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管道阀门井:十年砍柴:商人向朝廷献宝,是媚官而非爱国(南方都市报 2009-3-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54:43

商人向朝廷献宝,是媚官而非爱国

日期:[2009年3月8日]  版次:[TM06]  版名:[评论周刊 历史评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加载中...条

  浮世阅史 

  ◎十年砍柴知名网友 

  中学时代上政治课,老师告诉我们,西方资本主义的政府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现在想来,资本主义政府为资产阶级服务天经地义,只要这个政府不是仅仅为某一个阶级服务就行了。商人和其他行业的从业者,都是纳税人,他们雇用政府来当管家,管家如果偏袒某一类人,其他人可以通过议会、司法机关以及言论自由、罢工自由来寻求救济。 

  政府不为商人服务,反过来商人必须为政府服务,这与现代政治文明是背道而驰的。在中国漫长的皇权时代,就是这种状态。华人勤劳、聪明,能吃苦,具有经商的天赋,我们翻看成书于明代的《三言二拍》便知。可是,中国却迟迟不能从农耕社会进入工商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也仅仅是后世学者的自我安慰。关键就在工商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难以确立,即政府不是服务型的政府,而是权力通吃一切。商人,往往成为官家生财的母鸡,生杀予夺皆操纵于官家之手,所谓“赵孟能贵之,赵孟亦能贱之”,官家能很容易让商人一夜暴富或者顷刻破产。 

  在王朝时期,发大财的商人,多半是官员给予其种种特权,比如食盐和茶叶的特许经营权。而商人最不可抗的风险不是天灾,也不是商品价格的浮动,而是得罪了官府。所以,我们看到两千多年来,商人们都得像小媳妇一样,小心谨慎地伺候着官府,看官府的脸色行事。官商勾结盛行的根本原因是官员权力太大,商人要想发财,不得不去勾兑官家。所以,中国历史上,商人“媚官”、“媚君”是常态,其实质是对暴力的低头,是一种经过利益考量的不得已行为,这和“爱国”有本质的区别。 

  比如王莽的新朝建立,许多富商争着向朝廷献宝,他们这样做和“爱国”八竿子打不着,甚至也不是“爱官”、“爱君”,而是出于恐惧的谄媚。再如1644年李自成进了北京城,大肆拷掠明朝皇亲和官员,将拒不投降的吴三桂留在京城的家眷,除陈圆圆外,悉数杀死。等到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在一片石大败,眼看保不住北京城了。这时,京城的江西米商以商会的名义,购得几十口棺材收敛了吴家老小。这些商人爱谁?如果李自成不败,他们一定“爱”大顺,而清兵入关占领北京城后,他们不得不“爱”前两天还骂其为鞑奴的清廷。 

  这样的“媚官”、“媚君”,一不小心,马屁会拍到马蹄上。当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周边的江南富商,都不得不向新的征服者纳款输诚。第一富翁沈万山不但掏钱替朝廷修建南京的城墙,而且表示愿意出巨款犒劳朝廷的军队。这本是体现军民鱼水情的典型行为呀,可穷叫花子出身的朱元璋龙颜大怒,说你一个土财主,怎敢犒劳我皇家军队,居心不良。于是下旨抄没沈家家产,将其流放云南。朱元璋此举只是借题发挥,他早就蓄谋已久,要打击东南富商。富商,对历代官府而言,无非是圈养的肥猪,让他们进食长膘,不是尊重他们,而是为了日后官府自己吃肉。一个没有规则公平、没有竞争自由的帝国里,再有经商天赋的富商,也很难保其财富,甚至保不住人头。 

  那么中国历史上有没有“爱国”胜过“媚官”的商人呢?有,但是不多。春秋,中国正处在大转折时期,彼时距秦政尚远。各国的君王权力远没有秦以后的帝王那样大,基本上近似“贵族共治”,国王无非是贵族共同推出来的代理人。这个时期平民的国家认同感强于后世,“弦高犒师”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秦国派大部队偷袭郑国,在边境被赶着一群羊贩卖的郑国商人弦高发现,眼看着自己的国家将遭遇侵犯,急中生智的他将羊群赶进秦国军营,说郑国国君知道秦军远来,特派自己前来犒师。秦军统帅以为郑国早有准备,便匆匆班师回朝。这个弦高是真正的爱国商人,因为他是在本国君臣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自由作出的选择。这事搁在明清,估计很难发生。哪个商人会冒“假传圣旨”的风险呀,这可是杀头的大罪。商人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媚官”和“爱国”往往很难两全。抗战时期也涌现一大批爱国的商人,譬如国人熟知的海外华商陈嘉庚,还有指挥船队帮助政府逆长江撤退到重庆的卢作孚,因为这时候中国已经告别了帝制时代。但据此说中国商人从此告别了“怕官”、“媚官”时代,还为时过早。

http://epaper.nddaily.com/F/html/2009-03/08/content_722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