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金山寺附近住宿:灵溪一中优秀德育导师案例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04:51
作者:llq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0747    更新时间:2006-1-24
藏在枇杷露里的爱
——我与韩秀的故事
灵溪一中    苏春微
昨日因受了点风寒,昨晚一夜咳嗽未能睡好,中午稍作小憩,两点半赶到学校。习惯性地往办公椅一坐,随手拿起作文本正想批改,发现办公桌上端放着一瓶枇杷止咳露。惊奇之余还发现,止咳露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端端正正的写着:老师,你生病了,上课咳得那么厉害,喝了这瓶止咳露吧!如果累了,上课就不用讲得那么大声了,祝你身体健康!——韩秀。“韩秀!?”顿时,我的眼泪溢满眼眶,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感受,是震惊?是感动?抑或是幸福?望着这熟悉的字迹,我不禁想起开学初与韩秀的一段故事。
开学初第一次批改周记时,我发现有一篇文章文笔较好,但根本不符合那次周记的特定要求,我的第一感觉是——抄过来应付。于是草率地扔下一句评语:“作文只有自己独立创作才是最好的。”第二周再次改周记时,我发现那本周记本只写了一行字:连自己的学生都不信任,你不配改我的作文。我一下子傻眼了,我翻看作文封面,这位学生叫韩秀。由于刚刚接班,对学生还很不熟悉,更不用说像韩秀这类貌不扬,名不彰的学生了。当时一种犯罪感顿时涌上心头,我想我肯定伤害了一颗纯真的心。于是下课铃声一响,我就匆匆赶往教室,叫出韩秀。哦!韩秀原来就是她!第四组的最后一桌女生。难怪这个星期语文课上她总是心不在焉的样子,这是一种逆反心理的表现啊。走出教室的韩秀已是满脸通红,不知是担心害怕,还是激愤不平?面对我已伤害的她我只能小心翼翼地说:“韩秀,也许你现在极不相信老师,但老师还是想真诚地对你说声对不起,如果老师真的伤害你了,请你允许老师向你道歉。”不知怎么的,韩秀竟然哭了,在我再三安抚下,她才停止了哭声。后来我问了她为什么没按要求写周记时,她告诉我,那篇文章是她平生最得意的文章,她想献给新老师,并让老师提提意见。天哪,多么美好,多么真挚的愿望啊,却就这样被我一时的糊涂给摧毁了,我真有点感觉自己不配当她的老师。还好,通过我们真心的交流与沟通,最终我们彼此还是能感受到对方的真诚。第三周的周记,韩秀交上了一篇长长的感想,写了那天我们谈话的经过。其中有这样几句:“果真,老师来叫我了,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我想,这下死定了。没想到,老师第一句话就跟我说对不起。我一下子哭了,平日每当老师与我谈话我流泪虽已成习惯,但这次决不同于往常,我是太感动了。一位老师向一位学生当面道歉……”这次的周记再次让我震惊。从此,韩秀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课堂上,批改作业时,都不免会多关注几眼。这次学校启动了德育导师制,班主任姚老师又恰恰把韩秀安排给我,我欣然接受了。我想,也许这就是我与韩秀的缘分吧。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韩秀,并补充说明了我选择她的理由——是她的坦率和大度,她高兴极了。
自从我们建立起辅导与被辅导的关系后,我们的交往就更多了,我明显感受到她很乐意与我接近,上语文课也认真了,成绩飞速上升,第二次学情考试语文竟然从第一次学情考的59分上升到89分,整个名次进了22名。
今天,我真没想到,我的小小咳嗽会被韩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亲自送来止咳药。韩秀从不信任我到相信我,甚至到如此的关心我与爱戴我,我真不知道是我感动了韩秀,还是韩秀感动了我?
打开枇杷止咳露,我一口将它喝下,细细品味,哪有药味?只觉一股甘甜,一泉爱意沁入心脾。
沟通与关爱
————一个德育导师的案例
郭丽贞
学校本学期推行“德育导师制”,让有经验的老师帮助问题学生健康成长。我成为学生黄步剑的“德育导师”,通过对他的教育与沟通,努力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以及与家人之间的关系都得到改善。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
【个案情况】
黄步剑,男,就读于八(8)班。黄步剑从农村转入我校。他的父亲长期在外经商,母亲是家庭妇女,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上存在欠缺。黄步剑本人在学校表现良好,能够做到遵守学校的基本规章制度,团结同学,热爱集体。虽然本人也非常希望成绩能够有所进步。但是由于学习不够自觉,方法欠妥当,成绩始终徘徊在班级中下水平。
【辅导策略】
(1)    作业书写一般,格式不规范。通过详细的分析作业中存在的缺点和漏洞,让他了解自己的缺点所在。通过讲解,使他知道应该如何提高解题能力。同时与家长相配合,督促他自我反思。在平时书写时,监督他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    对数学不够重视,学习缺少动力。为了避免出现偏科,导致成绩不理想与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通过与别的科任老师配合,加强各科作业的检查力度。与家长一起分析问题的存在原因,让家长改变原有的引导与教育方式。通过与家长的配合,制定出合适的作息时间表,并由家长负责监督并实行,使他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    由于基础不扎实,粗心,导致考试失分较多。分析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性格使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对题目重视不够且没有足够的做题量,无法在看到题目时对它做出准确的第一反映。通过推荐偏重基础的习题,让他补充自己基础上的不足。同时由于较大题目量的练习,以及做题是家长的监督与约束,使他逐渐养成细心的良好习惯,这样就能够在考试时抓住较多的分数。这不仅对他的学习颇有裨益,更能提高他的办事能力。
(4)    由于缺少自信,学习时缺少冲劲。通过交流与谈话,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用一种赞赏的方式看待他,使他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从而树立起信心,而不是一味的鼓励。而是让他自己通过参加各种活动自己树立起自信。例如参加运动会,他在校运动会上获得跳远和百米赛跑的奖项。通过对自己的肯定,从而使他最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也充满了希望。
【案例反思】
(1)    通过这次一对一的教育,我发现其实很多学生都是非常有学习的潜力的。关键在于适当的引导以及让他树立起自信心,就能激发他向前冲。
(2)    教书育人,重要的是耐心与包容心。要能够包容学生犯下的错误与自身存在的不足,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帮助他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毕竟是孩子,即使表面再坚强独立,内心仍然需要大人循循善诱的引导。而教师就是在学生生命中扮演这样一个角色的大人。我们正是要以这种关爱之心来引导,启发我们的学生。
2006年1月
意外地发现,意想不到地转变
—一个德育老师的案例
灵溪一中  叶宗安
背景
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校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的先进理念,选拔一些德才兼备的老师担当德育导师。实行“导师制”后,要求每个导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即:心理疏导、交往指导、学习辅导、行为引导、观念训导。要求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做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
案例
自从我校启动德育导师制活动以来,我负责辅导九年⑺班的陈欢同学和九年⑻班的林鹏同学的思想工作和学业辅导工作。两个同学各有差异,陈欢同学家庭教育不错,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能积极地配合老师开展工作,辅导陈欢同学的重点是抓学业辅导,促使她有显著的进步;而林鹏同学有所不同,他的父母在北京做生意,其本人居住在他姑姑家,孩子的教育全权托付他姑妈,他有玩电子游戏的嗜好,往往会沉迷其中,他的姑姑不一定清楚,不过看样子,他还是蛮乖,对老师尊敬,对同学友好,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我校德育导师仪式启动之后,我很高兴地与两位同学合照,意味德育导师结对工作正式开始。当天,我就主动地找两位同学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学习情况,从中也发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于是,我就给他们制订本学期德育工作目标,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能够“跳跳可摘到果子”。两位同学当时欣然答应,并下决心努力做到。陈欢同学的目标是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学习成绩赶上去,向班级的优秀生看齐。林鹏同学目标是能在短时间内不打电子游戏机,专心预习和复习,争取在这个学期有更大的进步。“心动不如行动”我要求他们说到做到,每隔一个星期,主动向我汇报情况,家长也要配合老师共同监督。
刚开始一周,两位同学觉得不太习惯,我可是主动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在家学习情况,是否遇到疑难问题,并要求他们随时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向各位老师请教,争取每日有所得。询问林鹏同学状况,我尤其是关心他是否有打电子游戏机问题,在未发生之前,先打预防针。把自身玩电子游戏经历与感受告诉他,“其实玩游戏只是图一时快乐但很容易沉迷于其中,如果没有自制力,那可是浪费了美好的光阴,实在太可惜了。玩过之后感到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林鹏同学欣然答应了我,发誓以后不再玩游戏了。这次谈话很成功,看来耐心说服教育有一定效果。以后我几乎每个星期找他们谈话,哪怕是课间短短的几分钟,或者是下课后的碰面交谈,我都是以温和的语气与之朋友式的交谈,我时而鼓励,时而鞭策,时而解难。一段时间后我发现陈欢,林鹏同学都变了,人也变得开朗、活泼,人气直线上升。尤其是上课,他们能大声地朗读课文,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随时发表自己不同见解,课后还会提问。作业原是马虎应付的现在能认真完成,平时听写应付的现在能认真检查了。每次的良好表现我都给予积极地正面地评价。我相信这两位同学潜力非常大,只要认真对待学习,哪有不进步的。
对于陈欢同学,家长甚是关心,她母亲也是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了。她知道孩子对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不太重视,可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她觉得“现在课内学习再好也不一定考出好分数,没有必要在这方面下苦功夫。”我知道这种情况后,主动找她谈心。当然重点是该如何加强语文学习,夯实基础,训练基本能力。我以历届中考学生,往往因为不注重“双基“的训练而失分而遗憾的事例,来劝诫她端正了语文学习态度,不能自以为是。再加上父母的配合督导,学习进步很快。第二次学情考就语文成绩单科提高了十多分,接近班级的优秀生。我真为她高兴,同时也奉劝她还要继续努力,一定考出好成绩的。况且一次考好不能说明你的语文素养有多高,一科考好并不等于各科都考好,以语文科学习 的进步经验推广到其他科的学习上,相信她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的。
案例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德育辅导,学业指导,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为什么呢?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
尊重信任不是姑息迁就,也不是放任自流,一定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我相信两位同学肯定是好学生,丝毫没有歧视的意味,并且诚心为他们制订了德育目标,任务明确,目标要落实。而且要他们通过努力达得目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到时会体会到成功的愉悦的。
二.关心学生的心理需求。
两个即将面临中考的学生,他们在学业上有一定压力,但不一定有自觉性,认识不一定到位。在这方面我觉得纠正错误的认识,改正不良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对他们学业辅导更重要。因为学习成绩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就有了,学习的兴趣自然来了,这将使他们可持续性地发展。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没有批评没有辱骂,而是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满足他们积极向上的要求和欲望,这为后来的意外转变打下心理基础。
三.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
他班集体中,我努力营造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像林鹏、陈欢同学,他们感到老师是关照他(她)的,同学是信任他(她)的,集体是温暖的,同学之间是相互帮助的。在这样的集体中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潜力发挥出来了的。因此课堂上才有这样良好地表现,成绩才有显著进步。
案例给我的启示:
根据时代教育观。学生的发展有差异性、不平衡怀和独特性。我们要充分尊重他(她) ,与他(她)诚心交朋友,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他(她),以自己的爱心,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同学们的温暖,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愉快。同时也改正缺点,健康成长。只有对学生付出浓浓的爱,才能赢得学生深深的情。真正地感化了,才会有意外的转变,显著的进步。
宽容、真诚与爱
——一个特殊学生的转化
董淑清
背景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多事之秋,学生在这个时期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的先进理念,开展了德育导师制度,选拔一些德才兼备的老师担当德育导师,我有幸成为了其中一员。实施德育导师制,让科任老师能自觉参与到育人活动中来,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心理情况,适时给予帮助,做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从而使所谓的特殊学生得到了一定的转化。作为德育导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为此我做了多方的工作,并针对结对学生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措施。一个学期过去了,学生的学习及行规有所好转。
案例分析
1、个体情况
陈然,男,16岁,初三学生。个性敏感易冲动,经常骂人、打架;平时上课迟到,不遵守课堂纪律,懒惰贪玩;经常出去上网打游戏,打球;学习极差,科学、数学科目问题特别突出。
2、原因剖析
陈然的性格主要是由家庭造成的。
①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有限,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不够。通过家访了解到,父亲经商在外,母亲忙于店里的事情,很少有时间关心他,他只有在与那些行规比较差的学生的交往中、在哥们义气中才能体验到安全感与归属感。
②家庭教育过于粗暴,缺乏有效方法。父亲脾气不好,看见他不象话就打骂,致使父子关系极为紧张。表现不好时经常被父亲打,这是他喜欢打架的根源。他被父亲打过之后,无处发泄,只能打同学或其他人出气。
在家里得不到应有关心与很好的教育,在校学习成绩又较差,在家在校均得不到承认,他只好以违纪以引起别人的关注。违纪对他而言其实是一种渴望被承认的需要
解决措施
通过家访,我摸清了他的基本情况,然后我制定了几点措施:
1、  与他谈话交流。
我找到陈然,与他进行了长谈。先从他的家庭谈起,告诉他他所犯的错误是有原因的,并非不可原谅,不必因此过于自责,自暴自弃。然后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也有不少优点,尊敬老师,与同学关系也不错,篮球打得比较好。我注意到,听了这些话,他的眼神不那么满不在乎了。
然后我给他分析形势,指出出路:要么好好学习,争取考上高中;要么学好语文等课,打好基础,以后上技校或当兵,照样能干得好,出人头地(这比较适合他)。我注意到他的眼神亮起来。
最后,我说,以前你犯的错误咱们都既往不咎,因为那都是有原因的,你毕竟还小,不能归罪于你,但现在你渐渐长大了,很快要成人了,以后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不然,受害的只能是自己。
2、  与其家长进行交流,争取达成共识。
我耐心地向其父解释,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做父母的没有尽到责任,而不能归罪于孩子不听话。现在,应以一种悔罪的态度对待孩子,而不是看到他不顺眼就破口大骂或痛打一顿,那样只能使孩子更憎恨自己,得不偿失。其父母还是很关心孩子的,最终听取了我的建议,保证以后不再打骂孩子,“退一步海阔天空”。
3、  帮助其制定学习和生活计划。
首先制定了一个精确的作息时间表,因为我注意到,陈然与行规较差的学生来往较多,常常到校后也是到处游荡,不知道该做什么,只好惹事生非,极大地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新的时间表规定了他起床、离家、到校、离校、到家、睡觉的时间,由我和他共同制定,我和他父母共同监督执行。这样,就阻断了他与那些学生的来往。由于他以前经常上网,一时断绝不太可能,暂时每周给他一次上网聊天的机会。
然后给他安排学习任务,让他自己挑选喜欢的科目。对于英语这一科,每次布置作业,特别给他布置一些较简单的,他能完成的,一步步提高他的学习兴趣。为了促使他立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经常给他讲一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让他逐渐意识到自己该走的路。
4、监督计划执行情况,经常对他进行督促。
通过我尽心与耐心,陈然近来的表现有所转变:能按时上学,上课违纪行为减少,开始关心班级事情,有些科目开始交作业。跟他父亲通电话,他父亲说近来比较听话,他与父母的关系有所缓解。
案例反思
1、任何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有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要找到病根,对症下药。
2、未成年人犯错误是正常的,错误是人成长的印记,从不犯错误反而是不正常的。只不过陈然表现更突出罢了。
4、  有的孩子喜欢打架,只不过想追求一种成就感,想表现自己,因为他没有正当的表现机会,精力没有一个正常的发挥渠道。
5、  处理的基本原则:对他必须宽容。无论他有多少缺点,毕竟还是未成年人,可塑性很大,这一年若能转变,将会有益他一生;若沦落下去,只能害己害人。
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用宽容之心,用真诚和爱去化解学生心中的症结。
沟通  尊重  激励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灵溪一中  刘晓玲
学校于本学期推行“德育导师制”,让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德育导师。通过一对一的帮扶,激发学生潜能,疏导学生心理,纠正行为的偏差,解决成长的烦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本人有幸成为某学生的“德育导师”,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和实践,师生教学相得益彰,取得了学生受益、家长满意、教师领悟的“三丰收”。
【个案情况】
1、基本情况和个性特点:男生,就读初三,平时尊重老师,待人诚实,与同学相处较为融洽。喜欢体育活动。学习不认真,成绩不够稳定,一般处在班级中下水平。家离学校较远,现住在亲戚家。其父长期在外,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父母文化程度不高。
2、存在的主要困难:初三是学习的关键期,也是人生道路的一个“分水岭”。初三阶段学习压力重,可是该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关系,参加运动时间过长,经常上网,学习成绩逐步下滑,学习兴趣减退,找不到兴奋点,找不到自己的目标。父母的教导方式又比较单一,引起孩子的反感,不听母亲劝告,嫌母亲啰嗦。
【辅导策略】
(1)平等沟通、全面了解学生。本人以平等的心态,朋友的身份,加强跟学生及其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安排,生活情况,细心听取家长的倾诉,了解家长教育的方法和遇到的主要问题。通过平等沟通达到全面了解,进而才谈的因人施教。
(2)尊重学生,循循善诱。这个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母子关系相对紧张。因此,从母亲那里反馈到不足和缺点,本人没有直截了当的指出,而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对打电脑花费过多时间,本人谈了怎样用电脑、玩电脑,要善于借助电脑拓展知识,但互联网信息众多,良莠不齐,不注意自我控制和筛选,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同时,对初中生上网热也抱着宽容的心态,不歧视、不仇视,而是劝导学生要注意上网时间、内容、方式,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对不听父母劝告的情况,一方面讲自己的育儿体会,让他了解到母亲的唠叨是爱儿心切的反映,让他用理解、宽容的心态对待家长。另一方面又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进方法,避免急于求成,简单粗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协调。
(3)及时赞赏,激发动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初中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不突出的初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光环下,得到赞赏的机会较少。他们更渴望被欣赏、被赞扬,特别是老师的赞赏和认可。我认为这个学生尊重老师、待人诚实,品质不错。喜欢体育活动,有拼搏精神。学习成绩不够理想,跟他的学习方法、注意力有关。因此,我以赞许的心态和他沟通,对他刻苦锻炼,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给予肯定和赞扬,让他体会被肯定的喜悦。对学习中小小的进步,都及时表扬,课堂提问时,选择适当难度的问题让他回答,让他感到学习上的成就感。从而,把体育运动的毅力迁移到攻克学习的困难上。
【案例反思】
①“德育导师制”让老师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使教育普通规律和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相结合,是检验和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导师制不仅让帮扶学生受益,也有助于“导师”提高教育水平,同时,也为学校做好学生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②德育导师要以德为先、以导为主。德为才之帅。常言道:“有德有才是精品、无德无才是庸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教书育人,就应多出精品,不出危险品。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似乎成绩决定一切,德育容易忽视。因此,德育导师在帮助学生时,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塑造,情感的薰陶,人格的健全,毅力的培养,动力的激发,压力的释放。在帮助方法上,要注意疏导、引导,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关爱之心来打动学生,以宽容之心来包容学生,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由后进生转化而想起
灵溪一中   刘萍
2006年11月3日,灵溪一中德育导师制启动仪式在五楼会议厅隆重召开,全体行政人员、班主任、五十余位师德导师及被指导学生参加了该仪式。我作为一名德育导师,也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在会上听着领导们语重心长的嘱托,看着孩子们纯真而又充满希望的眼睛,拿着那份沉甸甸的聘任书时,我觉得一种责任感,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我所指导的学生(陈奔)是八年(9)班的一名行规不好,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与班主任的交流,并根据平时的观察,我了解到该生由于其父母双双经商,整天忙于料理生意,以致该生在家,常常处于放任自流的现状,也养成了自大,不思上进的一些坏习惯,尤其是暴躁的性格在小学时就闻名全校。怎样才能教育好他呢?我了解到该生酷爱打篮球,篮球技术校级一流,曾经为班级夺得初一段篮球联赛冠军立下汗马功劳。针对这些情况,我找他谈心,让他明白父母赚钱的不易,感受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奔波劳碌就是为了孩子,希望孩子学有所成。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们平时多与孩子交流,多多聆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并告诉孩子自己的希望所在。慢慢地,孩子有了变化,我又收集了一些有关亲情的文章给他看,让他更深刻地感悟父爱母爱的博大,并学会回报亲情。找到了教育的锲机,思想上萌发了上进心,我又引导他感受师生情、同学情。慢慢地,孩子变得乖巧起来,他的心与老师贴近了,会时不时地找老师谈心,还对老师嘘寒问暖。在这基础上,我又着手让他找回学习上的自信心。通过多家访,了解他在家的学习情况;通过肯定他在体育上的表现,来鼓励他找回自信;并通过先提高数学成绩,带动其他各科成绩上升。慢慢地,他的信心回来了,学习兴趣浓厚了,课堂表现比较踊跃,还会主动提问。丰厚的付出终于获得了回报,在这次期末测试中,他的成绩从原来的600多名进步到400名,平均每科平均分接近85分,还被评为校特长生。看着他阳光般的笑脸,我也笑了。
看着陈奔同学的成长,我有太多的感悟,我觉得教育‘‘差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多谈心,实施情感教育
我觉得平时应该多找差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了解差的根源,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这就需要老师与他们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对他们关心爱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赢得他们的信任,接着鼓励他树立信心,明确奋斗目标,并给予各方面的指导帮助,使他们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二、      多引导,激发学习动机
差生,除了学习差些以外,他们的能力并不差。有的擅长组织工作,有的擅长文体活动,教师应根据其特点,利用他们的特长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向上,这就需要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同时,积极地去帮助他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各方面的成绩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
三、      多家访,进行全面教育
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只掌握在校情况是远远不够的。应通过家访,特别对差生,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心换心——德育导师制案例
-----林莹
这个学期我校开展了德育导师制度,“德育导师制”是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建立的,它将学校的德育目标、任务从班主任工作中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使担任“导师”的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对学生德育管理进行优化,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
我时常想,对那些学习不好,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付出更多的诚心、爱心、关心和耐心,和学生“以心换心”,才能成为学生可敬畏的严师、可信赖的长辈、可倾心交流的益友。
今年九月,刚接触(5)班时,就从其班主任老师口中得知,该班有一位在小学时就已小有名气的学生----陈明。他的有名不是因为品学兼优,而是在小学时已是“劣迹斑斑”——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经常讲话,做小动作,影响老师上课;课后大声喧哗,影响同学休息;作业要么不做,要么抄袭,学习成绩很差;除了他几个“哥儿们”,和其他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他是屡教不改;而且还经常与一些不良青少年为伍,行为习惯相当差。
我想,所谓的差生并非天生如此,他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应该也是有其原因的。有了这个想法,我就积极行动起来。首先,我想到他的家庭了解情况。去了之后才知道,他的父母原来常年在外做生意,家里缺人管教。难得回家一趟,父母看他学习不上进,又有要变坏的苗头,恨铁不成钢,但是又没有好的办法,特别是他的爸爸对他非打即骂。都已经是十三四岁的半大小伙子了,所以虽然他有时很怕他爸爸,但是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他对他爸爸也非常反感。所以我觉得导致他行为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接着,我又接连多次找他谈话。通过与他的反复交谈,我认为他行为偏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心理尚不够成熟,尽管表面看上去老气横秋,但是实际上可以说要比同年龄段的一般的孩子还要幼稚,脑子里的有些想法非常简单,有时是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从不计后果,而且他的自信心不足,所以会导致屡教屡犯的情况出现。另外,对于他在中午放学后的去向,我也作了细心观察,发现他行为偏差的第三个重要原因是受到了学校以外的事物的影响,尤其是和一些不良青少年的过多接触,受到他们的鼓动影响,容易出格而违反校规校纪。
经过努力和分析,在终于找到了他小有名气的原因所在之后,我就思考,如何来做进一步的转化工作?这也不是一日两日形成的,要想浪子回头,除了要对症下药,还要慢慢来、一步一步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所有的力量当中,父母亲情的力量是最大的,也是无穷的。我工作的第一步,是立即与他在外经商的父母取得联系,一是要求他们要改变原来非打即骂的教育方法,不要再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的程度。同时希望他们能多抽出时间回家看看,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了解他的想法,管制他的一些不良做法,及时与我们学校取得联系。经过与家长的多次交流和沟通,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他妈妈还专门留在家里照顾他。其次,在学校里我联合其他任课教师,不间断地与他交流,了解他的内心动向,给与他各方面的关心,鼓励。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努力:
1、以诚心赢得他的信任
为了获得他的信任,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平气和地以朋友的身份与其交谈,开始几次他的态度极为冷淡,对我爱理不理。次数多了,他的态度开始缓和下来,流出了委屈的泪水。随着交谈的次数的增多,他对老师不再仇视,与老师的距离开始拉近,开始愿意和老师说说心里话,在课堂上的自我控制力也有所增强。
2、以爱心抚慰他的心灵
青春期的学生面临着由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灵的迷茫,我们导师应该有职责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应他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平等、和谐、友爱的氛围。为此,我时刻关注他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在学习上,让各科的课代表尽量主动去帮助、督促他完成作业;生活上,担心他再去找原来的“哥们儿”,我让同班的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和他一起上学,放学陪他一起回家;同时在课堂上提一些他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回答;在平时活动中,发挥他爱唱歌爱表演方面的优势,让他尽情表现,以增强他的自信心。这样,在让他感受集体温暖的同时,也使他开始具备集体荣誉感。
3、以关心激发他的热情
在一次和他的谈话中,他告诉我,想去考警校,以他现在的成绩,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我没有泼他冷水,而是抓住这个契机,与他促膝谈心,提醒他现在应该把握时机,改变陋习,埋头读书,争取实现当警察的理想。接着我又帮他制订了相应的学习计划,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其他任课老师也纷纷给他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很快,他上课能认真听了,作业也基本能完成了,学习劲头也在慢慢上升了。
现在的他课堂纪律已基本能遵守,课后作业基本能独立完成,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人际交往上也远离了以前的那些哥们儿,在渐渐地融入到班集体中去。但仍不免有些反复,对这些反复,一经发现,我就及时诱导,做到防微杜渐。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的他将会出现在我们中间。
学习习惯培养的案例反思
许琦
本学生在学习上健忘是一大特点,每次学习一二个句子或单词或其他的语言点,从来是过后就忘,老师在时,背得还行。过后,第二天,脑子里又一片空白。针对这种情况,常常有这样的对话:
学生:老师,我也很想学好英语和其他功课,可是上课时,或在家时我也背了很多次,写了很多次,但是背了又忘,背了又忘。那是什么原因呢?
老师;最基本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背得不够牢嘛!(除了疾病引起脑功能障碍。)(学生大笑...)记忆也要讲究方法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说明了要及时去复习,单单机械地背还不行,还要不断地去应用,不断去巩固,找出发音的规律,循序渐进,不断地刻苦努力。平时一定要多读 多背 多说。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更容易地学习语法,掌握规律,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不是说过“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嘛!只要付出了,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你的背诵或其他学习行为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或只是摆摆样子给家长或老师看看,为了应付检查,从不愿意脚踏实地去做,只是虚晃一过,很显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反思: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作为德育导师的同时,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都要时时关注。这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能在上课时自我控制的学生,想要一步到位,让他们马上融入班级,融入勤奋学习的行列是很难的。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竞争压力增大,他们的价值观也会发生偏差,出现对学习不适应的症状,严重的厌学倾向,只觉得学习,生活枯燥单调,厌烦作业,害怕考试,焦急不安,不能积极地和老师配合,常常容易产生一些不良行为,自我约束能力低,意志品质差,自由散漫,较难适应学校集体生活规范,面对这些学生,我想,引导学生“爱惜自己,尊重他人”,认识生命的意义,促进自我能力的发展,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更好地实现自我,奉献社会,体会对生活的追求过程的美好和拼搏努力的动力的感受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2006-1-15
德 育 导 师 案 例
——谈后进生转化
徐贤凯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德育导师制”,每位科任教师在自己所任教班级中,自主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做一名学生的德育导师,我也参与其中,与任教两个班级的各一名后进生进行了结对。“德育导师制”是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者”的理念,它将学校的德育目标、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使担任“导师”的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对学生德育管理进行优化,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工作,获得一些工作体会:
一、取得家长支持
学生在校时间只有每天的7个小时,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所以要想学生进行转化,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配合,要使家长重视这项工作,所以首先是和家长取得联系,介绍工作,通过电话联系、家访、来校等方式,每周与家长联系定期交流学生在校情况,指出优点、缺点。同时也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等状况这样做到互通信息,全方位的了解学生,这是帮助后进生转化的基础。
二、重在课堂指导
作为科任老师,并非班主任,不可能全面参与班级的管理,全面参与班主任的工作,所以作为德育导师,作为一名科任老师,要想“导”好学生,更主要的是落实在课堂。很多后进生更多的是因为学科成绩不好,上课听不懂,无所事事,失去学习兴趣,无心听课,造成成绩更加不好,这样形成恶性循环。作为课任老师首先是要在课堂上对所“导”的学生要“关心”,兴趣是最大的老师,让后进生愿意让你导,就先要让他喜欢听你的课,喜欢你这一学科,与你之间没有隔阂感。所以在课堂上可以有意地给他出简单问题,让他能回答,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师生感情,缩短心理距离,以情动人,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恢复学习自信,看到希望。从而打破恶性循环,这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三、课外要关注
除了课堂关注外,课外要利用一切机会关注学生,数学学科作业每天都有,可以利用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对学生的关注要持之以恒,对做得好的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和鼓励。同时在后进生的进步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这时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适当的批评。要有耐心,不要怕反复,作为老师要有一股韧劲,要有恒心。要在老师的期待中让学生学会自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对自己充满希望。要在老师的尊重中让学获得自尊。尊重人是教育的第一要义,只有尊重受教育者才能教育人。让学生获得自尊,也就懂得尊重别人。要在惩罚中让学生领悟责任。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对此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惩、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不能一味地“赏识”,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当然决不能把“惩罚”理解为体罚,“惩罚”是为了学生领悟责任。
德育导师制是德育工作中一种新的探索,愿与同仁们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