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通画图片大全素描:用麻黄汤治咳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9:45:23

用麻黄汤治咳嗽 


    我用麻黄汤有N次了,都是用来治感冒。最近用麻黄汤治了一次咳嗽,其效果之好见效之速令人惊叹,记录下来作为纪念吧。

 

    大约是四五月份的一个周五,女儿放学回家后病了。因为那个周老婆出差了,我晚上有应酬,所以就把女儿寄存在父母家了。(感慨一下,有老人帮忙真好啊。)

 

    周五晚上跟客户吃完饭回到父母家已经是九点多了,老婆也回来了,正在陪着老人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我一看,女儿病了,盖着薄被躺在椅子上,咳嗽的挺厉害。试了试额头,有点低烧。

 

    当然是不会送医院的,我女儿早已从医院的常客变成稀客了。因为我现在会点中医,所以大家也不担心她的病情。接回自己家后,给女儿喝了袋小青龙颗粒,心想晚上就会好多了。女儿一咳嗽就喝小青龙已经成了习惯,可是实践证明,不对症下药是不行的。

 

    晚上女儿睡觉后仍然咳嗽的挺厉害,看来小青龙没起作用。

 

    早上给女儿试了试脉,左手的脉基本正常,右手寸部位置明显凸起,并且不柔软,关和尺基本正常。凸起是浮,不柔软是紧,这说明肺部有明显的气滞啊,结合低烧畏寒无汗的情况,说明是太阳表寒、肺气郁滞,应该是麻黄汤证啊。虽然这么想,还是给女儿又喝了半袋小青龙,因为考虑到小青龙也有解表的功效,麻黄汤要抓药、熬药,太麻烦。

 

    上午工作上还有事,简单吃点早饭就赶赴黄岛。上午又打电话问了问女儿的情况,老婆说咳嗽还不见轻。我明白,小青龙是不行了。小青龙针对的病症是外寒内饮,就是人体表受寒,心下有水饮,女儿的情况是外寒内郁,就是体表受寒,肺中气郁,肺中的气本来应该往下走,可是它不走了,积聚在肺中,下不去了,人体就让气从上面出,所以就频繁的咳嗽,脉象清楚的提示了这一点。对这种情况有个很古老而简单的方子,就是麻黄汤。于是就口述了麻黄汤的药方,让老婆到药店抓药。

 

    麻黄汤原方中各味药的比例分别是麻黄3 桂枝2 杏仁2-3 炙甘草1,我把比例调整了一下,改为杏仁4 麻黄3 桂枝2 炙甘草1,把杏仁的量加大,放到了主要的位置上。然后仔细交待服用方法,一定要少量频服,把药熬好后隔半小时喝一点。

 

    中午赶回到家,发现老婆喂药太谨慎了,每次只给喝一小勺,药量不够就影响了药效。我就给女儿喂了一小碗。麻黄汤发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者说是令人惊叹的疗效。女儿喝完药睡了接近两个小时的午觉,起来后咳嗽立刻轻多了,嚷着要到邻居小朋友家玩。在小朋友家玩了一个多小时后,又和小朋友一起回来玩,精神头也很好,和上午判若两人。咳嗽呢?只是偶尔咳一下,已经完全不是一个咳嗽病人了。我也很惊异于麻黄汤的速效,因为我虽然以前治咳嗽也好的很快,但是这次好的也太快了,只有两个小时啊!我不敢相信自己,就问小朋友,“你姐姐在你家里的时候咳不咳嗽?”小朋友说不大咳。我老婆还是不相信是真好了,上午还咳得那么厉害,下午怎么就会一下子好了?她认为只是暂时的。

 

    我把剩下的麻黄汤又给女儿喝了一点。到了晚上老婆不得不相信,是真的好了,女儿到了晚上几乎不咳了。

 

    估计老婆心里还要感慨,老公会中医真好啊。

 

    治疗这种简单的咳嗽感冒之类的对中医来说是小菜一碟,要达到这个水平并不难,自己学学就行,就像我,也没拜过师,是自己一点一点找书看,也能治好个把咳嗽。我觉得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东西,应该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我胆子就比较大,敢于把书上的东西拿来在实践中来应用。并且我发现在实践中学习要比光啃书本效果好多了。实际上这次治疗就是我最近学习的一次实际运用。

 

    最近在民间中医网上看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其中对脉和药方运用的观点使我受益颇多。正因为他对脉的讲解使我对女儿这次的脉象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李玉宾老师还讲到对经方的使用,没有必要严格遵守原方的比例,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我这次也是受到他的启发,针对女儿表寒轻气郁重的特点,提高了麻黄汤中杏仁的比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有人说麻黄汤会使人虚,我自己喝麻黄汤也深有体会。第二天发现女儿也有点虚,身上没有劲。李玉宾老师对于经方使用的话给我打开了一扇思维的窗户,现在我想明白了,这不是麻黄汤的问题,是我没有恰当的使用麻黄汤,因为麻黄汤里有一味药--炙甘草是来护卫人的正气的,如果患者本身的体质不够强壮,或者说有点虚,就不应该固守原方的比例,而是应该适当加大炙甘草的比例来更好的护卫正气,我想如果这次麻黄汤里把炙甘草的比例增加一倍,应该会更好一些。当然这个想法是不是对我也不敢肯定,还需要今后在实践中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