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系统无法下载文件:皖南事变带给我们的几点思考 -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33:56
皖南事变带给我们的几点思考 (1)

http://military.china.com 2005-07-30 18:06:20 【
  
  皖南事变作为我党我军的一幕壮烈的悲剧,已经成为历史,古人云:胜败乃兵家常事,在我党我军的发展、奋斗史上,比皖南事变败的更惨,损失的更大的事件不为鲜见,独有这一事件可称其为壮烈的悲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过的,“所谓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皖南事变的令人震惊、令人难忘,从大的方面不外乎有以下原因:一是它发生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共同抗御日寇的侵略时期,属同室操戈、兄弟相煎,正如当时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的题词“江南一页,千古奇冤,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二是当时新四军的发展正逢鼎盛时期,我军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我军的军事指挥也处于一种强盛、正确的时期,在这之前,成功地组织了闻名历史的黄桥保卫战,新四军陈毅、栗裕部仅率五千人,成功的抵御了数倍于我的国民党韩得勤精锐部队一万五千多人和敌八十九军的进攻,又一次创造了我军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在此背景下,却发生了皖南九千多新四军几乎全军覆灭的事件,确实令人震惊。
  

  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新四军

  我不是研究历史的,但早就对这一段历史抱有好奇和困惑,我曾经翻阅过好多的中共党史,包括最新版的《辞海》,里面只是简单的交待了事件的大体过程,没有深层次的分析和探究,当然,具史学界称,专门研究这方面历史的专著很多,但我都无缘拜读,而且可能对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好多说法也相去甚远,对于我这个一般的读者来说,反而会进一步增加我对这件事扑朔迷离的感觉,所以没有读也罢。有幸的是,近日我拜读了由著名作家黎汝清写的历史小说《皖南事变》,顿觉一种清新之气拂面而来,多年的困惑也迎刃而解,当然,小说只是一种艺术创作,它比不上历史,甚至允许有虚构,但黎汝清作为一个多年从事军事历史题才创作的作家,是一个有着严谨、细至、缜密态度的作家,他熟练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在几十种关于“皖南事变”的不同说法,甚至于“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看法”这种众说纷纭,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周密的调查,合理的分析,缜密的推断,去违存真,对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经过、后果进行了全面的交待,特别是对人物的特点和心理活动进行了大胆而又符合情理的剖析,实为一部全面清晰的介绍“皖南事变”真像的历史巨著,虽然它是小说,但它却起到了一般的历史记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有情有理,有血有肉,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整部书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睿智思想,充满着实事求是的理论闪光,别说像我这样的一般读者,就是专业研究历史的也应该读一读。我怀着对皖南事变历史的好奇与探寻,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部近60万字的长篇小说,不仅全部明白了皖南事变发生的前因后果,时代背景,而且给我了一些有宜的思考和启迪。现就读书后对皖南事变真相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史料谈以下几点,仅供和我一样对这段历史有举兴趣的朋友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遗。
  
  皖南事变的有关背景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时期,一向视共产党为眼中钉,肉中刺的蒋介石国民党军事当局,于1940年致电朱彭总、副司令及叶挺军长,命令共产党所属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进行抗战,这显然是国民党蒋介石所惯用的借刀杀人之计,企图借抗日之名让我军与日寇来个两败俱伤,以此来达到消灭共产党的目的,中国共产党一面驳斥这种无理要求,一面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调到江北,于是拉开了皖南事变的序幕。在此前提下,国民党通过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也是新四军的顶头上司)再三下令催促新四军北渡,而按照国民党指定的北渡地点,则是日伪的强大力量所在,所以,新四军在如何北渡,何时北渡,走什么路线北渡方面与国民党展开了斗志斗勇的周旋,按照《皖南事变》书中的分析:“这是一种典型的三角斗争:日伪想把新四军赶到皖南,让国民党来对付;蒋介石却想把新四军赶到江北,在长江的滚滚波涛中,去碰日寇的刀锋;我军,则想以让步先取政治上的胜利,而后在军事上以退为攻夺取华中!兵不厌诈,谁老实谁吃亏”。

  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向北发展,向敌后发展,避开蒋介石的重围,也是共产党中央对新四军的既定方针,因此,延安方面的党中央也多次致电新四军及早北渡,以图新的发展,只是北渡的路线和方式交由新四军自己决定,由于新四军迟迟不执行北渡的命令,既遭到了党中央的不满和批评,也让蒋介石找到了消灭新四军的借口,并使蒋介石最后下了消灭新四军的决心。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地点和路线早日北渡是有利于我党我军的。那么,新四军何以拖延命令,迟迟不行动,以致给国民党武力消灭新四军以有利的口实呢?

  从表面看,新四军迟迟不动的原因是:从皖南驻地直接北上渡江将面对日寇的强大力量,而向东绕道苏南渡江却面临着国民党的层层阻碍,以当时的新四军军长叶挺的设想是执行向东到苏南而北渡的路线,并向当时的战区上司做了工作,而且,也做出了国民党可能发生阻击的应对措施,以当时的新四军的力量和我军灵活的战术,如果在东进中遭到国民党的阻击也完全有信心和能力战胜之,只可惜,当时的叶挺军长只是一个摆设,他虽然名义上是中将军长,可对新四军的权力没有半点,实际掌握新四军大权的是当时任中共东南局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书记,新四军副军长(实际是政治委员)的项英,因为叶挺不是党员,当时有关军事方面的会议叶挺没资格参加,与党中央的重要电文来往和一些机密文件叶挺没权看阅,叶挺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名义上的军长,连一个司令部的参谋处长都不如。所以,他在事变后《皖南被囚抒愤》中这样写道:“三年军长,四次辞呈,一朝革职,无期徒刑”,其实,他不仅四次辞呈,而且还出走过两次,一次是周恩来把他送回皖南,一次是袁国平去重庆把他接回皖南,据此,可以反映出他在新四军的处境,以及和项英的关系。这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以项英为主的皖南新四军对北渡先是采取了拖的态度,而后,在中央的再三命令,严辞批评下,他才迟迟的执行了东进北渡计划,而此时国民党蒋介石也早已下了消灭新四军决心,并严令顾祝同执行,但即使这个时候,东进路线如果按照叶挺的计划和建议进行,也是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的,就在项英做出东进的决定后,他却率新四军向南出发,对外称先向南,再向东到苏南,而向南即是茂林山区,这里山路崎岖险关层叠,这给国民党包围并消灭皖南新四军创造了地利上的条件,显然,向东还有生机,向南是极大的涉险。
  
  为什么皖南新四军迟迟不肯执行北渡计划?为什么在不得已东进北渡时又向南出发?而且还带着新四军的全部家当,背负沉重的负担。这给一些历史学家,乃至当时的党中央都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和不解,在文革当中的党史材料中对此次项英的行动评价是“执行了王明的逃跑主义路线”,在现在最新版的《辞海》中对他此次行动的评价是:“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缺乏警惕,在皖南事变中犹豫动摇,处置失当,对新四军皖南部队遭受严重损失负有责任”。两次评价虽然不同,但都不能解释项英的行动。从《皖南事变》书中对项英人物的细致描写塑造中,了解了项英的思想深处存在的极阴秘的个人想法,正如任何伟大人物者有自己的思想上和性格上的弱点一样,项英本人也不例外,只所以他迟迟不执行北渡计划,又只所以他南进茂林,是有他自己的整套完整思想的,正是这套思想害了皖南的新四军,最终也害了他自己,。一个人的功过得失、言行及性格的发展,总离不开主观客观原因和历史的现实原因。项英不是神仙,也不是木头,而是一个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是个既有优点,又有错误的人。在历史上,第一,他在1928年中共六次党代会上当选取为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委,1931年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后来任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地位比当时的毛泽东同志要高;第二,斯大林曾经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并在单独接见他时送他手枪和钢笔;第三,在他任中央局代理书记时,曾比较正确地处理了“富田事件”;第四,项英不愿意去江北,曾提出过远征闽浙到国民党后方打游击的南进计划,而遭到了陈、粟及中央的反对,在思想想上早就有南进的愿望;第五,1940年11月华中指挥部成立: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由刘少奇任书记,项英回延安,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新四军是南方八省游击健儿所组成,项英领导了三年游击战争,又加上三年的皖南艰难缔造的新四军,全部交给别人去领导,叶挺到江北是接总指挥权,项英到江北是交权,这种心态对他的行动能不造成影响吗?第六,从事变前项英与中央来回的电报中看,中央的口气很严厉,而项英也一连发了三次请求撤职的报告,强烈表示了他对中央批评的不满。由此不难看出,皖南新四军迟迟不执行北渡计划,而不得以执行时却又向南进发,实为项英的个人情绪支配了皖南新四军的行动,照此分析,他的南进并不是绕道东进,而是图谋执行他南进国民党敌后山中打游击的战略计划,正是项英追求自己目的的这种行动导致了皖南新四军的惨败。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事变发生后,新四军被围困皖南山中时,项英出于个人的某种思想又擅自离队,放弃了对部队的指挥,部队改由叶挺指挥,而叶挺没有指挥山地突围作战的经验,盲目的打攻坚战和阵地战,又导致了新四军的极大伤亡,假若由擅长游击战的项英来指挥部队突围的话,新四军还会取得有利的战机反败为胜或是减少损失。

  皖南事变,以皖南新四军惨败的沉痛代价,已经成为历史,我们谁也无法再改变它,可是,由此而产生的教训却是非常深刻的,大局当前,个人的利益和个人思想,应绝对服从整体大局的利益和思想,一个普通人要这样做,一个高级指挥员乃至一个至高无上的统帅也应该这样做,这才是一个共产党的大公无私的坦荡胸怀,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皖南事变后,在我党的历史上又发生的其它问题中,甚至一些给国家给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事件中,依然有好多的原因是个人感情和个人利益超越民族感情和国家利益的结果,好在我们党一直坚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不断地纠正和克服着这些问题,并努力着,防止这样问题的发生,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目前他正领导着全国人民进行着史无前列的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切工作,一切言行都应该服从,服务于全国发展的大局,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更应该牢记这一点,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现。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事变发生后,新四军被围困皖南山中时,项英出于个人的某种思想又擅自离队,放弃了对部队的指挥,部队改由叶挺指挥,而叶挺没有指挥山地突围作战的经验,盲目的打攻坚战和阵地战,又导致了新四军的极大伤亡,假若由擅长游击战的项英来指挥部队突围的话,新四军还会取得有利的战机反败为胜或是减少损失。

  作者:cjq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