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万宁市房价:专家揭秘古陶瓷造假 D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1:51:24

专家揭秘古陶瓷造假
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613010&extra=page%3D1&page=10

杨静荣教授告诉记者,目前,仿造最为密集的三个地区为:景德镇、禹县神镇和浙江龙泉地区。据了解,目前仅景德镇一地,个体窑厂已近万家。
   高档仿造古陶瓷,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和国外。香港和台湾地区,往往作为仿造古陶瓷销往国外的中转站。
   调查背景
   杨静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文物市场95%为赝品。”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这对于时下红火的文物收藏界,无异于晴天霹雳。
   杨静荣教授现为故宫博物院陶瓷组研究员,从事古代陶瓷研究三十余年,遍访各地古陶瓷仿制企业。长时间与仿造者直接接触,使他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记者近日走访了这位国内以敢说实话著称的古陶瓷专家,为读者揭开古陶瓷造假的内幕。
   [古陶瓷造假?利润]
   一件高仿瓷 至少赚20万
   仿造分工逐渐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要价越抬越高提及古陶瓷造假,杨静荣教授更愿意用“仿造”一词。“基本上,每个高水平的仿造组织者都会供养两个制瓷环节的技术高手。”杨教授举例说,在景德镇,一位仿造高手以每月每人万元的薪酬,分别供养一个专门研究用料配方和一个进行拉坯的技术人员。
   “这样下来,成本也随之增高。”杨教授说,由于高仿瓷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基本上每年两名技术工人合作只能完成一件作品,仅他们每年的工资总额就达20余万元。
   同时,仿造过程的分工逐渐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其要价也越抬越高。例如,将新瓶作旧这道工序,在各地已经成为一个谋生的专业,在仿制企业密集的村镇,可以见到满街涂写的“专业作旧”广告,就像大城市中“刻章办证”的小广告。
   杨教授说:“一件高仿瓷,市场行价约为五六十万元。”除去工人工资、材料费用、租用窑厂等费用,每件高仿瓷的利润至少为20万元。据说,上世纪90年代,第一件高仿元青花的瓷瓶,在国外就拍出了300余万元的高价,其利润率之高可见一斑。
  [古陶瓷造假?手段]
   新瓷配旧器 真价难辨识
   用老锔子、旧底儿蒙人,将高仿瓷打碎当“残片”卖,或老胎新画、废瓷复烧
   -手段1:新瓷老锔
   文物收藏界第一次发现这种手法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件青花瓷瓶被认定为元代器具,在国外拍出300万元人民币。“当时专家看到锔子(用来连接器物的金属两脚钉)是元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的朝代没有问题,后来,经过仔细探访,我们才发现仿制者的这种手法。明代的锔子现在市场上能卖到几百元一个,比几年前的价格翻了好几倍。”杨教授说,仿制者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一般收藏者看到锔子是明代的,就推断陶瓷的年代也为明代,便上了当。
   手段2:新瓷老底
   杨教授自己就曾上过这样一次当。十年前,他在福建农村考察时,当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儿上有贡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窑的非常相似,同样的器物,当时故宫还没有藏品,就买了下来。”回到宾馆后,杨教授仔细观察才发现,碗底儿处有一圈胶,说明是重新粘在一起的。
   因瓷器底儿上的印记落款很难仿制,故一些仿制者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瓷器上将旧底儿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接在一起,烧成新瓷器。
   -手段3:老胎新画
   一些古瓷器表面釉层脱落,将它表层釉刮去后,在老胎上重新上釉,很多经验老到的收藏家都会被蒙住。“比如,清代的人物图案瓷器传世量少,如果在旧胎上绘出这样的图案,一个旧瓶子身价立即翻了成百上千倍。”
   杨教授告诉记者,这样的瓷器在北京的古玩市场“摆着不少”。
   -手段4:冒充残片
   几年前,某古玩城的一家商户称自己在古代窑址里发现了一批被打碎瓷器的“残片”。其他商户一听便纷纷前来购买。
   “没过多久这家商户就关了店离开,我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这些残片是高仿瓷的碎片。”杨教授说,打碎了的瓷片难以辨别其真伪,很容易骗人。
   -手段5:废瓷复烧
   “在发掘整理古代窑址时,经常会见到一些因为炉温没有达到一定温度而烧生了的废弃瓷瓶。”杨教授告诉记者,这些瓶子都是老器物,只要重新烧制一次,能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而且现在的检测手段不易辨别出来。
   [古陶瓷造假?出手]
   伪造出土地 就蒙捡漏者
   销售者将仿制品放入农民家 、墓地,或者运到国外,冒充古董
   -骗术1:农家“埋雷”
   “'埋雷’就是销售者把仿造的陶瓷品放在农民家里,当收藏者到农村收集东西时,由农户卖给他们。这迎合了很多收藏者认为农民手里的东西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真品,在农村能够捡漏的心理。”杨教授告诉记者,销售者现在“埋雷”的地点已经走出了国门,“伊朗乃至欧美的许多国家都能见到这样的'雷’,对待海外回流文物需要小心鉴别。”
-骗术2:虚假出土
   杨教授曾经遇到自称藏有大运河挖出来瓷器的收藏者:“他告诉我,亲眼看见这些东西从河底挖出来,肯定不会有假。”但当杨教授看到这些瓷器时,发现了仿制的痕迹。
   杨教授说,许多销售者会把仿制品放入墓地里,再当着买家的面把东西挖出来。“都相信眼见为实,可眼睛毕竟有看不见的地方。在文物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你看见挖出来,你看见埋进去了吗?以此来讽刺销售者的这种行为。”
   [造假打假?博弈]
   造假者执著
   破解检测仪
   ●X光废了热释光鉴定法
   杨教授曾遇到一些陶瓷仿造者向他咨询购买最新的测定年代的仪器。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研究破解的方法。“每次科技鉴定推出新的技术,仿造者就会想尽办法找到应付的方案。”
   上世纪70年代,英国人发明了热释光法测定瓷器年代。当时被证明测定结果的误差不会超过50年,成为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科技手段。上世纪80年代,一位日本收藏家在洛阳买下一件陶俑,回国后经过热释光测定为1000年前的器物。当这个日本人回到洛阳告诉卖者这个消息时,卖者感到十分疑惑,因为那件陶俑是新仿制的。仿制者请了各方面专家研究,最终了解到,每次经过海关的X光照射后,陶瓷在热释法下测定的年代会增加500年。有了这一秘诀,很多仿制者纷纷效仿。热释光鉴定法被突破,使得研究者手中这些价值百万的精密仪器如同废铁。
   近几年,国家博物馆推出了原料无损测定的新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测定制作原料的成分中是否含有现代化工原料。不久后,仿制者也立即拿出了解决方案:用旧料。
   ●仿制者瞄上最新鉴定技术
   日前,中陶鉴定中心推出了一项新的鉴定方法。这种针对陶瓷釉彩进行检测其脱玻化系数的方法已经引起了仿制者的重视。“就我所知,他们正在寻找这个方法的结果计算公式,希望能够突破。”
   ●链接?专家档案
   杨静荣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1979年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从事文物鉴定工作36年。中央电视台《鉴宝》专家组组长、北京逸仙专修学院教授、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技术总监、国土资源部主办《宝藏》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2002年入选《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博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著,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个人独立专著已出版的有《颜色釉》、《古陶瓷鉴识》、《颜色釉陶瓷的鉴赏和鉴定》等多部著作。
   ●链接?专家支招
   学会看鉴定报告
   杨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有两种鉴定报告,一种是科技方法,一种是鉴定专家。科技方法以国家博物馆的无损鉴定为主,这种方法出具的鉴定报告,只能标示出陶瓷的原料成分是否具有现代化工原料,但并不能就此推定没有现代原料成分就为古陶瓷。另一种方法主要依*专家的“眼学”。所以,专家在业内的口碑很重要。“开具鉴定的专家是否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鉴定能力是收藏者需要考虑的主要方面。”
   不要迷信高科技
   正如杨教授在前面提到的,由于现代古陶瓷仿制的日益高科技化,现代鉴定技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杨教授认为,不应该一味依*高科技手段,我国传统的鉴定手法其实也很有用处。例如,一件出土文物,如果想鉴定,最简单的方法是在上面泼凉水,然后闻是否有墓地的味道,埋的时间越久,土味越浓。
   拍卖会上擦亮眼
   拍卖会是很多收藏爱好者搜集真品的地方。目前北京每年有拍卖会多次,但是杨教授指出,拍卖会上的拍品并不一定是真品,买家需要擦亮眼。
古瓷器的仿制与辨识
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几千年来,古代匠师们创造了无数技艺精湛的瓷器珍品,遗存下来成为文化宝库中的巨大财富。在这些遗物中有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和创新之作,也有后代仿制品,无不表现出高超的制瓷技巧。就仿古瓷而言,早在宋代,当时的几大名窑就有其他地方窑对之加以仿造的情形。元代瓷器中,则仿宋代钧窑和定窑较为突出。尤其明清两代仿前代瓷器更加兴盛,各朝均没有中断过。仿品的制作技术不断更新,有的达到"乱真"的程度,有的甚至超过了原有水平。而不同时代的仿品,又有不同的风格,从而丰富了制瓷的工艺。

清末民初,中外人士搜求历代古瓷者渐多,古董行生意兴隆,因而仿古和造假能手亦相继涌现。上自原始社会彩陶、黑陶,下至唐三彩、五代越窑与宋代各大名窑,乃至明代德化白瓷、山西法花以及明清各朝各代各类品种德景德镇官窑瓷器,几乎无不仿作。而且其中的绝大多数,由于烧造时的用意即在于拿来冒充真品,所以就不但要求"神似",也极力追求每一点细节的"形似",诚可谓处心积虑。加之当时去古未远,匠师们的经验、技艺、工具、环境、修养以至心境都与古人接近,因此,仅就烧造瓷器中的赝品--假古董而言,这一时期的造诣可以说是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总的看来,古今制造仿古瓷的目的无非出于两类,一是发思古怀旧之心,保持传统品种;二是以假乱真,牟取商业利益。前者对瓷器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清康、雍、乾三朝,既是嗜古、仿古之风极盛的时期,也是大量新品种涌现的时期,可见在瓷器发展中,仿古不但不妨碍创新,而且能够促进创新。然而另一方面,从文物收藏和鉴定的角度看,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只要是仿制品,就会给我们今天造成困难。特别是古代那些技艺精湛的仿品,即便制作者当初的用心完全纯正,也不能排除后人利用其仿作来假冒真品,牟取暴利。

近年以来,瓷器已成为世界各国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所藏中国文物中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品种。特别是今年来,古瓷的拍卖价格持续上涨。诸如宋代各大名窑、元青花、明永、宣、成、清康、雍、乾等明清官窑瓷器精品的拍卖价,动辄以十万、百万美元计,因此又进一步掀起了中国瓷器的"收藏热"、"走私热"、"仿造热"。其中,当然就难免真伪羼杂,泥沙俱下,令真正的瓷器爱好者感到无所适从,莫衷一是。因此,为了辨别真伪,就须系统学习文物鉴定的基本知识,掌握各时代瓷器的不同特征,同时还须了解仿制品包括赝品制作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殊规律,以免入其彀中。

大体讲,瓷器鉴定主要是从器型、纹饰、胎釉、款识这样几个方面入手。器型方面,应侧重对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仅举玉壶春瓶为例,自宋代始创以至晚清民国,历朝均有制作,而风格却代有变迁。如清雍正时仿明宣德青花玉壶春瓶,虽然制作精工,但其余姑置勿论,仅造型一项的微妙差异亦可略见端倪。整体风格外,对于不同器物,还要从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器里等各个局部加以观察,看看各时代有何异同。若能经常把玩和测量古瓷的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十分有利。

纹饰方面,也同造型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题材内容、装饰手法抑或工艺技术,不同时期的纹饰均有不同的表现,成为瓷器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例如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晕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后代仿品都不能准确再现。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来刻意仿效宣青的效果,但因钴料不同,就无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病。又如成化斗彩纹饰中"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衣纹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著单衣。这些微妙的时代特点,往往为后世仿造者所忽略。至于施彩工艺的演变,如成化斗彩中独具的姹紫色和不施黑彩;明代及清初红彩均为深枣皮红色;明代绿彩多显黄绿色;粉彩是于康熙中晚期才出现的;此类知识必须具备。另外,纹饰图案所表现的画风和笔法,也特别值得注意。如后仿清前朝珐琅彩、粉彩、五彩、斗彩等器物,运笔常显拘谨、稚嫩、生疏、滞断,或图案层次不清,无生动感。还有的纹饰过于细腻,亦足以引起我们的怀疑。

胎釉方面,胎为骨,釉为衣。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入手,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因时代淘炼方法有别,明代以前较之清代、民国、胎土中含金属杂质为多。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可见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而后仿的清代、民国胎体,却均因淘炼过细,没有这种氧化斑,成为赝品致命的破绽。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或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为清末民初仿品所不能及;而很多日本仿中国明清瓷器,其胎质烧结瓷化的程度又过高,以指轻扣,发声清越,就仿品之逼肖而言,亦成缺陷。至于鉴别釉面,主要应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层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器足釉面与器身釉面多不一致;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与请雍正和晚清、民国时期后仿器的小波浪纹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紧密感,出现硬亮青釉,浆白釉,并有破泡现象…..凡此种种,各自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对于识破伪品最具说服力。另从釉面的新旧光泽看,很多作者故弄玄虚,将仿品釉面作旧:土埋、打磨、药滑、茶煮、浆沱,甚至稍加损破,以示出土状。然而这些不自然的作旧光泽,绝无古瓷那种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酥光"现象。

最后,款识方面,历代更是千差万别。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瓷器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还应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总之,辨识瓷器真伪,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同时,也要防止草木皆兵,对所见器物一概乱加猜测。欲提高鉴定水平,首先应多看真品,其次也可以选出一些典型的伪作赝品,经反复对比,切磋揣摸,积累经验。如此,对瓷器的真伪、年代,才能作出真知卓见的判定。  古陶瓷鉴定专家:五招就看穿假古瓷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陶瓷鉴定专家叶佩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金华的个人收藏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叶佩兰祖籍金华,尽管自小不在金华长大,但她对金华的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多。金华早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烧制陶器,婺州窑更是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盛誉,特别随着近几年来的古瓷收藏热,婺州窑再次受到世人的关注。有着40余年从事古瓷研究的叶佩兰认为,金华作为婺州窑的发源地之一,比其他地方来说,收藏类似的古瓷更有独特的地利条件。鉴赏会期间,仅市民拿来请专家鉴宝的器物中,瓷器就占了2/3。
   叶佩兰说,瓷器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之一,在我国历史上曾数次出现发展高峰。但目前大量赝品充斥市场,因此,如何辨别真假瓷器很有必要。
   收藏古瓷,首先要对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状况有所了解,因为各个时期陶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征,无论在造型、花纹、胎釉、款识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存在一个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这是鉴别古陶瓷的基础。鉴别时可以从器形、胎质、纹饰、款识、底足等五个方面进行识别。
   一看器形。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如此次鉴宝会上的第一件宝物——兰溪一位藏友提供的宋代白瓷碗,敞口平底造型、碗中刻花浮雕莲瓣纹都体现了当时的审美风格。加上宋代生产白瓷窑系多见,但在色泽上偏黄,这是与其他时期白瓷最大的不同之处。
   二看胎质。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胎骨的质量越往后期,质地越细腻,上釉的工艺方法也越多。这使得每个时期烧制的釉彩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三看纹饰。瓷器上的纹饰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这就需要藏者对我国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四看款识。款识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着某某皇帝的年号等,有“官窑”款、“民窑”款之分。这些款识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样。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五看底足。因各时期的烧制工艺不同,在烧制时支撑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着明显的差异,底足因为有支撑物,凹凸点不同,有的上釉、有的无釉彩。这些都是鉴别瓷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叶佩兰说,要把握上述五个方面,所要涉及的知识内容是方方面面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实践,特别是时下一些“高仿”古瓷的出现,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就需要多看,看书、看实物、看真品也看仿品;通过到博物馆、文物商店,逛古玩市场,多摸多看多学。一些有经验的收藏大家,在鉴定一件古董的时候,只要把它拿在手里摩挲一会,就能把这件器物的真假和价值估摸得八九不离十,就是这个原因。  古玩商自揭黑幕 文物造假水平惊人
“现在沈阳古玩市场上,95%以上的古玩都是赝品,文物造假风越来越盛。”采访中,一位进入此行30多年的业内人士张先生向记者透露,和外地一些古玩市场相比,沈阳古玩市场造假风比较严重,甚至不少拍卖行都混入了大量赝品,成为赝品集散地。

  利润驱使造假盛行

  在盛京古玩城,一个专门经销瓷器和杂项的古玩店主对记者坦言,他店内的东西从上万元到几百元都有,绝大部分都是现代仿品。“一般都是卖给不懂货的外地人,就算发现有假,事后来找也不认账。要是认识的行里人来淘货,给他们看的就是另外的货物了。”分析沈阳古玩市场造假盛行的原因,沈阳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李晓旭表示,主要是古玩市场利润十分惊人。

  拍卖市场上基本是一年升值30%—50%,有的文物过两年再拍,就能升值一倍,这种情况自然刺激民间收藏越来越火,但经过近30年市场运作,有品质的文物已经不多了。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造假产业自然越来越兴旺,所以市面上所谓的文物商品大量是仿制的, 真品只能越来越少。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和专家一致认为,大量赝品充斥市场对正常的艺术品交易造成了极大冲击,藏家不愿出货,买家望而却步。

 造假水平令人惊讶

  1月5日,在张先生的介绍下,记者与古玩市场上一个专门经销赝品的叫老孟的人取得了联系。因为是熟人介绍,老孟对记者坦言,他以前就干过古玩造假这一行,后来收手不干了。据他讲,他现在店里卖的货90%都是赝品,就连20世纪初民国时期的古玩都没有。他一般都是从兜售赝品的小贩手里进货,而这些小贩则直接从造假者手里进货。“有的是沈阳本地人造的,有的是从外地而来,像这种古钱币,就是我从天津杨柳青个人开的小窑里上的货。”

  沈阳的造假队伍到底有多大?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沈阳从事文物造假的至少在百人以上,这个数字还是保守的,而其中高手也有10多个,他们通常都有专门造假的窝点,而且水平很高,在胎质、色彩、纹饰等各方面完全可以以假乱真,就算行家也很难辨别真伪。张先生就曾去过位于于洪区的一个制作点买过高仿品,对于其造假水平,张先生都感到佩服。“一间小破屋,一个小炉子,就能做出逼真的高仿品,你真是不服不行。我当时一下子就买了3万多元的货,做得太精致了!转手就卖了20多万。”

  古玩造假组织严密

  对于记者提出介绍造假者给记者的要求,张先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们这个圈里的人互相都认识,我不能'卖’了人家啊!再说就你这样一点不懂古玩的,想见也见不到!”据他透露,这些造假商十分警惕,没有熟人介绍根本搭不上线,就算与他们取得联系了,对方也会就古玩方面知识攀谈半天,如果没这方面知识,根本无法取得对方信任。

  据张先生讲,随着造假产业的兴旺,造假者的分工也不断细化,这些造假机构组织严密,分工越来越细,销售渠道固定。他们之中有专门负责制造赝品的,有负责联系买家的,一些大的造假者还雇人负责去经销商处兜售。

  造假市场从过去的个体造假变成了团体造假,从生产到出货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化链条。“有时候这边刚出土一件宝贝,没过三四天就出来仿制品了。”据业内人士讲,造假者内部组织十分严密,做工精美的高仿品都销往海外,而中、低仿品则更多地流入了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