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衬塑复合管接法:杨·凡·爱克 《 阿尔诺弗尼夫妇像》--彻底的写实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13:33

杨·凡·爱克 《 阿尔诺弗尼夫妇像》--彻底的写实主义 高阶秀尔著 范钟鸣 译  

2010-07-29 15:04:09|  分类: 看名画的眼睛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杨·凡·爱克

《 阿尔诺弗尼夫妇像》--彻底的写实主义

〔 画板油画,52 x 59.5cm , 1434 年作,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惊人的真实感
       在这里,一切都好象被施了魔法一样,逼真地跃然于我们眼前。

这幅画是以法兰德尔富商家的室内作为场景的。一对身穿法兰德尔式服装的夫妇合手站立着。屋内虽然见不到刻意修饰的地方,但是,无论从悬着的豪华吊灯,还是从挂在墙上的凸面镜或是从他们两人之间露出的被褥,我们都可以看出这家人的趣味和财力。此外,我们同时还能看到,作者表现这吊灯、被褥、以至室内的每一件家具的笔触,那是何等的精致和绝妙啊!
    从画面左边窗口射入的北方柔和的阳光,那受着阳光照射而熠熠发光的铜质吊灯,主人公阿尔诺弗尼无袖披风的毛皮襟,夫人白色面纱的花边……,一切都具有惊人的真实感,使我们不由自主地想伸手去触摸一下这张画。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被凡·爱克的表现魔术所征服、好象霎时间我们被带回到五百多年前的过去,做起了阿尔诺弗尼家的客人,进入了这只有80 厘米高的绘画世界里。

毫无疑问,凡·爱克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对这种真实的效果是预想好的。这幅画不仅具有惊人真实感的细部,而且画面的整个构图也会把我们不知不觉地带入到画中去。由床、天顶和墙壁构成的立方形房间具有强烈的绘画透视感,它们把画面里的空间一直推延扩展到我们跟前,让我们感觉到好像同处于这个绘画的空间内。
    不易察觉的是,凡· 爱克用巧妙的绘画技巧暗示出这个室内空间的延伸。就在这对静静地手托着手的夫妇之间透出的墙面上挂着一面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凸面镜。如若仔细看一下,这面镜子里所反映的,恰好就是画面上所没有描绘的房间前半部。
    事实上,画家在这里利用了凸面镜所特有的弧度,把左边敞开的窗、右边连着天顶的红色的床、中间从天顶吊下来的吊灯、还有两个默默站立着的人的背影等都反映出来了。哦!还不止这些!请看,在两人的背影之间,有这间屋子的门,现在正敞开着,一有两位客人正走进来……。直至这样细小的细节、凡·爱克都无一遗漏地描绘了出来。

虽然就整个画面而言,它所描绘的只是房间的后半部,我们毕竟不能够完整看到房间的前半部。但镜子就象一幅袖珍画一样,把整个房间都展现了出来。更进一步说,画家把他的视点非常巧妙地放在了镜子里的房门口。所以,我们观者好象也是从房门口往里看似的。当我们站在这幅名画前,总有应主人之邀而来到这个房间的感觉。应该说,就是因为上述原因造成了我们的这种感觉。
    如此推理,凡·爱克作画的位置一定就在这个房门口了。镜子里的两位走进房间的客人中,也许其中就有凡· 爱克本人。不管怎么说,凡· 爱克所处的位置就是来客的位置,这一点是确切无疑的了。
    恰恰象是以上推测的佐证,在挂着凸面镜的墙上,我们可以看到一行哥特式的、美妙拉丁装饰文字:

Johannes de egek fnit hir / 1434

(杨·凡·爱克在此/1434)
显然,文字表明这张画是凡· 爱克在1434 年画的。同时也暗示了凡· 爱克确实来过这对夫妇家。

    从乔凡尼·阿尔诺弗尼这名字推测,他不是法兰德尔人,而是意大利鲁卡出生的商人。也许是为了经商吧,他来到了这座当时可以与北意大利相提并论的商业发达城市法兰德尔,并一直居住在这里(我们所见到的这两人的服装完全是法兰德尔式的,并不是意大利式的)。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凡·爱克和他们是好朋友。但是凡· 爱克究竟为了什么来到这对夫妇家呢?

 

画面的意义

写在画面上的“杨·凡·爱克在此”的拉丁文,一般来说是画家的署名。但在中世纪留下画家姓名的画是极少的,几乎见不到。只有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署名的风气才渐渐盛行起来。这是因为人们开始注意到画家的个性,同时画家也想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了。这表明中世纪默默无闻的画匠们渐渐变成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家了。

然而,这张《阿尔诺弗尼夫妇像》上的署名还有点特别。普通的署名在形式上只是写姓名,或者某某作等。而这幅面里的“……在此”的写法实属少见。

围绕着这个署名,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讨论。有的学者认为“…… 在此”的意思就是指凡·爱克在这里。也就是说,这里站着的一对夫妇就是凡· 爱克夫妇。但是,各种史料都很明确地记载着阿尔诺弗尼确有其人,而且当过凡·爱克的模特儿。凡·爱克除这幅画外,还为阿尔诺弗尼作过另一幅半身肖像画(现藏柏林国立达雷姆美术馆),两张画上的形象完全相同。所以,应该断定这确实是阿尔诺弗尼夫妇的肖像。

这样看来,“…… 在此”的署名大概是指镜子里的走进房间的来访者了,可是我们在镜子里却看不到有人作画的姿式。那么凡”爱克究竟为什么来到这里呢?

为了搞清楚这张画,还是让我们再一次仔细地观赏一下这幅名作吧。

这是一幅男女组合的肖像画。在十五世纪前半叶,这样的肖像画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现在,画肖像画有很多方法,我们自然不会觉得这幅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在1434年,这幅画可以说是革命性的作品了。                                                                              

首先,这幅画里的两个模特儿都是全身的。在当时作为肖像画,就象以上所提到的那幅收藏于柏林的阿尔诺弗尼肖像一样,都是半身像。全身像并且是双人组合的肖像是很少见的(祭坛画上朝圣者的全身像,因为它不属于纯粹的肖像画,所以是例外的)。
    其次,这幅肖像画里的具有真实感的室内景也很特别。当时,肖像画的背景一般是空白的,至多也只是象《蒙娜丽萨》那样,以自然风景作为背景。而这幅肖像画却以室内景作为背景实属少有。

再者,这两人不只是站在屋内,而且还手托着手,好象是在为做着什么事情而站着。再仔细看,那是丈夫伸出左手托着妻子的右手,右手举在胸前做着起誓的姿式。而妻子呢,她侧过身子向着丈夫,右手放在丈夫的手心上,左手压着胸前的长衣。两人神态庄重,似乎正进行着什么事情。这种描绘主人公正在进行着什么事情的肖像画,在当时还未曾出现过。

据以上的种种事实分析,我们可以推测凡·爱克在这幅画里描绘这一对摆着特别姿势的夫妇,一定有他的意图。我们不妨再来分析一下这个也许可以解开谜团的人物姿式。丈夫用一只手托着妻子的手,另一只手做着起誓的动作。这不是在举行结婚的仪式吗?丈夫用左手合托住妻子的右手,意味着他们的永远结合。而且,在妻子的左手上已经戴上了作为结婚象征的戒指。这样,这里的一切一下子就变得豁然开朗了。
    应邀来到这庄严仪式的客人,他们并不是来访亲问友的,而是作为证人而来的。那奇异的署名之谜也可以迎刃而解了。杨·凡·爱克不是为了作肖像画而是作为证婚人而来到了这里。


种种象征
    为了更明确地表达画面的特殊意义,作者在这里还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例如,那闪闪发光的吊灯,窗外明明是白天,可为什么吊灯上却点着一文蜡烛?显然它不是为了照明而燃着的。只有一支蜡烛的烛台在中世纪被称之为“婚礼的烛台”。它象征着“结婚”。
    还有,画面中右部的床边的椅子,椅背上可以看到雕有圣女玛格丽特合着双手的木雕像。圣女玛格丽特是可爱孩子们的守护圣女。她的雕像正好画在阿尔诺弗尼夫人脸旁,这决非偶然吧。
    再有,在他们两人的脚旁,有一只活拨的小狗面对着我们。小狗也来到了这庄严的仪式,这是忠贞的象征。

另外,在画里还有一些宗教仪式性的东西。镜子旁挂着的一串念珠、圣女玛格丽特木雕下挂着的香油圣毛刷,这些都可以理解为天主教会的“结婚”圣物。
    在这幅画里的宗教性的象征也不容忽略。左边敞开的窗下有一只普通的桌子。桌子上随意地放着一些桔子、苹果之类的水果。这些水果好像被很随意地放着,如果我们不留意的话就很容易看漏掉。其实它们是有寓意的。它们象征着人类原罪之树的果实。“结婚”是教会的圣事,同时也和人类的命运紧紧相关。人类冲破禁忌,触犯了原罪,自然就想要得到拯救。而这种拯救是通过十字架上的基督而获得的。在中世纪,人们常常将人的原罪和十字架的拯救关联起来表现。譬如,描绘十字架刑的祭坛画下部,总要画上人类原罪的场面。还有,在十字架下,人们通常要画上亚当的形象(大多数是画成骷髅形的)。在中世纪,象这类的画是非常多的。

在这幅《 阿尔诺弗尼夫妇像》里,真实的水果暗示了人类的原罪,它们同时也提示了十字架上的拯救。那镜子的周围刻有十个圆形的浮雕,它们描绘了基督从橄榄园的祈祷开始,经过鞭刑、十字架的道行、钉刑、埋葬以及后来的复活等十个受难的场面。实际上这些浮雕展现了基督如何在地狱里救出亚当、夏娃的过程,它意味着基督拯救了原罪中的人类。


历史背景

杨·凡·爱克(1390 ― 1441 )和他哥哥胡伯特·凡· 爱克(1370 – 1426)一起被历史誉为油画之父。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俩发明了油画。在哥特时期行将结束的时候,法兰德尔的许多画家都在尝试着新的绘画技法。而凡· 爱克兄弟集众人之长,在历史上正式确立了油画的地位。《阿尔诺弗尼夫妇像》中所刻画的许多逼真的细部,也第一次展现了用油画技法表现现实的逼真效果。
    可是,到底凡· 爱克他们是采用了什么调色剂才使油画颜色显得如此鲜艳的呢,这至今还是个谜。还有,他们又用什么方法使粘性树脂溶解到煮热的亚麻油中?他们是否采用了松树落叶提炼出来的树脂?等等。关于这些疑向,后人曾进行过各种假设,但最终还是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再说,包括凡·爱克在内,当时的许多画家往往是油画技法和蛋清画法并用的,他们在完成的蛋清画底子上画油画。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秘法。仅仅从这些保存下来的作品上去分析推测,显然是难以得到圆满答案的。

总而言之,油画技法的出现,给绘画的表现力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飞跃。这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油画技法在凡·爱克居住过的法兰德尔得以发展,这和当时那里发达的商业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商人们的写实主义审美趣味也为写实性油画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以上种种意义上来说,《阿尔诺弗尼夫妇像》的作者杨·凡·爱克,他是在继承中世纪象征手法的同时,把这些象征意味隐喻在现实的日常生活里,从而创立了一种新型的市民阶层的室内肖像画种。他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95)| 评论(1)| 引用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