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从智汇广场 自住: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1 20:02:46

    一、我国住宅产业化历程的简单回顾
    我国于1994年正式提出住宅产业化概念。但在此之前我国曾出现过两次建筑工业化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当时在全国建筑业推行标准化、工业化、机械化,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在构件工厂化、中小型建筑施工机械、预制装配式工业厂房、砌块建筑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第二次是六七十年代,我国广泛借鉴各国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改进标准化设计方法,提高构配件生产能力,发展新型建筑体系和建材,在施工工艺、建筑能力和建筑速度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没有很好地研究解决,使得当时生产出的建筑产品(如当时在全国很多地方建造过的预制板房屋)普遍存在产品单调、灵活性差等问题,以至于到今天,有一部分人听到工业化住宅会联想到预制板、预制梁房屋,并与质量差、不安全、造价高等联系起来。
    这两次建筑工业化浪潮对于提高我国建筑工艺水平和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最后并没有象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真正实现住宅产业化。这虽然与当时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水平落后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以至于直到90年代初,我国的建筑技术都没有实质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在1994年国家九五科技计划国家2000年城乡小康型住宅科技产业示范工程中系统化地制定了中国住宅产业化科技工作的框架,从而使住宅产业化在科技和示范工程的层面上得以确定和实施,标志着住房产业化的进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4年后国家陆续下发了一些政策文件来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比较重要的有:(1)建设部在1996年发布了《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大纲》,提出了利用20年的时间,分3个阶段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实施规划;(2)国务院办公厅在1999年转发了建设部等部委《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和实施要求;(3)建设部在199912月发布了《关于在住宅建设中淘汰落后产品的通知》,对技术落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品和部品,如螺旋升降式铸铁水龙头、9升以上冲水量座便器、 部分规格的实腹和空腹钢窗等实行了强制淘汰,同时规定沿海地区和土地资源稀缺地区的大中城市,于20036月底之前停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这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相关部品、材料的技术革新和产品换代。(4)建设部颁布了《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管理办法》,及《住宅性能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等配套文件,在全国范围开始试行住宅性能认定制度,引导各地不断提高新建住宅的性能。
    在发布和落实上述政策文件的同时,建设部还加强了住宅产业化推进实体建设。一是在19987月组建了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具体负责推进中国住宅的技术进步和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使住宅产业推进有了组织上的保障。二是确定了天津二建钢-砼结构住宅产业化基地、北新房屋薄壁轻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基地、海尔集团和正泰集团等7家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力图通过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带动住宅产业化发展。此外,建设部还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始合作,将住宅性能认定与住宅信贷、住宅保险联系起来,以促进住宅质量的提高。
    二、对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状况的评价
    对照住宅产业化的定义,我们从五个方面对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1.住宅产业化所需的市场化基础已基本具备
    多年以来,我国的城镇住房体制改革一直是沿着市场化的导向进行,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城镇住宅的市场配置体系基本建立,住宅市场基本形成,成为居民获取住房的最主要的渠道。即使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经济适用房,也完全走出了过去福利分配模式,在对供需双方给予必要补偿或限制的前提下,引入了一些市场化的手段。市场配置体系的建立,不仅为城镇居民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按照自身需求在住宅市场上自主地购置或承租住宅提供了可能,而且为住宅的供给方(房地产开发商等)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工艺水平和改进生产方式提供了动力。
    2.住宅产业的科技含量仍处于较低水平
    伴随着住宅产业化的推进,我国在住宅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特别是北新建材等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中,在建筑材料、结构体系及施工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说我国住宅产业的科技革新速度还比较低。一是研究成果数量不多,层次水平不高,并且成果的结构也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住宅建筑规划设计、质量性能、新材料(尤其是装饰材料)和建筑设备等方面。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一些试验研究还不系统。二是成果转化率低,许多研究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的甚至没有转化成产品,更形不成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如有些结构体系研究较为系统,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不够普遍,甚至尚属空白。
    3.住宅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尚未形成
    在几年的住宅产业化推进中,部分部品实现了系列化、规模化生产,如整体厨房、整体浴室等被越来越多的住宅所采用。但总体上说我国住宅工业化生产体系还没有形成。
    (1)部品化、标准化和通用化水平较低。建筑材料制品的生产与供应还停留在原材料供应的概念上,形成的产品种类少,经常出现有材料,无制品;有制品,无产品的现象。
    (2)住宅的建造方式仍以现场施工为主。多年来我国住宅建设一直采用现场浇灌式的施工方式,生产的流动性差,工作环境差,手工操作多(尤其在广大农村,建房还是以手工砌筑的方式进行),体现为高度的分散生产和分散经营。带来的结果一是建筑周期长。二是劳动生产率低。三是住宅质量难以控制,损失浪费也比较严重。
    4.住宅企业间缺乏有效的社会化协作
    我国住宅产业粗放型的经营造成产业技术门槛低,巨大的市场需求又产生了较高的利润率,不断诱使新的厂商进入住宅行业,致使整个行业的平均经营规模较小,住宅产业链上的企业(包括发展商、承建商、材料及部品供应商,以及设计单位、中介等)大都是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产业的集中度过低。
    5.住宅产业距可持续化发展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住宅产业还没有完成从传统的粗放型集约型转变,其发展还主要依赖于资金、人力的投入以及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据初步测算,我国住宅建筑用钢占全国用钢总量的2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7.6%,城市建成区用地的30%用于住宅建设.,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使用中消耗,住宅使用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若再考虑加上建材生产和建造的能耗,住宅总能耗约为37%左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住房市场化的改革不仅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住宅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居住条件的改善,而且为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住房的市场配置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住宅产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住宅需求与落后的住宅生产方式的矛盾。如果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住房产业发展的重点是住宅体制的改革和住宅市场的建立,本世纪住宅产业的重点则在于住宅产业化的推进。
(本文摘自《2007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阶段成果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