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爆破学会:我喜欢的古典诗词 / 阳台一隅 / 第46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22:16
我喜欢的古典诗词共266页 
  作者:深邃的天空2009 回复日期:2010-01-18 21:59:09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
     如果薛涛活在当今,其声、色、艺绝不逊于同为蜀人的刘晓庆。然异代不同功,千载之下,读之犹令人痛惜不已!
     古代的女子充其量只是男人的附庸,纵然才高八斗,秀外慧中仍不能自立于世,观其挣扎图存的苦况,身世飘零之惨状,命运如斯,不知薛涛有没有象屈原那样无语“问天”呢?此刻,我心亦有戚戚焉!想必一隅兄也如是吧?
    
  =============================
  薛涛绝对是个才女,令人同情。
  单枪匹马在男人世界中挣扎,很难。
  同其它才女相比,她的结局还算尚可。
  
  阁下的评论总是能给本帖很好的补充。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10-01-19 20:42  第60首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写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父亲杜闲,曾任奉天(陕西乾县)县令,爷爷杜审言,唐初著名诗人。
  
   杜甫小时候家境富裕,有过快乐的童年,不幸的是母亲早亡,继母过门后,被寄养在姑姑家,姑母贤德,对小杜甫关怀备至,有一次,自己的儿子与杜甫同时得病,为了保命杜甫,姑母竞舍去了亲儿子。
  
   7岁开始练习写诗,同时兼顾书法。
  
   14岁时在诗坛崭露头角。
  
   20岁时开始出外漫游,目标吴越,当时的科举不考数理化,没有硬性答案,你写的诗好不好,关键是审卷人,他说好就好,不好也好,他说不好就不好,好也不好,嘿嘿,基本这样。
  
   出外漫游的目的,就是到处播撒诗文,造势,赢得美名,使审卷人如雷贯耳,先入为主。
  
   公元735年,结束第1次出游,历时4年,
  
   公元736年,参加第1次科举考试,落榜。
  
   当年,第2次出游,这次路线是齐赵(山东河北),时间比上次略长,5年。
  
   虽然落榜,并没有给年青的杜甫带来多少阴影,豪情不减,复课,父亲杜闲当时任兖州(山东某地)司马,父子相见,此时的杜甫不穷。
  
   著名的《望岳》就作于此次漫游,从诗中判断,他好像并未登顶。
  
   在这次出游中,诗人结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当时任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杨氏,俩人携手走入洞房。
  
   公元742年,杜甫来到东都洛阳,在此巧遇李白,当时李白得罪了一些人,再加上孤傲不群的性格,被玄宗赐金放还(给了足够多的钱开除),李白粪土金钱,杜甫沾了不少光,这是“李杜”第1次合影。
  
   这年5月,继母卢氏病逝,杜甫回家。第2次漫游结束。
  
  
   然后是第3次,目标梁宋(河南开封、商丘),又遇李白还有高适,李白肩背钱袋,3人萧洒走一回。
  
   之后,高适离开3人组,杜甫继续跟随李白。
  
   公元743年,2人分手,杜甫来到齐州(好像是济南),在此期间,与当时名人李邕结识。
  
   路过任城(山东济宁)时,与李白第2次握手,这是2位巨人的最后一次“合影”。
  
  
   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准备第2次科举。
  
   公元747年,玄宗李隆基亲自下诏,天下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入京就选,杜甫踌躇满志,以为经过10多年的磨练,囊中取物。
  
   不料,杜甫又落了。
  
   这次,不是杜甫没水平,是因为有人做梗,做梗人:当朝宰相李林甫。
  
   奸相李林甫嫉贤妒能,怕能人入朝,搅他的好局,这次考生全部落地,没飞起一个。
  
   光天化日之下,他竟敢如此猖狂,皇帝李隆基不知道吗?
  
   奸臣之所以为奸臣,自有他处理问题的方法:
  
   一日,奸相李林甫乐呵呵地向皇帝李隆基汇报考试情况。
  
   李林甫面带喜悦:“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李隆基不解:“爱卿何事可喜?”
  
   李林甫满脸堆笑:“这次无1人中第,全部落榜。”
  
   李隆基大惑不解:“这是好事吗?”
  
   李林甫也装做大惑不解:“好事啊,皇上,这说明我朝在您的英明教化下,天下人才已全部网尽,野无遗贤。难道这不该庆贺吗?国之大幸,民之大幸啊,皇上!”
  
   当时的李隆基宠爱杨贵妃过度,估计体耗太大,大脑不灵光,一笑而过。
  
   杜甫及天下考生们集体接受了奸相李林甫的当头一棒。
  
  
   这期间,杜甫父亲杜闲已亡,失去了生活来源的他,生活顿时陷入困境,难于自拔,竞过上了类似乞丐的生活,敲富家门,吃人家的残余剩羹。
  
   鲜有朋友伸手援助,天不应,地不灵,此时的杜甫一无所有,除了诗。
  
   这样的日子大概在长安过了10年,本文中的这首诗,就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再现。
  
  
  [本诗简析]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覆:翻。 翻手、覆手:形容事物的变化反复无常,就像翻翻手那样容易。
   纷纷:形容很多。 轻薄:指不讲信义。何须数:没有必要数,就是不值一提的意思。
   不讲情义的人太多,大多都是势利之交,随贫富而迅速变化。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管鲍:管仲和鲍叔牙。春秋时期,管仲在极度困难的时候,鲍叔牙出手相助。
   此道:管仲与鲍叔牙贫交的这种道德。
   再也看不到管仲与鲍叔牙那种贫交了,现在的人视之如土。
  
  
   在杜甫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这首诗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令很多人产生了共鸣。
  
  
   解析完毕。
  
   ===================================
  
   杜甫为什么生活贫困?是因为在万恶的旧社会吗?这有点扯。
  
   李白为什么走到哪里,有吃有喝?
  
   杜甫的气节无容置疑,爱国忧民,只想说说他的性格。
  
  
   同班同学,为什么有的一呼百应,有的独影自怜,是性格不同。
  
   选择恰当时机,主动帮助别人,把钱袋敞开。还犯愁没有人气吗?
  
   可能在兜鼓的时候,钱袋捂得有点紧,读杜甫的诗,几乎没看到他曾帮助过别人。不是说他缺乏爱心,是他缺乏表现爱心。
  
   礼尚往来是也。
  
  
   在长安10年,是杜甫贫困的10年,他也曾给好多当朝大臣写过自荐诗,没有一个人肯出手。
  
   越是在贫困的时候,越不能乞怜摇尾,坚守住这份贫困,让别人认为你是潜力股,说不定会有人主动投资。
  
   唐朝为官,大多以诗论才,杜甫的诗应该写的很好,为什么他不能中标,肯定与他性格有关,笼统地说,缺乏个人魅力。在那些大臣眼里,他不是潜力股。
  
   个人魅力充分体现在言谈举止间,最起码,杜甫缺乏外观的萧洒。
  
   不善与人交流,不善于表现自己,是杜甫的症结所在。杜甫有点闭,自闭。
  
   “迂”是那时很多读书人的弊病。
  
   ===================================
  
   当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时,当你为购房贷款整天忙碌时,读杜甫的诗会引起共鸣。
  
   但冷静下来后,最好多从自身找原因。
  
   ===================================
  
   几人共追某位女孩时,能说会道者往往取胜,旁边那位默默真情者,只能黯然伤神。虽然他可能是最后的胜利者,但他不是最初的胜利者。
  
   ===================================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在给当时的尚书左丞韦济的自荐诗中,杜甫写了这2句。
  
   话说的大。
  
   ===================================
  
   公元755年,杜甫有一个机会,是任河西县尉(县公安局长),嫌小,没接受,后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管理东宫宿卫、仪仗,公事不多,为生活所迫,只好就任。
  
   ===================================
  
   杜甫的爱国忧民之心,我们真的做不到,“圣”的桂冠不是随便戴的,高山仰止。
  
   为他的生活贫困而同情。
  
   ===================================
  
   李白可爱,杜甫可敬。
  
   ===================================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10-01-20 11:58  作者:也许命中注定 回复日期:2010-01-19 22:15:31 
    顶
  ==========================
  谢谢老朋友支持。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10-01-20 12:00   作者:一痩竹 回复日期:2010-01-20 09:04:21 
    楼主分析的不无道理。
  ========================
  这ID有点熟,好像来过,朋友好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10-01-20 12:01  作者:hitduomianhu 回复日期:2010-01-20 10:45:01 
    多谢楼主的文章,向古人致敬。粪土金钱吧,古今都好使!
  
  
  =============================
  有时候,钱就是个WBD。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10-01-20 14:42  谢谢楼上2位。
  很想听听其它朋友对杜甫的看法。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10-01-20 17:38  作者:郑关耳 回复日期:2010-01-20 13:56:49 
    杜甫与屈原有点类似,悲剧人生
  ========================
  欢迎郑老师光临,请多多指点。

-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10-01-20 20:19  第61首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写作背景]
  
   刘禹锡(公元772-842),字梦得,洛阳(河南洛阳)人。书香门第。
  
   公元779年,代宗李豫归天,德宗李适继位。
  
   德宗李适昏庸无能,对外软弱,对内猜忌,尤其对太子李诵1万个不放心,甚至成立了一支机动部队,以防太子突发政变。
  
   这皇帝竟然有应急预案。
  
   多亏宰相李泌从中周旋,李诵才勉强战战兢兢生存下来。
  
   险境中的李诵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担心哪一天,让神经有些错乱的老爸抓住把柄。
  
   有一次,大家对宦官猖獗大为不满,希望太子劝谏皇上,李诵满口答应。
  
   众人走后,有一人默默不语,李诵奇怪,问其原因,此人说:“太子侍奉圣上,无非视膳问安而已,他事何敢过问,他事何必过问。平日就有小人离间,如果有人诬陷殿下此举是收买人心,皇帝猜忌起来,该如何做答?”
  
   平日如惊弓之鸟的太子,出了一身冷汗。这个说话者名叫王叔文。
  
   从此,王叔文隆重进入太子李诵的视线,心腹。
  
   王叔文尽心尽力,为太子继位做着充分的准备。
  
  
  
   公元804年,刘禹锡及士进第,后任监察御史。
  
  
   慢慢地,在王叔文周围聚集了一批人,这些人蓄势待发,都是年轻人,核心人物:“二王刘柳”。
  
   二王:王叔文和王侄,刘柳:刘禹锡和柳宗元。
  
   这个集团组织严密,行动隐蔽,担心走露风声影响太子继位,曾发毒誓,如果出事,绝不牵连太子。
  
   德宗身体每况愈下,弥留之际,太子党积极行动,终于挫败宦官集团的阴谋,太子李诵顺利继位,史称顺宗。
  
   没想到,顺宗李诵得了中风,行动不便,不能说话,只能用点头YES摇头NO来听取大臣们的汇报。
  
   即使这样,太子党成员仍然快速各就各位,掌控权利中枢。
  
  
   出事了。
  
   大多新皇帝上位,都会烧几把火,王叔文手持火柴,迫不急待。
  
   德宗时代,外藩和宦官骄横跋扈,百姓怨声载道,第一把火就扔向了他们。
  
   但是,太急了,火烧面太大,招致反对派众多,改革一下子陷入困境。
  
   尤其刘禹锡、柳宗元,性情直率,太雷厉风行,他们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风改变了方向,烧向了他们。改革失败。
  
   虽然有皇帝支持,但在皇帝眼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国家健康,如果改革引爆不安因素,那他就中止。
  
   历史上,改革失败的例子很多,王莽、王安石、ZHU... ...
  
   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心急,没有循序渐进,应该逐步清除障碍。
  
   邓公改革的不失败就是建立了试点,推而广之,不惹众怒。
  
   在中国,不论真理在哪一边,法不责众。
  
  
   皇帝李诵久病不愈,满朝文武呼吁太子监国,太子李纯走到了前台。
  
   不久,太子正式上位,史称宪宗。
  
   新皇帝李纯不认可改革派,第3天就开始外贬改革精英。刘禹锡自在其中。
  
   政治上,王叔文们还是有点嫩,不够狠,既然太子不是自己人,就改立,远没有西汉霍光的手段。
  
  
  
   刘禹锡被贬郎州司马(湖南常德),郎州地偏,环境艰苦,但刘禹锡个性开朗,没怎么太当回事儿,入乡随俗,仍然吟诗写文,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公元815年,情况有缓,在一些正直大臣的要求下,皇帝李纯同意将刘禹锡召回,准备在朝任职。
  
   被召回的还有柳宗元、韩泰、韩晔、陈谏等人。
  
   当时基本上是保守派主政,刘禹锡有举目少亲之感。
  
   某一日,刘禹锡与朋友共游玄都观,感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本诗简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紫陌:京城郊外的道路。 红尘:闹市的飞尘。 拂面:扑面。
   不道:不说。
  
   这2句描写去玄都观的路见景色。来来往往,非常热闹。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郎:刘禹锡自称。 去:指被贬离京。
   玄都观里的万千桃树,都是我被贬之后才栽的。
   以“桃千树”比喻保守派,诗中充满鄙视。
  
   这首诗表面看没什么,但在政敌之间,这就是一枚炸弹。
  
   性格直率的刘禹锡不知收敛。
  
  
   解析完毕。
  
   ===============================
  
   这首诗传出后,保守派再次发难,刘禹锡再次被贬,这次更狠,要贬至最远的播州(贵州遵义)。好友柳宗元以刘禹锡母老为由,出面解围,要求与刘禹锡对调,在大臣裴度的帮助下,成行。
  
   最后,刘禹锡被贬至连州(四川筠连县)。
  
   14年后,刘禹锡再次被召回,骨子里满钙的他,在同一地点,用同一主题,还是那种方式,再奏绝响: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苔:青苔,暗示荒凉,朝政颓废。 种桃道士:指保守派们。前度:前次。)
   (14年中,皇帝换了4个,物是人非,那些政敌早已不在,朝庭千疮百孔,最后1句有气势。)
  
   赞一个!
  
   ===============================
  
   第2次被召回后,大臣裴度非常欣赏刘禹锡,安排他在朝中任职,几年后,裴度被罢,刘禹锡受累,再次被贬苏州刺史,由于工作出色,被当时的皇帝文宗李昂授赐“金鱼袋紫衣”。
  
   ===============================
  
   刘禹锡被贬外地,有机会接触底层民众,更加了解百姓疾苦,同时吸取当地民歌艺术,对他的诗词创作帮助极大。
  
   著名的《竹枝词》就是在被贬期间写成。
  
   “诗,穷而后工。”一点不假。
  
   ===============================
  
   由于性格原因,大多时间,刘禹锡在外为官。
  
   公元842年,诗人走了,终年71岁,追赠户部尚书。
  
   71岁,当时算长寿,与他的性格有关,开朗达观,虽然他也倔强。
  
   ===============================
  
   摘录刘禹锡诗中名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人家。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
   ==============================
  
   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性格开朗达观、正直倔强的刘禹锡: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谢谢阅览。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3270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