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器大小公斤:“秋冻”有度,才能“不生杂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6:22:28
      “秋冻”有度,才能“不生杂病”  
  由于秋天“乍暖还寒”,气温温差较大,所以平时要注意穿衣。老百姓中流传着“春捂秋冻”的说法,也就是说秋天适当冻一冻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知道秋天阳气是往里收的。我国古代就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雷是阳气盛而发出的声音,秋分后阴气渐旺,过了秋分我们几乎就再听不到雷声了。再过五天,就是“蛰虫坯户”了。坯是指细土,昆虫这个时候开始藏到地下,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实,以免寒气侵入。最后五日,水气开始干涸,夜间无云,河川流量也开始慢慢变小。这讲的就是阳气收藏的一个过程。与之相适应,气血也是由外向内收的,而毛孔则由张开慢慢转为闭合。如果这个时候你穿得太多就容易出汗。人出汗时身上的毛孔是张开的,这样就会使阳气外泄,不利于秋天阴精的内蓄。秋天的“收”没有收好,阳气到冬天就无可“藏”。有些人冬天特别爱拉肚子,食物没有消化完全就都排泄出来,就是因为秋天阳气没有收好,以致冬天体内阳气不足,脾胃运化无力。所以,该收的时候一定要收,只有这样人体才有足够的能量可用。

    为什么主张“冻”呢?因为稍微受点冻,皮肤的毛孔就会自动闭合。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进入到一个寒冷的环境当中,就会浑身起鸡皮疙瘩。其实这是身体的自我保护功能启动了,全身的毛孔正在收缩,以抵御外在的寒气。毛孔闭合了,阳气就会被关在体内,就像树木在秋天会抖落掉树叶以保护自己是一样的道理。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秋冻”就是“秋不忙添衣”。天气转凉了,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即可以使阳气内收,又可以使肌体逐步适应外界的寒冷气候,从而避免寒症。如果你过于追求“冻”,明明天气很冷了却不知添加衣物也是不好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年轻的女孩子经常冒着刺骨的冷风穿裙装、低腰裤或是露脐装,这样极易伤人体阳气。因为丹田就在腹部,只有护好腹部才能保护好人体的元气。而腿部分布着六条经脉,若受冷寒气就会循着经脉上行至人体,对人体健康也是极为不利的。一些女孩子正是因为平时不注意保暖,才会患上胃痛、腰腿痛等疾病。如果子宫受寒的话,还极有可能导致不孕。

那么“冻”与“不冻”如何来划分界限呢?一般而言,人体的体温要保持在37度左右,如果外界温度过低的话,就要靠增加衣物来保证体温。在秋装的选择上,衣料以柔软下垂或棉布料的为最好。对于爱美的女孩子来讲,如果不喜欢厚而单层的衣服所带来的臃肿效果,可以选择薄而多层的套装,这样保暖性能会更好,也不至于让你的身材看起来走了样。

   也有人提出“春捂秋冻”的提法不科学。我个人认为将“秋冻”按人群来划分更好。因为生活中的确有些人是不适宜“秋冻”原则的,比如老人和小孩。中医认为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抵抗力相对较弱,若遇到寒冷的刺激,很可能会引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而老年人上了年纪,阴阳俱衰,抵抗力下降。此时若再受寒,很可能会诱发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对于老年人来讲,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清代医师曹庭栋的说法,他认为“衣加损(减),视气候,一日数变”,晋人李之彦也有“急脱急着,胜似服药”的说法,也就是说一天之内要根据温度适时的增减衣服,早晨冷就多穿点,中午热的话,就脱掉一件,晚上凉时再穿。对于有胃病的人而言,受寒极易加重病情,所以气温下降就得及时加衣。关节炎患者则要特别注意不要使下肢受寒。

   “秋冻”不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上,还可以延伸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说睡觉时不要盖得太多,以免出汗。或是偶尔洗个冷水浴,对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也是有好处的。

   “春捂秋冻”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于养生防病所形成的一种认识。“捂”和“冻”并非无限度的,只有将“秋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你才能在体味先人智慧的同时获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