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县车管所电话:古代奢华之色:金累丝蜂蝶赶菊花篮簪 - 天下杂谈 - 鼎盛防务论坛 鼎盛军事防务论坛 -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12:23

古代奢华之色:金累丝蜂蝶赶菊花篮簪

菊花
金累丝蜂蝶赶菊花篮簪一对 (浙江临海王士琦墓出土)

金荷叶小插一对


金累丝蜂蝶赶菊花篮簪一对,纯以造型生动、造作工巧取胜。簪首的制作,是先用素边丝掐出各个小件的轮廓:一朵灵芝,三茎菊花,蜂一,蝶一,又花盆之半,复以做成小卷草的花丝在轮廓里平填。薄金叶和细金条做成花枝、花叶和花篮的提梁。先是小件攒焊成形,继将金簪攒焊成型。菊花花心用“吸珠”法做出点点花蕊。金簪之钩花布叶运金丝如运笔,花丝纤若毫发而平填得工致精细,纹样的繁而不乱,一丝一缕皆清清爽爽,又特别见出攒焊的工夫以及累丝工艺所能达到的活泼与轻盈。风吹过,洒落袅袅花香,这一效果似乎唯此累丝作可及。
  明代头面中属于配角的各种小簪子,常见的有“小插”和“啄针”。小插的簪脚仍为扁平,不过簪首分外小巧而已。王士琦墓所出金累丝游舫小插共三件,其中两件为一对,另一件失偶。小插的簪首用花丝掐作船形,再以小卷草平填作一叶扁舟,船尾做出乌篷,中间用四根金条撑出一个小卷棚,棚周以细金条仿丝帛做成披垂的沥水,卷棚下设圈椅,士子手持摺叠扇巾服倚坐,船头艄公屈步躬身,长篙刺水。圈椅背面焊扁管,其中一支内插一柄银簪脚,余两支失脚。虽然无风无水,而荡舟中流湖天一色之境宛然。“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繇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此是明魏学洢为天启二年王叔远所制东坡游赤壁核舟而作的赞语。金簪的制作稍在其前,而都可视作同一风气下的巧工。

  王士琦墓出土金荷叶小插凡三对,其中两对失簪脚。簪首系用两枚金片作底衬,一枚剪作荷叶,一枚剪作荷花,系结荷花与叶的一根金丝由后至前穿过来擎出一茎花萼,七枚花瓣焊在周围组成一朵绽放的荷花。撮好的麻花丝掐作花边、叶边和叶脉接焊于图案,荷叶上方的几道麻花丝则是为了做出风翻荷叶的效果。金叶上面再焊石碗以嵌宝。此荷叶小插也是传统式样的翻新,而明代的做工与风格已与前朝相异。如元代的制作工艺,荷叶叶脉、包括荷叶被轻风吹起的翻卷,全部都是用着打造的办法,明代则以焊接花丝的方法勾勒而成。


  扬之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近年致力于古诗文名物及宋元明金银器研究,著有《诗经名物新证》、《古诗文名物新证》、《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等。

   

 

 

 

 

  "宜子孙"钟形金饰(东汉)


“宜子孙”钟形金饰 东汉


    高2.3厘米  最高1.8厘米

    1955年在合肥市西郊乌龟墩砖石墓出土

    梯形钮的中心穿一小孔,中部竖列“宜子孙”3篆书字,为汉代习用的吉语。边饰连珠纹,“子孙”两字外侧饰对称的瓣叶纹。和汉草叶纹镜的瓣叶纹相似,系用极细的金丝和金珠。

    作成花朵,与花茎瓣叶联为一体,联缀盘筑而成。金饰光彩夺目,显示了汉代的高度工艺水平。

TOP

 

 

3# 发表于 2010-6-6 01:32 | 只看该作者 "宫样"金银首饰 领大明时代风骚


图一 金丝髻(无锡市郊区出土)

金累丝蜂蝶赶花钿(南昌青云谱京山学校出土)

金镶宝莲花顶簪(北京明万贵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专家扬之水在《宋元金银首饰“打功”一绝》一文中,不仅让读者弄清了宋元金银器的制作、使用、纹样等真实面目,而且还把贴近世俗生活的宋元金银首饰和元曲巧妙结合在一起讲述,极富戏剧性地复活了半个世纪前的古老金银首饰,令人意犹未尽。

    扬之水还在上文中提到:明代金银首饰的兴盛与辉煌,是另一个有意思的题目。的确如此,从元人手中接过封建社会接力棒的明代,其金银首饰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改宋元金银首饰的草根本色,雍容华贵,宫廷气十足。您能不说这一天翻地覆的变化有意思吗?而且,看完本报记者和扬之水研究员的本次对话,您或许会觉得明代金银首饰有趣的事儿还远不止这些。

    明代金银首饰在名称上有了细致的分别,大大小小的簪钗各有其名,且由于  髻(金丝发罩)的出现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组合关系,而首饰的插戴之满,是明代女子的妆束风格。

    累丝工艺是明代的绝活,它把明代金银首饰的制作定型为技术化的风格。累丝不仅使首饰的立体造型或繁复的构图用材大为俭省,也让金银本身变得柔和轻盈,精光内敛,更宜于在镶嵌工艺中衬托玉石的魅力,同时还丰富了首饰图案的表现手法。

    金银首饰的镶玉嵌宝虽在明代大为兴盛,但宝石加工不太发达,多是依照宝石的自然形状而填嵌,托座与宝石的扣合便多半不很紧密,易脱落。

    金发罩“罩住”头饰组合

    记者:细心的读者会在《宋元金银首饰“打功”一绝》一文中发现您埋下的伏笔,即“但就首饰的名称来说,仍与唐代相似,即通名多,专名少……至于明代金银首饰的兴盛与辉煌,便是另一个有意思的题目了”。您先简单说说明代金银首饰有意思的原因吧,别让读者着急。

    扬之水:与宋元相比,明代金银首饰显示出的一个最大变化是类型与样式的增多,因此在名称上有了细致的分别,大大小小的簪钗,都按照插戴位置的不同,或纹饰、式样乃至长短之异而各有名称。比如明代文献中提到的若干名目:  髻、金丝髻、挑心、掩鬓、压发、围发、耳坠、坠领、纽扣等等。虽然有些时候没有说到质地,但对照存世实物,可知是以金银为主。

金累丝嵌宝玉牡丹鸾鸟分心(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


银鎏金镶玉嵌宝蝴蝶啄针

其次,明代金银首饰中出现了

    髻(图一)。  髻是俗称,金丝编就的  髻,明代也称金丝髻或金丝梁冠,即女子戴在发髻上面的发罩。由于  髻的出现,金银首饰遂以一副头面为单位,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组合关系。而首饰的插戴之满,是明代女子的妆束风格,簪钗的命名也因此多着眼于它所在的位置。额角,鬓边,时或称作四鬓(《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七回形容夏日里潘金莲、李瓶儿的一身家常妆束,“惟金莲不戴冠儿,拖着一窝丝杭州攒,翠云丝网儿,露着四鬓,上黏着飞金,粉面额上贴着三个翠面花儿”),论修饬严整,四鬓都要装点得一丝不苟才算是好,不少簪钗便是为此而设计。换句话说,明代所谓“一副头面”,便是指插戴在  髻周围而装饰题材一致的各式簪钗。

    头面一副,讲究者,按照《天水冰山录》(此为纪录抄没严嵩家产的清单)中的记述,总在十至十二三事左右,或多至二十余事或少至五事七事,而以前者为常。对所知明墓出土的若干组首饰作综合考察,大致可以认为,一支挑心,一枚分心,鬓钗一对,各式小簪子亦即小插、啄针之类的“俏簪”三对,如此十件应即通常的头面一副。繁者,添掩鬓一对,又小插、啄针若干对,若更增花钿、顶簪、后分心,便至二十余事了。

    出土器物洋溢奢华之色

    记者:处身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朝,文化发展总势趋于保守,然而其金银首饰却越发雍容华贵,宫廷气十足——这和贴近世俗生活的宋元金银首饰形成了巨大反差,您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扬之水:“雍容华贵,宫廷气十足”,正是一种保守的趋向啊。当然,我们目前谈这个问题是受到材料限制的,因为清以前的金银首饰传世品极少,而考古发现又有很大的偶然性,它反映的情况只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冰山一角。就已经公开发表的材料而言,宋元金银首饰今天能够见到的宫廷作品是很少的,明代则恰恰相反,即出自宫廷者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定陵所出不必论,其他如嫔妃、外戚,各地藩王及藩王家族墓,开国功臣墓,所出金银首饰其实都以宫样为主。而宫样的雍容华贵,在明代始终是为人们所钦羡、所追仿的。我正在写作的一本书名叫“奢华之色”,我想,这四个字也许可以大致概括明代普遍的社会风气和在此社会风气之下形成的金银器(包括金银首饰)的风格与特色吧。

    记者:既然进入了皇家,那金银做成首饰就不能像宋元那样随意了——宋元金银首饰多出自民间工匠之手,可明内廷设专为皇家打造首饰等金银器物的银作局。请具体谈一下明代金银首饰纹样(样式、纹饰)的主要特色及变化。

    扬之水:关于题材,大致可以说,宋元多选择清新活泼的自然景物,明代则更倾向于把花草禽鸟组织为各种祥瑞图案。而以纹样中各个物事的谐音构成吉祥之意,也正是在明代才开始广为流行。不过在金银首饰中,这一类尚不多见。为寿日婚嫁等吉庆喜事而制作的首饰,或取用释道人物,或以制字、嵌字、錾铭的方法直接点明图意。如金西王母寿字挑心、刘海戏蟾寿字挑心等。

    此外,佛教艺术以及佛教人物中的妆束和器具也是明代首饰取材的一个来源,除挑心、掩鬓外,还有佛手簪、禅杖簪等,式样细巧别致,是从世俗化了的神佛世界中生长出来的装饰趣味。而这些都可以说是以所谓“宫样”引导时代潮流。

    累丝:

    工艺精巧又省料

    记者:镶嵌是明代金银首饰的工艺特色,且对清代金银首饰的制作产生了巨大影响。除此之外,明代还有哪些影响后世的绝活?

    扬之水:当然是累丝啦。累丝把片材处理为花丝,而使首饰制作精细到最小的构成因素,金的柔韧之品质也在累丝工艺中被发挥到极致,也因此成就为首饰制作精细的极致,实例如南昌青云谱京山学校出土的金累丝蜂蝶赶花钿(图三)。金钿用九厘米长的窄金条做成一道弯梁,素边丝掐作牡丹、桃花、杏花和两对游蜂、一只粉蝶的轮廓。薄金片打作蜂蝶的躯干,花心、花瓣、翅膀平填细卷丝,然后分别攒焊、镶嵌为一个一个小件。九朵花用细金丝从花心穿过系缀于弯梁,再把做好的“螺丝”抽去芯线,一端系于蜂蝶,一端从花心或花瓣里穿过去然后系于弯梁,蜂蝶便轻轻挑起在花朵上而姿态各有不同,粉蝶是正在采花的一刻,游蜂是敛翅将落而未落的瞬间。

    累丝一方面以对原材料的精加工使得首饰立体造型或繁复的构图用材大为节省,另一方面也使金银本身变得柔和轻盈,精光内敛,更宜于在镶嵌工艺中衬托玉石之温润,宝石之明艳,如明梁庄王墓出土的金累丝镶玉嵌宝牡丹鸾鸟纹分心(图四)、金累丝镶玉嵌宝牡丹鸾鸟纹掩鬓。

    累丝同时也丰富了首饰图案的表现手法,比如平填和堆垒。总之,累丝是金银器手工制作所能达到的精细之最,它把明代金银首饰的制作定型为技术化的风格——纤巧,秀丽,规整,精细至上。而明人对“奇巧”的欣赏,也可以说是由洗练与圆熟的技艺所成就的趣味,金细工艺中的累丝,也是其中之一。

银鎏金镶玉嵌宝蝶赶花挑心


   金银首饰镶珠宝易脱落

    记者:宋元工匠把锤鍱工艺发挥到极致,而明代金银器首饰的主要工艺特点是金银与宝石的结合。这种镶嵌之风的盛行是不是和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西方珠宝制作观念及大量囤积宫廷的宝石有关?

    扬之水:有一定的关系,但只是原因之一。对宝石的热情,元代已经开始了——新朝统治者带来对所谓“回回石头”的喜爱,此风遂盛。郑和携归珠宝,或者可以说是推波助澜。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的金镶宝簪钗不妨作为一证。而《明史》卷八二《食货六》说到嘉靖中期以后,“太仓之银,颇取入承运库,办金宝珍珠,于是猫儿睛,祖母碌,石绿,撤孛尼石,红剌石,北河洗石,金刚钻,朱蓝石,紫英石,甘黄玉,无所不购。穆宗承之,购珠宝益急”;万历中,“帝日黩货,开采之议大兴,费以鉅万计,珠宝价增旧二十倍”;成书于万历年间的《五杂组》卷一二列举当日为世人所重的各种宝石,而曰“皆镶嵌首饰之用”,定陵以及大抵同时的藩王墓葬所出头面多以珠宝为饰,自然与这样的背景密切相关。

    记者:红蓝宝、祖母绿、猫眼等宝石性脆且硬,易崩裂;黄金白银性软,这种“软”与“硬”的结合对当时的工匠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扬之水:金银首饰的镶玉嵌宝,正是到了明代才大为兴盛。蒲松龄《七言杂文》咏银匠中的“簪顶牢箝石榴子”,“金镶蝴蝶闹纷纭”,便都是具体式样的描绘。实例如北京万贵墓出土的一支金镶宝莲花顶簪(图二)。金簪造型为一朵重瓣莲花,系用金片卷成圆管把莲花举为三层,红、蓝两色宝石一一镶嵌花瓣,一颗黄宝石即明人所谓“酒黄”嵌在当心以为花蕊。花团锦簇的效果,原是用了层叠镶嵌的办法营造出来。金银和珠宝玉石的结合,重要的是烘托和映带,此际金银和珠宝俱为构图的元素,要须根据这些元素不同的特性而安排位置,使得光和色在相互映衬之下显出和谐与生动。

    至于镶嵌工艺,却要说中国古代的宝石加工始终不很发达,细致的加工根本谈不到,直到明代镶嵌工艺中也没有对宝石的精细加工,多是依照它的自然形状而填嵌,托座与宝石的扣合便多半不很紧密,也因此极易脱落。

    使用:

    帝后首饰非最佳

    记者:宫廷金银首饰制作有讲究,使用起来必然也有严格规定,请介绍一下帝后嫔妃乃至王公大臣等的使用等级情况。

    扬之水:这要讲起来就太多了。而且礼制规定中的各种首饰其实并不精彩,比如王室墓葬属于女性的金银首饰,基本构成是金簪一对,金凤簪一对,金帔坠连钓圈一副。这原是聘礼的基本组成,因此金饰上面多有铭文,式样也很程式化,其制作者主要是内官监和银作局,即所谓“内府制作”。属于帝后者,等级最高的便是金镶宝珠点翠龙凤冠,但我以为不论式样还是工艺,它都算不得最好,实在不如定陵出土的在礼制之外的其他几副头面,如“金厢玉宝寿福禄首饰一副”,“金镶玉龙牡丹珠宝首饰一副”,又“金镶玉嵌宝蝶赶花首饰一组”。后者以“蝶恋花”为主题,与采花蝶构成组合的有牡丹、桃花、菊花和梅花,它们或以材质的相异形成色彩与光泽的对比,或以造型与做工的不同形成几者之间的交错变化,总之仿佛一支主题鲜明的大曲,每一个小节都要用不同的方式演绎和复述大曲的主旋律,最终汇成一片喜盈盈的斑斓之色(图五)。一副首饰的设计制作,最要在这里见出巧思。以定陵为例,可知宫廷做法除工艺讲究之外,更有珠玉宝石的使用毫不吝惜,于是珠光宝气闪耀于高低错落之间,传统的庭园小景以此而蔚成一派玉堂富贵。

 

 

 

  南越王右夫人玉佩饰(西汉)


南越王右夫人玉佩饰 西汉


    玉佩饰。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赵昧墓出土。

    南越王赵昧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由数件乃至数十件造型独特、琢磨精细的玉饰件组成的组佩,竟达11组之多。由于此墓保存尚好,因而这些玉佩的位置都没有移动过,经过观测和研究,均可予以复原,恢复其原来的组合关系,这对于解决困扰我们很久的西汉及西汉以前的玉佩形式及组合问题,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据史料,赵昧为南越国第二代王。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桂林、南海、象郡。二世时,赵佗继南海尉,自立为王,都城在番禺(今广州市)。

    此组玉佩出土于南越王墓东侧室,东侧室是从殉夫人的藏所。玉佩置于右夫人棺位处,与“右夫人玺”等4枚玺印同出,应由其佩带无疑。

玉佩共由双龙佩1件、玉环2件、玉璧1件、玉璜5件、玻璃珠1枚、金珠10枚等共20件组成。

    双龙涡纹玉佩,长10.2厘米,宽6厘米,厚0.4厘米,椭圆形,双面雕琢。双龙尾部连体,龙首回环相向。龙形是汉代较为典型的兽形龙。龙身满饰凸起涡纹。双龙共拥一花饰,隐约如“王”字形,似有吉祥之意。佩的上下边缘穿有五孔。

    玉环,小环直径6.2厘米,大环直径7.8厘米。环身剖面为圆形,环体琢出绞索纹,均作逆时针旋转。

    出廓三凤璧,外径5.7厘米,双面雕饰。璧内孔约为直径的二分之一。璧面阳刻涡纹,外廓边缘雕刻三凤,背面鼎足式排列,采用侧面剪影的表现手法,只在细部略施线刻点缀。

    玻璃珠,直径1厘米,厚0.6厘米。扁圆形,青绿底,有蓝白相间纹饰。是我国早期玻璃工艺的代表性制品,俗呼“蜻蜓眼”。

    透雕双龙玉璜,长8.5厘米,宽2.2厘米,厚0.4厘米。双龙身相背,首向外,左右对称,用剪影手法表现,不施线刻。此玉璜下分为两串,各以金珠2枚相间,下坠透雕云纹玉璜,再下又间以三枚金珠,末端为涡纹玉璜。

    金珠,10枚,直径0.85厘米,4枚为扁棱形,余为扁圆形,珠上均穿孔。

    透雕云纹玉璜,长7厘米,宽1.6厘米,厚0.3厘米。用玉环改制。原玉环花纹为8个透雕卷云纹,一反排列。另一件透雕双龙玉璜已伤缺。

    涡纹玉璜,二件,长9.4厘米,宽2厘米,厚0.3厘米。璜身两面阳刻涡纹装饰,中有穿孔。

    玉组佩把材质不同,造型各异的饰件精心组织在一起,形成丰富的装饰意趣。每个饰件既是整体的一部分,又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大小、虚实、疏密、主次的互相衬托、对比,效果非常强烈。双龙佩与三凤璧的精细,突出了重点,金珠、玉璜的秩序排列,加强了节奏感。尤其是曲线的运用,多姿多彩,氤氲着汉代特有的华丽浪漫的气息。

 

 

 

  宋元金银首饰"打功"一绝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扬之水称时髦首饰设计缺传统文化内涵

    核心提示

    宋元金银首饰的基本构成为冠梳、钗簪、耳环,又钏镯、戒指、帔坠,题材广泛,要求“团造镂巧精细”,纹样丰富多彩、清新俊丽且富有生活。就样式来说,宋代金银首饰一面先有辽、后有金的影响,一面更有着自己的创造,以是逐渐完成了唐式向宋式的转变。

    宋元首饰使用面非常广,且成批打制集中在嫁女时节——如果是一家一户的集中购求,常常会雇请银匠到家里来专务打造。

    就我国当下时髦首饰的设计而言,扬之水认为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古代首饰,学生无法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以至出现了“西风压倒东风”的尴尬局面。

    当喜欢穿金戴银的观众被《满城尽带黄金甲》忽悠得瞠目结舌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汉唐考古学家齐东方则从历史事实出发,掷地有声地告诫人们:电视剧、电影等作为知识来源其实并不可靠,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常被它们误读。“穿金戴银有讲究,袒胸露肌太夸张”。

    是的,金银不仅天生丽质难自弃,而且一旦变成首饰,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不能随便拿它开涮。为了防止观众再度被影视剧忽悠,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专家扬之水,她客观地还原了宋元金银器的制作、使用、纹样等真实面目。



宋元嫁女成批

    打制金银首饰

    记者:齐东方先生曾说宋元金银首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意思是其使用面非常广,您认为这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扬之水:宋元时期,民间金银制作业已十分发达,且产品流布四方,贸易渠道很是通畅。

    首饰,宋元又俗称“头面”,通常指女子的全副簪戴。稍稍扩展,也可以把佩饰包括在内。宋元女子金银首饰的基本构成为冠梳、钗簪、耳环,又钏镯、戒指、帔坠。钏镯、戒指、帔坠,在南宋的时候为聘礼中的“三金”,如果没有金,也可以银代之。作为金银首饰,一桩大宗的需要,便是嫁娶。至少可以说,金银首饰的成批打制是集中在嫁女时节。如果是一家一户的集中购求,常常会雇请银匠到家里来专务打造。也因此出自同一银匠的一时打造,而多半簪钗成双、头面成副——头面一副之数少则十几,多则二十以上(元《瘸李岳翫江亭》杂剧有一段牛员外的插科打诨,道:“大姐,金银玉头面三副,每一副二十八件,每一件儿重五十四两,怕大姐爱逛时都戴在头上,压破头可不干我事。”每一件儿重五十四两,当然是谑语,但每一副二十八件,应不是虚),并且一眼看去便可认得分明。元郑廷玉《宋上皇御断金凤钗》杂剧因此可以为断案故事设计一个系在一组金凤钗上的关键线索。

    记者:这么繁多的宋元“头面”是如何分类的?

    扬之水:首饰以材质论,可别作两大类,即金银与珠翠,后项的制作者称“珠翠匠”,其手艺是结珠铺翠,也称作“装花”。前项的制作者称“银匠”或“金银匠”,其功夫则在于团造镂巧精细。金银首饰里,钗和簪自然是最为主要的部分,各地发现的宋元金银器遗存中,这两类也正是大宗。

    宋元时代人们对金银首饰制作的要求是“团造镂巧精细”,而所谓“精巧”、“巧判”,便是彼一时代的行业标准。除此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则为样式,宋元时代常用的词有样制、样范、时样,当然这些用语并不专指金银器。《百宝总珍集》卷一“古玉”条:“如青玉坚古者,但看样制、并花样制、并花样碾造仁相者好。”“碾造仁相”是宋元时候经常用到的对玉器制作的评价。其时金银器的制作不外也是样制、花样制及花样之打造三项,而样制与花样制也可统称为“时样”。《新编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戊集》“银”条说到“今时宅眷,多喜时样生活,勤去更改”。金银首饰以其材料的特殊性,自然更方便于旧式改新。




金掬水月在手诗意图银脚簪(局部)


    纹样清新俊丽且有生活

    记者:首饰的样式为行业标准是毋庸置疑的,请结合您的研究具体谈谈宋元金银首饰的纹样。

    扬之水:目前发现和已经发表的宋元金银首饰,多是出自民间工匠之手,其纹样主题差不多都有喜庆吉祥之意。如果说首饰的集诗情画意于一身,乃在于此中包孕着唯美的追求,那么一个更为实际的动因,便在于它要以明朗而丰富的艺术语汇传达出生命之春里的祈愿和祝福。

    作为金银首饰的纹样构成,除传统的龙凤和螭虎之外,所取用的多是清新俊丽并且很生活化的物象,如瓜瓞、石榴、荔枝、桃实、牡丹、莲花、桃花、菊花、蜜蜂、蝴蝶、孔雀、鸳鸯等,而以此来表现一种丰盈谐美的情致。其实这些素材的运用并不始于宋元,而在唐代和辽代的艺术品中即已常见,比如唐镜中的蝴蝶、蜜蜂,再如辽镜中的花卉和瓜瓞。宋元时代则以新的造型把它重新组织为各种图式,且以灵活自然的运用而成为流畅的艺术语汇,因使它小作变化即成一种新样。当然工艺的不同,也使得取材相同而风格样式完全不同。比如以花鸟为装饰的簪钗,唐代多用镞镂,即在一枚银片上镂空做出平面式图案,宋元时代却是以打造为主,辅以镞镂,而做出有浮雕效果的立体式图案。

    金银首饰的纹样有不少是来源于佛教艺术,但设计者多是从简单而具象化处入手,并且很自然地与本土知识结合起来,将两者融汇为一,以此创作各种新的意象,比如满池娇、摩羯戏珠、狮子戏毬等。

    记者:刚才您提到,目前发现的宋元金银首饰多出自民间工匠之手。这些能工巧匠又是怎样把题材和时代风格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

    扬之水:宋元金银首饰的取材,于绘画、织绣、漆器、玉雕的借鉴似乎最多,当然也颇有相互借鉴的成分。元周德清《赠小玉带》“却是红如鹤顶,赤若鸡冠,白似羊脂。是望月犀牛独自,是穿花鸾凤雄雌,是兔儿灵芝,是螭虎是翎毛是鹭鸶,是海青拏天鹅不是”。曲儿里历数玉带的各种纹样,也多为金银首饰所用,如穿花鸾凤、兔儿灵芝,如螭虎、翎毛、鹭鸶。又金银首饰中常见的鸳鸯、水禽、粉蝶、蜜蜂,由诗人对这一类纹饰的题咏,也可见出它是宋元织绣中的“时样”。如元张昱《织锦词》“蝶使蜂媒无定栖,万蕊千花动衣袖”;元无名氏“一对粉蝶儿花丛上偏相趁。一对鸳鸯儿水面上相交颈”,又元曾瑞咏麈腰亦即抹胸“缝成倒凤颠鸾翼。穿花鸂鶒偏斜落。出水鸳鸯颠倒飞。浑绣得繁华异”,都是在流行纹样中寄寓着丝丝缕缕的儿女情长。在传世与出土的宋元遗存中,多有与此相合的实物可见,而正与题材和风格均相一致的各式金银首饰共同构成时代风流繁华中最贴近人心的一幅幅画面。

打作工艺被发挥到极致

    记者:唐代首饰的工艺技术已经算是成熟,那么在前人的基础上,宋元首饰的工艺又有哪些创新呢?

    扬之水:镶嵌之风未兴之时,金银首饰只是单色的,但它本身却有着精光闪耀之优长,充分利用金银的延展性,以轻薄之材打作浮雕式的立体画面,增加明暗对比,自然有极好的效果。锤鍱亦即打作的工艺,自唐以来中土工匠即已熟练施用于金银器,至宋元而把它发挥到极致。可以说,本来意义的所谓“浮雕”,宋元金银首饰的制作几乎是不用的,它只是以打作的运用之妙,——或正面加工之“采”,或背面加工之“台”,而使得纹饰显出浮雕的效果。传统的联珠纹也常常是打作而成,小到粟粒一般的纤细的边框装饰,大到双层空心式联珠镯(宋元俗写作“连珠”),用打作的办法都可以极尽其妙。

    这里可见一个总的趋势,即唐宋之际是女子头面发生一次大变化的时期。就样式而言,宋代金银首饰一面先有辽、后有金的影响,一面更有着自己的创造,以是逐渐完成了唐式向宋式的转变。元代于两宋颇有继承,如竹节钗、如意簪,连二连三式花头簪钗、桥梁式簪钗等。当然也很有新创,如螭虎钗、荔枝簪、瓜头簪、满池娇荷叶簪、牌环等。在制作工艺上,最突出的一点,是由唐代的以“镂鍱”为主,演变为以“鎚鍱”为主,即以“打”的功夫之精细而把平面图案做成很有浮雕效果的立体图案,再辅以“镂花”亦即錾刻,使浮雕式的图案既有灵动的生意,又有着仿佛工笔写生的微至。

    若作一个大致的比较,那么可以说:唐代金银簪钗的纹样风格是精细纤巧的,宋元则丰满富丽,而后者其实体量更小,用材其实更为轻薄。但就首饰的名称来说,仍与唐代相似,即通名多,专名少。而专名的大量涌现以及名称的多样,要到明代。至于明代金银首饰的兴盛与辉煌,便是另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了。

    现代首饰设计盲目崇洋

    记者:在这个西风东渐的开放时代,当代首饰不仅材质,而且样式也丰富多样,不胜枚举。您觉着宋元首饰对这些时髦的首饰有没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扬之水:关于当代首饰设计,就我所见而言,是“西风压倒东风”——这些首饰的设计很少有我们自己传统的东西。而这是从教学开始的,因为课程中的中国古代首饰只是一带而过,如此一来,学生又如何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呢?

    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即《插画与珠宝也能撞出火花》,讲的是插画伉俪“画儿晴天”的绘本与珠宝首饰结缘而大获成功,我马上想到宋元首饰中也有这样的设计因素啊,比如出自株洲丫江桥元代金银器窖藏的一支金掬水月在手诗意图银脚簪(见图),它的图案构思便是诗歌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我在《掬水月在手:从诗歌到图画》一文中对此有一番考证。而如果我们对中国古代首饰有深透的了解,这种启发设计思想的因素实在还多得很,它完全可以与时尚结合起来,使新风中见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近年致力于古诗文名物及宋元明金银器研究,著有《诗经名物新证》、《古诗文名物新证》、《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等。

TOP

 

 

  云形金累丝镶宝石簪(明)


明  郑和时代云形金累丝镶宝石簪(2件)

TOP

 
7# 发表于 2010-6-6 01:40 | 只看该作者 金玉耳坠(西汉)

金玉耳坠(西汉-匈奴)


    玉坠长6.5厘米,宽5厘米,厚0.4厘米,金饰长3厘米,宽4厘米,厚0.3厘米,内蒙古自治区准格而旗西沟畔墓葬出土。

 

    金嵌珠宝蝴蝶簪(清)

金嵌珠宝蝴蝶簪 清


    本品材质主要为黄金、宝石及珍珠,呈蝴蝶形,富丽豪华,应为贵妇头上用品。其工艺精湛。尤其是錾刻手法更为精绝,金丝形成颤动效果,宝石嵌入也严密整合,美观而坚固,极富收藏价值。

 

 

 

9#   金镶珠宝二龙戏珠钿口(清)


清,金镶珠宝二龙戏珠钿口,长19.5cm,宽5.5cm,重69g。

    钿口长条形,稍有弧度。主体为金累丝二龙并嵌东珠4颗,二龙中间饰以红宝石为火珠。二龙以点翠朵云镶边。钿口下为11串珍珠,每挂分别为7颗,以红蓝宝石作坠角。

    钿口是装饰在冠帽钿子上的饰物,钿子上除了钿口还有钿花、钿尾等装饰物。

    这种二龙戏珠纹饰的钿口为清代皇后所使用。

    来源:故宫博物院

 

 
 

 

\\\\\\\======================================================================================================================================================================================================================================================================================================================================================================================================================================================================================================================================================================================================================================= 金镶珠石点翠簪(清)


清,金镶珠石点翠簪,长24cm,最宽7.5cm。

    簪为金质。簪体镂空累丝,一端呈长针状,另一端作精心的装饰:錾刻加累丝五朵灵芝,构成一朵梅花形,每朵灵芝嵌一块红色碧玺。梅花形的中心部位为累丝篆书“寿”字,寿字中间嵌东珠一粒,松枝及竹叶点缀于寿字周围。灵芝、寿字、松竹上均有点翠。

    此簪造型生动,累丝工艺细腻精工,纹饰寓意吉祥。

    点翠

    点翠工艺十分复杂,先以金属制成特定的架子,用金属线勾勒出图案纹样,然后在线条间的凹陷处粘贴翠鸟的羽毛。用点翠工艺装饰的器物色彩鲜艳,精美华丽。

    累丝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又名“花作”或“花纹”,为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它是将金银拉成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谓之累丝。立体的累丝作品制作最难,须事先经“堆灰”的手续。所谓“堆灰”,即把炭研成细末,用白芨草泡制的粘液调和作为塑料,塑成人物或走兽等所要制作的物象,然后再在上面进行累丝,用焊药焊连,之后置于火中把里面的炭模烧毁,即成立体中空剔透玲珑的精美艺术品。

    錾刻

    金属工艺的一种。即用工具剔除地纹,使纹饰轮廓线凸起。錾金工艺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清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

灵芝

    蕈的一种。食用灵芝,有强筋骨、益精气的滋补作用。灵芝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具有吉祥长寿的寓意。灵芝的出现,预兆着国泰民安,世事昌达,所谓“圣人休祥,有五色神芝含秀而吐荣”(《神农本草》)。《瑞应图》也称:“芝英者,王者德仁而生。”

    碧玺

    宝石名。据传源于波斯语“披及札基”的谐音,所以古时又称披耶西、碧霞玺、碧霞玭、碧霞希及碧洗等,即今日的“电气石”宝石。古籍记载碧玺产于缅甸,现我国新疆、内蒙古等地的伟晶岩中均产有各色碧玺,其中以新疆阿勒泰所产碧玺最为著名。

    东珠

    清朝的冠服制度中特别讲究用东珠。东珠是珍珠的一种,古人依产地的不同把珍珠划分为南北两大系,而清朝则把产生于东北地区的北珠称为“东珠”。东珠是湖珠,色白而透明度较差,但因它产量极少,所以成为贵重之物。清朝的冠服制度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佩戴东珠朝珠,帽顶等所嵌东珠的数量也按亲王,郡王,贝勒等级有严格的限制。

    来源:故宫博物院

 

 

 

11#   "笄礼"女子人生大事 古代罕见的发簪


明王小溪制白玉螭龙髮簪


    在收藏品市场中,古人使用过的发簪也是收藏品,特别是贵族使用的发簪的收藏价值更高。

    簪的本名叫“笄”。在中国封建时代,女子插笄被视为标志成年的人生大事,需要举行仪式,称为“笄礼”。古代发簪形式繁多,仅从材料看,就有石簪、竹簪、蚌簪、玉簪、翡翠簪、骨簪、铜簪、银簪和金簪等多种。历代遗留下来的发簪样式十分丰富,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在中国古代,男子也用发簪,而且男用发簪更注重实用性。发簪一般都是集材质和工艺于一体。

    例如有一件明代御制犀角发簪,以其精湛工艺而引人注目,也是发簪精湛制作工艺的一个缩影。取犀角做发簪十分罕见,一株上好硕大的犀角用来做如此长度的发簪,限于材料最多只能做两支,十分费料。发簪采用了如意造型、素身,铭文“宫”及“十二”字样。

    从一些拍卖资料中看到,一件明代陆子刚制白玉螭龙发簪,成交了47.04万元。这件玉簪为白玉蘑菇头式,长度较短,应为明代男子用簪。簪身减地浮雕龙纹,篆书铭文:“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文中子赞,陆子刚制。”此件玉簪雕工秀雅,龙纹线条连绵自如,篆文稳健,应接近陆子刚的手制作品。此发簪无论从型制、纹饰、工艺、文字、打磨、包浆等任何方面判断,都是明代玉雕中的典型器。另外一件明代玉雕大师王小溪制作的白玉螭龙发簪,成交价42.56万元。

辽代的银鎏金凤簪


    除了白玉、犀角材质的发簪之外,贵金属材质的也非常罕见。一件辽代的银鎏金凤簪,就非常吸引投资者的眼球,特别是上面凤凰的精湛工艺,更是让人叫绝,成交价6.6万元,这在十多年前已经是非常高的价格了。还有一对明代宣德年间金发簪,成交价17.92万元,这种金簪的簪首为伞形旋转花卉,款为“随驾银作局宣德叁年拾贰月内造玖成金捌钱”,显示其为宣德三年银作局制,是典型明早期官造金器,传世极为罕见。

TOP

 

 

 

12#   玉羊首觽(清)



清,玉羊首觽,长5.5cm。

    觽白玉质地,顶部粗,尾部尖细。顶端饰双角羊首,并透雕阴刻长长的胡须。器身细长似锥,其上琢刻绳纹。此器为清代仿战国玉觽的造型。

   

    觽(音希),古代佩饰之一。据《说文》称:“尖端甚锐,用以解结,以象骨或兽角制成者。”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至汉代,已渐失去解结的功能,而转化为童子的佩饰,多佩带于身体一侧,有“左佩小觽,右佩大觽”之说。因为觽原有解结之功能,故以玉觽为佩,寓意童子成年后智慧超凡,世间所有疑难困结之事皆可迎刃而解。

   

    治玉的一种方法。在玉的表面加沙与水,用工具带动砣头旋转,用砣头琢玉。(来源:故宫博物院)

 

 

 

 

13# 发表于 2010-6-6 01:46 | 只看该作者 孝端皇后凤冠(明)



明万历,孝端皇后凤冠,高35.5cm,径20cm,重2.95kg。

    1956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

    凤冠的主人是明神宗孝端显皇后。孝端皇后是万历皇帝的元配,生前当了42年皇后。

    凤冠是皇后的礼帽,是皇后在接受册命、拜谒宗庙祭祀祖先、参加朝会时所佩戴的。据明永乐三年(1405年)的《明会要》记载,当时规定皇后的凤冠为“九龙四凤冠,漆竹丝为圆框,冒以翡翠,上饰翠龙九金凤四,正中一龙衔大珠一,上有翠盖,下垂结珠,余皆口衔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十二树,小珠花如大珠花三数”。
此凤冠以髹漆细竹丝编制,通体饰翠鸟羽毛点翠的如意云片,18朵以珍珠、宝石所制的梅花环绕其间。冠前部饰有对称的翠蓝色飞凤一对。冠顶部等距排列金丝编制的金龙3条,其中左右两条口衔珠宝流苏。冠后部饰六扇珍珠、宝石制成的“博鬓”,呈扇形左右分开。冠口沿镶嵌红宝石组成的花朵一周。


    点翠

    点翠工艺十分复杂,先以金属制成特定的架子,用金属线勾勒出图案纹样,然后在线条间的凹陷处粘贴翠鸟的羽毛。用点翠工艺装饰的器物色彩鲜艳,精美华丽。

    红宝石

    红、蓝宝石都是以色命名的刚玉类宝石,属三方晶系,单晶呈柱状、桶状或近似腰鼓状,化学成分为氧化铝,硬度为9,密度为3.95-4.40,有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类,颜色以鸽子红、石榴红最为名贵。主要产自东南亚、印度、澳大利亚、巴西等地。古代,红宝石一直被用作护身符、辟邪符和装饰品。我国清代,红宝石还被用作亲王及一品官的顶戴标志。

    来源:故宫博物院

 

    14#   风物陈设:古代的"栉"


商代玉栉左:篦右:梳

骨栉左:梳右:篦


    古代男女蓄发,发式各异。男子发式,多作椎形,便于冠巾。扎束以后,穿以簪(笄)固定。女子发式,形异有致,还加饰物。如栉、笄、钗等。插在发上,增其美观,并不固发,纯为首饰。栉是古人较为普遍的发上首饰。栉是梳、篦的通称,质地多样,有木、角、骨、玉等。先秦时期,梳与篦的外形基本一致,仅是齿密和齿疏而已。颜渊向路边妇人借用的栉,可以随即取下,正说明这位妇人在发上所插的栉,并非用以束发。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掘的五号墓,墓主妇好是殷商时期一位著名女将。在她的墓内出土的玉梳和玉篦,皆为玉栉。玉梳,高7.1厘米,齿疏,梳柄雕以饕餮纹。玉篦,高10.4厘米,齿密,篦柄雕以双鹦鹉纹。这两件栉,显然,都不是实用物品。商周古墓还出土骨栉。

    《夜读拾得录(五十八)·颜渊借牙栉》一文中,路妇从头上取下给颜渊的牙栉,并非专为理发之用,而作为首饰插在髻上。牙栉、玉栉,当然讲究,即使木栉,如汉墓内曾出土的木梳木篦的柄面还有油漆彩绘。到了宋代以后,出现月牙梳篦、插栉的渐少,而兴簪、钗等金、银之饰。

TOP

 

 

 

15# 嵌珍珠宝石金花蝶头饰(隋)

嵌珍珠宝石金花蝶头饰


隋 长11.47厘米、宽8.3厘米,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