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器保质期是多久:中美两国“见死不救”的对比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0:06:22

收藏者按:类似于10月13日发生于佛山南海黄岐发生的的女童被碾案,美国也发生过。应该怎么看这件事?应该怎么看这类现象?下面的两篇文章,前一篇是分析中国的,后一篇是介绍美国的,虽为一家之言,但对比起来看,也确有启发和收益。

先说中国最近发生的:

 

女童被碾路人不救之耻

 

1013下午530分许,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发生了一起惨剧:年仅2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后两次碾压。而之后小悦悦孤零零的躺在路边,路人经过不闻不问,直到又一辆货车碾过小悦悦。最后伸出援手的是一位拾荒阿姨。【详见附件1:《现场视频截图》

看了这段视频的人,无不感到悲愤耻辱,然而这样的耻辱并不能仅仅是“为那18个路人耻辱”,因为“冷漠的路人”又何尝不是你我?

我们究竟为何要生活在这样的耻辱中,又如何走出这样的耻辱?

三个引人思索的现象

 

第一辆肇事车碾过小悦悦

“不顾家人死活”与“爱管他国瓦上霜”

汉儒曾这样描绘秦的民风:儿子借父亲一把锄头,父亲的脸色便很难看;母亲来儿子家借个扫帚簸箕,儿子一家便骂骂咧咧。这样的民风并不只存在于古代,一本回忆录描写了70年代“大院”里的人际关系,什么婆婆逼坐月子的儿媳到冬天的户外洗衣、儿子结婚后嫌家具不够抢劫父母、姐姐喝了敌敌畏妹妹说“让她死了最好!跟我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这里有着深厚的人情冷漠传统,连家人之间都如此,何况对路人?

学者刘瑜在文章《他人瓦上霜》中则记录了某些国家里,民众如何为异国他乡的人奔走呼吁。对他国人都不冷漠,何况对本国人?

实际上,中国社会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类“生存哲学、民间智慧”的拥有量,的确遥遥领先于世界。【详见附件2:刘瑜《美国人为何爱管“他人瓦上霜”》

“彭宇案后遗症”与“彭宇案之前的冷漠”

现在出现女童被碾路人不救这类“冷漠新闻”,人们自然众口一词说这是“彭宇案后遗症”,但是要知道在彭宇案之前,这类“冷漠新闻”并不更少,人们对人情冷漠的感知早就有了。不可否认彭宇案的负面作用,但这个案子对人们行为的实际影响究竟有多大,值得商榷。是彭宇案制造了大多数人的冷漠?还是即便没有彭宇案,大多数人也是冷漠的,彭宇案不过让大家冷漠得更心安理得?

“人人骂冷漠”与“人人冷漠”

需要注意的是,跟帖里责骂冷漠的声音仍然高于归咎彭宇案的声音。如果人们能言行一致,何至于还会出现如此多的“冷漠新闻”?要知道本次事件发生在佛山,但这种现象可是全国普遍的。从逻辑上讲,必然是大多数人在网上谴责归谴责,现实生活中该冷漠还是冷漠。

我们为何生活在耻辱中

 

第二辆车碾过小悦悦

“无可信者”与“方可方不可”

要读懂中国社会的传统,有两本书不可不看。一是《韩非子》,二是《庄子》。

韩非告诫说,你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人都是为自己的,都会为自己来算计你。他专门提到,包括老婆孩子。这是韩非的一句名言了:“夫以妻之近及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老婆孩子都不可信,你还能信谁呢?

庄子说,人的最高境界就是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不可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庄子主张以“逍遥游”的态度对待世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把一切矛盾都化解为虚无,化解在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之中。

也就是说,韩非教人算计,庄子教人苟且,一个黑,一个厚,厚黑就是我们的一个传统。

生活在厚黑的酱缸中焉能不耻辱

韩非和庄子为什么总结出这样的处世哲学呢?因为在不公正的社会,往往是“劣胜优汰”,所以他们教人厚黑也的确利于生存,符合“理性”。但是这样的生存术一旦流传,人们就会习惯成自然,“必要的冷漠”人们要冷漠,不必要的冷漠人们也冷漠,于是厚黑蔓延于社会,我们焉能不耻辱?这种社会基础又岂是一个彭宇案之过?

要走出耻辱,不能没有道德

 

救起小悦悦的拾荒阿姨也在流泪

砸碎酱缸,唯有道德

人们习惯说,这不是道德问题,这是酱缸的问题,我们活在其中,身不由已。

不过人们渴望打破酱缸却是情真意切,否则跟帖里为何这么多愤怒与正义之声?

然而谁来打破酱缸?出头的人要付出代价,打破后受益的却是众人,于是没人出头,出现“人人骂冷漠”而“人人冷漠”的局面。

谁来打破酱缸?唯有有德者。

结语

如果觉得羞耻,就“从我做起”做些改变吧。

 

附件1

现场视频截图

 

 

附件2:

美国人为何爱管“他人瓦上霜”

刘瑜

如果有40万人在你家门口被打死、被强暴、被迫害、被赶出家门,你会感到什么呢?如果你有基本的正义感,应该会对施暴者感到愤怒,会有帮助弱者的冲动,或至少为自己不能够帮助他们而自责和羞愧。但是如果这40万人是远在万里迢迢之外呢?远到非洲呢?确切地说,远到一个你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地方——苏丹达富尔呢?

也许你不会有任何感觉。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看“快男”看“快男”。

03年初开始到现在,据联合国的数据,苏丹的武装冲突已经导致了40万人的丧生(一般国际组织的统计人数在20-40万之间,苏丹政府自己的数据是1万),其中无数的死亡并不是武装冲突本身的结果,而是由苏丹政府支持的“加宁韦德”组织针对达富尔地区的非阿拉伯平民的袭击所致。虽然联合国仍然采用“人道主义灾难”来形容达富尔危机,但是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媒体和国际组织都将它定性为“屠杀”或者“种族清洗”。

而我们大多数人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看“快男”看“快男”。

但是,如果仔细去深想的话,你也许会产生些许不安:难道你家门口的那40万人,生命比达富尔的那40万人更宝贵?难道我们能够仅仅用自己“看不见”去为自己的冷漠辩护?问题是,在一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一个网络世界已经大大削弱信息封锁效力的时代,所谓的“看不见”其实仅仅是选择性失明而已。

的确有人感到了这样的不安,所以我们才看到在美国,这个同样距达富尔万里迢迢的地方,竟然有成千上万人在吃饭、睡觉、娱乐之外为达富尔人的命运呼吁。不但要扫自家的“门前雪”,还要去管他人的“瓦上霜”。

美国为达富尔呼吁的组织里,最有号召力的是“拯救达富尔联盟”。它046月成立,由160多个非政府组织结盟组成,目的是提高美国社会对达富尔危机的认识程度、敦促政府采取更多的干预行动。061月,该联盟发起了“为达富尔发出一百万个声音”的行动,号召100万个人给布什总统发明信片,要求美国政府为阻止屠杀、保护平民采取更积极的行动。到6月底,该活动成功结束,第100万个签名的人是希拉里·克林顿。

“拯救达富尔联盟”还与其他组织合作,于064月底在华盛顿举行了“拯救达富尔”的集会示威活动,要求增强联合国维和行动和国际救援行动。集会中有很多政界要人,也有乔治·克鲁尼这样的电影明星闪亮登场,但最重要的是,有10万普普通通的美国人参加集会,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同年9月,纽约市也举行了类似的集会。

除了“拯救达富尔联盟”,还有其他组织团体也在积极行动。比如“屠杀干预网络”,专门致力于动员群众给本地的国会代表施压,“提高政治家对屠杀保持沉默的成本”。它给政治家们的“达富尔表现”建立了一个打分系统,积极支持经济团体对苏丹撤资,批评美国政府对维和行动支持力度不够,最近又发起一个“询问候选人”的活动,“逼迫”08年总统候选人们在达富尔问题上表态。再比如“学生立即行动:达富尔”组织,主要通过学生的力量来给政治家施压。0511月,学生们通过给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卢格的政治捐款人施压的方式,加速了国会“达富尔和平与责任法案”的通过;06428日,850个学生参与了“学生游说日”活动,从全国各地来到华盛顿,和他们的国会代表举行会谈;同时,到目前为止,学生们还成功了推动了30所大学和8个州断绝与苏丹的投资关系。其他象“大屠杀纪念馆”、“人权观察”、“伊斯兰救援”、“医生无国界”等等组织,都纷纷以各种方式采取了行动。

表现达富尔主题的文艺作品也开始出现。流行美剧“急诊室”、“西翼”、“第七天堂”都有与“达富尔”相关的剧情。反映达富尔危机的电影、音乐、漫画、书也都纷纷出台。0612月的一个民意调查显示,62%的美国人认为政府应该把阻止达富尔屠杀当作一个优先政策,在外交政策上,其重要性仅次于伊拉克问题。正是因为来自民间的这种压力,加上达富尔本身的严重事态,美国政府对达富尔危机采取了一些积极干预的行动。从068月“达富尔和平与责任法案”的通过到布什政府对冲突双方的几次调停,从公开谴责苏丹政府到对苏丹政府实行经济制裁,一定意义上都可以说是民间努力的结果。

当然,仅仅用“心地善良”来解释这些去扫他人“瓦上霜”的“非理性”行为是不够的。这种风起云涌的人道主义关怀,很大程度是活跃的公民团体动员能力的表现,而不仅仅是民间自发的热情。就算民间能够自发地迸发高度热情,这种热情的“可持续发展”,往往要依靠民间团体的机构力量。10万人为了“远处的痛苦”而聚集到白宫面前,绝不可能是谁一挥胳膊就能实现的,只有公民社会发达的组织资源才能让一盘散沙的社会在必要时迅速“凝结”起来,并且通过源源不断的“创意”给人们冷却下去的激情加温。当然,发达的公民团体也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政治自由、政策导向、一定的经济水平、长期的公民意识教育的结果。

美国社会对达富尔危机迸发的异乎寻常的热情,也与当年的卢旺达屠杀有关。1994年春夏之交卢旺达有近50100万人被屠杀,无论是联合国还是美国都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干预。美国社会始终对其当初的沉默所带来的恶果不能释怀,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这次面对达富尔危机的激烈反应,可以说是美国社会“赎罪”的一种努力。

在所有的杀人武器中,沉默无疑是最凶猛的。当苏丹总统巴希尔用主权理论将联合国维和部队描述成“殖民主义势力”时,他是在试图给人类的恻隐之心划一个国界。而当那10万个人站在广场上为远处的痛苦呐喊时,他们仅仅是在表达人类天然的同情心,他们在说,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无法用选择性失明为冷漠辩护的时代,我们只能做一个世界公民。(20070822日南方人物周刊)

 

下面再看看美国当年发生的:

 

当“见死不救”发生在美国

最近,发生在佛山的“碾童案”让人愤怒不已,18个见死不救路人的冷漠深深刺痛了许多人的心灵。

到底这个社会怎么了?为什么人就能这么冷漠呢?大家有着各种各样的思考和答案。其实,2008年的美国也发生过这样一起见死不救的案子,事发时的情景也被放到了视频网站上,在全美范围内都很轰动。【详见附件1:《美国:老翁被车撞倒路人见死不救引发讨论》

也许,从美国这起相似的案子中,我们能得到一些思考。

哈特福德“见死不救案”:一个城市的耻辱

 

悲痛的托里斯家人

案发情景:78岁老汉被碾压,路人见死不救

2008530,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市的公园街区,78岁的老汉托里斯被一辆本田车撞倒在路上,血流一地。此前,他刚去街边小店买了牛奶,准备过街回家。不料,一辆本田车追着一辆丰田车飞速驶来,并且从他身上碾压过去,一路飞奔逃逸。

随后,9辆汽车从老托里斯的身边驶过,但却没有人下车查看老人的情况。路边的行人目睹了事故之后也无动于衷,其中一些人走上前去但都没有靠近,更没有人去阻挡路上驶过的车辆,避免老人再次被压。直到一分半钟后,一辆巡逻警车从事故现场经过,才将老人送到医院。后来,医生诊断说,托里斯颈部以下瘫痪,即使救回了性命,这辈子都难以离开医院。

几天后,哈特福德市警方公布了“天网”拍下的视频,迅速传遍全美。大家都在谴责肇事者和路人的冷血。【详见附件1:《美国:老翁被车撞倒路人见死不救引发讨论》

事发后为冷漠行人辩护的两大理由

1、视频资料不完整,虽然没有靠近,但是有4个路人报警

事情传开之后,哈特福德官方迅速表示这段视频并不完整,根据当时911的报警记录,一共有4个路人报警,有人叫救护车,也有人向警方详细地描述了肇事车辆的外形和逃跑方向。

而记者也找到了在视频中出现的路人进行采访。37岁的汉尔就住在这附近,也认识老托里斯。他说,因为我看到他一直在流血才没敢帮忙,我没有相关的急救技巧。另有人说,都“怪”警察来得太快,事发后一分半警察就赶到,而在此之前,他们都懵了,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还一些路人则真的是怕麻烦,他们说,自己以为托里斯是被枪击倒地的,又或者他们不习惯和警察打交道。总之,接受采访的人能够说出一堆理由,但是无疑,这其中有的人确实自私而冷漠。

2、社会学分析:该街区多住流浪者,人际关系冷漠

也有人从社会学方面去分析这个问题,他们认为,老托里斯出事的这个街区大部分人都是流浪者或者吸毒者。假如该事件发生在隔壁的街区,那么大家反应会很快,因为那里有更多的商业场所,人们的社群归属感也更加强烈。【详见附件2:董玮《美国八旬翁当街被车撞昏 司机逃逸路人旁观》

但是,他们的冷漠还是不被多数人原谅

不过,以上的这些理由大部分人都不认同。老托里斯的儿子就说,“为什么没有人去拦住来往的车辆,以防他们再次碾压在路中间的爸爸呢?为什么没有人去握住爸爸的手给他一些安抚呢?”

更让人们愤怒的是,老托里斯就住在这附近,从波多黎各来的他总是那么乐于助人,这里人人都喜欢他。那些路人们也多半认识他。如此一个“活雷锋”,在自己遭难的时候,却没有得到邻里的救助,这实在让人感到愤慨!【详见附件2:董玮《美国八旬翁当街被车撞昏 司机逃逸路人旁观》

“这个城市‘毫无人性’”,许多人都感到耻辱

哈特福德警察局局长罗伯特生于斯长于斯,对于老托里斯的遭遇,他感到极其愤怒,他公开发表讲话说:“人们怎么会这么没人性,这实在是不可思议。我们的心中好像不再有一个道德罗盘。什么都变了”

当地报纸随即在头版显著位置用了“毫无人性”这样的标题。自此,哈特福德开始了一轮“寻找灵魂”的大辩论。地方论坛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读者评论,不乏攻击性言论。罗伯特的言论赢得了从市议员到普通百姓的认同,他们都认为罗伯特说的对,这个城市需要重新寻找良心。也有少部分人认为,如果这个事情没有发生在治安环境差的街区,而是发生在大学里面,人们可能更多从个体分析,不会认为这毁了一个城市的形象。

总之,许多人都和这位警察局长一样感到羞耻,认为这是整个城市的耻辱,因为这个视频,他们不得不遭到别的地方人的嘲笑。【详见附件2:董玮《美国八旬翁当街被车撞昏 司机逃逸路人旁观》

案发之后,人们都如何反思

 

凶手刘易斯受审

媒体:持续追踪报道事件进展

2008年,事发之时,许多媒体都连篇累牍地报道了此事。但是,这个事情并没有因为风头一过而立马走出当地媒体的视线。除了在自己的地方网站上组织起连市长都吃不消的大讨论而外,媒体也及时报道老托里斯的情况。

2009511,老托里斯逝世。当地媒体的标题是《托里斯走了,现在,你还会袖手旁观吗?》

也是在当月,犯罪嫌疑人被捕。

随即,当地媒体在一年之后重新访问了民众,想知道这件事情对他们的道德观有什么改变。一位女士说她去的那家美发店经常谈论这个话题,但是她认为人们没改变,昨天那样做的,今天还是会。但是,另一位女士却说,自己在市中心看到有位老奶奶突然倒下,所有人都停下脚步帮忙。她的朋友说,“大部分哈特福德市民都会互相帮助。”最后,那位怒汉警察局长发言,这一次,他不再耻辱,反而以这个城市为傲,因为在逮捕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许多居民都提供了帮助。

老托里斯的葬礼、两次开庭审判、抗辩交易、十年有期徒刑的量刑,再到警局奖励举报犯罪嫌疑人的公民,媒体跟进了事情发展的每一步,也如实地报道各方观点和意见。【详见附件2:董玮《美国八旬翁当街被车撞昏 司机逃逸路人旁观》

官方和民间合作:建立起两个全新的社群组织

哈特福德市长专门召开记者招待会表达了对托里斯一家的慰问,同时,他又抗议地方网站上种种涉及到种族攻击的言论,认为太过火。这招致了许多人的不满,认为他与其召开新闻发布会夸夸其谈,不如做点实事把治安给弄好。他也确实做了两件引以为傲的事情。在他的支持之下,2008年夏天,哈特福德多了两个全新的组织——“哈特福德犯罪阻止者”和“哈特福德关爱者”。当地媒体评论说,“这都是老托里斯留下的‘遗产’”。

前者,由当地社会名流提供了1万元的奖励基金,并由市警察局来运作。这个机构会为举报犯罪者提供至少1000美元的奖励,并且能够为他们保密个人资料。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碾压老托里斯的真凶最终归案。据说一开始他死不认罪,却被他女朋友的继父的表妹所举报。值得一提的是,警方在公布举报电话的那个周末就接到了100多个电话还有来信。

“哈特福德关爱者”则是一个公益性质的组织,旨在增进当地居民之间的联系、沟通,加强责任感。该组织曾经邀请美国著名的黑人喜剧明星比尔·考斯比来当地中学演讲,用他充满幽默感和感染力的语言来教孩子们和他们的家庭什么叫做责任;该组织也曾经召集过许多的志愿者一起进行有益于社群的活动。总之,老托里斯身上的惨剧让人们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冷漠,而要破除这种冷漠需要加强社群建设,需要加强每个公民的责任感。哈特福德政府、媒体、社会名流,公民个体都一起在努力。【详见附件2:董玮《美国八旬翁当街被车撞昏 司机逃逸路人旁观》

一点启示

尽管很难去量化社会上每个个体的道德水准有没有因为这场悲剧而进步,尽管也有人明确表示自己还是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是,不得不承认,老托里斯之死并不只是一场旋风式的讨论,过去了就只留在记忆中。这一悲剧性的事件得到了长时间的关注,深刻的羞耻感也让各方加强合作,切切实实地直接影响到了当地的社群建设。

当然,人们还是可以用“害怕惹上麻烦”或者“旁观者效应”来诠释这些见死不救的事件,也不能保证以后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不过,当一个社会越来越成熟,公民的责任心和羞耻感越来越强的时候,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少。以前的今日话题中已经讨论过道德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发生在哈特福德的案例则表明,法律而外,社群建设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制度建设。

结语

我们已经对不起老托里斯一次,不能再有第二次了。向前走,把从他那里抢走的正义还给他。——当地媒体祭奠老托里斯去世一周年

 

附件1:

美国:老翁被车撞倒路人见死不救引发讨论

老人被压倒地,路人冷漠围观

央视网消息(新闻60):美国康涅狄格州的首府哈特福德警方5号公开一段交通监控录像,呼吁公众协助调查一宗汽车肇事逃逸案件。

由于录像中显示,很多路人目睹惨剧发生后,都没有及时伸出援手帮助受害者,这一事件在当地引起了一场关于公民道德的激烈讨论。

警方录像显示,530号下午5点,现年78岁的老翁托里斯正沿着街道行走,突然有两辆相互追逐的本田车和丰田车高速驶过,本田车将托里斯撞得几乎飞了起来。托里斯当即倒地,满身鲜血。虽然闯了大祸,但两辆车的司机却不顾一切,绝尘而去。

而录像随后记录的画面更令人心寒,托里斯倒下后,共有9辆汽车从其身边驶过,但却没有人下车查看老人的生死。路边的行人目睹了事故之后也无动于衷,其中一些人跑上前去但都没有靠近,更没有人去阻挡路上驶过的车辆避免老人被压到。直到一分半钟后,一辆巡逻警车从事故现场经过,才将老人送到医院,目前托里斯仍然生命垂危。

受害者的儿子声泪皆下地请求公众提供线索,以抓获肇事司机。

这起事件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当地政府官员表示在事故发生后的1分钟里有4个人拨打911报警,但舆论仍对众多路人见死不救表示愤怒。普通民众、媒体和政府官员批评说,放任受伤老人横卧路上反映出当地人是如此的冷漠,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漠不关心,令人不寒而栗,很多人都质疑“我们的人性和互助精神到哪里去了?”(20080607日央视网)

附件2:

美国八旬翁当街被车撞昏 司机逃逸路人旁观

董玮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一位老人像布娃娃一样被汽车撞倒,肇事汽车逃逸,老人倒在都市繁忙的街道上毫无知觉。从他身边走过的路人惊讶之余却不施以援手;一辆经过的汽车短暂停下后绝尘而去;一名骑着踏板车的男性在老人身边绕来绕去,最后还是不管不问地离开。以上这一令人心寒的场面就发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首府哈特福德。

根据美国媒体报道,被撞的老人是现年78岁的前叉车操作员安杰尔-托里斯。根据事故发生时街头的监视录像显示,530日下午545分左右,安杰尔刚从街边小店里买完牛奶,正走在双行道上要过马路。一辆棕色的丰田和黑色的本田车急速驶来,本田车明显想追上丰田车,在马路中线处突然转向时撞到了安杰尔。肇事的本田车和前面那辆丰田车随即离开。这起撞人逃逸事件发生的地点距离州议会大厦只有几个街区。

而录像随后记录的画面更令人心寒:安杰尔倒在马路上后,共有9辆汽车从其身边驶过,但没有人下车查看老人的生死。路边的行人目睹了事故的发生也无动于衷,其中一些人跑上前去但都站在离安杰尔2码外的地方,更没有人去阻挡车辆避免老人被轧到。直到一分半钟后,一辆正执行其它任务的巡逻警车从事故现场经过。安杰尔后被送到医院,目前生命垂危。

这起事件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人们在痛斥肇事司机逃逸时,也对路人的见死不救表示愤怒。普通民众、当地媒体和政府官员都纷纷表态。37岁的乔斯-科德罗案发时正在距离现场不远处的商场里上班。他说:“人们就让他躺在那,什么也不做,就像对待一条狗那样。”哈特福德最大的报纸在头版以“毫无人性”为标题报道此事,并在网上公布了这段监视视频。当地的电台也对进行了大量报道,有采访对象表示这是他“所经历过的最令人发指的事情”,并质疑“我们的人性和帮助精神去哪了?”康涅狄格州州长朱迪-莱尔也在书面声明中称此事“令人不寒而栗”。警察局长达林-罗伯茨则表示:“(在这起事件上)我们不再有道德指向。”

受害者的儿子请求公众提供线索抓获肇事司机。他说:“我要为父亲讨回公道。他是个好人,现在却很痛苦。我们整个家庭都沉浸在悲痛中。”

不过,当地政府官员表示,事实并不是像某些人想的那样,即没有一个人打电话求救。警察局长罗伯茨稍晚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事故发生后的1分钟里,共有4人拨打911报警。而也有市议会官员称,那段1分半钟的录像让观看者产生了错误的印象,因此对事实没有形成全面的理解。(20080607日中国日报网)(腾讯“今日话题”第184318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