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交通运输局服务点:伟大的“贫贱子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1:21:57
历史:注定这天不平常
  1872年8月11日,历史注定这天不平常! 
  地处中国近代产业繁荣中心的上海港,忽然热闹起来,30名满脸稚气的中国男孩,穿着清一色的长袍马褂,拖着一条细长的辫子,表情认真地拍下成为历史重要见证的一张合影,然后在清政府官员、父母的簇拥下,一齐走向码头。 
  港口挂着星条旗的美国远洋商船也不甘寂寞地拉响汽笛,似在催促远行者踏上旅途。这是一群平凡的中国清朝男孩——他们并没有经历严格的挑选,甚至许多是被官府“哄”上船的“贫贱子弟”。他们将作为中国清朝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远渡太平洋,接受西方文明精髓,以图拯救衰落中的祖国。 
  汽笛再次拉响,它以激荡的长啸宣告一段重要历史的艰难启程。 
  孩子们站在商船的甲板上,一字排开,向亲人频频挥手—— 
  再见了,父母大人!再见了,我的家园! 
  有的孩子远眺港湾,未曾见过的浩淼海水扑面而来,令他们感到莫名的兴奋。 
  然而他们眼下无法理解:30双孩子的脚迈出的是中国历史沉重而又必然的一步!  古训:父母在,不远游
  一个自诩为疆土辽阔、帝王霸业伟大、文明悠长的国家,闭关锁国千年,向来只管给四邻蛮夷送去大清帝国威严的恩赐,为什么忽然破天荒派出小学生漂洋过海求学西方呢? 
  19世纪后的中国,国衰力微,宛如一头气喘吁吁的老牛被西方近代发达工业国家的蒸汽机车远远甩在历史跑道的后头。 
  1840年以来的鸦片战争、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更令清朝从此走向衰落。统治者中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明白,中国如不图强求新,必会灭亡,于是,引进科技的洋务运动开始艰难起步。 
  容闳,这位中国清朝第一位赴美自费留学美国耶鲁大学的高才生,毕业后重返祖国,他立志以先进的西方文明改造中国,大胆上书曾国藩: 
  有组织地派出幼童留学生,系统地学习西方科技与文化,培养出新一代中国科技领路人! 
  一代重臣曾国藩读罢大喜,认定此为治国良药一贴,当即命容闳操办此事。 
  1871年,容闳拿着官府的公文,开始着手招募留美学童。 
  容闳万万没料到,招募竟是这般艰难! 
  首先去被认为最有文化的书香门第,回答是断然拒绝: 
  “罢,罢,放着圣明的四书五经不修,却漂洋过海去学蛮夷妖怪之术,可笑!可笑!” 
  富豪之门更是傲慢之极:“我的儿子吃香喝辣的,给我好好传宗接代,何苦去绿眼长毛处遭罪……” 
  只有家境贫寒的家庭,一派听天由命的凄凉,几经游说,方才动容。 
  “去吧,在家是一只饿肚子的鼠,出去闯荡说不定有大福转世。” 
  折腾8个月,仍然缺额,而已报名的尽是“贫贱子弟”。容闳只好跑到香港,在英人开办的华侨子弟学校挑选了几名顺眼的,匆匆补上了名额。 
  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的封闭,“父母在,不远游”的天经地义的千年人生古训,竟使容闳如此艰难地去寻找30名敢于漂洋过海的挑战者——哪怕是公费留洋!  保  证  书
  “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回来之日,听从中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这是日后名震中国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父亲当时写给清政府的保证书。 
  每一个出洋的孩子的父亲都上交类似的保证书,签字画押,一副无奈的听天由命的苦相。  远涉重洋为求学
  这批幼童乘船自上海出发,途经日本横越太平洋。在漫长的旅程中,他们领略了人生的第一次风暴。轮船一进入公海即遭遇狂风恶浪,轮船剧烈颠簸,从未碰见如此场面的幼童们,有的不禁害怕地哭了起来;有的则“呕吐大作,俱垂而不能起”。几天之后,幼童们迅速适应了海上生活,尽管“在船行走,两脚醉人,东摇西掷,身不由主”,却“嬉戏自得,毫无恐怖”。在饮食方面,幼童们起初面对西餐很不习惯,难以下咽,但这些出身贫寒的孩子很懂事,并不娇气,努力去适应。航程还没结束,他们便喜欢上了牛乳、面包。领队管理很严,早餐后要宣讲《圣谕广训》,若行为失检或不能背书,还要挨打手板。大海的旅程给他们上了生活的第一课。 
  经过30余天的艰苦航行,轮船驶抵美国西部海岸城市旧金山。从落后的东方大陆来到已步入现代化的美国,幼童们见识大增,他们睁大眼睛,惊讶地望着这全新的世界。幼童们在这里观光游览,逗留了3天,然后带着强烈的印象,乘坐火车横跨美国大陆抵达纽约,再转车到中国留学事务所分派留美幼童的所在地——康涅狄格州的青田市。  融入美国百姓家
  幼童们三三两两分散居住在康涅狄格州15个相邻不远的城镇和乡村的居民家庭里,以便熟悉环境,学习英语。在美国百姓的热情帮助下,开始了愉快的留学生活。平时,他们同美国小朋友一起玩耍游戏,并主动帮助房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融入了美国人的生活。不久,他们分别被送入当地的公立小学,年龄稍大的进入中学,继续深造。  革命!长衫马褂换西装
  留美生活不仅使中国幼童们学业大进,而且从外表到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初抵旧金山时,身穿长衫马褂,头戴锦帽,脚登缎靴,尤其是那一条标志清代文明的小辫子,引起当地“观者如云”。特别是进校后,幼童的中式装束和发辫更引人注目。一些美国同学开始还以为他们是女孩子,时常开玩笑叫他们“中国女孩,中国女孩”。美国学校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城市文明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等,这些在中国闻所未闻的事物,使孩子们的思想观念为之一变。他们开始行动了,有的脱掉长衫马褂换上西装领带,个别大胆的甚至剪掉发辫,留起了时髦的分头……一个个焕然一新的形象,使人看到中国勃勃生机的将来。 
  孩子们十分注意强健体魄,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他们打篮球,组成棒球队,不少人在体育活动中成绩显赫。当年在耶鲁大学两次击败哈佛大学的划船比赛中,担任耶鲁大学船队的舵手就是中国留学生钟文耀;后来曾出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的梁敦彦,当时是中国棒球队的著名投手……他们以蓬勃的朝气,一扫封建教育下弱不禁风的书生气,令世人刮目相看。 
  1877年,头两批幼童已有50多人升入中学,18人升入大学;到1880年,已有60多人考进大学和职业学校。他们学习的专业主要是当时中国发展近代工业急需的相关学科:机械工程、五金制造、煤铁开采、交通运输、造船、邮电等。 
  留学生们刻苦学习,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受到美国各界人士的称赞。耶鲁大学校长鲍特在致清政府总理衙门的信中说:“贵国派遣之青年学生自抵美以来,人人能善用其光阴,以研究学术。以至于各种学科之进步,成绩极佳……凡此诸生言行之尽善尽美,实不愧为大国国民之代表,足为贵国争荣誉也。”  赤子丹心报中华 
  正当这一批莘莘学子发愤忘食、潜心攻读之际,却受到清朝廷内保守派的责难: 
  “剪掉辫子,忘了老祖宗,这就是学西学的恶果。” 
  “一个个都像绿眼长毛似的,能助我大清江山吗?” 
  一次又一次的贬责,终于迫使顾及“老祖宗”体面的清政府决定于1881年撤回留学生。当时已有60多人在大学或职业学校就读,其余大部分在中学。有10名留学少年拒绝执行清廷的命令,“告长假不归”,留在美国继续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纽约著名工学家的郑兰生、清末民初中国外交家梁敦彦和担任中国驻美公使馆一等翻译的容揆等。剩余的94人分3批于该年8月份带着无奈的心情凄然回国。首次留美遂告夭折。 
  这次留学培养造就了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批科学技术人才,促进了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其中有10人从事海军事业,担任过舰队司令、海军次长等要职。在甲午中日黄海大战中,致远舰大副、留美学生陈金揆与舰长邓世昌一道率部英勇杀敌,最后与敌同归于尽…… 
  更多的人则是在科技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黄耀昌、陈荣贵、邝荣光等留美生在冶矿业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首批矿业工程师;詹天佑先后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汉粤川铁路,成为我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