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明交通的简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文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1:20:3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文摘

 

一、你知道心理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吗?

1.心理活动,地球上最美的花

我们每个人都有思想,都有喜怒哀乐,都能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的家园,这似乎是太平常、太简单的事情了,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这些只有人可以做到而其他动物却做不到呢?——因为只有人才有一个发达的大脑,并有着远比其他动物高级而复杂得多的“心理现象”。当你进行各种活动,比如读书、劳动、唱歌、跳舞时,都是大脑在指挥,都有心理现象的存在,都是心理现象正常活动的结果。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心理活动”,它是宇宙万物之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是千百年生命进化的伟大杰作,也是“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

青春期,或青少年期,不仅是身体,特别是性腺发育成熟、人体体表第二性征出现显著变化的阶段,也正是大脑机能明显发展、成熟,心理活动发生飞跃,同时也面临着各种严重危机的阶段。而心理活动,这朵地球上最美的花又多少有些令人神秘、令人费解。因此,在了解与青春期有关的心理变化以及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并使自己能更好地进行心理卫生保健之前,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精神卫生专业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显然是必要而有益的。

2.什么是精神(或心理)?

人的精神(或心理)首先应该说是大脑的生理功能。人脑的形成经历过漫长的发展岁月(大约是十亿年吧!)之后,大约在一百万年前终于演化出最高级、最复杂的部分,比如大脑皮层以及相关的各种神经区域、神经核团等,由此可见,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但心理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生理功能,同时也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世界的积极而能动的反映,也就是说大脑可以自如地接受各种外来信息,加工这些信息,反映出各种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并指挥我们适应和改造自己及周围的世界。

让我们举例并简要描述一下一个人是怎样感知某一事物的:首先,该物体刺激了我们的各种感官,如眼、耳、鼻、舌……,并以神经冲动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经丘脑传入大脑皮层;进入大脑皮层的冲动,又先需经过“初级感觉区”的加工,之后传入“感觉联络区”,最后再传入“感觉总联络区”进一步加工。而各区特别是“感觉总联络区”又和皮层其他区域有着广泛的联系。只有这些过程都是正常的,我们才能正确感知某一事物,并相应出现各种情绪反应以及各种行为反应。当然,实际上感知事物的这一过程更要复杂得多。

我们之中有不少人不了解这些基本知识,把心理活动看得十分神秘,甚至认为“精神是不可知的”,或迷信地认为,精神就是“灵魂”、“鬼魂”,人死了灵魂可以四处游荡,可以上天堂或下地狱,这些都是不科学和极端错误的。其实人死了,大脑细胞也就死亡了,以大脑为物质基础的心理活动也就不复存在了。当然,如果大脑出现损伤或因各种理化刺激、社会心理刺激出现功能紊乱时,会引起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也就不足为奇了。

3.人的心理现象(活动)都包括哪些内容?

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都包括哪些呢?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现象是由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以及意志行为过程等,而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⑴心理过程  简要地说,感觉是人的感官对直接作用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比如物体的颜色、大小、气味……,主要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知觉是对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比如我们是通过看到颜色和形状、触摸到的感觉、嗅到的气味、吃到的味道等各个方面综合起来知道这是一个苹果,那是一支香蕉等,知觉是比感觉更高层次和更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又是比感觉、知觉更复杂的心理过程,一般认为记忆分为四个过程,即识记、保持、再认、再现;思维则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过程,是对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比如我们研究一个问题、做一道题目等,都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完成的;想象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基础上,在头脑中经过加工形成的新事物的形象,比如我们由鸟的飞翔想像出了飞机,由鱼的戏水想像出了轮船、潜艇等,想像是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因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又统称为认识过程。其中注意(或说注意力)是认识过程中共有的一种心理特性,我们都知道,只有把注意力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看清它、认识它、记住它,并想出各种办法解决或处理它,这就是注意力的作用。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总是要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和倾向,比如喜、怒、哀、乐、惊恐等,这就是情绪或者说情感活动过程。有了各种情绪反应必不可少就会有一定相应的行为表现,比如是拥抱还是躲避它。另外,为了改造客观世界,达到预期的目的,人就要制定计划,采取一定的方法并要努力去克服困难以实施计划,这一心理过程就叫做意志行为过程。

⑵个性心理特征  人在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仅有上述心理活动的存在,同时还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也就是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能力(比如智力水平、才能等)是指能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气质是不同类型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为上的表现,也就是指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不同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比如遇事有人反应快,有人反应慢,有人脾气暴躁,有人表现沉稳等;性格则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相对固定、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比如每一个人追求不同,热爱不同,各自采取自己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追求等。此外,还有不少学者认为,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道德品德、责任心、荣誉感等等也都是个性心理特征的表现,也都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关于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们还认为,正常的心理现象不仅其本身的各方面是相互协调一致的,而且是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另外,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其中后天的因素更重要;一般还认为各种心理现象在青春期或青少年期左右发育成熟,但毕生又都在发展着。

4.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了解一个人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的特点,特别是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能使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少走弯路,并“不失时机”地发展和成熟起来。

一般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到一定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当婴儿刚出生时基本不具备有人的意识,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是在后来的生活条件、经历以及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随着身体,特别是大脑的发育成熟而逐渐形成的。因此,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就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人的年龄以及生理变化有阶段性,心理发展的过程也相应地具有阶段性,而且不同的阶段其心理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

心理发展的阶段通常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不少学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还作了进一步划分: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学龄前期(3﹣6、7岁),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初期(14、15﹣17、18岁)。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以智力或思维的发展为标准,提出了儿童期心理发展(认知发展)的几个阶段,分别为:0﹣2岁为感觉动作或思维萌芽阶段,2﹣7岁为表象或形象思维阶段,7﹣11岁为初步逻辑思维阶段,12﹣15岁为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对应上述心理发展阶段,青春期大约在少年期以及青年初期。让我们简要概括一下青春期心理发展都有哪些主要特点:

第一,少男少女们的智力飞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育成熟,已初步具备了成年人的思维能力,并极富想象力;

第二,少男少女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并成熟,人格亦相应形成并固定下来,他们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能独立评价自己和周围的事物,要求自立,要求尊重,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积极进取,希望能获得成功;

第三,性意识萌发、觉醒并发展成熟,他们不仅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性别身分,接受性器官的变化,而且逐渐由两性间的回避发展为好感、倾慕,以致于接近和积极交往,当然也可能会产生性幻想,性冲动等;

第四,少男少女的情绪极不稳定,时时表现出心理活动的不成熟和波动性,他们既缺乏经验又过于自信,因此在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时又极易产生困惑和烦恼,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卫生问题,比如对性生理及性心理的困惑、学习的压力、理想和现实的冲撞、人际关系的矛盾、择业的苦恼、对社会适应困难等等。

因此,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如同身体的发育一样,无疑是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多数学者认为,青春期前后,人的心理活动就基本发展成熟了。当然,基本发展成熟并不表示不再变化或发展了。不少心理学家还指出,人的心理发展是多方向的,而且毕生都在发展着。但无论如何,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格外重视青春期这一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5.“IQ”是什么?

你很可能听说过“IQ”一词,IQ究竟是指什么呢?IQ是英文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缩写,即智力商数,简称智商,它是心理学上反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准。

关于智商还可追溯一段历史。1905年法国的比奈和西蒙设计了用于测量儿童智力的比奈-西蒙量表,并提出了心理年龄,也就是实际智力水平的概念,以后德国人施特恩提出了心理商数的观点,其公式为:

 

MA(心理年龄)

 

IQ(智力商数)=                ×100

CA(实际年龄)

 

通常,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是同步增长的,但到青春期,也就是15岁左右时,心理年龄就不再与实际年龄同步增长,因此16岁以后的IQ实际上是同龄人的平均智力水平相比较的。

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斯坦福-比奈以及韦克斯勒等智力量表进行智力测查。我国根据实际情况还进行了修订。如果你对IQ感兴趣,想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可以到有关心理测查门诊进行测验。当然,这种测验只供参考,千万不要用它问前途、论成败,或“一测定乾坤”,因为真正的天才出自于勤奋。表2列出韦克斯勒IQ值以及分布情况供你参考。

表2韦克斯勒IQ值及其分布

130分以上

超常

2.2

80~89

中下

16.1

120~129

优秀

6.7

70~79

边缘智力

6.2

110~119

中上(聪明)

16.1

69以下

智力缺陷

2.2

90~109

中等

50.0

 

 

 

一般认为IQ值在140分以上的人极少,为才智出众;90﹣110分为智力适中;70分以下为智力低下。

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虽然受到先天遗传的影响,受到大脑本身发育状态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青春期正是智力水平飞速发展的阶段,在此期间,少男少女们将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飞跃,这种飞跃标志着我们的智力、思维已逐渐发展成熟。同时,青春期还是最富想象力的阶段,也就是创造性思维充分发展的阶段。因此,我们应格外重视青春期阶段的学习。

6.“EQ”是什么?

了解了“IQ”,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EQ”是怎么回事?EQ是英文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缩写,即情绪智力商数,简称情商。

EQ对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它时时在我们身边,在一定意义上甚至比IQ与我们关系更密切,也更重要,EQ是使一个人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

EQ可分为五个部分: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调控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的调控和管理。

仔细看看我们的周围,IQ高的人有可能成功,但并不一定都成功。比如我们选班长,班长并不一定是IQ最高的人,他的学习成绩也未必最好,我们之所以选他,是因为我们信任他,他肯帮助人,肯热心为大家办事。世界上有不少名人,比如爱迪生、爱因斯坦也都曾被人认为不是高智商的人,但他们身上有一种钻研科学的精神,最终都成为了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专家们认为,IQ确是一个人成功的指数,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唯一的,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取得成就,除了IQ之外,还有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的“其他因素”。一个人成功与否,IQ仅占到20%,而“其他因素”的作用要占到80%,这80%的其他因素主要包括在EQ之中。

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彼德·塞拉斯和琼·梅耶首先提出了“情感智商”的观点,情感智商是指通过情感的调控来提高生存质量的才能。情商可以驾驭和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情商可以调控我们的各种过程,也可以调控我们的气质、能力、性格、调控我们的理想、信念、动机和需要,可以使我们不断自觉地认识自己,理智地克服盲目的冲动,克制不切实际的要求,不断地激励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眼光远大,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理解他人,并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并最终获得成功。

通俗地说,情商强调了认识和调控情绪的重要性。情绪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情绪就犹如是心理活动的背景,但不仅如此,它又无时无刻不影响和调节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各种行为。人的情绪大致可分为四类,除原始情绪之外,还有与感知觉有关的情绪,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与他人有关的情绪。一个人如果发现自己不如人,于是对天盟誓,发奋图强、埋头苦干……应该说这就是情商的作用。当然也有人唉声叹息,不思进取,这可能就是情商低的表现吧。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好幻想又多动摇不定,少恒心又易情绪化。因此,努力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又努力把握自己浮躁的情绪,一件事一旦下了决心就要持之以恒,胜不骄败不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进步。因此,学会如何认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也就是如何提高一个人的情商也就成为青春期男女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7.什么是真正的健康?

一个人如果身体十分强壮,能吃能喝,甚至“力大如牛”,人们通常认为他是非常健康的,如果连这样的人都不算健康,那世上还有什么人是健康的呢?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因为人们只看到了他身体健康的一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不虚弱,健康的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均处于良好状态。只有这三个方面都是良好的,才能算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身体健康,没有疾病,这是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那什么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呢?在这方面观点很多,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陈学诗教授认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人的特点为,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正确的人生观,有较高的智力水平,不以自我为中心,常想到别人,关于帮助别人,关于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挥改造环境的积极性,使环境更有利于个体的小集体(工作单位)和大集体(国家),不感情用事,人际关系良好,情绪经常愉快,关于客观地分析所遇到的事情和矛盾,具有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和毅力。同时还指出,要想做到这些,就要讲求心理卫生,除了遗传因素之外,要从母亲的怀孕期开始,然后在婴儿、幼儿、学龄前、学龄期、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各个阶段均要根据其不同特点讲求心理卫生。另外还要注意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这些疾病包括精神病、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以及心身疾病等。

专家认为,根据心理健康的标准并结合青春期的特点,少年男女应注重培养自我意识。因为,青春期正是少男少女自我意识发育成熟的重要阶段,而自我意识是人与动物心理的分界线,自我意识把人的愿望、爱好、欲望、习惯、利益等结合成为一体,构成了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格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构成了人格的核心。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程度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成熟和心理健康的标准。

什么是自我意识呢?通俗地说,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首先就是要看自己是否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也就是常说的有无自知之明;其次是自己对自己的态度,也就是对自己和周围是否能够采取现实的态度,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是否能够控制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如果这三个方面是正常的、良好的,说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发育相对健全和成熟了,这样无论他面对着多么复杂的环境,遇到了多少挫折和矛盾,都会信心百倍,从容应对,积极进取。

由此可见,要想做一个真正健康的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不仅要积极锻炼身体,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更应自觉地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做一个真正的“自知之明”的人。

8.如何正确应付各种精神紧张?

在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矛盾(也可以说是各种刺激),适当的刺激对人体是必需的,但刺激过度了却不利于心理健康。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会遇到各种刺激,比如生理变化的困惑,与父母意见不一、受到老师批评、同学关系紧张、学习压力过重、考试成绩不理想、升学失败、另外还有诸如交通拥挤、环境嘈杂或污染、生活条件艰辛等。如果这些刺激过度频繁,自己又不会正确应付,就可能出现紧张、焦虑、苦恼、坐立不安的反应,甚至出现一些无目的的行为,生理上则可以出现头痛、失眠、便秘、腹泻、月经失调、肌肉痛疼等症状,严重者还可以引发心身疾病、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疾病。因此,我们应学会如何应付各种外来的刺激,同时也应学会如何放松自己。

通常,对待各种外来的刺激,我们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策略、措施、方法、行动等去解决。但事实上很多刺激是无法“解决掉”的,这样就要采取各种“安抚活动”、“应付策略”来减轻、缓解自己内心的紧张和焦虑。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价值观”,并在与各种压力、各种刺激的斗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力。一个心胸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是不易为一时一事的失败而苦恼不休的。

第二,学会 冷静,并按计划行事。有了计划,不盲目了,心里有了数,紧张的情绪也就容易放松下来。

第三,转移注意力。比如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参加劳动等,这样做不仅可以转移紧张情绪,还有利于身体发育,另外,培养起多种兴趣爱好对人的一生都有益的。

第四,转换动作。比如运动员比赛前做做深呼吸,嘴里念念有词,有人还大喊几声等,这些行为动作也都可以暂时缓解内心的紧张。

第五,培养幽默,必要时甚至可以自我嘲解。这当然不是“阿Q”精神,会幽默或自我嘲解,比如俗话说的“笑一笑,十年少”,以及“退一步海阔天空”,也不失为一种缓解心理压力的好办法。

第六,多与人沟通(或倾诉)。包括多与家长、老师、同学交流,心要进找心理医生“谈心”等,这样可以得到理解,获得同情、安慰和支持,不仅减轻了压力还可以找回自我,同时也找回自信和勇气。

第七,学会换一个角度重新看问题,或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问题。重新“认知”或“升华”了,紧张的情绪也就相对减轻了。

第八,适当的休息。比如睡一个好觉也是一种缓解内心压力的方法。再如有人忙里偷闲洗个热水澡,去理发店剪剪头发等也都可以放松自己。

第九,处事不要犹豫不决,要学会果断,学会快刀斩乱麻。即减短过程以减少紧张发生的可能。

当然,实践中还有很多缓解紧张、放松自己的方法,我们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灵活应用。

二、你知道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的有关心理卫生问题吗?

在青春期,少男少女们都将要独立地面对、认识和对待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其中可能有对家庭、学校的各种困惑和其间发生的矛盾,也有参加劳动或走向更为广阔天地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苦恼。对于这些你有思想准备吗?你认真思考过吗?你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它们吗?下面的一些内容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1.什么是逆反心理?如何对待逆反心理?

大约在15–16岁,少男少女们会有一段时间,可能是2–3年,表现为总好和父母或老师“作对”:他不让我干,我却非要干;他让我这么干,我却非要那么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逆反”现象。少男少女的“故意作对”有时能把家长或老师气得够呛,急得要命,有位老师就曾在班会上这样批评她的学生:“你们的逆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变成‘愚蠢’的逆反,那可就太碍事了,很可能会自己害自己”。当少男少女们出现逆反时,除一般常见的“对着干”之外,也有一些会十分“出格”,比如留长发,穿异装,做一些与众不同的“胆大妄为”的事,说一些令人吃惊不小的话……

为什么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会出现逆反现象呢?究其根源主要是由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成熟过程中出现的“逆反心理”所致。随着性器官的发育成熟,第二性征明显显现,形象思维也加速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少男少女们开始强烈要求处处体现“自我”,但同时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世界观、道德观、为人处事等各方面又尚不成熟,于是不少人就出现了要通过与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通过表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来表明“自我”的想法和行为。这种逆反有时不仅仅是对着父母和老师,甚至是对着整个社会。另外,逆反心理的产生以及逆反心理的强弱,还可能与父母以及周围环境的不正确管教(比如管教过严或过分保护)有关,管教过严或过分保护都不利于少男少女们“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成熟,就好像弹簧一样,拉得过长或压得过紧都会有一个极强的反作用力产生。由此可见,不正确的管教引起“逆反”也是引起少男少女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逆反心理既然是青春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肯定有其积极的一面,只要师长们引导得当,就会有益于培养少男少女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他们的自强自立,有利于他们自我意识的进一步成熟。但如果处理不好,一些人可以变得非常自负、骄傲自大、自以为是,或者变得极端自私、极端个人主义、处处都要突出自己,不能承受挫折和失败,最终无法很好地地适应社会。正因为如此,家长、学校、社会都应重视和正确对待少男少女们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而对于少男少女来说,也应清醒地了解自己这一特点,千万不要“盲目”地逆反,“愚蠢”地逆反,以免做出一些冲动、幼稚的事情来。我们要积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处事的能力,但同时一定要学会“多思”,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认识问题;不盲从、不迷信成年人的观点,这也是对的,但反对一定要有反对的理由,而且这种理由一定要符合道德的准则、符合社会公认的标准,而不应是自以为是的“自我标准”或“自我准则”。

2.应如何对待“代沟”?

对同一件事情,子女与父母之间经常会出现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态度,甚至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反应。比如,一些少男少女好崇拜港台的歌星、影星,不少人还喜欢模仿他们的举止,但大人们却多半不屑一顾,有的还极力反对子女的行为,要求他们面对现实,好好读书,好好劳动。再比如,年轻人多思维敏捷,很快接受了各种科学新事物,但不少大人,尤其是上了岁数的长辈们,却多墨守陈规,多少年还是要播种老品种的种子,按老经验施肥,即不会“科学种田”,也不会“科学致富”。这是发生在两代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差距是多方面的,我们把发生在两代人之间的心理差距称为代沟。由于年龄的原因,两代人之间肯定是会有一定差距的,社会的飞速发展使这种差距迅速增大了。试想,如果我们连饭都吃不饱,比如在旧社会,一家人只为糊口而奔波,这种心理差距显然就要小得多,也许更谈不上“沟”了吧!因此有人认为,代沟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社会进步的产物,而且也只有社会高度文明发展了,人们才会重视代沟的出现,我们的少男少女们也正是通过弥合代沟,跨越代沟后走向成熟并超越父辈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然,有代沟就有差异的存在,但不能笼而统之地说父母方或子女方的意见对或对不。但不管对错,处理不当都会引起心理冲突,结果不是一方屈从另一方就是两败俱伤,严重者甚至可以造成“代痕”或者关系破裂。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独立意识强,希望自立,希望得到尊重,接受新事物快,极富创新精神,但同时又不成熟、不现实、没有经验,因此与父母更易发生争执,加深代沟。因此少男少女们与父母应多沟通,加深相互理解,学会相互尊重和互相包容。另外子女与父母双方要多替对方考虑,学会求同存异,以达成一致的意见。

在我国少数边远农村,这种代沟甚至还受到一定封建意识的影响。子女,特别是女孩子不管对错都必须绝对服从父母,这当然是极端错误的。因此,为了消除代沟,还需要人们共同宣传新风尚,破除封建意识,共同建立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环境,青少年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当你的“隐私”被“侵犯”时怎么办?

不时听说一些少男少女和父母闹翻了,究其原因是父母偷看了孩子的日记,或者是信件什么的,知道了他的的“秘密”,也就是说,孩子的“隐私”被父母“侵犯”了。父母都是好心,想进一步了解和帮助自己的孩子,但效果却是适得其反。

其实,人人都有隐私,保留一定隐私是每一个人的权力,当然孩子也不应例外。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要求保护隐私更是心理发展的必然过程,是完全正常的现象,是青春期的心理特征之一,有人又称之为存在一定的“闭锁性”,也就是说,心里有话不再如数如实地和父母或老师谈了,而要求在心里保留一个秘密的天地。

少男少女为什么会出现闭锁性呢?专家们认为根本是源于青春期少男少的自我意识。随着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青少年已经具备对自我的分析、认识能力,并且非常重视自己头脑中的自我形象和他人眼的自我形象。有事情不愿让人知道,一是担心有损于别人对自己形象的认识,二则是自我意识影响下的独立倾向,少年男女不再愿意依赖父母或老师,希望自己能独立思考、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要求自立和受到尊重,要求和大人一样平等。当然,基于这种想法,孩子们势必会认定一些事情是自己的隐私了。有人调查发现,仅有约19%的少男少女有事和父母或老师诉说;而更多的人是和同学诉说,同学对老师、家长又都是保密的。

了解了这一心理发展过程,作为家长或老师就应理解少男少女的行为,尊重他们的隐私,注意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东西,或“盘问”他们,当然,这并不排除正常的交流、关心和教育。另外父母应当把孩子更多地当作朋友对待,那孩子也就会把父母当作朋友了。而作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如果隐私真的被父母“侵犯”了又应如何对待呢?建议你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不要头脑冲动,注意不要大吵大闹,可以和父母诚恳地讲清自己的观点,讲清所谓的事情,并要求父母理解和尊重自己,只要这样做,相信一般家长都会理解并愿意不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如果你大吵大闹,父母会认为你无论如何并未长大,反而更不能理解和尊重你了。其次,平时有机会,也可以和父母多沟通,不要故意躲避父母。其实,向父母学习也是学习的重要方面,和父母沟通也是重要的实践。如果父母是讲道理、有文化、有水平、讲民主的,为什么非要拒绝和他们沟通呢?

最后,如果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真的遇到了烦恼无法解脱,这种“隐私”还是建议早些拿出来和父母或老师交流为好,因为过多的烦恼如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很有可能会被“压抑”下去,也就是常说的“埋入心底”,这样是不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利于心理健康的。

4.如何正确对待“不健康”的家庭?

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一个温馨、和谐、团结友爱的家,因为家庭是我们每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最基本的条件,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的细胞。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以及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就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了。

不少调查研究发现,“不健康”的家庭,比如父母经常打架、吵架、甚至有人违纪违法,如酗酒、嫖娼、盗窃……,这样的家庭缺少温暖,缺乏父母的爱,父母的矛盾经常会殃及孩子,父母时不时会拿孩子出气,而孩子不仅不能得到正常的教育,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证。其结果是,在孩子的眼里,很多东西都被扭曲了,被颠倒了。一些孩子可能会变得性格孤僻、胆小、内向、自私、无法适应学习以及周围环境变化;还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变得情绪不稳,对家庭、社会充满了敌意,以致于出现道德品质败坏和违法犯罪的行为,沦为少年罪犯,出现少年犯罪的悲剧。

如果自己的家庭并不理想,作为这样家庭的少男少女又应怎样做呢?是不是可以这样:第一,不要自卑,因为你已逐渐长大并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完全可以自己把握自己,坚持走自己的路,走健康正确的路。第二,要敢于面对这样的家庭,要相信老师、同学、社会是会帮助你的,如果父母敢于伤害你,你应以理据争,必要时也可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第三,千万不要采取报复或出走的办法,报复或出走时很有可能由于不理智而做出傻事,或被坏人利用,甚至走上少年犯罪的道路。第四,也不要采取“闷在心里”或“家丑不可外扬”的消极办法,适当的倾诉或寻求帮助才是积极的方法。第五,应积极参加集体的活动,努力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战胜和摆脱家庭阴影的影响。第六,如果可能,可借助社会力量,同时也经过自己的努力,调整父母的关系,建立新的、健康的家庭关系。

同时,对于生长在这种不健康家庭或问题家庭中的少男少女,学校、社会都应更加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如果有些人已出现了一些不正常偏向,更不要嫌弃他们、看不起他们,要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实实在的工作。

5.感到学习压力大怎么办?

期末成绩公布了。这半年的辛苦没有白费,他终于考了第一。父母看着成绩单,喜上心头,看着宝贝儿子说:“要点儿什么奖励?儿子却闷闷不乐,面无表情。优异的成绩带来的并不是快乐,考完之后,如何打发这个假期,难道还是天天看书吗?他实在不愿再看书了,不是为了考试,他是不会看书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个人做事,若是自己发自内心的想做,是不会感到心理压力的。比如我们去打球,虽然感到精疲力尽,虽然也有胜负、名次之争,但事后没有压力,对自己的心理也不会有不良影响。因为打球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兴趣,累了就歇会儿,能做到自我调节。

而学习则不然,社会、学校、家庭对成绩有要求,学生本人对成绩也有要求,对学习的一点兴趣也被湮灭了。学习的目的也是为自己,不论学习成绩如何,这种压力总会存在。

那么这种压力来自哪里?首先应该认识到压力是来源于自己。学校和家庭不会直接把压力传递到学生身上的,只有通过学生的认同,认为自己也应获得什么样的成绩、什么样的名次时,才可能会产生压力。

如何对待这种压力呢?

第一、升华,把压力变为动力。对学习有压力主要是认为:如果学习不好,自己没有前程,自己没有出息,在家长老师及同学面前,自己没有面子,所有这些都是为“自己”考虑的。患得患失,使得小小的压力也会成倍增加。如果将个人荣辱置于一边,考虑到国家的兴亡,考虑到自己的付出而不是自己的收获,别人看来是压力,对自己而言则是动力。

第二、从兴趣出发。在学习中培养自己对获得知识的兴趣,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尝到知识的“甜头”,发自内心愿意学习,这样学习的压力自然就减少了。

第三,注意学习方法。比如学会有主有次,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对学过的功课要及时复习,并努力做到消化吸收地记忆等等。

第四,自我调节和放松。比如压力越大,时间越紧越要注意劳逸结合,必要时放下功课散散步,玩玩球,听听音乐,做一些体力劳动,转移一下注意力,甚至冲冲凉,洗一个热水澡等都可以临时减轻学习的压力。

6.吸烟体现“成熟”和“时尚”吗?

吸烟是一种不仅对自己同时也对他人极其有害的不良嗜好。可是青少年中仍有不少人学着吸烟,俗语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嘛;还有的人,越是不让吸越偷着吸,甚至聚在一起公开吸。

为什么青少年会学着吸烟呢?原因很多,通常认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立性增强,但思想又不成熟,因此便想通过模仿大人吸烟而表现自己“成熟”了,并从中获得自尊、自立的满足感。还有一些人则是出于好奇,出于追求“刺激,追求”时尚“的目的。但不管是哪一种原因,都说明他们对吸烟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众所周知,烟草中含有毒性极强的尼古丁,当烟叶燃烧时还可以产生亚硝胺、3,4-苯并芘、β-萘胺、一氧化碳等,这些引起物质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毒害。而青少年又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器官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新陈代谢过程旺盛,因此对各种有害物质的吸收更快更多,受其毒害也就更大。另外,自己吸烟时还会让周围的人“被动”吸烟,不仅害已也害人。

吸烟都有哪些危害呢?

不会吸烟的人,如果大口吸烟可以突然引起急性中毒,甚至昏迷、休克或死亡。长期吸烟则可以影响人的心血管系统,使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甚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吸烟还可以引起气管炎、肺气肿,甚至引起肺癌的发生,吸烟者发生肺癌的比例要比不吸烟者高10倍,而且吸烟的年龄越小,发生肺癌的概率就越高;吸烟还可以引起消化道溃疡;吸烟不但不能提神,而且由于一氧化碳的影响,体内血氧浓度降低,还会使人的大脑功能受损,造成理解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反应不灵敏等;吸烟还可以引起眼睛疾病、口腔疾病、维生素C缺乏等。另外,青少年吸烟还可能出现道德品质问题,轻者出现不遵守纪律,不好好学习等表现,重者则可能出现逃学、旷课、打架,甚至堕落等严重问题。

由此可见,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青少年们让我们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是为了他人的身体健康,一起下决心做到不吸烟吧,如果你已经吸上了,那就坚决戒掉它。

7.为什么不应养成饮酒嗜好?

青年男女不仅不应养成吸烟的不良嗜好,同时也不应养成饮酒的嗜好。饮酒虽然是社会交往(比如同学聚会、喜庆节日)时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如果变成习惯,变成嗜好,那就不利于学习、劳动了,长期饮酒更会损害身体健康。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也就是老百姓说的酒精。一般饮酒后1﹣2小时,乙醇在血液中的浓度就会达到高峰,如不吃东西就饮酒,乙醇的吸收会更快更多,也更容易醉酒。

一次大量饮酒可以引起急性酒精中毒,如话多、口齿不清、走路不稳、东倒西歪、兴奋、丑态百出、恶心呕吐,严重者可以脸色苍白、脉搏加快、鼾睡、昏迷不醒等;个别脑部有过损伤或对酒精特别敏感的人还可以发生复杂性醉酒和病理性醉酒,出现暴发性攻击行为等,因此大家聚会时,千万不要逞能或逼着别人饮酒。

长期饮酒则可以引起慢性酒精中毒,如对酒精产生依赖,出现震颤谵妄、中毒性幻觉、妄想以及中毒性痴呆等,身体也可以出现严重损伤,如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胃炎、末梢神经炎、脂肪肝、肝硬变、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青少年各脏器都在发育中,因此饮酒对身体造成的危害更严重。除此之外,饮酒也不利于青少年心理的成长,一个人从小就沉浸于酒精之中,可谓“饮酒丧志”,怎么能好好学习、好好劳动呢?在酒精的作用下还会引发打架滋事、偷窃、少年犯罪等。

由此可见,尽管酒满街都有,而且在社会交往和重大外事活动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仍提倡青少年不要饮酒,不饮烈性酒,而且更不应养成长期饮酒嗜好。

8.为什么要远离毒品?

“吸毒”,这个早已被我国清除的毒瘤,近年又死灰复燃,而且正悄悄地逼近善良天真的青少年,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的青少年。有资料报道,吸食毒品的人里约有89%为青年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2%。我国目前已有几十万的吸毒者,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

你是否知道什么是毒品?吸食毒品都有哪些危害?为什么全社会都要动员起来严厉打击吸毒、制毒、贩毒呢?

毒品的种类很多,我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比较常见的是鸦片类物质,鸦片类物质主要包括鸦片(生鸦片熬成膏),鸦片中提取的生物碱,如吗啡,吗啡的衍生物(如海洛因)以及具有吗啡样作用的化合物,如医院使用的麻醉性镇痛药杜冷丁等。人们常说的“白面”,即指海洛因,它不仅可以当烟吸,也可进行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

毒贩子往往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喜欢寻求“刺激”的心理以及无知等,同时又采取威逼利诱等手段,诱迫青少年吸毒。而青少年一旦染上毒瘾,就只能任他们摆布,直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那将是一条极其痛苦和危险的道路。

通常吸毒后大约1﹣2周即可以生产“瘾”,医学上称为依赖,也就是说离不开毒品了。一吸上它人就精神振作、心情愉快、有一种特殊的快感;而一旦没有了毒品,就会烦躁不安、痛苦难熬,如腹痛、腹泻、流鼻涕、打哈欠、打寒战、全身不适,甚至抽搐、昏迷等,也就是医学上称的出现了戒断反应。于是,为了不引起痛苦并得到那种特殊的快感,吸毒者就要不断找毒品,开始可能是买,以后为了弄到钱,就会去偷、去骗、去抢、去卖淫甚至去杀人。可见吸毒不仅是一条痛苦和危险之路,更是一条“死亡”之路。

当然,毒品对身体也是极有害的。长期吸毒的人往往因营养不良、食欲下降而面黄肌瘦,另外还常有便秘、性功能下降、步态不稳等现象,并且因静脉注射时根本不消毒,不少人还伴发各种感染性疾病,甚至被感染上艾滋病。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DIDS),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确诊后在2﹣3年内死亡,5年的存活率亦不高。艾滋病是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的严重问题,并被认为是世界十大致命疾病之一。

了解了吸食毒品的危害,少男少女们,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了全社会的文明,我们一定要坚持打击吸毒贩毒,一定要远离毒品。

9.为朋友两肋插刀,对不对?

在不少中学,也包括农村的中学里,常有一些公开或不公开的“小团伙”,几个人凑到一起,但并不是读书学习,互助共进,而是看录像,玩游戏机,学抽烟、喝酒,甚至做一些欺负同学、打架、偷盗的坏事。有些小团伙还学着电视上的样子封出老大、老二……。其中一些学生的成绩不好,但也有一些是“班干部”,他们讲“哥们儿义气”,讲“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是一种不良风气,是非常错误,甚至是非常危险的发展倾向,在某市大学区就曾出现过一群中学生合伙多次拦路抢劫而被刑事处理的严重事件,你说危险不危险。

中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倾向呢?研究发现,一些同学可能是因家庭或其他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等原因,使他们失去了方向,而多数孩子的家庭、学校各方面环境都不错,却是因青春期心理发育不成熟,加之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受到“小团伙”的威胁、诱惑,以及好奇、被动服从等原因走上了歧途。

这里又回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问题。青春期,少男少女们的自我意识飞速发展,要求自立,喜欢交往,注重友谊,本来这对发展人际交往是非常积极而健康的,但这一阶段也有不少人对社会的认识却相对较迟钝,发展较慢,以致于头脑过于“单纯”,过于“简单”,误把“哥们儿义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朋友敢两肋插刀”当作了友情或友谊,误把“不能留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当作了表现自己“成熟”的机会,并把这些作为自己判断好恶、判断是非以及行为的准则。其实这是一种自我意识与现实剧烈冲突的表现,是极不成熟、不完善的自我意识,具有狭隘的个性倾向,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是极不成熟和不健康的。如果只从小集体、小团伙的利益出现,而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不仅会害人,最终也会害了自己。

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为了防止这种倾向,一定要把喜欢交朋友、热情大方、助人为乐与“哥们儿义气”、“为朋友敢两肋插刀”严格区分开来,帮助别人时要明辨是非。坚持“一身正气”就会使我们心明眼亮,不容易受人迷惑。另外,不少青少年愿意助人为乐,但有时好感情用事,好头脑发热,“好起哄”,因此要努力学会理智地处理事情。今后遇到“哥们儿的事”一定要三思而行,只要确定了是损人利已、违反法纪的,就千万不要因为怕丢了面子、怕别人背后说“风凉话”,就糊里糊涂跟着去了,却落得“一失足成千古恨”。

如果自己已经有了那么点“哥们儿义气”,也不要紧张,应下决心和“哥们儿义气”一刀两断。与“哥们儿”断交或许会招来一些麻烦,甚至报复,但重要的是要果断地迈出第一步,要相信家人、家校、社会都会支持你的。

三、你知道人格方面的一些心理卫生问题以及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吗?

健全的人格是青春期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青春期男女只有了解到什么是健全的人格,不断“认识自我”,并努力培养和发展起健全的人格,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使自己的生命真正发出光和热来。

1.什么是人格?

首先说明一下,心理学中的人格与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人格是两个概念。生活中常说的人格很大程度是对一个人道德的评价。而心理学中的人格与生活中所说的性格、脾气的范畴相仿。

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阿尔波特曾列举出50种不同的定义,可见关于人格概念的分歧是很大的。但也有一致的方面,人格是与人的行为风格或行为模式有关的概念。卡特尔曾这么定义人格:“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情境中的行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联在一起的。”人格可分为气质和性格两部分。

有些人做起事来干脆利索,有的人则慢慢腾腾,有的人脾气暴躁,有的人多愁善感,这些人之间的不同脾气,正是气质的具体表现。气质可以看成是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而稳定的特征。人一出生,就具有某种气质的萌芽,有的孩子生下来就爱哭爱闹,有的则比较安静,因此可以简单地认为气质中的先天因素居多。当然环境也对气质有影响,有的人以前脾气暴躁,但出于工作的需要以及长期训练,则可以变得能克制自己。从此点也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努力,我们的脾气还是可以变得好一些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自私,有的人公正,有的人小气,有的人大方,这些不同的心理特征就是人们性格差异的表现。性格是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这也是和气质的主要区别。性格是人对事物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不会轻易改变的。但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因此环境和实践的重大转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性格。

性格和气质有区别也有联系。气质本身无优劣之分,脾气急或慢都是各有利弊,我们不能说急脾气的人就不是好人,或慢脾气的人就是好人。但性格就有优劣之分了,自私的人一般会遭到人们的否定,而刚正不阿的人则受到人们的爱戴。我们对性格的评价往往重视其社会价值取向。如同样的意志力强,对革命同志,我们说他坚强,对反动派,我们说他顽固到底。气质也对人的性格有影响。同样是爱体会人的情绪和爱思考的人,可能形成深思熟虑的性格,也可能形成多疑的性格。

2.什么是健全的人格?

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他在气质和性格上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例如:一个人脾气急一些是没有太大妨碍的,但是若对一些小事也大发雷霆,他就难以算为健全的人格了;同样一个人若对任何事都无所谓,从未着过急,其人格恐怕也非健全(除非是圣人)。一个人自私一点,大多数是可以不计较的,但是若过分自私。恐怕是大家不会接受的,也就不是健全的人格了。气质和性格的其他方面,如对人的信任速度、对自己的信心等等,也是如此。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个人性格如果离整体水平太远的话,就难以被大家接受。

其次,他有良好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信任大家,同时也得到大家的信任,还有几个关系不错的朋友,既满足了人类交往的需要,同时也能互相帮助。另外,还有处理自己工作(或学习)、生活的能力。一个人若是将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上,完全听从别人的安排,我们可以说此人社会功能是太差了。还要求他能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一个人若常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必须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即使有几个狐朋狗友,还可两肋插刀,这样的人也没有良好的社会功能。

最后,还要有自我康复的能力。好比我们感冒了,可以通过自己的免疫系统将病毒消灭了,从而恢复健康。同样,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人格不健全的人,可能会从此一蹶不振,或者怨天尤人,而拥有健全人格的人,虽然免不了有短暂的情绪反应,但是能很快从痛苦中摆脱出来,积累经验。

以上几条要同时具备我们才称之为健全的人格。并且它们之间也是有相互联系和。例如,一个过分自私的人,是很难有朋友的,也就谈不上良好的社会功能。

3.如何形成健全人格?

如何形成健全人格是个大家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这里,我们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一个婴儿的温饱问题是需要他人来解决的。只有幼儿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才能进一步满足他的安全的需要,他才能对人有信任感。如果一个幼儿的温饱解决不了,总是处于恐怖之中,则很难对人有信任感,长大之后也容易有自卑心理,对人不信任,常担心别人会骗他。为了掩盖自卑,还常指出别人的不是,炫耀自己的成绩。这样的人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还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如果父母对子女精暴,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如孩子不听话,打!孩子没考好,打!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会变得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要不就成为一个爱说谎的人,通过谎话来赢得别人同情,避免惩罚。父母自私,孩子也模仿家长,学得自私。父母说谎骗孩子,孩子将来也骗自己的孩子,也骗别人。父母过于溺爱子女,孩子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没有良的社会功能,独立应对挫折的能力差,自然难以形成健全人格。

第三,还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老师片面要求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只会学习,不会交往,形不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自然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观看电影、电视中的暴力镜头,同时又得不到家长、老师的指导,变得无视社会规范,讲究“哥们儿义气”,这些都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人无完人,谁的人格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青少年进青春期后,生理、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与人交往的要求增多,在交往中能听取朋友意见,纠正自己性格上的缺憾,也是一件好事。遇到问题,也就是俗话说的“心里有解不开的结”时,能找心理医生,也未尝不是好办法。这些对于性格缺陷的及时纠正都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4.人格是如何发展的?

人格发展的理论很多,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艾立克逊的心理

社会发展理论。艾立克逊把人生从出生至老年分为了8个阶段。

⑴婴儿期“信赖”与“不信赖”。婴儿的温饱问题得到满足,则可以与人建立信赖感,并且可以保持到成年。如果生活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常挨饿或被遗弃,则将来对人也难有信赖感。

⑵幼儿期“自治自律”与“羞耻和疑惑”。2–3岁的孩子开始学会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找玩具玩,开始了“自治自律”,如果孩子的这些还是由别人来做的话,则会出现“羞耻和疑感”。

⑶儿童期“自动自发”与“罪恶感”。3–5岁的孩子,有了解外界的要求,喜欢打开玩具,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有“自动自发”的心理状态。但此时的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如果大人阻止,就认为是自己错了,有时幻想自己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时,也产生“罪恶感”。如果人格向健全发展的话,要再稍大一些,就能区分幻想和现实,不会为自己的幻想产生“罪恶感”。一些人格发育不健全的人,成人之后仍对自己的一些不健康的想法有“罪恶感”,区分不了想法和行动。

⑷少年期“勤勉”和“自卑”。6岁以后的孩子有参加集体活动的要求,要上学,要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养成“勤勉”的生活习惯。相反,如果缺乏此方面的活动,也会表现的不好,产生“自卑。

⑸青春期”自我认识“与”“角色混乱”。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变化,心理也起了变化,生活的重心渐渐从家庭移向同龄的伙伴,对异性兴趣也大增。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思索自己的未来。“自我认识”可以说是青春期的主要心理。如果缺乏自己的主张,对自己所处的角色不清,则容易有“角色混乱”的问题。

⑹青年期“亲密”与“孤独”。18岁之后的青年常常有结伴行动、工作的愿望,希望有同性和异性朋友,青年期主要是建立“亲密”的感觉。否则青年则容易有“孤独”之感。

⑺成年期“生产”与“沉滞”。20–40岁的成年期,由于要结婚、成家、工作顺利且有所作为,故为“生产”。否则,其生活则变得“沉滞”,一生无所作为。这一期是“生产”还是“沉滞”,则明显与前几期有关。

⑻中年期“完整”与“失望”。40–65岁的中年期,如果此期能享受天伦之乐,总结经验,对子女有所交代,则为“完整”。假如生活向来空虚,无所作为,不堪回想,则为“失望”。

5.什么是强迫性人格?如何克服强迫性人格倾各?

小王从来没有迟到过一次。每次值日时,他总是早早地来到学校,非常认真地做好卫生工作;每次做完作业,他总要检查几遍,因此在班里经常受到老师表扬。但同学们却不太愿和他交往,他常为一些小事与同学争论个没完,非要弄出个是非曲折来,在海湾战争前,讨论到美国是否会出兵,他竟然跑到同学家里继续争论。他很少玩,认为玩太影响学习,不仅自己不玩,看到别的同学多玩了一会儿,还要“批评”人家。他很少说:“我喜欢……”却常说:“应该……”。他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的人呢?同学、老师和家长怎样和他相处呢?

从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属于强迫性人格。强迫性人格一般有这么几个特点:做事谨小慎微,顾虑太多,“前怕狼,后怕虎”;“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是这些人做事的原则;做事过分注意细节,而忽视了大的方面,追求完美,结果做起事来显得拖拉;而且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喜欢事必躬亲,担心别人做不好;事情的对错分得十分清楚;害怕表露情绪。

其实,他和我们一样也需要关怀,也希望别人理解他。遇到这样性格的人时,我们尽量不要和他进行无谓的争论,不去探讨那些理性的问题,例如人类生存的意义等。可以多和他说些感情方面的话。例如,“你心情怎么样?做什么事情时最高兴啦”?让他体会到感情上的温暖。对他的成绩要表扬,并诱导他也能赞扬别人的一些优点,启发他观察别人受到表扬后的喜悦,从而带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可让他做些需要有耐心的工作,他会比一般人做得好一些,对他的决策中的优点应给予明确指出,予以肯定,同时又时刻提醒他世上无十全十美的事情。这样,你就能很快和他成为朋友,并且能改变他性格上的缺陷,自己也能成为助人为快乐之本的受益者。

强迫性人格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总的来说,与遗传和家庭环境有关,例如父母有这样的性格,那么子女具有这样性格的机率就比一般人高。这样的性格对人的危害是很明显的。由于这样性格的人总担心事情没有做好而反复检查,从而降低自己的工作效率,使自己的努力和结果不成比例;同时其人际关系必然受到影响,也必然会为自己不被人理解而痛苦;并且强迫性人格很容易发生强迫性神经症。因此,青少年如果发现自己有强迫性人格倾向,应注意及早调整和纠正。那么如何克服强迫性人格倾向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一个人的性格倾向只有妨碍了正常人际关系甚至对他人造成损害或造成自身精神痛苦时,我们才说这种性格是病态的,需要治疗的。而一般人的性格具有某些特点,如果未妨碍其人际关系和造成自身痛苦,并不见得都需要纠正。

如果自己有强迫性人格倾向怎么办?其实提出这一点本身就说明你已经向健全人格迈出第一步。对于青春期男女来说,为了避免和纠正强迫性人格倾向,可以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以及积极主动去了解他人。对别人了解之后,也就会增加自己的安全感,减少不安全感,从而减少自己反复做事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自己的强迫性人格倾向也就得到纠正。

6.依赖性格的特点是什么?

小翠要到县城上高中一年级了,她一直是大家公认的乖孩子。今天是报到的日子。起床之前,她照例询问母亲穿哪件衣服,母亲也是照例不耐烦地告诉她自己决定吧,她哽咽地再次乞求母亲,母亲无奈给她拿出了一件衣服。到学校后,她突然莫名感到孤独和害怕,担心母亲嫌她太讨厌了,会不会不要她了,在这儿遇到事情又有谁来帮助呢?她越想越怕,越来越紧张,感到非要立即见到母亲不可,于是还未报到就又急匆匆地赶回了家。

这就是一个依赖性格的例子。具有依赖性格的人一般都有这样的特点:自己不会拿主意,不仅一些涉及到自己命运的大事要靠别人来决定,即使一些小事也要寻求帮助,有时怕别人不理他而不敢说出与人不同的意见,表现得过分顺从别人。当然,遇到大事可以与人商量,并且听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优点,但要把握的一点是,最终还是自己——“我”来拿主意。具有依赖性格的人显然独立能力差,确切地说是独立判断的能力和作决定的能力特别差,但他不一定缺乏生活能力,很可能会做饭、洗衣服,并且可以做得很不错。他还总避免单独在某个地方,总希望和所依赖的人(比如父母)在一起,以便随时得到帮助。

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依赖性格倾向将不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成熟,不利于自立能力的发展,甚至会造成适应社会不良,或成为歇斯底里发病的性格基础之一。因此,少男少女们应注意克服和纠正胆小、依赖的倾向,注意培养自己勇敢、独立的处事原则。

7.自己应如何克服性格上的依赖倾向?

如果发现自己有依赖性格倾向该怎么办?

首先不必紧张,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小的时候都是要依赖父母的,否则我们怎么可能生活过来呢。因此应该相信自己随着年龄的增加、生活范围的增大、生活经验的增多,依赖的心理也就会随减少。当然,这一切是要靠自己努力的,其过程也免不了碰钉子,免不了会遇到失败、挫折。例如,大庭广众之下,自己的意见未被同学采纳,甚至有可能被笑,那么下次你还有勇气再提新的建议吗?遇到这种情形你不用胆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康的人,你应该鼓起勇气再次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任何的意见也不可能完全正确,俗语说得好“圣人也有三分错”,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常人呢?不敢发表意见更易招致人们的鄙夷,而敢硬着头皮上,本身就是克服依赖人格倾向的良药。

另外不要忘记在生活的点滴中锻炼自己,凡事要自己先考虑,不要动不动就问人,求人帮你拿主意。对于一些小事,例如穿什么样的衣服、买什么样的笔记本之类的事情,则一定自己拿主意,即使错了又有何妨,下次还有机会改。但如果错过这样的锻炼机会,错过了锻炼的年龄,日后就会后悔不及了。对于大事,建议最好还是要和有经验的人商讨,多方听取意见,然后再作决定,对于青少年来讲,有时请家长帮忙拿主意也是必要的。当然,毕业时填写志愿可是一件大事,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最后的主意还是要自己拿的。

总之,要想克服自己性格上的依赖倾向应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上做起,应时时处处注意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特别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并应努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8.什么是焦虑性格?如何克服焦虑性格倾向?

别看小张只有16岁,别人却评价是小大人,因为他总爱操心。父亲今天去赶集,早上走时说5点回来,现在都5点半,还不见人影,小张开始着急了,最近交通事故特别多,会不会出车祸?最近社会治安欠佳,会不会被劫?总之,越想越怕。6点父亲平安回来,小张唠叨几句,心情才算平静下来。小张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可是每到考试前一个月,他就开始着急了,如果自己考不好,怎么办?还有好多没有背下来,怎么办?甚至影响晚上睡觉。而且有时见到女生还特别容易紧张,还没开口说话,脸已经红到脖子了。因此,他对女生的态度就是能躲就躲。其实,小张就是一个具有焦虑性格的人。这样性格的人常处于一种焦虑之中,多表现为担心自己和家人遇到不测,或发生意外。对自己的社交能力评价过低,担心自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而回避与人交往。有些还表现为对健康、安全问题过分关心。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如果自己具有焦虑性格特点倾向,应注意努力加以克服和纠正。因为这种性格倾向可以严重影响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又由于经常处于焦虑状态中,还会导致精力分散,可以影响自己的学习、劳动以及生活质量,严重者还可能成为焦虑神经症的发病基础。

那么该如何克服焦虑性性格倾向呢?

具有焦虑性格倾向的人因为担心自己不如人,担心别人对自己不满意,而不敢与人交往。可越不与人交往,越难以了解外界,对外界越感到恐怖,就越易焦虑。因此,要克服这样的性格倾向第一就是交往。刚开始与人交往时,必然会十分紧张,但只要努力一段时间,必然有所收获。

下一步就是使自己进入有效的活动中去。一些运动员赛前是最紧张的,但是比赛起来反而放松了一些,因为他投入到有效的活动中去了。同样其他焦虑也是这样的,比如对考试焦虑,如果积极复习准备应试,焦虑就会自然缓解。

此外还要学会自我分析事情的轻重缓急,分析所焦虑的事情出现的机率有多大,以及我们的焦虑会不会降低事情出现的机率。比如担心地震,那么地震出现的机率有多大呢?我们的担心有用吗?学会分析之后,事情清楚了,头脑也就理智了,焦虑的情绪自然会减低。

9.什么是品行障碍?

王某是个大家一提起来头疼的人。他从小就不听话,一般小朋友不敢和他一起玩,谁若是惹了他,那就等于捅了马蜂窝,非得让他捉弄一番不可。他一般游戏不爱玩,喜欢用弹弓打别人家的马,用开水浇兔子,看着兔子疼得乱跑,他却哈哈大笑。他的父母可以说是对他极为严厉了,有一次他偷拿家里五元钱,买了一盒烟模仿电影上的侦探抽烟,被父亲发现后遭到痛打,那几天屁股不敢挨着板凳。可父亲一不在场,他就又无法无天了,在外打架,简直是家常便饭。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放学时间就高高兴兴地回来。到了期末考试前,父母才知道他已经几个月没有上课了。这就是一个品行障碍的孩子。那么什么是品行障碍呢?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 的诊断标准定义为:

第一,发生于儿童少年期,一般应在7岁以上,持续半年以上。

第二,至少有临床表现中介绍的不端行为的一项,如过分好斗或霸道、对人(或动物)过分残酷、严重破坏财物、无故纵火、经常偷窃、反复说谎、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彻夜不归、过分地大发雷霆、反抗挑衅、长期严重不服从等。

第三,不是由其他精神疾病引起的。

这样的孩子有一部分将来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少数人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慢慢改善。如果能及时发现并给予特殊教育,不少人还是可以变得能遵守社会规范,被大家所接受。由此可见,预防和治疗品行障碍的发生是重要的,这样可以降低犯罪率,特别是青少年的犯罪率。

10.怎样预防品行障碍?

首先谈一谈品行障碍的成因。

品行障碍的原因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就目前的研究成果发现,品行障碍男孩明显多于女孩,有些品行障碍的孩子有性染体的异常,也就是说品行障碍和遗传可能有着密切关系,但不良的社会环境及教育因素对品行障碍的影响更大。这样孩子的家庭有的父母多年不和,经常拿孩子当出气筒,孩子稍有不对,就不问青红皂白,一顿棍棒相加。于是孩子在外模仿父母的行为,拿别的孩子作出气筒,稍有不如意也是对弱小者一顿拳脚相加。另外目前的电影、电视、录像充斥着暴力镜头,宣传以暴力解决矛盾,鼓励复仇,这对善于模仿青少年来说,不仅难以起到什么教育效果,甚至会使一些青少年认为“拳头大就是真理”,妄图用暴力来解决一切问题。

那又应如何预防品行障碍呢?对青少年来说,首先就要学会如何和平解决矛盾。比如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一定要冷静处理,要摆事实讲道理,多找自己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化解矛盾,增强友谊,并使自己逐渐发展成具有良好素质、良好道德的人。其次,要全社会齐动员,树立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有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崇尚劳动,以劳动为荣,不劳动为耻,讲究和睦相处,解放后30年,未发生一起打架斗殴、偷窃等刑事案件。可见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另外,一些电影、电视一味禁止少年儿童观看似乎也不是好办法,对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来说,越不让看越想看,倒不如在看片子时,让老师或父母给予评论,适当引导,不仅削减它的负面影响,还能增加抵抗力。

最后,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怎么办?我们可以与老师配合,或者依靠治安人员,减少正面冲突,做到不卑不亢。

11.青少年自杀——令人警醒、令人深思

“自杀”——好吓人的字眼,难道和我们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有什么关系吗?

据1989年中国统计署报告,中国男性的自杀率大约为十万分之14.6,女性为十万分之19.6;以后又有不少资料报告,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而且年轻人和老年人还是自杀的两个高危人群。说到年轻人,就包括了我们这些生机勃勃的青春期少男少女们。报纸、杂志上曾有过不少关于中小学生、大学生自杀的个案报道。比如济南市某初三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服敌敌畏自杀;北京市某重点中学15岁女生因受到家长责问而割腕、跳楼自杀;还有的农村少女集体自杀;一个从小一帆风顺的才子刚从大学步入社会就自杀了,等等,真是令人警醒,又令人深思!

单就自杀的直接原因来说,引起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有学习的压力,包括考试成绩不理想、升学失败等,另外还有诸如不幸家庭的刺激、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不良以及与性有关的各种问题,如早恋、失恋、对性无知等心理压力。

若分析更深层的原因,则可能有社会方面、家庭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比如,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生理心理虽然飞速发展,但均尚未成熟,且不稳定,让他们一下子面对一个复杂的社会,不少人难免会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并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盲目性和幼稚性,以致于环境稍有变化,极个别人就会无所适从、困惑、烦恼,甚至“天真”地想一死了之。还有一些青少年自杀则可能是教育方法不当引起性格不良所致,比如,从小就受到父母的过分宠爱,过分保护,或者从小就因家庭关系不和而失去父爱、母爱,以致于在性格上或者表现为任性、自立能力极差且意志薄弱,或者表现为自卑、自私、心胸狭隘。其结果是一旦遇到挫折就不能面对现实,并认为只有采取极端的方式——自杀才能摆脱压力和烦恼。

当然,青少年自杀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甚至包括迷信、愚昧等均会导致自杀的发生,但“不适应”及“性格不良”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少男少女们应注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坚强的意志,学会应付各种紧张的策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让生命“重如泰山”。

四、你知道青春期常见的一些心理(精神)疾病吗?

由于复杂的原因,青春期少年还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精神)疾病,比如神经症、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等,当然也有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虽然这些疾病对于少男少女的患病的概率并不算高,但对他们的影响却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应初步认识它、预防它。如果患了病,也不必紧张,让我们一同努力去正视它、战胜它。

关于精神疾病的治疗,总原则可参考如下。通常各种内因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一旦发现均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一般都要服用各种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抗躁狂药物、而神经症较轻者可以试着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中、重程度者或心理调整无效者也应去医院进一步诊治。

1.什么是神经症?它的分类如何?

神经症,过去又称作神经官能症,可能不少人听说过或不经意翻阅心理疾病的书时看到过这一病名。其实患各种神经症的病人就在我们身边,包括在少男少女中也并不罕见。专家们曾对15–59岁的人群进行调查,发现每1000人中就可能有22人患此类病,其中女病人甚至可占到被调查女生的千分之40。另还有不少人调查发现,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的大、中专学生患神经症的比例甚至更高。由此可见,在青春期认识神经症,并预防神经症的发生是多么必要呀!

什么是神经症呢?神经症并不特指某一单一的疾病,而是指一级表现各异,但又有着共同特征的精神疾病的总称。它们主要包括:①恐怖性神经症;②焦虑性神经症;③强迫性神经症;④抑郁性神经症;⑤癔症;⑥疑病性神经症;⑦神经衰弱。另外还有诸如人格解体神经症、躯体化障碍等等。

虽然患神经症的人不少,但它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即使是再严重的神经症也绝不会像某些人误传的那样可以“精神崩溃”,甚至“变疯”了。因为神经症与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精神疾病。一般说来,神经症患者经过心理治疗、必要的药物治疗,改换环境,有时还可以进行一些物理治疗等综合治疗后都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是完全或基本可以恢复正常的。

神经症有哪些症状呢?归纳起来,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减慢,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以及头痛、头胀、乏力、食欲不振、失眼等;另外,还可以表现为一些比较严重的症状,比如惊恐、焦虑、强迫、抑郁、疑病,患癔症时还会出现意识不清,出现精神症状以及肢体症状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对病情十分关心,十分着急,主动求医,迫切要求治疗。同时还要特别指出,虽然神经症病人可以表现出各种躯体不适或症状,但一般都不存在各器官、各脏器的实质性病变,也就是说,病人并没有真正的躯体病。因此,即使是再严重的神经症不仅不会疯,也不会有生命危险。

神经症是一种大脑功能紊乱的心理(或精神)疾病。目前认为其病因,首先可能是以病人的不健全或不成熟的性格和素质为基础,同时也与精神刺激有关,这些刺激主要是指那些相对较长时间的劳累、紧张、心理压力等,也可以是突发的意外精神创伤。处于青春期的大、中专学生,特别是外地入学的学生,远离家乡,很可能会不适应学校的新环境,加之学习、竞争的压力,极易产生劳累、紧张和心理冲突,如果性格上又表现为比较幼稚,好面子,面对压力采取自我压抑或不适当的自我防卫,其结果不仅不能缓解紧张,反而会出现和发展各种神经症的症状。这可能正是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大、中专学生患神经症比例较高的原因吧!

2、什么是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症,有调查发现其可以占到全部神经症病例的58.7%,因此有人说,如果认为神经症是青春期少男少女最常见的心理(或精神)疾病的话,那神经衰弱就是罪魁祸首。

神经衰弱主要表现为精神特别容易兴奋又特别容易疲劳,兴奋时往往控制不住,好回忆和联想,感觉也特别灵敏,非常怕声、怕光、怕嘈杂,但这种兴奋一般又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很快就会变得脑力不够用了,感到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或不能持久,记忆力下降,甚至感觉浑身疲乏无力。在情绪方面,最突出的是总觉得放松不下来,总像绷着一根弦,而且容易烦躁、激动、发脾气,严重者甚至可以出现轻度焦虑抑郁或疑病观念等。在身体方面,不少病人会出现肌肉紧张性疼痛,出现心慌、出汗、食欲不佳或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内分泌功能也会发生紊乱,如少女可出现闭经或月经周期紊乱,少男则易出现梦遗等。在睡眠方面出现各种睡眠障碍也是非常常见的,比如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不佳:表浅多恶梦、易惊醒,醒后难以现入睡等,有的人甚至可以认为自己“不会睡觉了”,“除了梦几乎一分钟都没有睡”,有的则白天昏昏欲睡,当然只是“欲睡”,真让其睡觉也只能干瞪着眼睛,睡意无存。

不少病人往往开始时并不在意比较轻的头昏、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表现,以致于使得神经衰弱发展起来并持续很长时间,等到严重了,又会过分担心,性自己“脑子坏了”,并进一步引起紧张,形成恶性循环而加重病情。

早期防治神经衰弱其实并不困难,一般认为,经常参加体力活动或劳动的人很少会患神经衰弱。对少男少女来说患神经衰弱多在初三或高三阶段,只要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中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以及劳动的时间,做到有张有弛,就可以缓解大脑的过度紧张和压抑的情绪。另外,以一种平常心对待升学问题,对待各种矛盾和压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自己的自卑、任性、急躁的毛病,这样一般是不会患神经衰弱的。

3.什么是恐怖症?

恐怖,通俗地说就是害怕。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有过害怕的感受,比如不少女孩子害怕毛毛虫、怕走夜路。青春期的男孩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好学习英雄,自称天不怕地不怕,可如果某次不慎被蛇咬过,也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并不是病,因为这种害怕一般并不严重,有的不过是“惊叫”几声,通常也不会引起身体的各种剧烈反应。即使是一些人真的遇到了危险的情景,一般也能自控,危险过去了,害怕也就消失了。

而恐怖性神经症(又称恐怖症)却不是一种正常的恐怖,其特点为:第一,产生的恐怖虽然也是来自身体以外的某些物体或处境,但反应程度剧烈,与实际的危险不相称;第二,发作时通常都伴有剧烈的植物神经症状,比如心慌、出汗、哆嗦、头晕,甚至晕倒等;第三,对害怕的东西极力躲避,以致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不能和人正常交往;第四,病人一般都知道自己的恐怖是不必要的,过分了但就是控制不住。

恐怖症通常可以分为:①场所恐怖,也就是对某一特定的环境或场所出现强烈的恐怖反应,比如一个人不敢站在广场上、田野里(广场恐怖),不敢进剧院、逛商店,不敢坐公共汽车等。②社交恐怖,主要是害怕与别人接触,甚至害怕见人,一见人就脸红,以致拼命回避各种社交活动(赤面恐怖)。③物体恐怖,是指对某些根本不必要害怕的物体产生恐怖,比如对猫、狗(动物恐怖),对小刀、针管、雷电等产生恐怖。

恐怖症的病因目前尚不肯定,不少学者认为可能是与病人童年的某些创伤性体验有关,也就是说,童年时受过惊吓,这种惊吓以及由惊吓面而引起的反应虽然早已经过去了,“好了”,被遗忘了,但却留下了某些心理的痕迹,当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件时,这种痕迹(恐怖)就又会显现出来,因此,童年避免受到惊吓看来是必要的。另外,专家们还认为,胆小、怕羞、依赖性强或十分内向性格的人也非常容易患恐怖症,因此,从小特别是从青春期起注意培养自己勇敢、开朗,培养自己自强、自立的精神,对于预防恐怖症的发生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如果我们真的遇到了恐怖的事情,在此也要特别提醒大家一定不要惊慌,要努力克服年轻人简单、冲动、好感情用事的毛病,要学会沉着冷静,不急不躁,灵活机动,化险为夷。俗话说“经一事、长一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经过“风雨”的锻炼和洗礼,青少年们一定会变得更勇敢、更坚强、更成熟。

4.什么是焦虑症?

“焦虑”一词在日常生活中也许并不常用,几个朋友聚到一起,几乎听不到有人抱怨“我焦虑不安着呢?”,但我们却能经常听到“烦”字,尤其是当代的少男少女们,“烦死人了”、“烦透了”甚至可以成为某些人的口头禅和时髦语。这里的“烦”,实际上是烦躁或烦躁不安的简语,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焦虑。当然,焦虑的同时免不了还有紧张,二者经常是相互伴行的。医学上有一种以焦虑紧张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症称为焦虑性神经症,又简称为焦虑症。

轻度的紧张焦虑不一定是病,比如我们之中不少人大考前都可能有些紧张和焦虑,但考完了,自我感觉还可以,紧张焦虑也就自然消失了。另外,如果人们预先知道某些危险将至,比如听到地震、台风之类的预报,在等待的日子里不少人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这些都是一些正常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不仅无损健康,甚至还有一定积极的意义,有研究认为一定的紧张可以引起神经内分泌以及中枢神经介质的改变,比如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人进一步振奋起来,动员和调动我们身体内潜在的能力,正可谓变压力为动力,可以使人热血沸腾、奋发图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状态在一定意义上是和青春期自强、自立、极富挑战性的心理特点一致的。挑战困难,通往直前也正是青春的魅力之一。

焦虑性神经症的焦虑却不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发病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可能是引起紧张的压力与个人的承受能力失去了平衡。焦虑性神经症是指客观上已经不存在或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危险或威胁,而且也没有具体可以担心的对象时,却出现了紧张焦虑、提心吊胆、恐惧不安。也就是说,病人既没有任何原因,也说不清着急什么,烦什么。同时,病人还可以出现非常明显的,甚至是非常剧烈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肌肉紧张以及运动不安等症状。

焦虑必神经症主要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出现广泛性焦虑时,不少人会对未来莫名其妙地担心,担心会发生什么不祥的事情,为此终日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并伴有心慌、出汗、口干、尿频尿急、手抖、失眠多梦、食欲不佳等,而当出现惊恐障碍(又称惊恐发作)时,病人会突然发生强烈的恐惧感,甚至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死了(濒死感)、马上就要疯了(失控感),并有胸闷、气憋,甚至大喘气、大喊大叫、高喊救命等表现,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1小时,发作后恢复正常。但也有少数人经多次发作后,因害怕再次发作而表现持续的紧张焦虑。

了解了什么是焦虑性神经症,对正常的紧张焦虑就不必过分在意了。但同时也要指出,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多充满理想,因此在学习、劳动、生活的实践中,需注意量力而为,积极进取,但又不要目标过高,避免过分的压力显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5.他特别怕脏是什么病?

这是一封来自某县中学的信:

尊敬的医生:

我是一名高中生,最近两年不知什么原因变得特别怕脏,总觉得周围都是细菌,甚至有时想到艾滋病。别人碰了我的衣服我就要马上脱下来,而且非要洗了才踏实,如果不得已用手摸了人家的东西,比如找的钱什么的,马上就得洗手,而且要洗二三十次,有时甚至1个小时。我家就住在离县城20多里的农村,家里也没那么干净,我也知道这样做没有必要,而且浪费了好多学习时间,有时还怕别人看见笑话自己,可就是控制不住,心里特别痛苦,不知这是怎么回事?有人说我患了“洁癖”症,是这样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是正常的讲卫生、爱清洁吗?显然不是。这位青年朋友的确是患了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医学上称为强迫性神经症(又称强迫症)。患有强迫症的病人往往同时存在着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通俗地说,就是明知不对,但又非得要那样去做,而且没完没了,因为二者是相互对立的,不可避免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并进而出现显的焦虑和痛苦。

强迫症状多种多样,但通常可以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两种。强迫观念是指某些想法不断重复出现,明知没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比如有人反复思考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叫作强迫性穷思竭虑;有人反复怀疑自己是不是关上了窗户,怀疑自己的考卷是否签上了名字,这叫作强迫怀疑;还有人出现强迫对立观念、强迫回忆、强迫性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另外,还有诸如强迫情绪、强迫意向,比如一病人走到了高处,本已十分害怕,却产生了一种想往下跳的想法,当然这种冲动或意向即使再强烈也不会变成行动,但心理上的痛苦却是可想而知的,这些都可以归为强迫观念。

强迫动作则是指病人为了减轻因强迫观念所引起的焦虑而不由自主采取的各种相应的行为,上面这位高中朋友的症状,实际上就是为了减轻怕脏所引起的焦虑和痛苦而采取的强迫动作,医学上称为强迫洗涤,有人又称“洁癖”。另外,还有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性仪式动作,比如出门非要一成不变地先迈几步,再后退几步,否则心情紧张,烦躁不安。还有人出现强迫计数,如数台阶、数电线杆子等等。

如果患了强迫症建议还是应及早去医院找心理或精神科医生进一步诊治。强迫症其实也是可以预防的,不少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从小好钻牛角尖,做事过分仔细,甚至古板,追求十全十美同时又犹豫不决,当他再遇到学习、工作劳累或其他精神刺激时就容易引发强迫症。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少人上进好强,好问问题,做事也逐渐理性化、条理化,这是非常健康而积极的心理发展过程。但也有人走了极端,比如背书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一字不漏,甚至养成背多少遍的习惯,做作业也要求绝对干净,否则抄来抄去。物极必反,这种过分的自我要求,甚至到了苛刻,显然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我们在好强上进的同时也注意顺其自然,就可以减少或避免强迫症的发生。

6.歇斯底里是怎么回事?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有时仅仅是为了一件小事,父亲当着众人的面训斥女儿,女儿不敢还嘴,先是一声不吭,之后突然摔倒在地,“背过气去”,“不醒人事”,甚至出现四肢发挺,手脚冰凉,手指使劲抽搐,有时还抖动不止。可能还有这样的情形,和小伙伴们到外村看完电影,别人一哄而散,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回家,夜里胆小,一路小跑回家后就说碰到“死人”了,碰到“鬼”了,甚至大哭又闹,还有人学着死人的腔调讲话。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仍相信迷信,他们会说,这是“中邪了”、“鬼缠身了”、“狐狸精迷人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既不是邪也不是鬼,而是一种心理疾病,民间俗称“气迷心’,医学上称为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神经症的一种。

癔症并不少见,有调查认为其可以占全部神经症病例的16%,在神经症中居第二位。调查还发现,青春期也是发病的重要阶段之一。一般认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各种不良刺激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差,不少人不善于处理各种矛盾,不善于应付各种精神刺激,如果性格上又表现为心胸狭窄,好生闷气,情绪不稳,喜好以自己为中心,容易接受暗示和自我暗示,加之某些农村或边远地区文化水平低,信神信鬼。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一旦遇到不良刺激,主要是紧张、恐惧或者是生活中各种不愉快的事情,就会引起大脑紊乱而发病。

癔症的症状复杂多变,但综合起来不外乎两类:分离性症状和转换性症状。另外还有一些特殊形式,比如癔症的集体发作等。

分离性症状是指出现的是精神症状,比如嚎啕大哭,揪头发撕衣服,满地打滚,而且是人越多闹得越凶;有的人还可以表现为突然变“傻瓜”;有时又表现得十分幼稚,见人就叫“大叔”“大婶”;有的则闹神闹鬼,闹死人或狐狸精,黄仙附体等等各种各样的精神症状。通常这时他们的神志并不很清楚,医学上称作“意识范围狭窄”。

转换性症状则是指出现的是躯体症状,主要是运动方面或感觉方面的障碍。但这种躯体症状并不是真的存在内脏器官或神经系统的病变,有时甚至根本不符合神经解剖的分布特点,也就是说带有一种“假病”、“装病”的样子。常见有a.痉挛发作或肢体震颤。就像前面讲的例子那样,病人生气后可以突然当着众人的面缓慢倒在地上,紧闭双眼,呼之不应,全身发挺,四肢抖动或颤动不止,但绝不会摔伤也不会有生命危险。b.起立不能或步行不能。但令你不可思议,病人在床上两腿活动自如,却就是不能站起来或扶着总向一边倒,而且走不了路。c.癔症性瘫痪。d.异物感,比如总觉嗓子里堵了东西,但怎么检查也没有 所谓的东西,这种症状被称为“癔病球”。e.其他症状,比如癔症性缄默症、失音症、失明、耳聋等等。

癔症还能集体发作。某地给初中学生注射预防针,班上有一名女生特别胆小,勉强打完针后,不一会儿就自觉难受并说胳膊不能动了,受其影响,周围女生也紧张起来,结果就像得了传染病一样,十几个人也都感觉胳膊不能动了,甚至还说腿也不能动了,以致闹得人心慌慌。后请来权威部门的医生,经过耐心解释并配合一定暗示治疗,半班女生又都奇迹般的康复了。

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癔症应重在预防,而预防的关键首先是对性格的培养。我们应努力培养和锻炼自己,不断克服自私、胆小、虚荣的倾向,使自己变得开朗豁达,襟怀宽广;其次是要学会正视困难、挫折或各种令人恐惧的事情,面对突发事件要能泰然处之,绝不可自己吓自己;另外还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反对迷信,积极向上,那癔症就不能奈何你了。

7.怀疑自己有病是怎么回事?

在心理门诊,医生曾接待过这样一名女病人,年龄不过16岁,看外表真的看不出有什么毛病来,可病人却强调说自己的鼻子长得不好看,是塌鼻子,眼睛也似乎一个大些一个小些,总之自觉五官长得不顺眼,甚至有些畸形。病人说自己也曾去五官科、整形科检查过,大夫也没说有什么问题,自己当时能同意大夫的观点,但不由自主,一照镜子就又觉得有问题了,其实心里有时也明白,所以特别难受,希望大夫再帮助给一个肯定的答复,比如自己有问题没有……

还有一名17岁的男病人,进诊室后悄悄对大夫说,我从初二(13岁)起就有手淫,开始不在意,可近一年多觉得这样不好,特别紧张,经常失眠,之后总感头昏、头胀、乏力、记忆力下降,自己怀疑自己心肾两亏了,脑子可能已经坏了,有时还想可能自己以后也不能谈朋友了,因为生殖系统可能也坏了……

这两位少男少女是真的畸形或得了什么严重躯体病吗?显然都不是。其实这是一种以怀疑自己有病为主要症状,同时可伴有烦躁、苦恼、失眠等表现的神经症,医学上称为疑病性神经症(又称疑病症)。

疑病症的怀疑并没有达到妄想的程度,也就是说疑病的内容尚不那么荒谬,也未达到坚信不移地的步,而且一般也不固定在某一脏器上。患有疑病症的病人虽然身上稍有不适马上就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了严重疾病,但通常学习、工作、生活并未发生严重紊乱,除了检查、看病之外,表面看起来和正常人差不多。

疑病症一般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多见原发的疑病症,也就是说病人通常根本就没有什么躯体疾病,但可能会因青春期自身的某些生理现象、生理变化,或一些令自己不解甚至迷惑的异常感觉而作出疑病的解释,比如刚才那位青春期少女的“畸形”,青春期少男的“心肾两亏”,都是对自己的某些变化或某些感觉过分注意、过分担心而作出疑病的解释,并发展为疑病症。

由此可见,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以轻松、愉快、自然的心情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各种生理变化,认识它、接受它、适应它、既不因与自己的想象不同而烦恼,也不因各种不适或异常感觉而迷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猜疑,减少或避免疑病的发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8.长时间的抑郁是病吗?

长久的心情抑郁是不是病呢?比如有人从上初中起,一直到上高中,3﹣4年间虽然学也上下来,家里的活也帮助干了,但总是闷闷不乐,遇事总往坏处想,对各种高兴的事情总体验不到高兴,有时还故意回避同学、亲友的聚会或各种热闹的场面,甚至不时还经常出现自责、自卑、内疚,对前途信心不足,或总感到疲乏无注意力难以集中、食欲不佳、失眠、烦躁等。其实,这是一种慢性的情绪不良状态,也是一种病。通常这种状态只要持续超过2年以上,医学上就可以将其诊断为抑郁性神经症,也有人称为神经症性抑郁。

有调查资料认为,抑郁症神经症可占到全部神经症病例的14%,仅次于神经衰弱癔症,是居第三位的神经症,可见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只是不少人虽然情绪不好,但不太在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

青春期正是热情奔放的年华,为什么也会有人出现神经症性的抑郁呢?让我们听听一位女病人的叙述:我平时性格就不太开朗,不太活泼,有事好闷在心里。初三时学习压力特别大,一次和同学因为借参考书的事发生了矛盾,以后大家就开始不怎么讲话了,甚至坐在一起都别扭。我父母文化程度又都不高,天天只顾忙着承包地的农活,本来自己就不爱讲话,现在周围也没人和自己讲话,心情就更压抑,更沉闷了。一直熬了几年,总想拼一把考上大学就重见天日了,不想大学也没考上,心情就更不好了……。从她叙述中我们可见,一些人从小性格欠开朗,好思虑,加之学习压力大,与同学的关系紧张,这些原因可能都是造成这些青春期男女易发神经症性抑郁的重要原因。另外,家庭、学校以及周围的其他环境缺乏对他们的关心与帮助,缺乏激情,也可能是引起一些少男少女心情情压抑的原因。

当然,更重要的是靠自己!少男少女们应该热爱青春,珍惜青春,努力树立起对未来的积极而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正确面对和处理各种学习压力,处理同学之间的各种矛盾,要不依赖父母,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小组,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参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那样心情就不会压抑,至少就不会长久地闷闷不乐。

这里也还要指出,如果你的情绪无缘无故特别低落,甚至出现强烈的自杀欲念,或者伴有的各种身体不适特别明显,建议你还是应该去医院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中的抑郁症,包括隐匿性抑郁症的可能。

9.什么是神经性厌食症?

青少年朋友们,大家可能都很喜欢听歌,尤其是美妙的歌曲,如一首较流行的英文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已深深印在许多青少年歌迷的心中。自然,我们要想起这首歌的演唱者Carpenters(卡彭特),但使人震惊的是,这位非常有才华的女歌手却英年早逝,年仅32岁。这是由于某一杂志的一篇评论中讽刺卡彭特体态太过于丰满,于是她便开始节食而日渐消瘦,为保持身体苗条她还服用轻泻剂,因此而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后因体重严重减轻导致代谢的失调,又因基本蛋白质的缺乏而引发心脏病发作而离我们远去,终于酿成悲剧。

那到底什么是“神经症厌食症”呢?

神经性厌食多见于青年女性,尤其是少女。患者总感到自己太胖,即使已相当消瘦,仍是坚持已见,听不进别人的劝说,无法控制地选择停止进食。他们几对任何食物都没有食欲,尤其是对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肉类、奶制品、鸡蛋等)更是厌恶。只愿吃一些不致发胖的食物,如水果等。有的患者,一旦进食就呕吐,诉说自己食后腹胀、腹痛。有的患者长期服用缓泻剂。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如萎靡、忧郁、孤独、任性、好发脾气、怪僻、多疑、悲观等。

厌食症所导致的恶果是:患者出现现营养不良,贫血、瘦弱、便秘、体温、血压以及基础代谢率均下降,女性则出现停经。严重者甚至可造成难以逆转的器官功能损害,最后衰竭而死。

第一,在错误的审美观念支配下有意识地限制饮食。青春初期的女孩子错误地认为“越瘦越美”,她们为追求这种“时髦苗条”,有意识地限制饮食,想以此减轻体重。甚至对自己身体的胖瘦有一种错误的知觉,把自己的脸部、胸部、腰部、臀部看得比实际要胖。即使瘦骨伶仃了,在她看来还是太胖了。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反应。

第二,是心理应激因素。如突然受惊吓,不适应新的环境,或对父母感到怨恨而离开父母,家庭不和,人际矛盾以及生活中的不幸,挫折都会影响情绪并使食欲降低。

第三,进食时的精神刺激或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父母因为工作繁忙,平时没有时间管教孩子,而常常在吃饭时教育训斥孩子,使吃饭的环境笼罩在不愉快的、紧张的气氛中。长此以往,就使孩子产生进食如同受罪的感觉,并逐渐形成不良的条件反射。厌食也可能是对父母过度干涉进食所采取的一种自我惩罚的手段。

神经性厌食症在治疗上需针对病因,首先运用认知疗法,纠正患者审美观念上的偏差,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体美学观念。形成追求健美、自然美的现代审美观念,并帮助其养成正常的饮食习惯。另外,应帮助患者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建立愉快情绪,以促进胃肠腺体的分泌和消化功能的恢复,增加食欲。对于由神经性厌食引起的严重焦虑抑郁情绪,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量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改善情绪状态。

在行为治疗上,还可以采用“奖励—强化”的方式。如果患者能好好吃饭,就及时地表扬,鼓励他,满足他的合理要求,以此来强化他的进食行为。

10.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级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疾病、最新的调查统计显示,其患病率为13.4‰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主要表现为各种幻觉、妄想、思维紊乱,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而且病人的整个精神活动明显不协调,与周围环境也不协调,通常病人并没有神志或智力问题,身体也没有别的毛病,病程多迁延数年。如治疗不及时有不断加重、甚至发展为精神衰退的可能。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目前认为可能与家族的遗传、性格不健全(比如孤僻内向或敏感多疑等不良性格)有关,另外可能还与各种不良刺激以及脑部神经介质代谢异常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主要类型有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等,如果儿童期发病,又称为儿童精神分裂症。

单纯型多为青少年起病,开始时可能有类似神经衰弱的表现,比如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发愣、头痛等,以后可逐渐发展为日益加重的孤僻、被动,生活懒散,如不主动洗澡换衣,甚至不刷牙、不洗脸,对家人可表十分冷淡,缺乏感情,严重者可不出家门,不见人,行为退缩等。因病人起病缓慢,往往不易察觉,发现时病情多已十分严重,以致治疗十分困难。

青春型多发病于青春期,主要表现为话多且内容荒谬离奇、杂乱无章,想入非非,病人还常喜怒无常,兴奋冲动,行为愚蠢幼稚,甚至出现追逐异性等本能活动亢进等表现。因病人各方面表现十分混乱,而且常带有明显的性色彩,一些地方的农村有人又把它称为“花痴”、“花疯子”,甚至迷信地认为可以用结婚“冲喜”的方法治疗它。当然,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

紧张型和偏执型发病年龄相对较晚,但也有青春期发病者。紧张型主要表现为少语少动,甚至不语不动、不吃不喝等。偏执型主要表现为各种妄想,如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要害他,跟踪、监视他,或觉得自己的言行被别人控制了等等,不少病人还伴有大量的幻觉,如听到命令他、评论他、谩骂他的声音等。

受到各种精神症状的影响,患病期间病人均无法正常学习、劳动和生活,甚至还会给家庭、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另外,因精神分裂症还有不断加重甚至发展为精神衰退的可能,因此,我们应从小注意讲求心理卫生,培养健全良好的性格,提高对各种不良刺激的抵抗能力,以期预防或减少其发病的可能。同时如发病,则应尽可能做到早期发展、早期治疗,只要治疗及时,精神分裂症亦不可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能治愈或明显缓解并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1.什么是情感性精神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高涨或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并伴有相应的思想和行为改变的一种精神障碍,是青壮年较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情感性精神障碍在间歇期可以完全缓解,有人可能终生只发作一次,也可多次发作。通常可有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因此又可分为躁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以及环性心境障碍等。

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的主要症状是典型的“三高”或“三低”。“三高”即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意志活动增强;而“三低”则为情感低落、思维迟滞、意志活动减低等。

当病人处于躁狂发作时,突出的症状是“三高”病人可表现出强烈而持久的喜悦和兴奋,眉飞色舞,谈笑风生,诙谐幽默,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且病人的愉快心境与其整个精神活动和周围的环境是协调的,同时能“感染”他人。情绪的高涨,可导致病人自我评价过高,严重时认为自己有超人的能力,如写的诗能同李白齐名,若是运动员就定能创造新的世界纪录,若是商人,必然是世界首富。这种“吹牛”现象,在精神病学上称为“夸大妄想”。病人自觉脑子特别聪明,思维明显加快,而且动作和行为也增多,整日忙碌不停,或出门走亲访友,或购买许多目前并不急需之物。做事虎头蛇尾,见异思迁,因而最终一事无成。在躯体方面,可有食欲增强、性欲亢进、大便秘结等症状。

与躁狂截然相反,当病人处于抑郁发作时表现为三低。整日紧锁双眉,愁眉苦脸,长吁短叹,自我责备。忆往事,尽是失意、挫折和过失,展望未来,总感前途渺茫,一片漆黑。而且思考问题迟钝,常独处一隅,不愿活动。这种抑郁情绪常有晨重夜轻的昼夜节律性。同时伴有自我评价过低,总认为自己已经丧失工作能力,成为废物,或家庭的累赘、社会的寄生虫。常将自己以往的一般性错误和缺点,说成是弥天大罪,甚至认为一死也难赎其罪,因此可能产生自杀行为。但也有部分病人的思维和行为并不抑郁,甚至有激动不安,捶胸撞头等表现。躯体症状则有以早醒为主的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便秘,性欲减退和闭经等。

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原因尚未探明的内因性精神障碍,主要应给予药物治疗,严重者需住院,对抑郁病人要防自杀。通常,抑郁相对应服用抗抑郁药,躁狂相时可服用锂盐及抗精神病药物。在缓解期亦应服用预防性剂量的药物,以防复发。当然,用药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和严密观察下慎重使用。切不可自行服用,以免发生严重的中毒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