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象地板哪个系列好:浙江古镇图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47:24
  浙江古镇图集       

 

浙江皤滩古镇     

皤滩古镇:千年铸就,骨色相和,物华天宝。

皤滩古镇是我国古代江南山区农村古镇文化的典型缩影,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农村集繁荣兴衰的不可多得的典型资料。

经过了千年的风云,千年的沉淀和积累,皤滩仍保存三华里长鹅卵石铺砌的“龙”型古街。街旁唐、宋、元、明、清、民国时遗留下来的民宅古居,气势宏伟、布局精美的“三透九门堂”,朱熹送子就学过的桐江书院和曾获得中国艺术展览会金奖、第四届国际博览会金奖的针刺无骨花灯,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能让你体会到千年文化的内涵。

皤滩古镇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是一个保存完整的商贸古镇,现存一条东西长2公里,呈“龙”型弯曲有致的古街,街两旁唐、宋、元、明、清等古代风格的建筑保存完整,店铺、码头、客栈、戏台、妓院、赌场、当铺、书院义塾、祠堂庙宇一应俱全。

皤滩古镇位于仙居县城西约25千米处。皤滩乃永安溪独一无二的五溪汇合点,即朱姆溪、万竹溪、九都坑溪、又黄榆坑同点汇入永安溪,故皤滩有夜观五月(指五个月亮倒影)之景。

皤滩又是水陆交汇之地。沿灵江、永安溪的水路在皤滩拢岸,通往浙西的苍岭古道也在皤滩起步, 这种连接东南沿海与浙西内陆的优越地理位置,它是鼎盛的清朝中期,皤滩古镇颇具规模,主街道呈“龙”形,鹅卵石铺嵌,弯曲有致,长达2公里,街面石板柜台比比皆是。
 

除“水埠头”外,镇内还分布着“埠头”五处:武义埠、东阳埠、缙云埠、永康埠和公埠。古镇区集中大量明清古建筑群,丰富多样,有商家老店、民居古宅、妓院赌场、书院义垫、祠堂庙宇。

自民国初期起,由于交通条件的变异及天灾人祸,皤滩古街逐渐萧条,特别是铁路通车,使皤滩盐路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皤滩市面也风光不再,但主体建筑与结构却保持完好。

景点级别:AA级旅游区

            


浙江临海古城       

临海古镇,为千年府治,融儒学与佛、道化为一体。 位于临海市区,始建于晋,扩建于隋唐,全长6000米,近年又进行了维修。

城墙北枕大固山,南接巾子山,前绕灵江,东滨东湖,城北部最为险峻,逶迤曲折,气势恢宏,人称“江南八达岭”。城墙除御敌功能外,还兼防洪,四个城门及瓮城结构都别具一格。

江南长城、大成殿、龙兴古寺,紫阳古街、巾山群塔、东湖琉秀、华胥洞等景点,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王牌景点江南长城始建于东晋,历经1700多年的沧桑变幻,尚存有揽胜、望江、镇宁、兴善、靖越等城门,白云、烟霞、顾景、平海等城楼和众多的敌台,瓮城,长6000多米,因其敌台的建造为北京八达岭长城之样板,故其与北京八达岭长城有“姐妹城”之美称。

古长城:始建于晋,成于唐;北枕龙固,南接巾子。灵江汇永安、始丰之水绕城而过。城倚山,山傍水,水抱城;山、水、城相融,独具特色。尤以北部最峻,倚山就势,曲折逶迤,犹如蛟龙飞舞,人称“江南八达岭”。

两山相峙,两水相依,群城群塔,构成古城独特的风格。古城除用于防御外,还兼具防洪,四个城门及瓮城结构别具一格。城内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很丰富。

临海古城墙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晋代开创以来,已有1600余年,迭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不断修筑增扩,其主体部分一直保存到今天。古城墙沿江修筑而上,依山就势,逶迤曲折,雄险壮观。

尤其是北固山一段,建于危崖之巅,飞舞盘旋,敌台林立,雉堞连云,城楼高峙,与北京八达岭相较,可称双绝 ,称之为“江南八达岭”,并不过誉。更有其独特之处是,临海古城墙两侧,古木参天,常年苍翠,城墙掩映在青绿丛中,更增添了一分灵秀。

临海古城墙,除了御敌的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洪的功能。城墙有三分之一的长度是沿着灵江修筑,台州府城正位于灵江入海近处,江水与潮水相碰,水位升高,时常漫上城来。城墙有如大堤,千余年来抗击着洪水的冲击。

为此,临海城墙在修筑设计上,采取了特有的措施,把瓮城修作弧形,特别是把“马面”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圆弧形(其余一方仍为方形),在全国古城墙中,十分罕见,目前所知尚属孤例。由于城墙的抗洪作用,在元朝灭掉南宋时,元帝曾下令拆毁江南所有古城墙,以利其铁骑长驱直入,而临海城墙却因其无法替代的防洪功能,得到了特旨免拆。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有“江南八达岭”之称的临海古城,在明代抗倭斗争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临海八年,会同台州知府谭纶改造了临海古城墙的结构,将其加高加厚,并创造性地修筑了十三座二层空心敌台,极大地增强了防守能力。戚家军以临海古城为据点,策应闽浙沿海守防,屡败倭寇九战九捷,洗雪国耻,扬眉吐气,大振国威。后来,由于北方长城防务的需要,朝廷特将戚继光、谭纶调到北京委以重任。

戚继光在任蓟镇总兵时,将他在临海修筑城防的经验,运用到北方长城的增扩加强上。今存蓟镇、昌镇、宣府、大同、山西等镇的长城,都是按他的规划设计加以改进增筑加强过的。为了满足他改建北方长城的需要,特抽调了曾经参加改建临海城墙的三千“江东子弟兵”充任领工、监理和技术指导。

现在北京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古北口、天津黄崖关、河北山海关附近的老龙头、角山等处长城的雄姿,均是经戚继光改进之后所留下来的。可以说,临海古城墙堪称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浙江石塘古镇     
 石塘古镇位于浙江温岭市,地处浙江东南,由原石塘、箬山、钓浜三镇合并而成,区域面积28.4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5km,常住人口7.2万,辖60个行政村,其中纯渔业村56个。2001年列全省最发达100个乡(镇)第52名。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体育强镇等称号。

石塘以其溶合了天工之巧和人工之妙的秀丽景色吸引着中外游客,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在此拍摄《渔村小叙》向全国播放后,画家、诗人、摄影家更是纷至沓来,被人们誉为“东方巴黎圣母院”。石塘镇内群山起伏。

石塘镇旧称石塘山。因地沿海,风雨侵袭,土壤流失,群山悉由岩石构成,故名。清《光绪太平续志》载:“石塘山在松门东南,绵延纡曲数十里,分上中下三段,有七十二岙。”

狮子山主峰高223米,蜿蜓起伏,形似狮子,中多美景:“透天洞”独特神奇,上下三洞“珠联璧合”,一缕斜阳射入,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大山正中摩崖上“石华海月”、“海天如画”几字苍劲凝重,明代陈瑁所书。

石塘旧有10名胜:蛤蟆照镜、横塘帆影、莲屿冲波、岩石涵清、雷峰怪石、石穴窥天、鱼池印月、蛟龙曲水、狮峰聚秀、澄海观涛。“蛤蟆照镜”是胜景之首:礁由海边的流纹岩地层差异发育而成,背西面东,褐黑色,全长两丈余,形态逼真,落潮时仿佛凌空跳跃,涨潮时犹似凫伏游动。礁前有岩石竖立似镜。地处狮子山脚下,与“石华海月”摩崖紧凑一处,相映成趣。“雷峰怪石”在雷公山,清人诗云:“峰峦峭拔承苍穹,造植当年凭火工。天遣风雷放霹雳,劈开怪石现玲珑”。狮子山下有墨池,由一块岩石构成。即遇大早,池中仍有清水不涸。

石塘在集镇建设风貌上形成其独具的风格。依山傍海,疏密相间的石墙、石屋、石路、高低错落有致,色彩协调一致,构成了富有节奏感的石头城镇。山、海、石相映成趣,有画中镇之称。

《台州府志》载:“塘多泥筑,少石砌者,惟此塘独砌以石,故即以全岛总称。”因用地不足,很多居民住宅是辟坡开岩造地,新建住房均向两侧雷公山、前山、狮子山坡地发展,有些住宅建到相对上百米高的山坡上。屋咬着山,山抱着屋,建筑独特,粗犷雄伟。登山鸟瞰,全镇石屋千姿百态。

解放前造的石屋有碉堡式的,窗户也是石头凿成,还有枪眼。这是为了防台风、海盗。有古堡楼矗立于石塘半岛最前沿,拔地而起,巍然雄伟。楼面临大海,坐北朝南,由500多块小巧玲珑的长方体石料衔接而成。高约20米,分4层,造型犹如一座中世纪方方正正的城堡。数百年来,风吹雨打,烈火烤灸,但古堡仍坚如磐石。

石塘建筑,傍山临海,渔港景致,一览无余。渔汛季节的石塘中心渔港,渔船点点,星罗棋布,或柜阵,或纵队,机帆船空梭往来,机声和平共处录音机里的流行歌曲声互答,海水共长天一色。几家冷冻厂的码头上,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勤劳的渔民们肩挑手提,一片劳动的欢欣。

入夜时的石塘港,却是另一番景色:桅灯、尾灯、舷灯、探索灯,红、黄、蓝、白,万盏灯火,万道倒影,映红了墨色大海。渔船、运输船、小舢板,千百艘船只,使开阔的石塘港成了一座海上城市。来夜市卖鱼的,除了本镇渔民,还有城南、箬山等地的船只。一般情况,每一夜市,能销售8000担左右水产品。来收购的,有水产部门、当地冷冻厂、食品加工厂和各地的商贩。浓郁的海腥味,加上买卖声,奏出一支繁忙的渔港夜市交响曲。

石塘镇依托千年曙光节,开发了石塘渔家乐、钓浜洞下沙滩、车关金沙滩等休闲旅游项目,加上富有特色的石塘小吃,使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浙江溪口古镇     
溪口简介

溪口镇位于长三角南翼,奉化市西部,距宁波市区38公里,是宁波市唯一一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秀丽的山水风光,渊深的佛教文化蜚声海内外。全镇区域面积379.6平方公里,为浙江省行政区域面积第一大镇,设有7个便民工作站,辖溪口一、里村、上山、上白、湖山、新建、联胜、三十六湾等54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8.5万余人。

 

溪口古镇依山傍水,钟灵毓秀,早在汉代就有“海上蓬莱”之称,是华东黄金旅游干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千年古镇溪口镇、幽谷飞瀑雪窦山、青山秀水亭下湖”三个各具特色的景系,向世人展示了她无穷的魅力。先后取得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中国可持续开展小城镇试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森林公园、全国卫生镇、全国水蜜桃特色基地乡镇、中国美容美发器具生产基地、中国气动元件之乡等多项桂冠。

溪口历史悠久,被称为“千年古镇”。蒋介石出生与此地。据清乾隆<奉化县志>志载,早在唐代贞元中(794前后),“右相樊泽致仕卜居……樊氏子孙世居此焉。”樊泽就是今溪口镇沙堤村樊姓的始祖。宁监察御史樊良忠因与丞相王安石不合,弃官归里,陷居溪口。至宋景德五年(1006)溪口建村。据宋宝庆年间统计,人口已近八千。南宋丞相魏杞奉孝宗命出使金国,不辱使命,成为一时重臣,淳熙十一年(1184)去世。他是安徽寿县人,却选择溪口飞凤山安葬,可见宋时溪口在外地已颇有名气。1902年重修的《光绪奉化县志》中,溪口已列为镇,在现有资料中,这是溪口称镇的最早记载。

此后,溪口称乡镇,变更多次,民国8年(1919)正式成为行政镇,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又曾一度改乡,1951年起,一直称镇至今。

历史事件

溪口在近现代史上曾经发生几次重大事件。清咸丰十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将领范汝增率兵数万,自嵊县入境。六诏、跸驻、三石等地农民400人余人响应,经溪口,于11月26日攻克县城,12月9日建立农民政权。受战火影响,溪口商业一度萧条,玉泰盐铺也一度停业。

1941年4月23日,侵华日军侵占县城和溪口,4月26日成立日伪监时政权-“奉化维持会”,丰镐房暂为日军司令部。日寇守田大佐率部进入溪口,见镇内无人,悉数捣毁全镇水缸,锅灶,民间财物被洗劫一空。后在镇四周密布铁丝网,强令往来行人只许从武岭门及藏山大桥出入,经过岗哨逼行鞠躬礼,并限定妇女在剡溪洗涤时间,稍有不遵即遭毒打或枪杀。1945年8月日寇投降,18日撤离溪口。是年11月,据溪口镇公所第83号呈文载,溪口沦陷1576天,计被杀217人,被抓失踪73人,全毁半毁详房223间,楼屋1990间,平屋1172间,被抢粮米1.5万斤,茶叶2000余箱,以及大批耕牛、猪、鸡及实物细软;被砍大树4899株,竹150万株,汽车站、医院、公园等遭严重破坏。

民国时期,特别是蒋介石三次下野期间,溪口一度成为国民党指挥中心,南京与溪口之间军政要员频频往返,溪口镇上车水马龙,冠盖如云,在民国史上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

1949年5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21军61师进驻溪口,溪口解放。 毛泽东主席指示“在占领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 1959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章士钊在他致台湾友人的信中说,“奉化之庐墓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周恩来总理还在信尾加了四名话:“台澎金马,唇齿相依,遥望南天,诸希珍重。”说明溪口历史文物受到保护,在对台工作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文革”期间,在“左”的思潮和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下,溪口的历史文物遭到了一些破坏。

地方特产

溪口千层饼:溪口的主要特产之一,是每个来溪口旅游的人都想带回家的礼物。

羊尾笋:溪口的又一个特产,它以味美而闻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美味佳瑶。

奉化芋艿头:有句俗话说“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这就是此物的真实写照。

奉化水蜜桃:凡到奉化的人无不知道此物,而没到过奉化的人亦知道此物,个中滋味尽在不言中!

主要景点

溪口镇与雪窦寺旅游景点简介:武岭门一奎阁凌霄一小洋房—蒋氏故居—玉泰盐铺一摩诃殿一蒋母墓道一御书亭一锦镜池一千丈岩瀑布一妙高台一雪窦寺一将军楠一中旅社原址一三隐潭一徐枭岩—亭下湖景点。

溪口以剡溪之水而得名。剡溪源头,主流出于剡界岭,由新昌入奉化境,称“剡源”。沿溪风光优美,剡源九曲为古代旅游胜地。九曲公棠以下称“剡溪”,由西向东流过全镇,至东端,有武岭头与溪南山阻隔成口,“溪口”之名由此而来。又以武岭横亘镇东,以山名命地,故也称“武岭”。这里山水如画,风景秀美,骚人墨客,寻幽探胜,古代即已形成“溪口十景”,即奎阁凌霄、武潴浪暖、平沙芳草、碧潭观鱼、松林晓莺、溪船夜棹、锦溪秋月、雪峰晚照、屏山雪霁、南园早梅。

武岭门是进溪口镇的必经之路,相传在1929年前还是一个小庵堂,旁设茶亭供人歇息。1929年蒋介石在这里改造成三间二房城楼式城门建筑。门额两面都有“武岭”两字,外面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所写,而里面则是蒋介石自题,之所以将此取名“武岭”,是蒋介石为了体现尊重前辈之意。进入武岭门左边是文昌阁,文昌阁为古代“溪口十景”之一,因位于武山南端高处,别名“奎阁”,故将此景称为“奎阁凌霄”。原建筑造于清代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至民国时期已破败不堪。

1924年,蒋介石从广东回乡扫墓,见其楹栋倾斜,于是就请他的哥哥蒋介卿召集民工重建,至第二年造成飞檐翘角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完工之日,蒋介石名之为“乐亭”,作《乐亭记》以描述其胜。但溪口人仍称之为“文昌阁”,文昌阁改建后,成为蒋介石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

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送到溪口幽禁。几天以后才被押送上雪窦山,1939年12月12日,6架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把文昌阁夷为平地。1987年,政府拨款,按原样重建,雕梁画栋,风姿胜旧。

小洋房。这所三间二层小平房就是蒋经国先生住过的小洋房,建于1930年,由于当时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称为“洋灰”,故此房叫“小洋房”,原是为美国军事顾问端纳先生所建。这房子背靠武山,面临剡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蒋经国住读时。楼上东面一间为卧室,西面一间为书房,中间为客厅,屋顶平台较宽敞,楼下由伴读徐道邻、高理文等住宿。屋内有一石碑携刻着蒋经国手书的“以血洗血”四字,表示他对日侵的痛恨及替母复仇的决心。

蒋氏故居,是溪口最主要的景点。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蒋氏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蒋氏故居丰镐房,位于溪口下街。丰镐房原有蒋介石祖传房屋六间。

据1948年重修的《武岭蒋氏家谱》第三册记载:“清光绪十四年,公(指蒋介石)2岁,肃庵公由玉泰迁居报本堂之西厢房”。迁居的原因是蒋肃庵(蒋介石父)经商之处玉泰盐铺被火焚毁;西偏房即今报本堂西边的独立小楼。

 

蒋肃庵死后,蒋介石兄弟分家,蒋介卿得重建后的玉泰盐铺,蒋介石、蒋瑞青得丰镐房。蒋瑞青分家不久即亡,丰镐房归蒋介石独有。1928年,蒋介石扩建故居,迁走25户邻舍,发展成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的现有规模。

 

 

 

 

整个建筑为传统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廊的格局。楼轩相依,廊庑回环,墨柱赭壁,富丽堂皇。前庭及左右还有三个花园,有月洞门相通,中间小天井,两边有金银桂花各一枝,是宋美龄亲手所栽。而两旁则为东西厢房,东由宋美龄居住,西为毛福梅(蒋介石的元配)的住所。

 

 

但因毛福梅居住在此,宋美龄直至1939年从未到过此地。厅堂廊庑布满雕刻彩画,有取材于《封神演义》的“文王求贤”,取材于《三国演义》的“刘备招亲”、“送皇嫂”、“古城会”,取材于《说岳全传》的“岳飞出世”等系列雕刻和“渭水垂钓”、“八仙过海”、“狸猫换太子”、“闻太师回朝”等彩画。中堂为“报本堂”,匾额为吴敬恒所书。这是蒋家祭祖宗、拜天地之处,里面供有蒋家四代宗位。堂门外走廊上有匾一块,上书“寓理帅气”,是蒋介石为儿子蒋经国40岁生日所书,以鼓励他能继承父业,以理服众,统帅万物。两边楹联是蒋介石自写:“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

西平房为蒋家亲戚和蒋介石警卫随从所住之处,抗战开始后毛福梅因腿脚不便而居住于此,1939年12月12日日军飞机轰炸,她逃向摩河殿(祖庙)时被炸死于后门的短墙下。蒋经国得知后马上从江西赶回,手书“以血洗血”四字。旁边的那棵银杏为毛福梅亲手所植。这儿就是蒋介石母亲王彩玉的旧居,同样是中国式的建筑,砖木结构的二层楼。这是蒋介石于1929年设计建造的。

玉泰盐铺是蒋介石的出生地,位于溪口中街章墙弄口,蒋介石祖父斯干、父亲肇聪(即肃寇)曾在此经营粮、盐、酒、杂。据蒋氏宗谱记载,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蒋介石出生于此屋楼上。蒋介卿在宁波江海关监督卸职后与子女也曾在此居住。现有楼房三间,平房三间,还有厨房、厕所等附属建筑,大门为石砌框架,门额上书“清庐”两字,门前墙角蒋介石题字“玉泰盐铺原址”,外有围墙,一如当年原貌。

摩河殿是家的私底,因蒋氏祖宗摩河太公是个佛徒,所以这个私淹称之为“摩河殿”。这里面供奉着蒋家祖宗。蒋经国的生母毛福梅也安葬于此,大家看到的吴敬恒所题“先批毛太君之墓”即是。

蒋母基道,它主要包括石牌坊、跨路亭(又叫下轿亭)、八角亭、基庐、坟墓等建筑。石牌坊有三个门,中门和左有边门,因石牌中门刻有“蒋母基道”四字,放从入口至坟墓统称“蒋母墓道”。从石牌坊到坟墓,依山坡而筑,是一条长的8米的卵石路,夹在一片松林之中。进石牌坊行约300米,有一跨路亭,形若古代书生的方巾帽,据说蒋介石回乡祭母,到此下轿故被称为“下轿亭”。蒋介石每次扫墓,便在此下轿后步行而上,以此表示孝心。过亭上行约200米,横在途中有一座共12问平房的墓庐。

基庐——慈寇。它建于1923年,1930年又重建,改成为现在的11间排房。现在我们来看看基庐主房中的四块石碑。正门迎面的是孙中山的《祭蒋太夫人文》,由谭延闓(谭是北伐时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书写,背面是蒋介石口述、于右任先生写的《蒋太夫人事略》;左、右两边分别是《哭母文》和《慰劳蒋总司令文》;而为这张《蒋老伯母遗像》题字的是汪精卫(汪兆铭)。

蒋母之基。蒋母亡于1921年6月14日。此墓以石块砌成,上面扇形拦土石上刻有“壶范足式”四字,含有女中模范、楷模之意。下面墓碑上刻孙中山先生亲题的“蒋母之墓”。两旁对联为“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傀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拜台刻有风竹图,以示妇女之墓且出身于葛竹村。墓穴朝北就对着蒋介石之父的墓穴(桃坑山)。

蒋介石父亲名叫蒋肇聪,字肃魔,其坟墓位于溪口后马路北面的桃坑山上。肃魔死于1895年,墓有四穴。肃淹与其前妻徐氏、孙氏合葬。空穴原拟留给蒋介石生母王彩五,后因王氏坚持另葬而始终空着。墓碑“肃寇蒋公之墓”,为蒋介石任沪军团长时的上级和好友黄郭所书。两边“别头柱”的对联,上联为“武岭山怀抱”,下联为“判溪水长流”。蒋父坟墓的修复,澄清了《金陵春梦》“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末见他祭扫父墓”之说的谬误。

御书亭位于雪窦寺东南,为“入山第一门”。耪场翘检,古朴庄重。据宋代雪窦寺住持广闻掸师《御书应梦名山记》云:景祐年间,宋仁宗赵帧梦游“八极之表”,醒来后,沼“图天下山几[以进”。雪窦山“双流效奇,珠琳挺秀”,“默契圣心”,即派内侍张腰新道去救偷和彻赐物品沉香木雕山一座。自此;雪窦山、寺名离次摄,南宋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冬,宋理宗赵陶追书“应梦名.山”四个大字。翌年四月,勒石建亭,将“应梦名山”四字置于亭内,并由广闻掸师作记。供人观瞻,现存亭子,由雪窦寺僧人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募捐重建,1981年5月进行了大修。御书亭已成为雷窦山的入山第一景。

锦镜池,在雪窦寺西南、东、西两条涧水汇聚处。宋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雪窦寺方丈智鉴在此挖池、筑堤,经半年而成,“池深一寻(8尺),纵四百三十尺,广半之”,其上修桥置闸,控制干丈岩的瀑布,南宋诗人张良臣名之为“锦镜池”。此池早已淤塞,成为水稻田。为了保证干丈岩的观瀑用水,1986年政府拨款重修,挖土1米,池面积约200平方米;砌助筑路300米,并修复了在其上端的关山桥,重建了桥上的青锁亭。锦镜池、关山桥、青锁亭的修复,为千丈岩瀑布增添了美好环境和气势。

干丈岩瀑布在雪窦寺南0.5公里处,以雄奇壮观而名闻江南,北宋真宗曾赐名“东浙瀑布”。瀑布落差128米,来自东西两涧之水,在锦镜池汇聚,经关山桥至崖口,凌空怒泻,至半壁与一突出巨石相撞,洒若飞雪,把瀑布分成上下两折,上层如五龙腾空,下层如珠帘垂地,经日光照耀,现出七色长虹,在各地众多的天然瀑布中别具特色,观者惊绝。

观干丈岩瀑布,有两个角度:一为崖口对面,古人筑“飞雪亭”让人坐观;二为瀑布谷底,古人建“仰止桥”、“午雷亭”供人仰视。1986年政府拨款改建了飞雪亭,亭前拓建了水泥平台,围以栏杆,以适应日益增多的游客观瀑的需要。仰止桥和午冒亭也进行了整修。

蒋介石的别墅——妙高台。妙高台离雪窦山胜景干丈岩约500米,有峰突起,截出万山之表,称“妙高台”,又名“妙高峰”,或曰“天柱峰”。峰顶有坪如台,东西约13米,南北倍之,前面是悬崖峭壁,三面凌空,下临深渊,登雪窦绝顶俯视,只见平台不见峰。从山下仰望,只见山峰不见台,堪雪窦山胜景中的一绝。

这里海拔396米,气候凉爽,周围松樟翠竹蔽日,脚下山岩奇突多姿,是一个理想的避暑胜地。据1948年重修的《武岭蒋氏宗谱》第六册记载,蒋介石8岁时“始上雷窦山见妙高峰爱之”,“民国十六年总统蒋公建别墅于其地”,自题门额“妙高台”。

别墅为中式建筑,中间是三开间两层楼,前有天井,黑漆大门,进门两边各有一问平房,上是阳台,有水泥走廊相连,后有三间平屋,有围墙连成一个整体,建筑面积为436平方米。刻有蒋介石手迹“妙高台”的门额,现仍悬挂于楼前。房屋右侧有两只亭子,大门外为平台,台上岩右突起一块,方形平滑,可容一人下坐,称“县坐石”。

“文化大革命”时妙高台被拆毁。1986年重建复原,但原故在正门进口的石塔却被换了位置,放在了中间。这个石塔是清末民初时雪窦寺的方丈石奇和尚的浮屠,因蒋介石非常敬重他,故在造如高台时把它移了过来,并每次到此叩拜。

雪窦寺。雪窦寺是雪窦山风景区的中心,历史悠久,名扬海内外。据《雪窦寺志》记载:晋时有尼结庐山顶事佛,名瀑布院。唐会昌年(公元841年)改建今址。后几经毁损和重建,1986年4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工重修。重建的大雄宝殿高23.7米,宽380.7米,深29.3米,大木立架,辅以砖瓦,宏伟壮观。

1988年10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寺考察,建议把雪窦寺建成别具一格的弥勒道场。根据民国二十三年出版的《佛学辞典》“四大名山’’条目载:“近有主张于四大名山外,加奉化雪窦弥勒道场为五大名山者。”而弥勒佛的原型——布袋和尚契此就出生于奉化,且在奉化后林寺出家9死后葬于城北封山(即今锦屏山)的中塔禅院。

1990年6月13日,弥勒殿在原天王殿遗址动工兴建。殿字建筑面积745.53平方米,高15.9米9宽28.7米,深23.2米。弥勒殿完成后,还将重建山门、方丈殿、藏经楼、钟楼等。

雪窦寺出了个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正是弥勒佛的化身,所以全国知名,因此雪窦寺有如此声望。其名联为“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将军楠。“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软禁于此,张学良将军手植的四株槐木,今尚存其中两株。无独有偶,雪窦寺前山门右侧有高涝桥(现改名龙珠桥)桥畔有一古松,据说明隆庆五年(1571年)奉化县官要将树砍掉,翰林戴询曾作诗要求留下,因此,本地人称这株古松是“翰林松”。“将军捕”与“翰林松”,虽属古今不同时期不同境遇,然而都值得人们传颂。

中旅社原址。中旅社位于雪窦寺西侧,有建筑面积438平方米,1934年6月建成开业,属上海中旅社管辖。内设客房六间。餐厅一个,旅游旺季还在雪窦寺厢房设行军床100张,接待旅客。

1937年1月,房子被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包用,称“张学良先生招待所”,张学良和他的副官、护士,以及军统特务队长同住在这里,另有30余名特务队员和一连宪兵驻扎在雪窦寺,进行监视。张学良在这里度过了八九个月的幽禁岁月。此年中秋,木结构厨房起火,房子全部焚毁,张学良在雪窦寺小住几天之后,即被迁往安徽黄山。

1987年5月,政府拨款按原样重建,1988年竣工对外开放,并陈列了张学良的业绩和照片。

 

雪窦寺前有一处含珠林。这里有个传说,在这吁陌间,有圆阜如珠,苍松参天,称为含珠林。四周群峰环抱,鸟瞅恰似九龙抢珠。林中原有茅亭一座,名含珠亭,1941年被日军烧毁。相传含珠林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墓地。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黄巢外甥林言投降朝廷,黄巢兵败退至山东泰山狼虎谷被擒。林言不忍杀娘舅,乃杀一与巢貌似者代,巢逃出为僧。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张奎义为西京留守,识黄巢于群僧中,后住四明雪窦山,即雪窦禅师是也。”后人《咏黄巢墓》诗:“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即指此事。

“隐潭三瀑”。位于雪窦寺西北约1.5公里,东吞、班溪两乡交界处。涧水从东乔村下流,形成三级瀑布,即上隐潭、中隐潭、下隐潭。上隐潭以幽险见长,中隐潭以清秀取胜,下隐潭则秀奇双绝。

上隐潭,位于东乔车站西南角,从崖上通向深潭石阶216级,陡壁深塑,青苔斑班,苍松挺立石隙。涧底碧水深潭,南有水泥平桥,瀑布循崖倾落,高约49余米,呈条线状,铿然有声。凭栏仰望,水沫溅衣,凉气沁心。潭北崖原有龙王庙,相传北宋皇桔年间(1049年至1054年),朝廷遗使至此投金龙玉简于潭中,祈雨抗旱,故昔日称此处为龙潭。现建有小型水力发电站。

中隐潭,自上隐潭下行约500余米处,浓荫覆涧,涧有巨石横卧,瀑布从巨岩俯冲而下,呈横幅状,水沫随风飞溅,似雾如雨,富有溪谷野趣。

下隐潭,从中隐潭沿小径下行约500米处。有巨石,宽9至12米,旁石笋,高20至24米,人称石笋峰。峰底中空,一半覆盖潭上,犹水上广厦,瀑布横倾潭处,仰视如彩云横空,绚丽多彩。集峰、洞、潭、涧于一境,风景独秀。胡行之《下隐潭》诗:“百尺银涛挂石飞,苍崖翠壁紫岩扉。四时不息雷鸣耳,六月寒生潭上衣。”现因栏坝建小水电站,景色道损。

徐鬼岩瀑布是非常值得一游的,徐鬼岩在雷窦寺西北7.5公里,东番乡直蚕村附近,重岩峭壁,岩顶海拔476米,瀑布落差242米。崖口一巨石外突,传说仙人骑鬼徐徐升天,故名。远望巨石,酷似石猴倚天而鞠,故又称鞠猴岩。宋宝庆《四明志》载,绝壁凿有“鞠猴岩”三大字,可能唐人所刻。‘今新刻“徐鬼溅雪”四大字。岩边草木丛生,崖顶涧阔,有洞桥o:涧水澄白,源自踌躇岭,过谷穿林,至此湍急奔突,循崖而泻,大雨后声若雷理,震撼山谷。临崖俯视,万丈深渊。崖下白雾蒸腾,飞珠舞玉,底下有潭,树枝拍击水面,雄奇壮观。宋代奉化人王时会诗云:“一片悬崖势插天,昔人曾道此登仙;鬼飞赤局凌云汉,鹤载瑶望度紫烟”。本世纪三十年代,从崖顶至崖下筑有山径。六十年代后,电影《难忘的战斗》《曙光》等曾在此拍摄外景。1991年政府拨款新筑曲径卵石路、扶栏杆、建亭子、接待楼、步云梯等。

亭下湖景点。亭下湖位于刻溪上游,雪窦山南缘,距溪口镇6公里。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大型人工湖。巍锑大坝雄居于八曲高吞和亭下村之间,湖面面积5.9平方公里,蓄水量达1.53亿立方米,六倍于杭州西湖。

亭下湖自然风光绚丽,奇峰幽谷,山岚水色组成了诸多各具异情逸趣的湖山景观。同时空气清新,水质特优,鱼产水果,山林资源丰富。大坝于1983年竣工,湖岸线随山婉蜒盘曲,全长20公里。湖内景点正在开发之中,游客可以泛舟湖上,也可垂钓、野炊、露宿,主要景点有平湖高坝、晦溪九曲、鲍鱼卧波、金龟探水、芳岛春荫绝刁广。

岩头村景点

岩头村位于奉化市溪口镇以南剡溪上游11公里处,村域15.2平方公里,人口近2500人,属于溪口镇的一个行政村。山林面积18500亩,包括雷竹地、水蜜桃基地、杨梅林、毛竹山等。

岩头村处于天台山余脉,至今有600余年历史。环村皆山,山体多生肖动物形状,有岩溪穿村而过。岩头不仅风光秀美,而且人文景观殊胜。清嘉庆大书法家毛玉佩真迹、摩崖石刻、蒋介石发妻毛福梅故居、毛邦初故居等景观密集,且保存完好,维持着当初的风貌。岩头村落结构元素丰富而独特,村中大兴桥左右两岸,有保存完整的三合院、四合院,多为明末清初建造的名人故居。有“古井灵泉”之美誉的大井潭上下二三百米地段曾经盛极一时,商肆连绵,如今这些房子已经有了岁月的痕迹,却更见风华。

这里土地贫瘠,到处都是岩石贯出,很早以前曾是不毛之地。祖先迁居至此后便移植毛竹,植树造林。不料至上世纪60年代,又遭到滥砍滥伐,山林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岩头山成了名副其实的“癞头山”。改革开放之后,岩头村认识到了山林的重要性,致力于发展山林经济,种植杨梅、水蜜桃、雷竹等经济林。尤其是近几年来,村里开发了3000多亩雷竹、1200亩水蜜桃和800亩杨梅林基地,使得村里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曾经的“癞头山”,如今又重新披上了绿装。每年春暖花开时,满山的桃花盛开煞是好看,而苍翠的竹林还能长出大量的竹笋,成为村民的一大经济收入。每到水蜜桃、杨梅成熟的季节,山里山外果香阵阵。如今的岩头人不仅热衷于种树,善于利用山林发展经济,更注意保护山林,村里还专门成立了护林应急小分队。

岩头村一直以来民风淳朴,尊重自然并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历史。过去这里陆路交通不发达,却因为有得天独厚的剡溪,村民便利用竹筏漂流,承载大宗物资运输,发展成为商肆繁盛、富庶一方的重镇。如今,竹筏逶迤的情景早已消逝,而溪上的几处竹筏埠头却依然保存至今。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岩头人又重新利用这条水道,推出了“皮筏漂流”旅游项目,每年有上万人次的游客慕名而来,在激流飘荡中领略古村岩头的美景。同时还大力发展“农家乐”、山村农庄、等项目,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历史名人:

汤显祖(1550一1616),是明代的戏曲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以创作《牡丹亭》等“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闻名于世。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他由广东调入浙江遂昌任知县。因为龙游溪口是进出遂昌的必经之路,所以他在遂昌为官的5年中多次经过龙游溪口,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感人肺腑的轶事。

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在龙游溪口镇写下《题溪口店寄劳生希召龙游二首》。其一:“谷雨将春去,茶烟满眼来。如花立溪口,半是采茶回。”诗人以“花立溪口”比喻一群美丽勤快的采茶姑娘,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其二:“忽忽登楼去,长安五度春。云何冷水店,尚有热心人。”诗人借称赞“冷水店”(宿店酒楼之名)中的“热心人”(店伙计),抒发了自己在遂昌为官5年的心境。

张葆灵:张葆灵是个思想进步的国民党左派人士,早年曾参加同盟会,他在溪口其间,积极宣传民主和科学,组织镇上的一些进步青年宣传进步的文明戏,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春风得以吹进龙游山区。汪子望、吴雄、华岗等人先后走上革命道路,都和张葆灵有着直接关系。他常骑白马,驰驱于溪口山道之中,终使改良造纸传习工场得以顺利创办,为我县土纸生产的改良开创了先河。他在溪口七年,时间并不很长,但现在仍有口碑在民间留传。            


 浙江林坑古村落      
 林坑村位于永嘉县的北部黄南乡,楠溪江的源头,距永嘉县城上塘75公里,距仙居县城50公里,41省道从村口通过,林坑是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山地民居聚居处,约700余年的历史。全村以毛姓为主。共128户,486人,是温州楠溪江保存最完整的山地民居,村古、水美、山秀,有人誉之为湮没深山中的璞玉。

林坑村舍从一个石板桥的两侧向山依次搭建,屋瓦毗邻。浙南地区典型的以竹木作支撑结构的房子,白砖墙青黑色瓦。桥下涓涓细流,卵石裸露,有些浙江山水冬天时的萧瑟味道。老人妇女们没啥事,聊天、晒太阳外,最大的娱乐就是搓麻了。温式麻将一局太快了,动不动就拉稀胡。

村内古民居依山势起伏,错落有致,自然和谐,极具艺术价值,是画家、摄影家、作家从事创作的良好场所,集中体现了浙南山地民居的所有特色,是楠溪江古村落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全村除古民居外,境内有大肚岩、月光洞、三叠岩、双柱峰、三折瀑等丰富生态旅游资源,自然环境相当优美。不但是旅游的好场所,而且是一块十分理想的艺术教育基地。2001年以来,先后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省级农家乐特色村”、“市级农家乐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县级十佳新农村”等荣誉称号。

林坑村黄南乡林坑村地处永嘉县北部、楠溪江上游。东邻张溪乡,南接岩坦镇、潘坑乡,西连溪下乡,北与仙居县接壤。41省道、诸永高速公路贯穿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约80公里,总面积152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总人口9018人,共有村民小组97个,农户2354户,耕地面积3948亩,山场面积23万亩,毛竹面积4.7万亩,林木蓄积量达34.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1%,素有“竹乡”、“林乡”之称,1980年被定为省重点林业基地。

林坑村的黄南是革命老区,素有永嘉北大门之称。这里的居民勤劳朴实热情,过着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这里的环境以“村古、竹秀、水清、瀑多、谷深”见长,有林坑古村等旅游景点,是个旅游、休闲、探险、摄影、考古的好去处。

明洪武年间,十九世祖继原公,喜欢狩猎,因追逐花麋鹿,陷于深山之中,发现此处景色奇丽,水草繁茂,气候宜人。于是在此安家,繁衍生息,至今四十五代,凡七百年。 六朝以来,中国文化史上几颗璀璨夺目的星辰——大文学家大书生王羲之、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等先后来永嘉担任郡守,这些地方长官为师重于为吏,“助人伦,成教化”作为他们施政的最高追求,造就了楠溪江发达的文化及耕读传统。

林坑是楠溪江上游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山民的祖先懂得美化自己的环境,与大自然相协调,充满着很高的文化品味,足见“教化”的渗透力。 如画的林坑古村落,尤如天工造物。苍翠的青山,满目的竹村、松柏与杂树,怀抱着这个小小的村落,像孩子在母亲的怀里一样亲热。山上两股清泉,蜿蜒曲折,在村前汇合,绕着村庄,流向它方。两座高低走向各不同的石拱桥,沟通两岸,无形中成为全村的中心,画龙点睛一样使整个村庄醒目有神。村舍是典型的浙南山区木结构房子,造型玲珑剔透,随山势起伏,无序却自然。

变化中有统一。长年浸润在水气中的黑瓦,显得特别浓黑,更使整个画面增加了一份凝重。经过大自然700多年的洗礼,这里的景观才如此深沉,如此美妙绝伦,也对先哲们“天人合一”高论作了最好的诠释。 林坑村的自然人文景观高度和谐统一,集中代表了浙南山区最典型、最完美、最丰富的山地居民形态。整个村落就是一座文化宝库,一所村落博物馆,是乡土文化保存与发展的舞台,对于研究乡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站在这些古朴的民居面前,尤如置身时光隧道回溯到700年前,感知祖先们繁衍生息的状貌和文化积淀,觅知他们的发展轨迹。虽然这些古老的民居早已退出现代建筑的文化视圈,但就是因为它们“老”,才更能引起现代人对乡土文化的追思。一个尊重本民族文化的民族,才是能够兴旺发达的民族。林坑村不但可以发展成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同时也是一处理想的艺术教育基地和美术、摄影、影视、建筑诸学科的生活课堂。

林坑村泰顺县的林坑村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但它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地位却非常重要。自宋代就消失于中原的木质廊桥,在林坑村却保存良好。加上浙南山之青水之秀人之美,足以吸引自助旅行者前往探访,而那部老电影《廊桥遗梦》的名字也正好为这样的心情狠狠地煽情了一把。

另一:

永嘉县张溪乡林坑村位于仙清线公路沿线,隶属张溪乡,并与张溪乡政府驻地相距仅一公里,是一处难得的未被开发的旅游处女地,该村180多户678人口,追溯其历史,已有300多年,该村古村落依山而建,古屋错落有致,层层叠叠,无序中显自然,变化中见统一,它没有深宅大院和文物遗迹,纯是一群朴素自然、洒脱不拘的农家院舍;每座房屋造型各异,结构独特,有四合院、三合院、横屋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排拥有众多台门和水门的横屋,堪称楠溪江山地居民之典范,全村至今没有一座现代建筑,一座座古屋像一幅幅美丽的图案,镶嵌在绿色的地毯上;林坑古村落,她像一位美丽清纯的姑娘,藏在深山盼人识。         


浙江章安古镇         

章安街道地处台州市椒江北岸,东邻前所街道,南与椒江城区隔江相望,西与临海市涌泉镇相接,北接临海市溪口乡,街道办事处驻地华景村,距区政府驻地5公里。全街道下辖40个行政村,82个自然村,地域面积62.9平方公里,人口7.8万。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椒江大桥横跨南北,省道“83”线穿境而过,75省道复线即将动工兴建,规划中的台缙高速公路东延段的入口处,是椒江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街道。

章安历史悠久,东汉时由回浦改为章安,东汉至唐朝一直是台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朝改为保乐乡,清代设浦章镇,民国时称章安乡,建国后建区属临海县,1984年改设椒江市章安区,1992年并梓林、杨司两乡入章安镇,2001年和黄礁乡合并成为章安街道。而成丰富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以古郡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旅游资源,充分显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浙江泰顺古镇        

泰顺位于浙江最南端,与福建交界,隶属于中国浙江省地级市温州市,为温州下辖六县之一,系“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古廊桥之乡”和“中国茶叶之乡”。全县总面积1761.5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包括2个少数民族乡镇),人口35万。明景泰三年(1452年)建县,县名寓“国泰民安,人心归顺”之意。

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这里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境内群峦起伏,涧谷纵横,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79座,其中白云尖海拔1611米,为浙南第一高峰;大小溪流百余条,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达40万千瓦;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40余种,其中龟湖叶蜡石矿被称为“世界蜡都”。

泰顺拥有号称“生物种源基库”、“绿色生态博物馆”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享有“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盛誉的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境内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桥达30余座,其数量之多、工艺之巧、造型之美以及与周边环境之和谐,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是《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结构的再现。座座廊桥如瑰宝般镶嵌在群山之间,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同时也迎来了泰顺廊桥特色旅游的热潮。

近几年来,泰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确立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大县”战略目标,走生态之路,做特色文章,兴绿色产业,求民富县强。有全省最早的有机茶基地和全省唯一的茶叶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以天然、安全、保健为特征的“雪龙”有机茶、“山友”绿色食品等畅销国内外市场。

40多种竹木工艺品走销欧洲、日本及台湾地区,辉绿岩、叶蜡石等产品出口量大幅度增加,已连续四年外贸出口供贷值超亿元。同时,打响了“廊桥”牌和生态牌,精心培育生态旅游业,编制完成全县生态旅游规划,开辟了氡泉生态保健游、九峰重走红军路、乌岩岭生物探密游和古廊桥古民居文化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共引资近亿元,建成浙南大温泉旅游度假区,游客日益增多。

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东南接苍南县,西北界景宁畲族自治县,南与福建省为邻,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涧谷纵横。山高路远,群峦起伏,群峰叠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平均海拔490余米。

温州第一高峰——白云尖。白云尖海拔1611.1米,是温州第一高峰。尖顶经常处于云雾之中,站上尖顶,云海茫茫,犹似进入天上仙宫,所谓“人在雾之中,云在脚下过”。在赤日蓝天,则是加一番景象,登巅眺望,景宁、文成、苍南、寿宁等的部分地域依稀可见。山脊梁上的道道防火线犹如北国长城、蜿蜒伸展,每当春天,防火线两旁杜鹃花开,鲜花簇拥,胜似天宫花园。秋天顶上是观日出的最佳场所。远看白云尖如“众星拱月”,高耸挺拔。

位于泰顺雅阳会甲溪峡谷底部的承天氡泉,因出水量大、出水温度高、医疗价值高而被誉为“浙南大温泉”。省水文地质大队测定,承天氡泉泉水是在地层下经过38年循环增温而成的地下水,并从5000多米深处的地层冒出,出露地表水温为62至68℃,日出量500多吨。氡泉于200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浴用医疗矿泉水名单。

泰顺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夏季平均25.1℃,冬季平均14.7℃。泰顺多山近海,雷雨频繁,雨量丰沛。所以在选择出行时间时要考虑避开雨期。

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南北亚带分界线上,气候条件适于南北动植物群的繁殖生长,具有开展“优、特、奇、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深厚潜力。日照短、云雾多,发展茶叶、中药材的条件得天独厚。

泰顺县动物区系属于东洋界中印亚界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目前知名的动物有230科1129属1466种,其中兽类24科55属73科,鸟类40科130属206科、爬行类9科31属51种、两栖类8科11属28种、淡水鱼类18科51属66种、昆虫类109科797属957种、蜘蛛类22科54属85种、在各类动物品种中,人工养殖的有16种。

 

珍稀濒危动物多,是浙江的重要保种基地。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云豹、金钱豹、虎、黑麂、金雕、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鼋8种,占全省40%、全国7.41%;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短尾猴等42种,占全省42.86%、全国15.91%;属省级保护的有五步蛇等33种,占全省66%。

百岛飞云湖由百丈湖、莒江湖、洪口湖三大湖及大小不等的岛屿组成。湖周森林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为74.4%。溪流纵横交错,形成众多的飞瀑险滩、清泉碧潭。沿湖从百丈至司前要经过白鹤峡(瞿门峡),峡的两岸层峦叠嶂,峭崖壁立,山光水色,移步换景,有“十里画廊”之称。

在泰顺、福鼎交界金山徐茂雄家存古木偶25身,也是作为“戏神”保存的。徐家虽贫,但长年香火奉祀“戏神”,据说已有400余年。该“戏神”原从泰顺驮地桐子弯村传去,为“杭州府铁板桥头: 田公元师、郑一郑二郑三相公,郑四、王老先生”,据徐茂雄回忆:“最早由王法成师公传毛琬清师公,往下传徐法显→徐应忠→徐法通→徐应灵,再传徐茂雄也已七代。另据木偶艺人自己说和家族家谱记载(因家谱毁于文革无法考实),柳峰高场周德家传木偶戏13代;筱村枫林黄宗衙家传12代,如实均为500—600年。

泰顺“百家宴”史称“做福”,始于宋代,明清时期极为流行。当地将它看作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上苍,保平安”的善事,深受百姓喜爱。2007年,泰顺因“百家宴”被省文化部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仕水碇步

泰顺旅游资源丰富,凤垟云海、胡氏大院、仕水碇步、承天氡泉等等,皆为自助旅游上佳之选。

仕水碇步

仕水碇步

会甲溪峡谷

会甲溪峡谷

胡氏大院

泰顺有许多特产,如:茶叶,婆饼,烟熏腊兔、鳟鱼、鹧鸪等。泰顺产茶环境得天独厚,茶园多依山傍林而建,其土壤、水、大气洁净无污染。茶树长期受云雾笼罩,漫射光照时间长,山区昼夜温差大,芽叶生长时间充裕,持嫩性好,内含物积累丰富,所产茶叶香气高爽,滋味鲜醇,风格独特,自然品质优异,古以“黄汤”、“白毫银针”著名,现以“三杯香”、“雪龙”享誉。“天坛”牌特级珍眉获得世界第25届食品博览会金奖,“三杯香”、“承天雪龙”等名优茶,深受茶叶专家和广大消费者好评,屡获国际国内名茶评比大奖。产品销往全国20余个省市和出口德、美、日等国家,主销区在杭州、苏州、上海、北京、温州等大中城市。

百丈湖           


 浙江大济古村落     
 大济乡,位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南部。东临东坑镇,南靠景南乡、雁溪乡,西连标溪乡、梧桐乡,北接澄照乡。1949年5月,县人民政府曾迁驻45天。海拔1010米,距县城18.5公里面积56.6平方公里。

大济乡,清属六都,民国20年(1931)设乡,属第五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乡名沿用。乡人民政府驻西岸底村,以大济片村而名。辖西一、西二、琴山、彭村、潘宅、茶林、小佐、洋心8个村民委员会,19个自然村,人口906户,3157人,其中畲族31人。

地势高峻,千米以上山峰52座,无论从东南西北上大济,都要爬10华里的高山大岭。大济村片,群山环绕,丘峦多姿,烟雾弥漫,十里平川,乃一天然盘地,称“九仔十三羊”(羊系洋谐音),亦谓“云中桃源”。诸水东注北溪,西南入小溪。

年平均温度13℃ ,无霜期210天,年降雨量2008毫米。属县西南低中山林、粮、食用菌、畜、药等综合农业区。耕地面积3282亩,由于山高、水冷、土深,宜种单季稻,米质特好,遇干旱年景,稻谷产量越好,故有“晒死何庄,大济盖仓”之说,盛产茶叶,质佳味醇,十分畅销。

手工陶器始于明代天启年间,迄今已500余年,俗称“大济罐”,行销闽浙边境10县山区。

           



浙江章安古镇        

章安街道地处台州市椒江北岸,东邻前所街道,南与椒江城区隔江相望,西与临海市涌泉镇相接,北接临海市溪口乡,街道办事处驻地华景村,距区政府驻地5公里。全街道下辖40个行政村,82个自然村,地域面积62.9平方公里,人口7.8万。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椒江大桥横跨南北,省道“83”线穿境而过,75省道复线即将动工兴建,规划中的台缙高速公路东延段的入口处,是椒江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街道。

章安历史悠久,东汉时由回浦改为章安,东汉至唐朝一直是台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朝改为保乐乡,清代设浦章镇,民国时称章安乡,建国后建区属临海县,1984年改设椒江市章安区,1992年并梓林、杨司两乡入章安镇,2001年和黄礁乡合并成为章安街道。而成丰富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以古郡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旅游资源,充分显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浙江龙门古镇     
          龙门古镇,是个距杭州仅五十余公里的小镇,据传是三国孙权的故里。村内以独特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是现今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山乡古镇。

        村后有龙门山,海拔1067米,峰峦重叠,气象万千,为富阳群山之冠。东汉名士严子陵曾游龙门,观山势异常,赞叹:“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古镇也因此得名。龙门90%以上的村民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家族的后裔,千百年来,经各房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从一个大家庭的聚居地,形成今日的古镇。古镇建筑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共建有孙氏厅堂40多座,砖砌牌楼3座和1座古塔1座寺庙。镇内屋舍房廊相连,长街曲巷连贯相通,镇外的人进入镇里,如入迷宫。

       富春江南岸,是“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旅游线上的国家一级景点,有320国 道与之相连,交通便捷。 东汉名士严子陵游览龙门山时称赞“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龙门古镇因此得名。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的后裔聚居于此,已逾千年。全镇现有7000多人,90%以上姓孙。

        到龙门古镇旅游,可感受到江南特有的民俗风情,领略孙权家族千年来所形成的浓厚的孙氏文化,饱览秀美的龙门山自然风光,重温严子陵游览时的诗情画意。这里有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且极为罕见的明清古建筑群。走进古镇,看不到皖南徽商豪宅的金碧辉煌,也体会不到在拱桥下泛舟的水乡幽情。到处是卵石铺成的小路,还有以卵石作墙垣的民宅民居,暴露原木本色的宽阔的厅堂,处处散发着山村的粗犷与清新。这里的古建筑类型是非常齐全的,不仅有民宅,还有明代的砖砌牌楼,有塔、寺,有祠堂和数十座厅堂……这些功能各异的建筑物在历经沧桑和战乱。

        龙门山崛起于东南,剡溪与龙门溪交汇于镇北。“此处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东汉严子陵畅游龙门山时赞叹不已,古镇也因此得名。一路沿龙门溪而上,只见山道逶迤,山岩森列,两侧奇峰异石凸出,形似钟鼓。谷中溪水萦绕,林木苍翠,漫步期间,身心随之轻盈起来。走着,走着,渐有忽轻忽重的水声入耳,寻声而去,但见断壁陡峭,飞瀑直泻,落差百米,宛如白练当空,跌入龙潭,珠雾迷蒙,如入绝佳仙境。郁达夫在《龙门山题壁》诗中赞曰:天外银河一道斜,四山飞瀑尽鸣蛙。明朝我欲扶桑去,可许砚边泛钓搓。

        “龙门”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意蕴深厚的文化概念。龙门90%以上的村民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家族的后裔,据家谱记载,从三国时孙权到民国28年(1939年),孙氏已繁衍到65世。千百年来,经各房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从一个大家庭的聚居地,形成今日的古镇。古镇建筑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共建有孙氏厅堂40多座,砖砌牌楼3座和1座古塔1座寺庙。镇内屋舍房廊相连,长街曲巷连贯相通,镇外的人进入镇里,如入迷宫。之后,至今保存完好,伴随着古樟,小桥,溪流与古街,构成了古镇独特的风景。

        世外桃源。有了龙门山水的庇护,孙氏家族终发展成今天两千多户,七千多人的江南一大望族,现拥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为江南最大的古村落。景点提示:跃龙桥、孝友堂、思源堂、游客中心、龙门驿。

        老街乡情:

        繁嚣、热闹是老街的主题。这条长近三里,宽三米许的街市历来繁华,尤其是明嘉靖至清康乾盛世间,龙门孙氏“半列儒林,咸饶富有”,更使老街成为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之地。其间店铺大多为前店后坊、前店后居,商业活动的忙碍与劳作之余的闲适相得益彰,凸现山乡古镇明清街市的独特韵味。龙门历来以农耕为本,作为唯一的商品交换场所,老街给静谧、内敛的古镇增添了别样的风采。景点提示:旧厅、承恩堂(工部)、关帝庙、石扶梯。

        溪畔人家:

        穿村而过的龙门溪濡养着千年古镇。村民傍溪而筑,滨溪而居,民风质朴淳厚,邻里和睦可亲,世袭耕读传家遗风。古色民居沿溪堤次第胪列,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区别于其他古镇,这里溪道两岸自古没有店铺,谢绝了市 侩习气和商业的烦杂。生活在此处,清淡、安逸而单纯,与嘈杂涣离,与纷乱无缘。彳亍其间,体悟山乡古镇的特有韵味,淳朴和亲情构建的和谐氛围让人流连。景点提示:庆锡桥、孙晓梅故居、万安桥、耕读世家、粉署留香牌楼。

        百步遗踪:

        以脚步来丈量厅堂的长度,百步;用时间来丈量厅堂的长度,百年。百年的历史让厅堂中的脚步,走得蹒跚。百步厅长廊独特的建筑构造依在,恢弘大气的建筑面貌依存。但沧海桑田,历史展示了它无情的一面,咸正堂的断垣残瓦,述说着古镇呵护的不易,文化遗存在现实破坏和自然侵蚀中,显得很脆弱。这给了世人一个严峻而急迫的课题,如何让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更为久长的留存?留住历史,就是留住我们自己的根。景点提示:百步厅、咸正堂、百花厅、子孙厅。

        乡野田园:

        青山环抱,溪流浅唱,村中酒香浓郁、风情宜人,村外稻花飘香、鸟语传情。区别于水乡风光,不同于园林景致,龙门自有一番别样的乡野风情,农人、农具、农田,谱写出一首浑厚、悠扬的田园牧歌。辛勤的耕耘、劳作,换来的是五谷丰登、丰衣足食,使生活无虞。院落内是精致、恬静的厅堂,院落外是宽阔、粗犷的乡野,田园生活和乡野情趣两相交映,互为补益,龙门人因此细腻而不矫情,豪放而不蛮直。景点提示:百狮厅、龙头石。

        山色水声:

        龙门之美浓缩在青山绿水间。古镇背靠龙门山,山势巍峨雄浑,树木葱郁茂盛。发源于龙门山瀑布的龙门溪,穿村而过,淙淙汩汩,汇入剡溪,潺流廿里进富春江。慈祥、苍老的太婆桥与那百年古樟见证了沧桑历程,千百年不变的是一个旋律,潺沄声伴奏着灵动的田园生活,“小桥、流水、人家”绘就的是一幅“天人合一”的和谐画卷。受龙门山嘉树庇荫,得龙门溪丽水滋养,观雄山之佳色,闻秀溪之清音,龙门尽染灵气。景点提示:太婆桥、古樟、百花广场、龙门溪。

        义门流芳:

        义门牌楼上漫漶的图案,斑驳的雕饰,演绎出一个鲜活的“义”字,死板的封建族训得以贴近生活的展示,生发出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明朝嘉靖二十三年,龙门的那场大天灾中,义士孙潮倾其家产,救济灾民,他感人肺腑的义举,让朝廷、官府感佩。义门不光是一座有形的建筑,更是一座无形的丰碑,它使“乐善好施”、“积善行乐”成为镌刻在龙门人心底的操守,使“积善人家庆有余”成为孙氏家族千百年矢志不渝信奉的持家之道。景点提示:义门牌楼、积善堂、世德堂、厚祉堂。

        砚池夜月:

        一泓清水,轻风拂动,泛起层层涟漪,水草、鸟禽点缀其间,更富灵性。月上枝头,倒映出的依然是那轮千年前的明月,空灵、清幽。宛若一方大砚台的池水,昭示着读书乃是家族的最大希冀所在,没有比高中状元,考取功名更能光耀门楣的了。借自然之物寓示家族信条,这是何等的刻骨铭心。掬起一捧清泉,映出的是一代代读书人,背负着家庭、个人的前程,寒窗沥血,宵夜旰食。看,砚池边,明月下,青衿书生还在踱步。景点提示:明哲堂、山乐堂、砚池。

        孙氏大宗:

        孙氏一门自古多豪杰,吴大帝孙权驰骋疆场、平定江南、经略台湾,成就一代霸业。上溯春秋时,写就《孙子兵法》的兵圣孙武,至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都与龙门孙氏有着割不断的血脉亲情。厚重的家族史,凝聚成龙门浓厚的宗族文化氛围,铿锵的祭文声中跪拜的是每一个晚辈,屹立的是诸如“十八评事”孙祁,工部主事孙坤,长葛县令孙濡、“七县首富”孙潮,“山西第一廉吏”孙衔,巾帼英烈孙晓梅……这般动天地,泣鬼神的铮铮志士,他们构成是龙门有血有肉的历史。景点提示:孙氏宗祠、明前园戏台及广场。

        深巷幽居:

        深长的弄巷,幽静的庭院,构成了龙门的基本单元。数百幢明清古建筑密匝匝地树立于古镇,由一条条鹅卵石铺就的巷道串联着,宛若迷宫。这或许就是孙氏家族有意而为的深不可测的意境,也把防御意识融到了寻常的生活中。一个宏大的防御设施,孙氏骨子中留存着东吴尚武的基因。而在深巷的那端,幽居之所,却是别有洞天,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在五彩缤纷地上演,柴米油盐,酸甜苦辣,让生活有滋有味。景点提示:庆锡堂、春及堂、余荫堂。

        主要活动:

        祭祖:每年祭祖大典,分春秋两祭。春祭农历二月初二,由龙门孙氏大房、四房筹备;秋祭农历十月十九,由龙门孙氏五房、七房筹备。二、三、六房基本迁居外地,不须筹备,但届时必须由房长率领房中头面人物来参加祭祖大典。祭祖大典在孙氏宗祠举行。祭祖三日,全族停工,穿戴整齐,如度节日。桌前特制供架上放着全猪全羊,白肉上系着彩条红绸。一对手臂粗的巨型蜡烛红光四射,显示一派庄严景象。

        元宵灯节:龙门古镇“闹元宵”有着自己不同的特色,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到正月十八落灯,在古镇的祠堂和所有的厅堂里都挂上有传统特色的各种花灯和红纱灯。每座厅堂上方的正中挂着各房、各支祖宗的画像,又称承支阿太。前面供桌上放满各种果品糕点,族人都要向祖宗上香祭祖。保佑来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一年更比一年好。此外,还有不同色彩的传统戏灯。元宵佳节历时五天热闹非常,戏灯、花灯、锣鼓、鞭炮、铳声等等不绝于耳目,把龙门古镇人民卷入在一片欢乐声中。

        各种戏灯:

       (一)龙灯。龙门的龙灯有桥龙、兜水龙、柴箍龙等。最有特色的是桥龙,底部有木板串成,木板上面做龙身,每节长约1.5米左右,总长为50-100节,整条龙身用竹编和各种颜色的彩纸和绸布做成。龙头龙尾制得特别精致,里面装有蜡烛灯具,夜间观看光彩迷人。

       (二)竹马。也是龙门传统的表演形式。马分头尾两部分。用竹制成,外面糊上彩纸。跳竹马时将马头马尾放置在人的前后,人在中间如骑在马上一般。龙门的竹马和别地不同之处在于,它由传统战马沿袭而来,跳时呈作战阵势,一般有八匹马组成一支队伍,令旗带路,逐对的上阵和下阵。正月十五夜里表演时增加两匹大红马,称“扫马”,跳演节目都为三国故事。

       (三)舞狮。狮头用竹、狮身用绸缎布料制成,狮有大小之分。大狮由两人联袂跳,小狮一人一只,一人持绣球引路。跳狮子者多为年轻人,它技术要求高,十分耗费体力,变化多端地表现了狮子的情态,更增添了古镇闹元宵的活泼气氛。

       (四)魁星。即文曲星,又称文魁,是一个用竹和绸缎精制的神像。他手持毛笔作点状元状,祝愿读书人奋发努力,得中状元。跳魁星着要跑遍每座厅堂、店铺、民居,给人送去祝福。因其变化甚多,无比活跃,需要有丰富经验的人去跳,其表演往往令围观者开怀大笑。

        2007年12月9日,全国首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外国留学生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在杭州龙门古镇举行。              

浙江三门源古村落               三门源是一个古老的小山村,坐落在石佛乡,群山拱卫于村子的东、西、北三面,一条山溪自北而南穿村而过,山清水秀,风光明媚。村子折格局和建筑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清代江财民居牲,以村东的叶氏民居建筑群尢为精致,是浙江省晚清时期建筑精品之代表,清朝道光年二十六年(1846)村人叶鹤天中恩贡后兴建,坐东朝西,依山而建。原有主体建筑五幢,现存三座,门额题字分别为“芝兰入座、”“荆花永茂”、“环堵生春”,伴有庭院、花园、池塘等,占地4500平方米。

        叶氏建筑群布局严谨,造型精致,气势宏大,组合巧妙,保持了清代中晚期江南民居典型风格。厅内的楹柱、栋梁粗壮,梁架结构独特。藻井、梁柱、走马楼及窗棂等无不精雕细刻描金 彩。因采用天井调节信宅排水排气、改善室内采光,虽然墙高楼深,但空气流通畅,舒适明亮。其中“芝兰入座”最为精巧,布局为三进两面三刀明堂,是民居中的杰作。

        艺术砖雕是叶氏建筑群的精华。三座正门全以砖雕镶嵌,有楼台亭阁,山水动物,花鸟图案。其中23方长56厘米、宽26厘米的戏曲砖雕,每块各镌一出微戏,浮雕镂空,工艺精湛,造型生动,是罕见的衡世之珍,也是珍贵的戏曲资

        村边有饭甑山,海拔660余米,一峰烛立,气势峻伟。据地质部门考证,是火山,山顶贺锥形火山口形似一个硕大无比的饭甑,云烟飘渺,宛如袅袅而起的炊烟。 顺着山路北行2公里,有瀑布从天而降,这就是白佛岩瀑布。

        白佛岩海拔700米,山势陡峭,《读史方舆纪要》称要“势甚险峻,人迹罕至”。瀑布宽3米,落差约70米,从危崖壁立的白佛岩飞泻而下,形若垂练,溅如跳珠,散似银雾。远观凝而不动,无声无息;近看,飞流湍急,响声轰鸣。唐朝道士叶法善曾在此修炼,岩壁数处佛龛隐约可辨。瀑布附近还有罗汉山、将军岭、仙人峰、点易洞等景。在东北角有石船山,石船、石人形象逼真,维肖维妙。


三门源叶氏民居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清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位于石佛乡三门源村。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建筑傍山建造,坐东朝西。原有建筑五座,现存“芝兰入室”、“荆花永茂”、“环堵生春”三座主体建筑及庭院、花园、池塘等,占地面积达4500平方米。“芝兰入座”为三进二明堂,其他两组规模略小,但用材均十分考究。外部砖雕融地方特色与周边地区砖雕艺术于一体,题材有渔樵耕读、神仙花鸟、走兽等。门额23块砖雕描绘23出戏曲故事,是研究戏曲史的的珍贵实物资料。          

 


浙江诸葛古镇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诸葛村位于兰溪、建德、龙游三市(县)交界处,是三国时期(220-280年)蜀汉名相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坐落在兰溪市高隆之西。距市区18公里,村中现居有诸葛亮后裔近4000人,为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近几年以其“原汁原味“的神秘文化与文物古迹,引来了无数海内外游客,成为浙江旅游的热点。

诸葛村村落布局十分奇巧罕见,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伟壮观,结构精巧别致,空中轮廓优美,是南宋末年诸葛亮二十世孙诸葛大狮公迁居此地后,为纪念先祖诸葛亮而按九宫八卦阵图式精心设计构建的。位于诸葛村九宫八卦图中心的钟池,一半水塘一半陆地,两面各设一口水井,形成极具象征意义的鱼形太极图。钟池周围构筑的八条弄堂向四周辐射,使村中的所有民居自然归入坎、震、巽、离、坤、兑、乾八个部位。更为神秘的是村外八座小山环抱诸葛村,构成天然的外八卦阵形。当游客步入村中纵横交错的古巷时,大有似连非连、半通不通、曲折玄妙之感。置身其中,更加感悟到杜甫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内涵。

诸葛村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称为“传统民居古建筑的富金矿”。现存有209座明清民宅建筑,“青砖小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小闺房”,结构之精、布局之奇,令人叹为观止。建筑类型上的楼上厅和前厅后堂楼,在全国范围内都属少见。明清时期有18座厅、18座堂、18口井及8条主巷。目前保存完好的11座堂有:大公堂、丞相祠堂、崇信堂、崇礼堂、雍睦堂、大经堂、崇行堂、春晖堂、文与堂、燕贻堂和敦复堂。

该村处于8座连成弧形的小山包围之中,地势隐蔽。始建者全面规划、精心布局,以一个池塘为中心,村道呈放射状,四周拱卫着大公堂、怀德堂、崇信堂、丞相祠堂等楼宇建筑,组成了一个宏伟机巧的“九宫八卦”图形的迷宫式建筑群,正好与文献上记载的“八阵图”相吻合,有很强的防卫功能与观赏价值。

据传盗贼进村会因巷道交错复杂、难觅出路而被获。抗战时期,日军从岗下大道经过,由于四面环山,茂林修竹,未能发现这一繁华村落,从而免受劫掠之灾。

诸葛村地处兰溪市西大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又是诸葛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近年来,中共兰溪市委、市人民政府赋予诸葛镇经济开发优惠政策。诸葛村正以开拓创新的姿态,配合镇人民政府提出的以商兴镇、筑巢引鸟、开发工业小区等发展战略,迈开了更大更快的步伐。

         


 浙江新叶村古村落        宋宁宗嘉定年间,新叶村始祖叶坤随南迁的宋皇室从中原来到浙江,并入赘 湖岑(今浙江建德寿昌境内)夏家,后夏姓人因不堪土地贫瘠迁走。留下来的叶氏后裔在历经宋、元、明、清及民国600余年的漫长岁月,竟成繁衍二十九代、人口3000余人的庞大氏族聚落。在远离尘嚣的山坳里,在那片并不富饶的土地上,顽强地维系着血脉的传承和传统的接力。 
 叶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叶氏第三世祖叶克诚(号东谷居士、季六公,公元1250年—1323年),以天人合一、和谐有序的哲学思想,按照五行九宫,根据玉华山山脉的走向,为村落进行选址规划,面朝道峰山。又在道峰山后(今新叶村儒源自然村)兴建“重乐书院”,延请南宋著名理学家金仁山、许谦、柳贯、章燮等在此讲学。仁山先生当时曾预言:叶氏以后将会“千年无难、千丁出入”。果真,近千年来新叶村没有大的灾难,今天的新叶村更是人丁兴旺,叶氏人口超过三千。虽然金氏的预言并不科学,但这种传说,无疑给叶氏宗族一种信心,让他们的后人,保持着强大的疑聚力,一代代辛勤的劳作,一辈辈艰苦的坚持。没有像其他原来居住在此地的他姓人那样弃地而他去。
经过长期的开垦、改造、兴修水利,新叶村原来贫瘠的紫沙泥成了活土,农业经济有了很大的进步。人口有了增加,村落必须扩大。到了明代中期,叶氏第十一世叶一清(号白崖山人,1517年—1583年),因他从小就在外求学,曾就读于明代文学家王阳明的门下,精通堪舆学。他继叶天祥掌管“九思公”后,又对新叶村进行细仔的规划。在这时期,村落的面貌、住宅型制和风格发生了变化。加建“封火墙”成了当时建筑的必要。如今的新叶村仍然保留着当时的格局。
新叶村的选址很好,奉村正西的玉华山为祖山,村正北的道峰山为朝山。村落与祖山、朝山正好成为一个直角三角形。村落的整体朝向为北方,与通常房屋“座北朝南”的朝向正好相反。宋人撰《地理新书》里说:“三阳照处吉”。所谓“三阳”,就是“旦为朝阳,午为正阳,暮为夕阳,故曰三阳”。新叶村及村落的祖山、朝山,从晨至暮,终日都沐浴在“三阳”的照耀下,呈现出一派灿烂,给人一种庄严、宏伟而光辉的形象。难怪会被古人赞为“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好风水。
新叶村的先人崇尚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按照五行九宫的理念,对新叶村民居建筑进行规划,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举措。五行九宫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很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河图并列的还有一个神秘的图式那就是九宫图,它来之“洛书”。洛书数字可排列为一个方阵,和五行结合起来,形成五行九宫。
玉华山是叶氏的靠山(玄武)。以南塘为中心“八卦”,选择朝山“五行:金、木、水、火、土”——村前的视野是三重山峦,有两重案山、道峰山。村前开挖了两条人工水系(为朱雀)。左有龙池(为青龙),右白虎是进村的路。左祖右社——左边是祖坟(坤位)为母位、右社是西山岗总祠堂(门朝三子拜母的孝道山)。
村落的水源来自西北,而水又蓄在村的东南。村口的出水选择了曲水三回头的布局,并建造了三个水口,分别是:村口、童母桥、百合桥。都说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新叶村的水是向西流的。村口的左边是狮子山,右边为象山,狮象把水口。真是“负山带海,龙盘虎踞”,这一风水理论的设计是仿照了北京皇城的风水格局。
新叶村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村口、村庄、天门。而村子的两条中轴线分别是:塔、有序堂、玉泉寺、天门,祠堂、有序堂、道峰山。
村口的抟云塔,始建于明隆庆(公元1567年2月3日),塔名取庄子“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据《玉华叶氏宗谱》记载,造塔因巽方不足而补之,原来新叶村的村口位于村子的东南面,地势欠缺, 不利科甲。八卦称东南为“巽位”。根据造塔术要建一建筑物高于周边的小山,所以就建塔补之,使塔和玉华山、道峰山形成了三足鼎立。又因村前有五座小山,就有“五船下江”之说,造塔能够起固定作用。抟云塔是新叶村培植文运、实现耕读文化梦想的文峰塔。
天门——村西北有玉华山、道峰山两座大山,两山间形成一个很对称的半月型弧线,在风水学上称之为“天门”,是新叶村的入水口。按照“信佛顺天”的天条,又在天门底下建有多个寺庙,如今保存十分完整的南宋古刹“玉泉寺”,供奉的是关公,把守着天门,保佑着一方的平安。寺前溪水潺潺,长流不息。天门至村落间又有五座小山岗围绕着玉华山,山岗的形状像展翅欲飞的凤凰,故被称之为(五凤朝华)。
村里负责编撰、修订族谱的叶昭标老人是始祖叶坤的第25世孙,属“崇义派”,据老人介绍,现在的新叶村共有3900多人,从始祖叶坤至今,已传至第29辈,村子里辈分最高的是第21辈的叶新棠老人。

俯瞰村子:根据资料上看,俯瞰村子最佳的地方应该在鼓楼冈,在冈上建有鼓楼,现在应该快建成了,但我们那时没有找到那里。我们是在新叶村卫生所俯瞰全村的,也就是医生的家,顶楼平台是俯瞰村子的好地方。

【交通线路见文后】

 

 古村新叶的一大特点是村里厅堂多,在浙西地区是罕见的。新叶村是一个宗族化的古村,800年来形成了以祠堂为中心的居住格局。据资料考证,新叶村曾有大小祠堂13座,现存保护良好的有有序堂、西山祠堂(万萃堂)、崇仁堂、旋庆堂、永锡堂、荣寿堂、存心堂(双美堂是私宅)。各厅堂都有新叶的特点,各有其历史故事。

有序堂是玉华叶氏的总祠,位于村子的北端,它也是新叶村的结构中心。玉华叶氏第八代时,开始分房派建造分祠。这些宗祠就分布在有序堂的左右和后方。西山祠堂(万萃堂)是新叶村最早的祠堂,也是玉华叶氏的祖庙,建于元代,曾经为新叶小学的一部分,现为“新叶古民居管委会”。

 

万萃堂(西山祠堂)为玉华叶氏祖庙,初建于元代,由三世祖叶克诚主持兴建,后经多次修缮致今日规模。曾经是小学,现在村里的重要活动会议都在此召开。

 

 

抟云塔,始建于明隆庆(公元1567年2月3日),塔身上下无任何雕饰,造型秀丽、端庄。这是一座风水塔,更重要的是,新叶村人又称之为文风塔,以乞求文运。文风塔建成之后300多年,清朝同治年间又在它脚边造了一座文昌阁。文昌阁是文风塔的配套建筑,同样为了乞求文运。后来在北侧,紧贴着文昌阁建成一座土地祠。土地祠祈求丰年,文风塔和文昌阁企乞求文运,三者在一起,完整地反映了农业时代叶氏家族耕读传家的理想和追求。

 

 

 

 

 南塘是新叶村的中心,有序堂就在这里。

有序堂:在南塘的西北角,进有序堂前先进“道峰会秀”门,村民们大都会在门口聊天,从“道峰会秀”看出去正好是道峰山,形如笔架。进入“道峰会秀”门是一个狭窄的巷子,有序堂的门开在左侧,这是有讲究的,风水上讲,道峰山,主尖下有两个小肩,形如“火”,需要回避,水克火,有序堂前挖有南塘,木结构的民居及厅堂最怕的就是走火,蓄塘水以救火一说,不能不肯定也是一种建村初始的精心考虑。有序堂是新叶的总祠,村子就是在这个祠堂的基础上层层建起来的,祠堂有三进,还有个戏台,是村子聚会的中心。

 
 

 

有序堂内的木雕牛腿。

在“耕可富家,读可荣身”的传统思想至今仍能在新叶村里找到历史的烙印。“有序堂”的戏台上有四幅颇值得玩味的楹联:“曲是曲也,曲尽人情,愈曲愈明;戏是戏也,戏推物理,越戏越真。”,“文中有戏,戏中有文,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音里藏调,调里藏音,懂音者听调,不懂调者听音。”浅近易懂,似调侃却又深含处世哲理。 

 

网上下载

 

 

 

 

 

  双美堂:拥有后花园式富家的精美民房,以前地主家园,私己堂、木制活动圆桌、主人搁空木地板房、二主人搁空木地板房、闺房、牙雕木床、精致雕梁画栋、雕花牛腿、伙房、长工房、大门前石板砌就的养鱼池、夹壁逃生洞、后花院。现在双美堂是新叶的老年活动中心,里面还设有一个图书馆,有空的话和当地的老人家聊聊天,会知道很多新叶的故事,对你的新叶之旅绝对有帮助。
 

 

 

 崇仁堂:“东谷遗芳”是第三世祖叶克诚的家祠,新叶村最高大、最宽敞、最华丽的祠堂,它的规模不但超过了祖庙,也超过了总祠。一般的祠堂只有两进或三进,而崇仁堂则有四进,总进深26米,纵深空间的神秘感非常强烈,这在中国的建筑中很少见,足见崇仁堂在玉华叶氏家族中的地位和重要。

 

 

 进士第:新叶村的科举史并不辉煌,仅仅是在清康熙三十年(1691)叶元锡得中辛未科进士,之后便再无建树。尽管如此,叶氏族人还是津津乐道于科举和仕途。为鼓励族中子弟获取功名,整个叶氏宗族不遗余力在物质、经济上、家族地位上给予倾斜。甚至在村里纵横交错的窄巷中,专辟几条平整的青石板路,且每条路都通往学校,为的就是让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用心之良苦,天可怜见!

 

 

 其余照片见相册。

 

交通:这里只谈公共交通,自驾游很容易--查地图,杭州上G320再转G330就到。

新叶村位于浙江建德市大慈岩镇(又名檀村镇)的山坳内,有二条线路进入,1.从建德市或千岛湖。 2.从金华兰溪进入。从经济和时间来考虑,兰溪进入最合适。

1.建德市(或千岛湖)进入:从上海坐火车(经济,快捷)到杭州火车城站,然后转公交去汽车西站或九堡(客运中心)汽车站,车程基本在1小时左右,坐长途汽车到建德(或新安江),车程又在2.5-3小时,白天班次较多,再换乘去新叶村的中巴,基本在20-30分钟内/班。或杭州直接坐到新叶村,但是据说每天只有二班。从新叶村开出去新安江的班车,最晚是下午4:30。因此,此线路最大的问题是要遭遇2次断车可能,当回归时间偏晚,新叶村出不来,或建德(新安江)回不了杭州。上海-杭州火车票,动车54元(1.5小时),硬座29元(3小时)。杭州-新叶长途车约44元(共2班,车程估计3小时)。杭州-新安江(或建德)约40元(2小时)。新安江(建德)--新叶村1小时车程,车费不详估计10元。可见,仅车程就要6小时,费用最便宜80元。

 

2.火车兰溪进入:最简单上海到兰溪火车,每天一班,8:59开,13:50到,软座87元,车程不到5小时,不是最经济的方式。再往里走看金华方式。

 

3.火车金华进入:上海-金华火车每天20-30班全天时间都有,自己选择性强,动车111元,硬座52元。我坐K8371次,晨6:04开,11点到金华西站(准点10:15),步行150米就是金华汽车西站,去兰溪每天4班车,7.5元,11:10,13:10有车,其他不详,不方便,据说的士拼车每人15,当天中秋是25元,没去。直接坐公交330、5、11路,2元,30分钟去汽车南站(客运中心),南站去兰溪车10-20分钟/班,11元空调大巴,车程50分钟,注意到达地点有2种兰溪火车站和兰溪汽车西站(客运中心)。12点金华开车,12:50到达兰溪火车站,必须坐1路去兰溪汽车西站(客运中心),约10分钟车程,这里去诸葛村车很多,随时开,大巴4元21公里约30分钟,兰溪直接到新叶村车,每天4班(只有一辆车),8元31公里约50分钟,新叶村开车早上6:10,最晚15:15。我到达新叶村下午2点15,共花时间8小时(包含等车时间),但是还是比兰溪火车提早2个多小时到村,费用74元。

兰溪汽车客运西站从早上6:00至18:20,都有车到金华,10分钟一班,11元50分钟。

新叶村包车到诸葛村,30元11公里,或利用其他方式到达檀村(有空可以步行新叶到檀村,沿途有多个村庄和开阔的田园风光,不能算很好,但能说不错,估计步行时间1小时),檀村有较多去新安江、兰溪、诸葛村的车。

 

住宿:这次住的地方比较满意,老板人不错,可以吃饭,卫生条件能接受(我的标准是很好了),每人:空调房带卫生40元,无空调公用卫生30元。位置在村外圈,汽车站附近:

明香园休闲山庄,新叶古民居97号,叶友标先生,13064776010,18717757084,0571-64535678

 

 

           


浙江郭洞古镇     

 

        郭洞古镇位于距浙江武义县城10公里的群山幽岭之间,因山环如郭、幽邃如洞而得名。约5平方公里的景区内,层峦叠蟑,竹木苍翠,静雅宜人。“郭外风光凌北斗,洞中锦秀映南山”,这是古人对郭洞风景区的贴切描绘。

        郭洞村外鳌鱼山顶的鳌峰塔,高14.5米,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集山川之秀,汇诡奇之景的郭洞水口,80多棵明代万历年间栽种的古树,密布于古城墙内外,古韵森然。

       城墙东首的回龙桥,初建于元朝,重建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石桥上有亭,是最吸引人的休闲观光点。桥东龙山之麓有建于明末的海麟院,塑有关公像和壁画。龙山奇峰插云,百亩古森林中云蒸雾游,蝉噪鸟鸣,煞是神奇。村南宝泉岩,为武义著名的“武阳十景”之一,登上狮子头山顶眺望千峰奇景时,两腋风生,飘飘然有云游仙境之感。宝泉岩上的宝泉寺,初建于明代,它不仅是方圆数十里佛教信徒进香诵经之宝刹,还曾是当年武义南营红军的营地。宝泉岩巅的宝泉,卧虎山麓的漳泉,旱不涸涝不溢,冬温夏凉,自古名人多有咏诵。何氏宗祠,是郭洞20多幢明清古建筑中的代表,建筑恢宏,气魄不凡。祠内的古戏台典雅古朴,匾额满梁显示着这里的人杰地灵,后院与祠同庚的罗汉松,冠大形美,为省内难得的古树珍品。

        郭洞景区融山水、古树林、古桥亭、古寺院、古城墙等景观于一体,吸引了几家电影制片厂来此拍摄外景。郭洞景区与武义温泉旅游度假区相毗邻,度假区的开发也带动了郭洞景区的建设,富有腕力的郭洞景区将以更完美的景观和服务环境迎接四方宾客。

        古村落奇观郭洞先祖可溯宋朝宰相何执中。元代至元三年(1337年),后裔仿珍藏北京白云观的学仙修道宝图《内经图》营造村庄。砌城墙形成水口,建回龙桥聚气藏风,植村周树木善化环境,规划民居、通道并巧设七星井,形成"山环如郭,幽邃如洞"的绝佳人居环境,故名郭洞。被誉为"江南第一风水村"。

        始森林奇观村东龙山原始森林,山呈三角形,被誉为"绿色金字塔。满山六七百年树龄的参天大树,蕴藏着原始奥秘,展示着古老神奇。古树品种多,有南方红豆杉等国家一级珍稀树种。林中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难得的天然氧吧、森林浴场。

        家族文化奇观郭洞村历代尊师重教,人才辈出,仅明清两代就出过秀才、贡生、举人146名。何氏家族文化深厚,宏伟古朴、保存完整的何氏宗祠,是郭洞家族文化的缩影,丰富的古文化遗存令人赞叹。村民身健寿高,是著名长寿村,平均寿命高达85岁以上。探寻秦余古风,体验山村生活,分享天人合一的秀美环境!

        风

        被誉为江南第一风水村的郭洞,有着丰厚的家族文化,生态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内涵,《风水郭洞》以散文手法对它作了全面、深入、完整的叙述,上海著名乡土摄影家田源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使此书图文并茂,有很强的知识性,可读性。

        此书是写郭洞的第一本书,到武义的游客,可在县城各书店和郭洞景区购得,武义县图书馆可借阅。网友欲购,可在武义旅游网上留言联系。

         全国各地读者手持一本《风水郭洞》,到武义的郭洞、俞源、寿仙谷、刘秀垄、石鹅景区游览,可各买一张七点五折门票。花28元买一本书,若游遍上述景区可省下32.5元,还赚4.5元呢!《风水郭洞》作者为朱连法,上海人民出版社同时出版发行了他的另一本文著《留住芳华》。此书所写的是清末以来我国第一座以古建筑营造的私家园林及造园主一家的故事。

        何

        建于明万历六十七年(1609),总面积1200平方米,规模宏大,气象庄严。值得一提的是与农耕生活有关的一批珍惜用品,有些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反映出农村生活的一面。

        水口

        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溪水汇聚之处,其实是拒外敌于村口的关卡。郭洞水口尤具特色。回龙桥东为400米高的陡峭龙山,山上是云照雾笼的百亩原始森林,一直和荆棘丛生,危岩密布的西山相连。桥水溪水湍急,桥外有一道5米高的坚厚城垣,一条大路由此穿过。城门有副石刻楹联:“郭外风光古,洞中日月长”,横批为“双泉古里”。水口可以说是郭洞的灵魂所在。         


浙江西塘古村     


西塘静静的早晨

桥连着桥的西塘

西塘长廊

 

 

客栈的窗外

 

 

西塘一角

难得没有游客的西塘

刚刚入夜的西塘

 

这里是个可以发呆的地方

 

西塘没有行人的早晨

 

一人巷

 

临水客栈的窗外

客栈窗口的另一个视角

游船码头

还需要用语言来形容西塘的美丽和韵味吗?           


 浙江苍坡古村落      

苍坡村位于岩头镇北面仙清公路西侧,为李姓聚居之地。始建于公元955年,原名苍墩。现存的苍坡村是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设计的,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虽经近千年的沧桑风雨,却旧颜未改,仍然保留有宋代建筑的寨墙、路道、住宅、亭榭、祠庙、水池以及古柏等,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古意。

苍坡村在村庄的布局构思上,非常注重蕴含文化的内涵。村庄是以“文房四宝”来进行布局。该村占地146亩,现有人家486户。1991年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村中街巷呈八卦形,以方形环状的鼓盘巷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方开八条路,经村寨的八道门通向村外。先后建东西两方池及园堤胜景。同时以"文房四宝"作为规划思想指导其布局,建长306米、宽2米的直街称“笔街”,对村西笔架山;以两方池作“砚台”;砚台两旁搁置长4.5米、厚0.5米、宽0.3米、端头打斜的条石以为“墨”;村四周展开的3000亩平畴以为纸。意在激励后代读书入仕,光宗耀祖。李时日在村寨大门上题联:“四壁青山藏虎豹,双池碧水贮蛟龙”,以寓此村为龙腾虎跃、名人辈出之地。

村落历史:村落始建于五代后周,始迁祖为避闽乱,从福建长溪徙居永嘉灵山被周家招为女婿,后东迁约一公里,建宅今址。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第五世祖时,人丁兴旺,分为东宅、西宅和麻溪园三地段,各设祠堂,并在村口建李氏大宗。宋建炎二年(1128)第七世祖李秋山迁居方巷。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九世祖请国师李时日商讨建村规划,按五行风水说,依“文房四宝”布局重建村落。

主要建筑:

望兄亭

苍坡村南寨墙上有一座望兄亭,与南边方岙村的送弟阁遥遥相对,这里还流传着李氏七世祖李嘉木、李秋山兄弟情深的一段佳话。望兄亭与西侧的仁济庙、大宗祠、车门一起组成苍坡村重要的公共中心,并和寨墙上那铁臂虬枝,浓荫如盖的古柏构成了一段村落立面活泼灵动的轮廓线。

仁济庙

苍坡村的东池、西池之间有一座仁济庙,是按照《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市"的构思设计的,四合院式,门屋与正殿都是五开间,由十世祖李伯钧于宁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始建。庙前有3棵3人合抱粗的柏树,至今已八百多年。

水月堂

水月堂位于东池北端,四面环水,花墙隔漏,古朴典雅。堂南端有一小院,内挖小水池,如明镜镶嵌,可鉴日月。水月堂建于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是八世祖李霞溪为纪念其为国牺牲的胞弟李锦溪而建。

车门

苍坡村正门历来称“车门”,是一座规整的礼制建筑,其结构为木造牌楼式,斗拱构件粗壮,两层屋顶各有两层下昂,木柱由下往上向内微倾,为“侧脚”作法。中间向上有五条横梁。“车门”属明清以前的建筑技法,风格可远溯宋代。车门前有块石铺设的“进士坛”,从道路到进士坛有3级台阶,叫“三试阶”,从进士坛到车门有7级台阶,车门下有4块花岗岩拼成的“太师帽”图案。车门里面有5块石板联成五龙桥,也叫“鼎香”桥。这种种作法都有其确切含义,和当时的科举取士制度紧密关联。

苍坡溪门

苍坡的南门。此溪门形态优雅,颇具田园味。左右三段人字悬山屋檐,中间高,两边低。明间两柱上前后出四跳大插拱,承托着橼檩。整个溪门型制奇特,头拱,月梁,大头梁做工都极为考究,颇具宋代木构淳和之风。明间一道月梁横跨,曲线富有弹性,如过江之龙,如上弦之弓。梁中悬一匾,上书“苍坡溪门”四个字,梁下中间辟门,两侧设直棂窗。站在门内向外眺望,近处一片荷塘,莲叶田田,远处阡陌交通,绿野平畴。

 

         


 浙江前童古镇                前童古镇位于宁海县城西南14千米处,是浙东地区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具儒家文化古韵的小镇。当地童氏自南宋绍定年间在此定居后就勤耕好学。明初,童伯礼两次礼聘方孝孺讲学于石镜精舍,共同奠定了诗礼名家的基础。自此,遵循引水植树优化环境、耕读敦睦、训育后人的美德,历代人才辈出,形成了“小桥流水遍庭户,卵巷古院藏艺文”的古文化风范。这里还是辛亥革命浙江总指挥童葆喧的故里和台束革命根据地。可供游览的有职寺其居、明经宅、上堂屋、五福临门、好义堂、名宗祠、的啊夫第等完好古宅和老街、民俗博物馆、鹿山、石镜山、孝女湖、柴万婴柏、徐霞客古游道等景观。

        古镇所在地前童建于南宋末年,官居迪功郎的始迁祖童潢,在一次游历中偶然发现这块“山环水绕、围而不塞、藏风得水”的“风水宝地”,于是举家从台州的黄岩迁徙到此,因居住在慧明寺前的名叫前童。明代大儒方孝孺曾两度在此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近代又成为两次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的基地。辛亥革命时期,25岁的村民童保暄就担任浙江临时都督,是浙江废除帝制和反袁时的革命元勋;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一度是浙东行政公署所在地;解放战争,中共宁海县工委在此建立,是宁海的革命摇篮。

 

        近年来,前童又以其民居布局奇特、明清古建筑保存完整而蜚声遐迩。白溪水缘渠入村挨户环流,家家连流水小桥,户户通卵石曲径。民宅、书院、祠堂各具风姿;老街、亭台、牌坊交相辉映,素有“浙东丽江”的美誉。还有千古名木、神奇药泉、《徐霞客游记》开篇地梁皇山等,为前童增添了迷人的魅力。

 

        前童古镇,是一座不凡的江南明清时期的民居原版,是一幅古韵浓重、活色生色的乡村画,一段美轮美奂的江南 丝竹调。始建于宋末,盛于时清,至今仍保存有1300多间各式古建民居。走进那里“家家有雕梁,户户有活水”,八卦水系,流水哗哗,碧水幽幽,流遍家家户户,不似水乡,胜似水乡,是欣赏浙东民俗文化的好去处。不但是“浙江省旅游城镇”,也是“浙江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到前童,最好先去登鹿山顶。那儿可以俯瞰前童全貌。鹿山不高,因形似卧鹿而得名,当地则视为吉祥神山,世世代代严加守护。与鹿山遥遥相对的塔山,虽然至今古塔无存,但两峰相峙,泽被前童,另有含意。民风醇厚的前童人给她们起了两个文绉绉的雅名:鹿阜斜辉和塔峰晓日。古镇,也就在这两座并不高大的山麓之间洋洋洒洒地铺展开来。

        从鹿山顶隔溪南望,正前方便是石镜山。那儿因山中有一巨石,光滑如切,每逢雨天,水漫石面,光亮如镜,故名。山的脚下驻着一个小山村,村的东头,依然保存着挂有“正学遗风”匾额的“石镜精舍”,为明初的童伯礼所建,已有悠悠600余年。为开启文明,童伯礼拿出多年收藏的六经群书数千卷,聘请了当时为朝野推重的方孝孺前来讲学,课教子弟。方孝孺曾二度在精舍讲学,历时四年之多,与童伯礼共同奠定了儒乡基础。前童,仅明清两代荣赝秀才以上功名者202人,现代和当代又有教授、博士、留学生等400多人。

        鹿山的北方,有座山峦层叠,神秘峻秀的梁皇山。那儿山色宜人,流水不绝,瀑潭棋布,古迹众多,梁皇寺、梁皇簪等佛教胜迹,在上海、台湾等地影响颇大,香客络绎。那儿不仅有“仙人塔”、“隐字石”、“方竹和紫竹同栽一山”、“小村36姓”四绝,还是《徐霞客游记》的第一宿营地。自古以来,都戴着浙东名山的桂冠,无论哪个版本的古地图,有宁海必有梁皇。

 

        走进前童的卵石小径,路边是幽碧的流水,身旁是青砖墨瓦,镂棹雕棂,脚下是嵌图道地(天井),如若在谣雨霏霏的春日,更显出其曾经沧海的古朴与肃杀,也更能体味出古镇的纤丽和清幽!此刻,你一定很想成为峨冠博带的士人,抑或是裙衩飘扬的浣女,或者更想成为隐田园的隐士……

        职思其居。建于清嘉庆年间,为清代举人童桂林三子童汝宽居宅。这里曾出过三位秀才。红条石门台上刻着“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的家训。庭院为四合院二楼木结构,院内各房既有严格的老幼尊卑划群,又融融一堂,极富人情味。天井宽敞,遍地是用卵石铺砌的金钱状图案,蕴含“金钱铺地”之意。中堂中空无楼板,正壁上,当年的中举喜帖尚依稀可辨……

        五福临门。建于嘉庆年间。这左右对称、高耸入云的马头墙,俗称“五岳朝天”,不仅高峻险美,而且有防火挡风的功效。马头墙是古代江南富户官宅威势的象征,其级数越多,职位越高,势力就越大。墙面嵌着雕花石窗,外墙上塑“群峰簪笏”、“清流映带”等浮雕文字;墙尖塑着冲天而起的跃鱼和飞龙,寓含“鲤鱼跳龙门”之意。这些表达了房主人求富贵,盼高升的愿望。门柱上那两只活动的倒挂狮子,或称“太师和少师”,表示事事如意,暗喻着古代家庭老少之间的生气和乐趣。门楣上雕有“葵心向日”;门墙上一对瓷盆中各饰有五只飞舞的蝙蝠,象征着五福临门,这就是宅名的来历。

        大祠堂。建于明洪武18年,系方孝孺亲自设计。占地1.2占亩,平面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正门、戏台、天井、东西厢房及正厅,是封闭式的四合院。门口竖有2对长方形花岗石桓杆夹。祠内天井宽阔,大厅有32根大圆柱,好比32颗象棋子,隐含全局一盘棋之意;每根柱子中间大,两头小,是典型的隋唐风格明式建筑。方孝孺题写的“诗礼名家”匾额高悬当中,点出了前童历史文化的深厚。厅内立有一块清道光三年的“祖训碑”,是前童先祖教育后代要“耕读传家”、“奉礼完课”的族训。西厢角楼的四柱呈八字形散开,上小下大,四角还有下垂的档风板(滴水板),被专家赞为国内罕见的构造。这里以前全族聚会、祭祀和庆典等活动的场所;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六区(宁波)专署的所在地。大祠堂已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自明代中叶以来,每逢农历正月十一以后,前童的大街小巷,就会热闹起来,还有邻近的栅下、下叶等村的田户都从四面八方出集拢来,锣声鼓声,响彻云霄,传遍山野田园。这是前童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童濠,俗称“濠公老爷”。因为古代的前童水利条件极差,年成的丰歉,常常取决于天时。濠公一马光先,顷己所有,带领乡亲历尽艰辛,终于在白溪流中堵砩引水,灌入百渠千沟,包括古镇的“八卦水系”,都源自这项工程。后来,前童人就以户为单位分成若干护砩养渠小组,一年一轮换,直至今日。元宵纪念濠公的活动,也一直传了下来。

        到了正月十四、十五两天,纪念活动进入高潮。四邻八乡的人们的人们携新带友,潮涌而至。古亭台闻、狮舞龙舞,互相交融,由龙旗引导,一路上鼓乐齐鸣,炮声震天,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万人空巷,长达数里的队伍浩浩荡荡走街过户、绕村跨溪,有条不紊。这样激动人心的热烈场面,古老纯朴的民风民情,若不亲临,很难猜想。

 

            


 浙江新叶古村      
 新叶古村落,就是这么一个看似平凡的村落,却在当今四处充斥着文化快餐和电子垃圾的文明社会中固执地捍卫着自己的传统,几近虔诚地守护着这个拥有三千多人口庞大宗族的精神图腾,以坚不可摧的家族制度维系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膜拜,成为中国农村宗族制度和民俗文化的一个活注脚。

宋宁宗嘉定年间,新叶村始祖叶坤随南迁的宋皇室从中原来到浙江建德,留下来的叶氏后裔在历经宋、元、明、清及民国七百余年的漫长岁月,竟成为繁衍二十九代,人口三千余人的庞大氏族聚落。在远离尘嚣的山坳里,在那片并不富饶的土地上,顽强地维系着血脉的传承和传统的接力。

新叶村位于建德西南大慈岩镇,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由于村子以村后的玉华山为主山,所以新叶村子系被称为玉华叶氏。从玉华叶氏第一代到这里定居后,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有780多年历史。新叶村至今完好地保存着16座古祠堂、古大厅、古塔、古寺和200多幢古民居建筑。

走进这个国内最大的叶氏聚居村,踏在光可鉴人的青石板路上,七个多世纪漫长的宗族发展史,随着狭窄潮湿的小巷,高大、斑驳的风火墙,庄严、肃穆的宗祠而渐渐清晰起来......

奠定今天新叶村的总体格局和建筑秩序的是始祖叶坤之孙——三世祖东谷公叶克诚(1250—1323)。叶克诚穷其毕生精力,为整个宗族(宋末元初时,叶氏人口已逾50人)村落定下了基本的位置和朝向,还在村外西山岗修建了玉华叶氏的祖庙——西山祠堂,并修建了总祠——“有序堂”。 之后,叶氏族人便以“有序堂”为中心,逐步建起了房宅院落,成为了今天新叶村的雏形。

村里负责编撰、修订族谱的叶昭标老人是始祖叶坤的第25世孙,属“崇义派”,笔者数次造访新叶村,幸得叶老的指点和帮助。据老人介绍,现在的新叶村共有3900多人,从始祖叶坤至今,已传至第29辈,村子里辈分最高的是第21辈的叶新棠老人。据叶昭标老人讲,一般来说每隔一个甲子(60年),才会重新编撰族谱。而每一次新的宗谱编撰完成,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宗谱大典,同时将老的宗谱销毁。新宗谱将分发给各个支派各自保管。谈及今后新叶村的发展,老人颇有感触:“年青人都出去了,村子的生活条件也好了,只是这祖宗传下来的宗谱,到下一次编撰和修订恐怕就无人能主持了!”其实,这也是很多中国现存的古村落所共同面临的难题:传统历史文化的接力,往往在经济发展的潮水面前不堪一击。

新叶古民居:新叶村的老住宅,明显地与皖南、赣北的近似。整个群落建筑,以五行九宫布局,包含着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走进新叶村,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村里的街巷有上百条之多,这些密密麻麻的街巷,宽的近3米,窄的只有80厘米。两侧房子高而封闭,巷子窄而幽深。高高的风火墙把一幢幢房子隔成一个个独立的院落。纵横交错的街巷将户与户连成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最有表现力的部分是山墙。叠落式的山墙不但在正屋的两端有,在厢房也有。所以村子里满眼都是高高低低的山墙,它们使整个村落呈现出热热闹闹的、层次丰富的、活泼跳动的轮廓线。村落中间有一个半圆形的大池塘,塘边是全村的中心——宗祠厅堂。本村本族重大的政治活动、祭祀活动和文化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新叶村的祠堂发育非常典型。它的祠堂数量多,等级层次分明,规格齐全,记录了大量历史的民俗信息。有序堂是玉华叶氏的总祠,位于村子的北端,它也是新叶村的结构中心。新叶村最早的住宅都建在它的两侧。到玉华叶氏第八代时,开始分房派建造分祠。这些宗祠就分布在有序堂的左右和后方。西山祠堂是新叶村最早的祠堂,也是玉华叶氏的祖庙,建于元代,如今已成为新叶小学的一部分。崇仁堂是新叶村最高大、最宽敞、最华丽的祠堂,它的规模不但超过了祖庙,也超过了总祠。一般的祠堂只有两进或三进,而崇仁堂则有四进,总进深26米,纵深空间的神秘感非常强烈,这在中国的建筑中很少见,足可见崇仁堂在玉华叶氏家族中的地位和重要。

新叶的祠堂除了祭祀祖先外,还有很多方面的功能。它的议事厅,是宗族执行私法权力的地方,是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场所,他们为了表现家族的富有不惜雕梁画栋。那些精美绝伦的木雕往往让人们啧啧称奇,有不少的传世精品。

在明、清两代,并不富裕的新叶村民还是勒紧裤带,举族集资,在村口修建了抟云塔和文昌阁,以祈求文运昌盛,而命运似乎和村民们开了个玩笑,新叶村的科举史并不辉煌,仅仅是在清康熙三十年(1691)叶元锡得中辛未科进士,之后便再无建树。尽管如此,叶氏族人还是津津乐道于科举和仕途。为鼓励族中子弟获取功名,整个叶氏宗族不遗余力在物质、经济上、家族地位上给予倾斜。甚至在村里纵横交错的窄巷中,专辟几条平整的青石板路,且每条路都通往学校,为的就是让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用心之良苦,天可怜见!

三月三, 献给祖先的祭礼: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新叶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祖典礼,其在叶氏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和热闹程度都要远胜于“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祭祀由叶氏宗族现有的五个支派――崇仁派、崇智派、崇德派、崇义派、余庆派,按天干地支的顺序轮流执掌,费用由各支派分摊,钱多者出钱,无钱者出力。(崇仁派、崇智派、崇义派因人口相对较多,故以十年一轮为序,单独主祭,称为“大年”)。2005年是宗族中实力最强的崇仁派的“大年”,可谓十年一遇。该派系的1000多子弟每人出资10元,共集资万余元,独立承担了今年的祭祖大典并担任主祭。

新叶古民居,位于建德市大慈岩镇内,与大慈岩风景区相邻,约在宋末元初形成村落,是浙江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血缘聚落建筑群之一,现存的500多幢民居中有明清古建筑230多幢。她曾被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专家教授誉为中国最大明清古民居建筑露天博物馆。如今古巷、古祠、古塔保存完好,是浙江省文物局、省建设厅批准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浙西旅游线上的一个名村。

祠堂是新叶村古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特征。虽然历尽沧桑,这里依然保存着崇仁堂、有序堂、荣寿堂等十三座宗祠。这些祠堂,除了祭祀之外,又是家族分支堂派别的象征,举行礼仪、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讲究一些的堂内还建有戏台。据《玉华叶氏宗谱》记载,为鼓励读书进阶,宗族对读书或有成者,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赶考发给盘缠,考中功名分级奖赏,并且载入宗谱,除此之外,还要为取得功名者在所属支堂前设立抱鼓石。因此,祠堂前表彰功名的装饰,便成为各个房派地位和荣誉的象征。

抟云塔是新叶村的标志之一。从明成化到万历年间,叶氏家族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叶氏先祖兴建及整顿了水渠、道路、桥梁,为了振兴文运,专门修建了抟云塔。至今它已有五百年的历史。在塔的不远处就是叶氏家族培养学子的重东书院。

新叶古民居是一处充分展现我市乡土建筑文化和人文特色的山乡古村落,现新叶古民居虽对外开放,但缺乏相应的旅游基础设施,若能进一步完善接待功能,新叶古民居将是向人们展现建德古民居乡土建筑风格的最佳博物馆。

西堂:西山祠堂为玉华叶氏的总祠堂原名万翠堂.也是玉华叶氏的祖庙。按当地习惯,只有合族总祠才能称为祠堂,分支祠堂称为大厅.该祠堂为新叶时间最早.地位最高的两座祠堂之一。始建于元代,由三世祖叶克诚即东谷公主持兴建。先后两次迁址,清康熙九年(1670)将祠堂移建西山之阳现址,以后历代多次重建、扩建,终成现状。它的设计相当简朴,坐东面西,三进两院,第二进大厅有拜亭,即中亭.第三进为楼阁,门台为三间牌楼式。门前原有一口半月形水塘,院落两侧有个几间厢房作辅助用房,最后一进为七开间的重楼,两侧有套院。祠堂地势高敞,正对数里外被喻为“母亲”的三峰山主峰里大尖,另外有两座较低矮的山向主峰围合,被比拟为侍奉母亲的“孝子”显然叶氏是想借此风水来加强宗族的血缘关系。祠堂现有大门、享堂、后寝及厢房等建筑。享堂供奉着叶氏始迁祖叶坤的塑像和牌位,两厢按照左昭右穆的序位供奉叶氏各支派的历代祖先。

:有序堂是村中另一重要的祠堂,祠堂为叶克诚于元代主持建造。后来作为玉华叶氏的总祠,位于村子的北端,新叶村最早的住宅都建在它的两侧,到玉华叶氏第八代时,开始分房派建造分祠。这些宗祠就分布在有序堂的左右和后方,有序堂建筑为三进大厅,在门屋明间面向祀厅建戏台,戏台设可拆卸的台板,后台宽敞并有夹层,以利于演出。

崇仁堂:崇仁堂是新叶村最高大、最宽敞、最华丽的祠堂。明宣德间,仁分派八世祖永盈公(崇八公)是当地方圆数十里以内之首富。欲自建堂室,以黄金48两为兴建之资物色能工巧匠,采购巨木良材,费尽心机,终在道峰山下建成一座气势宏伟的家庙,名曰“崇仁堂”,它的规模不但超过了祖庙,也超过了总祠。一般的祠堂只有两进或三进,而崇仁堂则有四进,总进深26米,纵深空间的神秘感非常强烈,这在中国的建筑中很少见,足可见崇仁堂在玉华叶氏家族中地位之重要。新叶的其他一些祠堂,如双美堂等,建筑也很华丽。        

 

  浙江碗窑古村落         

碗窑,她藏在浙闽边界的崇山峻岭中,曾经却吸引了4000多人长年在此居住。 这个村庄,就是如今位于苍南县桥墩镇的碗窑村。碗窑村曾经的辉煌,是因为当地村民曾经掌握的制碗工艺。

碗窑村位置苍南县玉龙湖河谷中上游。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融民居、古陶瓷生产线、古庙古戏台于一体,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以手工业工场为中心的古老村落形态,是一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堪称人文景观之一绝。

碗窑依坡而筑,每条窑有八九格,故名阶级窑。古代工匠充分利用水力建成八级水碓,计有46个捣臼的半自动生产流水线。村落中至今仍保留着300多间清初样式的古建筑,周边有气势磅礴的三折瀑布,吊脚楼更具畲乡风格,顺坡拾级而筑,宛如一座石朴的山城。

据记载,碗窑村的先民原居福建连城县,为避战乱而内迁,因碗窑盛产高岭土,且林木丰富、水源充足(这是传统制碗业的三大自然条件),先民们就在此扎下根来,并以手工烧制青花陶瓷谋生,有碗、盆、杯、盏、瓶等类,可能是因为手艺不错,也可能是因为当地泥土较好,碗窑生产瓷器非常白洁,胜过一般瓷器,因此非常畅销,远销沪、赣、闽、台等地,碗窑村一时也聚集了大量的财富。

         



浙江南浔古镇     
         南浔古镇位于湖州市之东,与江苏省吴江县交界,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环境秀美,且名胜古迹甚多,在明清时代就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名镇和旅游胜地。明万历年至清代中叶,蚕丝业和手工业、缫丝业的兴起及商业的发展,为南浔经济繁荣鼎盛时期。镇上的巨富豪绅,几乎都靠经营蚕丝业发迹,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南浔历史上园林众多,自南宋至清代镇上大小园林达27处。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实江南所仅见。

        至今幸存的有嘉业堂藏书楼、刘氏小莲庄、陈氏颖园和张氏适园。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崇文重教,仅宋、明、清三朝统计,南浔籍进士41名、京官56名、州县官57名。近、现代在全国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有80多名。南浔还有保存完整号称“江南第一古民宅”的张石铭旧宅;有民国奇人张静江故居;有湖州市首家丝商建立的公所丝业会馆;有江南至今罕见的沿河民居建筑群百间楼;有记载着动人传说的“南浔三古桥”(通津桥、洪济桥、广惠桥)。 

        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赞颂洪都,如果借用此语概述南浔镇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也相当贴切。她地处苏杭嘉湖的中心点上,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 “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原因浔溪河而名浔溪。后来由于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至淳佑季年(1252)建镇,南林、浔溪两名各取首字,改称南浔。明万历至清中叶为南浔经济繁荣鼎盛时期,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得半个镇”之说。南得之所以一跃成为江浙雄镇,主要是因为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附近遍地皆桑,家家养蚕,户户缫丝织绸”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南浔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一个巨富之镇,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就曾正式宣布南浔镇升级为市。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古镇上,有着号称“四象”的江南四大首富。又有类如《红楼梦》中宁国府、荣国府那样八家公爵似的,号称“八牯牛”的大富之户,以及拥有充满了民间嘲讽意味的,号称“七十二只金黄狗”的豪门、财主。

        南得镇是江南水乡名镇之一,也是驰名中外的“辑里湖丝”的故乡,文化悠久,人才辈出,风景优美。现总面积34.27平方公里,其中镇区为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万4千多。镇上名园古迹甚多,历史上最盛时期有大小园林20余座,现存有小莲庄、颖园和嘉业堂藏书楼等,明代百间楼风貌奇特,清代张石铭和张静江故居别有情致。江南水乡的南浔不单外美,而且内秀,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是旅游小憩之胜地。南浔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初见成效,基础设施、新区拓展、投资环境等硬、软件建设进展顺利。已充分显示出经济建设、对外开放、小城镇建设方面的“龙头”作用和辐射功能,是湖州市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窗口”。

        南浔古镇住宿场所丰富,不但有大酒店享受现代、快捷的住宿服务,还能入住家庭旅馆,切身体会古镇生活。主要分现代宾馆、百间楼古宅、枕河之家三种。

        现代宾馆

        多位于以南浔镇两条主要商业街泰安路和同心路为代表的各繁华大街。而景区内有少量宾馆提供。现代宾馆设施齐备,环境舒适、让人放心,较适合于注重热水供应、卫生间大小、隔音条件等住宿问题的游客。星级酒店价格在200左右,设施齐全;而经济型酒店的价格在30-150元不等,房间干净卫生。

        百间楼古宅

        百间楼古宅住宿是南浔古镇住宿风格区别于其他古镇的最大特色。百间楼是南浔古镇最能体现古镇古朴气息的明代建筑群,洋隘着水乡居居的灵气。这里沿河是长街,沿街房屋大多为前店后宅。大户人家内有前、后花园,一般人家为一个天井的两进屋。是体验南浔特色的最佳住宿点。价格基本在100元左右,环境优雅,十分惬意。

        枕河之家

        南浔古镇各景点周边有不少沿河而建的家庭旅馆,俗称“枕河之家”。街边临水的枕河之家适合于喜好江南水乡风情又注重经济实惠的游客。房间舒适整洁,价格约50-100元不等。

         



浙江俞源村古镇      

 

        俞源村,属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坐落在武义县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南宋时,在松阳任儒学教谕的杭州人俞德过世后,儿子俞义护送灵柩回杭,路过这里投宿时,停放在溪边的灵柩被紫藤缠绕起来。俞义认定这里是神地,便置地葬父,守墓时与当地人通婚,至今已第30代。现在2000多人口大多姓俞,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俞姓聚居地之一。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据考证俞源村是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布局排列设置的村落。俞源名胜古迹甚多,有始建于南的圆梦胜地——洞主庙,建于元代的“利涉桥”。明代的古墓,村口有600余年古树林,尤为突出的是保存完好的大面积明、清古建筑。俞源明、清朝出过进士,举人、秀才等293人,现存俞源古诗百余首,宋濂、章溢、苏平仲、冯梦龙、凌蒙初等名家与俞源有着不解之缘,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大型民间文化活动“擎台阁”流传至今。

        神秘的古村落,抹不去600余年的封尘,走进俞源犹如走入历史的迷宫。省级风景名胜区清风寨、“十里画廊”刘秀垄、樊岭脚的文昌阁都在木乡境内。拥有丰富的古建筑文化资源,位于俞源村的古建筑是历史文化保护区,有许多保护较好的古屋、屋檐、柱梁等雕刻优美、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新近发现明、清古建筑竟有395幢之多,超过有“中国第一古村”之称的江西乐安流坑村。该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奇异的布局,罕见的古建筑群和精致的木雕、砖雕,以及一个个不解之谜而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开放近两年多来,已有英、美、法、德、日、奥地利等十三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慕名而来。 据《俞氏宗谱》载,俞源村系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师刘伯温按天体现象设计的村庄布局建造的。

        俞源村系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黄道十二宫二十八星宿”排列设计建造,名胜古迹众多,现存古建筑1072间3.4万平方米。古屋、古桥保存完好,木雕、砖雕、石雕精美,巧夺天工。始建于南宋的洞主庙,是远近闻名的圆梦胜地。村口设一占地达8公顷的巨型太极图,村中布有“七星塘”、“七星井”,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密切融合,是古生态文化的经典遗存,是考察、观光、游览的首选之地。

        古村落始建于南宋,明嘉靖年间为鼎盛时期,至清乾隆、道光时期再度兴盛。古村现存宋、元、明、清古建筑53处,其中一级保护36处。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又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村外洞主庙

        俞源旱涝交替,常发瘟疫,民不聊生。刘伯温好堪舆之学,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设计并指挥改村口直溪为曲溪,以溪流为阴阳鱼界线设立太极图。经测量太极图直经为 320 米,面积120亩。同时,设计了村庄建筑的星象、八卦布局。

        村周十一道山岗与太极阴阳鱼构成天体黄道十二宫,八卦形排列的28座堂楼,对应星象二十八宿,七星塘、七星井呈北斗星状分布,被誉为“处州十县第一祠”的俞氏宗祠正好位于其星斗内。

        俞源村文物古迹众多,古建筑有395 幢, 以宋、元、明、清四朝古屋为主,尚有堂楼、厅、阁、院、馆、 祠、庙等,木雕、石雕、砖雕做工精细。其中宋代的洞主庙, 元代的利涉桥,明代的古戏台,均名扬四方,而村中“迎玩堂”和清代知县题赠的万春堂“惠及行旅”匾额,则证明俞源旅游有悠久的历史。

        俞源村的居民布局是按中国古代的天体星象图“天罡引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环绕”来排列的,与1974年在河北宣化辽墓中出土的星象图的排列完全一致。村口的太极图即环绕俞源村的“双鱼宫”,与围绕村子的十一道山岗正好组成“黄道十二宫”。村中的28处古建筑群则按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的方位排列,七口水塘(又名“七星塘”)呈北斗七星状排列,组成“天罡引二十八宿”的布局。更为巧妙的是,2位于西方“白虎”之首“奎”宿的俞氏宗祠恰好装在北斗星的“斗”内。

        与俞源有着不解之缘,明翰林院士苏平仲撰写的俞源皆山楼记被载入《四库全书》,有关俞源的许多故事被编入《二刻拍案惊奇》和《中国情史》。俞源曾出过画有、书法家、医术家。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大型民间文化活动“擎台阁”流传至今。

        俞源村还有许多不解之谜,自刘伯温为俞源改溪设太极河之后,600余年来未发生过一次洪灾;“商坐楼”边有口井称“气象井”,天晴水清见底,井水变浑浊定要下雨;“声远堂”沿口桁条上九条木雕鲤鱼会随气候变化而变色;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是“圆梦节”,这天心降喜雨,即使大旱年头也不例外。

        俞源古建筑保存完整,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可分成上宅、下宅(六峰堂)、前宅三大群,合计有41座1072间,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这些古建筑大部分建于清代,其中以上、下“万春堂”、裕后堂、高坐楼、精深楼、声远堂、青峰楼、前宅祖屋、俞氏宗祠等建筑最具特色,装饰考究,雕刻精美。

        另外俞源还保存石拱桥两座,清代石板桥三座和明代古戏台一座,还有村口的洞主庙和古树。俞源素来重视教育,学风蔚然,文化氛围浓郁,历代人才辈出。据《俞氏宗祠》记载,明初国师刘伯温与俞源文人俞涞为同窗好友,俞源的村落布局,是刘伯温设计规划的。

        俞源古建筑代表作品有俞氏宗祠、声远堂、裕后堂等。

        俞氏宗祠:明代洪武七年,俞涞四个儿子为父所建,称“孝思庵“,后兵焚。清嘉靖年间,俞源出了5位名人:俞大有(嘉靖五年考中进士,授礼部观政),俞昭(嘉靖十三年出贡,入南雍,授山西代府审理,进阶奉议大夫),俞款(嘉靖四十年出贡入南雍,任山东青州经历,进阶征仕郎),俞彬(嘉靖四十年武试辛酉科中武,被同宗俞大有总兵派往温州皇华关任把总抗倭),俞世美(嘉靖四十四年贡生,善词章,被当时宰相严讷器重,授江西宜黄县令)。当时俞氏家族名声大振,于隆庆元年大兴土木重建俞氏宗祠。宰相严讷赠送“壬林堂”大匾一块。祠堂前后左右六大厅,二小厅,共51间,占地3176平方米,被誉为“处州十县第一祠”,祠内雕花戏台,有“金华八县第一台”美称。

        声远堂:也称大花厅和六峰堂,俞继昌建于清康熙二年,共92间,1466平地方米。厅堂正对六峰山,地伏全用砖雕,厅内桁条根根浮雕。沿口三根桁条雕三类动物,左边是天上飞的,中间是山上跑的,右边是水中游的。其中九条鲤鱼,活灵活现,会随季节气候的变化,鲤鱼颜色黑,黄,红变换,可谓一大奇观。中间的桁条雕有四只麒麟,还有鹿,牛,羊等,称“百兽大梁“。麒麟身雕龙头,猪鼻,蛇鳞,鹿身,虎背,熊腰,马蹄,狮尾,集动物精华于一身,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物。后堂由俞继昌父亲俞天惠建于明万历历四十年,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裕后堂:俞从岐第三子俞林模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年,原158间,占地2560平方米,是全村最大的古厅,因而村里人也称“大大厅”。厅内两扇大圆花窗直径1.5米,拼花精细,其窗心直径35cm剔空雕刻,外观分别是由双龙组成的“福”字和“禄”字,意为福禄双全,而内侧则雕有武士决斗图案,别出心裁。裕后堂是俞源三大“五无”奇屋之一,即梁上无灰尘,无蜘蛛结网,无苍蝇蚊子,无鸟雀过夜,屋内阴凉好像无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