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琴石英手表多少钱:李家泉对蒋氏父子的评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56:40
 李家泉对蒋氏父子的评价 从对蒋介石先生的评价谈起 李家泉  李家泉:“岛内和谐、两岸和解、台海和平”,应该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中评社北京4月7日电(评论员 李家泉)很长一段时间来,台湾各界围绕对蒋介石的评价纷争不已。最近,可能是蒋先生逝世34周年的日子已至,也可能是陈水扁主政期间被强行改为“台湾民主纪念馆”的“中正纪念堂”已决定不久将恢复,还可能是中国大陆一批又一批去台的游客出于好奇、很想追踪蒋先生自大陆来台后的住址遗迹,而这些蓝绿族群之间一向都有歧见。马英九当局可能是为了防止矛盾和冲突再起,因而于最近发表了要求“客观评价蒋介石”的讲话。

  马英九先生讲话的原文我没有看到,根据媒体报道,可能是要求对蒋先生“如实多元”、“功过并陈”地进行评价,以还原历史真相。我对此亦深有所感,觉得对于这样的历史人物,应该以务实的历史观点来对待,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

  我对蒋介石先生的认识,也有一个“否定之否定”、“认识再认识”的过程。我生长在国民党统治地区,受的国民党教育,小时候一直视蒋介石如“神”,非常崇拜,中学毕业后想到解放区上不要钱的大学,所经历之地到处都是“打倒蒋介石”的标语。我内心纳闷起来:“怎么连蒋委员长也要打倒?”实在是困惑不解。后来经过一段新思想的“洗礼”和“熏陶”,慢慢地变了,不但不再把他看之如“神”,看之为人民“功臣”,而且视之为“战争罪犯”、“吃人魔王”了。

  七十年代以后,我改行从事对台研究,接触了有关台湾的大量资料,看到了有关蒋至台后的三件事:一是敢于顶撞美国,反对它的“划峡而治”的对台政策,美国当时的目的显然是要搞“两个中国”,蒋是反对的;二是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他不仅“反共”、也反对“台独”,反对“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这又是国共两党的共同点;三是推行“农地改革”,他在大陆时未敢搞,而在台湾却搞成了,算是办了一件好事。陈水扁一家就是“土改翻身户”。于是感到,对于蒋先生特别是他从大陆到台湾后,既不能一概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共产党是最爱国的,蒋和国民党“反共”,与共产党在意识形态上有严重分歧,但似乎还不能说他们不是爱国的,特别是在台湾这一段。蒋和国民党有“爱国观”,这可能是毛泽东晚年一再致力于争取蒋和国民党的最重要原因。

  当然,从台湾人民的角度看,蒋氏政权在台湾搞独裁统治、高压统治、军事戒严、扼杀民主,这是错误的,反人民的,民进党和绿营朋友与之作了坚决斗争,这是对的,应该完全肯定。问题是,他们做得也过头了,打击面过宽了,民进党执政期间,“白色恐怖”竟转变为“绿色恐怖”。这样冤冤相报何时了?我看国、民两党,蓝和绿双方,都应该各自多作自我批评。就国民党方面说,它的后继者应就其前人当政时所有伤害台湾人民感情的事,多作自我批评,并且认真改正。现国民党已重掌政权,这种改正不应是停留在口头上,而且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就民进党方面说,蒋介石毕竟已是历史人物,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其历史功过可由历史学家去评论。目前重要的是接受历史教训,不宜揪住后人不放,老是穷追猛打,甚至牵连外省人和中国大陆,这对台湾人民、对蓝绿双方人民、对海峡两岸人民都无任何好处。任何一个政党,凡是不能团结好不同政见者,就不应该让它上台,即使上台了也无法执好政。

  什么本省人、外省人,什么台湾人、大陆人,什么国民党人、民进党人,我看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的后裔,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而事实就是如此。国共两党已经斗了八十多年,难道还要继续斗下去?民进党和国民党也斗了二、三十年了,难道也还要继续斗下去?近一百多年来,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体中国人,一直都是在与外国侵略者作斗争,现外国侵略势力已经被赶出去了,难道我们从此又要转为“内斗”并且持续下去不成?应该是我们共同反思、共同觉悟的时候了!       “岛内和谐、两岸和解、台海和平”,应该是我们的共同目标!(2009年4月6日)
应该如何评价蒋经国的一生

李家泉 
       中评社北京4月26日电(评论员  李家泉)今年4月13日,是台湾已故领导人蒋经国先生百年诞辰。台湾岛内举行了各种密集的纪念活动,诸如座谈会、音乐会、纪念特展、电视专片、纪念网站等。马英九当局更举行了隆重的“中枢纪念典礼”,邀请了蒋经国的故旧、部属、亲友参加,马英九亲自主持,许多高层领导人也都参加了。不少人都认为,台湾岛内此时此刻盛吹此“怀蒋风”,是有其特殊的原因和意义的。

  一、复杂传奇式的一生

  根据台湾出版的蒋经国年谱,蒋经国生于1910年4月,死于1988年元月,享年78岁,是充满坎坷的一生,复杂的一生,也是传奇式的一生。

  他在苏联13年,从1925年到1937年,曾先后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中央军事政治研究院,后来被分配到莫斯郊外电机工厂。1932年即23岁时,被送到西伯利亚,分配在阿尔泰山脉中的金矿区,后转派为重机械工场技师。1933年即24岁时,又被送往斯伐拉斯的乌拉重机械厂,翌年被提升为副厂长,并结识了女工苏娜(后改为蒋方良),1935年3月结婚。

  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关系缓和,国民党与苏联关系也有改善。蒋经国于1937年3月偕夫人及长子孝文离开苏联回国。从这一年到1949年共13年,一直在中国大陆地区,其中1938年到1943年,在江西的赣南一带任职,他在这一段的工作是比较出色的。1944年蒋介石调他到重庆,从此以后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蒋介石身边,或在蒋介石的直接指挥下工作。

  1949年随蒋介石去台湾后,成为蒋介石刻意进一步培养的接班人。从60年代开始,蒋经国即逐渐由幕后走向幕前,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曾先后出任中国民党改造委员会委员,“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台湾“退除役官兵辅委会”主任委员,“国防部”副部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职。1978年至1988年去世,前后两次出任台湾地区领导人。

  蒋经国的一生,与其父蒋介石的政治趋向是密切相关的。当中国革命趋于高潮,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中苏关系比较友好时,蒋经国被送往苏联培养;当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合作关系破裂,中苏关系变得紧张时,蒋经国实际上是被流放到西北利亚;当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联合起来抗日,中苏关系恢复友好时,蒋经国又顺利回到中国;而当蒋介石又一次发动内战,国共关系再度破裂时,蒋介石父子则兵败逃台,使两岸关系至今仍处于分割状态。由此可见,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就是国共关系的历史,两党合作则中国兴旺,两党对抗则中国受害。如今蒋介石父子都已离开人世,留下的台湾问题究将如何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仍将决定于国民党的后继者,决定于国共能否实现新的合作。

  二、对台湾的突出贡献

  在台湾,蒋经国1972年出任“行政院长”时,就已大权在握,实际上接班了。从这个时候 起,台湾就开始了“蒋经国时代”,成为台湾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个“政治强人”。但蒋经国与他父亲蒋介石却大不相同,在民间一直享有崇高名望。蒋介石在台湾至今仍是争议很大的人物,而对蒋经国则几乎是没有太大争议。在这次举办的“蒋经国百年诞辰”纪念中,连民进党除了指出他是“威权时代”的人物之外,仍然无法否定他对台湾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功绩。据报道,近10年来,台湾媒体曾针对当局历任领导人的满意度作过多次民调,蒋经国总是名列第一,满意度高达70%。
  
  蒋经国先生在台湾的功绩,举其大者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内推行民主政治改革,废除封建继承制,解除“戒严令”,开放党禁和报禁,为台湾后来实行“政治民主”铺平了道路;

      (二)放宽两岸政策,开放大陆探亲,允许大陆老兵返乡,打破两岸近40年的隔阂,促进了两岸关系的缓和与改善;
      (三)推行人事革新,打破省籍界限,向本省人开放政权,大量启用本省籍官员如林洋港、谢东闵、邱创焕、徐庆钟、李登辉等;

      (四)重用经济技术专业人才,全力推动岛内经济建设,例如“十大建设”、“十二大建设”等,使台湾“赢得亚洲四小龙之首”的美誉;

      (五)倡导廉洁奉公,制定“贪污治罪条例”,坚决反对贪污。蒋本人则以身作则,勤政爱民,勤走基层,每年下乡“平均超过 200次”。 

  1978年至1988年,蒋经国出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被称为是台湾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政治改革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蒋经国的亲民作风和廉政作风,是有目共睹的。而自蒋国去世以后,从李登辉到陈水扁,“民主”为名,“台独”为实,黑金泛滥,贪腐横行,人民生活每况愈下。而今天的民进党仍不知反思,沿着李、陈的老路在走;而新执政的国民党,又似缺乏魄力,步履艰难,措施无力。人民抚今思昔,乃借怀蒋以表达不满之情,是很自然的。         三、晚年渴望两岸和解

  国共两党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长期存在着严重分歧。在抗战期间,国民党既有抗日的一面,又有反共的一面,往后一段时间,更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但是在退踞台湾后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蒋氏父子敢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顶着美国压力,反对“划峡而治”,反对撤出金门马祖;与此同时,他们父子也是积极反对“台独”的。所以,就国共关系说,这是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大陆的对台战略也从此有所调整。

  1958年10月6日和25日,毛泽东亲自执笔,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两次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文中说:“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另外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我们是一致的。美国人强迫制造两个中国的伎俩,全中国人民,包括你们和海外侨胞在内,是绝对不容许实现的。”毛泽东还多次表示:“只要台湾还在蒋氏父子手里,我们就放心。”毛泽东看到了蒋氏父子爱国的一面。

  由此可见,一个中国,反对分裂,反对“台独”,这是国共两党的共识,也是蒋氏父子所赞成的,这正是国共两党、两岸领导人,之所以能长期没有割断联系,两岸没有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蒋介石去世以后,蒋经国主政台湾,一直继承和保持了其父亲的一个中国政策,反对分裂和反对“台独”。蒋经国这方面值得肯定的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反对分裂中国,蒋因而成了“台独”分子的“眼中钉”。1970年蒋访美时, “台独”分子曾对其进行刺杀而未遂;

      (二)向本省人开放政权,打破分省籍用人,这对于剥夺“台独”分子的借口和化解“台独”,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三)对内解除戒严,对大陆开放探亲,以打破两岸之间人为的长期隔阂;

      (四)明确宣布“自己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以打破“本省人”和“外省人”的人为界限;

      (五)很想与中国大陆取得联系,改善关系,尤其是晚年更有迫切感。

  蒋经国先生与中国大陆虽有严重的意识形态分歧,但全面来看,他毕竟还是爱国的,希望两岸最终能够和解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在两岸关系上,我曾着意收集和研究过蒋先生去世后一些公开发表的有关材料,发现他在晚年,确实很想与中国大陆改善关系与实现和解。从1981年到1987年,一位有国民党背景、与蒋经国有部属关系的资深报人沈诚先生,先后曾奔走于两岸领导人之间达7次。沈先生生前留下的回忆文章,曾谈到蒋经国最后已决定派代表去中国大陆进行和平谈判,甚至连名单都已考虑了。两岸和平统一本已露出一线曙光,讵料蒋先生竟于1988年元月13日忽然猝死。而据报道,他的糖尿病史和他死时七孔流血的症状相比,不由至今仍留下让许多人大惑不解的疑团。

  四、看法、启示、思考

  蒋经国的一生,大体是从大陆到苏联,从苏联回大陆,再随其父蒋介石从大陆退踞台湾,最后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而终其一生。对于他应该怎么看?我个人从他的经历中受到一些启示,也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思考。

      (一)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蒋经国一直是追随其父蒋介石的,既有反共的一面,也有爱国的一面,长期动摇于反共和爱国之间,其侧重点和着力点则不时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有所调整。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联合抗日,但国民党却又从来没有放松过反共,抗日战争结束后则全面转向反共,导致最后兵败逃台。及至退踞台湾后,由于“台独”对其在台政权的威胁越来越大,在两岸关系有所缓和时,又逐渐将重点转向反对“台独。”

      (二)蒋经国在台主政其间,继承了蒋介石的遗愿,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和反对“台独”。一方面,由于“台独”直接威胁着国民党政权的存在;一方面,也感到如果最终让“台独”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那将无法向历史作交代,这也是他晚年之所以急于与中国大陆谋求联系与和解之道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他在如何应对“台独”上,又与蒋介石有着明显不同。蒋介石主要靠“镇压”,依恃武力,而蒋经国则侧重“化解”,一靠政绩,以争取民心;二向本省人开放政权,以缓和省籍矛盾。问题虽未获得根本解决,但对“台独”的发展势头仍能有所抑制。惟在蒋经国去世后,相继由本省出身、并有分离倾向的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台独”势力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蒋经国在台湾之所以比蒋介石更受人尊敬,最重要的是他的改革开放措施和经济建设。他在蒋介石、陈诚实施的“农地改革”基础上,大力发展工商业,活跃城乡经贸市场;人事制度上实行“三化”——专业化、台湾化、年轻化;除对公务人员提出“十项革新要求”外,并制定“贪污治罪条例”;蒋本人则一向以身作则,推行清廉政治,从而使台湾政坛面貌一新。蒋经国提出的“十大建设”,包括金山核能发电厂、桃园国际机场、西部铁路干线电气化、台中港口建设、南北高速铁路等,都颇得人心,更为后来台湾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稳固基础。

      (四)蒋经国在苏联的13年,除了曾先后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中央军事政治研究院外,还曾被分配到莫斯科郊区电机厂、西伯利亚矿区、重机械场等基层单位,接受了艰苦生活的考验和锻炼,从而培养了他的亲民和联系群众的作风。回国以后,正值抗战期间,又曾在赣南中低层最艰苦的地区和环境中得到锻炼。这一切,就培养了他与其父蒋介石明显的不同、也是后来的李登辉和陈水扁等领导人所无法比拟的工作作风,颇受台湾人民尊敬。

      (五)“台独”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一是岛内土壤气候,二是外在环境条件。这个内部土壤气候的形成,自然涉及到两岸的历史和现状,原因多且复杂,这里就不谈了。重要的是如何改造和改良岛内不利于“台独” 成长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应该说蒋经国先生已经有了一个开始,但还是远远不够的,未来还必须以更大的努力来做。要改变岛内现有的土壤气候,还必须同时解决它的外部环境条件,此两者是相互作用的。

  外部最大的问题是美国,美国过去的战略一直是“以独制蒋、以蒋制共”, 决不允许台湾当局把两岸关系置于美台关系之上。蒋氏父子在改善两岸关系上,实际是长期处于“又想又怕”的矛盾之中。蒋经国晚年,越来越感到解决两岸关系的迫切性,但最后还是没有解决,成为终身遗憾。

  蒋经国先生离开人世已经20多年了,往者可鉴,来者可追,但愿他的继承者,能够接受他的经验教训,一切以大局和人民利益为依归,早日实现“岛内和谐、两岸和解、台海和平”,使两岸同胞能够携手合作,共同奔赴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        (本文将刊于内地<<两岸关系>>月刊五月号,作者同意本网站优先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