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冬季政府上班时间:陈钢:创新社会管理 巩固执政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3:45:01

陈钢:创新社会管理 巩固执政基础

——巫溪县探索创建农村“三位一体”党建模式

2011-05-20 17:54:03   来源:巫溪县委组织部    作者:副部长 陈钢 【字体:大 中 小】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经济结构、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逐步多元化,利益关系、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化,一些地方,党和政府基层组织的控制领域逐渐收缩,经济社会组织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张,农村社会治理格局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为此,重庆市巫溪县以“整合社会资源、强化基层基础、夯实执政基础”为目标,探索创建了党的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经济社会组织“三位一体”党建模式,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基层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经济优势,正确引导各种主体共同治理农村社会,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固了执政基础。

一、农村社会治理主体悄然变化:政府组织渐趋衰弱,非政府组织日益兴起,非法组织蠢蠢欲动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社会关系随之作出系列适应性调整,农村基层组织现状正在发生变化:

政府组织渐趋衰弱。资料显示,目前全国10%的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名存实亡,战斗堡垒作用和管理服务功能丧失殆尽,社会经济活动无人规划、无人组织、无人实施,更无人承担也无力承担,还有30%的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各自为政,分别强调自身的合法性、权威性和领导地位,缺少互相支持、协调和配合,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在贫困地区表现尤其突出。领头人“在位不到位”,农民本位主义强,对党建工作认识肤浅,党组织建设抓而不紧,执行政策大而化之,遇到复杂敏感问题“绕道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特别是“老、贫、流、无”党员,和普通老百姓没有多少差别,从他们身上看不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村民自治组织流于形式,村民代表大会没有制度、没有阵地、没有经费,不能正常管理村务工作。民兵、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体系不健全,基本没有正常开展活动。

非政府组织日益兴起。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基层政府组织有限的人员管辖着相对较广的区域,多数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层行政管理效力客观上受到影响,一系列非政府组织应运而生。这类组织多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生产方面主要有农民自发组织的经济合作组织、劳动互助组织等,在生活上则表现为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组织、以封建迷信为背景的宗教组织、以地缘关系支撑的老乡会、甚至以红白喜事为联系的民间组织等,这些组织一定程度上已经脱离了政府的控制,以自己独立的规则管理着当地农民。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境外非政府组织开始利用基层政权的管理真空,以救灾扶贫、慈善捐赈、文化交流为理由,流入广大农村,对基层组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非法组织蠢蠢欲动。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敌斗争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各种非法组织在基层政权相对薄弱的地方潜滋暗长。一度消失的邪教组织死灰复燃,散布迷信、蛊惑人心,从精神上消磨农民意志、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有的甚至觊觎基层政权、妄图抢占农村精神阵地。在大中城市无处藏身的非法传销组织,悄然潜入部分消息闭塞、法制意识淡薄的农村地区,诈取农民利益、扰乱农村正常的经济秩序。极少数积习深重或利欲熏心的不法分子,也趁机兴风作乱、逞凶一隅、鱼肉百姓,危害社会治安秩序,插手基层政权组织,阻碍基层民主法制进程。

二、应时创建“三位一体”党建模式:建立共谋利益的互助机制,建立共同认可的互信机制,建立共管共治的互动机制

根据农村社会各种治理主体的现状和特点,深入研究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在农村、乡村社区、外出务工集中地等三个领域,采取利益整合、民主参与、共管共治措施,探索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和经济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农村党建模式,把党和政府基层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成领导农民组织、发展农业生产、治理农村社会的优势。

建立共谋利益的互助机制。认真研究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新变化,积极探索资源互补、生产互助、利益共享的发展机制,使各种组织始终在党和政府基层组织领导和引导下,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众利益。一是建设乐和家园。坚持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原则,制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公共基础设施布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社会化服务等相衔接的符合乡村实际和群众愿望的“乐和家园”发展规划,把党和政府的主张变为群众支持拥护的行动指南,更宽领域、更大范围的实现群众利益。二是培育社会组织。围绕农村发展规划,根据不同需要,利用政策措施、组织优势,积极搭建平台,支持各种社会集团发展经济、服务当地。在农村,以政府性资金为引导,吸纳金融性资金、整合民间资金,共同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组,以资金互助促进生产互助,以生产互助带动产业互助,以产业互助实现专业合作。在乡村社区,以关怀弱势群体、提高文明素质、提高生活质量为主题,搭建社会保障、扩大就业、文化健身、群防群治平台,以社区平台组建社区服务组织,以社区服务推动社区建设。在外出务工集中地,成立劳务经纪公司,组织开展就业培训,为务工群众提供务工信息,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三是夯实党的基础。把农村党建工作与引导利用非政府组织结合起来,在各种经济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把思想觉悟较高、致富能力较强、群众基础较好的社会能人吸收入党,逐步建立健全党组织。同时,在乡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链上,积极探索“村居联建”、“村企联建”、“产业联建”等党组织设置模式,建立联合支部,利用他们的市场信息、生产技术、社会资源,为群众提供服务,促进党建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建立共同认可的互信机制。深入分析群众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建立基层组织与群众共同认可的互信机制,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一是自主选举信任的干部。坚持组织推荐,农民选举,把组织信任、村民公认的道德模范、经济能人、乡村名流、技术能手、甚至宗族长者选为村民代表和基层干部。二是自我管理自己的事情。突出村民代表会、村民代表的地位和作用,鼓励群众参与决策管理全过程,探索总结了“六公开”工作机制,即公开政策规定、公开审定方案、公开村务事务、公开组织评理、公开处理结果、公开上门家访,建立群众做主人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构建农村社会自我管理新格局。三是自觉宣传政策法规。积极发展农村和社区文化,组织建立义务宣传队,把党的基本理论、乡规民约、计生政策、反邪教等内容,编成群众易听易懂的顺口溜、快板书,利用节假日或传统节日,进村入户巡回演出,释疑解惑、凝聚人心、疏导情绪、化解矛盾,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群众需求,使广大群众自觉地拥护和赞成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主张。四是相行评选先进典型。在群众中广泛开展以“十星级文明户”为主要内容的乐和人家、乐和社区评选等活动,激励广大农民向先进学习、向典型看齐,让群众在相互评价中找准自我位置,实现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达到自我教育、相互促进目的,营造全民创业的发展氛围。

建立共管共治的互动机制。实现基层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共管共治,必须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积极扩大与非政府组织合作范围,使非政府组织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来,让民间的力量成为农村社会治理的协同力量。一是赋予基层组织更多权力。充分信任基层党组织,积极稳妥地赋予基层党组织更多的权力,放手让基层组织去实施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建立健全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基层组织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充分意识到基层党组织有权办事、有能力为他们撑腰,从而自愿接受基层党组织领导,逐步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基层党组织运行制度。二是扩大非政府组织参与领域。本着“引导、分解、利用”的原则,建立基层组织与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伙伴关系”和“合作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乡村为单位、‘条块分割’和行政化乡村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尽可能动员和利用非政府组织的力量,通过市场和经济手段,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同时,扩大非政府组织负责人在党代会上的常任代表比例,直选使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成为乡人大常任委员,参与乡镇党委、政府的决策与监督。三是构建城乡互动的党建格局。着眼农村经济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需求,把农村党建工作与城市党建、企业党建结合起来,引导城市、企业基层党组织带动、帮扶、支持农村党组织,盘活各类党建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加快形成城乡基层党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以城带乡、共同提高的新格局。

三、农村社会治理成效显现:基层组织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建设家乡的热情空情高涨,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四年来,巫溪县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农村社会“三位一体”治理模式,不仅理顺了农村治理关系,而且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有效的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基层组织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三位一体”这个载体,使党的领导名正言顺地融入到村民自治、各种经济社会组织的框架内,党的领导与民主政治和经济社会组织由矛盾掣肘变成了共生双赢。在巫溪298个行政村中,建立了43个农村资金互助社,建立了150个经济合作组织,参合农民38000户,人均增收180元,从经济组织带头人、社会能人中培养党员185名。四年选派27名机关党员到村(社区)担任书记或主任,组织100多个机关党组织、1000余名机关党员,开发社区就业岗位163个,推荐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78人,社区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下降60%。武汉流动党支部和劳务经纪公司就为务工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850个,其中有83人收入超过10万元,帮助维权挽回损失168.7万元。

建设家乡的热情空情高涨。通过推行“三位一体”党建模式,村政村务决策和管理集思广益,民意基础好、工作失误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家乡、改变农村面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启动建设1个乐和公园、10个乐和社区、30个乐和乡村,建成全市重点产烟基地县,最大的草食牲畜基地,重要的中药材基地县,林特经济强县优质蚕茧基地县,长江中上游地区最大的脱毒种薯基地,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36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3%,达到3647元,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乡镇、农村通畅率分别达到100%,新建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5万亩,解决6.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对生态移民和异地扶贫搬迁后的农村建设用地进行片区扶贫开发,累计新增耕地3万亩。广播电视、农网改造覆盖率分别达到95%、90%,新建农村沼气1万口。返乡农民创办企业8户、个体工商户135户、个体贩运户2100人。

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通过推行“三位一体”,从机制上建立起职责明确、权限明确的社会治理主体分权制衡机制,村委会有了依法办事的基础,经济社会组织有了支持发展的领导,村民群众有了参政议政的平台,能够正确地使用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发言权、监督权,自觉的学法、懂法、守法,妥善处理矛盾和纠纷,会用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制度上建立了支部书记接待群众、支部委员家访、群众问题处理反馈三项制度,要求基层干部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深入到困难较多、矛盾较集中的地方,及时了解群众心理状态、生活需求和建议意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有效解决困难、化解矛盾,创造和谐、安宁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村信访总量逐年下降,30%的村实现了“零”上访目标,基本上杜绝了赴市进京的集体上访,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四、探索实践中的粗浅体会:“三位一体”是治理农村社会的机制创新,是实现基层民主的有效形式,是落实群众路线的科学方法,是巩固基层政权的可靠保证。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是巩固执政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保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把握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完善新机制,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才能构建协调有序、互动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新机制。

“三位一体”是治理农村社会的机制创新。治理农村社会,必须着眼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改变单纯运用行政手段管理农村的方法,主要运用民主的方式来处理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满足群众日益高涨的参政议政热情和民主管理的愿望。“三位一体”党建模式把党的基层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和经济社会组织融合成一体,坚持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由干部为民作主向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转变,呈现出了党群合心、干群合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位一体”是实现基层民主的有效形式。当前,各种社会主体表现出十分强烈的民主参与意识,更加关注切身利益,更加关注村务管理,更加关注基层干部的行为方式。创建“三位一体”党建模式,有利于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有利于满足农民群众参与管理的愿望,培养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调动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实现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推行“三位一体”党建模式,既可以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和自律意识,形成真正的民主管理机制和氛围;又可以充分体现群众的意愿,广泛集中群众的智慧,真正维护群众的利益。

“三位一体”是落实群众路线的科学方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创建“三位一体”党建模式,是新形势下在农村工作中坚持党的群众观点、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方法,是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层之上的组织形式,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通过实施“三位一体”,充分相信群众,真正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有效组织群众,调动了群众参与改革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位一体”是巩固基层政权的可靠保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影响、利用各种社会主体共同治理农村社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执政基础才能稳固如泰山。创建“三位一体”党建模式,就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意愿去干,带着群众一起干,使党的基层组织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取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基层组织就真正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总之,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必须建立农村党建、村民自治、社会主体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农村社会治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逐步建立基层组织与社会主体共谋利益的互助机制、自治管理与群众意愿共同认可的互信机制、组织力量与社会力量共管共治的互动机制,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稳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