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玻璃倒角机图片:沈若愚:周立波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东方早报 2009-5-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29:13
周立波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009-5-11 2:35:36

沈若愚
最近,当年的“小滑稽”周立波“王者归来”,火得很。为什么会火呢?我想原因大概有下面四个方面:一是演员本身的水平,二是作品的水准,三是借势,四是恰当的多媒体攻势。
先说说周立波这个人。当年是上海滑稽剧团科班出身,如果一直在体制内,可能也会像现在这样火,但也可能被体制所制约,没有这么大的冲劲。命运弄人,他因一时冲动,误伤亲友,被迫离开舞台,走了一条与同辈滑稽演员不同的道路。再回头的时候,反而有了更多的人生阅历和感慨。以前身为演员,讲究体验生活;如今说的是自己的生活,自然信手拈来,栩栩如生。
由于基本功扎实加上善于观察,周立波的模仿名人的能力出类拔萃,从娱乐明星到国家领导人,这些人的语音语调、表情手势,周演绎得非常到位。这成了周立波的重要“笑点”。
其次是作品的水准。周立波自创了一个词叫做“海派清口”。这个自创特别有意思,因为虽然源自滑稽戏、独角戏,但既然已划清界限,再有任何突破,别人也很难说三道四。于是他可以在舞台摆上一个乐谱夹子、两把椅子、一杯水,“乐谱夹子里是七张A4打印纸,上面用大二号字体写着这个晚上他演出的提纲”。解放前,京剧舞台上有“饮场”,就是演员可以场上喝水,解放以后,这样的场面已经不再出现了。喝水是个突破。更大的突破是提纲亮相。即使是演唱会,歌星忘词也是很丢人的事,就算使用提词机,也得偷偷摸摸。但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却大胆使用了提纲,特别是要念一些网上看来的好笑、拗口,但无法熟记的段子的时候。
周立波承认,自己在准备素材时每天上几个小时的网,找材料,找灵感。大家津津乐道的嘲弄股市的段子“老板进去瘪三出来,人才进去棺材出来,博士进去白痴出来,杨百万进去杨白劳出来……”就是从很有名的一条手机短信来的,当然周立波做了改动。一场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笑料自然大多数都不是自己想出来的,但吸收消化之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再演出来,就能取得好的效果。这并不丢人。
三是借势。周立波绝不是一夜成名的。绝大多数人知道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是从“笑侃三十年”开始,但这并不是海派清口的起点。早在2006年12月,周立波和他的团队就在兰心大戏院第一次演出海派清口。第二年6月卷土重来。2007年12月搞“年度盘点”时,已经有了点“时评”的味道,为之后的“笑侃三十年”打下了基础。特别是2007年底,周的团队为他的演出做了普通话字幕,照顾新上海人,瞄准更大的市场。在2008年年中又演了几场后,周立波终于等到了机会:制作公司正好需要推出一些与“改革开放三十年”相关的作品,于是,他们提议,周立波可以结合这一点,用非官方语言来一场改革开放历史大盘点。这个就是借势。
周立波的演出,往大了说,是紧扣主旋律的,去年的《笑侃三十年》,与改革开放30周年主题契合,今年的《笑侃大上海》也是同上海解放60周年有关的。往小了说,是紧扣观众生活的,观众想听什么、想看什么,就演什么。这个也是借势。
四是恰当的多媒体攻势。这个攻势一半靠的是制作公司的运作。为了摆脱周先前在观众心目中“稍带市井气的滑稽演员”的形象,周的公司对周立波平面海报的视觉形象重新设计,令其显得更为时尚而不失怀旧情绪。身在上海,不难注意到,不仅长达15秒的《笑侃三十年》宣传片在本地电视台里滚动播出,报纸上、出租车里也有相关广告;甚至拨打114时,都会有关于演出的语音提示。酒香也怕巷子深,多媒体宣传是《笑侃三十年》大卖的基础。
另一半靠的是网民的力量。因为3月底配了普通话字幕的《笑侃三十年》DVD推出,网民有机会把很少人了解喜欢的海派清口放到网上,这样,海派清口就成了“全球上海人”能看得到的节目。这才是周立波最近特别火爆的真正原因。反过来,只要一小部分看过DVD、视频的人走进了剧场,周立波的演出就会更火爆。
如今除了央视这样的巨无霸可凭一己之力一夜之间推出小沈阳、刘谦外,只有凭借自身实力,加上优秀的作品、团队、合适的时机,再加上网络的传播,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能让一个人火起来。所以周立波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现在周立波缺的就是广告商的一把火,也许音同字不同的“力波”啤酒应该一试。有了广告商,上海体育场、大舞台指日可待。(作者系公务员)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4/node224/userobject1ai1681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