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烟气发生器旋流器:《中国迁都报告》一书部分章节第九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7:05:11
《中国迁都报告》一书部分章节
第九章   未来首都建设的基本架构秦法展

 

建设新的首都是一个国家的大事盛事,如何确定未来新都的基本架构,不仅体现着执政者的基本治国方略,而且直接关乎着国民的福祉和愿望,同时,对于引领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现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正确确定首都基本架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节  正确解读新都的定位

 

早在新中国初创时,著名建筑学家、北京市副市长梁思成就曾向毛主席建议:我认为华盛顿作为一个首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可以借鉴的好典型。北京是个古代文化建筑集中的城市,不宜发展工业,最好像华盛顿那样,是个政治文化中心,风景优美,高度绿化,而北京的大批名胜古迹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城市。 

60年过去了,梁思成这些好的建议,由于新中国初期发展经济迫切的心理等诸多原因,没有被完全接受。多年来,围绕北京发展与建设的重大工业项目纷纷上马,最主要的如首都钢厂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首钢的发展客观上对北京经济、对解决北京人口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给北京城的发展以及城市环境造成了重大破坏。2007年3月,中央决定将首都钢铁集团公司整体搬迁至曹妃店。梁思成的建议终于在60年后得到了回应。这个教训我们必须认真汲取。

一个时期以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就迁都问题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有学者建议:新的政治首都宜选在中原或南方中部,如河南、湖北、湖南一带。该城市不能离海岸线太近,以防海上飞机或者导弹的袭击;也不能过远,因为作为政治中心,不能交通不便。该城市必须雨水适量,气候宜人,生态环境优美,地势平坦开阔。还有专家学者建议:中国未来的新都应选址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汉水流域附近比较适中。还有人建议,新首都应在襄樊、荆州、荆门、宜昌4座城市相围而成的一片三角地带可为首选,我们可称之为“襄荆宜三角地带”。这块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和、工农业基础雄厚、资源供应充足。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带处在中国南北和东西相交汇的地理中心,是连接华北、西北、西南、华东和中南地区的战略枢纽地带,开放性大,四面连通性好,真正据东进西出、南来北往之要冲,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目前全国没有任何地带能与之相提并论。2007年初,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迁都南阳,认为南襄盆地及汉水流域,是中国建都的最佳位置,甚至有人描绘出了未来的首都(中京)的基本雏形(大约50年以后):中央首都区共13万平方公里。在首都东区(襄樊、南阳),三千万人口分布于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城镇,组成一个世界最大的都市;首都西区(汉中、安康、商洛、十堰)人口一千万,盆地河谷中分布着无数城镇村庄、军事重地、旅游景点。中京将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科技、交通、旅游、高技术产业中心。她将集中许多世界名城的优点特色于一身:墨西哥城的规模,德国鲁尔的格局,巴西利亚的发展速度,硅谷的科技,巴黎的艺术,纽约的繁荣,堪培拉的洁净,伊斯兰堡的防卫,日内瓦的开放,西安的历史,还有迁都之举本身有着柏林一般的气魄。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崛起,这里也必将成为全世界的中心,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学城、最先进的科技、最大的高技术工业园,拥有最繁华的商业街、最繁忙的机场、最高的大厦,还有最美丽的景色、最清新的空气、最浓郁的艺术氛围……,真正成为“万都之都”。这就是国人心目中的新都,然而笔者却不敢苟同。
    古代的学者和政治家们曾从不同角度分析过古代定都基本遵循了三条原则:其一,都城附近要求是富庶之地,能保证都城的物资供应;其二,建都之地要占据有利地形,最好是易守难攻;其三,要求都城大致位于王朝全境的中心地区,或便于与各地联系的交通线上。

笔者认为,借鉴美国、澳大利亚首都建设的经验,参照巴基斯坦建都的理念,选择佳地,创建中小城市的政治首都,是国家摆脱北京日益恶化的生态现状,解决目前经济困局的唯一选择。其理由除了笔者前面所言北京已不适应作首都的诸多阐述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多年来,我们白手起家已经打造了5座现代化的特区城市(深圳、珠海等),依托我国日趋雄厚的经济实力,我们完全有能力、有财力、有物力,打造建设一座全新的、现代化的政治首都。

是的,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今天的国家实力今非昔比,我们的国民总产值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外汇贮备世界第一,人均GDP已经突破2000美元……,尽管2008年我们遭遇到了国际国内经济和社会的一些困难,但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万众一心,迎难而上,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仍然取得了经济和建设的巨大胜利,凭现在的实力,打造一个现代化的新都是完全可能的。

建设新的国家政治首都,是国人的期盼,是现实的要求。我们姑且先不说迁到何地,最关键的是,首先要解决一个思维定位等基本问题。

未来的新都是建设一个国际性大都市或世界第一的超大城市,还是建设风格独特,典雅精致,玲珑乖巧,避免重沓北京大城市通病的覆辙,体现中央人民政府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发展中小城市的执政理念,这是首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据笔者所看到的有关新都建设的建言,大都认为要建设世界级特大和超大城市,出发点是显示中国崛起的大国风范,象办奥运会那样一切追求最大最美最好、高水平、有特色,向世人展示我们的实力,为国人脸上增光,使国人和华人华侨感到骄傲和自豪……

笔者认为,这些建言出发点都是好的。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100多年间,中华民族倍受欺辱,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才结束了被外人宰割的历史,但是,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等多种原因,中国的大国地位一直不被世人所认可。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大国地位基本得到确立,我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但没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和实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中国已经绝非过去,凭我们目前的国力,打造一个现代化的首都,建设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世界一流的超大城市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卞洪登先生在《首都东扩》一书中建议,将国务院机关及部委搬迁至北京、天津之间的所谓飞地即:隶属河北省管辖的香河、大厂、三河三县,改为首都新区,建立国家新的行政中心,使之成为连接北京与天津的桥梁,以此推动京津唐廊大都市经济圈建设,使北京的人口增加到2500万人,将北京建设成为洲际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和世界级的超级城市。还有人建议,在“襄荆宜三角地带”建设国际性的大都市等。总之,建议将首都建设成大都市或超大城市的不乏其人却言词灼灼。

将首都建设成为世界级的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对于扬国威、涨民气确实有重要作用,但是,他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中国党的基本宗旨和中央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我国领导人历来主张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牢记“两个务必”;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一贯倡导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央政府,提出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的治国方略。特别是针对一些人贪大求洋、求新、求高的奢侈奥运观念,提出了要办节俭奥运、绿色奥运的指导思想,充分说明了中央政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我们首先要考虑到的是中央政府执政宗旨和执政理念的落实,考虑到中央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国家理财方面的作为。首都是全国人民的象征,党和政府领导人是全国人民的榜样。纵观世界的首都现状,以及上面我们对美国、巴西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首都的分析说明,国家首都也并不都是世界级的大都市,也并不是说越大越好,越大越能显示国家实力。世界头号强国美国首都华盛顿在美国的城市排行榜中属于中小城市;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更是小巧玲珑,人口30万人,没有高楼大厦地标建筑,只有低矮的楼房和别墅;南美第一大国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经过了20多年的建设也只是北部高原上的一座100万人口的城市等等。我们能说美国不富裕、不强大吗?我们能说澳大利亚、巴西国家穷、人民没面子吗?

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大国,迁都是牵动全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大动作,也会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新都的建设,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首先在新中国建都之初,梁思成先生的建议对我们今天仍然十分有用,就是把首都建设成为类似华盛顿那样的、最适宜人居住的旅游城市;其次,巴基斯坦建都的理念对我们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中国。1960年5月24日,巴基斯坦通过了迁都总体规划,其中特别指出:“首都不应当是工业或商业中心,只应当是首都”,应该把新首都建成“一座花园和花的城市,使全城看起来像一块美丽的地毯”即:花园城市。这些对我们建设新都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所以,新的国家首都的建设,首先要解决一个观念问题,那就是必须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汲取教训,借鉴经验,传承未来,新都绝对不能追洋求大,搞什么世界第一大都市、国际中心城市。尽管我国的经济近些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要说与发达国家,就是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不能夜郎自大,忘乎所以,贪大求洋;其次,国都代表着中国政府的形象,反映着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服务人民的初衷。首都的建设是节俭务实的,还是追求奢华铺张的;是简明开放透明的,还是高深莫测隐蔽的,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国人、世人对未来政府的信誉度;其三,面对将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没有秘密可言,未来的世界将是比环境、比质量、比效率的世界,国都再大,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地位,国都建设的再奢华,也不能反映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笔者认为,新政治首都的建设要小而又小,精益求精,重在环境、适用、透明和国家公职人员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真正将新首都打造成一个绿色环保没有污染的、体现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体现小政府大服务初衷的、集现代化资源为一体的,玲珑剔透、别致新颖、开放透明、具有亲和力的中小城市,作为政治首都。这个政治首都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硬化的大广场,没有高耸的烟囱,听不到轰轰隆隆的机器声响;这个政治首都,没有灯红酒绿,没有五星级的大酒店,没有热血沸腾的大学校园;这个政治首都是高科技武装的,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建设的,没有污染和喧嚣的,大街小巷很少看到着装警察和频繁呼叫警车的易居城市等。这里只是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中心和国际交流场所;只有权威性强、效率最高的国家办事机构;只有奉公守法的、办事最快、最廉洁的公职人员,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全新的、开放的、远离腐败和淫秽场所的,从事国家管理和对外交流的现代化首都——即中国最高首脑和机关的首善办公之区。

 

第二节  切实选择好新都的位置

 

关于未来新的首都的位置,是人们最关心、议论最多、最难下结论的焦点问题。因为,它不仅首先要位置好,普遍被国人所接受、认可,还要考虑众多利益集团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在诸多城市争相作为首都城市的今天,位置的选择更为重要和迫切。位置选择的好,对国家、对人民、对后世、对发展都有好处,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人民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增进全国人民的团结,促进和谐中国的建设,解决长期困扰在国人心中的忧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否则,就会导致中央高层矛盾、基层群众怨言。因此,位置的选择必须十分慎重,必须得到最广大专家学者和最大多数人民的认可。

在上述章节中,笔者曾对各家所言进行了简要叙述,综合诸多关于新都位置选择的意见,迁都中原占据着最多比重,基本形成了共识,被众多专家学者所认同。首都的位置,从古代帝王到近现代国家,都非重视,比如在我国历史的盘庚帝迁都安阳小屯村,首先就是考虑到他的地理位置。古时的小屯村,离古黄河岸约40里,处于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冲积扇平原中部。旁边有洹水穿过,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对于原始的水利灌溉,农耕开发十分有利,是发展农业的理想地方。这里还是一个的战略要地,左有太行山,右有漳水、滏水,前面有黄河,后面有险山,地势险峻,是难得的天险,无疑是一个建都的“风水宝地”。正是盘庚迁都于此,开创了殷商200年的安稳基业。可见地理位置对于国都是多么重要。再比如秦的三次迁都,除了政治原因外,一个重要因素是秦看中了他特殊的地理位置。战国初期,秦国都城一直在雍城。到秦献公时(公元前383年),秦又将都城迁到栎阳。司马迁说栎阳的地势是“北却戎狄,东通三晋。”随着国力的增强,秦孝公决定再一次迁都,将国都迁往 “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的咸阳,同样是看到了他的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咸阳处于东西、南北交通要道,要想东西方向通行,必须在咸阳附近横渡渭河,自古天下一条路,咸阳的战略位置比栎阳还要优越得多。正是这一次具有历史性的迁都,为秦的强大和最后称雄诸侯铺平了道路。咸阳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所以,国都的地理位置是首先要考量的第一个问题。

同时,在我国近代史上最惨淡的一幕,莫过于大清王朝的当权者慈禧太后面对八国联军的炮舰,携光绪皇帝仓皇出逃西安,给中国人丢尽了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究其原因,主要是首都北京的地理位置离海线太近。日本发动的卢沟桥事变,也是从北京(因为当时朝鲜已成为日本的殖民地,9.18事变日军就是从朝鲜进入东北的)开始,而后发动8.13上海战役,同样是因为上海离海岸线太近所致。中国本来不是一个海上军事强国,而把首都建在沿海,其危险性可想而知。这种危险至今仍然存在,如果台独势力猖獗,一旦战事突起,美军干预的话,北京将再一次袒露于美军航母的飞机弹炮之下。所以,首都地理位置的选择十分重要。

当然,首都它最重要的首先应该是一个政治中心,而不是地域中心。如果地理中心更适合建都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只是目前世界上真正的国都正好在一个国家的地理中心并不多见,只是相对在一个国家的地理中心。在古代交通通讯尚不发达的时候,由于秦始皇强有力和富有生机的统治,即使国都不是国家的地理中心,他从咸阳签发的各种诏令并没有受地域的限制,而是源源不断地及时送达全国各地,不仅得到了执行,而且基本形成了后来各王朝的范本。今天我们建设新的首都,就要汲取过去的教训,尽最大努力避免过去的失误,选择接近国家地理中心的位置建设新都。

 

第三节  实行“一国三都”制

 

选择中国中部的空白地区建立新都已经成为共识,要求尽快迁都的呼声也不绝于耳,越来越高。一些专家学者如卞洪登先生建议实行分都制;还有些学者的“一国双都”即:保留北京为政治首都,将经济首都迁往上海;或北京作为经济首都,选择中部或西部某个城市作为政治首都等等。笔者认为,实行分都制或一国双都制,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面临的环境、资源、交通、人口等等日益恶化的问题。试想假如我们将经济首都迁往上海,那只是10多个经济、金融部门的人员流动,多者包括家属(家属也不见得愿意迁往上海,即使迁往上海的工作人员恐怕大都还有回北京的打算)最多10万人,北京的负担仍然过重。就目前中国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而言,中央掌控的资源太多,人们进京就是冲着北京的政治资源而来的,政治资源留在北京,阻挡不住国人的进京潮。假如我们将政治首都迁往中部或西部的某个城市,笔者对中部或西部城市目前的状况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就中部而言,河南郑州最合适。郑州不管区位、资源、环境等方面都优于中部其它城市,但问题在于,郑州城市人口已经接近300万,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且周边大中城市过多过近,人口密集等。假如政治首都迁到郑州,将面临着北京现在所面对的诸如城市交通、战略安全等问题,从长远考虑,迁都郑州也不合适。那么,西部城市怎么样呢?西安最为理想,但是西安城市规模过大,人口剧增,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负担沉重,已经承载不下更多人了,尤其是水资源的贫乏,我们决不能从一个缺水的城市再迁到另一个缺水的城市。另外西部就只有中国第一帝都咸阳盆地和四川盆地可供选择。咸阳盆地,开发较早,人口稠密,周边山川环绕,但由于帝王建都时间长,给人以封建封闭的感觉。四川盆地偏离国家地理中心且巴蜀文化传统太重,恐国人难以接受。

笔者在认真研究了中国历代迁都的历史和世界上几个国家成功迁都的经验后,认为,借鉴巴西、南非的建都经验,吸收我国古代国都建设和管理的精华,按照国家倡导的小政府、大服务和谐亲民的理念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三角鼎立的“一国三都”架构,是最理想的选择。

 

第四节   实行“一国三都”制的借鉴

 

在我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早在东汉时期就实行过“一国三都制”的成功范例。西汉政权旁落王莽手中以后,以刘秀为首的汉室后裔几经拼搏,创立了东汉政权。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刘秀除了对国内的反对势力进行东征西讨之外,就是出外到处巡视,寻求确保国家政权的体制,他在频繁巡视长安后,看到经过多年的战乱,昔日繁荣的长安城破烂不堪的样子,心里十分难过。他认为,要复兴汉业,选择首都非常重要。最后经过他六次寻访长安,祭扫西汉皇帝的故陵,终于决定:西京长安作为祖先的创业地,历史悠久,具有文化中心的意义,将其定为文化首都;南阳为自己的家乡,是“龙兴之地”、商业都会,被列入了陪都、经济首都;东京洛阳是皇家宫室和大臣所在地,是行政中心,被定为政治首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一国三都制”的朝代。这种三都制的管理体制,为东汉王朝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了我国历史之先河。东汉王朝由此历经14帝,共计196年。今天我们迁都南阳,是天作之巧合,也是中华文明的一次让“一国三都”的历史大回归。

 

东汉时期“一国三都”形势架构图

 

在世界上,巴西实行的三都制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南美洲第一大国巴西历史上南富北穷,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巴西政府毅然决定实施迁都。1950年前后,巴西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里约热内卢周围不到全国11%的地域内,而广阔的中西部和北部亚马逊地区发展长期滞后,虽然物产丰富,但交通不便,人烟稀少。1956年库比契克政府上台后,经过充分调查,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亚斯州一片荒原上选定了新都地址,经过不到4年的紧张建设,在人迹罕至的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颇具特色的新都──巴西利亚,1960年4月21日,在新首都举行了举世瞩目的迁都大典。行政首都迁移后,巴西政府在里约热内卢仍保留文化、旅游等部门,将原首都定为文化首都,将圣保罗定为经济首都。这样尽管行政首都迁移,但里约热内卢的形像并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现在,巴西利亚、圣保罗、里约热内卢三地分别承担巴西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中心职能,各司其职,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协调发展,促进了巴西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奠定南美大国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南非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权鼎立的三都制,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巴西一国三都略图

 

 

 

 

第五节  “一国三都”的基本构想

 

所谓“一国三都” 即:选择佳地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行政首都;将国家经济主管部门和金融(不包括央行)办事机构迁往上海,将上海作为国家经济首都;留文化、科技、旅游、体育等国家主管部门在北京,把北京作为文化科技首都。

 

(一)国家新的行政首都架构:

 

国家新行政首都的职能。政治领导、国家管理、经济决策、立法、司法、执法和政治协商。

国家新行政首都的搬迁单位,主要包括:1、中共中央及办公厅、中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统战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以及中央政策研究等主要部门;2、全国人大及相关办事机构;3、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国防部、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环保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以及有行政执法职能的部委;4、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5、全国政协及相关办事机构;6、解放军三总部(包括二炮指挥机关);7、新闻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求是杂志、解放军日报、中央电视台、电台和国际电台;8、学校: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9、各民主党派,按照自愿的原则;10、外国大使馆。

 

(二)国家经济首都的架构:

 

迁往上海经济首都的部门: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金融(央行除外的所有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以及保险、证券等与经济投资(如国家电力集团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总公司、中海油总公司等)贸易等有关的经济部门和中介组织;经济参考报等经济类的报刊。

 

(三)国家文化首都的架构:

 

保留在北京文化首都的有关部门:国家文化部、科技部、教育部、旅游局、体育总局以及与文化、科技、体育等相关的群团组织、研究单位、中介组织、与北方地区联系紧密的国家开发公司(如中石油、中国煤炭开发总公司等)、国家演出团体、出版社等。

就北京城市文化而言,北京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近60年的发展和建设,北京已成为中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城市,作为未来中国文化首都是最合适不过了。北京作为文化教育中心、科技中心,重点发展文化、教育、科技、旅游、体育等事业,这些都是和环境无冲突的,并且随着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人口也会大量分流,留下的也能静下心来搞学问,研究科技,北京只剩下历史名城,大学城,科技中心的头衔,使一大批专业素质高的人群形成浓厚的人文气息,将北京建设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城市。

 

第六节  “一国三都制”的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占世界人口的近四分之一,面积比整个欧洲(除俄罗斯)还大,人口比整个欧洲还多。一个城市的功能如此之多,管理这么大的面积和这么多的人口,实在是责任太大,负担太重。所以,实行“三都制”是必然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首先,有利于落实十一届全国人大确定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推进政府再造工程。中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小政府”、“适度政府”、“有效政府”,政治首都迁出北京,对政府再造十分有利,使中央政府与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与服务型的政府相匹配;

其次,有利于铲除腐败现象。新建一个小型的政治首都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形成与特大经济型城市相分离的架构,有助于建立政治与经济分开的现代国家体制,有助于铲除政经结盟、商业贿赂、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

其三,有利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央和国务院搬出中南海,对于国家公职人员,从文化上是一次思想解放,从心理上是一种彻底地解脱,从身心上是一次与几千年帝王文化和专制政治阴影的决裂,对于促进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百利而无一害;

其四,有利于京津冀地区的资源配置。政治首都迁出北京后,由于行政资源的减少,北京会逐渐缩小城市规模,最终与其资源环境相匹配。保留北京文化首都和直辖市的特殊地位,使北京通过发展文化交流、体育赛事、科技论坛、旅游观光等社会事业,真正把北京建设成为花园城市、宜居城市的文化之都;

其五,有利于国家安全。战略上,国家最高权力建在国家腹地,不仅有效保护了国家最高权力的安全,而且也保护了北京的科技、文化遗产的安全,可谓一举双得,非常有益;

其六,有利于中央政府对国家的掌控和管理。三角架是最稳固的几何图形,一国三都制的国家架构,是最安全的国家体制,可以更多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相互协调,各展所长,分工合作,互为监督的国家管理体制,全面调动各区域、各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心戮力为国家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