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好的橱柜品牌:“绿领巾式激励”背后的价值链错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23:28:48

“绿领巾式激励”背后的价值链错乱

观点中国 opinion.china.com.cn    时间:2011-10-19    人物:王艳春

学校教育“成人”先于“成才”。所谓“百年树人”,“教人做人”比教人“知识”需要多得多的耐心、宽容和爱。那么孩子们接受的应该是自由、多元的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是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人格,借助“红领巾”等标签化的“奖惩仪式”使他们走上“整齐划一的成才之路”,等于间接扼杀了他们其他的“一切天才可能”,是非常不可取的。


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被发现戴“绿领巾”。学校称“此举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优秀上进的孩子优先入少先队,戴红领巾,而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就戴绿领巾。一些家长表示这会上海孩子的自尊心。(10月18日《华商报》)

“戴绿领巾是为激励孩子上进”?不少人可能会对校方的这一解释嗤之以鼻。但我觉得可能实情就是如此。在孩子们自幼儿园起就面临升学压力,学校声誉亦系于麾下弟子应试成绩是否优秀的当下,类似的“激励”举措被校方采取乃至被家长默许的情况并不令人意外。显然,如此“贴标签”的方式,即便主观上不是刻意要为孩子们“划等级”,但客观上的确会对孩子们的自尊自信构成挫伤。

然而,其“可恶”之处并非只是“以外在符号化的形式怂恿了歧视”,更在于,这般畸形的“激将法”有时也真的使一些孩子在所谓“知耻而后勇”本能或周遭无形压力迫使下迎头赶了上去,成为“品德、学习优秀”的孩子,达成了学校和家长的期望。也正是这种“羞辱式警策”的“偶见成效”,使得它虽然屡遭诟病并被取缔,但总会改头换面的在其他地方“复燃”,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仍有不少学校教育者和家长对类似的“羞辱式鞭策”抱有深深的迷信,或者说他们对其“功利效果”有种无意识的夸大而对其危害则选择性失明。

所以,纾解之道并不在简单地禁止“绿领巾”了事。没了“绿领巾”只是少了显性的“等级标签”而已,相比那些戴了“红领巾”的孩子,老师或他们自己仍会觉得是“品德、成绩差人一等的”。小小的“红领巾”也会成为压垮孩子们的稻草,因为“红领巾”本身被学校或社会意识形态赋予了太多“畸形价值观”。“红领巾”代表了先进和优秀,就像动画《魁拔》里的纹耀制度一样,你没有佩戴贵族的纹耀就是低人一等的“武士”。这种物化的“等级划分”显然是反人性和自由的。

“红领巾”只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标志,虽表示了对革命先烈的尊敬,但少先队毕竟只是一个少年组织,不管它有多么正统的官方血脉,也不能要求所有孩子都必须加入,况且《少先队队章》里也规定是“自愿申请”。孩子们没有加入少先队的必然义务,这是作为人生启蒙起点的小学教育首先应教给孩子们的,未央区第一实小只是片面强调“红领巾及少先队”的“先进涵义”并将其固化为一种“奖惩的标志”显然是在传递错乱的价值观。

这种“红领巾式鞭策教育”背后的价值链错乱还在于,功利(主要是学习成绩)主导的学校教育并不愿或故意回避告诉孩子们:不戴红领巾跟是否优秀并无什么关联,戴红领巾只是一些同学的追求,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兴趣追求”,“优秀”和“先进”的涵义是异常丰富的。学校不愿告诉孩子们,“优秀”的定义取向可以多元,成绩好是“优秀”,踏实、诚实、敢讲真话、不撒谎同样是“优秀”,而且是比“成绩”重要得多的“优秀”。想想,一年级的孩子尚只有五六岁,长期浸淫于这种“封闭式的单一价值观灌输”,会埋下多少心理和人格发育上的“隐患”?我们这些过来人受其的“荼毒”还不够么?

学校教育“成人”先于“成才”。所谓“百年树人”,“教人做人”比教人“知识”需要多得多的耐心、宽容和爱。那么孩子们接受的应该是自由、多元的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是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人格,借助“红领巾”等标签化的“奖惩仪式”使他们走上“整齐划一的成才之路”,等于间接扼杀了他们其他的“一切天才可能”,是非常不可取的。

相关原创评论:

“红领巾”变色让教育也变了色

“绿领巾”是在播撒歧视的种子

孩子的童心承受不起绿领巾的“激励”

差生戴绿领巾背后刺目的颜色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