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孩子柯南mp3:吉林大学:让阳光温暧他们的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1:58:54

对残疾人的关注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对残疾学生的关注是长久持续的,而作为一所高等院校,对于残疾学生的关注与帮扶更是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所在。

吉林大学:让阳光温暧他们的世界

早晨的阳光洒在吉林大学第三教学楼前缓缓的残疾人坡道上,坐着轮椅通往教室,这是郑明每天的必经之路。高位截瘫18年,轮椅上18年的求学路,他历尽千辛万苦。2003年,郑明考入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4年本科、3年硕士研究生,如今的他已经读博士一年级了。眼前的郑明让人想到甘草,生长在荒芜之地,生性坚韧,风沙与干涸不会轻易让它枯萎,哪怕只有一线生机,它都会顽强地生存下来。郑明就是以这种坚韧的性格在人生之路上,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她叫刘银萍,自幼患有先天性眼病,家里还有两个同样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姐妹。凭借坚强不屈的毅力她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吉林大学2003级地球探测与科学技术学院的本科生。左眼视力勉强达到0.1,仅能右眼视物的她要带着望远镜去上课。初入大学,学校在得知她的情况后便立即为她提供了“绿色通道”缓交学费的帮助。
    在吉林大学校园里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感人至深的镜头与故事,还有许多像郑明、刘银萍一样的学生,他们是一个群体,一个自强自立、顽强拼搏的群体。亲人、同学、老师的照顾和帮助,学校各部门的关怀与支持像一缕阳光温暖着他们的世界,升华着他们的人生。

放宽录取条件

实施经济帮助

在美丽的吉大校园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开着小电动代步车或是拄着双拐的身影,他身残志坚,以自己不懈的努力获得2009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他就是经济学院学生高文思。对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左下肢畸形、肌肉萎缩无力的高文思来说,实现大学梦可谓一波三折。由于他身体上的缺陷,多所高校以缺乏社会竞争力、没有合适的床位、没办法正常完成军训等理由回绝了他的入学请求。幸运的是,在他彷徨无助时,吉林大学接纳了他,让他成为经济学院2005级金融系的一员,点燃了他继续求学的希望。
    从2006年开始,吉林大学根据国家政策相应地放宽了残疾学生录取条件,对身有残疾的学生实施多方面的关注。2010年,吉林大学推出了关于残疾学生自主招生的相关政策,其中规定自主招生对象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应一贯优秀、年级排名前5%,而身体残疾学生排名可放宽到年级前40%。招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刘兵说:“从2010年开始的自主招生中,特别对残疾学生提出了招收政策,一方面是名次要求放宽了,这是最主要的,另一方面在录取的原则上也有一些宽松的地方。
    身残志坚的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王同学,考博士与学校的博士录取线有1分之差,当学校得知这一情况时,各部门多次进行协商与沟通,圆了她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梦想。学校为了帮助残疾学生完成学业、继续深造,在残疾学生推免研究生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对于身体有残疾但能适应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其课程总成绩、主干课总成绩的要求可放宽到专业前1/3之内。

    考虑到部分残疾学生的家庭状况,吉林大学实施了经济救助项目。主要是将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列为学校重点经济关注对象,优先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同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提供临时困难补助,对极其困难的给予减免学费,在国家助学金、社会助学金评比过程中优先考虑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另外,学校努力做好吉林省助残奖学金推荐工作,对外省市考入吉林大学的残疾学生,参照吉林省标准给予适当奖励,同时设立吉林大学助残励志奖学金。通过这些措施,给予残疾学生经济方面最大的帮助,减轻他们家庭的经济负担,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阳光计划先行

人文关怀同步

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包泽民最近十分苦恼,脊柱侧弯的他虽然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但是这样的身体条件还是给他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当学校了解了这一情况后,积极与他希望供职的单位沟通,为他就业提供帮助。在吉林大学有一个像这样帮助残疾学生和弱势群体的项目——“阳光援助计划”,这是对残疾学生在学习、经济、心理、就业等方面给予的“一揽子”救助措施。
    吉林大学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每一个身体上有缺陷的同学在精神上都能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学校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以寝室、班级、团支部、党支部为单位开展“一对一”、“多助一”生活帮助,动员党员、学生干部、志愿者与残疾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从而使帮扶工作更具针对性、长期性和有效性。从高年级中选出一批成绩优异、责任心强、富有爱心的同学作为残疾学生的学习辅导员,帮助他们答疑解惑,解决实际困难,从而保证残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为了能让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像普通学生一样充满阳光,学校实施了阳光心理指导项目,建立了残疾大学生心理档案,以心理成长为主线随时更新残疾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信息,形成立体、动态的残疾学生在校数字信息库,以便长期跟踪服务。学校还经常开展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培训,个别谈话、电话和网络沟通等为残疾学生提供心理问题咨询和解答,消除和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为了使他们支撑起自己健康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强化自尊、自立、自信意识,促使他们积极追求知识,发展自我,学校还非常重视残疾大学生自我调试能力的指导,并力求细化到残疾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每一方面,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心理品质良好的优秀人才。

树立先进典型

实施就业援助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2010—2011年度美国“百人会英才奖”获得者、曾和队友获得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的高文思,不仅是残疾学生的榜样,更是全校师生的榜样;“中科院奖学金”、3次国家奖学金、两次“吉林大学自强自立优秀大学生”、“感动吉大精神文明标兵”、“感动地探”等光荣称号获得者刘银萍,用她的坚强意志与不懈努力鼓励了众多缺乏勇气与自信的学生。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超乎常人的努力,为处于彷徨之中的同学点燃了一盏灯,照亮了一条路。
    “我们可以不成功,但是一定要成长。”这是第七届“挑战杯”金奖团队获得者迪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创业团队的领队张金山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正是在这样的鼓励中,高文思同队友们一起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到了极限。他说:“参加这个团队是因为我和他们一样,都有一个追梦的心愿,在这里,是团队中的默契,独挡一面的勇气,敢于创新的自信给我了无限的力量。在比赛的过程中,我很忐忑,但更多的是自信与希望。
    学校十分关注残疾同学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经历和故事,这些优秀的残疾人榜样不仅给所有在校同学以感动和鼓舞,更是对所有在校残疾同学的鞭策,给于他们直面社会的勇气和力量。

    2009年9月,吉林大学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吉林省残疾人联合会三方共同商定建立可持续的合作关系,成立吉林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以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相关领域的实践与政策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作为东北地区第一家建立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机构的大学,对残疾学生实行了更全面的关注。
    2009年底推出的《吉林大学本专科学生工作部门残疾学生阳光救助计划》充分体现出学校对残疾同学的关怀。一方面,学校在就业援助计划中对残疾学生开展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如实施职业导师负责制,由学校指定职业规划师,从一年级开始帮助每名残疾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合理进行职业定位,树立职业目标,在二、三年级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其提升职业能力。
    另一方面,学校也积极拓宽残疾学生就业渠道,建立残疾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在临近就业季时,学校还有针对性地对每个残疾毕业生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使他们顺利就业和满意就业。学校注重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积极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残疾毕业生,力争在残疾毕业生就业中实现“人职匹配”和理想就业的目标。据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赵刚敏介绍,学校每年都要召开残疾毕业生座谈会,向同学们了解就业中的诉求与想法,并积极采取措施与省市残联进行沟通,将征集到的需求岗位信息及时发布给学生以供他们选择。
    对残疾人的关注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对残疾学生的关注是长久持续的,而作为一所高等院校,对于残疾学生的关注与帮扶更是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所在。为每一位残疾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以乐观向上、平和豁达的心态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吉林大学全体师生共同的追求与期望。■刘飒 王佳宁 2011年1月2日《中国教育报》7版[校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