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380监控手机怎么设置:耶佛人生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39:24
〖 佛教人生观 〗

佛教人生观可包括在「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几个字里面。

一、 无常

佛教看人生是「无常流转,生死相续」。成唯识论说:「恒转如暴流,以剎那生灭,后一剎那即非前一剎那故。」不单人生如此,即世间万有,亦莫不如此。人生怎么样无常流转?我们可以看六道轮回的说法:

六道轮回

* 三恶道
1. 地狱道:十八层地狱最苦之处
2. 饿鬼道:一种鬼魂常受饥饿之苦
3. 畜牲道:猪狗牛羊及飞鸟

* 三善道
1. 修罗道:乐少于苦,常动干戈
2. 人道:即世间人类
3. 天道:分三界二十八天

这六道又名六凡。轮回即流转之义,谓这六道乃是无常流转,生死相续的苦境,死后也许投为牲畜,也许堕入地狱,也许投入饿鬼,也许升天上,都是按照这人业报,在这六道之中,转来转去,如海中之波,一波过去,一波又来,人在生死海中,流转不息,所谓「苦海无边」即是说人在六道轮回之中,无常流转,永无止息。

人死后并非完全了结,乃是有三世因果相续,世世即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前后相续,不断流转。欲明佛教人生看法,必须知三世十二因缘:

* 一、 无明(过去世无始之烦恼迷惑)

* 二、行(因烦恼而做之善恶行业),以上二者为「过去式」。

* 三、识(就是去投胎的灵魂)四、名色(在胎中身心渐渐生长)五、六入(六根俱全将近出胎之时)六、触(二、三岁能有触觉)七、受(六、七岁时能感受苦乐)八、爱(十四、五岁时生种种贪爱)九、取(成人之后因贪爱而取求)十、有(因爱取之业而有未来之果),以上为「现在世」。

* 十一、生(因有业而又有生)十二、老死(有生便有老死),以上二者为未来式

现在之生,因于过去之无明(即爱取)与行(即有),未来之生,又因现有贪爱与爱取所招致未来的结果,这样循环流转,生死相续,没有穷尽之时。

二、 苦

佛教看生是苦,以做人就是苦,所以有「生为苦本」。何谓生为苦本?因生为杀盗淫妄恶业本,为贪瞋等烦恼本,为病老死等苦本,故为苦本。

人生不单有轮回堕入恶道之苦,就是世世给你做人也是苦。佛教的看法: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共八苦。佛教看人生是苦,下面还有叙述,这里暂不多说。

三、 空

佛教看人生是空的,所谓「四大皆空」,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指为天地间一切物质的因素,天地万物是四大和合而成,人身亦是四大和合而成。四大皆空,就是一切皆空,一切皆虚幻如泡影,「四十二章经」上有云:「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一次我在北京广济寺,看见一张画上面画一骷,旁边注有四行字说:

修行当作如是观,色相皆幻有何贪?
四大和合无常现,苦苦连天出世难。

不看空世界、看空人生,不会出家以求脱离。

四、 不净无我

释迦佛在入灭前,告诉弟子人生的究竟,勉励他们精勤修道,以求解脱,所谓「四念住」:

1. 观身不净:身为父母所生之肉身,谓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丝毫净处,看人的身体有「臭皮囊」之称。太虚法师在广州讲经时,解释观身不净的意义如下:「身之始,厥为住胎,父精母血和合而成,殆无净美可言;及至出身,粪秽时遗,涕泪交流,亦无可净;继而长大,体态端好,容光焕发,似可美矣;然而详审谛观,外而汗液垢腻,沐浴不去,坐令百万微生虫昼夜啮肤,内而五辛杂投,荤浊备畜,自内而外,无可净美。其似可美者,仅此泡影色尘,自诒眼识,而况恼人暮景,转瞬即至,则并此似美之泡影,亦不能久持,血气内衰,精神损耗,发苍齿落,肌瘦肤黄,百病丛生,而四大将散之兆现矣。及至寿终识尽,颜色先变,肌肤次之,脓血杂流,化为蛆类,筋骨最后卒变劫灰。而人之宝爱色身,不惜自起烦恼,造作恶业,诚无谓矣。」(「佛乘宗要论」四十三页)因此佛教徒甚至于割肉、断指、烧疤,毫无顾惜。基督教则不然,以「身体是圣灵的殿」(林前六19),看为贵重。人的身体若不加以保护,使它强健,心灵也往往受影响。耶稣令瞎眼、跛腿、长大痲的人恢复了健康,因此基督教也重视医药事业。

2. 观受是苦:受即是人身心所感受的,人身心所感受者,大别有五:苦、乐、喜、忧、舍,舍就是不苦不乐,不忧不喜之谓。身心所受,虽有喜乐,乃暂时喜乐,非真喜乐。太虚法师设喻说:「譬若人有疥癞,以手搔之,暂止病痒,谓之为乐,一停手间,加以红肿,其苦更甚。」所以说人生所受实唯是苦。

3. 观心无常:心为眼等之心识,念念生灭,更无常住之时,故观心为无常。

4. 观法无我:谓人乃四大五蕴和合而成,实无有我。「四大」前已解释,五蕴亦名五阴,蕴者蕴藏,阴者障蔽,指此五者,令真如法性掩没不见故。

五蕴──
* 色蕴:即有形之物质,指「身体」。
* 受蕴:即感受苦乐等之心的作用
* 想蕴:即思想辨道明是非者
* 行蕴:即有意志而发于行为者
* 识蕴:即指第六意识,指「心」。

这五蕴因缘和合而成人,不过是无常幻有。在「僧一阿含二十七」有云:「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心经」有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照见五蕴皆空」。人既然是五蕴幻有,没有我,何用贪焉?

总括说来,佛教看人生是「无常、无我、苦、空、不净」,换句话说,就是「虚幻的、痛苦的、无意义的、污秽的」,明白做人是如此,所以要出家求解脱,超轮回,了生死。

或说这是佛教「小乘」人看法,「大乘」人行六波罗密,克苦救世,自利利他,精神上得解放,不是苦、空、不净、无我、无常了;而是常、乐、我、净了。这话论到精神上的修养是对的,论到人生的看法,则是不对的。因为佛教的人生观,就是苦、空、无常、无我、不净的,不分大小乘。无论大乘或小乘,都是要认识人生是无常、无我、苦、空、不净的,都是要超出轮回生亡的。没有一个大乘说人生是可恋,天堂是可靠的。「法华经」是大乘的,有说「三世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佛教无论大小乘修行的目的,或劝人修行皆是要脱离生死轮回之苦,不单做人不能了生死,就是做了天上的神也不能了生死,所以有「修行人不可修人天福」。因为人天福乃在六道轮回中,生死未了。「生死未了,如丧考妣」,「三界如牢狱,生死是冤家」,因此影响人生,万事消极,四大皆空,一切皆昙花泡影,缺少积极努力创造的精神,所以遭遇人生痛苦的悲观者,都易走向皈依佛门,看空世界,以求解脱生死,进入涅盘,释迦佛及其弟子,现今寺中僧尼都是例证。



〖 基督教人生观 〗

基督教则不同,认为人生是有价值的,在世上做上帝的儿女,赋有上帝的形像,高过万物(创一27),上帝儿女受命管理世界万物,为世界主人翁(创一28),有权利用万物,创作生产,与上帝同工(林前三9)虽然人类妄用自由,离开上帝,生出种种罪恶痛苦,然而上帝仍是管理世界,差遣救主,使人胜过罪恶,胜过痛苦(约十六33)。基督徒的人生,不是出家逃避痛苦,耶稣不躲避十字架而迎接它,使痛苦变为人类的喜乐。祂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又向父说:「我不求您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您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约十七15),基督徒以爱在人类中服务,愈做愈有味。虽然人生短暂,在世界是客旅,是寄居的(彼前二11)。世途行完毕时,就毫无畏惧的,返回天家,与父上帝同在(约十四3)。基督徒的人生,不是消极的,乃是积极的,不是逃避的,乃是向前的。

人若认为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应当努力向前奋斗,创造,与上帝同工,就必赞成耶稣式的人生;人若以为人生是苦空、无常、虚幻,就必跟随释迦。这两种人生观分别是很大的。接受佛道者,看人生不过泡影,瞬息幻灭,他的人生观是否定的,势必逃避现实,进入虚空寂灭之境。接受主耶稣的人,看人生是有使命的,充满着生机活力,他的人生观是肯定,虽遇苦难,有主耶稣同行,能努力奋斗,追求上帝指示的目标,做有益身心,服社会的事业。这是主耶稣的应许:「我来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十10)

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