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车牌3连号多少钱:伟胜教育视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21:46
著作9.1:班级案例:共创精神家园,提升生命质量     2006-09-22 11:06:00, 华东师大 李伟胜, 20663, 1/1029, 原创 , (0)       

共创精神家园,提升生命质量

  ——对某初中实验班班级建设的个案研究
  李伟胜

  自1999年秋季开始,某实验学校就开始参加“新基础教育”的推广性研究;该校一个初中班级,即当时的六(三)班,成为这项研究的实验班。这个班最初是经过随机抽取学生组成的,但该班的起点却在全年级中居后。一方面,多门课程成绩比较落后,尤其是语文学科成绩更是居于平行班的末位(六年级时,平行班共8个;到七年级时,有一个班被解散,平行班变为7个)。另一方面,整个班级的精神状态显得比较散漫,缺乏一种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在开始成为实验班时,同学们都觉得很光荣,也很认真努力;但过不多久,新鲜感没有了,问题也出现了。尽管在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采用过“岗位轮换制”、“一日班主任制”等做法,也有过“班级群星栏”、“每日一评”、“生物角”等方面的安排,但最初就出现的一些现象尚未根本改变:同学们对于班级事务比较麻木,对于教师要求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参与班级活动的希望缺乏呼应……。在任命钟凯今老师为班主任之后,尤其是在2002年春季之后,班级建设研究逐步得到加强。其后,在师生共同努力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得以展现出蓬勃的活力,逐步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氛围和团结进取的班级形象,也在学业及诸多教育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初中毕业时,同学们带着优秀的成绩,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新的生活,并在新的环境中有了更多令人欣喜的表现。
  
  一、初始状态分析
  
  在七年级第二学期,通过以华师大研究者的身份每周至少半天与学生一起上课、多次参加他们自己主持的主题班会和与三位实验教师的持续交流,我了解到,尽管班级正在发生着许多积极的变化,但仍存在着一些需要改变的情况:
  1、个体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较为缺乏。例如,从表面上看,同学们都知道应该独立学习;但实际上,有一些同学竟经常在早晨到校后找别人抄作业。在一次问卷调查中,针对“你的朋友要求你把作业借给他抄,你会怎样做?”这一问题,选择“爽快地借他”和“让他先做,做不出来再给他”的学生竟占60%以上。他们的学习态度普遍比较保守,主要目标限于完成作业、通过考试、提高成绩;他们从老师和家长那里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但他们对于“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感到比较迷茫,因此普遍缺乏主动发展的打算。在包括课堂学习在内的班级生活中,总体上较为缺乏自主自律的意识和能力,仍较多地处于教师和班干部的控制之下;只不过随着学生在长大,老师和干部控制的手法变得更有人情味一些。令人不安的还有,因为语文平均分连续几学期都居于全年级末位,数学成绩也不够好(英语学科倒是一直保持在前列),该班相当多的同学对学习表现出悲观、自卑的心理,普遍缺乏自信心。
  2、集体意识还不够强;缺乏有主导价值的、有吸引力的班级文化,同学们对班级事务的参与表现出较明显的程式化、表面化特征——这也是缺乏主动发展精神的具体表现之一。
  随着研究一点点取得进展,同学们在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班级凝聚力等方面有了一些改变;除了部分改革措施得以落实、学生追求良好的自我形象等因素的影响之外,班主任(英语教师)钟老师的个人能力、感染力也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钟老师在六年级第一学期就很快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讲课风趣,而且所讲内容条理清楚、能直接应用于考试,相当多的同学很佩服他的能力;再加上他是班主任,有很多措施可以直接管住他们,所以在他从七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担任班主任后,大家都比较听他的话。
  但是,就学生自身来说,对于班集体的认同、对班级事务的参与、对班干部角色的理解等都与“新基础教育”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在诸如出操、优生与“差生”之间的关系、课堂纪律、班级奋斗目标等方面,缺乏积极的态度;当班主任不在场时,表现得比较散漫,缺乏凝聚力,以致于有位同学指出,“每天每个人都像活在一个杂乱的生活中,没有一点精神”。对于以小组或小队为单位开展的班级活动,同学们逐渐有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能有计划、积极参与;但是,对于以班级为单位的事务,诸如组织办好一次班会、布置墙报等,则表现得较为冷漠,往往只是被动执行老师和班干部的具体安排。班干部在管理班级时还不够有效,有同学甚至把他们归为三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派”、“老好人派”,“洁身自好,爱莫能助派”。问卷调查表明,同学们对班干部角色的理解比较朴素,即首先要成绩好、能管住自己,其次要有能力为班级做好某项具体事务,如办黑板报、维持秩序等,极少人考虑到要为同学服务、提高班级生活质量,让自己也获得成长机会。
  3、文化生活内容渐趋丰富,思维也相当活跃,但是精神生活的质量仍较为平庸,甚至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同学们的课余活动主要有:看书、体育活动(游泳、溜冰、打球等)、听音乐和唱歌、绘画、玩电脑、逛街等等。其中,听流行歌曲在女同学中呈现扩散的趋势,有5位学生明确表现出“追星”倾向,如“凡是某某歌星唱的歌就都喜欢”;踢足球、打篮球、上网吧成为许多男生喜爱的活动。他们对于这些活动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少数人明确提出希望在班级中讨论诸如“追星”、崇拜“偶像”等问题。对于交友、同学间令人感动的事、师生关系、就业前景等问题,不少同学也有许多思考。不过,他们在这些领域中表现出的精神生活仍处于自发状态,尚缺乏充足的上进心。例如,在一次班会上,同学们表演了7个节目(6个自编小品、一个诗朗诵),反映了大家对于女生爱打扮、课余进行不正当活动(参与赌博等)、“追星”和对班级的责任等生活内容的思考;虽然也有一些代表正确观点的话语穿插在节目之间,但夸张的表演、不断的“搞笑”遮蔽着有待思索的意义空间,也占用着深入交流的活动时间。“自主活动”的形式、反映主流价值的套话和程式化的串词,掩盖着精神世界的苍白。(若无进一步改进,他们的在校生活很可能就这样一天天地延续下去了。)
  全班47名同学(后来转走3人,转来2人)有12人属于单亲家庭,他们相对缺乏来自完整家庭的爱护。个别同学因为父母亲忙于自己的事务疏于管教,较多地留连于亲友开的发廊等场所,接触到一些成人生活内容,并在一些同学间传播,造成了不良影响。还有一些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长期落后而失去希望和耐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当着老师的面骂孩子是“造粪机器”,给孩子心灵造成重大伤害(班主任当场予以劝阻,并协助沟通双方的思想)。这类现象,再加上因为一些功课的成绩长期落后而形成自卑感等因素,使得同学们的精神生活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局面。
  4、实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尚有抱怨成分,相互之间的合作尚需加强。面对同学们欠佳的表现,三位实验教师在交谈中表露出焦急的心态,但也较多地强调原先基础不够好,抱怨这些学生原先来自三所小学、且较多调皮的和成绩偏后者;同时,还强调学生所处家庭、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强调学生素质不够好,等等。至于学生的整体生存状态、学习不够主动的深层原因及对策,尚未引起教师关注;教师仍较多地盯着具体的教学目标、行为表现、班级事务、班级荣誉称号。抱着这种态度,视线所及往往是令人不满意的情况,而不易从中发现成长希望和发展空间。反过来,这种心态也通过具体的教育行为被学生感受到了;学生中的悲观、自卑情绪与此不无关系。
  因此,在班级建设研究全面展开之初,就迫切需要做到:教师更深刻全面地理解“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转变对学生的态度,学生树立发展信心、形成主动学习的动力,班级形成凝聚力和走出带有“人治”色彩的集体生活体制。以此为基础,还要进一步考虑全面更新师生的日常生存方式,让学生以蓬勃的朝气追求主动发展。
  
  二、班级建设的基本策略
  
  根据“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要让学生在班级这种教育性组织中获得高质量的发展,就需要教育者主动创造条件,发现、选择、创造和利用有利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合理地辨析其中的内容,形成主动发展的自我意识和能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开发和利用班级生活所独有的教育价值,将其体现于师生的日常生存方式之中,让学生在与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中形成集体凝聚力,在共同创造一个民主集体的过程中实现主动发展。根据该班的初始状态,我们着力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改变教师观念;在针对他们的教育行为、围绕逐步深入了解到的学生思想持续对话的过程中,老师们逐渐走出成见、不再固守经验,而是以开放、欣赏、民主的心态关注和利用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我们在班级建设中采用了一些基本策略:首先具体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从中发现新的努力方向,并据此全面规划班级生活机制。然后,根据总体研究设想,让学生敞开心扉、展现自己的真实生活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在相互交流与合作完成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创造并抓住各种教育机会,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提升班级生活质量。
  (一)研究学生成长需要,开拓新的发展方向
  在逐步深入了解学生的初始状态的过程中,在随后采取相关试验措施的过程中,我们都坚持不断地研究该班学生在当时的成长需要,从中发现进一步发展的可能空间。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首先是从个体需要和社会要求两个方面考虑的;但是,“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尽管他们拥有生命最宝贵的时期,但并不全然知晓该时期对于自身的价值,他们还缺乏生活经验和对生命的体验;尽管他们拥有多方面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但并不全然清楚应该如何选择、如何学习、如何努力” ,因此还需要从学生个体是否意识到这些发展需要的维度进一步细化这一研究。综合这些方面的考虑,我们发现该班学生有如下一些成长需要。
  1、自我形象正在形成,亟待走出卑微,展现青春气息。
尽管他们在有些科目的学习和班级生活中显得较为自卑,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停止思考自己的发展。他们对课堂教学效果、老师的教学方法、自己的学习方法、家长采取的教育措施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中明显表露这样的意向: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更好成绩,从而走出卑微,重塑个人和班级形象,以与实验班的名称相符。随着研究逐步深入,在班级生活中更多地讨论到了学习目的、平时的学习习惯等问题,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班委会改选过程激活了大家的思想,班级凝聚力得以加强,而且语文、数学成绩从全年级末位逐渐上升。这使更多学生逐渐看到了更多希望、增强了信心,更为主动地构思自己的理想未来;有人主动提出,要组织大家讨论“同学们心中的偶像”,“因为我们还比较小,不成熟,所以同学们心目中需要有个偶像作为自己的目标,在这里我指的是值得钦佩的人。”蓬勃的朝气正逐渐展现。
  2、相互交往内容丰富,需要深入内心,提升生活品位。许多人很看重与他人的交往,把这视为自己获得友谊、支持和进步的有效途径。一些要好的同学常常在校内外聚集在一起学习、共同欣赏一些流行歌曲、打球、玩游戏,也常常谈论起班级中的事情;在要召开主题班会时,他们往往能相互合作,共同排演一些节目,并能熟练地主持和表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不再满足于程式化的训话和模仿电视节目的小品、唱歌、演讲等活动方式,也不满足于其中标准化的话语和“搞笑”式地、浅显地呈现学生生活;他们希望同学交往、班级活动能够更多地反映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加强深入的思考和交流,“象心理课那样,让我们辩论”,“大家都谈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初中生活产生更多亮色”,既有利于升学、获得更好的发展,也为今后的生活留下更美好的回忆。
  3、集体生活呼唤民主,期待互相欣赏,共创精神家园。在前面两年中,尚未举行过班干部改选;大家已经习惯于常规教育中的班干部“终身制”或由教师操纵进行的部分干部的调整,习惯于对班干部角色的传统解释——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为同学们做好具体的事务。但在问卷调查和随后为班干部改选所作的讨论中,同学们围绕集体生活机制问题发表了不少观点。他们呼吁:由同学们自己选举班干部,而且要尽量避免因为人情、面子等因素而影响选举的公正性;班干部不仅要成绩好,还要有为同学服务的“公心”和能力;要以身作则,对自己的好朋友和其他同学、男生和女生一视同仁;在班级活动中多倾听同学们的意见、尤其是成绩比较落后的同学的心声;多开展竞技型比赛,如篮球赛、歌咏大赛、新闻知识竞赛等,增强团队精神;办好黑板报和墙报,让班级真正展现出“成长气息”。
  
  (二)敞现真实生活内容,激发主动发展动力
  教育者发现学生成长需要、发展空间的过程,应该和敞开学生心扉、让他们敞现真实生活内容的过程结合起来;只不过,前者的目的在于让老师把握学生发展方向,后者则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现状和发展目标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在这个班上,为了让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独立自主地寻求更高的发展目标,我们组织了一些班级活动,利用布置教室环境(如“学生论坛”、“群英会”、“数学五环”等栏目)、竞选各种班级岗位、“十四岁生日庆祝仪式”等机会让学生袒露心声、呈现他们的真实生活,以图让他们在理解自身发展状态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发展目标,激发他们主动发展的动力。
  1、澄清对自己生活状态的理解,明确发展目标。要让学生个体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就有必要让学生展现自我、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方面的活动,相当一部分与写周记、作文等结合在一起,优秀的作品还要通过墙报展览、班会讨论等形式让大家鉴赏。对以往学习表现的回顾与对目前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的反思密切联系在一起,通过“数学日记”等形式具体分析各科学习现状、原因和改进对策;对在校学习生活的思考与对校外活动和家庭生活的审视联系在一起,突出新世纪少年以独立的人格、精干的能力自主处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例如,有几名女生就将自己费尽心机“追星”的经历和感受(在一个大酒店门口花几个小时耐心等待机会,想看一眼一位大歌星,却被层层阻挠,最后扫兴而归)告诉了同学们,促使大家反思自己在这些活动中的角色、这些活动对于自己的价值。在这些回顾、反思、审视之中,同学们逐步学会从看似“杂乱”的生活中理出头绪,从复杂的生活世界中看到自己独立人格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并将这些理解用于构想自己的发展目标,逐步涉及学习行为上的自我要求、希望取得的成绩、今后的人生理想等。
  2、体会与老师同学交往的感受,形成积极意向。个体与他人的交往,可以为学生形成合理的自我意识提供丰富的视角和内容;因此,与前一方面密切相关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给自己带来的感受。这既可以通过与教师节、儿童节、青年节、国庆节相关的系列活动来渗透,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事件(如有一位同学要转学、还有一位同学结交网友、某些学科换了任课教师)组织专门的班级活动(包括写文章、排演节目、讨论等)。有一段时间,一些要好的同学热中于私下交换流行歌曲的光碟、磁带和歌星照片等,干扰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刚开始,班主任打算沿用“严禁”的办法,以使班级生活纯化;后来,经过与同学交谈和进一步研究,让这类活动公开化,在午间播放音乐频道的电视节目,挑选合适的曲目排练成节目,并由此推广为系列活动:在墙报及班会上评析鉴赏文艺作品,讨论如何与小伙伴们交往、如何树立“偶像”、如何设计自我形象和设想未来等。这样,学生的兴趣特长得以合理疏导,他们也学会合理地辨析和选择与朋友交往的内容与方式,包括珍惜友谊、欣赏同学的内在品质(如一位身体较胖的同学坚持锻炼、却仍有一体育项目未达标,但他的精神却打动了别人)。类似的活动使得许多非正式群体活动也成为活跃班级生活、提升集体生活质量的有益因素。
  3、表达对班级生活机制的认识,激发民主意识。在2001年6月第一次问卷调查中,针对受表扬学生过于集中且多为有表现机会的班干部等情况、班干部评选机制较传统等问题,有学生明确表示应该轮换、竞选,并愿意积极投入。其后,在就这类问题进行讨论并对未来的班委会提出希望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思考,为顺利开展班干部竞选轮换、建立班级民主生活机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例如,经同学们讨论,决定第一次改选采用“组阁制”,即由同学自愿报名竞选班委会主席,然后再由竞选成功者提出班委会成员名单、经班会讨论通过后形成新一届班委会;其中,采用匿名张贴竞选纲领、然后就竞选纲领选出三位同学参加最后竞选班委会主席的办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同学们提出,如果沿用以前方式,有两个弊端:其一,每个人脑子里只有那些“老干部”,改选也就会只成为一种形式,埋没了许多有才华的“精英”;其二,有的同学只选自己的好朋友,根本不看是否符合要求。尽管这些建议在成人看来可能有些幼稚,有些做法确实考虑得较为简单,但其中表现出的民主意识还是令人鼓舞的。
  
  (三)促进多向真诚互动,提升班级生活质量
  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敞现他们的真实生活,最终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发展需要,让他们将主动发展的动力用于提高班级生活的质量,将个人发展融合到班集体发展之中,并由此学会共同创造民主集体、学会参与创建民主社会。根据该班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着力于促进学生与老师、同学、家长和社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中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1、汲取力量,树立信心,勇担发展责任。 为了尽快改变班级中弥漫的悲观、自卑情绪,我们首先集中精力在几项大型的公众性活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星期五的校会、眼保健操评比等)中取得优秀成绩,以此凝聚人心、振奋同学们的精神、改变班级形象,作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活动、逐步树立信心的起点。此后,诸如校运动会、“新基础教育”研究全国共同体的现场研讨会、十四岁生日庆祝仪式、军训等活动成为继续保持和加强这种信心的良好机会。每次活动后,我们及时组织学生反思、讨论,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审视每个人在班级事务、在自己的学习、乃至在自己的家庭中所发挥的作用。从学生的周记、命题作文和相关讨论中可以看到,同学们越来越清楚地明白,自己的主动努力在克服“成长的烦恼”、改变落后面貌中起着发挥关键作用。在十四岁生日庆祝仪式上,主持人引导同学从老师和学生玩的“老鹰抓小鸡”游戏中得出一个“标准”结论:老师就象征少先队,我们是成长的少年,老鹰象征邪恶的势力;我们是在少先队和大人的保护下成长的。在后面的讨论中,该班同学则认为:我们需要少先队和大人的保护,但是我们应该增强能力、保护自己,而且未来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来创造、而不可能永远受大人的呵护。他们向自己、向亲人、向世界表白:“今天,我终于踏上了青春的大舞台。……当朋友的祝福、燃烧着激情的蜡烛在我心中回荡之时,我想了许多、许多。思索着,再过二年就拿身份证了,小鸟也要长大了”;“我已经长大了,要为这个家庭付出些什么了”;“创造美好的未来应该从今天做起,辉煌的成就已经成为历史……我要用我自己的双手去开创美好的未来”。他们在深思,“时间是未来的基础。不同的事物,时间对他们的重要性也不同。当青春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时,……付出了许多,那么收获也会多。”这份深思、自信和决心,也具体体现在班级生活中。他们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落实在今天的具体行动中,将个人的学习计划与帮助暂时落后的同学结合起来,主动竞争为同学们服务的各种岗位;上课时的冷漠和卑微神情被热情求知的眼神和自信洪亮的回答所代替,班级生活中的懒散情形和悲观情绪被积极自觉的主人姿态所代替。
  2、欣赏他人,相互支持,丰富人生意义。要让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班级整体的发展协调起来,学会与他人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将同学间相互欣赏的典型事件(如一位令老师和同学感到棘手的“皮大王”竟然也有热情助人、令同学感动的事迹)引作讨论的话题,使大家看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不足,重要的是,相互欣赏、相互支持,在班级中共同成长。一位同学转学、一些同学相互传递“追星”消息、几个小伙伴沉迷于踢球或电脑游戏等事情,也成为我们及时引导同学学会交往、提高每个人生活质量的宝贵资源。慢慢地,他们不再幼稚地根据物质享受或是否附和自己来区分朋友,也不再简单地痴迷于有可能迷失自我或者耽误学习的活动,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需要和班级生活需要,主动地为其他同学提供服务,包括主动策划布置墙报、展示自己的特长(书法、绘画、写作等),主动结成小组为班会和学校活动排演节目,主动组织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这种相互欣赏的态度,也被拓展到与老师的交往和家庭生活之中。随着班级氛围越来越民主自由,学生也能更坦然地与老师交往。在一次座谈会上,同学们不仅向认真工作而且自强不息的老师表达了钦佩之情,也针对老师在他们出现错误时罚抄课文若干遍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善意地建议老师从多方面了解学生、改进工作。在十四岁生日庆祝仪式之后,同学们反思了父母对自己的爱和自己的表现,被父母情真意切的话语、刚刚出现的白发、渐显沧桑的面容所感动,“忽然,一种幸福感涌上我的心头。我第一次感激我那爱唠叨的父母。第一次体会到我在怎样一种博大的爱中竟浑然不觉,并不珍惜,而我的父母却一如既往、毫不计较地爱着我。十四年了,我第一次懂得如何去珍惜这份感情。”他们决心承担起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孝敬父母——这一活动,在切实转变两位有着较强个性、同时又相当自卑的学生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由此走出封闭的自我和与父母对抗的关系,主动和父母交流、替父母分忧,立志做一个让爸爸妈妈放心和骄傲的孩子。
  3、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共创民主集体。在致力于上述各方面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关注班级整体的发展;这样一个班级,应该让学生互相欣赏,在共同开拓精神世界的过程中提高每一位个体的生命质量。我们认为,在新型班级中,学生个体实现主动发展的过程与他参与创造并融入班级整体的过程可以密切结合在一起;在许多领域,这两者属于同一过程。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敞现自己的真实生活、辨析各种影响因素的同时,还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班集体的建设。征集、制作、讨论并最后选定班旗、班徽、班歌的全过程,充分表现出同学们从具体事项上关心班级形象、形成凝聚力的精神状态。他们探讨改选班委会的必要性,讨论如何保证选举的公正性,通过小组表达出对新班委会的期望,在新班委会工作一段时间以后进行评议,更表现出他们积极投身于创造民主集体的热情与智慧。
  除此以外,学生的课余精神生活状态也很值得研究。曾经有一些要好的同学相互传看一些言情小说和漫画书(包括非法出版的、带有少儿不宜内容的书)。我们又一次让学生坦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鉴别这些书的内容,探讨它们之所以吸引青少年的原因;结果发现,学生在校生活缺乏激情、课余文化生活缺乏引导、这些书的内容与一些歌星生活或动画片有密切关系,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针对这些情况,经过讨论,同学们决定在班级中扩大图书角的作用,让每一位同学每个月推荐1-2本好书,在图书角交换阅读,并鼓励撰写书评;为此,还专门指派几位同学制定了新的借阅章程,对于影响学习者、涉猎不良内容者予以劝戒和限制,对于积极参与活动、表现出更高修养者给予鼓励。在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扩大视野结合起来、共同提高精神修养等方面,这一活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利用学校统一组织观看中国队首次进入世界杯足球赛的首场比赛的机会,同学们还主动搜集、展出了相关的资料,将个人和小群体的爱好、班级活动和学校活动结合起来,将“小我”与“大我”联系起来;他们感慨:“虽然在场上踢球的队员只有11人,但是他们凝聚了中国12亿人44年来的希望啊!”他们惋惜:中国队的失败“……关键是不肯用脑。比如最差的一点就是传球不肯自动接应与跑位,只会死等。这就是致命伤。”“中国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有进步。如何防住强队犀利的快攻,如何攻陷铜墙铁壁般的防守,如何控制主动,这都是中国队需要学习的。”将这些活动中的热情、感慨、认识等与同学们每天的生活联系起来,同学们对于如何团结起来、共创精神家园,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有了更自觉的行动。
  
  三、班级建设的主要成效
  
  教师工作态度和方法的转变,在整个班级建设研究过程中既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逐步取得的一个重要进展。通过每周一次结合他们具体教育行为展开的对话,通过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更通过具体的改革措施使他们体会到学生身上产生的种种进步,实验教师不再只是抱怨种种客观因素,而是相互之间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学生的生存状态,从中发现、创造和利用教育资源。随着班级建设研究逐步深入,学生也有了越来越多令人振奋的发展情形。
  (一)学生个体走出卑微孤立的形象,逐步形成开放和主动的心态,以自信豪迈的状态努力开创未来。
  学生信心的树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随着学生在班级中真正获得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青春活力逐步展现,他们思想在保持一份天真的同时也在逐渐走向成熟。在一篇作文中,一位同学结合电视上报道的一件事(一位14岁少女随母参加邪教并自焚、而后不停地喊:“妈妈,你骗了我!”),指出“如果这位女孩自己珍惜自己的话,怎么会有这样的恶果?”“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要过得有质量。不要盲目地失去自己。”他们宣告:“我长大了,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见解”,“我想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做事有我的原则,有我的方法,我有自己的性格”。展望未来,“人生还有无数的机遇在等我,还有无数的机会在等我去把握。只有一直往前去,才会有新的前途。”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学会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融入集体。在毕业前夕的问卷中,许多同学都提到:在初中生活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融入到一个充满温暖、乐观向上、勤奋好学的班集体之中。在这里,“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思路越来越开阔,学习越来越活跃”,“同学们变得更为机智了”;在这里,“我们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我学得更多的是怎样主动帮助别人,不计较小事”;在这里,“同学之间慢慢成为知己,好朋友”。其中,有两位同学的变化很有代表性。
  同学A,是我们在首次问卷调查中觉得最令人忧虑的学生。通过与两名已成为好朋友的班干部(其中一位是后面要提到的同学B)的交往、在班级中感受到的支持与成功感和对父母的理解,他逐步形成奋斗动力、觉得不能辜负了朋友的帮助、老师的教导和父母的养育之恩。最后,他走出了自卑,以理想的成绩考入理想的学校,并在毕业前及毕业后,成为班级活动和同学聚会的积极成员和组织者。现在,他正以成熟的心态、充足的信心和塌实的努力,立志让自己成为一个正直、开朗、有本领的男子汉。(详见“著作9.2:学生个案”。)
  同学B,是于七年级下学期转来的。他在原来的学校成绩不错,在同学中也很有影响力。因为有一次把班上的男生带到父亲开的夜总会KTV包房中玩耍,他受到老师严厉批评;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促使他转学。针对这一情况,老师抓住机会,鼓励他积极竞选学校大队委职务,希望让他通过为同学们服务而尽快融入新班级、新学校。竞选成功,以及其后他很快与其他大队委、中队委和同学打成一片,这使他产生了明显的优越感,有一点“什么事都要我说了才算”的态度。通过班级中的动态评议机制,他逐渐认识到自己人格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老师也通过与他谈心,让他明白:个性与能力固然非常重要,但若过分突出自我,就难以真正融入集体之中,最后还是会让自己的发展受到阻碍,使初中生活留下遗憾。后来,他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成功地组织同学们参加多种活动的过程中赢得了更高的威望,他在十四岁生日庆祝仪式上指挥全班齐唱歌曲的形象至今仍成为班级团结向上的标志,让许多同学铭记在心。在竞争该区优秀少先队集体时,他与另一位同学当场展示班歌、班旗、班徽的创新之举,令评委们耳目一新,让大家感受到新时期少年的蓬勃活力。
  
  (二)班级整体树立团结向上的形象,逐步形成民主和不断进取的生活机制,让精神家园充满青春朝气。
  从七年级下学期起,该班陆续有17人加入团组织,成为全年级入团人数最多的两个班级之一;与此同时,班级多门学科的成绩也取得明显进步、尤其是语文从年级末位上升到居中,英语学科保持在年级前列(参阅“附录”);最后在中考时6门学科合计的平均分也居于全年级第二,全部考入高一级学校(26人上高中,其余20人上各类中专或职业学校)。除多次被评为校文明班级之外,他们还于2003年5月被评为上海市某区优秀少先队集体。不过,该班取得的进展远不止于此。
  随着同学们一个个更为主动、自信地参与班级生活,原先依靠班主任个人权威或人格影响力和少数固定的班干部维持班级秩序的状态,也逐渐过渡到班级成员主动关心和民主参与集体事务、共同营造精神家园的情形。有学生说:“以前,我只是一心管好自己,班中的事从不理会,认为只要自己的成绩上去就行;经过新基础教育实验后,我逐渐地改变了自私的行为,不断为班级着想,为同学着想,总想尽自己全力为班级争光。”“当了干部后,我有一种光荣感并且肩负着一系列的责任感。……在同学们的支持下,我出了第一期黑板报,还很成功。当黑板上写着‘主编:C同学’时,我心里十分自豪、欣慰地看着自己和同学的劳动成果。”“班级就像我们第二个家。”
  同学们认为,“九(3)班最大的特色就是创新,这对我们走向世界十分有用”。确实,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同学们逐步放开胆量,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讨论时非常激烈,思路也比较开阔。”另一方面,他们自觉的行动也落实在课后作业和相互帮助之中。于是,成绩、自信心同步上升,活跃而有序的学习氛围、成为班级一员的责任与骄傲也随之生成。当然,成功的道路上也并非全是坦途。“我们这个集体,从不团结到团结,从吵闹到安静,从幼稚到成熟,从沉默到积极,起起伏伏也很多。”“初一的集体,是各顾各的,大家都互不相干,谁对谁都是冷淡的,不会有很多的话语,所以在这个集体里生活的我不知温暖。可在一年后的我们,开始团结,开始去会关心他人,开始学习助人为乐的原则,开始互相谈论生活中、学习上的问题和酸甜苦辣。这时的我们已懂得了团结是什么。”在前进的路上,靠着同学们越来越强的凝聚力,靠着班级生活中的民主机制,一个个困难被主动克服,一件件事情被主动完成,一项项成果也被主动争取,一名名少年也在茁壮成长。“我们班级每天蒸蒸日上,个个聪明绝顶、各有特色、灵气十足,你说,我能不喜欢自己的班级吗?”对班级的这种归属感、自豪感,使他们在毕业后还通过网上建立专门网址、相约举行聚会等形式表现出来,也使他们在新的学校里能够沉着、充满信心地迎接许多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提出的新挑战。
  不仅如此,他们还逐步敞开胸怀,关注社会发展。他们在团支部、班委会组织下,每周五下午到所属街道的一些单位开展公益活动;他们根据居委会安排,慰问孤寡老人,帮助做家务,为老人表演节目;他们还参与所属街道的社区学校活动,如出黑板报、管理图书室。在政治课的学习中,他们也走出教室,利用国庆节七天长假,展开社会调查,从商品的变化、用卡消费量增加、娱乐、住宅、发型等方面了解上海发生的变化、展望她的未来,并思考我们为上海乃至全民族的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这些调查和感想,被写进同学们为墙报所写的稿件中。最后,还以此为基础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这些活动,不仅使他们的班级形象更受人称赞,还使他们的心胸更为开阔、心情更为开朗。
附录:该班7—9年级几次统考成绩的比较

该班7—9年级几次统考成绩的比较

 

语文学科

时间

年级平均分

平均分

优良率

及格率

年级排名

7年级下学期期中

66.83

63.45

4%

74%

7

7年级下学期期末

72.12

68.28

21%

79%

7

8年级上学期期中

68.24

66.36

6%

77%

5

8年级下学期期末

73.53

73.93

21.7%

93.5%

3

9年级上学期期末

71.21

71.11

17.39%

97.83

5

9年级下学期期末

73.58

73.93

15.22%

97.83

4

 

数学学科

时间

年级平均分

平均分

优良率

及格率

年级排名

7年级下学期期中

62.07

62.54

25%

58%

3

7年级下学期期末

61.55

60.06

21%

55%

5

8年级上学期期中

66.69

65.11

28%

68%

5

8年级下学期期末

67.81

68.37

39.1%

73.9%

4

9年级上学期期末

69.62

70.74

45.65%

67.39%

4

9年级下学期期末

67.21

68.76

36.96%

58.70%

3

 

英语学科

时间

年级平均分

平均分

优良率

及格率

年级排名

7年级下学期期中

59.87

64.48

21%

69%

2

7年级下学期期末

63.49

70.28

38%

79%

1

8年级上学期期中

60.30

63.87

15%

72%

2

8年级下学期期末

60.41

68.50

34.1%

71.7%

1

9年级上学期期末

54.51

59.80

23.91%

56.52%

2

9年级下学期期末

67.00

72.35

47.83%

71.74%

1

 

注:1、九年级下学期末,即中考成绩。

2、七年级上学期及以前的成绩数据已丢失,因此未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