究马,但各自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能更好地诊断马的病,后者是为了使马技更加精彩。创新心理对创新思维的研究重心在心理因素上,而不只是思维因素;创新思维对心理因素的研究仅在于创新心理对创新思维的影响,其重心在思维方面,而不可能充分研究创新心理。

(5)两者的语言表达不同。

创新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其成果是能够用语言表达的,而创新心理活动一般是“不能言表的”。例如创新发明、科学研究是创新思维活动,其成果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熟能生巧”中的“巧”却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比如对于同样的一块较厚且凹凸不平的大钢板,一般的人怎么也捶不平它,可加工的老师傅三两下就把它敲平了,但老师傅在传授手艺时常常说不清楚,这是因为他们的手艺不是思维成果,而是“熟”之后的“巧”,是心理行为的成果。

上述五个方面的不同点只是创新思维与创新心理的主要区别,还有些其他区别在此不多加阐述了。

(二)创新思维与创新心理的联系

尽管创新思维和创新心理具有上述的主要区别,但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同样,创新思维和创新心理也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两者的关系非常紧密的。

(1)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创新思维是创新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核心部分;而创新心理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是整体,是由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多个部分组成的统一整体。心理学中谈到“精神是建立在思维上的心理表现”,同样,也可以说创新精神是建立在创新思维上的创新心理表现。可见创新思维是创新心理的研究对象之一。

(2)两者都产生于神经系统,都是神经系统的反映或反映现象。创新思维产生于大脑神经系统,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反映或反映现象;而创新心理的一些行为表现可产生于人的整个神经系统,是整个神经系统的反映或反映现象。比如创新出成果后的“兴奋”这一心理行为的表现,就不只是面部的笑容,还有手脚等的“手舞足蹈”之类的一些动作,并且还有大脑的极度兴奋、松弛,全身毛细血管的膨胀、全身毛孔的抗大等等。

(3)两者都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记忆、认识紧密联系,有交叉之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记忆、认识都不但是创新心理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也对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有了创新意识后才会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内在动力”。[10](P131) 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的精神动力,有了创新精神才会有创新思维的不竭动力。记忆是对原有知识、事物的记忆,认识是对现有事物的认识。记忆、认识是创新思维的条件,有了对原有知识、事物的记忆,才会有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创新,才会有创新思维的技能条件;有了对现有事物的认识,才有可能对现有事物进行创新,才有可能喷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才有会创新思维的认识条件。

(4)两者都有行为表现。尽管“有意义的行为都来自思维”,有创新意义的行为都来自创新思维,但创新心理所产生的行为既有有害的,也有有益的,比如喜悦、兴奋、轻松等行为对创新是有益的,诸如急躁、紧张、慌乱等行为对创新是有害的。可见,两者都有行为表现,都产生有意义的行为。

(5)两者都服务于社会,都是对社会有益的,都是有现实价值的。研究创新心理尽管主要是为了研究创新思维,为了更好更快地促成创新思维的成果,但也是为了培养人们的创新品格、创新修养以及创新行为风尚,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快社会的发展速度,同时,创新心理规律用于经济领域可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研究创新思维是为了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中能够用新的思维规律、思维方法来认识、改造世界,从而加快各个领域的发展速度,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服务于整个社会。可见,创新思维与创新心理都是具有社会现实价值性的。

综上所述,创新心理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是整体;创新思维是创新心理的核心要素,是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只创新心理是创新思维的主体基础,而且创新心理中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其他构成要素也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形成与不断完善。而创新思维是创新心理的核心部分,是其运作过程,是其动态程序。没有创新心理就没有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创新心理是不完善的,是静止的。没有创新思维的人,就不能说是一个有创新心理的人。

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创新心理是创新思维的引爆器,是创新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行创新思维,首先要有创新心理需求。可以说,没有创新心理的撞击,就很难喷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不可能有创新成果,就不可能加速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就不可能加快社会的进步。 



          解放思想 创新思维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秘书长用一句大家喜欢听我的课来调动我讲课的积极性。说句老实话,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权当是给自己一次学习的机会吧。当前围绕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展开解放思想大讨论,那么,解放思想的灵魂和科学发展观的动力源泉是什么呢?四个字:“创新思维”。所以,我今天讲课的题目是:解放思想,创新思维。
  那么,什么叫创新思维呢?在讲课之前,我给大家一套思考题,这套思考题曾经给一些朋友测试过,结果很少  有人回答出为什么?
  1+1=1
  2+1=1
  3+4=1
  4+9=1
  5+7=1
  6+18=1
  因为朋友们觉得不可思议,这怎么可能呢?实际上对于这套思考题一语就可道破天机,只要给这些数字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那么这个结果就成立了。我们看
  1(里)+1(里)=1(公里)
  2(月)+1(月)=3(月)=1(季度)
  3(天)+4(天)=7(天)=1(周)
  4(点)+9(点)=13(点)=下午1(点)
  5(月)+7(月)=12(月)=1(年)
  6(小时)+18(小时)=24(小时)=1(天)
  这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说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换一个思考的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框框,就会得出异乎寻常的答案,这就是创新思维。哈佛大学在总结他们教学的成功特点时有一句名言:“在自己的思路之外,还存在另一思路。”美国之所以走在世界的前例,与它们的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创新精神写入国家根本大法中的国家。
  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创新?创新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什么是思维呢?指向理性的各种认识活动就是思维。我们说的创新思维就是打破常规思路,寻求全新的独特性的方法,这就是创新思维。比喻说,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两个年轻人一起开山。其中的一个年轻人把石头砸成碎石子,运到路边,卖给铺路的。另外一个年轻人呢,直接把石头运到码头,远销给那些花草店、花鸟店的商人,因为那里的石头奇形怪状,因此卖给花草店、花鸟店的价格也很高。三年过后,把石头卖给花草店、花鸟店的这个小伙子,成为村里面第一个盖上瓦房的人。后来,不许开山了,保护植被,只许种树,这座山就成了果园了。村民们把堆积如山的梨子成筐成筐地运到北京,运到上海,然后发到韩国,发到日本,因为那里的梨子特别甜,梨子梨汁特别浓,肉脆。曾经把石块卖给花草店、花鸟店的这个小伙子,他把果园果树卖掉,自己种什么呢?种柳树。大家都笑他,傻子,柳树怎么值钱?他说我要绿化山村。他知道梨子好卖,但是梨子用什么装呢?大家都卖梨子,我就卖装梨子的柳条筐,全村只有他一个人卖柳条筐。五年之后,他是第一个在城里面买房子的人,他搬到城里面住了。所以,我们说创新思维,就是更新,就是改变。比喻说,同样是价值5元的生铁,有人把它铸成马蹄铁,可值10.5元,有人把它制成工业磁针,可值3000多元,还有人把它制成手表发条,价值就是25万元。
如何创新思维呢?

  一、思维要打开空间
  思维创新的前提是打开思维空间,避免“霍布森选择”。那么什么叫“霍布森选择”呢?霍布森是300年前英国伦敦郊区的一个商人,做马匹生意的。他承诺:买我的马或是租我的马,随你的便,价格都便宜,可以随意选。其实这是一个圈套。他把马圈只留一个小门,大马、肥马、好马根本就出不去,出去的都是些小马、瘦马、赖马。霍布森只允许人们在马圈的出口选。大家挑来选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只是一个低级的选择结果,其实质是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的选择。所以研究决策学得诺贝尔奖的西蒙,把这种现象定义为“霍布森选择”。人一旦陷入了“霍布森选择”的困境中,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所以,我们讲思维的空间大一些,就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从而突破诸多“霍布森选择”的限制。美国某出版商为了推销压库的一种书,情急之下便想了个“高招”。这个“高招”就突破了“霍布森选择”,因为他没有局限于在书店售书。什么“高招”呢?他利用了总统的影响力。他给总统送了一本书,并三番五次地去征求意见。忙于公务的总统不愿与他多纠缠,便应付了一句:“这书不错!”于是出版商如获至宝,大作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并把“这书不错”这句话印在书的封面上。于是,这些书被一抢而空。后来,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便又打总统的主意,照方抓药,给总统再送去一本。总统有了上次的“教训”,欲借此奚落书商一番,便在送去的书上写道:“这书糟透了。”没想到还是被书商钻了空子。书商又大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人们出于好奇,又争相抢购,书又售尽。第三次,出版商又将一本书送给总统。总统有了前两次的“前车之鉴”,干脆紧闭“金口”不予理睬,但还是被出版商利用。这次他做的广告是:“现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出售,欲购从速!”看到这个广告,人们就在想,这本书连总统都难以下结论,到底写的是什么呢?我得买回去好好研究研究,还有的单位甚至成立了研究会,专门研究这本书,于是这本书很快被抢购一空。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只要打开思维的空间,你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我曾经听说过一个小故事,它说的是什么呢?有一个国家,有一个小孩,大家都说他傻。傻到什么程度?你摆个五分的硬币、摆个一毛的硬币在他面前,说小孩,五分的、一毛的,拿一个,不能两个都拿,不能不拿,只选一个,选了就是你的了。五分的一毛的,小孩把五分的拿去了,一毛的他不要。哇!太傻了!不要一毛,要五分的。其他人不相信,纷纷去试,摆个五分的、一毛的,小孩拿五分。其他人又试,又拿五分。于是大家都说他太傻了,只要五分。这个事后来传到一个很有智慧的智者那里,智者说,我也去试试。当着众人的面,五分、一毛放上,小孩五分拿走了,不要一毛的。智者就看了他一下,哈哈大笑,拍着小孩的肩膀,小朋友,你真聪明啊!智者说完,飘然而去。小朋友微微一笑,悄然而去。周围的人傻笑一番,作鸟兽散状。大家都纳闷啊,大家都说他很傻,智者说他聪明,到底还是聪明还傻呢?他不傻,他聪明,他大智若愚。每次拿五分,每次拿五分,就拿呀,拿呀。如果有一次、两次,拿了一毛,那大家就不去试了,他还能拿吗?他是大智若愚。
  工作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的思维如果仅仅局限于“墨守成规”、“年复一年”的状态,那肯定不会有所创新,更不会有所突破,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面前也只能是败下阵来。所以,要打开思维的空间,接受新的事物,全面的、发展的看待问题。

  二、思维要缩短时间
  思维创新,不仅要求善于打破框框,而且要求我们在面临很大的选择空间和条件的时候,能够把握机遇,缩短思维的时间,提高思维创新的速度。
  有一个这样的案例,我们从小都读过,丹麦一个作家叫布里丹,他曾经写过一个故事。他说有一头驴子肚子饿得咕咕叫,到野外去找草吃,左边有一堆草挺好的,它犹豫了,觉得没有右边那一堆草颜色好。西方有一句谚语:远方的草总是更绿一些。于是驴子跑到右边那一堆草去,它又不吃,犹豫了,觉得右边的草颜色好,可是品种不好,没有左边的好。它又跑到左边去。一会颜色、一会味道、一会品种、一会新鲜度,数量、质量选择的标准很多,表面上看,思维啊,空间啊挺大的,但致命的缺点呢?它没有排序,排优先序。最后如你所料,他饿死途中,实际决策彻底失败。那么这种现象,被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称为布里丹选择。其实要想把这个布里丹选择解读清楚,有三个要点:
  第一,它是一种最优的选择。颜色要好,绿油油的;味道要美,鲜美;数量要多;品种呢,要称心如意。什么都好,这叫最优。为了追求这个最优就需要时间,需要成本,就会把很多很多的有利的时机耽误掉。就像有的人知道这样一个成语,叫红颜命薄。为什么这样说呢?有的女孩找对象,条件特别多,又要找一个博士,甚至博士后;又要找一个腰缠万贯的,人民币、美元都有;又要在机关工作,还要当处长,当局长;还要长得帅呆了。你说可能吗?于是自已就18、28、38结果成了豆腐渣。实际上这个红颜命薄,我们从西蒙的角度讲,她就是典型的布里丹选择。就是最优选择。我觉得我们在座的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最优选择的,最优选择就是布里丹选择,也就是说布里丹选择是没有办法成功的。为什么?因为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你的资源有限,你的认识能力有限,所以不可能最优。这是第一个要点。
  第二,它是最乱的选择。思维乱,情绪乱,标准乱。你要把颜色排在第一位,很可能右边最好。数量排在第一位,那么左边的最好。它这个选择的标准没有明确地排出顺序,先后的顺序,轻重缓急的顺序,所以它不知如何是好。这个三乱,思维乱、情绪乱、标准乱导致了布里丹选择的失败。因为它不清楚,到底选什么,到底哪一个重要。
  第三,它是最慢的选择。由于前两个原因造成的它追求最优,左右摇摆,一会儿这个标准,一会儿那个标准.甚至情绪化,所以就耽误了时间。一而再,再而三,反反复复,犹豫不决。曾经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有人向丘吉尔提交了一份关于社会保险的报告,这份报告长达90页,材料翔实,论点明确,结构严谨。不料,丘吉尔拿到报告之后写了句批语:“让我看哪一页?”丘吉尔这么做的目的就是避免布里丹选择。
  为了把它说的更清楚,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前几年全国高考,就考了这么一道题。说一个年轻人,背着七个包袱去过河.结果沉甸甸的都是宝贝,都是好东西,摆渡的老者说,我的船太小,你我两个人已经足够重,外加七个包袱,实在不行,肯定会沉下去。怎么办呢?扔掉一个包袱,仅仅要求这个年轻人扔掉一个。那年轻人一看,第一个包袱里包的是地位;第二个包袱里包的是财富;第三个包袱里包的是智慧;第四个包袱里包的是健康;第五个包袱里包的是美貌;第六个包袱里包的是机敏;第七个包袱里包的是诚信。讲到这里大家可能知道,这七个包袱对年轻人都很重要。哪一个都需要,哪一个都不舍得丢。可是在这样选择犹豫的时候,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摆渡的老者说,台风就要来了,快一点,快一点.扔掉一个,否则不仅七个宝贝没有了,你我的命都没有了。于是混乱之中,年轻人就把诚信扔掉了。就这道题要求考生写一篇作文,80分。其实,我们把话题再收回来,这七件东西都要,这就叫最优选择,最优决策,又叫什么呢,布里丹选择。我们回到主题上,也就是说这七个东西都要,是不可能的,因为船有限,条件有限,那怎么办呢,要扔掉一个。扔掉一个就需要排序,排优先序。这个年轻人错在哪里呢?实际上是排序排错了。首先,他是布里丹选择,然后更主要的排序排错了,在这个时候无论如何,你在给老者,依靠老者过河的时候,需要建立一个相互的诚信。这么重要的东西,他却放在了极为次要的位置。因此,要避免布里丹选择,就必须避免最优选择,避免最乱的选择,避免最慢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思维的时间。邓小平在同撒切尔夫人谈香港问题的时候说,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其他都可以谈。这就是在实践“一国两制”上的标准排序。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主题。当然这个排序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有的地方出现了不稳定的因素,稳定就是压倒一切的,稳定就排到了首位。
  美国斯坦福大学在训练经理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例子:茫茫大海之上,一叶独木舟,风雨飘摇。独木舟上坐着四个人:经理、经理的妻子、母亲和孩子。忽然狂风袭来,经理的妻子、母亲和孩子纷纷落水,独木舟也受到破坏。这个时候,舟上只剩下总经理一个人了。这时,他发现左边 5 米处自己年迈的母亲落水要救,右边 5 米处自己的妻子落水要救,前面 5 米处自己的孩子落水要救。三个人空间距离一样远都是 5 米,感情距离一样近都是亲人,最亲的亲人。可是这个船条件有限(船已经损坏),资源有限,只能再上一个人,上的人多了,大家都沉下去都得淹死。这如同我们在决策的时候都是在限制中进行选择一样。创新思维是有限制的,时间有限制、信息有限制、资源有限制、条件有限制、权力有限制,在这种限制中你怎么选择呢?就是抓最主要的,要排序,排优先序呀。1000份问卷发给美国经理,1000份问卷收上来, 1000 个美国经理, 660 个要救孩子, 330 个要救夫人,救老娘的只有 10 个人。这种情况我们今天不去接受它,也不去批判它,而是在这里研究为什么?思考思考他们为什么要这样选择,为什么要这样思维,这样也许会给我们一点启发,到底为什么啊?他们站起来说:面向未来,我的企业、我的社会主要要靠这些年青人去建设。“面向未来”,这种价值趋向,使他们认为年青人最重要、最有价值。所以近 2/3 的人救了孩子,他们答题的道理就在于他们选择的时候进行了排序,排优先序。同样,有人拿这个例子在国内中小企业培训班上作了一番调研,同样一套问卷,一字不差发给这些经理厂长们,结果呢?1000份问卷有 720 个人要救老母亲, 210 个要救老婆,只有 70 个要救孩子。这种结果应该说在预料之中,因为我们知道中国有中国的文化,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救老娘可能多一些,但是这里我们毕竟超越了这个例子的本身而是要大家感觉到,救谁都不是最佳选择,也就是今天我们给大家提出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则,十全十美的决策,最优秀的决策是没有的,是做不到的。救母亲就救不了太太,就救不了孩子,救孩子就救不了母亲,就救不了妻子。它很难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决策叫最优决策,最优决策实际上也是我们的一个陷阱,也是我们的一个敌人。刚才那个“布里丹选择”就是要好,颜色好、味道好、数量多、品种好,什么都好,什么都无可挑剔,可是达不到,需要无限长的时间去等,所以我们在思维时在决策时,必须要避免这个最优决策,这样才能够赢得时间,才能够提高决策的效果。所以“布里丹选择”给我们的启示,就在于我们要务实,要进行排序,必要的时候要降低决策的目标,用适当的降低决策的目标来赢得时间,来赢得决策的效率、效果。

  三、思维要强调对策

  对策是创新思维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以至于 199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得主都是研究对策论的。为什么研究对策这么受到重视呢?因为在这个多变的环境当中,创新思维必须要有相应的对策来跟上,即便是正确的决策也要用对策去保护。否则创新思维就是一句空话。
  《三国演义》里有个赤壁之战大家都知道,在这里,火烧赤壁不是最终的结果,周瑜追求的预期结果,是消灭曹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通过火烧来达到消灭曹军的目的,来达到这个结果。之后他制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决策方案。他的思维,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创新的。三个计策:第一个是“苦肉计”。周瑜打黄盖。黄盖假装投降,带着干柴前去点火,没人点火怎么烧得起来呢?第二个是“连环计”。庞统献连环。连环计就是大船小船连成一大片,一烧一大片,一烧一大串,提高火烧的规模效益,为什么这么做呢?不连的话,这一个船着火了,其它的船就望火而逃了,所以要提高火烧的效益,就要把大船小船连起来。第三个是“反间计”。蒋干盗书。曹操手下有两位水军将领一个叫蔡瑁,一个叫张允。这两个人旱地里打不过周瑜,可是水中、江中周瑜不是对手。所以周瑜很聪明,来了个借刀杀人,借曹操的手把曹操最能干的水军将领蔡瑁、张允杀掉,为火烧之后的江上作战铺平道路。这些思维都是很有创意的。可是再往后周瑜就错了,错在没有及时制定对策。这一天周瑜正在江边视察,突然江风大作吹起锦旗一面从周瑜脸上掠过,周瑜突然想起心事一件,大叫不好,口吐鲜血,往后便倒完蛋了,为什么呢?聪明的周瑜清楚地意识到这风吹得很大,明明白白是北风,这个北风一吹,火借风威不仅烧不到北岸的曹营,因为是北风,反而容易烧到南岸的周瑜自己。所以周瑜病倒了。火烧赤壁没有东风怎么办?遇到了困难、遇到了难题、遇到了突发事件、遇到了风险又怎么办?要有对策呀!周瑜当时就是陷入了决策僵化,没有及时制定对策。我们经常说“科学家失败99次,一次成功,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政治家成功99次,一次失败也许就身败名裂。政治家经不起失败。”当然大家不必担心,周瑜躺倒了,诸葛亮已经来了。诸葛孔明说:“几天不见,没想到都督贵体欠安?”周瑜说:“人有旦夕之祸,谁能保证自己不得病?”孔明笑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又怎么能预料得到?”于是诸葛亮给了周瑜十六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在山上高筑了一二三层的七星坛,《三国》上说“七星坛上卧龙登,东风一夜江水腾,不是孔明使妙计,那有周郎逞才能”。那么在这里我们思考一下,这几句话道理在那里呢?给我们的启发在那里呢?“不是孔明使妙计,那有周郎逞才能”。孔明使的什么妙计,借东风。而借东风正是为了保护周瑜火攻曹公的对策。他这个借东风实际上是预测东风,山本来就高,在高山上又筑了三层的七星坛,为什么筑这么高呢?说透了就是便于测风向、测风速,土法上马天气预报,周瑜看不明白觉得诸葛亮法力无边,比我强多了远远的超过我。“既生亮,何生瑜”呀!越想越气呀,其实问题就出在周瑜,知识面没有诸葛亮这么宽,知识结构没有诸葛亮这么合理,诸葛亮天文、气象知识很多。小时候咱们读书草船借箭、三天之后、必有大雾,天文、气象知识。这里“三天之后,必有东风,必有东南风”就是天文气象知识。借东风,这就叫对策,创新思维没有对策不行。还有一个最有名的案例就是美国的制宪会议。1787年,美国国家召开立宪代表大会。开始的时候,一切进展顺利。代表们研究了最终成为美国宪法的文件。但是,在会议召开的几个星期里,大州和小州的代表们之间产生了很深的裂痕。人口数量较少的州(比如康涅狄格和特拉华州)担心,如果按照人口比例确定议会中的代表席位的话,那些大一些的州就会对他们不利。而一些较大的州,例如人口数量达到42万的弗吉尼亚州,认为如果将相同的选票数量分配给类似特拉华那样只有3.7万人口的州,就不公平了。代表们越讨论分歧越大。不久,似乎整个大会可能因为这一个问题而夭折。在这个关键时刻,富兰克林站了出来。富兰克林作了一场演说,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正在分裂大会的关键性政治问题。他说:“意见的分歧表现为两点,如果实行按人口比例代表制,小州认为他们的自由就有可能无法保证。如果将选票平均分配,大州觉得他们的钱就有危险。”所有人都同意富兰克林切中了要害。在富兰克林的强烈要求下,大会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由每州派一个代表参加,讨论这个看来极其棘手的问题。本?富兰克林作为宾夕法尼亚州的代表参加了该委员会。经过了几天的激烈争论后,富兰克林在委员会提出一个方案,打破了僵局。后来,委员会建议将富兰克林的方案提交给大会全体审议,而大会通过了这个方案。这个方案巧妙地解决了此前存在的矛盾,解决的方法就是,美国权力机关将设立两个立法机构:参议院和众议院,其中参议院是由各州平均派代表参加,而众议院是按人口比例选出代表。只有众议院有权提出筹措或调度资金的议案;参议院将投票决定资金议案,但不是修改议案。这就好比两个人来分蛋糕,怎么能公平呢,方法就是让一个人来切,而另一个人呢,则优先挑选。这样的话,切蛋糕的人就会努力把蛋糕切得一样大,以免另一个人把较大的那份拿走,而优先选蛋糕的人则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我们说创新思维一定要强调对策。

  四、思维要多脑并用
  思维要多脑并用,这实际上是为了避免经验决策,这是一个很实用的也是一个很新鲜的内容。多脑并用是什么意思?这里讲三个要点:第一点叫内脑 +外脑,第二点叫左脑+ 右脑,第三点叫人脑+电脑。我们首先把这个大思路搞清楚,才能够创新思维。
  第一, 内脑+外脑。大家知道 20 世纪美国企业管理史上有一个
  很有名的人,很会管理,经理制在他手上很完善。他叫斯隆。斯隆的企业越做越大,斯隆感觉到自己的经验不够用,智力不够用,于是就把杜拉克请来当外脑。杜拉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斯隆请他,他当然非常高兴,你企业这么大,你斯隆这么有名,而且给我这么高的待遇,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让我干什么我就积极去干,努力去干。当时,斯隆见到杜拉克说“我给你说三句话:第一,我不告诉你你该干什么,应该的该。第二,你得告诉我,你得先告诉我我应该干什么。第三,咱们俩不要相互计较,相互干涉,你出什么主意是你的事,我不干涉,我选什么主意是我的权力。比如说你出 10 个主意,我一个没听,你也别难过,我听进去 7 个 8 个你也别高兴得跳,这都是正常的。外脑的职责就是出主意,而我内脑的职责是选主意,是断主意,是“合”综合的“合”合主意,我们两个是有分工的,所以我不能先告诉你,你得先告诉我。”这个话说的十分清楚。长话短说,三年以后,杜拉克非常出色,但是提出要走人。斯隆不解,就问他“是不是嫌待遇低?”“不是”,“那为什么要走呢?”杜拉克说“尊敬的斯隆先生,三年前你告诉我三句话我受益终身。临走时我回赠你一句话:‘只有一个外脑,还不如不用外脑。你老是听我的,我的年龄、我的心理、我的专业、我的职业,我都有局限。那么你老听我一个人的,会害了你,不是对你有益啊!”斯隆也不笨,一听很有道理呀,你这一句话比三年前我说的三句话还深刻呀,所以放他走人了。
  为什么这样?这里有个内脑和外脑的关系问题。在这里我就给
  大家概括为六个关系,内脑外脑的六大关系。1、从角色上来说,我们在坐的人,我们在这里听课的人,面对你的上级领导,你扮演的是外脑,你要积极的参与决策,提方案出谋划策,但是不能越权,不能越位。因为你是外脑,回到你那个部门,你那个单位,你是内脑,你有职有权,你来选主意,断主意。这一点是内脑外脑的相对性。2、从分工上来说,外脑是出谋的,出主意的。而内脑是选主意、断主意、合主意。一个是出主意,一个选主意。3、从顺序上来说,先外脑后内脑,先出主意,才能后选主意。4、从人数上来说,外脑要多,多了有代表性,有男的有女的,有本部门的,有外部门的,甚至有国外的,有性格内向的,也有性格外向的,有普通群众,也有专家学者。5、从责任上来说,外脑是不负责任的,也不必负责任,决策失误由内脑承担责任,所以我们既要借助于外脑,又不要被外脑牵着鼻子走,不要完全言听计从。内脑要有主动权,不能被动的接受方案。也就是说,内脑要承担责任。6、从思维方式上来说,今天我们不是讲创新思维吗?扣着这个主题来讲,外脑的思维方式是放的,是发散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他只要不违法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是放的是多向思维。而内脑的思维是收的是向内的,始终要想到我们要达到的结果,外脑出的主意很多,指的路也很多,可以有的有风、有的有雨、有的有沟、有的有坎,所以我们内脑在思维的时候要更务实,要聚焦最终目的。
  第二,左脑+右脑。左脑的优势有三个,一语言,二逻辑,三理性思维也叫抽象思维。你看左脑多好用啊!又管语言又管数学逻辑,所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优势半脑。而右脑也有三大优势,它的创造性思维超过了左脑,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有的人甚至把创新思维等同于右脑思维。我觉得创新思维就是左脑+右脑。单纯的左脑思维,讲定量,单纯的右脑思维,讲直觉,合起来才是创新思维。我们讲右脑有三大优势,哪三大优势呢?右脑的第一个优势是艺术,右脑好的人,对色彩蓝的绿的黄的很敏感,对音乐交响曲啊,小夜曲梁祝特敏感。对感情情绪特别敏感,右脑好的人因此适应于当画家美术家音乐家诗人文学家,我们讲工艺美术、讲管理艺术、讲领导艺术,一切艺术都跟右脑有关,所以右脑有一个美称,现在叫艺术脑。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从70年代开始提出一个教育口号——“不让幻想衰竭”。其精髓就是强化音乐艺术的修炼,培养创新思维。右脑的第二个优势呢,紧扣主题叫形象思维,形象思维靠右脑,逻辑思维靠左脑。大家注意到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是考中学生的联想、想象、形象思维的能力,一句话考右脑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比较突出的人,通常右脑思维都很好。毛泽东形象思维能力非常的优秀,大家知道“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在座的每一位,相信都能够和我一样脱口而出,这说明毛泽东诗词写的这种意境,形象思维非常非常突出。这就是一种右脑思维。又比如说,毛泽东激励下属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形势像东方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认字的不认字的老百姓都很容易被激励起来,都很容易理解毛泽东,很容易追随毛泽东。那么右脑思维的第三点,第三个优势呢?是直觉平衡,包括预感、顿悟、感悟。这都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右脑思维的一个主要功能。我们说左脑+右脑的时候,其实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说定量+定性。定量是左脑,定性是右脑。第二层,逻辑+直觉。逻辑定量分析呀,因果分析呀,投入产出的分析,数量分析呀!左脑。你的胆略魄力、意识直觉啊,这是右脑。第三层含意呢?科学+艺术,决策的科学主要靠左脑的定量理性分析,决策的艺术如同领导艺术一样,如同其他艺术一样,主要靠右脑。而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说得更干脆:“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所以我们强调要左脑+右脑。只有这样,我们的决策才能科学化、民主化,才有效果,才会创新。
  第三,人脑+电脑。我不准备展开讲,人脑当然比电脑高级了,顺便说一下,提醒大家,电脑目前是模仿人的左脑造成的,它只有逻辑、推理的优势、数量分析的优势,定量计算的优势。它缺少形象思维,至少今天的电脑缺少直觉、缺少灵感、预感,还有第六感,电脑都没有。今后有没有,我们现在也不能下断言,因此,我们既要利用电脑,又不能完全的依赖电脑。
  所以说,创新思维要多脑并用。

  五、思维要创新方法
  美国有个学者,叫阿尔文托夫勒,他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说了这么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现在已经过时了,为什么呢?今天要想取得力量,需要具备知识的知识。”这个托夫勒所说的知识的知识,就是创新思维。知识它是产生创新力和创造力最宝贵的能源。但是要把知识有效的转换为现实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必须要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方法,一般来说,常用的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方法:逆向思维。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跳出常规,改变思考对象的空间排列顺序,从反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古代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曾运用逆向思维出奇制胜。最著名的战例就是“空城计”。他知道,司马懿有多疑的特点,所以诸葛亮反司马懿的思路,偏偏给他来个“空城计”,给他造成城内有重兵埋伏的错觉,没用一枪一箭,成功地退了司马懿的大军。所以我们说生活中处处潜藏着看似不可能的东西,关键是要习惯一种逆向思考的方法。有时需要我们超越的只是小小的一步,这就像“哈桑借据法则”。一位商人向哈桑借了2000元,并且写了借据。在还钱的期限快到的时候,哈桑突然发现借据丢了,这使他焦急万分,因为他知道,丢失了借据,向他借钱的这个人是会赖账的。哈桑的朋友纳斯列金知道此事后对哈桑说:“你给这个商人写封信过去,要他到时候把向你借的2500元还给你。”哈桑听了迷惑不解:“我丢了借据,要他还2000元都成问题,怎么还能向他要2500元呢?”尽管哈桑没想通,但还是照办了。信寄出以后,哈桑很快收到了回信,借钱的商人在信上写道:“我向你借的是2000元钱,不是2500元,到时候就还你。”逆向思维作为一种方法论,具有明显的工具意义,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顷、音声相和”的哲学思辨中就能生发出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则。
  第二种方法: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方法就是从一个信息源中导致出多种不同结果的思维方法,他的主要特征就是大胆的设想。人们常玩的脑筋急转弯,就是利用了发散思维的方法。如:一天到晚都盛开的花是什么花?(塑料花)飞机在天上飞,突然没油了,什么东西先掉下来?(油量表指针)。现在一些单位招聘人员,包括公务员的考试面试也就常常考察人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如有一个单位,曾经招聘驾驶员就出了这么一道题:一条公路的中间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条狗。那么在开车的时候,眼见就要撞上他们了,你是撞人呢、还是压狗,结果应试的人都答说当然是压狗。可答案错了,应该是紧急刹车。瑞士第三大城市卢塞恩,有一只野鸭在城中的五谷广场花坛边做了个窝,孵了一只小野鸭,在城里引起了轰动。不少市民去看了,市长闻讯后也跑去看了。七天后新生的小野鸭死了。一个民间鸟类保护组织向市长发难。他们指责市长的探视侵犯了动物的生存权。市长无奈,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并对小野鸭的死表示愧疚,同时,向市民道歉。就在市长道歉的第二天,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发难。他们认为,野鸭从湖里跑到市政广场来,可能是卢塞恩湖的水受到污染。这样,居民的饮用水就有问题。于是,市民到广场游行。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对湖水水质进行鉴定,发现湖水污染度上升了O.1%。市议会马上开会研究,拨出2 0 0 0万法郎用于减污。市长引咎辞职。市长辞职后第4 5天,瑞士为发展旅游业,就加入《申根协定》进行全民投票。由于受那只小野鸭的影响,卢塞恩人害怕开放边境后会有更多的外国游客涌向卢塞恩湖,居民的饮水会更加糟糕,因而有93%的人投了反对票,《申根协定》没有被通过。这就是发散性思维的结果。
  第三种方法:是蛙跳式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决策时,不要把领先者当作偶像标杆,而是把对方视为下一步行动起点。我把他归纳为十六个字,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转。比方说北大方正集团,他们在印刷的技术的创新上采用了蛙跳式的思维方法。他及时跳过了第二代、第三代倒排气的开发,直接从铅排跳到整页输出的激光技术,从而迎头赶上了国外的印刷水平。如果还是按照别人的方式的话,亦步亦趋的话,北大方正就不会取得现在的成就。

  六、思维要注重开发
  怎样创新思维讲了五个观点,那么怎样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我认为主要是注重 “四多”开发法,哪四多?
  第一,多学习。创新思维始于学习。人们常说博学多才,知识多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产生新的思想。当然要学习的知识很多,这里我强调有一个知识大家必须要学,哲学。在中世纪、在文艺复兴的时候,欧洲的哲学非常发达,人们把学习哲学视为自己的层次和身份的象征,很是时髦。在他们看来,你如果没有学一些哲学,简直是不可思议。据说有一段时间,如果有人想到贵族家去当佣人,人家一般都要问你的,学过哲学吗?哲学都没学过,你还想到我家里当佣人干活?那么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使人聪明的学问。这个哲学的“哲”字就是聪明、智慧的意思,还有反思的意思。当然学习要找准学习途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向书本学习,打牢理论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向他人学习,博采众长成一家之言为已所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向实践学习,不断丰富经验,增长才干。
  第二,多实践。我们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后天的社会实践才是创新思维的极为重要的原因。所以我们创新思维除了大量的学习理论知识以外,就是要实践,把学习的诸多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七世纪某一年,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莱伊恩受命设计了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他运用工程力学的知识,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大厅天花板。一年以后,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工程验收时,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要求莱伊恩多加几根柱子。莱伊恩自信只要一根坚固的柱子足以保证大厅的安全。他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官员,他险些被送上法庭。莱伊恩非常生气,坚持自己原先的主张吧,市政官员肯定会找人修改设计;不坚持吧,又有悖自己为人的准则。矛盾了很长时间,他在大厅里增加了四根柱子。不过这些柱子并未与天花板相接,只不过是装装样子。三百多年过去了,这个秘密始终没有被人发现。直到20世纪末期,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花板,这才发现莱伊恩当年的“弄虚作假”。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和游客蜂拥而来。当地政府也不掩饰,在21世纪到来之际,特意将大厅作为一个旅游点对外开放,旨在引导人们崇尚科学和相信科学。这个例子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而莱伊恩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思维得益于实践。
  第三,多思考。多思考是创新思维之道。在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他的书桌上方醒目地贴着三句话,“不能思考者是傻瓜,不想思考者是顽石,不敢思考者是奴才。”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最伟大的东西:思考和行动,你的思考决定了你的行动。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敢思、爱思、勤思、多思。
  第四,多激励。通过激发鼓励,打开思维创新的通道,开发思维创新的潜能。有一个小学老师,上课爱提问题,让学生举手回答。有一个学生叫王安,他和其他学生一样,老师说这个问题谁来回答呀?大家都举手,非常积极。老师说,“王安,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吧!”举了手的王安站起来,但是很尴尬,他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老师说“坐下”。第二天上课了,老师说“这个问题谁来回答?”全班的同学都举手了,这个王安又举手了,老师一看,第二天他举手了,肯定他能回答,“王安,你今天来回答。”他站起来了,又说不出来,很尴尬,老师说“坐下。”第三天,老师上课了,老师说,“这个问题谁来回答?”全班同学都举手了,王安两次没回答,也举手了,老师想事不过三,这次他能回答的,“王安,你来回答吧!”他站起来,又说不出来了,老师说“你坐下,不要紧张。”下课了,休息了,老师把王安叫到办公室,“王安同学,你看我们谈谈心吧。”他不像其他老师这样子,“你都回答不了,一次两次举手,你搞什么搞嘛,不会回答就不要举手嘛!”他不是这样的,“王安同学,我想知道你都不会回答,还举手干什么?是不是太紧张了?”王安说,“老师,我不会回答。”“你不会回答,还一次、两次、三次都举手?”“老师你看嘛,全体同学都举手,我一个人不举手,我好掉价,我不好意思,我也要举手!”“但是你不会回答呀!”“但是我要举手!”老师想了一下说,“好,王安,我们两个约定一下。下次你能够回答,你就举右手;你不能够回答,你就举左手。我看见你左手举了,我就不喊你回答;你举右手了,我就喊你回答。”“好!”一次、两次、三次,这个王安都举手,他举的左手,老师一看左手,不会回答,不喊他。有一次,王安举了右手,老师眼睛一亮,他举右手了,喊他,老师很平静,抑制住内心的喜悦,“王安,你起来回答。”王安回答了,大多数都回答了。老师下来又把他喊到办公室,“你看,你有四次举了左手,不会回答,但是有一次你还是能够回答的。就这样子,我们继续约定,你的父母、同学们,都不要告诉,举左手,举右手。”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这个王安举左手可能是八次,举右手举了两次,逐渐逐渐,右手举了八次,左手举了一次、两次,没有了,结果都能回答,都能举右手了,成绩上去了。老师把王安喊到办公室,“王安,不错,有进步,你看你已经能回答问题了,今后我们继续按约定的做下去吧!任何人都不要告诉。”王安眼睛含着泪花,老师眼睛也含着泪花,什么都没有说。在激励之中王安不断的进步,他一生共获得40多项发明专利。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说,没有当年小学老师的激励,就不可能有他现在的发明创造。1988年,美国国家著名发明纪念馆,把王安列为美国第69位大发明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荣获美国的自由勋章。他是一位美籍华人科学家。所以我们说,激发鼓励有益于思维的开发和创新。
《国际歌》有一句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当我们想起这首歌或者高唱这首歌时,是不是到了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它的意义并认真实行的时候了?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是不是应该让思想冲破牢笼呢?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不妥之处,敬请指教,谢谢大家!谢谢!





   是什么制约着我们的创新思维

      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购买老外生产的产品?除了质量外,我敢很肯定的说,我们喜欢他们产品中的“新”的元素,也就是创新。并非国产没有创新,只是少之甚少。

是什么制约着我们的创新?进大学两年了,每次购买新式产品时,总会不禁回想以前走过的路程。

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呢?一大帮人聚集在一间教室中,一天7、8节课,老师以一种最可观的效率给学生灌输着思想,学生则是以他们最大的限度接受这些思想,我们的学生在做着应用题的时候,美国的学生正拿着计算器做着四则混合运算。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这是我们大多学生的状态,为师是从吧,为的就是试卷上的那些红钩,而又有多少学生能过独立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就是拿着前人的经验在做事,代代相传。比如说历史,12345……一条条的历史观点就是答题的要点,我们会滚瓜烂熟地去背出来,又有多少人会去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试卷上写上自己的观点弄不好没有分数呢?

从历年的中考高考中可见,试题在创新,注重学生的理解了,可是试题创新的同时,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创新,以致大考之后,不少人落马,此时,社会上便大张旗鼓地评论“什么什么考试怎么怎么创新,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什么什么的”,搞得一副学生如何无能的样子,我很无奈听到这些,我们是在读书,甚至是在背书,如何去创新!

创新,为什么创新,创新难道不就是我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加先进,更加丰富多彩吗?我们都在干嘛?读书还是读书,没有贴近生活,何来创新?

甚至有些家长会在无意间抹杀孩子的创新思想,孩子不会“胡思乱想”,灵感是创新的源泉,创新从小培养起来,在学习中发展,在生活中得以实现的过程。

有句话叫“隔行如隔山”,事实上,很多成功的人士都不是从事着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他们中很多就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着某些方面,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事业上成功。

说这些,我不是想去否认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我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符合国情的最佳方式,我提倡的还是“教育应该贴近生活,把生活带进课堂,鼓励独立思考,鼓励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