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式过滤器套什么定额:孙春兰出任福建省委书记的背后深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08:11
  

中新网12月2日电 香港《大公报》2日刊文说,原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孙春兰空降福建,担任省委书记,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新的掌门人,马上引起了台湾媒体的极大关注。实际上,这位现在大陆唯一的女性省委书记,多年来与台岛政经各界接触颇多,对台资企业发展也很熟悉。孙春兰出掌福建,曾令一些媒体大感意外。细细看来,实则在情理之中。

文章摘编如下: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孙春兰空降福建,担任省委书记,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新的掌门人,马上引起了台湾媒体的极大关注。实际上,这位现在大陆唯一的女性省委书记,多年来与台岛政经各界接触颇多,对台资企业发展也很熟悉。

孙春兰于2001年接替薄熙来担任大连市委书记,直到2005年调任全国总工会,任期长达四年多。大连与台湾一向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早在1984年东北第一家台资企业就在大连诞生,现在大连的台资企业已达1100多家,台商投资实际到位约30亿美元,到大连的台湾人累计达30多万人次。

因此,2005年,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新党主席郁慕明都先后造访大连,孙春兰均安排了高规格的接待,并举行会谈,承诺大连市将为台资企业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在市委书记任内,孙春兰并多次走访台资企业,了解台商生产经营发展情况。她曾提出,“台商应当成为建设‘大大连’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生力军”,足见对台资的重视。

即使在2005年调到北京,出任全国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之后,孙春兰也没有放下对涉台事务的关注。她任内重点推动的一项工作,就是在外资、港资、台资企业中建立工会,以便协调劳资双方矛盾。特别是台商企业建工会,以及台籍员工加入大陆工会等问题,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2008年12月31日,深圳最大的台商投资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正式成立工会。今年7月31日,厦门飞鹏企业公司12名台籍员工加入大陆工会组织。这是台商投资大陆近30年来,中华全国总工会首次吸收台湾籍会员,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大陆台籍员工没有参加大陆工会组织的历史。孙春兰对此亲笔批示,并肯定此举“勇于突破创新”。这也显示出孙春兰本人在处理涉台问题上也极具创新意识,这一点对于海西的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福建,孙春兰也不陌生,之前她曾多次就涉及两岸的工作到过福建。比如,2007年6月第五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期间,孙春兰就对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给予大力关注,给台胞留下良好印象。

此次,孙春兰出掌福建,曾令一些媒体大感意外。细细看来,实则在情理之中。 原题:孙春兰成“海西新掌门”实在情理中

文海:新任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的执政风格有何“悬念”?

日前,中央对河南、福建、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进行调整,这5个省区分别迎来了“新书记”。他们是:新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新任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新任辽宁省委书记王珉,新任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和新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同时,徐光春、张文岳、储波这三位“老领导”由于年龄原因卸任省委书记的职务。(中国共产党新闻)

中央的人事决定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以及诸多期待,特别是孙春兰担任福建省委书记更加引起笔者的关注,笔者的家乡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国第二位女省委书记,福建首位女省委书记,笔者由衷感到这是党中央对福建的重视,这是福建家乡父老乡亲的荣幸,由衷期待孙春兰书记不辜负党中央的厚望,带领福建八闽广大群众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不辜负八闽广大群众的期待。

改革之初,福建厦门与广东深圳分别成为国家四大经济特区之一,之后,福建在项南、王兆国、贺国强、习近平包括刚离任的卢展工书记等一大批的省领导的带领下,改革开放的步伐持续加大,经济发展由特区向全省乃至向全国辐射,福建各项事业取得巨大发展,现在八闽乡亲念念不忘各届老领导对福建所作出的努力,念念不忘党对福建人民的深情和关爱。

如今,福建已经进入改革的关键期,特别是国务院通过《关于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见》,要求把经济区作为两岸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给福建广大干部群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预感到新任福建省委书记身上的担子非常重,如何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以饱满精神共同创造福建美好的未来,引领福建各项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使福建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领军省份等等,都是外界及笔者最关心的。

对于孙春兰,媒体报道不多,外界知之甚少,足见这位女省委书记的低调作风。笔者搜索了一些资料,发现其在2001年全票当选大连市委书记时说了一些话,或许从她当时的这些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点她的执政风格。当时她说:我的前任薄熙来同志提出要“少睡觉、多干活”、“既要干活又要干净”,我记住了这两句话,来到大连这两个多月我是这样实践的,今后我会在这个基础上做得更好。

时过境迁,薄熙来从大连到国家部委,到如今执政重庆,薄氏执政风格赢得全国人民啧啧赞叹声。孙春兰也从大连到中央,再从中央到地方担任省委书记,笔者期待孙春兰在福建把好舵,一样赢得全国人民啧啧赞叹声。笔者以为,重庆有许多经验值得福建去借鉴,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是重庆抓“精、气、神”有一手,值得福建借鉴。虽然省情不同,重庆所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譬如读经典、唱红歌、讲故事、传箴言等等,虽说不一定每个能够适应福建需要,但福建眼下很多发达地区,譬如在厦门、泉州、福州等地区的一些干部群众中出现好赌、乐于享受、富而不思进等不良现象,因此,福建也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狠抓“精、气、神”的工作。其实抓“精、气、神”的工作符合小平同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讲话精神,抓好精气神,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有利于促进广大干部群众以饱满精神状态,以坚忍不拔、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投入到福建各项改革事业中。

二是重庆抓经济、重发展,在调整中坚持统筹兼顾有一手,值得福建学习。薄熙来到任重庆后,在前任努力的基础上,加快转变重庆干部群众发展观念。薄熙来曾经强调:我们既要重视GDP,更要重视安全发展,用百姓生命换来的GDP,白给也不能要!可见,重庆不仅注重发展速度,更注重发展方式、发展质量以及安全生产;不仅注重经济建设情况,更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福建处在对台工作的前沿,在全国的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说实在的,福建发展也不平衡,特别是闽西北地区经济比较落后,闽南山区经济还欠发达,但闽西北地区、闽南山区森林覆盖率全国最高,生态环境优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该给予更大的关注和支持。记得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就特别重视林业发展。还有,沿海城市发展观念要有所转变,特别是沿海地区厦门、晋江、石狮、福州等发达区域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上要有所作为,同时要进一步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个载体怎么摆放项目,怎么科学布局,怎么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一幕幕活剧,使之在全国发展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并促进台海两岸之间经济文化教育等融合,发挥福建特有的地缘作用。

三是重庆抓党建工作有一手,值得福建去效仿。抓好党建工作是书记的一大责任和义务,作为市委书记,薄熙来经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教育党员干部,不能脱离群众,干群关系是鱼水关系,不是“油水关系”,并以“三项制度”和“三进三同”为抓手,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融洽。应该说教育是基础,制度机制是保证。重庆狠抓学习,加大教育力度,不但使广大党员干部党性增强,而且还提高了自身工作能力,适应党情世情的变化。重庆还从制度机制入手,真正让广大干部眼睛向下,动起来,跑下去,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永葆党的先进性。十七届四中全会把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写入会议公报,福建广大基层干部也应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落实全会精神上来。笔者曾经回家乡几次,到南安、晋江、安溪、莆田、仙游、南平等地,发现一些乡村干部严重脱离群众,有的乡干部进村只围着村支书和村长转,脚都不愿意迈入普通群众的门槛一步,暴露出基层党建工作不足的地方。因此,福建基层党建工作一定要有所作为,特别是制度机制上要有所创新,落实制度要实打实。正如李源潮同志说的,落实制度是改革的重要环节。落实好制度,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才有保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后劲。

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福建不但可以跟重庆学习,也可以跟广东等省份学习,只要对福建的各项事业建设有益的,我们都可以借鉴学习。作为一省的主要领导,省委书记个人的执政风格一定会影响一省的发展。笔者以为,领导之间,别人好的执政风格,就应该去学习和借鉴。就像孙春兰在大连就任书记时说的要记住“薄熙来两句话”,现在就任省委书记后也应该借鉴学习。孙春兰能不能延续过去的好传统?能不能在抓好“精、气、神”、抓经济重协调发展、抓党建工作比重庆更有一手?能不能在薄熙来风格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这些都成了“悬念”,也是福建八闽父老乡亲的期待。港台媒体:女性官员出掌福建强化两岸缓和意味

中新网12月1日电日前,河南、福建、辽宁、吉林和内蒙古五省区中共党委书记调整。港台媒体关注这些新任书记的“台湾元素”,对于新任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尤为关注,认为女性官员出掌福建,强化了两岸缓和意味。

女性官员出掌福建强化两岸缓和意味

台湾《中国时报》以大篇幅介绍接掌与台湾关系最深的福建省新任省委书记孙春兰。文章说,孙春兰做过钟表厂工人,从基层一路拔擢成为目前大陆唯一女性省委书记。在担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期间,也负责对港澳台三地的工会交流工作。

文章注意到,孙春兰上任第一天即宣布“集中精力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二○○九海峡两岸工会论坛”在北京召开期间,她上台致词时就两岸工会合作提出四点建议,包括共同维护两岸职工合法权益、完善两岸工会交流合作机制等。

文章还特别指出,新任辽宁省委书记王珉曾任苏州市委书记、江苏省副省长,“与台商熟识”。

香港《明报》报道引述分析家的话说,曾主政辽宁大连的女性官员孙春兰出掌福建,在形象上强化了两岸关系的缓和意味。孙春兰上任伊始便提出了,福建要集中精力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思路。

推动海西孙春兰的第一课

台湾《经济日报》载文说,前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与“海西区”如同连体婴,昨天确定告别福建、调任河南省委书记;福建台商关心的是,“海西区的台湾牌还能打多久?”接替卢展工职务的孙春兰,昨天履新时强调,“福建要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集中精力实施海西区发展战略”,让人吃了颗定心丸。

文章说,海西区对台先行先试政策,今年省级政策已密集颁布,近日国台办副主任郑立中率12部委到海西区专题调研,明年起或许将有中央政策推出,显示海西区有望迈入新阶段。

文章指出,福建强打“台湾牌”,随着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即将正式协商,海西区是否与ECFA挂钩一直是两岸关注焦点。而海西如何与ECFA挂上钩,孙春兰一上任,将面对这个已经铺展开来的议题。香港文汇报:省部级高官人事调整折射今后选官趋势

中新网12月1日电日前,河南、福建、辽宁、吉林和内蒙古五省区中共党委书记调整;此外,黄奇帆被任命为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香港《文汇报》1日刊文说,此番走马上任的官员多为“50后”,其中两位属“60后”,皆年富力强,具备基层锻炼经历和经济管理专长,折射出今后选任高级后备官员的趋势与标准。

“50后”纷上位折射今后选官趋势

该报一篇报道引述北京政情观察人士的分析说,此番走马上任的官员多为“50后”,其中两位属“60后”,皆年富力强,具备基层锻炼经历和经济管理专长,折射出中共今后选任高级后备官员的趋势与标准。

文章形容,作为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后的首轮正部级高官变动,此番调整范围几乎波及内地东、西、南、北、中的重要省份,以及国务院组成部委,幅度之大令人关注。

中青年干部梯队势成未来政坛中坚

分析人士指,纵观此轮人事布局,呈现以下几大特点:首先,中青年梯队干部将成未来一个时期中共政坛的中坚力量。此次职务变动官员全部不到60岁,其中胡春华和孙政才46岁,显示中共高级干部队伍正形成“50后”为主、“60后”接上的中青年梯队格局,为中国领导干部人才培养及政策的连续性提供有力保证。

其次,艰苦基层工作经验受重视。近年来,中组部积极倡导广大干部下基层锻炼,并要求提拔曾在偏远地区工作的干部,强调只有通过艰苦、复杂环境的锻炼,才能增强对国情的深入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此番履新官员基本都有过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的基层主政经历,其中胡春华曾在西藏扎根长达20年左右。

第三,发展经济能手获重用。担任福建省委书记将近6年的卢展工,在发展海西经济区方面的工作深得中央肯定,此番西进河南,料将进一步推动中原第一大省的经济腾飞;韩长赋在主政吉林前,曾在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职,他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及农村发展方面的研究和实际工作相当熟悉,并曾出版破解三农、推动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学术专著—《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而黄奇帆亦有在上海浦东新区及经委主任的工作经历。

推进官员轮换具指标意义

另一篇报道则说,这次高官调整是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后第一轮正省部级的高官交流任职。四中全会《决定》要求从多个层面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完善干部交流制度。这轮人事变动便是大力推进地区之间、中央机关和地方之间重要岗位领导干部的交流力度。实践证明,干部交流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培养和锻炼干部、防范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留意的是,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新形势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因此,四中全会之后的这轮省部级高官人事调整具有明显的指标意义。原题:年富力强有专长折射选官趋势大公报:多省人事大换班高官结构持续优化

中新网12月1日电日前,河南、福建、辽宁、吉林和内蒙古五省区中共党委书记调整;此外,黄奇帆被任命为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香港《大公报》1日刊文认为,本次调整亮点颇多,省级高官结构持续优化。

该报《内地七省市党政高官大换班》一文形容,这是中国地方政坛进行了自2007年中共十七大之后,最大的一波党政高官大换班。本次调整亮点颇多,最引人关注的首次出现了两位“60后”省(自治区)委书记,即吉林的孙政才和内蒙古的胡春华。

文章说,西藏与内蒙古分别是中国的第二大和第三大少数民族自治区,胡春华在西藏的丰富经历,将有助于其在内蒙古开展工作。而吉林是中国的粮食大省,国务院此前已批复规划,用5年时间投资260亿,实现吉林粮食增产100亿斤的目标。身为农业部长、党组书记,又是农学博士出身的孙政才出掌吉林,可谓最合适的人选。

另一篇题为《省级高官结构续优化》的文章则认为,履新的六位省级高官集中上位,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省级高官结构在年龄、知识、来源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文章说,本轮调整,有两位博士书记亮相,即王珉和孙政才,两任都是学者出身。此次,由工科博士王珉出掌老工业基地辽宁,由农学博士孙政才出掌粮食大省吉林,可谓人尽其才,恰到好处。显示出中央对学者型官员的专业知识的看重。

文章称,除了两位博士书记,胡春华曾长期在共青团工作,孙春兰、卢展工、黄奇帆早年都是在工厂、企业基层打拼,后踏入仕途。这令此次干部调整的来源呈现“五湖四海”,不拘一格。

文章表示,就年龄而言,新上任的官员全部是“50后”和“60后”,也就是说全部是新中国建国以后出生的,6人平均年龄为54岁。而3位“40后”书记和一位“40后”市长卸任。这意味着,省级高官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新陈代谢。 解读省部级官员调整背后的用人制度新思路  日前,中央对河南、福建等5个省区党委的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进行了调整,作为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后的首轮省部级高官变动,此次调整范围波及东、西、南、北、中的重要省份以及国务院组成部委,幅度之大令人关注。年轻、高学历、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是这些履新官员们的共同特点,由此可以看出中央在人事方面的布局思路。而从今年以来的屡次调整可以发现,用人制度和理念的深刻变革已经发轫。

    12月5日,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召开之前,11月和12月更替之际,今年以来最大力度的省部级官员调整引起外界高度关注。从官方披露的资料看,1天时间里,7个省区的党政一把手出现调整,其中5个书记和3个省长(市长)岗位“换防”,共涉及14名省部级官员。

    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定盘明年经济工作全局”的重大意义,在此之前完成地方人事布局,对于未来中央政策的“连续性”和“执行力”无疑是有益的。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此次人事调整恰好发生在十七大与十八大之间。查阅以往的资料可以发现,在十六大和十七大之间的2004年12月,中央亦进行了省部级官员的中期调整。政情观察人士由此认为,此番省部级干部中期调整恰逢其时,是为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人事布局考虑。

    几乎就在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公开场合就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了深入阐述,并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作为整篇谈话的主题词。本报记者观察发现,今年以来,李源潮在公开场合多次针对干部管理制度作出了论述和讲话,其中不乏个性化语录。从种种迹象来看,此轮省部级官员调整或可视为中央用人思路变革的开启。

    “空降”+轮换

    新一轮人事调整后,全国省委“一把手”中有11人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有两人成为首度出现的“60后”省委书记

    在此番人事调整中,有两名从中央“空降”地方,三位是地方轮换。

    孙政才从农业部部长之位“空降”至农业大省吉林任职。据公开履历资料,孙政才1984年毕业于山东莱阳农学院,同年考入北京农林科学院,获硕士学位,后又取得农学博士学位。走上政坛之后,他先后在北京担任县长、区委书记,后升任北京市市委秘书长。2006年,孙政才回到阔别十多年的农业本行,担任农业部部长一职,以43岁的年龄成为国务院最年轻的部长之一。

    今年46岁的胡春华此次担任内蒙古一把手,被认为与他长期在民族自治地区工作的经历有关。1979年,胡春华以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1983年大学毕业后,任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干部,在西藏工作超过20年,历任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书记、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等职,有着丰富的民族工作经验。2006年11月调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43岁的他成为最年轻的正部级官员之一;2008年3月由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调任河北省省委副书记;同年4月,任河北省代理省长;2009年1月当选河北省省长,成为“最年轻的省长”。 

    现年59岁的王珉从2002年5月起开始担任江苏省苏州市市委书记,2004年升任吉林省省委副书记,2005年被任命为吉林省省长。经过在吉林5年的经验积累,王珉又来到辽宁。这是中国的工业大省、重工业基地,也是东北地区的“龙头”,面临着老工业基地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今年57岁的卢展工的工作足迹横跨大江南北,这次又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中原腹地。从履历上看,1952年5月出生于浙江慈溪的卢展工,在黑龙江工作学习过十多年,包括三年半的知青生涯。1982年,到浙江建筑工程管理局工作,之后他先后在浙江、河北、全国总工会、福建等地任职,既有主管纪检、组织等要害部门的工作经验,又有担任省长、省委书记等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阅历。

    有分析称,这一轮人事调整之后,全国省委“一把手”中,11人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1963年的胡春华和孙政才,则成为首度出现的“60后”省委书记。 

    干部轮换新阶段

  如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一样,干部制度也需要搞活。高层的领导干部既要具备宏观的视野又要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不能简单地用“三年动一下”的眼光看待

(资料图片)

    “此轮省部级官员调整的信号十分清楚。”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建顺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杨建顺分析说,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一个很重要的规范,即要求从多个层面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完善干部交流制度。而作为十七届四中全会以后的第一轮省部级官员调整,无论是“空降”还是地方轮换,都强调了对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贯彻。

 “在此轮省部级官员调整中,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交流都十分明显,对于交流制度的落实以及多层面交流的体现也十分彻底。”杨建顺说,“因此,此轮省部级官员调整透露出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就是要通过交流体现干部机制的活力。”

    如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一样,干部制度也需要搞活。在杨建顺看来,交流制度实施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干部的合理配置。通过合理配置,让每位干部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其任职经验得到更好的发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和促进干部人事领域公正廉洁勤政风气的形成。

    此次由工科博士王珉出掌老工业基地辽宁,由农学博士孙政才出掌粮食大省吉林,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外,分析公开资料可以发现,此轮调整的其他诸人也分别来到了自己以往所擅长的领域。

    “此轮省部级官员调整表明,我国省部级高官正进入轮换新阶段。这对接下来加大多层面的干部轮换制度和交流制度有着很强的示范和促进作用。”杨建顺说。

    对于干部轮换和干部交流,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认为,一个官员在一个地方做得久了,有些事不免很难办,所以一般三年就要动一下。这样就会带动一些官员秉公办事,有利于改善行政作风。

    “‘三年动一下’的说法对于防范用人不正之风,为地方带来活力确实有积极的意义。不过,三年的时间对于一个科级干部来说是可以的,但人事制度也有其专业性稳定性的一面,位置较高的官员‘动’得太频繁了,就有可能影响到用人上的专业和可持续性,同时也降低了干部本人和周围群众对于该职务的期待性。”杨建顺说。 

    这种说法得到业内人士的赞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还指出,一般来讲,官员在任期内往往会追求政绩,一旦动得太频繁,就容易造成形象工程遍地飞的局面。

    “因此,在干部轮换交流时,应该综合考量人事行政的规律性。高层的领导干部既要具备宏观的视野又要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不能简单地用‘三年动一下’的眼光看待。”杨建顺认为,比较合理的提法是,“定期动一下”。而且,还要根据具体的岗位和实际情况来安排,避免一刀切式的“动”。    从履历上看,一些不再担任省委书记的同志都已满65岁。这种调整被业内人士认为,“省部级正职官员65岁退休”这条规定已经执行得较为严格。那么,照此推论,今后几年,地方上大规模的“新陈代谢”是否也将开始呢? 对此,杨建顺认为,人事行政制度应该在年龄上坚持“硬杠杠”,但也不宜一刀切。因此,大规模的“新陈代谢”应该逐步推进,而不是在短期内集中完成。

    记者发现,更早之前,今年“两会”前夕,省部级岗位上也出现较为频繁的调整:郭庚茂和胡春华分别从河南、河北代省长位置上转正;国家安监总局原局长王君转任山西省省长;曾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张茅接替高强担任卫生部党组书记。

    今年5月,党政官员调整也颇为密集。调整涉及国务院多个部委要职,又牵涉到上海、天津、湖南、辽宁等省级官员变动。

    “从中央‘空降’到地方,有利于中央政策在地方的贯彻落实;从地方到中央,有利于将地方的活力带入中央;各部门各地方之间的相互流转,有利于不同领域间工作经验的相互交流。”杨建顺说,“流向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强调了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不同级别间的用人协调发展。新的地方能使人迸发新的激情,再加上以往的工作经验,是容易作出成绩来的。” 

    新思路发轫

  此番调整充分体现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从长远来看,中青年、高学历、有着丰富经历的干部无疑将会在未来成为领导干部的主力梯队

    在此番人事调整前后,李源潮的一系列讲话均透露出了用人思路变革的迹象。

    11月20日、21日,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党的第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第7、8期培训班分别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18个省区市的县(市、区)委组织部部长近1300人参加。开班仪式上,李源潮发表讲话,提出要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把最优秀的干部用在最关键的岗位上”。

    而最为人们熟知的,无疑是李源潮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直接涉及权力和利益关系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有危险”。    在此轮省部级官员调整之前,中央亦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规范。今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审议通过《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该意见和中组部下发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行)》3个办法一起,细化了干部任用机制,被舆论认为是“进一步提高全党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此轮调整中,不论是女性官员还是高学历官员的上任,都充分体现了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一直以来所强调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杨建顺说,“以德为先”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此轮省部级官员调整中强调了“公信度要高”,这昭示了今后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将在这方面继续坚持发扬光大,并逐渐形成相应的程序机制乃至制度。

    从近年我国的情况来看,干部人事调整制度的轮廓已经较为明显了。相关分析指出,调整后的省部级官员群体特点显著:从年龄上看,此番走马上任的官员多为“50后”,其中两位属“60后”,皆年富力强。其次,这些干部中高学历者不乏其人。本轮调整,有两位博士书记亮相,由此显示出中央对学者型官员的专业知识的看重。再者,从这些干部的工作经历看,很多都是从基层一步步干上来的。比如,此番履新官员基本都有过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的基层主政经历,其中胡春华曾在西藏扎根超过20年。

    杨建顺说,上述三点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制度性框架的特点以及很强的政策导向意义,中青年、高学历、有着丰富经历的干部无疑将会在未来成为领导干部的主力梯队。从长远来看,包括梯队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等问题在内,干部人事制度提升的空间还相当大。所以,应当对我党长期以来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所提出的纲领性要求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梳理出经验和不足,为强化和改革新形势下干部人事制度提供科学指导,并为最终确立能真正选贤任能的制度提供理论支撑。(记者 杜晓 见习记者 任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