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第一医院官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丛书:人际交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33:23
人际交往的涵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在 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 联系的程度。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中所建立起来的相互 关系。在现实中,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从事的职业不同、生活的环境 不同,因而形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 同事关系、干群关系、同乡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等。
  研究人际关系指导的目的在于协调好人际关系。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 体中生活,总是在不断的交往中从事工作、学习和其他社会活动的。人际关 系的状况如何,对于人们完成活动的任务,对于集体的形成和巩固,对于人 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由人际交 往的功能所决定的。社会学家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将它们分成如下几类:
  1.业缘人际关系。这是人们由于从事共同的、或有关联的社会工作而 结成的人际关系。包括同学关系、干群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师生 关系、主客关系等。
  2.地缘人际关系。这是以人们居住地域的联结和靠近为条件而建立的 人际关系。主要有邻里关系和老乡(同乡)关系两种。
3.血缘人际关系。这是以姻缘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
起来的婚姻和血缘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姊妹关系、 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叔侄关系??等等。
在学校这个环境中,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
干群关系、上下级关系等,这其中对于学生的学习影响最大的人际关系是师 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如果对各种人际关系进行定性分析,那么它们一般可分为良性人际关系
和恶性人际关系。良性人际关系表现为和谐、融洽、相互吸引;恶性人际关 系表现为对立、紧张、相互排斥。由于性质不同,其作用也就不同。一般地 说,良性人际关系往往具有积极作用,而恶性人际关系则具有消极作用。 这里我们分析这两种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
1.师生关系对学习的影响:良性的师生关系往往表现为:教师关心、
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拥戴老师,彼此信任、相互吸引。在这种人际状态下, 学生或者为了与老师接近、交往而努力学习,或者为了报答老师的期望而努 力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由于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心情舒畅,总是主动、热 情、积极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同时及时将自己的接受状况反馈给老师, 使老师的讲课有时放矢。良性的师生关系,使双方情感相悦,相互激励。既 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期望往往使学生 加倍努力,使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甚至对学生的一生发生作用。心理学家将 这一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与此相反,恶性的师生关系则表现为对立紧张,彼此猜疑,相互排斥。 在这种人际状态下,学生由厌恶教师而导致对该教师所授课程失去兴趣,最 终影响学习成绩。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如果与教师对立,那么他的心情就处 于压抑状态,思维活动就受到遏制,从而严重影响其学习效果。
  2.同学关系对学习的影响:良性的同学关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 学习:
  
  ①形成合力。由于同学之间相互吸引,团结一致,能够更好地克服同学 之间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②彼此互补。同学当中,各有所长,有的擅长文科,有的擅长理科,有 的在音乐、体育、美术方面突出。同学在一起,就能够取他人之长,补己之 短,达到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③互相激励。良性同学关系表现为:相互吸引、相互信任。同学之间学 习气氛融洽、情感和谐。在学习方面互相激励、共同奋斗,各自都形成高昂 的学习热情。
  ④交流信息。良性的同学关系有助于彼此互传知识信息,扩大彼此的知 识面。
与此对立的恶性同学关系则不然,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危害学习:
  ①由于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彼此互相嫉妒,对方在学习上取得成绩时, 不是去虚心请教、见贤思齐,而是内心嫉恨、风言风语;对方在学习和生活 中遇到挫折时,不是去主动帮助,而是幸灾乐祸、落井下石。这样对于学生 养成的心理素质和双方的学习都有影响。
  ②由于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因此都怕对方在学习方面进步,生怕超过自 己。彼此在学习方面的可取方法、重要资料都保守起来,甚至个人的思想也 不外露,阻止了各种信息的传播。
③由于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彼此在一起学习时总有一股无名之火,于是
将明里竞争变成暗里陷害。
  ④关系紧张的同学在一起学习时,彼此心情处于压抑状态,不利于思维 的正常进行,危害学习。
由此看来,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对教师和学生来说,
都是十分必要的。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


  中学生一般比较注重友谊,渴望众多的知心朋友。然而正所谓“近朱者 赤,近墨者黑”。也有的同学因择友不慎反而害了自己,或者增添烦恼。因 此,正确地慎重择友是涉世尚不很深的中学生朋友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学生在班集体内外的学习、劳动、游戏等活动中与他人展开交往时,都
有一定的出发点,通常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在特定交往情境中所抱的 交往目的和充当的角色,二是已有的社会地位及其在交往范围中的认可程 度,三是自我评价和自我感觉水平。
  由于交往目的不同,学生的交往就有自由交往和角色交往的区别:自由 交往也就是情谊性交往,它是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选择与他人开展 的私人交往;角色交往则指学生在正式场合充当一定的角色并肩负为他人、 群体和集体提供服务的使命而进行的交往。
  学生的发展自我意识过程中都在不断学习自我评价。由于交往经验的不 同以及诸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学生掌握着各不相同的自我评价尺度,并形成 大相径庭的交往自信心水平和交往态度。
  对于某一学生来说,交往圈就是由他经常见面交谈并保持联系的人组成 的群体的总和。这就是说,构成交往圈的基本要素是群体。比如说:班级群 体、小组群体、伙伴群体等。需要指出的是,在某一学生交往圈的结构中,
  
总是存在着一个“最近交往圈”。它由这一学生最愿接近、感到最有意义的 人及其代表的群体组成。通常,他与这些人或群体交往的频率最高,能较为 畅通地与其开展精神价值交往,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最大。为此, 改变学生的“最近交往圈”的结构,是指导和校正学生交往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交往同样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展开的。交往的时间条件 包括:1.特定的时间段:白天或晚上,课上或课后,班内或班外,校内或校 外;2.展开交往的的特定人物是否在场:如教师、同学、家长或其他人等在 场时的交往,抑或只有两人进行的交往;3.展开交往的次数,即交往频率;
4.交往的持续时间。交往的空间条件包括:1.交往主体所处在广义的空间, 即学校和社区;2.狭义空间是指交往主体直接接触的,如教室、走廊、自己 的房间、校园一隅、街道一角等。
  学生交往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作为交往工具的语言具有表述、感召、描 绘等多种功能,除了语言以外,交往的动觉语言和触觉语言等也是交往的重 要条件。
  当今的学生在交往时还常常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如贺年卡、相片、书 刊、文具、仪器、甚至钞票等。
  学生的交往内容就是主体交流的信息,它包括认识性和情绪评价性两个 方面,一般涉及如下方面:
一是学生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学习的成功与失败、班集体和其他集体的
大事、知心朋友的大事、家庭生活中的大事; 二是学生生存的对象范畴、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具体的学习环境; 三是关于自我的形象、品行、社会地位、近期目标、未来职业、择偶标
准等;
  四是学生生活中富有情感色彩的方面:对某事物或某人的态度、印象、 感觉、体验;
五是关于时尚精彩影视、流行音乐、体育竞技、通用口语、趣闻轶事等;
  六是抽象的理论问题:人的本质、思维方式、方法化、人生观与世界观 等。自然,这些方面在构成特定的交往内容时所占的比重是不尽一致的,这 主要取决于交往内容的“主导身份”,即交往过程中有情感方面和理智方面 占主导地位的那部分内容,它构建和决定着交往主体的内部交往计划。
七是世界性问题: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核威胁与裁军、大气污染与生
态平衡、战争与和平、人口问题、政局变动等; 八是有关伦理道德和社会进步的论题:人际互助与对立、利他与利已、
异性关系、社会公正、民主与法制、对传统的褒贬、祖国的前景等; 通常,学生与周围人们的交往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对话有内容对话
和外部对话两种。从另一角度看,作为学生交往形式的对话又可能划分为四 种类型:礼节型对话;信息型对话;争辩型对话;坦诚型对话。
  这四种类型作为学生的交往形式时,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后一种类型 的对话都较前一种类型更为深入,即在交往层次上是逐步递进的;第二,最 后一种类型的对话兼有礼节型、信息型和争辩型对话的基本特征。因此,对 话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交往深度。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交往的结果是形成一定水平的人际关系,并促 进隶属群体人际关系体系的改变。此时,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便由外 在的、显现的方面彻底地转化为内在的、本质的方面了。
  
  由于上述各结构要素的质与量上的差别,由于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它 们在特定情境中构成的系统,即学生的交往过程,就会呈现纷繁复杂的姿态。 一、朋友应当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学生应当结交多种类型的朋友, 以满足各方面之所需。如:能够直陈自己的过错失误,开展批评的诤友;能 直陈自己指点迷津,使自己少走弯路的导师;能相助于危机、困难之时的患 难之友;能与自己一同从事感兴趣的文娱体育活动的娱乐型朋友等等。从而 为自己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青少年特别要注意多交学
习上能互助互励的同学为友。
  二、中学生在交往中应当把握好择友的标准。如:具有共同的志向、 兴趣,崇高的品德,能以心相见,真诚相待,诚实、可靠、正直,具有渊博 的学问,在某一方面强于自己等等。由于现实生活中同时具备几种条件的理 想的人是很少的。因此,不宜追求十全十美,否则就难以获得朋友。对于一 些性格不同,兴趣有异,有某些不足的人,也可适当接触了解,既可使你加 深对各种各样人的了解,培养与各种人打交道的能力,同时也可弥补自己的 某些不足,寻觅到可交之友。因此,对于这些标准宜灵活掌握。
  三、珍惜友谊,发展感情。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与人为善,珍惜友谊。 需明白:“有很多良友,胜于有很多财富。”有的人交友像晴蜒点水,或猴 子掰苞谷,不能深入下去,满足于泛泛之交,或者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忽 视朋友的情感,以自我为中心;有的搞实用主义,需要时为朋友,用不着时 成路人,一旦有点矛盾就翻脸变敌人,这些中学生们都应当加以注意。
四、正确认识、深入了解对方。与别人建立某一类型的朋友关系,必
须建立在较全面、深入认识了解的基础之上。可通过直接接触,侧面打听等 多种渠道和途径,及其一贯的为人处世态度达到真正了解,以便根据对方的 实际情况及其意愿决定可交还是不可交,并确定朋友的类型。
五、交朋友要积极主动出击,不宜消极坐等。交友需要相互间的双向
交流与交往。要交上朋友,得有一定的主动精神,可利用课后,学余时间多 与同学谈心,互相交流情况、信息、思想及感情,取得相互了解与信任。

人际交往的功能


  社交艺术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人际交往是适应环境、适应生活、适应 社会,形成完美个性的必要途径。对正处于人际社会化过程中的学生朋友来 说,进行适当的社会交往尤为必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至少有以 下几大好处:
  1.获得信息功能:一个人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通过社 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后,人就能通过各种方式迅速获得信息。一个人的学 识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从社会交往中学到的,通过交流,双方拥有的知识、信 息得以传播,交往的双方互通有无,使双方的知识面都得到扩展,信息得以 增值。因为知识的交流不同于财富彼此间的交换,它能够增值。例如:双方 相互交换一条信息,每人就会拥有两条,而信息、知识都是无价之宝。现代 人尤其需要拥有知识信息。一个足不出户与人老死不相往来的人,将成为一 个闭耳塞听、孤陋寡闻的人。因而不应该忽视交往这一渠道。
  2.自知和知人功能: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过 交往,在与别人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成熟起来的。首先,人是以他人为镜,在
  
与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己的,一个人如果孤独冷漠,缺乏交往,那他对自己 的认识就缺乏“参照系”,也就失去了衡量自己的尺子和照鉴自己的镜子。 朋友交往,能够使我们从别人的个性中找到与自己的相似之处,发现别人身 上的好的或是不好的东西;其次,人还可以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 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的形象。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认识自 我,了解他人。一个人要想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就有必要借助交往,通过 与别人接触、比较等方式去获得。自身拥有的一些优势或劣势,只有通过跟 别人比较才能显示。如果缺乏交往,独往独来,就等于缺少衡量自己的尺子 和照鉴自己的镜子,即没有认识自己的参照物,也就很难有自知之明。同时, 我们要想了解别人,也必需通过与别人接触,才可能洞察各种各样的人的心 理、品格、为人,进而达到知人的目的。
  3.社会化的功能: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对于广大中学生来 说,更重要的是同伴之间的交往,它对你产生的影响更大,在与同伴交往的 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的某些言行举止是同伴所喜欢的,这种喜欢作为一种 奖励会增加这些言行举上出现的频率;而有些言行举止是同伴们所不喜欢 的,这样就会减少这些言行举止出现的频率。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就会有 意无意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步学到了社会 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伦理道德规范等等,逐步摆脱了以自我为 中心的倾向,意识到了集体和社会的存在,意识到了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 责任,学会了与人平等相处和竞争,养成了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习惯,从 而为自立于社会,取得社会认可,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化的人打下坚实的 基础。
4.自我表现功能: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自己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表现
自己。我们都希望别人了解自己,理解、信任自己。要使这一美好的愿望成 为现实,就必须与人交往,才可能让人家了解你的能力、才干、特长、学识 以及你的为人、品格、性格,才可能有更多的人赏识你,从而获得更多发展 的机遇。只有扩大交际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表现自己,别人才可以了解你 的为人、性格、才能和学识。人际交往给自己提供了自我表现的可能性,也 为人的才能得到发挥、抱负得以如愿以偿提供了可能性。
5.人际协调功能:人际交往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通力协作的产
物,作为一个现代人,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 组织、协调各种力量,调动各方面的智慧。
6、有助于结识更多的朋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圈的扩
大为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也会为你创造更多的有利条 件。“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7.身心保健功能:当你心中充满忧郁,感到孤独时,与别人的交往诉 说,会使你那失衡的心理恢复平衡,满足归属、合群的需要。使你的忧愁、 恐惧、困惑通过与朋友、同学的交流而分担、解除。使心理压力得以减轻。 而心理压力的预防、消除又有助于身体的健康。同学们作为一个社会成员, 有着强烈的合群需要,通过相互交际,诉说个人的喜怒哀乐,就会引起彼此 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在生活中我们不 难发现,那些交际范围较大的人,往往在精神上很是丰富,深系也就更健康 些;反之,那些不合群的孤僻的人,往往有更多的烦恼和难以排遣的忧愁, 同时也就会有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
  
  可见,作为一个现代青少年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而且要高度重视人际 交往,认识到它的意义,积极主动地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去经风雨见世面, 培养好自己的交际、协调能力,积累必要的经验,以便将来更顺利地适应社 会、驾驭人生。当然,我们绝不是提倡那种为交往而交往过度交往,那样既 难取得理想的效果,也容易影响自己的学业。而是希望同学们掌握必要的人 际交往艺术,明确交往的目的,端正交往动机,并且适当地进行交往。
  现代青少年的兄弟姐妹少,家庭关系简单。作为家长也应支持孩子补上 这一必修课,并指导孩子参加必要的社交活动,多掌握点为人处世的本领, 培养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一方面要防止因噎废食,过份担心而将孩子关在 家里,另一方面,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需耐心指导,帮助孩子提高 鉴别能力,防止孩子与坏人的过频交往,以免出现近墨者黑,上当受骗。

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同学们在广泛的人际交往中应当注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 问题: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作用是人在人际交往中总认为自己不行,缺 乏自信,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 丧失了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2.恐惧心理:表现为同学们在与人的交往中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会
感到紧张、害怕,甚至会出现语无伦次和手足无措。
  3.封闭心理:具有封闭心理的同学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统统掩盖 起来,试图与世隔绝,这种心理严重者会导致对任何人都是采取不信任,怀 有很深的戒备心理,从此也就隔绝了人际交往。
4.嫉妒心理:这种心理比较常见,表现为对他人的优点、成绩、长处
等心怀不满,在言语上冷嘲热讽,甚至是采取不道德行为进行攻击。
5.猜疑心理:猜疑心理表现为对他人的言行的敏感、多疑、不信任。
  6.自傲心理:这些同学表现为不切实际的对自己高度评价,在他人面 前是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常常使别的同学处在难堪、窘境中,这种病态心 理将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
7.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表现为对所交往同学的言行举止的一种不给以
分析的批判、对抗和抵制,从而是同学之间的交往变得困难。
  8.干涉心理:干涉心理表现为对别的同学的事情过分的关心,表现为 以打听、传播和干预别人的私事、秘密为乐趣,从而引起别人的不满和厌恶, 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关系。
  9.猜疑心理:表现为在心理上多疑,对他人的言行敏感、不信任,造 成人际心理隔阂。
  10.敌意心理:敌意心理表现为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从 而无端仇视别的同学,甚至是认为别人是在寻机陷害他,从而逃避同学之间 的正常人际交往。具有这种心理的同学,老师和同学们应当给以心理上的解 释和宽慰。

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老师和同学双方的关系,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从自身出发, 为改善双方关系而努力,在这个方面,教师应当处于主导方面来有意识地去 改善这种关系:
  1.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往。在我国,由于封建社会那种“师道尊严” 思想的影响。学生对老师总有一种畏惧心理。这就需要教师要主动、热情地 与学生交往,把自己置于学生之中,经常和学生交流思想、共同参加文体活 动,诸如跳舞、唱歌、郊游、野餐、球赛等,积极同学生们一起进行课外活
动。
  2.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 关心学生的生活。学生有高兴之事,教师要为他们高兴;学生有苦恼之事, 教师要热情地帮助解决。教师对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给以同样的尊重, 要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无论是好生还是差生。教师一旦伤害了学生的 自尊心,那么师生关系立刻就会紧张起来。同时被伤害了自尊心的学生对学 习也往往采取破罐破摔、自暴自弃的态度。
  3.教师要为人师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既是言传,也是身教。因此教 师必须注意个人修养,增强自魅力。教师的语言要文明,不讲粗话、脏话, 不吹牛、不撒谎。教师的举止要大方、自然、不轻佻、不忸怩。教师的衣表 要整齐、干净、合体,不留怪发型、不着奇装异服,不流里流气。
4.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讲课艺术。教师要努力掌握广博的
基础文化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要有高度的语 言表达力,心理洞察力,能够运用教育规律向学生施教。以此来增强个人的 吸引力,给学生留下好印象,使学生崇拜你,愿意接近你,与你交往。
5.教师要信任学生。信任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不信
任学生,学生就会感到自尊心受挫,就会疏远教师,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6.教师要注重品德修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教师道德品质 不良,必然导致学生的疏远,危害师生关系。
在改善师生关系方面,学生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往,有助于教师及时 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况,同时学生在和老师的交往中对老师更有所 了解,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神秘感。
2.学生要尊敬老师:教师的劳动是勤苦的,需要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
重。如果学生对教师不尊敬,认为老师讲课是应尽的义务,是为了挣钱,那 就会极大地伤害教师的自尊心和责任心。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不仅是表面礼节 上的尊重,对老师要有礼貌,见到都是主动热情打招呼,课前把讲台擦干净、 课间擦好黑板,还要尊重老师的劳动,上课认真听讲、并积极回答问题。对 老师的尊重,不仅限于表面礼貌、热情,更要表现在尊重老师的人格方面, 尊重他人的人格,就要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不讲侮辱性的话等等。
  3.努力学习: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就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并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这样的一种良性循环,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
  4.学生要说话文明,举止有礼,讲道德、守纪律,杜绝极端个人主 义思想。一句话,要作一个合格的学生。
  5.开展活动:师生之间可以通过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加深彼此之间 的了解,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班级搞的一些活动,除了班主任以外,可以 邀请其他老师参加,这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活跃气氛,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
  
的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特别是艺术活动能够增强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使 人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

如何改善同学关系


  同学关系每天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显得十分重要。那么怎样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呢?
  1.克服各种危害同学关系的心理因素。危害同学关系的心理因素有: 自私、逆反、自卑、嫉妒、苦恼、虚荣、疑虑、愤怒、忧愁、羞怯、过度紧 张等。
  自私在当前独生子女占多数的中学生中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它的突 出表现就是只顾自己的利益,对他人和集体的利益缺少热情,惯于采取敷衍、 搪塞的态度。中学生所表现的嫉妒心、虚荣心、任性、虚伪等不良品质,大 多与自私心理有关。因此对于有自私心理的学生,学校和家庭更要高度重视, 及早帮助,否则会严重影响这部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后果。
  逆反心理是中学生日益增强的独立性和闭锁性特点,是他们与家长或是 教师闹对立而形成的。这种心理有时出现在你说朝东我偏向西,对成人的管 教表现出的消极冷漠,反驳抗议甚至是出走等行为。中学生的反抗心理,既 有他积极合理的一面,又有他消极不合理的一面。
嫉妒心理总是指向强于自己、超过自己的同学,是对他人所取得的地位、
名誉、成绩、进步等的一种不服气、不友好,有时甚至是敌对的情感,是由 一种想保住自己的优越地位而极力要排除他人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而造成 的。这种心理的产生与往日的教育和环境有关,进一步滋长会严重影响中学 生的进步。嫉妒是一种病态心理,表现为贬低他人或他人成就,以此来弥补 自己认为损失了的东西。嫉妒给自己带来的不是上进而是嫉恶、愤恨不平和 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自卑是对自己的能力或是品质评价过低、在追求理想和目标上丧失信
心,在与人的交往中缺乏勇气的心态。自卑是中学生的大忌,严重的可能会 导致厌世、甚至是轻生的心理。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来源于心理学上 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产生自 卑感的人常常胆小、怯懦、孤独、沉默寡言、不喜爱交往,活动能力差,进 取心衰退,缺乏信心,既无远大志向,也无近期目标,颓废消极,混天聊 日??。给自己、他人和集体均能带来严重损害。
  羞怯是一种不敢正常接触社会的消极心理。它影响着社会范围和增进理 解友谊,使人敏感、胆小、紧张、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才能。由于思想紧张, 发散思维能力低,束缚了想象力的展开,智力活的动积极性受到限制苦恼是 由于某种(些)不顺心的因素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其实质上是因为生活中 的一些麻烦和不顺心而给自己过不去,怨恨抱憾自己、折磨自己。致使精神 不振、意志衰退、颓废沮丧、神志恍惚、精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 作业效率下降等。
  封闭心理是有两种表现:一是害怕别人算计自己,而把自己封闭起来, 不敢与人交往;二是学习时间太紧,无暇与人交往,颇有点“两耳不闻窗外 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味道。
虚荣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它追求的是一种脱离了自己客观实际而

被夸大了的虚假荣誉,俗称“死要面子”。虚荣心太强的同学,往往不敢正 视自己的不足,以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因而看不起别人,不能虚心 向别人学习、拒绝接受别人的帮助,很难搞好人际关系。
  疑虑心理的最大危害是使人长期处于“疑神疑鬼”的情绪生活中。经常 怀疑别人在算计自己,处处提防别人,不敢与人交往。造成情绪不稳,同学 关系紧张,乃至敌对,从而严重影响了中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和同学之间的正 常交往。严重的会使学生陷入消极、苦闷、甚至对他人产生仇恨、敌对的情 绪中,
  愤怒是一种激情的爆发。人在愤怒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记忆力减退,思维模糊,认识范围缩小,丧失理智, 导致情绪低落。
  忧虑是由于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而引起的一种掏性情感体验。 它使人精神沮丧,斗志涣散,精力不集中,胆小怕事,自暴自弃。
  任性指的是中学生不管他人的意愿与利益,不顾后果的好坏和大小,听 凭自己想法和欲望而毫无约束,他人的劝阻批评和帮助都难以奏效。心理学 资料表明,任性虽然与先天的遗传因素与精神类型有关,但是后天的环境和 教育是养成任性的关键所在。与“自私”一样,它的形成与早期家庭教育密 切相关,家庭过分的溺爱或过多的责骂,与形成任性的性格相关。
报复心理有三种情形:一是对得罪过自己的人有仇恨,伺机报复;二是
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人怀有仇恨,伺机报复;三是对所有的人都采了取敌视态 度,伺机报复。
过度紧张是指精神紧张超过一定限度。它使高级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
过程失调,出现不平衡,引起一系列心理异常:心慌不安、激动烦躁、思维、 记忆准确度降低,分析综合不能正常进行,长期过度紧张会导致精神分裂症。 由上可见,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对正常 的学习有着巨大的破坏作用,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同时所有这些 不健康心理都不同程度地危害同学关系的正常发展。因此每个同学都要积极 地、有意识地克服这些不健康心理,努力培养自己坦荡的胸怀、平易的态度、
大方的举止,要相互信任、相互团结,相互交往。
  2.优化个人形象:优化个人形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说话要 文明、动作要大方、衣着要整洁;第二,尊老爱幼、诚恳待人。第三,要养 成讲卫生、守纪律的习惯,我们的前总理周恩来同志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 是与他的个人修养分不开的。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 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正确的世界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它,就 能正确地看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能够正确对待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 的关系并正确处理,道德品质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尺度。一个人如果外表漂 亮而道德堕落必遭人们的唾弃。相反,如果外表朴素而道德高尚,仍会受到 人们的敬重。因此每个同学既要注意自己的外表美,还要注意内在美,要培 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同学中树立自己的美的形象。这样同学才愿意与你友 好相处。
  总而言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任何一个同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相互交往中,同学们要随机应变,妥善处事,务求为自己的学习创造良好 的人际环境。
  

使学习成功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发现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一个人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心理 学家们强调:智力并不是单纯指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它包括很多方面,其中 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人际交往的能力。把人际交往能力看成是智力的一种,这 是对我们传统上以学习好代表一个人整体都好的一次挑战。
  交往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了一定 的交际能力,我们才能接受教育,而交际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 生活的成败。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化的大生产使 得我们绝大多数的工作必须由许多人协作、共同完成。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 表明,由个人完成重大发明创造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一、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同学们的学习提供一个和谐、舒心的环境。 没有人能够在矛盾重重、人为干扰众多的环境中安心地学习。人际关系的不 良会使你的心情常常处在压抑、愤怒、烦躁之中,就更不能静下心来学习。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际上就是保证了你心情的愉快,是你学习成功的重 要保证。
二、同学之间关系良好会互帮互学,促使学习的进步。一种有效的学
习方法是几个同学在一起学习,互相讨论,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因为一个人学习难免会失之偏颇,顾及不到许多知识点。如果一个人人际关 系不好,大家不愿意和你在一起,就谈不上共同切磋,互帮互学了。
三、和老师和谐相处会赢得老师的真诚耐心的指导与帮助。老师是
有喜怒哀乐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师的情绪决定着他对学生的态度和行 为方式。如果学生不注重老师的工作,上课不认真听讲,对老师批改的作业 不闻不问,老师自然不会对他给以耐心的指导和帮助了。
四、对所学知识的交流与表达反映出你学习效果的好坏。一个人学
习时,你自己或别人都很难判断你对知识的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只有通过与 别人的交流、沟通,才能真正体现你的水平高低。在中学阶段,能否成功地 交流和表达所学习的知识,更是老师评判你口头、笔头作业的主要标准。

加强个性修养,优化人际关系


  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为个性缺陷往往是导 致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背景因素,甚至是本质因素。一般来说,具有豁达大 度、宽宏大量、谦和热情、正直诚实等优良个性的人,人际关系较为融洽; 而心胸狭窄、虚伪滑头的人,就不容易搞好人际关系。因此,加强人际关系 的个性修养,对于搞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主要应当要 求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以注意:
  1.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包括 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特征、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地 位等等。自我意识中的自我评价是制约着个性的发展方向,自我意识越是正 确就越能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越是有利于自我发展,越有利于正确的人 际交往。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行为的出发点,影响着一个人的知觉、思维和学
  
习行为,而影响最大的是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我意识不正确则会出现很 多不适应,特别是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造成个人身心发展的困扰,自卑、 自负、自暴自弃、刚愎自用等都是错误的自我评价。
  2.豁达大度: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注意气量宽宏,能够容人。一个 人如果能够有宽宏的度量,他的身边就会集结起大群知心朋友。大度表现为 对人、对友能求同存异,不以自己的特殊个性和癖好律人,同时大度也表现 为能够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尤其是听取相反的意见;大度,还有能够容忍 朋友的过失,尤其是当朋友对自己犯有过失时,能够不记前嫌,一如既往。 豁达大度从根本上来说,是来自一个人宽广的胸怀,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 其胸怀必然是宽广的;反之,则必然是心胸狭窄,只有从个人私利的小圈子 中解放出来,心里经常是装着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具备宽广的胸怀,表现 出海阔天空的大度。
  3.温和亲切:搞好人际关系,温和是很重要的,说话要和气,为人要 和蔼,相互之间要和睦相处,遇到分歧意见要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与人交 往要和颜悦色。温和亲切的态度可以使对方生活在感情的暖流之中,体会和 享受着人与人之间的挚爱,从而满足了人所共有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反之, 冷漠生硬的态度不仅会使人体会不到感情的暖流,还会使其自尊心受到伤 害。
4.正直诚实:正直的人,凡事能坚持原则、伸张正义,敢于同一切错
误的言行作斗争,在接人待物中,既有端庄的风度,又保持人格的尊严;诚 实在人际交往中是建立友谊的基础,只有诚实,才能使别人放心,赢得别人 的信任。

人际交往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社交艺术是每个人都希望掌握的,对于涉世不深,但迟早得走向社会的 青少年朋友来说,可能更是求之若渴。我们除了加强自身修养,明白社会交 往的一些基本原则外,还需要掌握一些经常用得着的方式、方法、即人际交 往的常用技巧。这样就可能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魅力,事半功倍,拥有更多 的朋友。人际交往中具体需注意下列这些:
1、克服妨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如自卑心理、怯懦心理、孤僻心理、
封闭心理、恐惧心理、猜忌心理、排他心理、逆反心理及冷漠心理等等。这 在前面已经做过分析。
  2、与人接触、交往时,要表现出应有的热情与兴趣,尽可能记住对方的 名字及特点,让别人觉得你喜欢他,对他感兴趣。
3、要尽可能了解别人的内心需要,并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帮助与满足。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防止交往过度或交往过冷的现象。
  6、适当外向、开放点。可主动告诉一些有关自己的事情,如兴趣、爱好 等,为心灵的互通、交流创造条件。当然要视具体情况,循序渐进,保持在 适度的范围内。
  7、不过分要求别人,不随意指责、批评别人,不耻笑讽刺别人,注意保 护人家的自尊心。
8、言谈举止文雅、稳重、不亢不卑、落落大方。

9、增强人际交往的意识和愿望,积极寻找与人沟通、交往的机会。
  10、遇到熟人时,主动与之打招呼,不必担心人家不理睬你。在陌生人 面前也要视情况适当介绍自己。
11、待人热情,为人诚实、质朴。
12、努力寻找,发现人家的优点,并给予真挚诚恳的赞赏与肯定。
13、学会做个能耐心且善于倾听别人诉说的听众,并关心、理解别人。
14、不在背后随意对他人评头品足。
  15、有一定的洞察、鉴别能力。能准确把握对方的基本特点,不被一时 一事的假象所蒙蔽。从而正确选择交往的具体方式、方法。
16、不要想当然地判断人家,要注重实际,以免误解,委屈对方。
17、对别人要真诚、防止虚伪。
18、虚怀若谷,能容忍人、原谅他人,不斤斤计较。
  19、学会交谈的技巧。如发现话题沉闷时,能及时寻找出双方感兴趣的 新话题,以免冷场。
  20、与存在意见分歧的人交往时,要能够求大同、存小异,尽量不要暴 露无原则的分歧。
21、性格活泼、开朗,富有幽默感。

调适人际关系的策略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表明,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 理问题,往往是由于他们采取了不正确的交往态度造成的,这种不正确的交 往态度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念、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以及行为习惯等诸多 因素的基础之上的。造成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到错 误的思想观点影响,对人际交往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个性上的缺陷;三是 以往生活中遭到挫折,造成心理创伤;四是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
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出现一些人际交往的困难和不适应是难免的,
也是正常的,但是人际关系出现严重失调的同学,往往是因为存在着认知障 碍、个性缺陷或是其他严重心理障碍。这时候,就应当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 有针对性的调适:
一、消除同学之间误会的策略:同学之间发生误会和矛盾,在所难免,
有些误会时间一长也就淡忘了,但是有些误会却是难以消除的,如果不加以 说明,就会使人耿耿于怀,这不仅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对个人的身 心健康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这种误会要主动地去 说明并加以消除,在这里,同学们应当做到:
  1.气量宽宏。对于那些错怪了自己的同学,不要怀恨在心,误会总是 意味着双方存在着某种隔阂,只要双方坦诚相待,误会就会烟消云散了。
  2.心地坦然:只要不是你自己的错误,不妨坦然置之,随着时间的推 移,是非终要定论,将问题给以“冷处理”。
3.对症下药:消除误会,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给以正确的态度。
  4.寻根溯源:误会发生后,应当冷静地去考虑误会产生的根源,找到 症结所在。
  二、克服害羞心理的策略:害羞心理是指在交往过程中过多地约束自 己的言行,以至无法充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阻碍了人际关
  
系的正常发展的一种病态心理。这类学生性格内向,言语不多,对外界怀有 一种胆怯的心理,言谈举止极其谨慎,缺乏主动性,不敢和别人接触和交往。 害羞的原因有两种情形:第一,自幼受着封闭式的教育,缺乏必要的社交训 练。对于这种情况都是可以鼓励学生与人接触,为他们创造条件,如在课堂 上多提问,提一些适合他们知识水平的问题,激发和培养他们在公共场合表 达自己思想的胆量和能力。第二,经受过多的挫折。一个儿童所作的努力总 得不到外界的好评,相反总是遭到批评,为了躲避这种使人不愉快的批评, 甚至惩罚,便收敛自己的言行,不再轻易发表意见和采取行动。
  很多同学由于过于胆小怕羞,在与他人正常的交往过程中易产生紧张、 拘束乃至尴尬的心理状态,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在与异性或陌生 人交往时表现得更加突出,如面红耳赤心直跳。这种现象阻碍了正常的人际 交往,妨碍了友谊的深化,使自己的才能难以在社交场合得到正常发挥,影 响自己的发展,同时还容易导致沮丧、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和孤独感,出 现性格上的软弱与冷漠。害羞在我们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朋友中是较为普遍的 心理现象,引起的原因有的属先天因素,有的属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与 人的神经活动类型或生理缺陷有关,但这种因素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更大 量的是后天因素所致,而且大多数是可以战胜的。美国前总统卡特以及曾四 次奥斯卡奖获得者、著名影星凯瑟琳、赫本等,也曾经有过怕羞的心理弱点。 那么,怎样才能战胜自己胆子过小,怕羞的毛病呢?
1、充满信心:许多怕羞者是由于自以为不如别人而自惭形秽,觉得低
人一等。其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每个人一般都会有自己的长处的。 对于那些因自愧弗如而羞于交往的青少年朋友来说,有必要端正对自己的认 识,将目光多转向自己的长处,去掉自卑心理,树立信心,相信“天生我材 必有用”,尽可能扬已之长、避已之短。正视自己的弱点,同时要勇于弥补、 克服不足,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是可能改变不理想的现实,取得成功的。 希腊大演说家德莫西尼斯可作为我们这方面的榜样,他就是通过长期的努力 矫正了口吃的毛病,由一个不敢与陌生人讲话的人变成闻名遐迩的演说雄 才。
2、不怕议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一举一动有可能引起别人的议论。
同时我们每一个人也可能评说过别人,这是非常正常的,正如俗话所说的,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后不说人。”可我们有些人常在听到有人议论自 己时就不舒服,气愤或害怕。一旦害怕,各种不必要的顾虑就油然而生。与 人交往时,或在大庭广众之下出现时,就会心有余悸,不能自如发挥,感到 害羞。结果就会越怕越羞,起羞越怕,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别人的议论,我 们应该将它视为很正常的,不大惊小怪,不过于计较。需要坦然、理智地对 待,冷静地分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将别人的否定评价当作激励自己的 动力,培养一定的心理承受力,遇挫不折,遭败不馁。试设想一下,在年轻 时曾被人轰下演说台的林肯,如果因这而气馁,还会成为具有很强演说能力 的美国总统吗?
  3.丰富知识:同学们要注意扩大知识面,有意识地去阅读一些有关社 交知识的书籍,了解和掌握一些进行社交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样在与 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时就不会因为知识面过分狭窄而受窘。
  4、大胆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锻炼胆量,克服害羞。一个人的胆 子是锻炼出来的。多与人交往,敢于出丑,才会少出丑,达到不出丑。经过
  
挫折,积累了经验就会更加聪明起来,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否则, 天天躲藏在家里,成为套中人,那么,害羞之心就难以消除。
  5、掌握技巧和方法: 在社交场合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引出话题, 如何使谈话继续和中止,如何阐明自己的见解等等,确实是有一些技巧的, 这些技巧除了可以从书本上学习外,更加主要的是从交往实践中学习。如: 先接触熟悉点的人,先在小一点的场合争取机会抛头露面,多参加小组讨论 发言,再到班上、学校,循序渐进。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己鼓励。如: “这有什么值得怕羞的,人家敢,我当然也应该敢,大家都是人”,大胆地 与人家进行交流。在台上讲话时,可有意识地看着那些对你感兴趣的听众, 不要受那些鄙视者的影响。发言时,要胸有成竹,理直时气就要壮一点,把 该说的都大胆地说出来。该干的事,有人议论也要硬着头皮干完并且干好。 做后注意听一些肯定的话语,以增强自信。还可有意注意、观察和模仿一些 活跃开朗,善于交际,胆子较大的人的言谈举止,用以对照自己的不足并加 以克服。同时学习并掌握待人接物、谈话、交往、表达意见、当众演说的技 巧,并自己创造条件进行锻炼。这样长期以往,你的胆子就可能慢慢大起来, 害羞的心理也就淡化了。

如何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话并不一定全对。但我们 都希望自己能讨人喜欢,与他人保持亲切,友好、和谐的关系。怎样才能与 同学、老师、兄弟姐妹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处理好关系呢?怎样才能具有 人际吸引的魅力,逗人喜欢?如何才能寻觅到知心的朋友?这自然是许许多 多的同学感兴趣的问题。
有关人际关系方面的专家认为,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需注意以下几个方
面:
  1、真诚地关心别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你关心别人,别 人才会礼尚往来,转而关心你。这就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2、改变自己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毛病。如:清高、气傲、狭隘、
自私、吝啬、刻薄及令人讨嫌的举动。避免卖弄自己,夸夸其谈,目中无人, 唯我独尊的习惯与观念。改变自己的一些所谓“小节”如爱打听别人的隐私, 爱插嘴多舌,乱翻别人的东西等等。
3、了解别人,能宽容、接纳别人,真诚地从心底里将别人视为朋友。
对别人的一些非原则性的不足与毛病能加以理解、宽容,并用适当的方法帮 助别人纠正。待人随和、平易近人,讲究文明礼貌,笑脸待人,也就是要学 会微笑外交,习惯在与人交往时含真诚的微笑,从而消除别人对你的疏远与 恐惧,给人以温暖亲切之感。
  4、加强与人的沟通与交往。要想让别人理解你,喜欢你,首先要让别 人了解你。包括你的一般情况、人品、双方较接近的特点,以及你希望与之 交往成为知心朋友的愿望。这就需要与人适度交往,实现心灵的互通。可在 学余、业余时间找人聊聊天、谈谈心,玩一玩,从而创造更多的了解别人, 也让别人了解你的机会。
  5、注意自己的形象,加强自身的修养。如服饰整洁,与陌生人交往 时,注意在外表及内心等各方面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形成与你继续交往
  
的吸引力,使之产生相见恨晚之感,进而与你深交。
  6、善于称赞。赞美的话语最能激起别人的自尊心,这也是每个人都追 求的。宜多注意发现别人的优势长处,不吝啬真诚的称赞与肯定,从而获得 别人的好感。但赞美也得注意方法、方式、以免弄巧成拙,特别是要防止虚 伪与阿谀之辞。
  7、多多帮助别人,助人为乐。如:在学习上帮助某门学科有困难的同 学,自己有好的书就主动借给别人,别人有求于你时,尽心尽力地予以帮助。 特别是要注意“雪中送炭”。这样,你投之以桃,别人就会报之以李,自然 就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你了。你也不会再感叹知音难觅,会发现天涯处处有朋
友。

行为规范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小学生对行为规范达到内在性理解的水 平。行为规范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社会生活中是有许多的行 为规范需要人们去遵守、去适应,否则就处处碰壁。及时有效地对中小学生 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和纪律生活的锻炼,可使他们受到好的训练,进入社会 后游刃有余,这就是说提高了他们的社会成熟水平。行为规范教育有助于促 进学生道德良心的形成。道德良心是一个人内化了的道德责任感,是个人对 自己行为所负道德责任的情感上的道德评价。行为规范教育会促进外部行为 要求内化为道德良心。如果没有行为的外部形式,没有行为规范教育,学生 就难于形成道德良心。行为规范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情绪的稳定性和行为的 可控性。当学生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指导后,思想就会稳定下来,行为也有“法” 可依,因而能稳定下来。行为规范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整个行为规范教育与纪律生活锻炼,可以使学生的自学性、独立性、自制力、 坚持性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得到更好的培养。
针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一是行为规范教育的指导性:行为规范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形成 习惯,教师的指导必须和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行为规范的指导必须和学生 的需要相结合,因此,训练不能离开指导。
二是行为规范教育的规范性:教育是把人类积累的社会文化和规范意
识传递给下一代。行为规范更明显地具有世界性、全民性和民族性。从我国 国情出发,它当然必须有社会主义的内容,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全人类所能共 同接受的基础文明。它必须是“传统的”,也必须是现代的。另外,如果没 有这种规范性,那么也有可能把希望削弱的东西重新强化起来,这应该引起 我们极大的注意。
  三是行为规范教育的选择性:所谓选择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 现学生心理和社会的需要;选择当然包括被动选择和主动选择。前者包括教 师的言传身教,严格训练和学生的模仿学习、后者体现了可选择性、泛指性 和暗示性,更能为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所接受,也就更有感染力。那么,我们 完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小气候”、“小社会”,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 环境。
  四是行为规范教育的实践性:行为规范教育当然必须归结和依赖于学 生的社会实践。然而这种实践必须是广义的,还要和学生的自身经验、社会
  
生活、发展个性过程的各种活动结合起来。
  五是行为规范教育的具体性:行为规范教育必须具有具体可行的特 点。养成教育的“起点低一些、坡度小一些、要求细一些、效果实一些”的 观点,正是为了更贴近生活、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但是这种具体教育必须是 系统而不零碎,实际而不繁琐。这仍有待于行为规范体系的建立。

内向的性格怎样变得外向


  内向型性格的人常深沉含畜,情感不轻易表露,不愿充分表现自己,不 敢抛头露面,对与己无关的事不感兴趣。这种性格的利弊也是兼而有之。冷 静、深沉、稳重是这些人的优点,但又常表现出拘谨、羞怯、孤僻的弱点。 如何扬长避短,兴利除弊,使自己的个性更加完美?对这些性格过于内向的 人来说,怎样才能使自己变得外向一点呢?
  一是要去掉自卑,主动大胆地与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要尽量变被动 为主动,主动去接近别人并积极与之交往。在交往中锻炼自己的胆量,增强 自信心,体验其中的乐趣,感受他人的热心与温暖,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 同时也要关心外界事物,积极参与各类活动。
二是要信任别人,适当向朋友敞开心灵的大门。只有这样才能以心换
心,取得别人的信任与理解。同时,自己有心理压力也需要向可信赖的朋友 倾诉,以求得帮助。
三是多跟性格外向的的人接触,自觉学习人家的长处。外向性格的胆
子较大,活动能力强,与人打交道能潇洒自如,在众人或陌生人面前也能侃 侃而谈。这都是我们羡慕的。你可以有意识地与其多接触,通过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增强,劣势得以弥补。
四是克服意识过敏。性格内向的人,往往过多地注意内心的情感体验,
对别人的评价产生过敏反应。如,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色,或者别人见到 自己时没热情跟自己打招呼等一些细微末节,都可能引起这些人的多虑、猜 测、恼怒乃至惶恐不安。这样实际上是毫无必要的,一是对人家的每个态度, 甚至过错没必要过于认真去计较,二是事物是复杂的,人家并不见得是冲着 你来的,何必无缘无故地自作多情,自找烦恼呢?因此,有这些现象的人宜 将注意力转向外部世界丢掉一此顾虑,少考虑别人的态度,超脱一点,大方 一点,站得高一点,这样也就更招人喜欢,富有魅力。自己也就可能慢慢变 得大胆、外向点。

测量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测量自己的 社交能力呢?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自我测量社交能力的方法。请你按照自己的符合程 度如实打分。凡符合者打 2 分,基本符合者打 1 分,难以判断者打 0 分,基 本不符合者-1 分,完全不符合者打-2 分。
1、我的朋友都是同我年龄相仿的人。
2、我不喜欢在大庭广众面前讲话。
3、我害怕做接待工作,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

4、我不喜欢广交朋友。
5、我只喜欢跟与自己谈得拢的人交往。
6、到一个新环境中,很难适应,无法跟人交往。
7、我的文字表达能力远比口头表达能力强。
  8、上别人家作客时,先要问清有没有不熟悉的陌生人也出席,如有,我 的热情就会明显下降。
9、我的知心朋友很少。
  10、我不喜欢与地位比我高的人交往,因为那样我会感到很拘束、不自 由。
11、在公众场合讲话,我不敢看听众的眼睛。
12、与生人交往时,我感到很难找到彼此交谈的话题。
13、别人话中带刺揶揄我时,除了生气之外我别无办法。
14、我宁愿做会议记录,而不愿主持会议。
15、参加集会时,我总是希望坐在熟人旁边。
16、我几乎没有异性朋友。
17、不到万不得已,我不会求助于人,因为我觉得很难对人开口。
18、当有人对我不友好时,我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办。
19、我很少主动到同学、朋友家串门。
20、我不知道怎样同嫉妒我的人相处。
21、我不习惯和别人聊天。
22、我看见陌生人常常觉得无话可说。
23、我最怕在社交场合中碰到令人尴尬的事情。
24、尽管我觉得自己很有道理,都不善于说服人。
25、在陌生的异性面前,我常感到手足无措。
26、领导、老师在场时,我讲话特别紧张。
27、参加一次新的集会后,我结识不了多少人。
28、我同别人的友谊发展,多数是别人采取主动态度。
29、我不善于赞美别人,感到很难把话说得自然、亲切。
30、当别人向我求助,我无能为力时,常感到难以处理。 上述各个问题打分后得分越低,说明你的人际交往能力越强。具体说来
如下:如果低于-20 分,表明你是个比较善于交往的人;如果在-20——0 分
之间;意味着你的社交能力可以;如果有 0——30 分之间,说明社交能力较 差;若高出 30 分,则表明你的社交方面的能力很差。
学生礼仪的基本要求 一、尊重他人:文明礼貌的核心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是对学
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基础。
  首先是要尊重他人人格:如礼貌待人,不打人,不骂人,不欺负弱小, 不讽刺挖苦别人,不嘲笑别人生理缺陷,不以自己的长处攻击别人的短处, 不乱开玩笑,不损害他人自尊心等。其次是要尊重别人的劳动。如上课认真 听讲,是尊重老师的劳动;不在校园内乱丢脏物,是尊重工人师傅的劳动; 在家里不浪费饭菜,是尊重父母的劳动,等等。第三是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 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二、尊敬父母、老师、长者:
  1、尊敬父母。父母生育了自己,也是自己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为了自己 花费了无数的心血、精神、财力,所以应该热爱父母,尊敬父母。听从父母 的教导,与父母加强思想感情上的沟通;生活上体贴、关心父母;尊重父母 劳动;在家庭中尽自己的义务。
  2、尊敬老师。老师是“解惑、传道、授业”者,是“灵魂的工程师”,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品德上的进步,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老师的工作辛苦, 责任重大,应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尤其是广大学生的尊敬。要从心底里尊重 老师,热爱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育和管理;虚心向老师请教;尊重老师的劳 动;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对老师要有礼貌。
  3、尊敬长者。一切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长辈、老年人都应受到青少年 的尊重。听从长者的教诲、指导;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礼节。如长者来家, 要热情打招呼,起立让座等。在公共场所,见到长者要让道:让座或帮助行 动不便的老年人。
  三、说话文明: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语 言文明常常反映心灵的美化,情操的高尚。语言粗野则是缺乏教养的表现。 要教育中小学生使用文明语言,做到“和气、文雅、谦逊”。
四、举止有礼:行为举止是一个人道德素养的外部表现。首先表现在外
部动作姿态上给人以美感。更重要的是在待人接物上有修养有礼貌。平时衣 着也要注意,因为这存在一个礼节问题。

班级集体的人际关系及基本形式


  班级集体中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既受成人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又具有儿 童的年龄特征。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表现为正式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与自发的非 正式组织的人际关系。正式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以行为成分为主要的调节机 制,而自发的非正式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则是以情感成分为主要调节器。
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的人际关系,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人缘好的学生。 与人关系好,受欢迎,有一定威信,热情为大 家服务。学生所以受欢迎、有威信,取决于下列条件:善于交往,对人热情; 拥有较多的知识技能,并乐于助人;仪表端庄,和蔼可亲,给人以好感。
第二,受排斥的学生。受人的选择少,排斥多,与多数人关系不好。
  第三,被孤立的学生。 既未受到选择,也未受到排斥,在班上默默无 闻。无足轻重学生被孤立或受排斥的主要原因是:学习马虎,不关心集体, 不注意自己的仪表态度;对交往不感兴趣,不愿意和同学交朋友,不主动与 人来往;不善于和同学相处,在共同的活动中往往不能适应。
  竞争与合作是班级集体成员联系的最基本的形式,对集体的心理气氛和 个人的心理状态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班级集体或个人的实际进步起着直接 的推动或抑制作用。竞争是一种激发自我提高的动机形式,这种动机是在自 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与别人的比较而激发产生的。它对激励学生努力完成 学习任务,保持紧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有积极作用。但竞争超过适当的限 度,可能会引起学生过分的紧张和焦虑,因而抑制学习。竞争还会使集体气 氛紧张,同学彼此视为竞争对手,扭曲集体的人际关系,导致班级成员的心 理涣散。因此,应将竞争掌握在适当的限度内。合作是集体成员之间为达到
  
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活动形式。与竞争相比,友好合作对于学生学习进步 和心理发展,以及增强集体凝聚力等都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分析


  社会心理学把人际关系定义为,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交往基础上形 成的人与人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
1.人际认知与人际吸引
  人际认知包括:体态认知,体态和颜面是人际认知的接口;表情认知, 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际认知;目光认知,是对整个心态的认知。由于 以人为对象的知觉的特殊性,又由于青少年自身存在着认知的表面性、片面 性,思维的肤浅性,以及归因的标准掌握不准等弱点,在班级人际认知中往 往会产生偏差,比较多见的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心理定势和 刻板印象等五种。
  交往双方,除认知因素外,还有情感因素维系着。个人能否被他人乐于 接纳、相容,表现为人们心理上的距离,亦即反映为人际吸引的心理问题。 造成人际吸引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个人品貌上的吸引力,包括长相、 性格和能力诸因素。二是人们相互谐调上的吸引力,主要指相近性、相似性、 相悦性和相补性等因素。教师如能把握人际认知和人际吸引的因素和特点, 就能正确判断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从而有可能正确指导交往,调节不融洽 的人际关系结构。
2.交往态度和交往行为
  交往态度由交往的认知、情感和意向等成分组成,是交往行为的准备状 态。它是班上学生以同学、老师为对象的实际交往的中介环节。交往的态度 越是坚定,对学生的实际交往行为影响力就越大。而交往态度的坚定性与构 成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分的深刻性、正确性和强烈性有密切关系。 要使交往态度对交往行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还要使构成态度的认知、情感 和意向三种成分协调一致。教师在工作中,既要注意形成学生对人际交往的 正确认识,有积极的评价,又要激发他们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体验,使之形成 强烈的行为意向。
一般来说,正确的交往态度,导致正确的交往行为。在产生交往行为时,
有两点需加以综合考虑:一是交往的情境。一个学生在某一情境中的交往行 为,决定于对交往对象的态度和交往情境的态度。这两者相互作用着,要使 某一学生的交往态度有效地影响交往行为,交往态度一定要与交往情境一致
(即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行动意向。二是交往的能力与 技巧。如果学生缺乏交往能力与技巧,往往会使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乃至放 弃实际行动。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交往态度,以期导引出正确的交往 行为时,要想法创设与交往态度相一致的交往情境,还要传授和训练交往的 技巧,培养交往中必备的能力。
3.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分化
  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了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按交往的深浅可划分 为:表面接触阶段——人际关系建立的初期,交往较多的是角色性的接触而 非情感上的融合:伙伴互惠阶段——人际关系建立的中期,以共同活动为中 介,彼此成伙伴互相帮助而融洽相处,从而结成互惠关系;友谊阶段——人
  
际关系建立的后期,以思想上激励、学习工作上关怀为基础建立的一种最可 珍贵的形式。
  据一些实验班调查,班级人际关系大致在新组班过半月之后,就开始分 化。从人际关系的结构看,分别有星状结构(有核心人物);环状结构(无 核心人物);全通道式结构;链式结构(仅一一相联)等。由于在人际关系 系统中各人的抱负水平不同,实现群体期望的情况不一,对社会管理的贡献 不同,以及个性特点迥异,各人就会有大不一样的社会地位,分别扮演着明 星、人缘儿、孤星、嫌弃儿等不同的角色。教师要掌握班级人际关系形成、 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并设法改善那些社会地位不高、处境不佳学生的现状, 使之抬起头来走路。
4.小组的人际关系
  小组是班级的基础单位,是青少年建立人际关系的主要依托点。小组人 际关系发展的共同趋势:一是趋向多样化。有行政小组、团队小组、学习互 助小组、劳动小组、体育锻炼小组、课余兴趣小组等等。学生同时是多个小 组的成员,个人的交际范围就广泛,他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就多样,深 入到社会关系的方面也就深刻,自己的精神世界也会变得丰富。二是趋于微 型化。一个小组的人数,不再像过去那样搞成十几、二十人,而是 3~7 人为 宜。微型化利于增加学生间的交往频率和密切帮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发表 自己见解的机会也会增多,有助于改善个体在小组群体中的社会地位。三是 小组长尽量不兼职,让尽量多的学生能在一个小组里担任正副小组长等职, 从而有众多的学生体会管理别人和受别人管理的不同感受,让他们学到在不 同的地位上与人交往的方法和技能。总之,多样化,微型化的小组,促使学 生现实地置于不同的关系系统之中;而角色的变换;又使学生处于不同地位 与人交往,从而丰富了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容,使个性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形 成较全面的思想和道德品质。
5.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
  据实验班了解,一个班总有几个甚至几十个非正式小群体。它们与班级、 小组等正式群体相比,人际关系有几个明显特征:一是自发性:在特定的环 境条件下,出于个人的某种精神需要或物质需要的满足,自愿结成小群体; 二是相似性:它以相近的心理特征和共同的心理需求为基础,自然组合而成; 三是相容性:成员彼此以感情为重,心理相容,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四是一 致性:它具有很强的群体意识、群体压力和不成文的规范,对成员的思想言 行有着很大的影响;五是畅通性:成员间信息传递灵敏,彼此之间思想交流 畅通;六是权威性:其核心人物有权威,对其他成员的心理吸引和心理影响 力很大。
  非正式小群体,按其与班级的组织目标一致性程度区分,可分为积极型、 中间型、消极型、破坏型等。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班级的非正式群体视为理 解教育对象的重要渠道,接受教育的重要单位,塑造和改造教育对象的重要 途径。

学生交往动机的教育引导


  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 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交往动机,就是个人愿意与别人接触并得到别人接纳
  
和关心的动机。它反映了交往愿望的心理动力。在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实 现着各种信息的交流和行为上的互动。个体的人,才不断被社会化,人格才 趋于成熟。
  交往动机的心理功能,一是表现为协调作用,即协调情感和协调动作, 交往可以使相互心理得到某些满足,从交往的信息中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 二是保健作用,通过交往,保持人与人的充分的思想情感的交流。保持实现 沟通行为所必须的条件,是保证个人心理健康成长所必需的。三是在形成和 发展人的社会性心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人的社会性心理正是在同他人进行的 相互交流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交往中的信息交流,就没有社会 心理的产生。
  所以,安全的需要、情感交流的需要和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是交往动 机最基本的因素。学生参与交往的动机,总的来说主要也由以上几方面所引 起,不过,由于每个人情况不同,会有不同的特定需求,这也就决定了学生 不同类型的交往动机。其中,有出于情绪上的交往,有出于活动性的交往, 有出于关系性的交往,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交往,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是在于 希望从交往对象那里得到自己需求的满足。很自然,如果对方不能满足自己 的交往需求,学生便很难产生与之交往的动机。
因此,对学生的交往动机的教育引导,就是让学生在各种交往中,形成
高尚的交往动机,形成有利于社会和他人、有利于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交往 动机,使学生在积极的交往中,人格得到完善,社会化的进程得以加快。
具体来说,为使学生形成并确立牢固的高尚的交往动机,教师对学生进
行交往动机的教育引导,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教给学生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知识,让他们懂得社会交往的 意义和目的
人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最初是一种自发的不自觉的活动。但人的交往不
同于动物的群居性生活,教师要在学生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体 会到交往的重要性、目的性,知道一些社会交往的道德知识和行为准则,借 助交往,使其加快社会经验的积累,增强道德情感,扩大知识面,补充在课 堂上所学不到的实际的、社会性的知识,最终达到使其掌握社会规范,形成 与社会一致的又有自身特色的社会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人格特征, 成为社会的积极成员。
二、教育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人的行为动机是由需要引发的。不能否认,人的交往活动中带有功利因 素。由于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从别人、从社会那里获得有利于自己发 展的东西,这包括人在交往中对物质方面的索取和精神方面的索取,以满足 自己发展的需要和弥补自己的不足。相对来说,精神方面的索取更难满足, 追求更多。但是,人的交往动机不能仅仅是自我利益的满足,人还要体现自 我存在的社会价值,这就又表现在人要有所奉献,对社会、对别人要有所给 予和奉献。所以,人们交往中的需求互补是交往动机中的一个主要因素。教 师要教育学生积极主动地吸取别人好的思想和品德,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 处,并且争取得到别人的承认、尊重、赞许、支持和鼓励。珍惜所得到的荣 誉和友情,并以此为动力,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同时,在交往中,也要学 生善于了解对方的需求,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适时地运用自己的所长,以 满足对方的需要。学会关心别人,在别人困难之际,给予无私的奉献和具体
  
的帮助。在同学之间,更多的是要学会给别人多一些的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 足和支持。
三、帮助学生通过社会交往,正确树立“自我形象”
  国外有一种理论认为,当个体在他人面前出现时,他总是怀着某种目的 来积极开展活动向他人传递有利于自我形象的信息,通过自我呈现,对他人 施加影响为自身树立某种形象,从而达到使他人认识到自己的存在的目的, 甚至达到能左右别人的目的。不可否认,这种交往动机在学生交往当中也或 多或少地存在着,它阐明了个人在交往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以及对他人产生的 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优势和优点,尤其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 觉悟,优秀的个性品质展现给大家,扩大并树立“自我形象”的正面形象, 从而对他人发生深深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赢得别人对自己人格的敬重。这样 下去,学生的交往动机往往就要考虑多一些高尚的成分,减少一些低级动机 和错误动机,学会把其动机行为与所产生的社会效果结合起来考虑。
四、战胜自卑,增加交往的积极性
  一个人社会交往动机的强弱,与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有着直接的关 系。研究证明,学生交往动机弱、缺乏交往积极性的原因,与本人缺少自信、 过分自卑有关。自卑感是影响学生交往动机难以发生和不易出现交往活动的 重要因素。自卑感严重的学生一般具有一些普遍性的特点:他们的自我形象 不稳定,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以掩饰自己所谓的“不言而喻”的弱点;他 们对一切事情都很敏感,因而特别容易受挫折;他们倾向于超脱现实而陷入 幻想世界,缺乏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有严重的孤独感;他们缺乏竞争意识。 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适应社会交往生活。因此,教师必须予以帮助,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适当的抱负水平;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别人, 不以别人为自己的唯一比较标准;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发挥特长,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以摆脱自卑感的纠
缠。
  五、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进一步强化和保持持久的交往 动机
当一个人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时,他在群体中的交往动机就会进一步加
强。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建立并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而在实际生活中, 有的学生则很难建立良好的同学间的人际关系。这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 多是个性的原因。心理学工作者认为,自我中心主义、操纵他人观念过强、 过分地讨好和敬畏、敏感与多疑、傲慢与嫉妒、偏见过甚、过分依赖与不切 实际的期待,都是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障碍,会带来或造成同学间关系的紧张, 这样进一步发展下去,势必又带来社会交往动机的不足或不良。教师的责任, 在于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缺点并努力改正,营造一种良好的集体气氛, 形成团结、友爱、互助、互敬的风气。使学生在集体中能感到温暖感、安全 感;反过来,融洽的同学关系的形成,必将会促使集体中每个成员产生进一 步交往的动机。

集体的人际关系与学生人格培养


  马克思曾经对人的本质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即人的本质并不是抽象的、 自然的生物学上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中我们可以认识
  
到,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并不是孤立的,他(她)始终要与社会上的其他人 发生关系。人是在与其他人相互交往中成长起来的。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 社会的人的关系,人就无法生存。狼孩的例子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学生也是在与人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和 个性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在个性发展的 8 个阶段中是否能 安全度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父母、同伴、同事、配偶的关系。学生正处 于青少年时期,除去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在班集体中与教师、学生的关系 是影响其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学 生对课程的兴趣、情绪、学习的动机,而且对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性、创造 性等个性特征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集体的人际关系对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自我意识 是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它在人的个性发展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学生 的自我意识主要是在教师及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中形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和 同伴关系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个体可以从教师 和学生同伴中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形成关于自己的能力水平、智力、努力 程度以及学业上成功的可能性等等观点和信念。学生如果能够形成正确的自 我意识,自尊自信,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人的 个性也就可以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相反,在不良的集体人际关系中,师生 之间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甚至夸大、引发师生间的对立, 学生不能从教师和伙伴那里得到公正的评价,而产生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 对自我也形不成正确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得 不到健康发展。
自主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又一重要品质,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象征,也是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良好的集体人际关系是影 响学生自主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是培 养和增强学生自主性的关键。教师要重视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当做平等 的个体来对待,使学生可以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充分挖掘自我的潜力,成为 一个个性充分发展的自主的个体。
学生的创造性是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性品质的核心和灵
魂,集中反映了个人的智力、气质、性格、意志、情感等心理发展水平。良 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多样性,排除学生的畏惧 心理,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和思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在一个民主化人际关系的班集体中,师生之间充满了平等、活跃的和谐气氛, 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敢于畅所欲言,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 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得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得到充 分发挥;反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僵化,学生心存畏惧,缺乏积极性 和兴趣,学生的创造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作为教育的手 段,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作用表现为:一方面是有效的激励手段。在教学中,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好,彼此信赖,学生就容易接受意见,改正错误, 教育的效果就好。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有良好的心理气氛,师生都会 情绪高涨,互相配合,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到。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是教育 进行的重要渠道。在教学活动中,人际关系是极其重要的沟通手段,不论是
  
传授知识,灌输思想,还是开发智力,人际关系的作用都不可忽视。人际关 系作为教育的内容,既有德育因素,也有智育因素。人际关系的内容、性质 及其心理成分,如情绪情感、态度倾向等,都是德育范畴的东西;而良好的 人际关系的知觉、人际交往的策略、团结他人的能力等又是属于智育的内容。 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首先,学生的人际关系具 有纯洁性。较之社会上其他一些领域,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对地更为单纯,更 为规范。这是与学生群体本身的性质分不开的。学校是向下一代传授知识与 文明、传播科学与真理、传授道德与精神的组织,教育的对象是天真纯洁的 青少年,这种情况必然也体现到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中去,决定了学生人际 关系的纯洁性。同时,学生的人际关系还具有丰富性的特点。在班集体中, 所有的成员都可以进行直接交往。几乎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以人际交往 的形式进行的。学校越是追求教育效果,学校的人际关系就越是丰富多彩。 同时学校班集体中成员时空距离小,交往极为方便易行,在客观上为人际关 系的丰富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关系还有波动性和文
化性的特点。
一、学校里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
1.友好型 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互相接近、互相信任、亲密融洽和富有吸引力的关系。
这种友好关系有性质和程度的不同。既有积极健康的友好关系,也有消极的、
不健康的友好关系。其程度也有深、浅之分。
2.排斥对立型 排斥对立型是指学生之间相互排斥、疏远,彼此不融洽、反感、嫉妒、
嫌弃,甚至对立、争斗。这类关系也有性质和程度的区别。既有原则性的,
也有非原则性的;既有冲突剧烈的,也有一般排斥的。产生排斥对立的原因 也很复杂,有的是因为双方观点的对立,有的是由于误会、猜疑,也有第三 者的挑拨造成的对立。
3.孤独型
  学生在集体中既不被选择也不被排斥,也不选择与排斥他人;在情绪上 既不产生积极体验,也不产生消极体验。有的学生既不主动与人交往,也不 接受别人的交往,处于孤独状况;有的学生不但没有人选择,还会被多数人 排斥,陷于独立的状况。
二、学校里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特点
在学生集体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学生的人际关系也有不同的特点:
1.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儿童进入学校,开始成为集体的成员。集体生活是他们集体意识形成的
主要条件。低年级小学生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还不大关心,大多数还缺 乏清楚的意识与要求。老师是集体的核心,与老师的关系胜过同学关系。同 学之间多半是一种“游戏关系”,一起玩耍。参加少先队是小学生生活中的 一件大事。少先队的活动大大促进了他们集体意识的发展。小学生认真地按 照原则对待相互关系,开展批评是相当认真的,往往超过中学生。大约三四 年级,开始出现少数的比较稳定的自发的友伴群,但规模小,人数不多。多 数人的友谊仍是不稳定状态。由于女孩比男孩听话,发育比男孩早二至三年, 小学女生当学生干部、积极分子的要比男孩子多。在低年级,男孩子一般都 能服从女孩子领导。高年级,一些男孩开始成为自发的头头儿,与女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