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电力线路器材厂:禅堂法器(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0:10:50

禅堂法器(二)

    界尺

    《禅林象器笺·器物门》说:“界尺,文具。以画界罫线,兼镇纸幅。与戒尺不同”。从这里考证,我们可以知道:“界尺”是一种文具,它是画线压纸用的工具。《三才图会·器用类》说:“尺(界尺)以镇纸,锥以刺书”。

    界尺为画线兼纸镇的工具,其材质并无记载,但在《五代史·唐赵光逢传》中说:“赵光逢,字廷吉,在唐以文知名,时人称其方直温润,谓之玉界尺。”或可推知有以玉为界尺者。

    在《禅林类聚》中,也有一则与界尺相关的公案:“梁武帝请传大士讲经,大士升座,以界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志公问帝云:‘陛下会下?’帝云:‘不会。’志云:‘大士讲经竟。’”

    锡杖

    锡杖(梵khakkara),为比丘行路时所应携带的道具,属比丘十八物之一。梵名音译作吃弃罗、吃吉罗、隙弃罗;又称有声杖、声杖、禅杖、鸣杖、智杖、德杖、金锡、杖。

   关于锡杖的由来,在《毗奈耶杂事》中说是为了比丘托钵时,不惊吓到施主家所为:“苾刍乞食入人家,作声警觉,拳打门扇,家人怪问。佛言:‘应作锡杖。’苾刍不解,佛言:‘杖头安镮,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而为警觉。……至不信家,久摇锡时,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无出问。佛言:‘不应多时摇动,可二三度摇,无人问时,即须行去。’”

   其形状分三部分,上部即杖头,由锡、铁等金属制成,呈塔婆形,附有大环,大环下亦系数个小环。摇动时,会发出锡锡声。中部为木制;下部或为錞、鐏、铁等金刚所造,或为牙、角造。《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中说:“西方所持锡杖,头上唯有一股铁卷,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长四、五指。其竿用木,□细随时。高与肩齐,下安铁纂,可二寸许。其镮或圆或偏,屈合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铁任情。”

   《大唐西域记》卷二说:“如来锡杖:白铁为环,旃檀作柄,宝筒盛之。”又《洛阳伽蓝记》卷五说:“如来锡杖,长一丈七尺,以水桶盛置。此杖表面,金箔装贴。杖身轻重莫测;重时百人莫举,轻时二人可提”。由此可见:我佛应化因缘,实在不可思议也!。日本现今则有二股六镮、四股十二镮等类,且大镮中心饰有宝珠、五轮塔、佛像等。

    锡杖的意义

   除了生活中所需,锡杖也有深刻有意义。在《佛说得道梯隥锡杖经》中说:“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迦叶白佛:‘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锡杖经》又说:“是杖有三錞,念三途苦恼,则修戒定慧。念三灾老病死,则除三毒贪嗔痴”。

   而依锡杖的不同形状,也象征不同的意义。同经中说:锡杖有三錞,代表忆念三涂苦恼,则修戒、定、慧;念老、病、死三灾,则除贪、瞋、痴三毒等等。而四股者,则是断除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之轮回,或表苦、集、灭、道四谛。十二环者,表十二因缘,通达无碍,三重四股,以念如来七觉意法,通錞钻八,用念八正道,二股是迦叶如来所制立也,令诸众生记念二谛:世谛、第一义谛,以立其义。

    锡杖的功用

    锡杖的功用可分三种:

   1、用于驱遣蛇、毒虫等物:如《四分律》卷五十二说:“诸比丘道行见蛇、蝎、蜈蚣、百足、未离欲比丘见皆怖,白佛。佛言:‘听捉锡杖摇。’”《十诵律》卷五十六中说:“佛在寒园林中住,多诸腹行毒虫啮诸比丘,佛言,应作有声杖驱遗毒虫。”这是说佛陀在世时,有比丘行于路上时,见到蛇、蝎、毒虫等物,心中怕怖,甚至有比丘被咬伤,于是佛陀说,应做有声的锡杖来遣散毒虫。

    2、比丘于街上行乞托钵时,用来警觉施主或预防牛犬:如《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说:苾刍到他人之舍乞食,不可打门,应摇动锡杖作声,以为警觉。又,《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亡财僧现>条中说:“言锡杖者,……元斯制意,为乞食时,防其牛犬。”

   3、在日本,天台、真言等宗于法会时皆振短柄锡杖,唱梵呗,其认为振锡杖所发之音具有特殊咒力。而所唱梵呗亦称锡杖,为四法要之一,有九条、三条之分。九条有赞颂九节,又称长锡杖;三条则是诵赞颂九条中之最初二条及最后一条,亦单称锡杖。又,法会时,唱锡杖之头句,振锡杖之职众称为锡杖众。在密教,《大日经疏》卷六所载阿闇梨所传漫荼罗图位中,在释迦院列有如来锡杖菩萨,此系锡杖之拟人化。又,千手观音四十手中,有一手持锡杖,称为锡杖手。另外,八臂不空羂索菩萨、地藏菩萨等亦持此杖。

    及至后世,诸山禅师法祖,更有用振锡举杖,启示玄机、指点妙义的。《高僧传》及《傅灯录》等文献中都有记载。更至近时,就连传戒、说法的场合,也都已执杖振锡了。

    锡杖的故事

    锡杖是比丘随身携带的器具之一,也留下许多故事。

    在《唐高僧传·僧稠传》中记载说:“僧稠前往诣见怀州西王屋山修法的途中,听闻两虎交斗,咆哮声响震动山岳,僧稠即以锡杖途中调解,于是两只老虎便各散而去。”

   在《传灯录》中也记载邓隐峰禅师的故事,邓隐峰禅师冬季居住于衡岳,夏日居止於清凉山。在唐元和年间,禅师登五台山,出淮西时,恰巧遇到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人交锋,打得不可开交,未决胜负。禅师心想:“我当去解除其患。”于是禅师就掷锡于空中,飞身于两军上空,两方将士看到禅师飞于空中,无不惊讶得张大了口,一时忘了打杖,各自散去。在禅门的戒律中,除了疯行者之外,一般的禅行者是不准显现神通的,以免惑乱众人。邓隐峰禅师示现神通之后,即入五台山,于金刚窟前示现入灭。

    拄杖

   和锡杖类似的器具,还有拄杖。拄杖系用稍粗树枝削成。拄杖的由来,是因为有老比丘登山跌倒,佛陀即允许比丘畜柱杖。根据《毗奈耶杂事》中说:“佛在鹫峰山,有老苾刍登山上下,脚跌倒地。佛言:‘应畜拄杖。’闻佛许已,六众即便以金银杂彩等物雕饰其杖,俗旅嫌贱。苾刍白佛,佛言:‘苾刍有二种缘应畜拄杖:一为老瘦无力,二为病苦婴身。’”这就是说佛陀允许用拄杖后,许多不明白佛陀用意的弟子,就以金银等物巧妙装饰拄杖,遭致世俗讥嫌,而禀白佛陀,于是佛陀又规定,只有年老和生病的比丘才能使用拄杖。

    《祖庭事苑》中说:“正如今禅家游出拄杖,或乘危涉险,为扶力故,以杖尾细怯,遂存小枝许,串常汞者是也。”若在拄杖下端的二尺处,留一小枝,缠绕杖身,方便于涉水时,探测深浅。这种用杖,就叫做“探水”。

   禅门中最初使用拄杖打弟子的是六祖慧能。在《高僧传》卷四中记载:西京荷泽神会禅师者,襄阳人也,姓高氏。年十四为沙弥,谒六祖。祖曰:“初识远来大艰辛,将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师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便以杖打。

   禅宗的棒喝即是以德山棒、临济喝合称。其中德山禅师便是以使用拄杖闻名,故号称德山棒。在《高僧传》中记载:德山禅师寻常遇僧参,多以拄杖打,临济闻之,遣侍者来参,教合:“德山若打汝,但接取拄杖,当胸一拄。”侍者到,方礼拜,师乃打,侍者接得拄杖与一拄,师归方丈。侍者回举似临济,济云:“从来疑遮个汉。”

    可见拄杖在禅门中也常被做为禅师悟入学人的工具。

    曲录

    曲录是椅子的一种,常见于禅宗公案中。原来是胡椅的俗称,又称为圆椅、交椅、参椅。其形状弯曲,有四脚,两脚交叉,有椅背;因为其形状屈曲,所以名为曲录,乃是指其刻木屈曲的样子。

   后来“曲录”一语亦被用于指称床,如《云门文偃禅师语录》卷上说:“诸方老秃奴,曲木禅床上座地,求名求利,问佛答佛,问祖答祖,屙屎送尿也。”《大明高僧传》卷六中也说:“二十年来坐曲录床。”在《普灯录·应庵华禅师章》中说:“虎丘忌日,拈香曰:‘平生没兴,撞著这无意智老和尚,做尽伎俩,凑泊不得。从此卸却干戈,随分著衣吃饭。二十年来,坐曲录木,悬羊头,卖狗肉,知他有甚凭据?虽然,一年一度烧香日,千古令人恨转深。’”

    戒刀

   《释氏要览》中说,“戒刀”一词的由来是这样的:“戒刀:按律许蓄月头刀子,为割衣故。今比丘蓄刀名“戒”者,盖佛不许斫截一切草木,坏鬼神村故。草木尚戒,况其它也?”戒刀也叫做“刀子”、“小刀”。它也是大乘比丘们的“十八物”之一。《僧史略》中说:“及持澡罐、漉囊、锡杖、戒刀、斧子、针筒,此皆为道具也。”

   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所载,佛在室罗伐城时,有比丘欲裁三衣,便以手撕裂,损坏衣财。佛乃听许用刀子。但因六众以杂宝装饰,佛陀便规定用钝铁作刀,且分大、中、小三种规格。大的长六指,小的长四指,中的介于二者之间。形状则有弯曲如鸟羽、及似鸡翎而不尖直二种。《祖庭事苑》中说:“戒刀,《根本杂事》云:‘佛在室罗伐城,苾刍欲裁三衣,便以手制,衣财损坏。佛言:可刀子裁。六众便以杂宝饰之,加以太长。佛制,不听,此是大刀,不是刀子,汝等应知有三种刀子,谓大、中、小。大者可长六指,小者四指,二内名中。其状有二:一如鸟羽曲,二似鸡翎,不应尖直。’”又,《十诵律》卷三十九中,有佛听许用剃刀及截爪刀的记载。同书卷五十六中说:“佛听众僧畜剃刀,一人亦畜,为剃须发故,是名剃刀法。剃刀鞘法者,佛听诸比丘畜剃刀鞘,为掌护莫令失,更求觅妨行道故。”此外,戒刀有以下六种用途,在《行事钞?钵器制听篇》中说:“毗尼母”:‘听畜刀子六种,一用割皮、剪甲、破疮、裁衣、割衣上毛缕,六用净果,乃至食时种种须故。’
    
   在《大宋僧史略》卷上说,所谓戒刀等,皆是道具,表断一切诸恶。可见戒刀除了实用价值之外,也有精神上的意义。禅门公案中,关于戒刀的故事,最著名的应该是二祖慧可禅师受到达摩初祖的教诲激励,而潜取利刃自断手臂,受法悟道的故事。另一则刀的故事,是俱胝禅师的因缘。俱胝禅师因受天龙禅师竖一指而悟道;从此之后,凡有人参学,他就竖起一指来教导。因而人称“天龙一指禅”。当时俱胝禅座下有一个童子,有人问他说:“俱胝禅师有什么法要?”童子就学禅师一样竖起指头。于是有人就告诉俱胝禅师这个事。有一天,俱胝禅师就将戒刀藏在袖中,问童子:“听说你会佛法,是么?” 童子答:“是。” 于是俱胝问:“如何是何?”童子又竖起一指,没想到禅师就一刀斩断了童子的指头,童子痛得大叫而出。这时,俱胝又唤童子,童子回头时,禅师迅即问道:“如何是佛?”童子习惯的要举起指头时,却发现手指不见了,于是豁然大悟了。

   该刀法因其在与敌“较技”中取敌但又不得“杀生”而名。戒刀共有十六个适于进攻的架子。邓钟山老先生云:“戒刀之法,皆雁尾单刀中来。何为戒刀?戒刀者,乃寻常双双佩于腰际,此谓之不得随意妄开杀机。”戒刀在演练时须“单架(摘选架子)处长(反复)演”,与敌“较技”中“出手便知高低”。

    有关“戒刀”的种种问题,欲知其详,可阅读《十诵律》第三十七、《入楞伽经》第六,《有部毗奈耶杂事》第三、《四分律》第五十一、《禅林象器笺》卷下“器物门”等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