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瀚海北金招商电话:【管理一席谈】“洋鸡”与“土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8:52:34
一群学者聚会闲聊,谈到人才、千人计划,有人感叹:『洋鸡好看,土鸡蛋好吃』;『土鸡窝里洋鸡难生蛋』,即常说的『水土不服』。(这里『洋鸡』指归国或从海外引进的人才,『土鸡』指土生土长的人才。)如何真正让『洋鸡』落户,生出『好吃的蛋』?是『窝』的问题,还是『鸡』的问题?是改变『鸡』?还是改造『鸡窝』?
尽管『千人计划』要求入选者至少要在国内工作6个月或9个月,但事实上出现了许多应聘者『两边都是全职』的怪现象,拿着国内提供的高薪、高额安家费,飞行于国内、国外;更可悲的是,一些单位明知道如此,但为了争取『千人计划』指标,不惜精力和资源,跑部游说、联络评委,甚至冠冕堂皇地帮一些『千人们』进行共同欺骗。
引进的人才中,不乏真才实学者,甚至有大师级人才,他们确实想趁祖国日益强大、充满生机、急需人才之际回归出力。然而,由于受洋环境长期熏陶,他们面对这个充满希望然而浮躁的热土时感到有些许陌生,甚至无法适应——本想利用所学静心踏实地做些事情,却发现大量的精力必须浪费在应付各种各样的申报、评审、跑关系、无聊的会议、部门间的扯皮以及大量琐事的纠缠上。不少真正的人才因此感到困惑、无奈、悲哀,直至出走。当然,有些『洋鸡』本身也有问题:缺失应有的职业精神和规范,求财心切而不坚守诚信和规则,两边或多边全职,承诺而不兑现……他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国际经验、练就的本领以及熟悉东西方文化的优势,利用这个浮躁、制度安排不完善的社会,左右逢源,实现了自己在西方社会因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职业规范而难以实现的『事业和成就』(国内的纳税人承担了其高昂的成本而难以享受其应给予的回报或贡献)。尽管他们在难以了解真相的公众眼中颇受仰慕,自己也可能陶醉在利益和各种名誉或头衔中,但在真正的学者眼里,却是不屑、甚至轻蔑。
无人不重视人才,关键是如何重视。现在,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各单位,名目繁多的人才计划、花样不断翻新的优惠和补贴政策层出不穷,如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教授……以及高薪、高额住房补贴、巨额研究经费、世界一流设备,等等。应该说,『土鸡窝』比『洋鸡窝』在硬件以及『自由度』上一点不差、甚至更优越。用人单位也经常把『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条件留人、环境(自然环境)留人』等动听的口号挂在嘴边。优越条件和人才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反差,说明优惠政策和丰厚待遇吸引人才的效用是短期的,无法形成长效的人才产生和生存机制。人才固然需要条件和待遇,但更需要施展才华、成就事业、真正发挥作用的空间和环境,浪费生命和职业生涯的优厚待遇难买真正人才的心。我们科教甚至更广泛领域的现实是,从下到上都在以各种各样的名堂争取资源配置,大家的心思花在怎样制造名堂、获得资源以及怎样通过评估、应付交差。人才的大量精力和时间以及政府提供的各种资源,浪费在无效的劳动上,越是高级人才,用在研究和教育上的精力和时间越少。仅此一斑,我们就可想见全豹,解决人才问题的根本在改造『鸡窝』。『洋鸡』不服『土窝』,『土鸡』在『土窝』中,长期习惯性地低效生存,则更加可怕。
高端人才的不断涌现的国家和地区,不是因为政府重视人才,而是提供了人的成长、成才、成功的生存的机制和良好通道,如科学大师们的无私提携、天使投资的广泛资助以及均等的机会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国向来重视伯乐和相马,但先有千里马而后有伯乐,千里马是跑出来的,人才也不是相出来的。中国今天的经济成就所依赖的大量企业家,是靠计划能安排出来的吗?要想人才辈出,国家和单位对待人才就不该仅是简单地继续倾斜已经极度倾斜的国家资源,而应通过机制改革,打通人才成长的通道,形成公平自由的『马儿』奔跑和比赛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