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军校排名及分数线:郑委:《父母做对了孩子才优秀》(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34:01

郑委:《父母做对了孩子才优秀》

前言:智慧家长六步走

家长的共同感受:“我父母从小到大都不管我,但我现在很不错。我这么努力管我的孩子,他怎么还这么多问题,怎么这么不听话?现在做父母真难啊!”

从三个已知条件得出一个结论:三个已知条件:一、你父母不管你,你很不错;二、作为父母的你,每天管孩子,孩子还总是出问题;三、管一定比不管好。通过对三个已知条件的分析,具备基本逻辑的人都能得出唯一的结论:管的方法是错的!”

正如卢梭所言:“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时代不同了,当代中国家长想让孩子优秀的前提是自己应该成为“智慧家长”,而“智慧家长”的前提是“学习”。

老农民的智慧和知识分子的尴尬:

很多没有上过学的老农民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不少有知识、高学历的城里人却把孩子管出诸多毛病,甚至培养出问题孩子,为什么?老农民没知识但是有智慧,城里人有知识但没智慧。 (知识不等于智慧。)

智慧的老农民三句话就培养出了好孩子:

第一句话:“孩子,爸妈没本事,你要靠自己了。”不包办,把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拥有了责任心。

第二句话:“孩子,做事先做人,一定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情。”讲德行,告诉孩子做人的标准。

第三句话:“孩子,撒开手闯吧,实在不行,回家来还有口饭吃。”无私的爱,无尽的爱!

看看一些城里人怎么把孩子教育出问题的:

第一句话:“宝贝,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情爸爸妈妈来办!”剥夺了孩子负责任的权利,培养出了没有责任心的孩子。

第二句话:“宝贝,出去不能吃亏,别人打你一定要还手!”基本的做人准则都没有教对,可能培养出“缺德”的孩子。

第三句话:“我告诉你,你要是再不好好学习,长大没饭吃别来找我!”有条件的爱,根本不是真爱。

只要拥有智慧,每一位家长都能把孩子培养成才,而智慧与知识和学历并不相关!

“智慧家长六步走”:改变观念、建立概念、学习原则、掌握方法、使用工具(行知合一)、养成习惯。

第一步:想成为智慧家长首先应该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

第二步:想成为智慧家长应该建立正确的概念:什么是爱?什么是好孩子?什么是好家长?什么是德行?什么是认真?…… 这些最基本的概念是家长最应该知道的。很难想象,连这些问题都不知道,甚至没有思考过的家长,如何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第三步:想成为智慧家长应该学习基本的教子原则,只有掌握了教子原则,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教子方法。

第四步:想成为智慧家长,一定要掌握教子方法,这个方法是“找到方法的方法”。方法是学不来的,别人的方法可以借鉴,但只有靠自己不断实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才是真方法。

第五步:行知合一,学了就去做,做了就坚持,才会有效果。

第六步:智慧家长的最终目的是在生活中养成用智慧处理问题的习惯,做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并掌握“培养孩子就是培养好习惯”这一基本道理。

(之二)

序篇 关于“好孩子”

家长有必要了解好孩子的科学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来科学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由于家长的疏忽导致了孩子教育的缺失,使孩子得不到幸福,这将成为终生的遗憾。

  好孩子的标准分为“内标准”和“外标准”:

  好孩子的内标准

  好孩子的“内标准”是孩子的内质,发自孩子的内心,包括四个方面:有责任心,有爱心,有德行,有才华。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有正确的价值观——追求幸福。

  培养孩子的核心是让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引导孩子正常地生活、幸福地生活。中国的教育有一个致命的空白环节——孩子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价值观的教育是家长最需要引导孩子的一个环节,现在一提到价值观,很多成人就想到“金钱”和“权利”,那是狭隘的“拜金和官本位的成功观”,不是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应该是让孩子幸福,因此我把孩子的价值观命名为“幸福观”。成功的人不一定幸福,但幸福的人一定成功。

在建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好孩子首先应该有责任心:

什么是责任?其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二,犯了错敢于承担。

  “有责任心”是做人的根本。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太多没有责任心的孩子,究其原因,都是家长造成的。一来家长没有正确的教子方法,剥夺了孩子的责任,其中最能剥夺孩子责任心的教育方法是“总要求”、“总表扬”、“总批评”、“总讲道理”,还有总是“说话不算数”;二来大部分中国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别的都让爸爸妈妈来干”是很多家长的真实写照。记住,即使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如果没有责任心,那也将一事无成。

  其次,好孩子应该有爱心。

  “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爱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如果家长能够正确地爱孩子的话,孩子就会有爱心。但是,如果大人“溺爱”、“宠爱”、“有条件地爱”、“无原则地爱”,就会剥夺孩子拥有“爱”的能力。

  我常常和家长调侃“爱心不需要培养”,为什么?请家长记住:爱心是责任心的外化,有责任的人才可能有爱心。对于父母的爱是“孝心”,孝心就是敢于承担父母的责任,对朋友的爱就是敢于承担朋友的责任,对自己的爱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出了问题自己承担,从而赢得别人的尊敬和爱戴。家长们,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责任心就不要奢望他有爱心,就不要奢望等你老了,他会孝敬你。

  再次,好孩子对内要修自己的德行。

  德行,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也是中国人能够最终获得幸福和成功的基本条件。在中国,最终获得幸福和成功的不是有才华的人,而是有德行的人。《道德经》上讲,中国人有三重境界,有才华的人被称为“有为”的人,有德行的人被称为“无为”的人,在中国大量“有为”的人帮助少数“无为”的人,让“无为”的人“无不为”。

  你想让你的孩子成功和幸福,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德行,社会公德、集体道德、个人品德构成了一个人的德行。德者——不伤害、不妨碍也,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能做到不伤害、不妨碍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己的话,那这个人就是有德行的人。有才无德的人比比皆是,如果你的孩子有才无德,简称“缺德”,那他可能就是社会败类。把孩子培养成为有德有才的人吧,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最终能成功和幸福的人。

  最后,好孩子对外应该展露自己的才华。

  何为才华?弹弹琴、跳跳舞和画画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才华,只是在才华基础上展现出来的才艺和才能。(才艺和才能不叫才华)才华由个性特征、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三个方面构成:个性特征指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自控力、上进心和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高低;知识储备是指人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多少;智力水平是指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强弱。只有以上品质均衡发展,这个人的才华才是真正出类拔萃的,在此基础上,学习任何技能都会取得成就。

  一个孩子如果有正确的幸福观,对内有责任心,能够修炼自己的德行,对外有爱心,能够展露自己的才华,将来想不杰出都难,这就是好孩子的内标准。你的孩子是“好孩子”吗?不要仓促下结论,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在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培养优秀的品质,只要孩子走上社会以后最终符合上述标准,那他必定是个幸福和成功的人。

好孩子的外标准

  什么是好孩子的“外标准”呢?外标准就是其他人看到一个孩子,对其是不是综合素质高、全方位发展的好孩子的评价。我归纳了好孩子的外标准,为了便于家长记忆,编了一句顺口溜:

  铜头铁嘴橡皮肚子飞毛腿,凹凸有致身体美。

  第一点是“铜头”,好孩子一定要有一颗“铜头”——要敢闯,不怕困难和艰苦,更重要的是不怕犯错误。错误是宝贝,只要发现错误,就及时更正,因为他们知道成功就是来自不断失败并不断战胜失败的过程。

  第二点是“铁嘴”,好孩子一定要有一张“铁嘴”——要会表达自己、会沟通。这里的“铁嘴”并不是要求孩子口才有多么好,而是指他能和别人很好地交流、有效地沟通。嘴是人脑子和心灵的扬声器,锻炼口才不能只在嘴上下工夫,否则那就是“卖嘴的”,会惹得人人讨厌,真正的口才的锻炼应该在心灵,在此基础上掌握沟通的技巧。

  第三点是“橡皮肚子”,好孩子一定要有一个“橡皮肚子”——做人要谦虚、能包容、有韧性。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能屈能伸,碰到别人做得不好的地方要能理解和包容,这是大智慧。

  第四点是“飞毛腿”,好孩子一定要有一双“飞毛腿”——做人做事要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正所谓“天道酬勤”。

  第五点是“凹凸有致”,好孩子一定要“凹凸有致”,这是一个关键点,在下文“凹凸原则”章节中会详细阐述。

  第六点是“身体美”,好孩子一定要有一副好身体。这里的美不是指“长相”,是指“身体要棒”,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练就好身体,这是做事情的基础。

第一章凹凸原则——操作的原则

  一个人是否优秀和卓越,要从两个方面评价:一方面是“做人”怎么样,一方面是“做事”怎么样。家长培养孩子,最终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做人好、做事优的人,我把这样的人称为“凹凸有致”。“凹凸有致”就是德才兼备,哪有不优秀之理?

  【凹凸原则:做人要凹,做事要凸】

  一、凹凸有致德才兼备

  一个人是否优秀和卓越,要从两个方面评价:一方面是“做人”怎么样,一方面是“做事”怎么样。一个人如果做人做得好,大家都希望和他一起共事,同时做事也做得好,能给大家树立榜样,让大家佩服,那这个人一定是个优秀的人,只要有机会,就能获得成功和幸福。这就是大家常常说的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家长培养孩子,最终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做人好、做事优的人,我把这样的人称为“凹凸有致”(见图1-1)。真正的好孩子,做人也就是德行很“凹”,谦虚、包容、不张扬、与人为善,处处“不伤害、不妨碍”他人,做事也就是才华很“凸”,负责任、敢担当、自信上进,处处都施展才华、不甘人后。“凹凸有致”就是德才兼备,哪有不优秀之理?

http://edu.sina.com.cn/zxx/2010-06-29/2221255923_4.shtml#page_pic1-1

   二、凹凸无致令人心痛

然而,当今社会,“凹凸有致”(做人很凹,做事很凸)的孩子很少,反而“凹凸无致”(做人很凸,做事很凹)的孩子很多。“凹凸无致”的孩子表现常常是:做人很“凸”,总是妨碍和伤害别人,不包容、不谦虚、以自我为中心,处处惹人讨厌;做事很“凹”,总是做不好,自己的事情不自己做,出了问题不承担责任,嘴上说得多,实际行动少。看到这样的孩子真的让人心痛,他们走上社会如何立足,如何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自己的幸福呢?请家长们想想,你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

  “凹凸无致”能怪我们的孩子吗?孩子就是孩子,每一个孩子的做人做事是否“有致”,深受家庭影响,尤其是父母的影响

  很多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甚至很无知地告诉孩子:“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事情爸爸妈妈来做。”家长表现得很“凸”,殊不知,家长做了,孩子就不做了。时间一长,孩子养成习惯,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会做。等孩子进入社会,做事很“凹”,一定会被那些做事很“凸”的人管理,很难成才。“长大都会好”、“考上大学再说”,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剥夺了孩子负责任的权利,孩子很难圆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

  希望孩子做事“凸”出来,家长一定要学会示弱,把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不该做的不做,做事“凹”下去,孩子就有机会做事,尤其是在生活上。做家务、洗衣服、收拾房间……对自己高要求、对自己负责任,孩子才华就会“凸”出来,等孩子走上社会后,就能尽情展露自己的才华,取得成功。

  我常常告诫家长们尤其是妈妈们,“越累的妈妈越不是好妈妈”,很多时候做个“懒妈妈”对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因为你把责任还给了孩子。

  关于孩子做人的培养,请参见图1-4,中国非常多的家长“重智轻德”,在做人方面对孩子要求不高,很多事情也不给孩子做榜样。家长做人“凹”下去,使得孩子“凸”了出来,等孩子走上社会,因为做人很“凸”,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大家都不喜欢他,人人都远离他,不愿意和他为伍。这样的孩子如何成才获得幸福?

  因此,在孩子做人方面,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德行培养”,尽量给孩子做榜样。只有家长在做人方面对孩子的要求“凸”出来,孩子做人才能“凹”下去,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理解和帮助。

  家长怎么做,孩子什么样!这就是我为什么把凹凸原则称为好孩子的操作原则。正如前文提到的,很多老农民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孩子,不少城里家长培养出有问题的孩子。城里的家长很苦恼:“难道我还不如老农民?”没错!老农民深谙凹凸原则,他们用朴实的话语诠释了凹凸原则:“爸爸妈妈没本事,全靠你自己了”,做事凹到了极致;“出去别害人,记住做事先做人,你要在外面害人就不要回家来”,对孩子德行的要求到了极致。反观城里很多人,“孩子,什么都不用做,好好学习就行了”,“出去别人欺负你,一定不要吃亏,他打你你就打他”。这就是“凹凸原则”的真实写照。

三、孩子要不要打?

  80%90%的家长都曾经多次打过孩子。那孩子到底该不该打呢?

  首先,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家长不允许打孩子。因此,打孩子可不是一件小事,往大里说可是“违法行为”,严重的应该追究刑事责任。但中国的法律很多时候无法执行,比如打了孩子,警察要真把父母关起来,谁来管孩子?更重要的是,如果家长被警察带走,孩子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不过家长要明白,法律规定不能打孩子。

  其次,中国家长打孩子,往往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控制自己,情绪激动不能自持。家长打孩子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打孩子就是对孩子的虐待。

  第三,家长为什么敢打孩子?是因为家长知道打孩子没有后果,因为孩子不能反抗,家长打孩子其实就是标准的“恃强凌弱”。你在街头看到很多人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你会上去打他们吗?也许不是你不想,是潜意识里不敢,因为你可能打不过人家!

  第四,中国的家长打孩子,有可能是“实在拿孩子没办法”,只有动手了。因此大量家长打孩子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第五,中国家长打了孩子以后,往往会后悔。看着被打的孩子泪眼婆娑、伤痕累累,哪个做爸爸妈妈的不心疼?!打完后悔,转眼又忘,下一次又是如此,何苦呢?

  综上所述,孩子不应该打。关键是要明白,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根本不需要打孩子,孩子照样优秀;没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打了孩子,孩子还是照旧。

  【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根本不需要打孩子,孩子照样优秀;没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打了孩子,孩子还是照旧。】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我父母就是把我打好的”,“孩子不打不行”……家长们需要仔细思考,其实两种“打”有本质区别。我们小时候是有很多父母打孩子,而且把孩子“打优秀”了,但现在有很多父母打孩子,却把孩子打成了问题孩子。

  20世纪80年代以前,家长很少因为“才华”打孩子,大部分都是因为“德行”打孩子。“出去欺负小朋友了”、“故意砸人玻璃了”、“扎老师的自行车轮胎了”、“和父母顶嘴了”……这些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招来家长的“打”,孩子很少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出错”、“分数考得不好”、“字写得不认真”等原因被打。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家长基本上都是因为德行不好、做人不好打孩子的!

  看看现在,很少有家长因为孩子们自私自利、顶撞家长、吃饭没有规矩、不负责任等德行问题打孩子,而学习不认真、成绩退步、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完成作业、不按时弹钢琴等才华和学习问题,成为孩子挨打的主要原因!

  德行不严,做人“凸”出来,孩子可能成为“缺德”的孩子;学习努力,但做事“凹”下去,孩子可能成为无用的孩子。德行不打不“凹”,学习越打越“凸”;做事“打”了反而不会做事,做人不“打”不会做人。

  很多无知的家长,连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如何教育孩子呢?当你抡胳膊扯袖子准备打孩子的时候,应该先想想:“我是个合格的家长吗?”其实打孩子,何时打,怎么打,打在哪,是有整套学问的。没有掌握的家长,千万不要打孩子,否则一次小小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孩子终身的问题。

2 平等与尊重原则——根本的原则

平等与尊重原则是教育孩子最根本的一个原则。良好融洽的亲子关系建立在家长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平等对待的基础上,如果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摆布孩子,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平等与尊重原则:孩子因你而来,不是为你而来,他是属于全社会的!】

平等与尊重原则是教育孩子最根本的一个原则,如果家长能真正掌握这个原则的话,我相信家庭中亲子关系一定是融洽的,沟通一定是畅通的,孩子也一定是自信和阳光的。然而这个原则却是中国家长最难做到、违背次数最多的一个原则,也是孩子出问题甚至成为问题孩子的根本原因之一。(平等与尊重是建立融洽关系的前提,是人际沟通的基础,是自信和阳光的根本。)

不少家长把坐下来喋喋不休地和孩子讲道理当成对孩子的平等与尊重。

(这仅仅是形式上的。)

口头上的尊重不是尊重,形式上的平等不是平等,讲道理更不是尊重和平等,真正的尊重和平等是要“用心”的,是别人能感受到的。 (真正的尊重和平等应该让人感觉得到)

树立一种观念,这是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的前提:创造一个孩子很容易,塑造一个孩子不容易,孩子因我而来,不是为我而来,他不是我的私有财产,他有自己的社会使命,他是属于全社会的。

陶行知语: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没得着优+,仿佛是候选总统落选一样的失意。他想让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孩子的感情是绝对不可以轻视的,伤害到孩子的结果只会使自己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要倾听,而不是苛责与批评。这也是我做得很欠缺的。

(陶行知语,第1段话形象比喻,第2段话点睛之笔。)

一、平等和尊重的前提是“相信”与“信任”

众多的家长尤其是母亲在遇到孩子的问题时,有两个让人不安的现象:

其一,家长很焦虑,对自己根本没有信心,不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总是焦灼地说“我可怎么办?”,“老师,你帮帮我吧”,“我实在没办法了”……

其二,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逐步好起来,在孩子出问题的第一时间不是想怎么办,而是不断给孩子贴标签,“我的孩子很笨”,“我的孩子很不听话”,“我的孩子怎么说都不会有用的”,不时和孩子抱怨“我容易吗”,“你就不能长进一点啊!”,“我怎么就生了你这样的东西”……(这两种现象的确很普遍)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尤其是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相信自己行,相信孩子一定行!(这是信念)否则的话,问题非但解决不了,反而可能越来越严重。

优秀的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有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有自信;问题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没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有问题。 “皮格马利翁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了以上论点。

皮格马利翁是谁?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着执着的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在遇到同样的事情时,人们会有三种心态:一种心态是“没问题,一定行”的积极心态;一种心态是“差不多,试试吧”的骑墙心态;还有一种心态是“不可能,算了吧”的消极心态。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家长也存在这三种心态,只有积极心态的家长才能不断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更优秀。因此,家长的积极心态是帮助孩子的前提,没有这样的心态,就不要每天光嘴上说着“要帮助孩子”!

不信任孩子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不信任孩子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平等,因为信任是平等与尊重的前提。

二、你和孩子平等吗

良好融洽的亲子关系建立在家长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的平等对待的基础上。

如果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摆布孩子,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平等,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一,孩子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变得“听话”,走向社会一事无成;

第二,孩子为了摆脱这种不平等而极力反抗,叛逆家长,造成亲子关系紧张,更有甚者,出现心理问题,为今后走向社会埋下隐患。

中国大部分家庭的亲子关系是“汽车和司机”的关系,家长是“司机”,孩子是“汽车”,家长利用自身的权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孩子没有主动性,父母驱使着孩子,想往左就往左,想往右就往右,让孩子在家长已经定好目的地的道路上被迫前行:

第一,司机是人,汽车是东西,两者存在极大的不平等。

  第二,汽车是司机买来的,是司机的私有财产——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出来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第三,汽车是为司机服务的——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没有达成的人生目标。

  第四,司机制定目的地和行车路线——很多家长要求孩子按照自己制定的目标和路线学习和生活。

  第五,司机想在哪里加油就在哪里加油,司机想什么时候加油就什么时候加油——很多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选择兴趣班和辅导班。

  第六,汽车坏了,司机想什么时候修理就什么时候修理,想在哪里修理就在哪里修理——很多家长不分时间、地点,随心所欲地指责、批评甚至打骂孩子。

  第七,汽车坏了,很多司机并不怪罪自己的驾驶技术而是骂汽车质量不好——当孩子出问题的时候,很多家长不去想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一味地怪罪孩子。

  在“汽车和司机”这样不平等的亲子关系下,一类孩子会因为家长的权力不敢反抗,最终形成习惯,屈服于家长的“淫威”,变得顺从而“听话”,什么事情都不自己考虑,所有的一切都希望家长安排,更有甚者变为“啃老族”。一个没有自己独立思想、没有人生方向、不思进取的孩子如何成功?!

  另一类孩子因为不想屈服于家长的权威,不断反抗,反抗的结果是遭到家长更大的压制,周而复始,这样的孩子表现为青春期前小毛病不断,青春期后大问题出现,叛逆甚至“抛锚”——早恋、网瘾、不再上学!

  真正的亲子关系应该是“老司机、新司机和汽车”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和孩子平等:

家长应该把自己当做老司机,把孩子当做新司机,生活才是汽车。

新司机在老司机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掌握驾车的技术和能力,家长的任务就是不断让孩子掌握驾驶生活这辆汽车的技能。

三、你尊重孩子吗

得不到尊重的孩子会缺乏自尊、不自信、没有上进心…… (家长不尊重孩子,对孩子是最大的损失。)

中国绝大部分家长都不太尊重孩子,具体表现如下:

1.包办孩子的一切,剥夺孩子的责任心,还有偷听电话、偷看日记、不给自由等;

2.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

3.只看缺点、不看优点,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不行”;

4.不断对孩子诉苦,“我这么累都是为了你!”,“爸爸妈妈容易吗,为你牺牲太多了”,“如果不是你我早就事业有成了”;

5.不断地挖苦讽刺孩子,“你怎么这么笨?”,“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你傻了,怎么不说话了”;

6.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迁怒于孩子,把孩子当出气筒;

7.当着同学、老师、朋友的面说孩子的缺点,揭孩子的短,让孩子当众出丑;

8.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不告诉孩子怎么办,而是不断“要求”孩子改错,用虚假表扬“忽悠”孩子改错,以严厉批评“恐吓”孩子改错,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引导”孩子改错;

9.不教孩子“怎么做”,却每天要求孩子“认真做”;

10.不给孩子定规则,却随时随地批评孩子。

如果你常常使用其中5条的话,请你自省:你总是在虐待孩子。对孩子的不尊重会摧毁孩子的自尊,让孩子觉得卑微;会摧毁孩子的自信,让孩子遇事退缩;会摧毁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裹足不前。如果你熟练掌握8条以上的话,你的孩子可能会自暴自弃,失去生活的信心!

以“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为例,详细阐述一下不尊重孩子的恶果:

你有没有拿你的孩子和比他优秀的孩子比过呢?我相信,你用这样的方法主观愿望是通过比较激励孩子,让他向其他更优秀的孩子学习,发奋努力,更加进步。想法是好的,但结果呢?你发现这样的方法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使孩子积极进取吗?没有!相反客观上让孩子感到痛苦、自卑、委屈、窝火,从心底里厌恶、憎恨家长!最终摧毁了孩子的自信,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可能破罐子破摔。“拿孩子和其他优秀的孩子比较”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

学会三比:

自己跟自己比

今天跟昨天比

这次跟上次比

不断指出孩子“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比”、“这次跟上次比”的进步,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进步,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如果你坚持做,你在孩子心目中就会是一个“伟大”、“善解人意”、“懂得尊重”的好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