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三中校歌mp3:说文解字系列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9:39:43

说文解字·年

探源解义:甲骨文“年”字的上部是“禾”,下部是一个“人”,整个字是一个人的头部顶着“禾”的形状,象征着禾谷丰收的情形。有学者认为,“年”字描绘的是古代人民庆贺丰收的丰收舞。不管怎样,“年”始终与丰收有关,而其本义即是“禾谷丰收”。由于古代北方的农作物多是一年一熟,所以西周中期开始,人们便以“年”纪岁,一年表示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由此引申出岁数、年纪等意思,例如“年轻”“年龄”等。人们也用它来表示岁月,例如“豆蔻年华”等。

汉字智慧:年复一年,岁月如梭。人们如果把每一年都紧紧地抓在手里,好好地利用时间,就会如农民收获庄稼一般,拥有丰盛的收获。  

说文解字·共

探源解义:甲骨文和金文的“共”字,像一个人双手捧着一块玉璧之类的东西。玉璧等贵重之物,常用来作为宗庙祭祀的供奉之物。也有的学者认为“共”字上部的“口”不是单指玉,而是器具的代表。小篆中的“共”字进行了线条化,但其双手捧起器具的形象仍然很明显。发展到后来的楷书阶段,上部的器具讹变,下部的双手变成了两点。《说文解字·共部》中解释:“共,同也。从廿、廾。”许慎认为“廿”是众多的意思,共为众手齐举的意思。这里很明显是“共”的引申义,从“共”字起源来看,其本义为双手捧起器具供奉于前,后来引申为环抱、拱卫和供给等义。因两手同捧一物,又引申为共同、在一起、一齐等义。

汉字智慧:人生于世,无论是面对困境还是顺境,都需要一种休戚与“共”的观念,都需要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坚持,才能保障共同的利益,实现共同的目标,完成共同的愿望。  

说文解字·行

探源解义:“行”的甲骨文像是一条路,分出两个岔道。金文与甲骨文几乎相同,只不过岔道变成了直路,看起来像是一个十字路口。而小篆体的象形意义被极大地削弱了。《说文解字》中解释:“行,道也。”指出了“行”的本义为道路,根据这个意思,“行”引申为排列,通常直排为一行。在古代军队的编制中,二十五人为一行。后来,“行”直接代表军队,例如说某人“出身行伍”。“行”字又由单指军队变为指代社会职业,如“三百六十行”。为了方便起见,人们将“行”字动用,念作“行”(xíng),表示“走”的意思,例如行军、远行;由“走”衍生出活动、举动、办事,例如行为、行动;由“行为”再引申出品德之义,例如品行、言行。此外,“行”还有将要、能够的意思,例如行将就木等。

汉字智慧:俗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获得知识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读书,一条是实践。“行万里路”就是所谓的实践。李白、司马迁、沈括、徐霞客、李时珍都是行万里路,躬身实践,才有所大成。

  

说文解字·衣

探源解义:甲骨文中“衣”字看起来像衣服的样子,上边的“人”字形像是衣领,两边开口处是衣袖,下边交叉的是衣襟。其金文、小篆的字体演变没有脱离甲骨文的原形,但衣襟向右拐。“衣”字经过隶变后,原本的象形意义被淡化。《说文解字》里解释:“衣者,人所倚,以蔽体者也。”其本义就是用来遮住身体的东西,后来还引申为像衣服的东西,例如“糖衣”等。“衣”还用做动词,表“穿着”,例如“衣锦还乡”。“衣”还作为偏旁部首使用,如果放在字的左边,就写作“衤”,如“衬”“初”;放在下部写成“衣”,如“袭”“裘”。

汉字智慧:“衣”是蔽体之物,展现了人的荣辱观。人们从有了想掩盖身体部位的意识开始,就已经知道所谓的“荣”与“辱”。人知耻就会纠正自己的行为和语言,知荣就会变得上进。 

说文解字·因

探源解义:“因”的甲骨文像一个人坐在一块方形的车席子上,它的本义就是“茵”,指坐垫、车垫。“因”的金文和小篆字形都没有太大改变,隶变之后即为今日所用的“因”字。不过,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另有解释:“因,就也,从口大。”这里说“因”是会意字,以口、大取“能大者,众围而就之”之意。所以,“因”的本义为“依靠”“凭借”,引申有“因袭”“沿袭”“原因”等义。

汉字智慧:佛教讲,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人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如果做了违背道德之事,必定会对周围一切产生坏的作用,几经周折,终会反馈给自己。  

说文解字·朋

探源解义: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朋”,像是两串贝壳挂在一起的形状,其本义就是两挂贝。“贝”用作商品交换的媒介后,人们将它称为“货贝”。古代以贝五枚为一挂,两挂为一朋, 因而“朋”是一种货币的计量单位。到了小篆时期,“朋”经过讹变,完全失去了原本的样子,一直发展到楷书,再也看不出两挂贝的形状了。“朋”由两串紧密相连的货贝组成,以此比喻关系密切,故后来“朋”字多用为朋友之义,又指党羽、同类,引申为比附、勾结之义。后来人们就把同甘共苦、志同道合的人称为“朋友”。

汉字智慧:现代人面临着一种情感的荒芜,想要付出,却又害怕被伤害。朋友,是一个让人感觉温暖的词汇,可以称得上朋友的人,都是值得我们真心相待的,不妨推心置腹,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的心不再荒芜,绿洲出现了。  

说文解字·春

探源解义:甲骨文中的“春”字,形体是两个“木”、一个“日”、一个“屯”,其中“屯”既是“春”字的声旁, 同时又是草木嫩芽的象形。“春”的金文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两“木”到了上面,下面是左“屯”右“日”;小篆字形则是左“日”右“屯”。“春”字隶变以后,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来了。“春”的本义为“阳光普照、草木丛生”,这种景象只有在一年之首的春天才能看到,后来便以“春”作为一年四季的第一季节名,大约在农历的正、二、三月。所以,“春”有“生机”等意思。

汉字智慧:民间有句谚语:“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青春就如同人生的春天,珍惜宝贵青春,人才能创造出奇迹;浪费青春的人,除了惭愧之外,将一无所得。   

说文解字·冬

探源解义:甲骨文的“冬”字不是真正的“冬”,而是“终”字。“冬”与“终”在古语中相同,商周甲骨文卜辞里都将“终”作“冬”使用。甲骨文中的“终”字像一挂丝线已经用到了尽头,表示终极、终结之意,它是个会意字,表示东西、时序已经终了,继而表示进入一年四季之末——最寒冷的季节。金文的“冬”字,字形像太阳被锁在一间封闭的房子里,表示冬天是寒冷的。“冬”的本义是寒冷,后来用作最后一个季节的名称,  阴历十月至十二月为冬季。

汉字智慧:古人云:“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人经过“寒冬”的锤炼,锻造了刚强的意志和筋骨,抖擞了精神,才会奔向一个更好的春色人生。   

说文解字·口

探源解义:“口”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字形没有太大的改变。到了今日,“口”仍然是四四方方,只不过少了嘴边的两个“笑窝”而已。《说文解字·口部》中有云:“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意思是说,“口”是人们用来进食和讲话的器官,故有口为出纳官的说法。人们吃东西要用“口”,说话也要用“口”,如果这“口”字出了问题,可真是“有口难言”“食不下咽”了。后来,人们凡是造与“口”有关的字,皆有“口”字旁,如吃、喝、喊、叫、唱等。除此之外,古人和今人都喜欢问一句:“您家有几口人?”一人只有一张嘴,一口当然就是一个人,所以“口”又被作为量词。

汉字智慧:俗语有云:啄木鸟治树,全靠一张嘴。会处世的人,只要一开口,就可以解决很多生活难题。但有时候我们不必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嘴上“得饶人处且饶人”,生活自然能变得和谐而幸福。就像毛泽东同志曾说的:“牢骚太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摘自《中华汉字智慧金典》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上官紫微、王艳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