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中学通州分校:郑家兰的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1:15:24
出口成对  
                少年的郑家兰考中廪生后,由于家境清贫,不得不外出教书,帮助家庭维持生计。
        他身材矮小,挑着行李,不伦不类,不像一个教书先生,倒像秀才的书僮。聘请他到苦竹坪任教的村民他这个模样,十分惊讶,甚至有人怀疑他的学问,提议来考考他。郑家兰笑着说:“请出题。”
        村民说:“我们村中有座盘谷居,就以'盘谷’二字为冠首作联吧!”
        郑家兰看了看周围群山环绕,沟壑纵横,山清山秀,风光迷人,顿生灵感,随即应声答道:“盘山环廓银峰秀,谷水朝堂玉镜清。”
        其答对对仗工整,意境优美,村人不再小看郑家兰了。此联至今仍为该村所珍藏。

资助入学

        郑家兰少年家贫,家里无钱供他读书。一天,他在路边放牛,恰巧乡绅梅川老叔经过这里,见他生得容貌清秀,活泼伶俐,便问他正当学龄,为何不入塾念书?郑家兰答道:“小侄羡慕读书如饥似渴,但家贫而力不从心。”
        梅川老叔见郑家兰对答如流,伶牙利齿,认定必是天资颖慧,前途无量,有意加于培养,便对他说:“你如有心求学,我明天带你入塾读书可好?”郑家兰喜出望外,高兴地说:“蒙老叔提携,小侄自当励志力学,不负培育。”
        翌日一早,梅川老叔就到郑家兰家里,亲自带他入塾就读。郑家兰就读的容水公家塾离他的家很远,需步行七八里路,他早出晚归,从不缺一节课。
        郑家兰入学之后,真是如鱼之得水,日夜奋志攻读,刻苦钻研;加上他天赋聪颖,过日不忘,成绩优秀,学业锐进。

上殿面试

        嘉庆年间,郑家兰上朝赴试,果然金榜题名,中了进士。他没有财物贿赂当权者,便遭到当权者串连数十名举子联名投诉,说郑家兰无才无德,只因与考官郑怀进是宗亲关系,才能得中,请求革掉其功名。一时间朝野议论蜂起,京城轰动。皇帝闻知此事,宣旨召见郑家兰,要当殿面试,以辨真人才还是假人才。
        郑家兰身着青袊,俯首上殿,叩拜皇帝。皇帝见他身体瘦弱,其貌没有“官相”,心中已是不悦,不禁脱口而出:“山中柴,有皮无骨烧火棍。”
        郑家兰应声对曰:“崖上竹,钢筋铁骨撑船竿。”
        皇帝又曰:“草萤有耀终非火。”
        郑家兰对曰:“荷露虽圆岂是珠。”
        皇帝微笑的点点头,对大臣们说:“有人说郑家兰的功名是因关系得来的,你们也来考考他吧!”
        钦差大臣满邦昌早对郑家兰有成见,因此不怀好意地说道:“出水哈蟆穿绿袄。”
        郑家兰毫不客气地回敬曰:“落汤螃蟹着红袍。”
        满邦昌气得咬牙节齿,但又没有才学可回击郑家兰,只得以眼示意皇帝之弟、官拜内阁大学士成亲王,叫他也来奚落郑家兰。成亲王在朝廷中与满邦昌同党,但胸中也无墨汁,搜索枯肠,才想出这样的句子:“敦谓犬能欺得虎。”
        郑家兰针锋相对,自信地对出下联:“安知鱼不化为龙”。
        都察院监察御史、主考官郑怀进暗地里叫声:“对得好!”他为了激励郑家兰冲破阻力,通往直前,便念道:“踢破磊桥三块石。”
        郑家兰理解恩师的一片苦心,表白自己不惧权威的心态:“劈开出路两重山!”
        皇帝见他们对得没完没了,便以“君臣之道”作了总结:“良臣待君主,当效犬马。”
        郑家兰对皇帝充满感戴之情,对曰:“廉吏爱庶民,必察鸡庐。”
        皇帝见郑家兰对答如流,才华超群,龙颜大悦,又想观察他的仪表举止,命他进三步。郑家兰昂首阔步向前走三步。接着又命他退三步。他腿有点跛不能退,退即倒地,便跪下奏道:“万岁,退不得!”
        皇帝万万想不到郑家兰敢于顶撞自己,便大怒的问道为什么退不得?说不出理由就是逆旨当斩!
        郑家兰从容奏道:“学无止境,读书人只有前进,没有后退,这是气节攸关。”
        皇帝又问:“出自何人箴言?”
        郑家兰答曰:“《后汉书》有云:'务进者趋前而不顾后’。”
        皇帝哈哈大笑,称赞地道:“捷才,真是捷才!朕不用再试了。你是真人才,而不是假人才。”遂钦点他为翰林院庶吉士。满邦昌、成亲王都面面相觑,无可奈何。

带皇姨上京

        郑家兰金榜题名,好不春风得意,笑逐颜开,他跟皇帝请假,准备衣锦还乡省亲。
        此时,碰巧一个深受皇帝宠爱的妃子病了,且病得可不轻啊!只见她面黄肌瘦,茶饭不思。皇帝痛在心里,急在心头,急忙召集太医前来诊治。太医们尽是庸医,虽然用尽宫中最好的、最贵重的药物,但皇妃的病都却没有丝毫起色。皇帝一怒之下,杀了几个太医,以来“杀鸡儆猴”。
        太医中有一个姓姚的,跟皇妃同乡,心想若治不好皇妃的病,早晚都是一死,倒不如冒死探访皇妃,或能了解真正病因,方能对症下药。他用重金收买皇妃的的贴身侍女,亲自去见皇妃。
        原来皇妃得的是“心病”。皇妃的胞姐嫁给朝中一大臣为妻,大臣在一次朝议时无意中得罪了皇帝,龙颜大怒,被贬往潮州当知府,其姐随夫到潮州赴任。因姐妹情深,一别数载,全无音讯,妹思姐心切,而悒郁成疾,最后竟一病不起。姚太医探知皇妃的“病因”后,又冒死禀告皇帝。皇帝爱妃心切,急忙欲召皇姨进宫,使她们姐妹团聚。皇帝知道郑家兰是潮州府人,正欲回乡,于是,亲笔签署皇令,限郑家兰三个月之内扶送皇姨上京。
        郑家兰归心似箭,一路上快马加鞭。因奔波劳累,受点风寒,到南京驿馆时就病倒了。一晃已溜去了一个多月。一天,郑家兰猛然想起自己还身负皇命,大喊一声:“糟了!”他推算从南京到潮州路程,一个月时间不知能否赶到,别说是还要带皇姨上京。他一下子就慌了神,心想完成不了任务,就是欺君大罪,怎么办呢?突然,他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或许能替他旋转乾坤……
        这个人就是郑家兰的好友,叫谭夫子,是一个至诚君子、地方名士,留隍葛布村人。郑家兰未上京赴考之前,曾执教于潮州韩山书院多年,岭南之秀,多出其门下。府大人是个惜才之人,多次邀请郑家兰和谭夫子到府里做客。府大人的夫人,即皇姨,对他两人也是尊重有加。郑家兰突发奇想,自己既然完成不了任务,何不委托现在潮州的谭夫子替他完成呢?尽管这样做也有风险,但当是“死蛇当作活蛇打”了!
        于是,郑家兰以十二万分之火急的鸡毛信寄往潮州。鸡毛信马不停蹄地一个驿站接着一个驿站,以最快的速度送往潮州。
        谭夫子接到郑家兰的鸡毛信后,不敢缓慢,要带皇姨上京。府大人虽感突然,但也无可奈何,除了跟夫人依依惜别后,没有再说什么。
        皇姨跟随着谭夫子从饶平沿水路登程,一路上日夜兼程,终于在限期之内赶到京城。姐妹相会,喜出望外,皇妃的心病也就好了。皇帝十分高兴,欲奖赏郑家兰,但皇姨说,不是郑家兰带她上京,而是谭夫子!
        皇帝顿时大怒,欲降罪于郑家兰,郑家兰说:“孟子《离籹》章句上篇有'男女授受不亲’之句。臣深知此为大忌也,故臣斗胆请友人代将皇姨扶送上京。”皇帝见郑家兰说得也有道理,但最重要的是皇姨已安全抵达京城,皇姑的病也好,所以也不相给郑家兰扣上“欺君之罪”帽子,只是把他贬往南峦之穷乡僻壤,福建邵武县当县令,而谭夫子却得到皇帝的器重,留在朝廷做官。

离奇审案

        郑家兰刚调到邵武县当县令时,有兄弟俩因祖辈遗产,谁都不让步,闹得鸡犬不宁,最后动起了刀斧,双方都投诉于郑家兰,并分别暗中送银子贿赂,郑家兰不动声色地都收了起来。兄弟俩各自暗中欢喜,认为此次官司定能打赢。郑家兰亲往其家详察,又向邻里、乡绅了解情况,知道他们以前曾几次投诉,均因县官受贿而未获公正判决。他决定用巧妙的方法,激发兄弟俩晓以“兄弟本是同根生,亲情犹如左右手”的道理,此案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审案时,郑家兰不问青红皂白,将兄弟俩用一副锁链一人一手锁在一起,另一副锁链将一人一足连在一起,便不再审理,拂袖返后堂而去。兄弟俩垂头丧气,自认倒霉,又碰上一个不讲道理的贪官。两人因各有意见,一夜无话。
        直到半夜,弟弟要解手,但两人锁在一起不能走,只好忍耐。可是时间一长,再也忍耐不住了,只得厚着脸皮说:“哥呀,我要解手。”
        哥哥装作听不见。弟弟又说:“俗话说,急屎'究’(缩),急尿休。哥呀,我宁愿家产不要,只要你救我一命!”其兄忍俊不禁,嘻的一声笑了。这一笑,两人火气都消了,便一同去解手。
        回来后,哥哥望着弟弟那失神的眼睛和憔翠的脸庞,回想起以前家中处理事情时弟弟总尊重哥哥,今天因为祖业,作为兄长一点忍让也没有,心里顿觉十分惭愧;弟弟也想起小时候家里有点好吃的,哥哥总让给弟弟,为自己没有让步而后悔不己。这时,哥哥拉着弟弟的手颤声说:“弟呀,哥哥对不起你。”弟弟也动情地说:“是弟对不起你呀,请哥哥原谅!”兄弟俩抱头大哭。
        暗中观察的郑家兰大喜,从后堂走出来,哈哈大笑,对他们道:“本县把你们手足锁在一起,就是暗示兄弟犹如手足。兄弟情同手足,岂能自伤手足?多一些宽容忍让,兄弟会更加和好,家庭会更加温馨,社会会更加和谐,何乐而不为呢?现在你们懂得了这一道理,此案也不用再审理了,我放你们回去,合理分了家产就好。”说罢又将两人行贿的银子如数退回。
        兄弟俩深感郑家兰用心良苦,回去之后,把贿赂的钱买了另一处住宅,兄弟俩和和气气各分一处,自此以后,他们重归于好,妯娌和睦相处,一时传为佳话。

含冤自尽

        郑家兰上任邵武县县令不久,恰逢灾荒,饿死不少人。他将灾情如实上报,可是迟迟得不到批复。面对百姓啼饥号寒,饿殍遍野,他感到朝廷对百姓疾苦漠不关心,十分气愤。于是下令打开邵武县所有的官仓,分粮救济饥饿灾民。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但也解决了群众半月或一月的口粮。上司闻知大惊。恶意之人纷纷上表,诬告郑家兰无视国法,擅自开仓收买人心,中饱私囊。
        皇帝不加调查,不问情由,立即下令将郑家兰处斩。郑家兰眼见百姓获救,死也暝目,便服毒自尽。皇帝闻讯,没有一点哀怜之心,反而认为他是畏罪自杀,又下令将他的棺材加上十三重锁,不准埋葬。
        两年后,郑家兰的一个门生当上了御史,他深知恩师清正,蒙冤受屈,便千方百计为他翻案,皇帝派了钦差大臣下去查访。钦差先到邵武县询问,百姓纷纷反映郑家兰在邵武任职期间,勤政爱民,为官清正,关心群众疾苦,是一个好县令,还咸称他为郑菩萨。钦差又到郑家兰家乡察访。当一行走到九河岭顶,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村妇,正在割山草,便上前问路。那村妇一听郑家兰名字,面色凄楚,说不出话来,只用手往岭下的村庄一指。钦差认为她是哑巴,只好随她指的方向走到村里。
        乡绅见钦差前来,急忙派人四处寻找郑家兰夫人。这时候,郑夫人正好挑着山草回来。钦差一看,不禁愕然,原来郑夫人就是刚才在岭上遇见的那个妇人。
        乡绅叫郑夫人换衣服迎接钦差。郑夫人翻了半天箱子,竟没有找到一件象样的衣服可换,只好洗去手脸尘垢,系上出嫁时用到今的围裙,牵着衣不遮体的儿子去见钦差。钦差看到这情景,又看到他的家是土砖砌成的破屋,家中尽是破物残件,心里感动至极,心想如此清寒家庭,何来私囊饱满?此案必是错案冤案了。
        钦差回到朝廷,将察访详情如实申奏。皇帝听后感叹万分,立即下令为郑家兰平反冤案,并准予棺材开锁,在邵武县官葬。后来,皇帝又赠一横匾,上书“太史第”,悬挂于郑家兰家的大门上,这块横匾还保留在郑家兰故居。         本文来源:留隍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