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护理费赔偿标准:圣严法师的“心五四”运动(镜鉴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28:28

圣严法师的“心五四”运动



《四安》——提升人品的主张
《四它》——解除困境的主张
《四要》——安定人心的主张
《四感》——与人相处的主张
《四福》——增进福祉的主张
  “四安”就是“安心、安身、安家、安业”,我有一篇文章曾经在《人生杂志》刊载过,同时也收录在《平安的人间》及《法鼓山的方向》这两本小册子里,诸位可以参考阅读。“安心”实际上就是“心灵环保”,“安身、安家、安业”是四种环保的具体实践。身和心是我们的正报,家和业是我们的依报,我们在依正两种果报中的修行,叫做安业。
  “四它”是处理、面对我们所遇到的种种状况时,要用智慧“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这个方法非常实用,当我们遇到诱惑、威胁、危险、困扰而心生不安、恐惧,这个时候就“面对它”;当我们面对它时,这些不安、恐惧、嗔怒的现象自然就会消失。当无法逃避时就“接受它”,然后“处理它”;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最后,不管是已经处理了,或暂时不能处理,找到办法再来处理;或者永远无法处理,一定要“放下它”,不再有挂碍。若能如此,不论处于哪一种状态,我们的心都能随意自在。
  “四要”的精神在于少欲知足而知足常乐。大部份的人因为欲望永无止尽而不断地“想要”,但是我们若再仔细想一想,事实上“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而且这还要看能不能要?该不该要?需要而不能要或不该要的,还可以要吗?如果我们能够厘清“需要”与“想要”,然后再想一想“能不能要”、“该不该要”,就可以做出明智的抉择了。我们有很多的烦恼、灾难都是出于内心的“想要”,不能要的也要了,不该要的也要了,结果为自己制造罪恶,为他人带来苦难。这是因为未能领会少欲知足,与知足常乐的意义。
  “四感”就是“感化、感动、感恩、感谢”。要感化谁呢?一般的人都想要感化他人,而我们则是用正确的佛法观念和方法来感化自己,转变自己,再用慈悲的、智慧的行为来感动他人。然后感恩使我们成长的任何因缘,感谢一切使我们转化自己、成长自己的机会。如果我们善用“四感”,我们就不会对自己失望,不会对他人愤怒,也不会对现实的环境产生不平衡了。并且在帮助自己的同时,也能转化他人及帮助他人了。
  “四福”是“知福、惜福、培福、种福”。大多数的人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事实上,就算一切都没有了,还有一口呼吸,就是有大福报的人。事实上每一个活着的人,除了呼吸,还有其他很多东西、很多机会、很多因缘,那就更要“知福”了。我们既然有了福泽、福报,就要懂得珍惜,不可以任意浪费。所谓浪费,就是挥霍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有形无形的资源,比如浪费我们的时间、体力、健康、财富,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各种因缘福报,不知善加运用于自利利人的活动中,这都是不惜福。有许多的人一餐饭吃掉几万元,或者一夕间玩掉几万元,而感到很满意、很实惠,甚至以此自豪。他们觉得这是用在自己身上,不是浪费掉,这种人不知道要布施做功德,不仅不惜福而且损福。要知道,福报是有限的,若不惜福,便是损福,福报很快就会用光的。很多人常讲“富贵不过三代”,原因就是子孙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能够惜福、知福,而且一味地损福,不久之后就无福了。福报少的人要“培福”,没有福报的人要“种福”。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一位须菩提尊者专门向有钱的人托钵,因为他觉得穷人已经很穷了,再向他们托钵是非常残忍的事。后来,佛知道了这件事,就说:“穷人已经没有福了,你再不去向他们托钵,他们就更没有机会种福,以后福报也就更少了,你应该要去向他们托钵。”这是佛陀慈悲,教我们:没有福的人要种福。
文章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深山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