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天泰消防:闽人与琉球/赖正维 黄珊 | 中华传统文库 - 余氏家族 中华余氏 余氏宗亲 - Pow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5:32:18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37
精华: 0
发帖: 23997
铜币: 23997 枚
威望: 1044 点
贡献值: 58 点
银元: 0 个
真实姓名: 余翔东
在线时间: 347(时)
注册时间: 2009-12-28
最后登录: 2010-10-08 楼主  发表于: 08-23    倒序阅读   只看楼主   小 中 大

闽人与琉球/赖正维 黄珊

闽人与琉球

    赖正维 黄 珊

  明清时期的琉球(今日本冲绳)是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国,因其“地界万涛,蜿蜒若虬浮水中,固名流虬,后转谓琉球”。①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明太祖派杨载出使琉球,致送国书,通知即位建元。同年12月,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载入朝,贡方物”。②因此,中国与琉球正式建立了藩属关系。

  由于琉球西隔东海,与福建相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福建在中琉长达五百余年的友好关系中起了极其重要的窗口与桥梁作用。明初,凡外商入贡者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在福建者专为琉球而设”。③清袭明制,福建仍是中国与琉球交往的惟一口岸。因之,闽人在中琉交往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闽人三十六姓及其后裔与琉球

  在与琉球建立正式藩属关系二十年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为了满足明王朝统治者“君临天下”的自尊心及对海外奢侈品日益奢求,更为了将东南沿海的私人贸易活动纳入官方贸易的轨道以稳定政局,特“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④赐闽人三十六姓移居海外之举,是中国古代史中绝无仅有的一次由官方派遣的、大规模的中国移民海外活动,充分显示了明政府对琉球的特殊优待。因之受到了琉球国的热烈欢迎。闽人三十六姓一到琉球,国王“即令三十六姓择土以居之,号其地曰唐营(俗称久米村)”。⑤来自先进文明之国的闽人三十六姓在琉球受到了极高的礼遇,他们中“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贡谢之司;习海者授通事,总为指南之备”,⑥其“子孙世袭通使之职,习中国之语言、文字”。⑦闽人三十六姓居住地久米村自然成为琉球文化中心和中国先进文化及技术向琉球传播的基地。此后,众多闽人三十六姓后代被派遣回中国学习。《球阳》载:“洪武以来,唐营之人,或入闽,或赴京,读书学礼,不定回限,通于诸书,达于众礼,待精神日后归国”。⑧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华奋发学习,学成后归国报效,深受重用。

  闽人三十六姓及其后裔是将中国先进文化最早最直接传播到琉球的使者,他们为琉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促进中琉间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交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明代,琉球虽为岛国,却不懂得“驾舟楫”,落后的航海业阻绝了琉球国与外界的往来,导致“东瀛之岛”,“凡十数而琉球最贫”。⑨闽人三十六姓抵达琉球后,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大大地推动了琉球造船、航海业的发展,使琉球一跃而成为以“海舶行商为业”⑩、“以舟揖为万国之津梁”⑾的贸易中转国。

  闽人三十六姓其对琉球国社会发展及文化的繁荣亦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戏剧作品,正是通过闽人三十六姓传入琉球的。中国流行的传统剧目,或歌颂封建伦理道德,或歌颂反抗富贵强暴、争取幸福美好的生活,都给琉球社会打上深深的中国传统伦理及文化影响的烙印。不仅如此,由于闽人三十六姓的移居,将中国的园林建筑风格亦带入琉球。

  闽人移居琉球后在治理国家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如久米村人郑迥,嘉靖年间入国子监学习,回国后深受器重,“累官到法司”,故有“三十六姓为法司,自迥始”之说。⑿此外,还有担任举足轻重国相之职的程复和王茂。在琉球国官职品级中,国相、法司官分别属于正一品及从一品,这也充分说明移居琉球闽人政治地位之高。二、闽人与册封琉球

  由于每位琉球“国王嗣立,皆请命册封”,⒀因此明清两代共派遣册封使臣达四十三名,册封琉球国王二十三次。前往琉球册封的历届册封使臣,在京领命后都必须到福建筹备造册封舟,招募兵丁及其他随封人员,待一切准备就绪后才能启程。

  首先,是造船材料的选择,“封舟所用木,桅以杉,取其理直而轻也。舵以铁力,取其坚劲也。舟急以松,取其沉实能久渍也。其他头尾舟参、桅座、鹿耳、马口、通梁之类,皆须樟木为之,取其翕钉而坚实也。诸木皆取之闽,惟铁力木取之广东”。⒁其次,是工匠的挑选,造船工匠来自福建各地。“匠人有二:其在河口者,经造封船,颇存尺寸;出坞浮水,俱有成规”,“漳、泉之匠,善择木料,虽舵牙,橹棍之类,必务强壮厚实”。⒂通过扬长避短,“漳匠善制造,凡船之坚致赖之;福匠善守成,凡船之格式赖之”。⒃由于封舟建造十分考究,费工费料,每造一舟要花三千余金,而且“巨舰造作与寻常异,非经年累月则不能成”⒄。因此,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以后,即取现有的战舰(乌船)、商船和民船充当封舟。如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册封使全魁、周煌就选用福州民船两艘充作封舟。⒅

  中琉船路极为险阻,“浪大如山,波迅如矢。风涛汹涌,极目连天”。⒆在早期出使琉球的册封舟上,使臣甚至“设浮翼,造水带至载棺,而丞银牌于棺首,书云某使臣棺,令见者收而瘗之”。⒇有的使团人员还“随带耕种工具”,以防“飘流别岛不能复回”。注21册封舟能否安全到达琉球并平安返回,生死攸关。而海上行舟,闽人功不可没,这在众多册封使及其随员撰写的使事记述中多次提到。

  按明清规定,册封琉球使除率领官方规定的职司员役外,还可以随带部分由自己选择的从客,包括文人、高僧、道士、医生、天文生、书画家、琴师等各方面的专家及能工巧匠,其中不乏闽人。册封使团实际上就是一个庞大的闽人文化代表团。册封使团在琉球按规定完成册封等各种典礼后,还有足够的时间与琉球各界人士进行多方面的文化交流,使团中的闽人因此成为中琉友好交流的使者,其交流内容遍及文化、艺术、医学以及手工业生产技术等各个方面。闽籍册封使还为琉球带去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册封使林鸿年,福州人士,在那霸游览瑞泉时,题了“源远流长”和“飞泉漱石”八个字,注22赠与琉球国中山王尚育。琉球国王把它刻在石碑上,作为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悠久的见证。

  贸易交往也是册封使团在琉球重要活动之一,闽人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按明清政府之规定,出使人员“许每人带货一百斤前往贸易”。这对贩海为生的闽人来说不啻是一次极好的机会。谢杰在《日东交市记》中说:“洪武间许过海五百人,行李各百斤与夷贸易,实以利啖,亦以五万斤所载也。著栔令。故甲午之使因得万金,总计五百人,人各二十金上下,多者三、四十金,少者亦得十金、八金,于时莫不洋洋得意”。注23其实,使琉球人员所携带物品往往大大超出明清每人限带百斤的比例。此外,这些货物包括布匹、药材、茶叶、瓷器、食品、工艺品等等,并且贸易额巨大。闽人活动推动了中琉经济贸易的发展。

三、闽人与琉球来华使团

  福建市舶司于北宋元三年(1088年)设于泉州,因此泉州首先成为中琉间直通口岸。为接待琉球使臣,明廷在泉州本桥村曾建立“来远绎”。明成化八年(1472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移置福州,于是福州遂成为与琉球的直通口岸。朝廷又在福州河口地方建立进贡厂和柔远绎,进贡厂为贮存琉球贡品,柔远驿则为琉球使臣居住。

  明代及清初,琉球进贡使团人数多为150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后,清廷恩准增至200人,但“正副使从人十有五名入京,余留边听赏”,注24因此使团绝大多数人员须滞留在福州,等候赴京使臣。除进贡外,琉球遣往中国的使臣,另有接贡使、庆贺进香使、谢恩使、报丧使、请封使、接封使及护送难民的使臣等等。据日本学者赤岭诚纪所著《大航海时代的琉球》之统计,明清琉球使团来华达884次,其中明代537次,清代347次。如此众多使臣往返、滞留福州,闽人与琉球使臣间的密切关系不言而喻。

  根据明清规定,琉球使臣进京,沿途各地方官必须负责各自境内使臣的行程、车马、食宿,并派专人护送与交接,福建地方官则须委员伴送全程。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廷下旨,规定外藩使节“务于十二月二十日以前到京”,参加元旦庆典,若未能依限到京,伴送官还将受到严厉查处。注25福建地方官员在护送琉球使臣进京的过程中大都能尽职、不辱使命,更有以身殉职者。

  琉球使臣抵闽后,即被安插于柔远驿休息。按规定,贡使每月给米三升,蔬薪银五分一厘;跟伴水梢每日给米一斤、盐菜银一分。回国之日另给行粮一个月。琉球使团在福州期间,福建官员对他们热情款待。琉球使臣入京以前,须将正贡中的硫磺缴交给督抚诸官员收存,并且拜会福州的主要官吏,如将军、督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向他们赠送琉球的土产,以加深彼此的联系。琉球使臣在闽期间,深入社会阶层,同中国各界人士往来频繁,这些都对琉球的文学、工艺、医学、社会习俗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例如,琉球的凉伞及五方旗就是由福州传入的。总之,琉球使臣在福州期间,中琉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往十分密切。福州柔远驿成为除北京会同馆外,琉球人在中国贸易的另一个重要场所。福建产的瓷器、茶叶、丝织品、棉织品都是琉球商人喜爱的商品。根据闽浙总督喀尔吉善等奏陈,“乾隆八年(1743年)贡船来闽,每船亦上报银五千,而查其返棹货册,约计不下十万两”。乾隆十二年(1747年)二月初五,琉球贡船至闽,进口册中琉方报称两只贡船“共带银一万两置买货物”,但实际“带银两竟十倍于所报之数”。注26福建官府对琉球在柔远驿贸易事宜大力协助,“遴委贤员验明入馆,如募妥实商人公平交易,官为存案,倘有勒肯稽延照律治罪,监看之员如敢徇隐立即查参”。注27当时福州还出现专门承办琉球商务的商人,被称为还球商,迄于清代市舶废置后,仍有卞、李、郑、林、杨、赵、马、丁、宋、刘十家球商。

  频繁的闽人与琉球间贸易首先极大促进了琉球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琉球商人利用海禁时期中国政府对之的特殊关照,将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商品,以贡品形式带到中国,绝大多数在福州柔远驿进行交易,再把所购得的中国商品运到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出售,如此循环,一本万利。琉球贡使携带回国物品大致为纺织品、文化用品、日常生活用品、瓷器、药材等等,这些物品的输入,明显促进了琉球社会的进步及文化的繁荣。

  其次,闽人与琉球贸易弥补了明清海禁时期福建与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经济往来的不足,促进了福建商品市场的繁荣,大大提高了福州港的地位。傅衣凌先生在《福建琉球通商史迹调查记》中说:“迄于清代,河口仍为琉球商人集居之地,故老相传,当贡船来闽时,其地的繁华殷盛,曾为全城之冠”。注28

  由于旅途艰辛、水土不适等缘故,不少琉球使臣在华病故,都安葬在福州。福建官员曾指定福州东门外的金鸡山、南门外的吉祥山和仓山区的泉庵一带作为琉球人的墓葬处,迄今还有些墓地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对在闽逝世的琉球使臣,福建地方官员是认真负责的,首先“取到球官球医同通事各甘结”,证明其确已死亡后,迅速上报。清廷对在华身故的琉球使臣一贯采取厚恤政策,“内阁撰拟祭文,福建布政司备祭品。遣布政司堂上致祭一次,如欲将骨骸带回本国,听其带回,如欲留闽,令置地营葬,立石封识”,注29并且,厚恤条件逐年增加。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五月二十三日,琉球进贡正议大夫蔡灼在闽柔远驿病故,“经部议覆准遣官致祭一次,又给棺价银二十两,于宴赏银两动给报销”,注30永著为例。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琉球进贡副使正议大夫梁学孔,事竣离京返闽,不幸病故于福州。此次“照例给与棺价银贰拾两,恤银叁百两”,“交付该家属承领”。注31此后,恤银叁百两亦成定例。1990年在福州发现的王怀楚之葬碑就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由清皇帝为琉球的在华病故使臣钦赐祭葬的墓碑。王怀楚,字明佐,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任紫金大夫,随王舅毛国珍率谢恩使团入京奉表,献方物,谢袭封恩。注32王怀楚因途中积劳成疾,不幸病故福州。康熙商将颁旨钦赐祭葬,碑文为:“钦赐祭葬琉球国紫金大夫怀楚王公墓康熙丙寅岁孟夏吉旦立”。这些尚存的墓碑及墓地成为中琉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四、闽人与琉球学子

  明清时期,琉球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留学生。琉球学子除部分入北京国子监学习外(明清史籍称为“官生”),更多的则是云集福州拜师学艺。滞留福州者可分为两类,其一是“读书习礼”的留学生,通常在福州琉球馆延师受业,称之为“勤学”;其二则是来华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这部分学子人数众多,他们学习的期限和方法都比较灵活,学以致用,还常常将先进的技术设备带回琉球。

  琉球学生在闽学习的专业技能遍及天文地理、制茶、制瓷、制糖、漆器制作、纺织、冶金、农作物栽培、制墨、制泥、医术、音乐、戏曲、律法、驯鹰、贮米法、鉴砚等各个领域。在闽期间,他们深入民间、虚心求教,与福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是将先进福建文化传入琉球的重要使者,为琉球的社会发展及经济繁荣,为促进中琉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及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重大贡献。而福州师傅能打破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勇敢接受琉球学子,将一些世袭行业技术完整传授给琉球学生。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中琉交流史上被传为佳话。

五、闽人与琉球飘风难民

  由于琉球孤悬海上,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外界间往来全靠海道维持,在航海工具尚处落后的时代,自然海难事故不断。每当冬、春两季盛行的东北信风刮起时,琉球各岛间或中琉航道间穿行商船、渔船便很容易被大风吹刮到闽台沿海。据统计,仅乾、嘉、道三朝,遭风船就多达283艘,难民5000人,其中飘风至闽省共计70次,注33飘至地有福州府的闽安镇(马尾)、连江、长乐、平潭,宁德的福鼎、霞浦,莆田的湄洲,泉州府的惠安、金门,漳州府的漳浦,厦门等。

  明清两朝都十分关注琉球飘风难民的救助及抚恤事宜。明廷规定,每当遇有琉球难船飘失到境,“当蒙验实,官给豢劳费,驿道送至福建本省,逐名安插柔远驿舍,照口支给,虑饥给养,念寒授衣”,保证难民“无忧冻馁,完原到国”。注34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礼部再次重申了对待飘风难民及各国解送人员之规定:海禁已开,各省人民海上贸易行者甚多,应移交滨海外国等,各饬该管地方,凡有船只飘至者,令收养解送。查前此朝鲜国解送飘海人口来者,官赏银叁拾两,小通事赏银捌两,从人赏银各肆两,于户部移取赏银,礼部恩宴一次。嗣后外国如有解到飘失船只人口,照此例赏赐恩宴,遣还其彼处,收养飘失船只人口之人,应令该国王奖励赏赐。注35如此一来,中国、琉球乃至东南亚诸国,都十分关注飘风难民的救助、安置及遣返工作。

  由于福州是中方指定的中琉间往来的惟一港口,因此福州柔远驿成为琉球及东南亚诸国飘风难民的重要安置地和转送点,难民船只如飘到福州以外的其他各省,照例由各地方当局负责将难民护送到福州柔远驿,再遣送归国。清代规定,难民以到闽之日始,如系贡船遇风,正、副使每员日给廪银二钱;夷官每员日给蔬、薪银五分一厘,口粮米三升;跟伴水梢每名日给盐、菜银一分,口粮米一升。其他遭风难民则每人日给米一升,盐、菜银六厘。起程返国之日,按名另给一月行粮。乾隆时,上谕加意抚恤琉球难民,于是闽省在上述待遇外,另每名发给蓝布四匹,棉花四斤,茶叶一斤,灰面、烟各一斤。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应琉球人请求,闽省规定,每当琉球难民驾原船归国时,即于留馆接贡水梢内拨派熟识海道者二人,帮驾回棹,以示优恤。注36此外,对于琉球难民的飘来和遣归,福建布政司都有详细咨文通知琉球国王;难船返航时,布政使司发给执照放行;难民随带的货物进出关时海关循例予以免税,等等。这些都体现了闽人对琉球人民的友好情谊及对中琉关系之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期的友好交往及对双方飘风难民救助过程中,闽人与琉球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琉球对中国难民的救助亦是尽心尽力的。

  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于日本对琉球的吞并,中琉两国绵延五百余年的友好往来及交流被迫中止,闽人与琉球历史上的特殊情缘也因此暂时中断。

  

  注释:

  ①陈仁锡:《皇明世法录》第80卷,第12页,明刻本。

  ②张廷玉:《明史》第323卷,列传211,外国4,中华书局1974年。

  ③胡宗宪:《筹海图编》第12卷,经略2,明天启年刻本。

  ④龙文彬:《明会要》第77卷,外藩1,琉球,中华书局1956年。

  ⑤《久米村系家谱》上,蔡氏家谱,见《那霸市史》资料篇,第1集卷6,那霸市计划部市史编辑室昭和55年,第295页。

  ⑥《明神宗初录》第438卷,万历35年9月已亥。

  ⑦张学礼:《中山纪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0帙,第140页。

  ⑧球阳研究会:《球阳》第12卷,角川书店昭和57年,第946页。

  ⑨周煌:《琉球国志略》第10卷,丛书集成初编本。

  ⑩安里延:《日本南方发展史》,三省堂照和16年,第381页。

  {11}{22}新屋敷幸繁:《新讲冲绳一千年史》,雄山阁昭和46年,第214页;第273页。

  {12}《久米村系家谱》下册,第932页。

  {13}高歧:《〈福建布政提举司〉考异》,民国28年铅印本。

  {14}夏子阳:《使琉球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第237页。

  {15}萧崇业:《使琉球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1970年,第98页。

  {16}谢杰:《琉球录撮要补遗》,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第274页。

  {17}杨亮功等:《琉球历代宝案录》,台湾开明书局版,第15页。

  {18}周煌:《琉球国志略》卷5,台湾文献丛刊第293种,1971年,第145页。

  {19}徐孚远等:《明经世文编》第460卷,李文节 公文集 中华书局影印本。

  {20}李廷机:《乞罢使琉球疏》,《明经世文编》第460卷,中华书局1962年。

  {21}张学礼:《使琉球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92种,台湾银行1971年,第9页。

  {23}谢杰:《日东交市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第281页。

  {24}《大清会典事例》第514卷,“礼部朝贡从人条”。

  {25}{26}{27}《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第716页;第19~20页;第11页。

  {28}傅衣凌:《福建对外贸易史研究》,1984年,第59页。

{29}{30}{3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续编》中华书局1994年,第9~10页;1368页;

第821页。

  {32}《中山世谱》第8卷,第125页。

  {33}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闽台海上交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59页。

  {34}《历代宝案》第1集,第18卷。

  {35}《那霸市史》,历代宝案第1集抄,资料篇第1集第4卷,第654页。

{36}《闽台海上交通研究》第158页。(责任编辑 滕元明) 



   琉球国政治、文化、经济

  政治

    琉球的政治架构分为国王及王族、国相、寨社三个层次。

  国王之下为王族,分有王妃、世子、郡主、附宾(驸马的低一级称谓)、摄政(国王去世、而世子还没有得到古代中国中央政府的正式任命时代行国政)五种官称。

  国相是一国的行政首脑,国相由国王任命。在琉球的历史当中,有很多从中国迁过去的人担任过这个职位。国相统辖的官员除了各个岛屿的“寨社”的长官和酋长外,还管辖国家机构中的官职,包括出使中国的“朝贡使”、“大夫官”、“长史官”和充当翻译的“译官”、负责海事的“通事”、“总管”,对内的“紫巾官”、“法司”、“司贡”之类的官员。需要注意的是,“长史”和“长史官”并不一样,长史和国相是国家的高级官员,而长史官是具体负责某某工作的官员。

  寨社(按司),是琉球的地方行政单位,也是各个岛屿所固有的官职。这些寨社的长官或酋长都是世袭,也是琉球的大的贵族和地方势力,曾经参与过琉球国内的政变。其他官职有管理贸易、收税官员等。

  琉球王国官职分为正、从九品。王弟、王叔、国相皆称“某地王子”。王子之下为各地按司,他们将手中兵权上交国王,聚居于首里,遥控其领地。按司再下为王舅、法司、紫巾官,称“某地亲方”。三品以下黄帽官称“某地亲云上”,无领地者称“某里之子亲云上”、“某筑登亲云上”。从六品至从七品为“某掟亲云上”。八品红帽官称“某里之子”或“某地里主”。九品称“筑登之”,不入流者称某子。

回复 引用 收藏 分享 举报顶端 washington 离线 妙人儿倪家少女 大仝小余氏一人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37
精华: 0
发帖: 23997
铜币: 23997 枚
威望: 1044 点
贡献值: 58 点
银元: 0 个
真实姓名: 余翔东
在线时间: 347(时)
注册时间: 2009-12-28
最后登录: 2010-10-08 沙发  发表于: 08-23    只看该作者   小 中 大     文化

  琉球与中国的大规模文化交流始于明朝。明朝允许琉球与泉州互市,史书记载琉球的察度王已向中国朝贡。

  琉球人崇尚汉学。1393年派人到北京国子监学习,此后继续不断。明代有多次派出的“册封使”乘御冠船(船头似冠形)从中国到达琉球。中国使节带去的乐舞,戏曲如《姜诗》、《王祥》、《风筝记》、《昭君和番》等,见明姚旅《露书》及《琉球人座乐并跃图》,《和番》、《借衣靴》和其他音乐舞蹈节目。琉球人则为迎接中国使节而准备大型乐舞《御冠船踊》。琉球的歌舞有如《团扇曲》(六童舞)、《笠舞曲》(四童舞)、《兰花曲》(三童舞),总名为《太平歌》。其中《老人舞》、《团扇舞》、《笠舞》一直保存到现在。当时所演戏曲《鹤、龟二儿复父仇》,现在仍在上演,名为《二童敌讨》。宗教上琉球亦祀关圣、观音、土地诸神。

  琉球国冠婚丧祭都遵循明朝和后来的中国朝代的典礼。他们在生活中席地而坐,设具别食,相沿已久,也是从中国的古代的经典中学到的礼节。

  当时前往中国的琉球人很多,有使臣、留学生、水手和商人等,而人数最多的是留学生。一部分留学生是王室亲族和大臣子弟,即“官生”,入京都国子监读书,称“唐监生”。另一部分在福州学习,称“勤学人”,他们多数是久米村(即唐营,中国人聚居的村落)人。勤学人在福州学习面很广,有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等;学习技艺的有冶炼、造船、铸钱、烧瓷、烧墨、制茶、制糖、制伞等。

  因为琉球与中国的特殊关系的缘故,所以琉球国内建有文庙,用来祭祀孔子和学习他的理论著作。文庙在久米村泉崎桥北,创始于康熙十二年。庙中制度俎豆礼仪都按照《会典》(一本明朝和清朝记录和藩属关系资料的书籍)。琉球本土原来没有教育机构,通过向中国派遣留学生来培养人才。

  康熙五十八年,琉球国在文庙的南边建起了明伦堂,成为府学(市级别的学校)。从中国人聚居的久米村即唐营,挑选一名任通事官职的人来担当府学讲解师,每月按一定的时间和课时讲读“圣谕衍义”(就是儒家的著作)。每个月的三、六、九日,还要请紫巾大夫到讲堂讲学,对学生解释中国朝贡典礼、考察学生的勤惰,以便选有才的人保举做官。

  琉球国内的儒教教学从八岁开始,学校安排“通事中”一人为训诂师,教授他们学习。

  嘉庆三年,琉球王尚温建国学于王府北,又建乡学三所,国中子弟由乡学选入国学。琉球的教育体系开始确立。

  经济

  由于国土疆域狭小,琉球无法建立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只能通过海外贸易来获得财富。琉球不仅与中国的宗藩关系从中国获得大量的物资供应,还发展成为锁国状态下中国的海上对外贸易“总代理”。琉球的船只往来那霸与福州之间,还北上日本、朝鲜,南下安南、吕宋、暹罗、亚齐、爪哇、马六甲等,遍布整个南洋群岛。琉球从这样的“转口贸易”中富裕起来。

  琉球海外贸易的大宗货物是向中国出售日本的白银、漆器、刀剑、屏风和扇子,将中国出产的药材、瓷器、丝绸、铜钱转售到日本和朝鲜,并将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半岛出产的犀角、苏木、香料、锡、糖、象牙、乳香、龙涎香销售到中国、日本、朝鲜三国。

  福州是琉球主要的在华贸易港口,琉球商人在福州交易的货物种类繁多,有各种手工业品、医药、香料、矿产、海产、纺织品及其他珍奇货物。福州还有人“代售球商之货”。琉球商人从福建带走的货物主要是陶瓷、漆器和丝绸三大类。

  琉球国对中国的朝贡贸易在康熙初年已经十分发达。带到中国的货物有金银罐、金银粉匣、金缸酒海、泥金彩画围屏、泥金扇、泥银扇、画扇、蕉布、苎布、红花、胡椒、苏木、腰刀、火刀、枪、盔甲、马、鞍、丝、绵、螺盘,额外增加的朝贡之物无定额。康熙十九年,琉球再次進貢,皇帝令免部分奢侈品。以后的朝贡中,只有马及熟硫磺、海螺壳、红铜等物。

  李氏朝鲜通过琉球向南洋的转口贸易也有发展,从南洋进口药物、香料和珍珠、玳瑁、珊瑚等奢侈品。在琉球王国都城首里城(朝鲜称为海浦)出现了专门航行到朝鲜的琉球贸易船。琉球与朝鲜的关系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有发展,但经济的作用大于政治作用,因为他们同属于明朝的藩属。

琉球与东南亚的经济关系是互补的作用。16世纪,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势力已经进入东南亚,他们的产品通过琉球的中转站卖到朝鲜,日本,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是16世纪末至17世纪,随着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直接的贸易联系,以及萨摩入侵,琉球的转口贸易地位趋于衰落

   琉球百科      

   1.万国津梁

   琉球国素有万国津梁之美誉。此称源于在第一尚氏王朝﹐尚泰久王五年铸造的铜钟上之铭文﹕

    琉球国者 南海胜地也 具三韩之秀 以大明为辅车 与大和唇齿之谊 在此二中间涌出之蓬莱岛也 我琉球蓬莱岛藉舟楫之便 为万国之津梁 异宝至产 充满十方剎 地灵人杰 受汉和仁风之熏 故吾王大世主尚泰久奉天承运 保苍生护大地 三宝兴隆 为报天恩乃铸巨钟悬于中山国王殿前 祈万代安泰 凡我文武百官 皆应上体天心 仁厚济民齐保国祚永不堕

   铭文展示了琉球往来万国贸易的意气风发﹐赞美了琉球人不畏万难勇于开拓碧波的探索精神。当时琉球的商船来往东亚各地﹐成为各国联系的枢纽﹐所以琉球人自豪地自称为万国之津梁。这就是”万国津梁“的辞源。但是进入中世之后﹐由于西方殖民势力对东南亚的渗透﹐以及琉球本身航海技术的衰落﹐琉球在海上贸易的优势渐渐丧失﹐琉球人只能在”万国津梁“中寻找远去的荣光了。

   2.久米村

   明洪武初去琉球出发的地点当是福建泉州,因此初去的36姓一部分人是漳泉之人。但制造海舟的船坞又是在福州、长乐一带,所以也应包括闽县和长乐、福清人。因贡事需要“官话”的传达,所以又有一部分的宁波及北方人。

   海东诸国记》标明唐营的位置是在那霸的西北隅“九里面”的滨海港口,这个港口是“津口、江南、南日本商舟所泊之处”。足见由于华人去琉球促进了琉球海外贸易的发展。

   琉球土著原无文字、姓氏,定居在“唐营”36姓中有一部分是知识分子,带去了四书五经设立了孔庙,在当地开馆设学,并举行科举考试。

   琉球的《中山世谱》卷五关于“取士”条的记载说:“以久米村36姓的闽人中,对于15、16岁的子弟遴选4人为秀才;又对13、14岁的子弟进行选拔,合格者充年轻秀才。使之识字读书,每年12月举行四书等测验,及格者授予相应官职”。三十六姓中先后担任通事官的华人,见诸记载的有洪武二十五年以前的叶希尹、程复,官升千户,永乐九年程复已年逾80岁辞官还乡。察度任中山国王时的长史尚思绍,本江西饶州人,任职40年。接着华人王茂为长史在永乐元年继程复指挥贡船。其他作为通事的永乐八年有林佑,永乐十四年郑义才,和宣德六年早请还长乐本乡的81岁的潘仲;明成化八年琉球的长史蔡璟有资料说是“祖父崇,福建南安人,洪武初奉命于琉球,导引进贡,授通事,父袭通事,传璟升长史”。《大明一统志》的按语中还记载说“琉球……凡有姓者皆出自36姓的后裔”。

   琉球中山王承察度时代(公元14世纪)末叶﹐琉球对外贸易兴盛﹐琉球的商船直通日本﹑中国等地﹐这个贸易繁荣的时代﹐被后人称为琉球王国的“大贸易时代”。但琉球本国技术却十分落后﹐没有办法满足贸易发展的人材需求。由于琉球的航海技术落后﹐琉球船只漂离航道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因此﹐琉球对拥有各种技能的人材需求十分迫切。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察度王遣世子武宁入贡﹐请求明朝赐与识航海﹑礼法﹑音乐之能人予中山王﹐以作为技术指导者。洪武帝欣然允准﹐派遣福建三十六姓人家前往琉球。三十六户所居住的村落﹐称为“久米村”﹐取受俸粮米,世世不绝之意。这三十六户的到来﹐极大地促进琉球航海技术的发展。从此之后的一百年间﹐琉球的商船扬帆马六甲﹑吕宋﹑安南等地﹐此时的琉球犹如日后欧洲的荷兰一般﹐扮演着东亚海上的马车夫的角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琉球的优势逐渐消失。当年那批派遣到琉球的华人﹐因为年老归国﹑无子等原因﹐逐渐凋敝﹐原本三十六姓的久米村﹐到了尚宁王在位期间﹐只剩下蔡氏﹑林氏﹑谢氏﹑梁氏﹑金氏五家。除了琉球本身技术人员减少而导致的技术落后之外﹐西方殖民国家加紧对东南亚国家的侵蚀也加快了琉球贸易的衰落。公元1511年﹐葡萄牙王国攻占了琉球重要得贸易伙伴马六甲﹐继而进入了东亚海区。公元1543年火绳枪的输入日本﹐标志 着葡萄牙已经插足东亚贸易﹐开始与日趋衰败的琉球国较量。继葡萄牙之后﹐西班牙人和英国人也相继闯入了东亚海面﹐加上倭寇和中国海盗横行海上﹐东洋更加不得安宁。琉球终于被排挤出贸易强国的行列﹐充当万国之津梁的盛事成为了明日黄花。

   久米村不仅见证了琉球贸易的盛衰荣枯﹐而且还对琉球历史有深远影响。在第二尚氏王朝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郑迥﹐就是在久米村中成长起来的。

   3.唐一倍

   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东亚地区形成了以明朝为中心的政治体系。明朝外围的国家作为藩臣﹐接受明朝的册封﹐奉明朝之元号﹐定期向明朝朝贡。琉球王国也属于这个朝贡体系的一员﹐受到明朝相当于郡王一级的册封(李氏朝鲜﹑日本室町幕府相当于亲王一级)。藩属国得到明朝的册封﹐一方面建立了自国国内统治的绝对威信﹐更重要的是可以藉进贡之名进行获利丰厚的朝贡贸易。琉球早在三山割据时代﹐三王就分别遣使赴明朝贡﹐进入了尚氏王朝时代﹐中﹑琉关系更趋密切﹐在尚思绍和尚巴志在位期间﹐琉球几乎年年入贡﹐不曾间断﹐被明朝称赞为“虔事天朝为外

   藩之最者”。琉球借进贡之机﹐在中国兜售商品。除此之外﹐明朝基于怀柔远人的原则﹐一般都是“远人慕义入贡﹐不必计物优劣”﹐对琉球国的进贡人员回赐相当于贡品价值两倍以上的礼物 ﹐(通常是钞币衣冠等物)﹐所以琉球人形容朝贡贸易为唐一倍。

   4.册封之仪

   每逢琉球中山王新旧交替﹐世子(嗣位新君)都会遣使赴明朝请求册封。明朝即会派遣册封正使一人(通常都是文臣),副使一人(通常为行人)前往琉球。册封使一行从北京出发﹐首先到达接近琉球的福建待命(一般一年余)﹐以候御冠船(册封使座船)竣工。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福建的地方官员即在福州城南门举行饯行仪式﹐举行拜天后的祭典﹐然后一行五百余人扬帆出海﹐向琉球进发。海上的行程由于天候影响﹐时日长短不同﹐一般需时十数日﹐在那霸港登陆﹐琉球三品以上官员需在迎恩亭欢迎﹐恭送册封使进入天使馆。册封使一行就居住在琉球方面准备的天使馆(又称馆屋)。天使馆是专门为接待册封使而设﹐内设总理馆内诸事的馆务司﹑管理馆内用品的承应司﹑负责肉食供应的掌牲司﹑负责与册封使从员之贸易的评价司﹑供应食物的供应司﹑负责安排宴席的理宴司和处理文书工作的书简司﹐和共七个部门﹐每司有

   红帕秀才一人以及杂役多人﹐称为支应七司。由于天使馆修葺费用高昂﹐所以新君嗣位后一般都不会实时遣使求封﹐而会在数年后天使馆修理完毕之后才遣使节入朝。所以有数字嗣君由于时间的拖延﹐接受册封后不久就与世长辞﹐如尚忠王﹑尚思达王等。册封使入住天使馆﹐标志着为期一百余日的册封时期的开始。从登岸的二十余日之后﹐册封使等一行前往先王庙谕祭先君﹐宣读祭文﹐然后将祭文副本投入惜字炉焚烧﹐琉球君臣行三跪九叩之礼﹐谕祭之礼乃成。

   谕祭之后﹐就是册封之仪。

   册封仪式在王城首里城的正殿前举行。在天使馆通往首里城的路上﹐布置了彩旗﹐首里城的大门也应悬挂“守礼之邦”的牌匾(平时是“首里”二字匾)﹐新君在大门跪迎册封使﹐册封使携带着龙亭(是装有册封诏书等文书的轿子)和彩亭(放置赐品等物)进入首里城﹐将龙亭置于阙庭之上。新君在礼乐声中登上阙庭﹐焚香伏拜﹐然后下台与群臣对龙庭行三跪九叩之礼(称为拜诏礼)。 礼成之后﹐由宣读官宣读册封诏书﹐全体人员伏听。宣读完毕以后﹐琉球国新中山王再次行三跪九叩之礼(这次叫谢封礼)﹐接着册封使的赏赐礼物。册封使的赐品包括衣冠﹑彩币等物。所谓的衣冠﹐指的是郡王等级的鹿皮帽和皮服﹐新王接过礼物﹐转交三司官安放桌上﹐然后在行三跪九叩的谢赐礼。收受礼品之后﹐琉球王向明朝皇帝问安﹕“圣躬万福乎﹖“待册封使答到”圣躬万福“之后﹐新王再次三跪九叩(问安礼)。此时册封之礼已经接近尾声﹐新王接受册封之诏﹐再行一次三跪九叩的谢恩礼﹐繁文缛节的册封仪式就此结束。

   5.侵吞琉球

   在广阔的东海上﹐星罗棋布的一列岛屿﹐构成了琉球群岛。琉球群岛在台湾东北方﹐与日本九州岛岛遥遥相望。琉球之名最早见于<<隋书>>﹐又名“琉求”﹑“流求”﹑“流鬼”。古琉球曾经是 一个主权国家﹐经历了近300年的三山割据时代﹐在公元1429年﹐琉球山南人 尚 巴志 统一三山﹐是为琉球第一尚氏王朝。近世﹐来自日本萨摩的入侵﹐揭开了日本逐步吞并琉球的帷幕。十九世纪末﹐日本强行将日本?#123;入版图﹐形式上的琉球国最终灭亡﹐史称“琉球处分”

   萨摩入寇

   自从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以后﹐日明关系陷于破裂。秀吉死后﹐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掌握实权﹐急于恢复日明的正常外交关系。而作为大明藩属的琉球﹐就被家康所相中﹐作为与大明国对话的桥梁。但是﹐琉球既是大明藩属﹐自然是享有朝贡贸易的丰厚利润﹐而不想他人介入﹐分薄红利。所以﹐琉球当局对江户方面的要求一直敷衍了事﹐不愿意为日本向明国奏报。另一方面﹐在出兵朝鲜的过程中﹐萨摩耗费人力物力巨大﹐领内财政年年入不敷出﹐正谋求通过扩张领地以增多收成。于是﹐萨摩就利用琉球的“无礼”为借口﹐于明万历三十二年以 桦山久高 为大将﹐率军

   3﹐000入侵琉球。琉球承平日久﹐疏于武备﹐兵败如山倒。当年五月﹐王城首即被攻破﹐国王被掳往日本﹐主战派官员郑迥(谢名)被斩首。琉球中山王尚宁被迫在日本签署“誓表”后﹐才得以归国。琉球国土随即被萨摩方面重新丈量﹐合计十二万三千余石﹐而先前被萨摩侵攻占的奄美大岛﹑喜界岛﹑冲永良部岛﹑与论岛约3万石的领地﹐却被萨摩隐瞒幕府﹐暗中据为己有。自此 ﹐琉球实际上沦为日本的附庸国﹐长达200余年。

   “日琉同源”

   十八世纪初﹐以江户幕府幕臣新井白石为代表的琉球学研究﹐得到空前发展﹐着有<<南岛志>>一书﹐被视为日本琉球学的先驱者。新井的琉球学说﹐以证明琉球与日本同文同种为目的﹐从琉球国世系﹑风俗等方面﹐宣扬日琉同源说。在世系方面﹐新井白石采用了日本古书<<保元纪事>>中﹐关于武将源为朝的传说作为史实﹐单方面表述了琉球尚氏的氏源。

   源为朝﹐镰仓时代的武将,六条判官源为义之第八子﹐有“日本第一健弓大矢勇将”﹑“镇西八郎”的称号。根据正史记载﹐源为朝在保元之乱中战败﹐被流配伊豆大岛。1177年被工藤茂光所攻击﹐力战不敌﹐自杀身亡。

   而根据新井白石的琉球尚氏世系﹐指源为朝在保元之乱时被流配伊豆大岛﹐但在航海中因大风漂流南岛﹐在琉球本岛的运天港上陆﹐与大里按司之妹婚配﹐生一男﹐即琉球第一代君主舜天王。言下之意﹐即琉球尚氏与德川氏同属源氏后裔﹐都是“皇国神裔”﹐所以琉球属于日本文化的成员也就顺理成章了。

   早在萨摩入侵琉球之后不久﹐迫于来自日本的压力﹐琉球史书<<中山世谱>>对尚氏世系的记载﹐被迫撰改为源为朝说。而新井白石的<<南岛志>>﹐更加将其系统化。到了后世﹐源为朝的传说进一步得到流传﹐以?#123;泽马琴传奇小说<<镇西八郎为朝外传>>为代表﹐将新井白石的日琉同源论更广泛深入地向民间基层宣传﹐令诸如琉球为“皇国之藩屏“的说法理论化﹐成为日后琉球处分的理论基础。

   琉球处分

   明治元年(1868年)﹐明治政府迁都江户(改名东京)﹐随即向全国各地传达改元诏书。

   而作为外国的琉球﹐竟然也于当年的十一月收到东京方面的太政令以及诏书。按照以往幕府时代的惯例﹐每逢幕府新旧交接﹑琉球新王即位﹐琉球方面都要首先派使节如江户城朝见将军﹐而没有江户方面首先派出使节的先例。而这次东京方面的举动﹐显然是把琉球视作日本版图的一部分﹐传达琉球是日本土地﹐是“天皇赤子”的用意。然而﹐懵懂的琉球三司官并没有警觉﹐虽然颇感诧异﹐也只是视作日本方面改元的例行通知﹐并没有加以应有重视。三年后的1871年﹐日本推行废藩置县﹐加快了统一包括虾夷和琉球的日本帝国的步伐﹐并于翌年派出使节﹐表面上告知琉球方面废藩置县之事﹐实际上暗示琉球应当尽快并入日本。

   1872年7月﹐东京方面示意琉球国派遣使节到东京晋见天皇﹐琉球应日本的强烈要求﹐派出王子尚健等一行为使节﹐赶赴东京晋见天皇。一路上被蒙在鼓励的尚健等人﹐不知道此行实际上是日本方面的阴谋﹐以为只是一般的朝贺。而一路上的接待礼仪﹐与以往大为不同﹐一律以国内宾客的礼仪。日本方面则在密锣紧鼓地准备降封“琉球中山王尚泰王”为“琉球藩王”的事宜。无论琉球使节是否察觉出端倪﹐此时的琉球国﹐已经踏上了废国设藩的不归之路﹐只能任人宰割了。尚健一行人到达东京以后﹐立即向日皇进贡方物并呈上言辞卑恭的国书。

   恭惟

   皇上登极以来干纲始张 庶民一新 黎庶沐浴皇恩 无不欢欣鼓舞

   尚泰身在南踙 伏闻盛事 不胜欢抃之至 今遣正使伊江尚健 副使向有恒 赞议官向维新 谨修

   朝贺之礼 且贡方物 伏请 奏闻

   明治五年壬申七月十九日

   琉球 尚泰 谨奏

   当年9月14日﹐尚健被召见﹐其间外务省宣读了令尚健等琉球使节无雷轰顶的<<琉球藩王册封诏书>>。

   琉球藩王ヲ册立スルノ诏

   朕上天ノ景命ニ膺リ万世一系ノ帝祚ヲ绍キ奄ニ四海ヲ有チ八荒

   ニ君临ス今琉球近ク南服ニ在リ気类相同ク言文殊ナル无ク世々

  萨摩ノ附庸タリ而シテ尔尚泰能ク勤诚ヲ致ス宜ク顕爵ヲ予フヘ

   シ升シテ琉球藩王ト为シ叙シテ华族ニ列ス咨尔尚泰其レ藩屏

   尚健等人此时方知道已经上当受骗﹐面对突如其来的米已成炊﹐ 面如土色的尚健﹑宜野湾亲方等人,只好背负国贼之恶名,接受了日本的册封。不同于中国朝廷的册封﹐日本名义上保留琉球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实际上琉球已经完全沦为日本的直辖领土﹐陆陆续续派遣官员留驻琉球﹐而琉球王尚泰则被迫迁居东京当局“下赐”的藩邸﹐群龙无首的琉球国﹐上下﹐大小事务都操纵在日本政府手中。

   废国设藩之后﹐日本一方面继续欺瞒清廷﹐允许琉球装模作样地继续向之进贡﹐一方面又与欧美列强发出照会﹐承诺之前列强与琉球的一切条约仍然生效﹐以寻求列强的认可。经过一系列的外交工作﹐琉球被并入日本版图已成事实﹐1875年﹐琉球与清廷的朝贡关系正式终结。七年后﹐日本政府颁布诏书﹐废除琉球藩 ﹐设立琉球县。享有“万国津梁”之美誉的琉球国﹐经过日本的 历年蚕食﹐就此消失在东亚的政治舞台上。

   6.琉球官制

正一品 特晋封禄大夫 柱国王相元侯 一等爵位 赠官 彩织冠緑 袍锦带 黄金簪

正一品 封晋封禄大夫 元侯(封禄大夫元侯) 一等爵位 授予王族 子弟 彩织冠緑袍锦带 黄金簪

从一品 永禄大夫 元侯 受封一郡或一邑 世袭 彩织冠緑袍锦带 黄金簪

正二品 隆徳大夫 即法司正卿 食邑一郡四百石 紫帽繍龙青袍黄带 金花银 妆簪

正二品 秉宪大夫 等同法司正卿 三司官 食邑一郡四百石 紫帽 繍龙青袍黄带 金花银 妆簪

从二品 隆勋大夫 加衔法司正卿 食邑一郡四百石 紫帽繍龙青袍 黄带 金花银 妆簪

从二品 亲奉大夫 亚法司正卿 受封一郡或一邑 紫帽繍龙青袍黄带 金花银 妆簪

正三品 宣询大夫 国君之传达人 黄帽繍龙青袍黄带 银簪

正三品 正议大夫 国相兼长史 亦负责入朝进贡 食邑一至二郡

六百石至千石 黄帽繍龙青袍黄带 银簪

从三品 进显大夫 黄帽繍龙黄带 银簪

正四品 精绎大夫 度支理财之官 黄帽青袍龙蟠红带 银簪

正四品 中议大夫 次于正议大夫 黄帽青袍龙蟠红带 银簪

从四品 宫候大夫 察侍纪官 加封忠勤者 黄帽青袍龙蟠红带 银簪

正五品 奉宣大夫 遏闼理官 宣布国君谕旨之官 可直入宫院 黄帽青袍杂花带 铜簪

从五品 供直大夫 加衔遏闼理官 此职多授予豪望世家 黄帽青袍杂花带 铜簪

正六品 承直郎 掌仪卫之职 黄帽青袍杂花带 铜簪

从六品 从务郎 授官 多授予儒生 黄帽青袍杂花带 铜簪

正七品 承事郎 黄帽青袍杂花带 铜簪

从七品 从职郎 授官 多授予儒生 黄帽青袍杂花带 铜簪

正八品 内使郎 掌礼仪之次官 红帽青袍杂花带 铜簪

从八品 内使佐郎 辅助内使郎之职 红帽青袍杂花带 铜簪

正九品 登仕郎 初入士者 掌朝班排序 红帽青袍杂花带 铜簪

从九品 登仕佐郎 辅助登仕郎之职 红帽青袍杂花带 铜簪



回复 引用 分享 举报顶端 washington 离线 妙人儿倪家少女 大仝小余氏一人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37
精华: 0
发帖: 23997
铜币: 23997 枚
威望: 1044 点
贡献值: 58 点
银元: 0 个
真实姓名: 余翔东
在线时间: 347(时)
注册时间: 2009-12-28
最后登录: 2010-10-08 板凳  发表于: 08-23    只看该作者   小 中 大    福州与琉球

   河口:南公园一带

   □ 吴新立

   因为喜欢福州的老房子,喜欢那种用杉木做成的吊脚楼,我常在晚饭后在住处附近的街巷看看走走。那天黄昏,我们沿新港路向东,找到了一条叫水部的老街,并且看到一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石桥,从碑刻上读到河口渡(古名)建桥的记载,听到琉球使者在这里下船登陆的传说,不知为什么,当时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个个面目清秀、俊朗的琉球人形象,我奇怪莫名,自己怎么会对琉球人有印象?古琉球人和中国交往了多少年,今天的琉球人又在哪里?这些问题,我当时好想知道。受好奇心驱使,几天后我们终于在水部附近一条叫琯后街的地方找到了供琉球使者休息的琉球馆(又名柔远馆、怀远馆)。

   驿馆名为琉球馆,“明成化十年(1474年),市舶司由泉州移至福州,建柔远驿与此,作为琉球等国贡献、船事、船员等下榻馆舍,和货商交易之所,后更名琉球馆,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福州官府立碑保护,现存木结构乃近代所建。” 在琉球馆前的一方石碑上,我们读到了以上文字。

   这是一段美好的外交历史,早在建福州柔远驿之前,明太祖朱元璋就下诏给琉球的中山王察度,承认琉球为我国的藩属国,琉球的中山、北山、南山三王开始向明政府朝贡。那一年,是公元1372年。

   公元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日本江户幕府创建者德川家康,派邻近琉球王国的鹿儿岛萨摩藩岛津家九率领三千士兵侵略琉球,俘虏琉球王,派兵监督琉球内政四十五年。1654年,琉球王摆脱了萨摩藩的控制,感念中国的厚道皇恩,主动遣使臣到中国请求册封。当时的大清顺治皇帝封琉球王为尚质王,定二年进贡一次。

   截止到1873年日本武力入侵琉球王国为止,琉球王国向明、清王朝进贡称臣达446年,为了促进琉球王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明太祖又考虑琉球来华使节海上航行的困难,特赐福州善于造船航海的三十六姓人家移居琉球。对福州三十六姓中读过书学有专长的人,授大夫长史官职,管理向朝廷供奉的事项,对熟悉航海技能的人,授予翻译职务,负责航海和朝贡的事。他们在琉球定居以后,便成为代表中国长期协助琉球,增进中琉关系的优秀人群。

   近500年友好往来,福州留下许多有关琉球的文物遗址,如为贡使、水艄提供休息的琉球馆,贮藏贡品和可进行贸易的进贡厂,仓山琉球墓群,鼓山远洋村的琉球国金将军庙和亭江镇的怡山院妈祖宫等,还有与琉球贸易的十家帮(卞.李.郑.林.扬.赵.马.丁.尊.刘等姓商贾),每一处遗址,每一处景观都记载了与琉球国交往中的史实和许许多多美好的故事。

   在琉球馆内,有一组儿童画在二楼馆内展出,是日本那霸市的小学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那霸,是今天日本冲绳岛的首府,1879年4月,日本强迫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流放到东京,把琉球改为冲绳县。侵略者在硫球实行残暴的同化、奴化和殖民政策,一直统治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后日本以权属不清为由,向联合国交出琉球群岛和钓鱼岛由联合国代管。可在1972年,又令世人惊诧地从联合国手里接过琉球。时光流逝,当年以和平为主题作画的小学生已经长大,可还有人记得曾为一个叫福州的城市作画,在一张白纸上用过那么多色彩吗?一定有人记得,因为那些当年作画的孩子中一定有福州三十六姓的后人!还有那些从1982年以来,频频访问福州,拜偈琉球馆的人,谁能说得请他们中有没有在明太祖时移居琉球的福州人呢?他们飘洋过海而来,中间一定有来寻宗觅祖的福州三十六姓的后人!

   在琉球岛繁衍生息了五百年的三十六姓福州人,在月明风清之夜,善良、平和的心境中可曾掠过几缕思乡的愁绪?当拍岸涛声充盈于耳,可曾想到在硫球馆正堂上高悬的那幅“海不扬波”巨匾和来自有福之州的美好祝愿?那家家户户挂在客厅里的六弦琴,可常演奏幽雅、古朴、明快的闽乐南音?

   福州琉球馆  

   福州琉球馆,本名柔远驿,位于台江区十二桥的琯后街,建于明成化七年(1474年)。其时福建市舶司从泉州移福州,在闽安镇设“巡检司”衙门。琉球国等进贡船在闽安镇经“巡检司”检验封仓后入福州内港河口,贮存在“进贡厂”里,然后择期取道上北京。为了便利琉球国的使者、通事、商人、船员的住宿和生活,政府在“进贡厂”之南,特设“柔远驿”便宜行事。“柔远驿”旧称“怀远驿”,因住的多是琉球国人,所以俗称“琉球馆”。

   中国与琉球国的往来始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其时朱元璋命行人杨载出使琉球。琉球中山王察度即遣弟弟泰期到中国朝贡。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又赐“闽人三十六姓”给琉球国,令往来朝贡。这“三十六姓”多是河口附近的人,因此福州与琉球国的关系特别密切。清时出使琉球国的使节也多为福州人,如嘉庆十三年(1808年),奉命充册封琉球正使的齐鲲,是福州仓山区齐安村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出使琉球的状元林鸿年,是福州鼓楼区人。他们在琉球至今还分别保留有珍贵的摩崖题刻“活泼泼地”和“源远流长”等。此外还有琉球国的“蔡红亨”在长乐传艺,被称为“蔡夫人”;闽侯南屿的拳师周子和成为日本“柔道”的始祖等,都是中琉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近代琉球国成为日本国冲绳县那霸市。

   改革开放以后,福州市和那霸市仍然结为“友好城市”。两市的领导人和友好代表团频频互访,传播真诚的友谊。

   现在的“琉球馆”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修建后留下来的房子。清政府立有文告:“凡有琉球人到省安插馆驿,不准闲杂人等擅进骚扰”。1983年“琉球馆”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落架大修后焕然一新,增辟为“福州对外友好关系史馆”,前来参观的国际友人络绎不绝。

   新修的“琉球馆”一进,双层,3开间,高墙大柱,宽敞明亮。楼下西厢房为“福州对外友好关系史馆”,陈列许多中外友好往来的人物、事迹等珍贵资料,其中有日本空海和尚、意大利的马可波罗、中国郑和以及福清隐元禅师等人的伟大贡献。另有友好往来的实物,更为弥足珍贵。东厢房和楼上的东西厢房皆陈列中琉(中日)友好关系的实物和照片。十分难得的是清道光年间,福州林鸿年出使琉球国,琉球国王送给他的一颗如斗一般大的牡蛎壳,壳纹横条粗犷,如千层沉积的珊瑚石,为稀世之宝。楼下厢房的实物多是80年代后,那霸市送福州友好代表团的纪念品,其中以“漆盘”为多,还有那霸市的“芭蕉布”以及茶具、丝织品等,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结晶。

   “琉球馆”占地面积600平方米。馆内清幽典雅。前后天井都摆满许多的假山盆景。缩尺成寸,摇曳生姿,点缀中外人民友好的氛围。后天井里还搜集有几十方古代硫球国人葬在福州的墓碑。

   河口万寿桥

   新港的河口万寿桥,桥面有12条石梁,每条石梁数千斤,如此庞然大物是如何被“抬”上去的?是能工巧匠利用涨潮时用潮水的浮力将载于船中的千斤石梁架上了石墩。万寿桥所在地为南公园附近的闽江支流上的一处古渡口,清康熙七年(1668年)鼓山僧成源和里人柯应采为方便行旅,募白银2000余两促成建桥,翌年12月竣工。该桥全长76.6米,宽2.6米余。清康熙九年(1670年),道霖方丈写有《河口万寿桥记》刻于石碑上。这万寿桥与新港河是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明弘治十一年(1198年),督舶邓太监为便利琉球贡船往来,在河口尾开凿人工河道———“直渎新港”,直通大江。桥为2墩3门石拱桥,桥长30.7米,两侧桥头宽7米,向中间逐渐缩小,到桥顶仅3.6米,其构造精美独特,实属罕见。该桥北边有路通庵。路通庵实际上是与南公园连在一起的。“路通古迹”4个古色古香的大字至今还在。枝繁叶茂的两株大榕树与路通桥相依相伴,不知给世人以多少绿意与遐想。

   琉球墓

   据载,明代琉球国人在福州卒葬的有400多人,大多在福州东郊的金鸡山。

   清代卒葬的有578人,大多在福州南郊的白泉庵,称为“琉球墓”。

   墓园占地面积3120平方米,内有8座琉球墓。

   琉球墓多为单人葬,靠背椅形式,由供案、碑牌、侧屏、宝顶(龟甲形)、山墙等5部分组成,形制简朴。碑牌书汉文,内容包括国籍、姓名、职务、住址、生卒年月及墓地尺寸等,是反映中琉历史交往的珍贵实物资料。

   金将军庙

  据介绍,金将军庙始建于明嘉靖壬戌(1526年),后多次修缮,现存主要遗址为清代建筑,奉祀琉球国金将军,是中外交流重要实物见证。金将军生前保护中琉航海安全屡立战功,后殉职闽江口,尸身飘至当地为乡众所供奉。金将军庙由大门、戏台、两厢、拜亭和大殿组成,中庭左右配钟鼓楼,大殿双坡顶围以封火山墙,穿头式木构架。

  昨天下午,记者走进凤洋长寿境,只见金将军庙前是宽敞的光明河,庙为数棵古榕环绕,树下沿江摆放数张圆桌椅,环境优美怡人。将军庙雕梁画栋,保存完好,庙中有三个精雕细刻的藻井,戏台上的八角藻井还起扩音作用,不愧为古代建筑艺术之瑰宝。庙中还保存一面乾隆年间樟木告(竹字头的告)谱。

村支书和村民们告诉记者,金将军庙最近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分保护范围,即庙前至光明河畔,庙后由围墙外延10米,左右各外延30米。可是近年来,庙周围的空地变成了私人的建筑材料场,在长寿境牌坊前两侧,堆放砖、沙、石等建筑材料以及乱搭盖现象十分严重。

   空海拜师  

  唐长安城新昌坊的东南隅,有一座极其著名的寺院,名叫青龙寺。据说,青龙寺之所以名震京兆、寰宇皆晓,是因为青龙寺里来了一名名叫空海的日本小和尚的缘故。还说,青龙寺里那座高耸入云的阁楼式木塔,就是专为空海而修筑的呢!

  相传唐代宗大历年间、著名高僧惠果奉旨主持青龙寺。惠果是西域高僧不空三藏的衣钵弟子,佛教密宗的祖师之一。他知识渊博,学问高深,尤其精通“真言大教”,是当时名扬四海的大和尚。当时,惠果年事渐高,想要寻觅一位能成大器的弟子作为衣钵弟子,好把自己的“真言大教”和平生所学全部传授于他。慧果的这一想法一传出,不但青龙寺内的僧众人人振奋,就连大兴善寺等佛教密宗寺院里的大小和尚也人人踊跃,谁不想获得师承惠果法师这一显赫的荣耀呢!但是,任凭惠果法师的慧眼挑来选去,却怎么也挑选不出一个中意的人选来。惠果无奈,只得降低要求,从“矮子里头拔将军”,拔出了青龙寺里的继能和尚作为衣钵弟子的候选人,如果再挑不出比继能更合适的人选,那么,继能就是当然的衣钵弟子了。继能初步中选,便高兴得象个弥勒佛,整日价笑得合不拢嘴。

  就在继能初步中选的第二天,青龙寺里来了一位温文尔雅的小和尚, 自言名叫空海,是随日本国遣唐使船来长安的“请益僧”。所谓请益僧,顾名思义就是要学回去些有益的东西的僧人,其地位在“学问僧”之下,因此常被一些浅薄的人所轻视。继能听说这个日本僧人仅仅是个“请益僧”,刚刚悬起的心又立即落回到原处,心里说: “一个小小的请益僧,又是个文弱的人,怎能与我抗衡!”及至空海取出唐代宗皇帝御批过的关防文书交给惠果法师时,继能的心凉了: “想不到这个小小的请益僧竟得到皇帝的赏识,看来我的这个衣钵弟子的位置要被他抢走了!奈何?”继能垂头丧气地正要退下去,却见惠果师傅突然冷冰冰地对空海说:“有皇上的御批,我会尽量关照你的,下去歇息去吧。”继能的心又活了。

  原来,这位极有名望的高僧惠果,为人正派, 刚直不阿,所敬的是道德、人品、佛法,所恨的是溜须拍马走关节,不学无术。他看到这位日本采的“请益僧”没说上几句话就拿出御批的关防度牒,无言地要求“关照”,心里就有些不乐了: “千里迢迢出国学法之人,怎能害怕吃苦,动辄要求关照呢?看来不是个潜心习法之人。”于是,他吩咐让出上好的僧房给空海住,端上最好的斋饭给空海吃,不让他干活,把他当作上等贵宾供养起来。

  如此这般的“关照”,却叫空海感到受不了了。空海虽然出身于日本的书香门弟,少年时曾随伯父文学博士阿刀大足进京修文习艺,又上过大学,但他早年就向往佛门,不久就出家为僧,还有佛经论疏等著述,颇有造诣。这次煞费苦心、极力争取,好不容易才得到入唐的敕许,使他多年来想往入唐学法的宏愿得到实现的机会。谁知慕名已久的惠果大师却只把自己当作贵宾供养,不当作弟子授以法戒,他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心里苦恼极了。

  这天,他拦住匆匆而过的继能询问原委,继能诡秘地一笑,挖苦说: “整个青龙寺的僧众,谁不眼红你有御批的关防度牒!连我这个即将做惠果大师衣钵弟子的大和尚,也对你的宠遇垂涎三尺哩!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哪!”说毕,撇下空海,扬长而去。

  空海这才明白就里,他想去找惠果大师谈明实况,消除误解,但细想后,又觉得用嘴谈不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谈”,说明问题,来得实在。于是他搬出上等僧房,到伙房的下处草篷中,去与一般伙佚在地铺上打横;他谢绝了上等斋饭,与一般伙侠一同食锅底喝稀汤;他不等天亮就上原砍柴,他背回来的干柴, 比全寺谁的都多;放下柴担,他又挑起水担,下坡挑水,直到把全寺的水瓮全部灌满方才歇,手。

  一天,全寺院的大、小水瓮,不知为什么全部见底,而又不见其它僧徒挑水。空海咬着牙,上坡下原,担了一担又一担的清水,硬是把全寺院的大、小水瓮一个不剩地全灌满了。水挑满了,空海也累得趴下了。这时,惠果大师来了,对着空海大声斥责道: “空海,你不远万里来到青龙寺,就是为了担水打杂么?!真是个无志气之人,怎么就会忘了自己的初衷?!真不配当和尚!……”

  继能躲在柱子后面看“热闹”,乐得捧腹大笑,却又不敢发出爽快的笑声,尴尬极了,也高兴极了。因为这场水瓮告罄、无人挑水的恶作剧全是他导演的, 目的在于累垮空海梅。及至见到空海受责,他更是感到心花怒放: “看来,要让空海这小子走了!”

  而受责的空海,却从惠果师傅的严责中,听到了爱护自己,招唤自己从师学法的“福音”,他感激涕零地向惠果跪拜。

  惠果笑吟吟地受了空海的拜师礼。

  从此,空海成为惠果的正式弟子,和师兄继能一起从惠果大师受教。因为空海学识渊博深厚,懂梵文、会译经,学习又刻苦认真,所以进步很快,不久就超过继能等师兄,成为惠果弟子中的头名“状元”了,而继能呢,则因心术不正、不务正业,整日价谋划的是整治人,赶走空海,因而在功课上大为退坡。继能功课退坡后,不是想着怎样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追上去,而是更加嫉恨空海,日夜谋划着要害死空海!

  这天一大早,空海照旧扛着柴担上原砍柴,当他走到一棵大树旁的时候,一个黑影从树后跳出,抡起柴担从背后向他劈头盖脑地猛砸下去!但砸烂的不是空海的头颅,,而是扁担本身。原来空海貌似文弱,武功却极好,在奈良东大寺为僧时,他曾向在那里云游挂单的唐武僧习过艺,外内功练得都很出色。当扁担劈头盖脑砸下时,他立即运起“铁头铜臂功”,扁担砸在他头上,如同砸在铁石上一般,震成碎块,飞得满石界都是!空海立即转过身来,去擒打闷棍的强盗,谁知抓来仔细一看,原来是师兄继能!继能羞愧惶恐地跪下叩头求饶。空海呢,却寻来几味草药,在口里嚼烂了,亲手敷在继能被震裂流血的虎口上,撕下自己衣衫的前襟为他包扎,并答应不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惠果不知怎么知道了这件事,斥责继能是“嫉能”,要把他驱逐出寺院。空海反而跪下,为继能求情。惠果于是降继能为末位弟子,专干砍柴,扫地等粗重营生。正式宣布空海为自己的衣钵弟子。

  惠果大师毫不保留地把“真言大教”、 “金刚界大法”等密宗大法一一传授给空海,亲封空海为“真言付法第八祖”,并赐空海“遍照金刚”法号。空海天资聪慧,再加勤奋好学,刻苦认真,仅用了八个月就掌握了密宗的一切大法。还学会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及发掘温泉、开采煤炭、石油、修筑道路,架设桥梁等先进的生产技术。

  空海学成,要告别惠果大师和青龙寺东归日本了,惠果对他恋恋不舍,执手送出山门;挥泪而别。

  后来,惠果思念空海不已,便命人在寺中筑起了一座楼阁式高耸木塔,每当苦思空海时,便登塔东望,他仿佛看见空海在日本广宣密教,成为开创“东密”的祖师,他仿佛看见,空海在利用中国汉字创造日本的一种文字,他还看见空海在日本首次开办庶民私学“综艺种智院”,传授中国文化艺术和生产技术……他满意地笑了。后来,人们便把这座青龙寺木塔称做“望空海塔”,慢慢地省略成“望海塔”了。

   青龙寺由于有空海和尚的超人作为,所以早在唐时就名震京师,又由于空海在日本宏宣从长安青龙寺承继师传的佛教密宗,使密宗在日本大为传播……因此,青龙寺之名便环宇皆知了。

   平安时代僧侣教育机构中,著名的寺院有东大寺、太宰府的观世音寺、下野的药师寺、比睿山的天台法华院等。最著名的僧侣教育家有最澄和尚和空海和尚。

   最澄(767—822)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始祖,是宗教改革家和宗教教育家。他同佛教的小乘戒相对立,提倡大乘戒;与都市佛教相对立,提倡山林佛教。他在比睿山的一乘止观院设道场,并把它作为培养僧侣的学问所,以培养优秀的学问僧。在他写的《山家学生式》一书中,描述了这里的教学制度和教学宗旨概要。

   空海(774一835)即“弘法大师”,是日本国德高望重的僧人。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鼻祖。他在公元804年,与最澄和尚一起,随遣唐使入唐,在长安就师于青龙寺的惠果和尚,接受密教大法。806年回到日本,得到嗟峨天皇的优待,住持神护寺。后来他幽居在高野山,传播密教,与最澄和尚一起积极主张宗教改革,刷新教义,提倡僧侣教育。他所写的《弘仁遗戒》,充分地反映了这种主张。从此之后,他就开始为把佛教信仰推广到庶民中间而培养僧职的骨干和指导者,以此为目标,积极从事僧侣教育。他在公元816年于高野山建造金刚峰寺,作为山门教育的场所,后又创立综艺种智院。他在公元835年去世,去世前写下遗嘱25条,在这里表达了他的僧侣教育的具体内容。他主张以密教为中心,兼学显教,提倡兼容并包。对增职人员,他还规定了应该禁戒的事项。

   空海和尚(774—835年)他殊好佛经和汉学,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作为“学问僧”之一,随第17次“遣唐使”藤原野葛麻吕入唐。因所乘船遭遇飓风在海上漂流了34天,于八月初十日才化险为夷,与随船的100多人漂流到福建长溪县(今霞浦县)的赤岸登陆。在当地群众的救援下,受到了热情友好的接待,停留了41天。直到9月20日,才由福建观察使阎济美迎到福州,被安排住宿在八闽第一古刹———芝山“开元寺”约月余。除其中23人获准去唐都长安外,因空海资历较浅未列入去长安的名单。他心急如焚,连夜疾书一封《与福建观察使入京启》的信函,直呈阎济美。坦诚地陈述了自己迫切获准到长安的动机和理由,阎济美十分感动。遂被破格获准去长安。这是空海一生历史中的一次重要机遇,也是他以后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开始。

   空海入长安后,师从“三朝国师”青龙寺惠果法师学经,并传法灌顶。元和元年(806年),遵师“早归乡国,以奉国家,流布天下,增苍生福”的殷殷嘱咐,带回佛经216部踏上返国归途。空海继兴建“金刚峰寺”之后,在京都“教王护国寺”建立“真言宗”,又称“东密”;并在高野山创建“弘通道场”宣扬佛法。空海大师乃成为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创立者。与最澄的“天台宗”在日本史上合称“平安二宗”,影响颇大。现今信徒达1200万人,是日本佛教的最大教派。  

   空海滞留在福州开元寺期间,曾作《灵源深处离合诗》,诗曰:“磴危人难行,石硷兽无升,烛暗迷前后,蜀人不得灯。”袒露他当时未能入京的复杂心境。空海获准入京后,大喜过望。传说他去过福州的茶馆,学过茶艺,研究种茶和制茶的技术,购买了唐瓷茶具。空海的《灵源深处离合诗》,与他写的另两篇《为大使与福建观察使书》、《与福建观察使入京启》,成为空海在福州期间写下的流传千余年的文宝,是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空海的侄孙圆珍,即“智证大师”,也慕名随一行和尚专程到福州,住开元寺约一年多。师从存式法师学经,并向南天竺的般若怛罗学习梵文与密宗。空海与圆珍两位大师都与开元寺有缘,成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上的佳话。1991年,日本僧人继铸空海青铜立像安放于西安青龙寺后,为纪念空海入唐1189周年,1993年又由日本松山市原田龙元先生出资铸造的又一尊空海青铜立像安放于福州开元寺。像高2.8米,重1.3吨,底座1.1米。着布衣、穿草鞋、握禅杖、背草帽,双目平视,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充分表现了这位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人杰”和“先驱”的精神风貌。今开元寺入口处的“灵源阁”旁,有1983年日本奉送的原置鼓山的“空海入唐之地”的青石碑移竖于此。空海大师为弘扬佛法,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人民永远馨香礼赞、怀念和景仰这位德高望重的日本国高僧。

   空海和最澄不仅提倡僧侣教育和宣传培养僧侣的必要性,而且对设置这类教育机构作了规划。他们既把寺院作为修身养性的道场,又把它作为一种附设的学问所。他们亲身办寺院教育的时间并不长,但在他们死后,他们的设想和规划却发生很大作用,使僧侣教育兴旺发达起来。平安时代后期,由于战乱不停,人心不安,生产凋零,寺院失修,山门的僧侣教育也不怎么景气了。镰仓时代,它成为五山教育先导,促进了僧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  

   惠果(公元746~80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