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龙在天家族赚钱:昆仑山地理位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5:54:52
研究之一 关于昆仑山地理位置的研究
作者:寒阳    添加日期:2010-10-24 16:30:17      阅读:68
(一)昆仑山考
《大荒南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海内的昆仑山,屹立在西北方,是天帝在下方的都城。昆仑山,方圆八百里,高一万仞。山顶有一棵像大树似的稻谷,高达五寻,粗细需五人合抱。昆仑山的每一面有九眼井,每眼井都有用玉石制成的围栏。昆仑山的每一面有九道门,而每道门都有称作开明的神兽守卫着,是众多天神聚集的地方。众多天神聚集的地方是在八方山岩之间,赤水的岸边,不是具有像夷羿那样本领的人就不能攀上那些山冈岩石。
《海外南经》:“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歧舌东,为虚四方。”
昆仑山在它的东面,山基呈四方形。另一种说法认为昆仑山在反舌国的东面,山基向四方延伸。”
分析:仞:古代的八尺为一仞。寻:古代的八尺为一寻。万仞,即八万尺,就算古代人的尺的尺度再小,恐怕也要两万多米高,而这个高度空气已经稀薄到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步,而且温度至少也要在摄氏零下50度,只有夷羿即后羿才能上。
这么高的山,而且方圆八百里四方山基的山形现在地球找不到了,我们只能认为非洲、南北美洲、欧洲大陆还没有漂移分开的时代,墨西哥弯处还没断裂、地中海还没有下沉的时代,地球上曾经有过这么个昆仑山。后来昆仑之丘已经随大陆断裂,坠入深渊。这里的“虚”颇让人耐人寻味,一般学者认为是大丘,这里是山的意思。后面的‘虚’也被认为是所在地,这里指山下底部地基。但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山”或“丘”,这一点我在后面会后推断。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在西海的南面,流沙的边沿,赤水的后面,黑水的前面,屹立着一座大山,就是昆仑山。有一个神人,长着人的面孔、老虎的身子,尾巴有花纹,而尾巴上尽是白色斑点,住在这座昆仑山上。昆仑山下有条弱水汇聚的深渊环绕着它,深渊的外边有座炎火山,一投进东西就燃烧起来。有人头上戴着玉制首饰,满口的老虎牙齿,有一条豹子似的尾巴,在洞穴中居住,名叫西王母。这座山拥有世上的各种东西。
分析:弱水:相传这种水轻得不能漂浮起鸿雁的羽毛。辄:即,就。然:“燃”的本字。燃烧。中国的喀拉昆仑山没有火山口,而墨西哥有:波波卡特佩特火山海拔5452米,是墨西哥第一高峰,奥里萨巴火山。火山以及高山的产生多半都是两个以上大陆板块对撞的结果,而奥里萨巴火山就是,美洲大陆和太平洋海底板块对撞的结果,而贯穿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中的中美洲和南美洲也是同样被挤压成高山的,可以断定,在大陆板块没有分裂之前,这一带的沿海甚至没有高山,中亚美利加海沟、秘鲁海和智利海沟的出现就是证据。而昆仑山以及边上的火山形成也应该是大陆积压对撞的结果,这个时期应该是更早的盘古大地形成时候的结果。中国的喜马拉雅山和中国的咯拉昆仑山的形成,也是印度大陆板块和中亚板块对撞的结果,只不过这个时代是盘古大陆分裂漂移之后的事情了。昆仑山这么高山峰的出现,很明显是大陆板块对撞的结果,同时也伴随着火山的产生。
《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天神共工的臣子叫相柳氏,有九个头,九个头分别在九座山上吃食物。相柳氏所触动之处,便掘成沼泽和溪流。大禹杀死了相柳氏,血流过的地方发出腥臭味,不能种植五谷。大禹挖填这地方,多次填满而多次蹋陷下去,于是大禹便把挖掘出来的泥土为众帝修造了帝台。这帝台在昆仑山的北面,柔利国的东面。这个相柳氏,长着九个脑袋和人的面孔,蛇的身子而是青色。射箭的人不敢向北方射,因为敬畏共工威灵所在的共工台。共工台在相柳的东面,台是四方形的,每个角上有一条蛇,身上的斑纹与老虎相似,头向着南方。
《海内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鸟欠】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相繇:即上文所说的相柳。■:呕吐。尼:止。湮:阻塞。三:表示多数,不是实指。仞:充满。沮:败坏。这里指塌陷、陷落。共工有一位臣子名叫相繇,长了九个头而是蛇的身子,盘旋自绕成一团,贪婪地霸占九座神山而索取食物。他所喷吐停留过的地方,立即变成大沼泽,而气味不是辛辣就是很苦,百兽中没有能居住这里的。大禹堵塞洪水,杀死了相繇,而相繇的血又腥又臭,使谷物不能生长;那地方又水涝成灾,使人不能居住。大禹填塞它,屡次填塞而屡次塌陷,于是把它挖成大池子,诸帝就利用挖出的泥土建造了几座高台。诸帝台位于昆仑山的北面。
《大荒北经》:“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乡:通“向”。方向。衣:穿。这里是动词。女妭:相传是不长一根头发的光秃女神,她所居住的地方,天不下雨。风伯:神话传说中的风神。雨师:神话传说中掌管雨水的神。田祖:主管田地之神。北行:指回到赤水之北。渎:小沟渠。【译文】有座山叫系昆山,上面有共工台,射箭的人因敬畏共工的威灵而不敢朝北方拉弓射箭。有一个人穿着青色衣服,名叫黄帝女妭。蚩尤制造了多种兵器用来攻击黄帝,黄帝便派应龙到冀州的原野去攻打蚩尤。应龙积蓄了很多水,而蚩尤请来风伯和雨师,纵起一场大风雨。黄帝就降下名叫妭的天女助战,雨被止住,于是杀死蚩尤。女妭因神力耗尽而不能再回到天上,她居住的地方没有一点雨水。叔均将此事禀报给黄帝,后来黄帝就把女妭安置在赤水的北面。叔均便做了田神。女妭常常逃亡而出现旱情,要想驱逐她,便祷告说:“神啊请向北去吧!”事先清除水道,疏通大小沟渠。
《海内北经》“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自有两座台,每座台都是四方形,在昆仑山的东北面。大蜂,其状如螽;朱蛾,其状如蛾。
分析:共工台和众帝之台所说的分明就是现在金字塔的形状的建筑。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墨西哥和埃及,而中国却没有,我们知道中国喀拉昆仑山也是大陆板块漂移之后,南亚(印度)大陆和中亚大陆对撞形成的,并且出现了世界最高山峰喜马拉雅山和乔戈里峰。这个地域根本没有出现过类似于金字塔建筑的文明的传统。
分析确认昆仑山的位置必须从分析它周围的环境开始,下面是昆仑山的环境:
《海内北经》:“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开明西有凤凰、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
昆仑山的南面有一个深三百仞的渊潭。开明神兽的身子大小像老虎却长着九个脑袋,九个脑袋都是人一样的面孔,朝东立在昆仑山顶。开明神兽的西面有凤皇、鸾鸟栖息,都各自缠绕着蛇踩踏着蛇,胸前还有红色的蛇。
“昆仑虚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
昆仑山南面的地方,有一片方圆三百里的氾林。
《海内西经》:“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赤水从昆仑山的东南角发源,然后流到昆仑山的东北方,又转向西南流而注到南海厌火国的东边。河水从昆仑山的东北角发源,然后流到昆仑山的北面,再折向西南流入渤海,又流出海外,就此向西而后往北流,一直流入大禹所疏导过的积石山。洋水、黑水从昆仑山的西北角发源,然后折向东方,朝东流去,再折向东北方,又朝南流入大海,直到羽民国的南面。弱水、青水从昆仑山的西南角发源,然后折向东方,朝北流去,再折向西南方,又流经毕方鸟所在地的东面。
分析:昆仑山产生赤水、河水、洋水、黑水、弱水、青水,研究他们的流向对于考证昆仑山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
(二)赤水考:
《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出焉,而四海流注于大杆。是多怪鸟兽。”说明赤水的源头在昆仑山。
《海内西经》又说:“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意思说:赤水从昆仑山的东南角发源,然后流到昆仑山的东北方,又调转头、转向西南流而注到南海厌火国的东边。最终向西南流入大海。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后”当然是指北面,说明当赤水向西南流入大海这一段时,在昆仑山的南面。
而赤水的南岸却是广袤的南美平原:“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大荒西经》“夏后开”:即上文所说的夏后启。因为汉朝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就改“启”为“开”。嫔:嫔、宾在古字中通用。这里作为动词,意思是做客。意思说:在西南海以外,赤水的南岸,流沙的西面,有个人耳朵上穿挂着两条青色蛇,乘驾着两条龙,名叫夏后启。夏后启曾三次到天帝那里做客,得到天帝的乐曲《九辩》和《九歌》而下到人间。这里就是所谓的天穆野,高达二千仞,夏后启在此开始演奏《九招》乐曲。我这里想到了南美洲的歌舞,屈原也作过《九歌》,就是根据这个传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流沙在赤水的东面。
“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海外南经》说:三珠树在厌火国的北面,生长在赤水岸边,那里的树与普通的柏树相似,叶子都是珍珠。另一种说法认为那里的树像彗星的样子。三苗国在赤水的东面,那里的人是一个跟着一个地行走。另一种说法认为三苗国就是三毛国。
在赤水和流沙之间还有个国家:“【载车换至】国在其东,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一曰【载车换至】国在三毛东。”《海外南经》说:国在它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黄色皮肤,能操持弓箭射死蛇。另一种说法认为盛国在三毛国的东面。看来黄种人最早使用弓箭,而且很准。
“西北海之外,赤水东,有长胫之国。”《大荒西经》说:在西北海以外,赤水的东岸,有个长胫国。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食谷,使四鸟。”《大荒西经》说:在西北海以外,赤水的西岸,有个天民国,这里的人吃谷米,能驯化驱使四种野兽。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足术】踢。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大荒南经》说:在南海以外,赤水的西岸,流沙的东面,生长着一种野兽,左边右边都有一个头,名称是■踢。还有三只青色的野兽交相合并着,名称是双双。这是两条大河以外的南部荒野。
“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贝、离俞、【丘鸟】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大荒南经》叔均:又叫商均,传说是帝舜的儿子。帝舜南巡到苍梧而死去,就葬在这里,商均因此留下,死后也葬在那里。也有说与帝舜一起葬于苍梧之野的是帝丹朱,和这里的说法不同,属神话传说分歧。意思说:有座山叫阿山。南海的当中,有一座氾天山,赤水最终流到这座山。在赤水的东岸,有个地方叫苍梧野,帝舜与叔均葬在那里。这里有花斑贝、离朱鸟、鹞鹰、老鹰、乌鸦、两头蛇、熊、罴、大象、老虎、豹子、狼、视肉怪兽。这里我认为是指大陆板块还没分开时候的南极大陆,当时上面还有大面积绿地。
这说面赤水自北而西南行是个不会小的大河,还有别的支流汇入进来:“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囟比】,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朱鸟】,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土。”
《南山经》“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无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玉。”
《南山经》:“再往西一百八十里,是座黄山,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郁郁葱葱的竹丛。盼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流入赤水,水中有很多玉石。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其状曰【上敏下牛】。有鸟焉,其状如鸮(xi1o),,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
鹦鹉,俗称鹦哥,羽毛色彩美丽,舌头肉质而柔软,经反复训练,能模仿人说话的声音。有许多的种类。阿那撒兹的意思是“古老的东西”。在一些阿那撒兹遗址中,人们发现了生存年代至少在公元1000年的琉璃金刚鹦鹉的羽毛化石,而这些羽毛鲜艳的鹦鹉只产于墨西哥南部甚至更南的丛林中。大家知道中国根本不出产鹦鹉。
《西山经》“西南二里,曰鸟危之山,其阳多馨石,其阴多檀楮,其中多女床。鸟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西山经》:往西南二百里,是座鸟危山,山南面多出产磬石,山北面到处是檀树和构树,山中生长着很多女肠草。鸟危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流入赤水,水中有许多粟粒大小的丹沙。
“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西山经》:再往西五百里,是座皇人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有丰富的石青、雄黄。皇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流入赤水,水中有很多粟粒大小的丹沙。
分析:明眼人看得到赤水南流入海不可能在中国,我怀疑这条河就是南非大陆和南美大陆还没分开的时候,赤水就在两者中间流动向南的。就是说,赤水很有可能就是在非洲和南美大陆的中间,由昆仑出发最后流入南海。赤水的名字也因赤色人种在这个流域生活而得名。
(三)河水考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西山经》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棕枏,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
《北山经》说:这泑泽位于昆仑山的东北角,确实就是河的源头。
“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阳汗之山,河山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
《海内北经》:阳污山,河的一条支流从这座山发源;凌门山,河的另一条支流从这座山发源。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海内西经》:河水从昆仑山的东北角发源,然后流到昆仑山的北面,再折向西南流入渤海,又流出海外,就此向西而后往北流,一直流入大禹所疏导过的积石山。
“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
《海外北经》:禹所积石山在博父国的东面,是河流入的地方。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大荒北经》: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先槛大逢山,是河水和济水流入的地方,海水从北面灌注到这里。它的西边也有座山,名叫禹所积石山。
《西山经》:“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
分析:这里提到了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中国学者们都说“河”是指黄河,可是大家都知道黄河之水自西向东流,可这里的河是向西北流的。所以说“河”是黄河的人是错误的。
第二,这里的“渤海”显然不是海洋的意思,它和中国的“渤海”绝非同样意义,它是在昆仑山的西南面,而且应该是淡水的湖泊名称,而后才西北方向入海。中国的“渤海”也是祖先的残存记忆的纪念。
第三,禹所积石之山:是一座山,即禹所积石山,轩辕之丘再往西三百里,是座积石山,山下有一个石门,河水漫过石门向西南流去。传说大禹曾疏通积石山而导引河水流过。中国没有什么山阻挡过黄河的,大禹所治之水其实为“河”,在没有分开的大陆中北美和欧洲之间的位置之间。这里说明积石之山之东300里就是轩辕国。
《海外西经》:“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四方,四蛇盯绕。”
《海外西经》:穷山在轩辕国的北面,那里的人拉弓射箭不敢向着西方射,是因为敬畏黄帝威灵所在的轩辕丘。轩辕丘位于轩辕国北部,这个轩辕丘呈方形,显然象是个大金字塔,被四条大蛇相互围绕着。很遗憾,《山海经》再没有关于穷山的过多记载,但是《海外西经》开篇:“海外自西南陬西北陬者。”说:海外从西南角南美到西北角北美的国家地区、山丘河川分别如下。至少说明它在西方。真正的轩辕之丘,也许已经沉入海底了。
《海外西经》:“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
轩辕之台:即所说的轩辕之丘。说:有座轩辕台,射箭的人都不敢向西射,因为敬畏轩辕台上黄帝的威灵。
分析:轩辕国似乎更靠近墨西哥、美国美国埃尔伯特山、惠特尼山以南。以下为河水流域发生的重大事件:
《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说:神人夸父要与太阳赛跑而追赶它,已追上了太阳。这时夸父很渴,想要喝水,于是喝河和渭河中的水,喝完了两条河水还是不解渴,又要向北去喝大泽中的水,还没走到,就渴死在半路上了。他死时所抛掉的拐杖,变成了邓林。夸父逐日,自然是从东往西跑。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大荒北经》:景:“影”的本字。逮:到,及。又杀夸父:先说夸父因追太阳而死,后又说夸父被应龙杀死,这是神话传说中的分歧。说: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有一个人的耳上穿挂着两条黄色蛇,手上握着两条黄色蛇,名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而夸父不衡量自己的体力,想要追赶太阳的光影,直追到禺谷。夸父想喝了黄河水解渴,却不够喝,准备跑到北方去喝大泽的水,还未到,便渴死在这里了。应龙在杀了蚩尤以后,又杀了夸父,因他的神力耗尽上不了天就去南方居住,所以南方的雨水很多。
《海内北经》“舜夷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说:帝舜的妻子登比氏生了宵明、烛光两个女儿,她们住在河边上的大泽中,两位神女的灵光能照亮这里方圆百里的地方。另一种说法认为帝舜的妻子叫登北氏。
《大荒北经》:“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瑶碧,皆出卫于山。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
附禺之山:上文所说的务禺山、鲋鱼山与此同为一山。附、务、鲋,皆古字通用。在东北海以外,大荒的当中,黄河水流经的地方,有座附禺山,帝颛顼与他的九个妃嫔葬在这座山。瑶玉碧玉,都出产于这座山。卫丘方圆三百里,卫丘的南面有帝俊的竹林,竹子大得可以做成船。竹林的南面有红色的湖水,名叫封渊。有三棵不生长枝条的桑树,都高达一百仞。卫丘的西面有个沈渊,是帝颛顼洗澡的地方。
《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水。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说:再往北二百里,是座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足爪,名称是精卫,它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精卫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淹死在东海里没有返回,就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河。
“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颁葬于阳,九嫔葬阴,西蛇卫之。【氵蒙】水出汉阳西,入江,聂耳西。”
《海内东经》这段本是原文。可下一段就不是了:
温水出崆峒山,在临汾南,入河华阳北。颖水出少室,少室山在雍氏南,入淮西鄢北。一曰缑氏。汝水出天息山,在梁勉乡西南,入淮极西北。一曰淮在期思北。泾水出长城北山,山在郁郅长垣北,北入渭。戏北。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白水出蜀,而东南注江,入江州城下。沅水山出像郡镡城西,入东注江,入下隽西,合洞庭中。赣水出聂都东山,东北注江,入彭泽西。泗水出鲁东北,而南,西南过湖陵西,而东南注东海,入淮阴北。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须陵东南。肄水出临晋西南,而东南注海,入番禺西。潢水出桂阳西北山,东南注肄水,入敦浦西。洛水出洛西山,东北注河,入成皋之西。汾之出上窳北,而西南注河,入皮氏南。沁水出井陉山东,东南注河,入怀东南。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钜鹿泽,注渤海,入潦阳。【上虍下乎】沱水出晋阳城南,而西至阳曲北,而东注渤海,入越章武北。漳水出山阳东,东注渤海,入章武南。”《海内东经》
分析:以上这一大段文字,把中国山川土地都弄上去了。显然不是《山海经》原文,有学者说是《水经》一书中的文字。原因很简单,《海内东经》上有说明是:“建平元年四月丙戌日,待诏太常属臣丁望校对整理,侍中光禄勋臣王龚、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刘秀领衔主持。”看来就是这个人混淆视听几千年,把我们祖先在美洲的事情写在了亚洲的中国。这个“渤海”显然是中国的。
(四)洋水、黑水考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大荒西经》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海内西经》
说:洋水、黑水从昆仑山的西北角发源,然后折向东方,朝东流去,再折向东北方,又朝南流入大海,直到羽民国的南面。关于洋水的记载不多,这说明它流经的地域范围不大:最终向南入海。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西山经》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嗥狗,是食人。【氵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嬴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西山经》
“有荣山、荣水出焉。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大荒南经》
说:有一座荣山,荣水就从这座山发源的。在黑水的南岸,有一条大黑蛇,正在吞食麈鹿。
“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穷焉。”《大荒南经》
说:在大荒之中,有座不姜山,黑水最终流到这座山。
“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山焉,而南流注于海。”《南山经》
说:再往东五百里,是座鸡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山下盛产丹雘。黑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大海。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西山经》
分析:这里没有草木,很奇怪的现象。只能说明地球刚刚经历了一次大灾难。黑水、洋水都是最后向西南方向流的,所以它经过的流域应该在南美。
以下是黑水流域的事件: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送,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大荒南经》
说:在大荒当中,有座不庭山,荣水最终流到这座山。这里有一种人长着三个身子。帝俊的妻子叫娥皇,这三身国的人就是他们的后代子孙。三身国的人姓姚,吃黄米饭,能驯化驱使四种野兽。这里有一个四方形的渊潭,四个角都能旁通,北边与黑水相连,南边和大荒相通。北侧的渊称作少和渊,南侧的渊称作从渊,是帝舜所洗澡的地方。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大荒北经》
说:在西北方的海外,黑水的北岸,有一种人长着翅膀,名叫苗民。颛顼生了驩头,驩头生了苗民,苗民人姓厘,吃的是肉类食物。还有一座山名叫章山。
“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
说:雷祖:即嫘祖,相传是教人们养蚕的始祖。在流沙的东面,黑水的西岸,有朝云国、司彘国。黄帝的妻子雷祖生下昌意。昌意自天上降到若水居住,生下韩流。韩流长着长长的脑袋、小小的耳、人的面孔、猪的长嘴、麒麟的身子、罗圈着双腿、小猪的蹄子,娶淖子族人中叫阿女的为妻,生下帝颛顼。
分析:黄帝、雷租、昌意、韩流、阿女、帝颛顼可都是号称是我们祖宗的人,这些人都不在中国。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海内经》
“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叵木,若水出焉。”《海内经》
“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海内经》
说:玄丘之民:古人说是生活在丘上的人物都是黑的。赤胫之民:古人说是从膝盖 以下的腿部全为红色的一种人物。说:北海以内,有一座山,名叫幽都山,黑水从这座山发源。山上有黑色鸟、黑色蛇、黑色豹子、黑色老虎,有毛蓬蓬尾巴的黑色狐狸。有座大玄山。有一种玄丘民。有个大幽国。有一种赤胫民。
分析:黑水因黑种人在它的流域居住而得名,黑人的出现可以说黑水和中国也没关系。
(五)弱水、青水考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海内西经》
说:弱水、青水从昆仑山的西南角发源,然后折向东方,朝北流去,再折向西南方,又流经毕方鸟所在地的东面。所以它的流域也在南美。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大荒西经》
“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兕兕知人名之西,其状如[貙]龙首,食人。”《海内南经》
说:貙:一种像野猫而体型略大的野兽。【译文】窫窳长着龙一样的头,住在弱水中,处在能知道人姓名的猩猩的西面,它的形状像貙,长着龙头,能吃人的。
“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海外南经》
说:毕方鸟在它的东面,在青水的西面,这种鸟长着一副人的面孔却是一只脚。另一种说法认为毕方鸟在二八神人的东面。
“大荒之中,有山名【朽木换歹】涂之山,青水穷焉。《大荒南经》
“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海内经》
说:在华山青水的东面,有座山名叫肇山。有个仙人名叫柏子高,柏子高由这里上去下来的,直至到达天上。
“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叵木,若水出焉。”《海内经》
说:在南海以内,黑水青水流经的地方,有一种树木名叫若木,而若水就从若木生长的地底下发源。
(六)钟山、流沙考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上山中大下土】山……自【上山中大下土】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西山经》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西山经》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西山经》
“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嬴母之山……”
“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山经》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西山经》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綮糸换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海外北经》
说:钟山的山神,名叫烛阴,他睁开眼睛便是白昼,闭上眼睛便是黑夜,一吹气便是寒冬,一呼气便是炎夏,不喝水,不吃食物,不呼吸,一呼吸就生成风,身子有一千里长。这位烛阴神在无启国的东面。他的形貌是人一样的面孔,蛇一样的身子,全身赤红色,住在钟山脚下。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大荒北经》
说:乘:据学者研究,“乘”可能是“朕”字的假借音。朕:缝隙。谒:据学者研究,“谒”是“噎”的假借音。噎:吃饭太快而食物堵塞咽喉。这里是吞食、吞咽的意思。九阴:阴暗之地。在西北方的海外,赤水的北岸,有座章尾山。有一个神人,长着人的面孔蛇的身子而全身是红色,身子长达一千里,竖立生长的眼睛正中合成一条缝,他闭上眼睛就是黑夜、睁开眼睛就是白昼,不吃饭不睡觉不呼吸,只以风雨为食物。他能照耀阴暗的地方,所以称作烛龙。
分析:钟山之神身长千里的奥妙我不了解,但是这里至少可以推断种山的山体是如何巨大、绵延的,比方圆八百里的昆仑山不会小只会大。这里的钟山又被称章尾山,或许是同山异称,也有可能是两山或多山共有同一个神。他在昆仑山的东北方向,而中国的昆仑山的东北部是绝对没有这么大的山脉的。
“有钟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献)魃。”《大荒北经》
说:赤水女子魃:即上文所说的被黄帝安置在赤水之北的女妭。妭,同“魃”。魃:旱神。有座钟山。有一个穿青色衣服的女子,名叫赤水女子魃。
分析:旱神在钟山,说明钟山一带应该干旱,这里符合沙漠高原气候特征。
“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海内西经》
说:流沙:沙子和水一起流行移动的一种自然现象。流沙的发源地在钟山,向西流动而再朝南流过昆仑山,继续往西南流入大海,直到黑水山。
分析:流沙:沙子和水一起流行移动的一种自然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毕竟是水流湍急并且经过沙漠。中国的昆仑山是找不到这样的西南入海的流沙,这只能让我们想到非洲,而且是北非一带。
“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海内经》
分析:河出自昆仑东北隅,这里说明流沙是从昆仑山背面绕过的,但是这里没交代的是它和“河”是不是交叉,我的看法是它穿过了昆仑之虚,绕过了河。否则没办法解释东北过来流向西南是如何和北行的“河”交叉的。这里的“虚”看来另有玄机,应该是昆仑山山体的“空虚”的意思。
“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曰有死之山。”《海内经》
分析:黑水出自昆仑的西北隅先向东北而后南流的,流沙经昆仑后绕到黑水西面,真是奇特的地理现象,它必定兜了个打圈子才如海的。
“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车扁】,颛顼之子。”《大荒北经》
“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日奂】,在昆仑虚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海内东经》
说:在流沙中的国家有埻端国、玺■国,都在昆仑山的东南面。另一种说法认为埻端国和玺■国是在海内建置的郡,不把它们称为郡县,是因为处在流沙中的缘故。”
下面这两段文字应该也不是原文,是后加上去的:“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海内东经》
说:在流沙以外的国家,有大夏国、竖沙国、居繇国、月支国。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海内东经》
说:西方胡人的白玉山国在大夏国的东面,苍梧国在白玉山国的西南面,都在流沙的西面,昆仑山的东南面。昆仑山位于西方胡人所在地的西面。总的位置都在西北方。以上所用的口气都是中国人的。
结论:钟山在北非阿特拉斯山脉和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一带。板块分开的时候,钟山和流沙一起消失了。
按中国的喀拉昆仑山的位置看,西南方没有大海。更没有流沙西行又南行的可能。而钟山也随大陆分裂而坍塌或分解,所在位置分裂后就是现在的南北美洲、非洲、欧洲的中心海域神秘的百慕大。北欧阿尔卑斯山脉、北非阿特拉斯山脉和北美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在上古时代应该在一起连续向西南。
我的结论就是:《山海经》上的昆仑山根本不在中国,真正的昆仑山已经坍塌了。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和中国的“喀喇昆仑山”一样都是对于历史上盘古大地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昆仑山纪念和怀念而命名的。他们只是语言传播上的差异不同罢了,要知道在古代某些语言中缺乏元音,所以发音有些“走调”是很正常的,况且我们这里使用对比的语言是汉语,假如使用他们的本地语言很可能就是同一个词。甚至板块分裂后的所形成的红海、黑海、地中海、尼罗河之类的名字的命名都和赤水、黑水、青水、流沙有关,一样都是祖先怀念盘古大地的河流而命名的。中间研究的时候,我甚至望文生义差点认为它们就是同一个地方,这让我大费周折。
结语
其实,对于昆仑山的所在,历史也多有争论,有人说昆仑为巴比仑之讹传,昆仑山在西亚。对比<<旧约.创世纪>>可以看出,伊甸园与昆仑很相似。印度人称世界最高山须弥山(sumeru),与”苏美尔”十分接近;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中的世界最高山hara(haraiti),与”昆仑”相近.印度人,波斯人的主体均为印欧语系,在语言,文化上本同出一源。
太昊后裔巴人的后裔土家族有中国关于伏羲女娲在昆仑山上避洪水,重创世界的传说最详细的版本。河南贾湖遗址7800年前毁于大洪水,其文化的主人为伏羲氏,甘肃大地湾文化上限约在距今7850年左右,那一带正是天水——伏羲的出生地(成纪),与伏羲女娲到那里避洪水相符。
近东的大洪水,据黑海古城的测年资料,恰在7800年前,世界许多民族记忆中的毁灭世界的大洪水,应发生在7800年前.劫后余生的人们必然在地势很高的地方——高山上躲过洪水,这些高山成为人们感恩的对象。我不是考古学家,我不能断定昆仑山倒塌的年代,但是,我想7800左右的时期昆仑山还没有倒塌,否则先民就没有可能到昆仑山上躲避洪水了。除非还有一种可能,历史上,地球发生不只一次大洪水,诺亚方舟的年代更早些,这次大洪水形成了盘古大地,也包括昆仑山。
昆仑,与葫芦谐音,与古波期的hara谐音。我国许多民族有伏羲女娲在葫芦中避洪水的传说,有的说把葫芦放在昆仑山上。
无独有偶,<<旧约>>中的方舟汉译有”方”字,注:“圆形”。远在<<旧约>>成书之前,苏美尔人已有完整的大洪水传说。葫芦与昆仑是同一个避难场所的代称。云南彝族有砸破葫芦的成婚仪式,甚至中国有人断言:伊甸园的场景也在云南,与伏羲女娲的传说有直接关联。
日本天皇御座旁有瓢,竹圣器,日本学者指出这源自伏羲氏。波斯画的天龙座,简直就是中国的龙。西方也有许多历史学家认为,犹太人是东方民族。他们经过几个世纪的西迁,至少在前11世纪就已经迁到了两河流域的中东地区。
古波斯人、希腊人也早有黄道十二宫。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与印度人在这里战争,使用的神力与东方的没什么不同:阿墨芬吹起了竖琴,一整座山开始移开,好象受了迷惑一样……无声的竖琴……极快的韵律……能够建造一堵墙的音乐……我们能看到的就是上古时代的文化交流是世界性的。
而我却认为中国的祖先是从中美洲迁徙过来的,而不是我们的人迁徙到了美洲成了现在的印地安土著,后面我们会继续讨论到这个问题。看来事情很不简单,昆仑山真的不在中国,而且世界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昆仑的记忆,而且毁于一场空前的灾难。
我想以上的研究和结论,恐怕只需要有一个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就可以完成,而且形成统一的结论,然而我不明白为什么几千年来我们的中国学者不去下这个结论?是他们不肯正视这个事实、不愿接受祖先原发源地不在中国的事实、几千年来来这些文人集体撒谎,还是集体无能?其实在西方也有关于城市沉入海底的记载,那就是著名的大西洲。
上一篇 : 山海经研究总纲下一篇 : 研究之二 大西洲与昆仑山
评论条
huayue_21 发表于 2010-12-14 1:47:05
觉得您的书跟妙航《修行者》殊途同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