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副司令员 周:[转贴]书法临摹与创作若干弊病浅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10:30
书法临摹与创作若干弊病浅析  

2010-12-18 20:03:58|  分类: 我爱书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作者:沈元成

    几年前,我读了王道云所著的《书法门诊室》第一集,后来又读了马啸、魏翰邦合著的《书法门诊室》第二集,受益匪浅。联系我的所见所闻,今将在临帖、创作中存在的一些弊病写出,与书友们共商同酌。
    关于临摹方面的弊病
    一、轻临摹重创作,缺乏基本功训练
    我对学习书法的老年朋友的建议是,花70%的功夫用在临摹上,30%用在创作上。临摹中要善于观察、分析原帖,练就一副好眼力。不可眼里看着古人,手下写着自己,这是一定要克服的毛病。
    二、重临轻读,缺乏晤性
    读帖、临帖与模拟性创作,是学习书法艺术三种重要方法。三者各有不同功用和特点,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读帖是对范本进行分析研究。首先读通帖中文字内容及其背景内涵,了解此帖是书者在什么情况下、什么精神状态中写成。其次,于静止的笔画和字形中观察分析每一笔的运势动作及成形方法,默记在胸,做到心中有数。再次,了解原帖总体风格、个性特点。读帖,十分重要的是培养观察力、理解力,即“眼力”。临帖,是将通过读帖所获得的认识,付诸笔下,以呈现表现力、动手能力。读、临二者是相互作用的。
    三、临创脱节
    有的老年书法学习者,临归临,创归创,呈自由化状态,没有把临创结合起来。我对这部分的老年朋友的建议是:一定要树立一个理念,即:临是为了创,临是手段、敲门砖,临的目的是创作。创作又是对临的总结、检验与提炼,是对范帖的再创作。临的时候可以带着创作意识去临,先确定大章法、空间感、节奏感,然后按创作设想中的形式和章法,集字去临,逐步过渡到模拟性创作。我觉得,创作后的临更重要,否则“不进则退”。这时临摹的目的是为了体验原帖书写情景,追求原帖之意;是为了增强自我风格,提升经典的纯度和深度;更是为了突破习惯性书写,解决用笔、结构、章法、用墨的老习惯,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临和创要交替进行,一日临,一日创,一日要有一日的境界。
    那么,如何转入和过渡到创作呢?我的具体做法有三。一是临摹性创作。方法是集字成句、段、文,然后去拼接摹写,形成作品。二是依托性创作。用原帖的精神状态、风格特征进行创作,注意一要守帖、二要出贴,而关键是综合、融和、贯通。三是把握主航道,开拓创新。在主攻书体中吸收相近的各家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
    关子创作方面的弊病
    一、文意不宜,不切主题   
    有的老年书法作者参加国庆节的书展,写的是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书展,写的是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为赴西藏工作的大学生书李白“一位迁客去长沙……”;更多的是不问主题,均书“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的作品属于内容不宜,或文不对题,不合时宜。
    二、形式不当,弄巧成拙
    作品是供人欣赏的,所以形式构成很重要,所采用形式要合情合理。常见的不合理构成如下: 
    一是小字大篇幅。密密麻麻的小字贯穿整张6尺、8尺宣纸,读一行都非常困难,何况全篇。二是大字小篇幅。硕大的字体兀立在狭小的尺幅中,极不协调。三是草书分段写。将—个内容的作品切分多块小纸组合,自设障碍,自断气息。四是用角纸组合、拼接。这种形式可以增强视觉感,但使用不恰当,反显俗气。五是墨色无变化。整幅作品没有墨色深浅变化,不是黑气冲天,就是极淡无痕。六是盲目钤印。字里行间到处盖章,喧宾夺主,弄巧成拙。 
    三、粗心大意,文字错误 
    —是草法不熟,想当然减省字的笔画,任意涂抹,不可识读。二是繁简乱用,风格不一。三是错字、别字,繁体、异体和多义字误用。有的画蛇添足,如将“华”、“神”一类的长竖结尾的字一律拉长并加上一点。
    四、摆字抄书,匠气十足
    一是依赖格子写字,一字一格,抑制了书家的灵性和才情,削弱了大局观和应变能力,是写字而不是艺术创作。二是查字拼凑,各行其是,形离神散,风格不一。三是结字点画缺少关联,字与字没有呼应,看不到字间的前后贯气、行间的相互呼应和墨色的浓淡变化,书卷气荡然无存。
    五、滥用工具
    一是小笔写大字,笔画细弱。线条绵软;二是生宣写正书,使得点线过于渗洇,时有墨猪,满纸疙瘩;三是熟纸写大草,出现线条漂浮状况,并且墨色灰暗;四是墨中加水多,调墨不当,形成渗洇;五是行笔过快,造成结字不成形、点画不精到、墨淡伤神,降了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