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登录就第三方:史说汉字(3):鼎立九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5:24:44

史说汉字(3):鼎立九州

 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历经华夏文明中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因为与一种金属的结合,堪称世界文字发展史上的独一无二。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因其往往现身于礼器的鼎和乐器的钟,所以又称钟鼎文。中国的青铜器自古以来就被蒙上了一层尊贵而神秘的面纱。上古时代有这样一个神秘的传说。相传,黄帝曾采集铜矿石铸鼎于荆山之下,用巨鼎镇住了中原的气脉,从而镇住了九州八方。鼎,成为王权的象征,成为上天给予凡人权力的神器。远古的传说渐行渐远,那个造鼎的时代也成为上古之谜,消失于人们的视线。究竟是谁,又为什么在青铜器上铸字,这些文字又讲述着怎样的故事呢?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的先秦青铜器铭文约有一万四千余篇,其中商周金文共约万余篇,春秋战国金文三千余篇。据容庚《金文编》第四版记载,金文单字数共计3722个,其中已识的字2420个,仍有一千多字无人能解。在那些不能解读的字中,很大一部分出现在商代的器物上,它们往往独立出现或是同类字的罗列,有时还会附加一个“亞”字形边框。其笔画苍劲古拙,书风雄伟浑厚,器物本身夸张的纹饰更为这些字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铭文多数都是一两个字。这个叫“族徽”,后来有人叫“族氏”,这两个名词都是郭沫若先生发明的。他认为这些在青铜器上这些铭文,都是图腾时代的孑遗。这些青铜器上的文字,曾与甲骨文一起见证了一段文明的历程,当时的华夏大地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王朝,人们又是如何运用这两种文字的呢?甲骨是用来占卜的东西,需要记录,在这个骨头上,或是在龟甲上进行占卜之后的一些情况记录在上边。那么金文呢,它要铸在青铜器上,所以我们说它要美观,有时候显得更加敦厚、浑厚,这是因为它们的用途载体不一样。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甲骨看作我们的手写体,那么金文就可以说是我们的印刷体。自宋代以来,人们就注意对金文进行搜集、著录和研究,与石刻一起被称为金石学。现代考古学进入中国以后,对金文的解读进入了更为科学的阶段。当历史掀开周王朝崭新的一页,甲骨占卜渐渐成为记忆,当简牍、绢帛腐朽不存的时候,青铜铸造的金文注定成为研究周代历史最重要的文献。那曾是一个辉煌的王朝,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周朝共传30代37王,历时八百余年,其间又分为西周和东周。但长久以来,西周的历史只留给后人一些模糊的记忆。西周文献很少,现在流传的西周的文献,只有少数的,除了《诗经》之外,少数的王的那种诰命,像《尚书》里保存的比较多的。所以拿金文来补充,因为金文更加具体、真实。1976年3月,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利簋,它的出土,为我们确定了周朝立国的确切时间。这是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会战,千百年来,各种政治的、文学的、神话的版本组成了重重迷雾,模糊了它的时间。尽管在《尚书》及《逸周书》等文献都曾记载,那场战斗发生在甲子日,但这些记录的可信性曾一度遭到质疑。作为历史的见证,那个是很重要,因为它记得详细。但是不能和金文、甲骨文这样一些资料来对比,它是当时的人当时写的。悠久的中华文明,真正有传世文献支持的“信史”始于公元前841年,这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陷。武王克商,建立西周王朝年份的确定,对中国古代史有着非凡的意义。历史的长河中,古人总在不经意间为后人留下一些线索,利簋的出现给了人们惊喜。就是“武征商,唯甲子朝”,武王征商纣王,在甲子这一天的话,把它消灭。利簋全文共32字,记载了武王灭商后第八天,在一个叫“阑”的地方,赐给右史“利”一些青铜,于是利就铸造了这件器物。它所记录的伐商时辰与《逸周书》及《尚书》中描述的完全吻合,无可争辩地肯定了牧野之战的具体日期。此外,有专家认为,铭文还提供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岁鼎”。“岁”即为木星,“岁鼎”指的就是那天清晨有“木星中天”的现象。结合利簋铭文记载,专家们综合天文、历法等知识,得到了武王克商的确切年份,公元前1046年。由这件青铜器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铭文逐渐趋于工整,线条变得圆曲婉转,与商代一两字的族徽文相比,长篇的铭文开始出现。那就是说从西周早期开始,金文它的史料价值在加强,因为它的文字比较长,而且记载了当时的很多战争、征伐,还有一些重要的礼制,重要的活动记载在金文上了。当西北高原的风强劲地吹起,一个王的身影已经满载着青铜的梦想,开启了一段大国的旅程。在这件叫作何尊的青铜酒器里,铸有122字的铭文,人们在铭文中发现了“中国”两字,成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这个中国就是“国中”,全国之中,或者土地之中,所以有时候在古书里叫“土中”,这个土中就是整个大地的中心。西周的青铜器逐渐以平实简朴取代了商朝的狞厉神秘,铭文内容更加丰富。透过那些文字,三千年前的历史尽显眼前。大盂鼎铭文291字,距今约3000年,记载了周康王对贵族的训诰和赏赐;墙盘铭文284字,距今约2900年,记述西周六世先王的重要事迹及作器者的家世;大克鼎铭文290字,距今约2800年,记述周王对大臣的任命及赏赐;逨盘铭文372字,距今约2800年,内容涉及西周王朝13位王中的11位,历史跨度达200余年。  中国的青铜文化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最辉煌的文化,没有见过哪一个民族像我们的商代那样有那么繁复的纹饰,也没有见到哪个民族的青铜器上有那么四五百字的金文,这个都是举世无双的。在夏商周漫长的青铜岁月中,它们远远超出普通器物的命运,成为立国重器和王权的象征。当时的青铜器不仅仅是我们说一般的实用器物,它更重要的是一种礼器,就是人们用来对天地祖先的祭祀,那么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把青铜器做得那么好,花纹做得那么漂亮,他就是希望通过它作为一个中介,沟通人间和上帝之间的联系。有人说,中国文化的基因和特点有许多都是在西周开始的。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体制框架基本成型,中国人几千年来遵循的人伦观念也在那时被强化。今天我们的经典,称为诗书礼乐,包括周易,都是在这个时代产生,是一个中国礼乐制度,中国礼乐文化奠基的时期。殷人尚鬼,周人尚礼。周人用一系列不容侵犯的严密制度,规定了贵族各阶层的尊卑、贵贱,并最终形成一套极为完善的治国典制。据后世流传的礼书记载,周代实行的礼仪制度高达三千多种,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在金文中有所体现。在这件鼎中,就记录了周王与鄂侯驭方举行的一次射礼。实际上这些南方反叛部族的总头领就是鄂侯驭方,是他策动的这些对西周的反叛。那么周王打到南面去以后,在回来的路上就突然地就是到了这个鄂侯驭方的驻地,就提出来,要跟他举行一次射礼。  所谓射礼,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所进行的弓矢竞技。迫于周王南征的军事压力,鄂侯驭方在这次射礼中故意示弱,讨好周王。那个弓箭射礼举行的时候距离并不远。他射中靶那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故意把那个箭射偏,这个铭文里面讲叫“休栏”,他把那个箭射到那个箭框上,那就表示他输了。这个王也没有领他这个情,王呢,叫“王扬”。就是射过了、射高了,王也扬了,以后两个人一块喝罚酒,哈哈一笑。就是在那里互相摸底。在钟鼓齐鸣的美妙乐声中,礼乐制度大大增强了王室、贵族之间的凝聚力。受其影响,分封、赏赐、战争、契约等逐渐成为铭文的主要内容。作为个人与家族功绩及政治地位的象征,人们希望这些器物能够永久流传,因此,常常在铭文的结尾处,铸有子子孙孙永宝用这样的句子。社会的繁荣大大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沟通,这一时期金文所使用的单字明显增多,尤其是形声字在汉字发展史中取得优势性地位,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夺目的文字,雄奇的庙堂之器,先民究竟如何铸造一段辉煌的文明?经历了诸侯争霸战乱的洗礼,曾经灿烂的文字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这里是陕西省扶风县,人们把它和岐山县所在的这片关中地区叫作周原。它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周人顶礼膜拜,祭祀天地、祖宗的圣地。这一带地下文物之丰富世所罕见。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毛公鼎、大盂鼎、克鼎、墙盘等一大批青铜重器。据统计,不包括古代发现的青铜器,近百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青铜窖藏被发现,动辄一窖十几器乃至上百器。一些文物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被带到了北京、上海,有的甚至流入欧美,进入世界各大博物馆。时至今日,这里仍不断有稀世珍宝面世,因此,包括周原在内的宝鸡地区被人们称为“青铜器之乡”。这个周原青铜器为什么这么多,一,周原是周人的老家,他们灭商的大本营就在周原这个地方,也是周人灭商以前的都城,周人的宗庙、祖坟都在周原这个地方。这个青铜器,主要就是宗庙和祖坟里面的重器,祭祀的器。所以这些青铜器就都集中在周原这个地方。作为周人的旧地,周原曾见证了西周历史的重要时刻,但究竟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多少故事与传奇,后人已经不得而知,无数的谜团被历史的烟尘深埋在了地下。那些数量众多的青铜器究竟是不是在此地铸造,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2003年,春节过后没几天,徐天进领队下的周原第三次大规模考察就开始了。一天,正当他像往常一样在一个叫李家村的地方巡查时,一个不经意的发现让他立刻紧张起来。职业的敏感促使徐天进马上叫人开始钻探,结果大量的红烧土露出地表。应该跟作坊的关系很大。挖下去以后,出土了大量的陶范,还有一些熔铜的炉子跟炉箅这些材料。考古队发现的是一座3000年前的铸铜作坊,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透过这些曾被古人精心雕琢过的纹饰和模具,能否唤醒那段尘封的记忆呢?幸运的是,今天,我们仍然能在周原看到许多青铜器加工厂。现在,人们采用的是一种叫作失蜡法的铸造方法。运用现代的工具和技艺,人们将这些古代的青铜精品大量复制,并远销海外。那么,三千年前的先民,又是如何将那些精美的器物和文字铸造出来的呢?古代是叫陶模法,用的是陶模,比如说要做个鼎,就把这个形状先用这个泥范做一个鼎,做好了以后,这第二个步骤就是做模。模具分内模和外模。一般情况下,外模主要复制范的外形和纹饰,内模则要复制铜器的铭文。做好的模具被放入窑炉中烤制,然后注入高达1000多度的青铜液。 浇进去以后慢慢地把火一退,等冷却了以后拿出来,把模子砸掉。   也就是说一个范,就是一套内范和外范只能做一件铜器,那么也就是说了,这件铜器是独一无二的。据专家分析,以我国目前所见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为例,除去鼎耳需单独铸造,鼎身共需用外范24块拼合,如果用可熔铜12.7公斤的容器冶炼,则需要二三百人合作才能完成。这些文字、这些王的一些诰命还有一些赏赐的东西都会由贵族里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把它记录下来,作为这个铭文的内容,这肯定是知识分子完成的。但是铸造它,把它变成范,然后再翻出文字来,就是工匠来做的。在战争频繁的先秦时期,战败的俘虏可以被随意处死,但唯独有一种人不会被杀掉,他们就是掌握着特殊技能的手工艺人。这些人一旦被俘,就会为战胜的一方继续服务。中国古人这种职业,到春秋齐国的时候还讲“士农工商”。每件器物在刚出炉时都会呈现出金黄闪亮的色泽,那才是青铜最本质的颜色。就这样,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从火红的熔炉中出来,传到了天子贵族的手中,又带着古人的气息穿越时空,流传至今。据史书记载,及至武王克商以后,西周势力南抵长江以南,西至甘肃,北达华北平原北部,东至山东半岛,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当时的世界上,没人能够忽视这个强大王朝的存在!毛公鼎,号称天下第一铭文,全文共497字,其字体奇逸飞动,气象雄浑。铭文记述了周宣王对毛公的任命和勉励,如此古老而完整的文献,郭沫若先生称它“抵得上一篇《尚书》”。有人说,中国商周金文里所表现的章法之美,令人相信苍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秘密。金文到此发展到它的顶峰。熔炉中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危机一步步逼近。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之后,周平王继位,为躲避犬戎的侵扰,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历史上称平王东迁以前为西周,以后为东周。中国的历史走到了一个诸侯争霸的新时期——春秋、战国。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旧的礼制迅速崩溃,列国纷争的局面愈演愈烈,各国的文字也呈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这个世界又经济特别发展,商业来回地交易需要文字,所以文字的形体各国、各个地区有好多差别。秦国是站在陕西这个西周的老家,所以当地的流行着的西周的文字一直变化比较小,像东方和楚国,他们跟着周的距离远一些,虽然也是继承下来了,就是各个地方乱造字。这些刻在鼓形石头上的文字,就是有中国第一古物之称的石鼓文,现在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内,它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后世学篆者皆奉为正宗。它是战国文字中西土文字的一支代表。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统称为战国文字,著名学者王国维将其分为两大系统,分别是东土文字与西土文字。西土文字是秦国的文字系统,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它因直接承袭西周金文,所以在字体上保持了较为严谨统一的风格;东土文字则包括齐、楚、燕、韩、赵、魏中原六国的文字系统,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或繁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而在中原六国中,楚国独树一帜。它首先没有对中原、中央王朝的这种依赖性,所以它能够胆子比较大,它是最早立王这个称号的。像我们讲“问鼎”,“问鼎中原”就是说的楚国。在这种神秘奇诡、浪漫潇洒的文化浸润中,楚人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和不羁的想象力,创造了精美绝伦的青铜艺术,并创制了一种颇为独特的字体,鸟虫书。鸟虫书实际上这个鸟形就是凤凰,是他们楚国的一种图腾,楚国的文字从现在我们看到的材料来看,应该说有两个大的风格。那完全就是美术字了,非常华丽的这种类型。到春秋晚期,许多诸侯国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这时的汉字不仅一字多体,繁简并存,而且又因区域不同各具特点,作为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必然会有许多不便。但这种异形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彼此之间都不能识别了呢?   这个文字异形的说法常常被误解为,那时候文字被分化为不同的字了,同样还是这些字,但是它写法可能有些差异,我们叫异写,它写法不一样,有些是异构,它构造可能不一样,构造不一样但是它同样还是这个字,就是说最重要的不同它是风格上的不同。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一个巨大的发现震惊考古界。在这里出土的240余枚竹简,成为目前发掘出土时代最早的竹简之一。它的出土让后人看到了字体演变的关键环节。画面:设计几个字的演变过程战国中后期,竹简、帛书的手写体文字占到主导地位,它们普遍具有扁平欹斜、简易草率的倾向。这时,文字不再被统治者和贵族所垄断,儒、法、道、墨等各种思想流派相继产生,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用手中的笔墨书写着后世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这种分裂割据的局面,一方面它固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可是实际上说起来的话,那也是文化、经济大发展的一个时期,所以形成了百家争鸣这样一个盛大的学术的局面。在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出土文物中,文字的载体多种多样,简牍、缯帛、兵器、货币、玺印、玉石都成为铸刻或书写文字的材料。就在不同材质、各种形体的文字层出不穷之时,铁器出现,历经约1500余年,青铜完成了时代赋予它的使命,金文也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就在东方诸国混战之时,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秦国,崛然而起。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对货币、度量衡等实行大规模的统一政策,他命令李斯等人对当时的秦国文字统一整理,以一种新的字体颁布全国,与秦文不符的六国文字全部废除,这种字体后世称之为小篆。文字是一个语言的载体,就是文化载体,所以它的意义非常重大,所以把文字作为国家统一的一个重要措施,非常高明。这次以小篆为标准的文字规范化运动,就是“书同文”。《峄山刻石》就是小篆的代表之作,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是宋人所刻,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现藏于西安碑林内。《峄山刻石》字体端庄严谨,疏密得当,有人评之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与石鼓文相比,小篆的字形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一部分字形明显简化。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这些统一是巩固统一的措施。除了巩固他的江山以外,这对于后代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经济文化都有益。 “书同文”的政策,一举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汉字长期混乱的局面,成为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规范化运动,大一统的文化观念深入人心,后世虽经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却从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承续始终如一。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统一,秦王朝颁布了严酷的政策法令,小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来。但实际上,除了李斯的泰山刻石,后世对秦代小篆的踪迹一直罕有发现。2002年,湖南里耶的一口古井,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批秦代官署档案,在三万余枚竹简中,竟没有一枚写有典型的小篆。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字体,当时的文字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