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火栓系统需要调试吗:“诱饵效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49:38

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小镇上,曾经有两间经营衬衫的服装店。第一家服装店经营欧洲风格衬衫,第二家服装店则经营北美风格衬衫,两家店价格不相上下,营业额也不分上下。

后来,又有第三家服装店也开张了,它同样也经营欧洲风格衬衫,但是价格却比第一店贵不少。

自然,第三家店门可罗雀,但是第一家店的营业额却大幅增长。人家比较了两家店之后,毫无悬念地选择了第一家店的商品。同时,第二家北美风格衬衫店也受到影响,生意则比先前少多了。

人们都以为第三家店迟早都会垮掉的,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家店一直存在了好久。直到有一天,第一家店和第三店同时转让,人们才发现,这两家店的老板是同一个人。第三店的存在,正是为了给第一家店做“陪衬”的。

这个现象似乎和人们的习惯思路有矛盾。通常人们会有两种最优的选择——比如在A和B之间做出决择,如果提供一种逊色于A和B的第“第三方案”,不会对人们的选择有任何影响。

在经济学上,这叫做“调和原理”。也就是说,一个新选项的引进,不会增加原有选项被选中的机会,甚至可能“分走”原有选项被选中的机会。

可发生在澳大利亚的这件事,打破了人们的固有思维,人们开始认识到:一个本来没有竞争力的“第三方案”,会明显地影响到最后的选择结果。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调和原理”在比较复杂的选择过程中不成立,他们还将这种现象称为“诱饵效应”。也就是因为新加入的选项,某些旧选项会显得更有吸引力,这种新加入选项,就是诱饵。

再设想一下,假如几位朋友来到餐馆。服务员介绍道,这里可以提供川菜和韩国料理。当客人举棋不定时,服务员接着推荐:本店还有日本料理,味道与韩国料理很接近,但价钱贵一些。

这时,多半的客人会断然选择韩国料理,等到结账之后,才怅然地想:我怎么会点韩国料理呢?本来我是更喜欢川菜的麻辣口味的……

还有更多的时候,“诱饵”并不需要真的存在。在行销活动中,常常有这种“幽灵诱饵”,比如旅馆会对已经订出去的房间大做广告,有的公司会宣传还没有上市的产品等。

在很多汽车、手机、化妆品的产品目录中,商家们其实并非奢望卖出多少“豪华套装”和“顶级配置”,而是以此来提高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期望价位。

我们司空见惯的“降价促销”活动中,也有幽灵诱饵的成分:商家常常会提到当前并不起作用的“原价”,那就是一个“被压倒”的诱饵。

当年,家用烤面包机第一次推向市场时,没有什么人对它感兴趣。人们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好处,还有人会问:“我们为什么在家里烤面包?有钱干嘛不买咖啡机?”

后来,这家生产面包机的企业,请来了一家营销调研公司。营销专家们又一次给出了“诱饵效应”的法宝:再推出一个新型号的面包机,不仅个头比现在的要大,价格也要比现有的型号高出一半左右。

真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的奏效了,原来那一款面包机的销量开始上升了。顾客们都会说:“我不大懂面包机,真要买的话,干嘛不买那个小的?”从那以后,面包机才热销起来,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备物资。

看来,这个“诱饵效应”,在经济学家将它研究出来之前,就广泛地为商家使用了。

而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当我们了解了“诱饵效应”,日常生活就应提高警惕。特别是面对多种选择时,要注意,哪个选项可能是“诱饵”,千万别被“诱饵效应”给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