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万基花园3期: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24:08
作者:海南实验…    文章来源:网络资源    点击数:135    更新时间:2009-9-24        热      【字体:小大】
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历史课堂到底要追求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不同的一线教师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教师认为把每件历史大事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等教给学生,方便学生考试就可以了,结果一节课学生从头到尾抄笔记。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既传统,又显得十分功利。还有的历史教师接受了一定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结果历史课上热热闹闹,教学效果却不佳。我想这两类历史教学都有偏颇之处。第一类把历史给看“死”了,第二类太重形式,没能抓住历史的主旨。我们的历史课堂到底要追求什么?怎样的历史教学才是最有效的呢?我的理解是:历史是有生命的,是由无数个生命、由无数人构成的生命史诗。不管我们怎么教,都要营造生命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强劲跳跃着的生命脉搏和人性之光,在历史的教诲中去感知生活,洞悉社会。
有生命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想它首先应该是真实的,其次,它应该是有情感的、有思想的、有生活的,并且给人以启迪的。下面我将以初中历史八年级(上)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为例,来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翻开历史的篇章,教给学生真实的历史
真实性是历史的生命力之一。历史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真正的历史史实。如果没有真实具体的史实为基础,人们就无法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更谈不上“以古鉴今”了。在《侵略与反抗》这个单元,教材选取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弄清楚每件历史大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前因后果等基本史实。并且如实反映 1840 -1901年中国历经的屈辱与苦难、抗争与觉醒。切忌主观臆断或为了渲染气氛,有意歪曲一些史实。
具体来说,真实的历史就是英国挑起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资金、原料,而不是纯粹地“维护商业利益”;鸦片战争的爆发终于使我们这个古老守旧的清王朝开始“睁眼看世界”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日本征韩侵华,称霸世界野心的体现,而不是“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历史教科书)。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更是侵略者求之不得的借口,他们联合起来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瓜分中国的野心。真实的历史就是清政府腐败无能,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签订,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落后挨打,人民饱受苦难。
二、直抒胸中的情愫,教给学生有情感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需要情感来烘焙的,否则它将是苍白的、干瘪的、毫无生机的。李大钊曾说:“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 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的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的危亡大任都放在自己肩头。”可见,历史是有情感的,它催人动情,激人奋进。历史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心去解读和演绎历史知识,让它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情有味。
1)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历史教材中具有丰富的感性材料,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和组织教材中的感性材料,把隐藏于教材中的一个个“燃情点”找出来,将其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人物和事件,以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鸦片战争》中,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血染沙场、可歌可泣的关天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有火烧圆明园的锥心之痛和领土沦丧的耻辱;边疆危机中,有打击沙俄,收复新疆,“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左宗棠;甲午中日战争中,有抗击日本侵略者,以身殉国的邓世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有北京城再度被劫掠的耻辱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清政府,等等。
找到了一个个“燃情点”,把教材中历史符号转化成具体的生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让学生去体会生动活泼的历史进程,去感悟历史的真谛。
2)营造情境,让历史流露真情实感
融入情感的课堂,才有生命的气息。历史教学不能撇开历史人物的情感,而只是干巴巴地介绍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使学生只得到历史线索的简单堆砌。如何在教学中让历史的情感迸发出来?我想教师的作用很关键。教师应该首先走进历史,融入历史,才能营造出充满情感的历史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充满热情地学习。
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我用侵略者的口吻讲到:鸦片战争后英法不断提出修约要求,但屡遭清政府的拒绝。 1849 年前后,英国提出进入广州,结果受挫。巴麦尊恼羞成怒,叫嚣:“我们不得已对中国实行另一次打击的时间快要到来……这些像中国、拉丁美洲那样半开化的政府,为了使他们听话,需要每隔八年或十年就狠狠地揍一顿”。话音刚落,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纷纷指责和痛斥英国侵略者。因为他们从话语中已经深刻感受到了侵略者的狂妄自大、野蛮贪婪的嘴脸!
关于旅顺大屠杀,许多欧洲人留下了亲眼目睹的记录。我补充了以下资料,让学生自己阅读:英国人艾伦在他的《龙旗翻卷之下》中写道: “天黑了,屠杀还在继续进行着。枪声、呼喊声、尖叫声和呻吟声,到处回荡。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小胡同,简直被死尸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里人。”“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 美国《纽约世界》记者克里曼于 11月24日 (日军攻占旅顺后第四天)从旅顺发回国内的一篇通讯中说:“我见一人跪在兵前,叩头求命。兵一手以枪尾刀插入其头于地,一手以剑斩断其身首。有一人缩身于角头,日兵一队放枪弹碎其身。有一老人跪于街中,日兵斩之,几成两段。有一难民在屋脊上,亦被弹打死。有一人由屋脊跌下街心,兵以枪尾刀刺插十余次。”……
教室里静静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四天三夜的大屠杀、近2万人的生命、所谓的“清国将士阵亡之墓”……历史仿佛重现了一般,在学生心头引起了震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残野蛮的本性!
讲到“火烧圆明园”时,我播放了电影“火烧圆明园”那一幕场景,在观看当中,有的学生陷入深思,有的拍案而起,有的无奈地摇头,还有的在叹息……我想我还不能把他们的所思所想完全清晰地表述出来。请看看学生直抒胸臆的感想吧。
杀人、掠夺、放火、毁灭……电影中的每一幕都时刻震撼着我的心灵,此时我的心如刀绞,我的心在哭泣。我为它悲惨的遭遇给予同情,为清朝政府的腐朽无能感到悲哀,同时对外国侵略者无比的愤怒、痛恨。
“落后就要挨打”影片中那一幕幕证明了这句话。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这个庞大的躯体由盛而衰,又由衰而盛,在茫茫的大海中此起彼伏。那时的清朝帝国犹如一只庞大空壳、残壳,它在茫茫的大海中飘荡着。它已经不起大风大浪,就算是稍稍碰到障碍物,它也会瞬间破裂、沉没。
特别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祖国只有强大,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否则就会被淘汰。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为祖国发展作贡献,特别是我们这些中学生,更不能有一丝怠慢,因为祖国的重任担在我们每一个中学生的肩上。我们应努力学习,在将来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初二七班 黎庆惠)
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理应留给子孙万代观赏享受,但是这个凝聚了几代人智慧结晶的建筑奇迹却因英法强盗的贪婪而毁于一旦。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令人发指。他们给中国乃至世界文明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全世界爱好和平、爱好文明的人们永远不能饶恕他们。一场大火不会夺去伟大民族的智慧,人们将在愤怒中迸发更强大的力量。(初二七班 李相慧)
我多想有一台时光机,回去让他们不要闭关锁国,要多向别人学习,否则就会很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初二七班 李上劲)
(注:以上摘录或文章,教师没做任何修改)
写得多好啊!看了之后,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从字里行间,我分明感受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感受到了学生们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只有出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 陶行知 先生说的很好。一节历史课,如果没有真情实感融入将会是苍白的、枯燥的、无味的。带着真挚的情感去教,教有情感的历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有兴趣,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更能增强课堂的互动效果,我们的课将越来越受欢迎。
三、激扬智慧的火花,教给学生有思想的历史
记得在第一次教《甲午中日战争》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进行讨论:邓世昌的致远舰爆炸后,他并没有被炸死,随从给他救生圈,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他养的太阳犬口衔其臂以救,他将太阳犬淹死,最后与全船250余名官兵壮烈殉国。我问学生:他这样做值不值得?当时学生有的说:邓世昌真傻!有的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的说:他完全可以活下来,为国家多做贡献,他这样做实际上是不负责任!我的本意是扬邓世昌的爱国义举,为国甘愿牺牲的精神。学生这么一说,我有点招架不住了,最后我只得用苍白的语言说:从这件事上看,邓世昌爱国不怕牺牲,很值得我们学习,草草了事。
这件事让我感慨良久。历史是有思想的,在课堂上其解读者是教师。有思想的历史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学生的个性和见解应该得到尊重和张扬;有思想的历史课堂需要一位有思想的历史教师,要求历史教师高屋建瓴,仔细地审视、思索自己的教学设计,知道自己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教才会最有效,并且不断地进行反思。也就是说,作为老师,首先我们自己得有知识储备、有独立的思想,才能把思想的火炬传承下去。如果只是为了热闹而设计,那么也就毫无意义了。
现在我教这课,仍然塑造邓世昌的高大形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民族魂。但是我采用了一种自认为更好的方式,那就是播放影片《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那一幕,把学生带入黄海大战的烽烟炮火中去认识邓世昌,将邓世昌的英雄形象永远定格在学生的心头。
四、关注身边的事情,教给学生有生活的历史
历史源于生活。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到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是活活生生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反映。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与时代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让我们的历史课富有时代感,更具生命力。
比如《鸦片战争》一课的导入,我就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同学们知道国际禁毒日是哪一天吗?(生: 6月26日 )为什么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禁毒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说:毒品危害大!)我又进一步问:你们知道毒品有什么危害吗?学生们都谈到毒品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我一边和学生交流一边展示毒品及其危害图,看到畸形的孩子,瘦骨嶙峋吸毒者……,学生们深受震撼。教师趁机指出:正因为毒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大,所以各国都致力于禁毒。在100多年前,因为毒品(鸦片)引发了中英之间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这种生活化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到火烧圆明园,我们不妨告诉学生: 2007年9月,爱国企业家 何鸿燊 先生以6910万港元购得圆明园马首铜像,并捐赠国家。目前圆明园兽面人身的12生肖铜像中,猪首、牛首、猴首和虎首此前已回归祖国,目前,已知铜鼠首、兔首由法国人收藏;铜龙首、蛇首、鸡首、狗首、羊首下落不明。让学生关注文物保护,树立文物保护的意识。讲到甲午中日战争不妨引导学生谈谈今天的中日关系。讲到沙俄侵略中国的土地,不妨联系“中俄友好年”。几乎每一节历史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影子。
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 先生曾说:“教育即生活”。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历史教学中要做个有心人,从生活的海洋中去撷取有利于我们教学的素材。在日常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以及时代的发展纳入课堂,教学才会富有吸引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生存发展,以突显历史学科以古鉴今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功能。
课堂如人生,课堂是流动着的生命。我们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体验与人文关怀的,应该是富有生命活力的。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让每个年轻的生命体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并努力地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也就是历史教学追求的真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