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类型:[原创]三年级作文并快乐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25:19

[原创]三年级作文并快乐着

开学了,我准备开始三年级快乐作文法,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快乐作文早餐”游戏。比如:每天“吃”一个成语,每周炒一盘“古诗小菜”,每两周“吃”顿故事大餐,每个周末学一个“烧菜本事”(学写一种句子或者一个段落)
    通过各种学习作文能力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和掌握作文知识点。“照相机行动”——培养用眼观察事物的能力;“掏掏你的小耳朵”——培养用耳朵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无绳电话大对接”——学写人物的语言;“心里在说些什么?”——学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相信,孩子一定会对作文感兴趣,加上他们已经有绘画日记,和编写诗歌的基础会,更上一层楼。

[原创]三年级作文并快乐着

甲:《介绍一处景物》。
介绍一处景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记事写人的记叙文中,适当穿插描绘一处的自然景色。譬如:课文《草原》描绘了草原山水美丽的景色,是为了衬托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爱似兄弟的情谊,……这类写景在全文中,文字所占的比例不大,可写的内容也往往只是某处景色的一个局部,或者只是这地方的某一类景物,某一两种具体的景物。另一种情况是,全篇文章主要是写某一处自然景色,这类记叙文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就不少。小宋,你还记得有哪些篇吗?
乙:记得,记得,几乎我都教过。
甲:那你给我们介绍介绍看。
乙:譬如,《桂林山水》、《镜泊湖奇观》、《五彩池》、《海底世界》、《鸟的天空》、《记金华双龙洞》、《颐和园》、《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富饶的西沙群岛》……
甲:不错,不错。你记得很清楚,这些课文和一般的游记文章,全篇都是介绍一处景物,描绘山水景色,当然写景的范围有大有小,但写的目的大都是向读者展示美丽壮观的祖国山河,抒发作者对家乡风光、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活场所的赞美,喜悦的心情。在小学作文训练中,也要求孩子们学会写一处景物。今天,我们着重就写景的第二种情况——全文主要描绘景物——来讨论如何指导小学生“介绍一处景物”吧。好吗?
丙:好,小学生每每读到优美的写景文章或精彩的景物片断时,会不免“啧啧”称奇,有时甚至情不自禁地放声朗读。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些优美的写景文章能把人带入美丽迷人的情境,波涛汹涛的大海,高耸入云的群山,水平如镜的西湖,清澈见底的漓江,唱着歌流淌的小溪,到处是鸟声鸟影的鸟的天空,色彩缤纷的五彩池,……这些景色都使孩子们感到新奇,得到美的感受,使他们也往往羡慕这些文章的作者,也往往会想,要是自己也能把自己去游览过的美景写下来,那该多好!可就是心高手低,写不出来!
乙:这种情况还不是个别的,由于没有掌握为何描写景物的方法,有些孩子在文章里只是空喊些“美丽”、“可爱”、“迷人”,也有些孩子把一些“游记”中的词句、片断生吞活剥地搬到自己的作文中,生活中的真景美景,观赏景色时的真情,激情却不知怎么表达。
甲:那我们就先来谈谈,对小学生来说,“介绍一处景物”,最基本的,应掌握哪些方法。你的意见呢?
乙:我觉得,自然景物是种类多,层次多,色彩缤纷,多姿多彩,小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还有待于发展,如果观察时东看一眼西看一眼,就很难抓住景物特点,作文时就难免层次混乱,条理不清,写不具体了,因此,我们首先应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描绘景色。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体现的方式和顺序主要有三种。一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景色的描绘一般都是记叙对景物的观察所见,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定一个描绘的立足点,也就是一个固定的观察点,随着目光的移动,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描绘。
丙:这种方法,引导小学生作文最常用,这就好比摄像机位置不同,而把摄影镜头由左到右或从前到后,由上到下或由远及近地进行拍摄。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三味书屋》的作者对屋内陈设的观察描绘,《雨》的作者对屋外雨景的观察描绘,也都采用的这种方法。
甲:你记得很清楚,说的不错,按空间转换,有顺序地进行描绘,也可以随着观察者的脚步移动来描绘。
丙:这就是常说的“移步换景”法吧。
甲:对!凡参观,游览及观察比较复杂的环境,多用这种方法,有实际生活中还常常把目光移动和脚步移动结合起来描绘,这在课文中也有不少范例。用这种方法观察景物,能较好地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景物全貌与主要景物留下比较完整而具体印象。因此指导学生写游记、基本用这种方法。小宋,你再说说另外两种吧。
乙:好!第二种是按景物类别顺序观察描绘。譬如,课文《桂林山水》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再写桂林的山“奇、秀、险”,最后写山水相映如“画卷”的美。
第三种是按时间推移顺序观察描绘。这种方法叫“时序法”,又叫“随时推移法”。这里的时序可以是年月、时日、季节,如:一天的早、中、晚、夜,一年的春、夏、秋、冬等等。用这种方法观察描绘,目的大都在于捕捉和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风貌,更全面地反映景色的整体美。
甲:对指导学生如何按顺序观察描绘景物分析得很具体了。我想强调的是,在教学实际中,要引导学生从写作的目的与景物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选用、确定接哪一种顺序去观察描绘。
指导学生“介绍一处景物”,解决了有顺序地观察描绘以后,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怎样细致观察、具体描绘景物,这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要指导学生努力发现和描绘景物的色彩特征。我们平时常说,要观察和描绘出多彩多姿的景物,所谓“彩”就是指颜色,“姿”即姿态。任何景物都有它自身独特的形状色彩,比如,同是山,桂林的山又“奇”,又“秀”,又“险”,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大兴安岭却是“群岭起伏,连绵千里”,“每条岭都是那么轻柔”,两处山景迫然不同,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捕捉各自的特点,再写出来,这是最基本的一点。
二是要发现和描绘景物的动态,树木花草在风中摇曳,长江三峡水一泄千里,黄山云海变化万千,还有,有时静止的景物在不同的光线、角度下观察也还会给人动的感觉。三是要指导学生观察,认真体验景物在自己内心唤起感情、产生的种种感想。引导孩子们想一想那些飞泻的瀑布、拍岸的惊涛,那飘扬的雪花,洒落的细雨,醉红的枫叶,洁白的荷花……在自己心头唤起那些回忆和美好的遐想?
丙:这些介绍一处景物的基本方法怎样才能孩子们掌握,自主运用,逐步变成他们的能力呢?
甲:那就要靠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学习、运用了。在这方面,老师有一节课例是很有特色的,给人以启迪,在那节课上,她首先引导孩子们从例文的学习中领悟“介绍一处景物的方法”,让我们来看她的一段录像。
播放录像 宽带宽带 窄带窄带
甲:看了老师这段教学录像,你对怎样才能让孩子掌握“介绍一处景物”的方法,你是不是受到些启发?
丙:确实受到很大启发,从教学中,可以看到这节课怎样具体地介绍一处景物,并且让学生弄懂要达到这一要求,可以运用两种方法,一是把印象深的地方写具体,二是写出由景物产生的联想。老师在教学中始终紧紧扣住这一教学重点,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通过引导全班孩子从对一篇例文的欣赏、评论,分析中逐步领悟,并逐步概括出这两种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地把方法告诉学生。
甲:说的好!老师这段运用范文,指导全班学习写景方法的教学设计,确实如小唐所说,很值得我们学习,她不是简单直接地传授作文知识,而是引导全班孩子积极投入评析例文的活动,经历一个逐步领悟、逐步概括方法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三层意思,第一层,从全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出同学的作文,让小作者当堂朗读,全班欣赏;第二层,引导全班观看录像,回忆游园情况,逐段评析文章,弄清楚,周渝在作文中对树木、湖水,假山是怎么具体介绍的,哪几处写到了联想,同时,让小作者现身说法,谈写作体会,自己为什么能写具体的。第三层,在欣赏分析的基础上,自然训练写景的两种方法,这种安排很有道理。
乙:我觉得,顾老师在这节课上,所用的范文也选得好。这篇文章,较好地运用了写景的方法,符合这节课的教学要求,这当然是选例文的最基本的条件,更值得注意提,这篇作文所介绍的景物是全班孩子人人都熟悉的,文章的作者又是身边的同学,例文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这对于激起孩子们阅读,学习例文的欲望,和唤起生活的记忆,领悟作文中所运用的方法就很有积极作用。
甲:这个意见补充的很好。顾老师这样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孩子们从例文中领悟方法后,就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积极地去回忆生活,尝试运用,逐步掌握方法,发展能力。
让我们再看一段老师的教学录像吧,看看,她是怎样设计、安排的。
播放录像宽带宽带 相关视频:窄带 窄带
乙:老师这段教学设计安排得真好,她先是要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参观、游览某一处景物时拍摄的照片,回忆当时看到的情境,向同座位的同学介绍,既打开了思路,激起了倾吐欲望,又创造了条件,让每个人都能独立尝试运用写景的方法。
在这基础上,她组织全班交流,让几个孩子向全班介绍,让其他同学一边听一听思考;这段同学介绍得是不是具体?对介绍的不清楚,不具体的地方,她或是引导大家提出建议,可以补充些什么,或是鼓励大家提出问题:“还有哪些地方要问的”,再让介绍的学生针对提问回答,把内容说得更具体些,就在这样交流,讨论过程中,学生对介绍一处景物应怎样写具体,怎样展开联想就逐步掌握了,就懂得怎样运用了。
丙:课堂上,孩子们认真回忆,发言积极、讨论热烈,老师这样安排真值得我们学习。
甲:你们两位说得都很好。为了让每位学习生都能在讨论的基础上,更好地运用写景的方法介绍一处景物,顾老师对动笔作文前应该如何思考,如何弄清思路、抓住重点、又作了具体帮助,让我们再看一段录像,看看她是怎么设计的。
播放录像相关视频:宽带 宽带 相关视频:窄带 窄带
丙:老师让学生在动笔行文前填一张表,很快就帮助孩子们把自己的思绪集中了,思路理清了,把作文重点确立了。这对使学生集中精力按这次作文的要求独立确实很有帮助,可以想见,孩子们这次作文一定写的很精彩。
甲:不错!老师在学生独立作文后,随机请几名先写好的学生朗读作文片断、交流、点评,孩子们写的还真精彩。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吧。
播放录像 相关视频:宽带 窄带 相关视频:窄带 窄带
乙:孩子们写的确实精彩。从怎样设计教学,指导学生介绍一处景物来说,我觉得,老师在这节课中,能根据指导写景的需要,积极而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譬如,老师用录音播放鸟的鸣叫,渲染公园的气氛,用录像再现景点方法;用投影展示照片,唤起对景物的回忆和想象,媒体的恰当选择和积极运用,使课堂和孩子们的生活紧紧联系起来了,使孩子们在特定的情境中,在回忆想象中,领悟文字和事物的关系,有利于强化他们形象思维的发展。正因为这样,所以作文训练需求就落到了实处。孩子们的作文自然就写得精彩了。
丙:老师,我还觉得,从指导写景来说,老师采取了“学当小导游”的训练方式非常符合儿童年龄特点,而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这样做,不但使孩子们倾吐感受,交流见闻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而且激起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努力调动自己的潜力,尽心尽力去完成自己的任务,所以一个个兴致勃勃,课堂里气氛热烈。
甲:你们说得好,强调的这两点在顾老师这节课上很突出,这两点,对指导小学生学习如何介绍一处景物尤其有实际意义,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于怎样介绍一处景物的讨论,我们今天就讨论到这里吧。

[原创]三年级作文并快乐着

第一单元是以课余生活为主,在活动中,让孩子去感受,并写出真实的感受。1.揭题,审题。自由阅读课文。 比较“课余”和“课间”的区别。 课余生活范围:放学以后,双休日,节假日的生活。 课余生活: 体育活动:游泳、下棋、踢球、登山、武术、跑步…… 文娱活动:唱歌、跳舞、弹琴、集邮…… 科技活动:电脑、航模、车模…… 闲暇活动:游山玩水、养鱼种花、钓鱼…… 公益活动:绿化小卫土、志愿者、学雷锋…… 明确习作要求:(1)确定中心。(1)选好事例。(3)有详有略。 2.交流课余生活。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课余生活,谈谈自己最喜爱的课余生活,并说说为什么喜爱。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各人独立魂定中心、选定事例。 3.出示范文<我爱集邮)。 自由阅读,思考:小作者作文的中心是什么?他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全班讨论后,安排自己习作的详略,指名汇报评议o 同学们,除了上课和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你是怎样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的呢?是做游戏、踢足球、听广播、看电视,还是集邮、读报、看书、下棋、弹琴、画画、做小制作,是饲养小动物,养花、到郊外旅游、到公园划船,还是做家务、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今天我们就以“我的课余生活”为题,练习一次作文。我想,你们那多姿多彩的课余活动一定会丰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把你们那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会充分地表现出同学们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精神风貌,那多好啊!
    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呢?
一. 选择一件突出的事例介绍
    有的同学兴趣爱好很广泛,但其中有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突出爱好,这种爱好占据了自己大部分的课余生活,我们就可以选择这样的一件事例来介绍。请看下面的《我的课余生活》。
    记得是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爸爸在整理他的讲义时,从包里掉出一枚圆圆的东西。我捡起来一看,它是用不锈钢做的,背面是一只展翅飞翔的厚鹰,正面刻着一个人头的图案,周边还有许多外文字母。我很好奇,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告诉我,这是一枚美国硬币,是前几天一个美国留学生送给他的。我望着这枚造型别致的硬币,心想:这些外国硬币还挺有意思,要是我也能搜集到一些精美的中外硬币并珍藏起来,那该多好啊!
    从那天起,我开始了自己的集币活动—我请在银行工作的阿姨帮我购买新发行的各种纪念币和金属硬币;假期中请爷爷奶奶帮我寻找以前的旧硬币;爸爸教过的外国留学生也陆续送给我一些他们国家的流通硬币。妈妈为鼓励我的业余爱好,专门给我买了硬币收藏册。就这样,一枚、两枚、三枚……一册、两册……日积月累,至今我已经搜集到了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前苏联、韩国、泰国、新家坡、新西兰、埃及、瑞典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枚硬币,其中包括一些今天已很少见到的我国古代的铜币和民国时期的银元,就是人称“袁大头”的那种东西。
    每当闲暇时,我常打开我的集币册,细细观赏精致的硬币。借助这些不同颜色、不同样式的硬币,我认识了一些国家的历史伟人和民族英雄,认识了不少国家的名胜古迹及国花、国鸟及珍奇动物,还能体会到这些硬币所属国家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人情。
    收集硬币不仅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还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我发觉我真的喜欢上了集币活动,今后我会长期坚持下去。
    这篇作文是怎样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呢?
    首先,第一段写了“我”为什么喜欢上了收集硬币这种爱好,也就是喜爱收集硬币的原因。接着,第二段具体写了在课余生活中,我是怎样喜爱收集硬币的,喜爱到了什么程度。最后,第三、四段写了收集硬币这种课余生活给我带来的乐趣和好处。
    小作者的课余生活是喜欢收集硬币,他抓住了这件突出事例来写,写出了喜爱收集硬币的原因、喜爱的具体内容以及其中的乐趣。这种选择一件突出事例,写出事例的“原因,内容,意义”来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种比较好的写作方法,同学们可以采用。
二. 用几件事来介绍
    有的同学兴趣爱好有很多种,喜欢的程度哪一种都差不多,在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时,舍不得丢掉一样,那就可以用几件事来介绍。
    请看下面的小短文。
课余生活的乐趣

    我的课余生活多种多样,带来的乐趣无穷无尽。
    我喜爱集邮,虽然收集不多,但我爱不释手。有中国的,有外国的,其中还有老解放区的,这些邮票我都放在一本集邮册里。每当学习之余,我就捧起集邮册,兴致勃勃地从头看到尾,学习的疲劳也就不知不觉地消除了。
    我又爱看课外书。书里的知识真多,又新鲜又有趣,一看我就着了迷。看到书上生动的词语,好的片断,我都抄在一本笔记里。每次写作文之前,我总要翻翻这本笔记,很有收获。我写作水平的提高,是有课外阅读的一份功劳的。
    我还喜欢跳绳。有一次,我和同学汤红比赛一分钟谁跳得多。只见汤红手握绳柄,绳子上下飞舞,越跳越快。我心里暗暗称赞:“真棒!”一分钟到了,她跳了120个。轮到我跳了,我不甘落后,一开始就把绳子抡得飞快,脚不停地跳着。可是才跳了70多个就坏了,我赶快接着跳。这时我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心一急,又坏了两次。时间到了,我一分钟只跳了98个。可是我不服输,我还要好好练,下次再比赛,我一定会赢她的,哈哈哈……
    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不但增长了知识,还锻炼了身体,培养了我的进取心。这样的课余生活真是其乐融融。
    同学们,小作者是通过几件事来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的?几件事又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呢?
    小作者是通过集邮、读课外书、跳绳这三件事来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的,我读了以后觉得这三件事都是紧紧扣住“乐趣”二字来写的。
    我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我们的感受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在选材料的时候,最好能围绕一个意思写。正像上面的作文一样,小作者观赏邮票,开阔了视野,兴致勃勃;阅读书籍,增长知识和能力,入神着迷;比赛跳绳,激烈刺激,虽输也高兴。这三件事小作者从不同的方面感受到了“乐趣”,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更为鲜明、集中。
    另外,从上面的作文来看,几件事情有详细写,有简略写,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哪件事情使我更感兴趣,哪件事情使我感受更深,可以具体写,其他事情可以简略写,这样更能吸引人。
  

我的课余生活

    我的书发生兴趣完全是偶然的。记得我七岁的时候,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正要出去玩耍,看到堂哥捧着一本故事书正看得津津有味,时而还发出爽朗的笑声。我心想:“堂哥在看什么书?他看得那么高兴,那书一定很有趣!”我的心被勾得痒痒的,就缠着堂哥给我讲讲……不知不觉中,我竟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住了,第一次在椅子上坐了半个小时,一直等着堂哥把故事讲完。从此以后,我就迷上了书。
    爸爸妈妈带我上街,我总要买上一、两本书才罢休:买回书后,我总是如饥似渴地读,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只要做完了作业,只要吃完饭,我就一定在看书。你看,我的床头上,书柜里,沙发上,哪里不是书?
    有一次,小叔翻箱倒柜寻找什么是“回文诗”,我告诉了他:“‘回文诗’是无论正着读,还是倒着读都成一首诗文。”小叔说:“文文,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在书上看到的!”我自豪地说。这时候,我是何等的高兴!在书上,我还了解了许多自然知识和历史知识,认识了许多中外伟人,像毛泽东、华盛顿、钱学森、海伦·凯勒等,我为他们顽强的拼搏精神所感动。
    又有一次,爸爸妈妈有事外出,他们怕我独自在家害怕,我只是淡淡一笑,说:“你们放心吧,我已经是个男子汉了!你们出门,给我捎带两本书就感激不尽了!”他们放心地去了,我呢,自然在书中找到了快乐。
    当然也有令人难过的时候。今年春天,堂弟到我家来玩耍,把我最心爱的一本《中外伟人大全》拆得东一张西一张的,我还没来得及拾起来装订好,风又“偷”走了几页。我气急败坏,狠狠地的克了堂弟一顿,可惜的是,那本书再也看不成的了。
    现在,我的兴趣更为广泛:打乒乓球、唱歌、写毛笔字……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读书。每逢假日,同学们都“解放”了,四处游玩,而我却在书的花园里游玩,清风拂面,芳香扑鼻。
    我的课余生活在书海中更加快乐、更加充实。
   

    写一篇作文,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


  1.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去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使他的课余生活更为丰富、更有趣,更充实。写作文的素材也更广泛。
  2. 孩子写完作文以后给家长读一读,家长看选材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孩子的实际。
  3. 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家长检查一下,叙事要清楚,语句要通顺。

第二单元:写熟悉的人

一、写作指导
  在记叙文写作中,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是不可缺少的。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不是随心所欲的,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这就是说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一、 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二、 人物语言的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成功的对话描写,不仅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特点,而且也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 人物语言要力求简洁,避免有话必录和拖泥带水的现象。
  四、 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语言描写,并不是垂手可得,而要通过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
  同学们为自己笔下的人物设计语言,更应该如此。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深入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是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事出有因。任何心理活动的引起是有原因的,把心理活动的起因写清楚,对于展示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心理活动的过程展现出来。不然,人物的形象无论如何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心理活动的展现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有层次的。我们把人物心理活动的层次逐渐写出来,人物形象的展示也会越来越具体。写心理活动时,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用第一人称写人时,可以写“我”的心理活动,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因为别人心里是怎样想的,“我”是无法知道的呀!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特征,或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下内在性格的变化,常常处在不协调的矛盾状态之中。为了显示人物性格的差异,写作文就必须通过对比加以表现,将他们面对相同的事物作出不同的反应抖落出来,从而突出人物的形象。
  通过对比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要注意几点:
  一、 运用对比描写,不应该勉强凑合,主要看作文的材料是否适合采用对比的写法。如果材料本身需要用对比的写法,那么作者才可以通过对比来写人,完成自己的写作意图。如果材料的本身不适合采用对比的手段,那么也不要人为的牵强附会,为对比而对比。
  二、 两个人进行对比,不能割裂开来先写一个,后写一个,互不相干,而是围绕中心事件叙述,刻画两个人不同的思想性格。
  写人,如果从一个侧面去描写,人物形象往往单薄。如果从多个侧面去描写,人物形象就容易丰满。多侧面地描写人物形象,这个“侧面”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整理出各具代表性的若干侧面,分工而又合作地表现人物形象。
  通过多侧面描写来丰满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称它是“众星拱月”。“月”就是人物,“星”就是侧面,“拱”就是多侧面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不过应该看到,“众星拱月”的“众星”也不是平分秋色的,它们之间也有主次、详略的区别。所以在写“众星”的时候,是没有必要平均使用力量的。
  写一群人,比写一个人、两个人难一些,难就难在要通过一定的材料组织,巧妙地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从而反映各自的思想、性格、面貌。那么,怎样组织材料才能把一群人凝聚在一起呢?应该抓住贯串各个人物之间的线索。写人物群像,是不是每个人在文章中所占据的位置都一样呢?不是的。在一群人中,有的在文章中担任“主角”,有的在文章中担任“配角”,谁主谁次,是根据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决定的。
  人体是靠骨架支撑的,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比作“灵魂”,材料比作“血肉”,那么,结构就是灵魂和血肉的“骨架”。
  因此,同学们在有了写人的材料以后,就应该进一步考虑它的结构。
  写人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总分总式。
  这是最常见最朴素的写人结构。它的特点是有一个点明题意的开头(A),简洁醒目,作为文章的总起部分。主干部(B、C、D)也可以说是文章的分述部分,它的几段互相独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心,在编排先后的次序上还需要有一定的斟酌。结尾E是文章的总结部分,它不仅是D的自然过渡,而且常常是对B、C、D的归纳小结,又是对A的照应。
第二种,逐层进入式。
  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用一件事写人。它的特点是:第一层次A,写事情的起因;第二层次B,写事情的发展;第三层次C,写事情的高潮;第四层次D,写事情的结局。文章的二三层次是全文的灵魂和力量所在。这两个层次写得好,常常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
根据表达的需要,描写人物的外貌
  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和表情的描写,叫做外貌描写。我们有的同学一写到以记人为主的作文时,往往是作这样的描写: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目光炯炯有神……好像天下的人都是一个模样。其实,世界上的人有千千万万,没有完全相同的外貌。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根据表达的需要,去描写人物的外貌。
怎样根据表达的需要去描写人物的外貌呢?
第一、 根据表达的需要,描写人物的外在特征。每个人物都有他(她)自己的特有外貌,总是在一定的程序上表现出内在状态。由于人们的出身、经历、素养、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自己鲜明的个性,这些在他(她)的表情、姿态、服饰等方面都能流露出来。
第二、 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重点地描写外貌。
有的同学他们不分主次,不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面面俱到地进行描写。“眉毛胡子一把抓。”可是效果呢?罗里罗嗦,让人看半天也不会知道特征在哪里。
第三、 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好外貌描写的顺序。对于一个人的外貌,作者往往是从多方面进行的. 这些方方面面,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应该遵循一定的顺序。但是,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或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外貌描写的顺序也会有变化。
总之,外貌描写要有利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文章的外貌描写是成功的。                                             
怎样写人
鲁迅先生指出:“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
  一、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二、人物语言的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成功的对话描写,不仅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特点,而且也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人物语言要力求简洁,避免有话必录和拖泥带水的现象。
  四、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语言描写,并不是唾手可得,而要通过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任何心理活动的引起是有原因的,把心理活动的起因写清楚,对于展示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心理活动的过程展现出来。
  心理活动的展现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有层次的。把人物心理活动的层次逐渐写出来,人物形象的展示也会越来越具体。写心理活动时,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用第一人称写人时,可以写“我”的心理活动,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因为别人心里是怎样想的,“我”是无法知道的呀!
  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特征,或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下内在性格的变化,要显示这种差异,就必须通过对比加以表现,将他们面对相同的事物做出不同的反应写出来,从而突出人物的形象。
  通过对比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要注意几点:
  一、运用对比描写,不应该勉强凑合,主要看作文的材料是否适合采用对比的写法。如果材料本身需要用对比的写法,才可以通过对比来写人,完成自己的写作意图。如果材料的本身不适合采用对比的手法,也不要牵强附会。
  二、两个人进行对比,不能割裂开来先写一个,后写一个,互不相干,而是围绕中心事件叙述,刻画两个人不同的思想性格。
  写人,单从一个侧面描写,人物形象往往单薄。从多个侧面描写,人物形象才丰满。多侧面描写人物形象,这个“侧面”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从众多材料中选择整理各具代表性的若干侧面,分工而又合作地表现人物形象。
  通过多侧面描写来丰满人物形象,可称为“众星拱月”。“月”就是人物,“星”就是侧面,“拱”就是多侧面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不过应该看到,“众星拱月”的“众星”也不是平分秋色的,它们之间也有主次、详略的区别。
  写一群人,比写一个人、两个人难一些,难就难在要通过一定的材料组织,巧妙地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从而反映各自的思想、性格、面貌。那么,怎样组织材料才能把一群人凝聚在一起呢?应该抓住贯穿各个人物之间的线索。在一群人中,也有担当“主角”、“配角”之分。
   
  人体是靠骨架支撑的,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比作“灵魂”,材料比作“血肉”,那么,结构就是灵魂和血肉的“骨架”。
  写人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总分总式。这是最常见最朴素的写人结构。它的特点是有一个点明题意的开头(A),简洁醒目,作为文章的总起部分。主干部(B、C、D)也可以说是文章的分述部分,它的几段互相独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心,在编排先后的次序上还需要有一定的斟酌。结尾E是文章的总结部分,它不仅是D的自然过渡,而且常常是对B、C、D的归纳小结,又是对A的照应。
  第二种,逐层进入式。这种结构方式适于用一件事写人。它的特点是:第一层次A,写事情的起因;第二层次B,写事情的发展;第三层次C,写事情的高潮;第四层次D,写事情的结局。文章的二三层次是全文的灵魂和力量所在。这两个层次写得好,常常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
   
  根据表达的需要,描写人物的外貌
  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和表情的描写,就是外貌描写。有的人一写到以记人为主的作文时,往往作这样的描写: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目光炯炯有神……好像天下的人都是一个模样。其实,人们哪里都有如此相同的外貌?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根据表达的需要,去描写人物的外貌。
  怎样根据表达的需要去描写人物的外貌呢?
  第一、根据表达的需要,描写人物的外在特征。每个人物都有他(她)自己的特有外貌,总是在一定的程序上表现出内在状态。人们的出身、经历、素养、社会环境的影响,鲜明的个性,这些在他(她)的表情、姿态、服饰等方面都能流露出来。
  第二、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重点地描写外貌。
  如果不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面面俱到地进行描写,“胡子眉毛一把抓。”效果肯定不好,让人看半天也不知道特征在哪里。
  第三、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好外貌描写的顺序。
  总之,外貌描写要有利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
第三单元:通过绘画日记、照片、参观等形式让学生来写一写眼中的秋天。
   指导学生写秋天家乡景色。开展了“我是小小摄影师,我为家乡照张像”的活动。让学生利用星期日或国庆长假,去田野、去家乡的名胜古迹,寻找自己眼中的家乡秋天。学生愉悦地参与了这项活动,领略了家乡自然的风光,并把游览中的美、趣、乐拍摄下来。尔后,让学生选出自己印象最深,最喜欢的照片起来交流,学生的高兴劲儿溢于言表。个个都述说着家乡秋天的美景。显然,家乡的秋天在学生笔下犹如清新活泼的小溪,时而飞花溅出,时而潺潺流淌,字里行间无不跳跃,回荡着欢快优美的旋律。人人写出了自己眼中家乡的秋色!
把语文和美术教学融合一体,首先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去看一看,找一找,领略一下秋天的美景;然后再由美术教师指导学生把看到的美景画下来,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最后语文教师又指导学生们津津有味地去读秋天、说秋天、写秋天。这样的教材重组、整合,拓宽了教材的发展空间,挖掘了教材的个性内涵,还原了教材的生动本色,学生也从这种开放的教学氛围中获益最多。
转贴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的课文,课文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很富有诗意,需要好好品味。如“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提出去掉句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与原句相比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在互相启发的基础上,有两种说法让我很兴奋:去掉了“扇哪扇哪”就好像夏天去得特别快似的,而实际上从夏天到秋天是慢慢的变化过程。生:去掉了“飘哇飘哇”读的时候脑袋里就不会出现火红的枫叶像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的样子。学生的创建性在于能调动平时的生活积累来品味句子,对句子的感悟理解深。为什么说有创建性?按一般的比较句子而言,学生容易陷入老套路:去掉了某某词语就没原来的生动具体,比较到此老师也基本上认可了,由此看出我的预设是片面的。那么能如此感悟深的原因又是什么?其一,朗读时达到了读文字想画面的效果,自主体验油然而生。其二,学生对大自然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建构了与自然知识的联系。
第二自然段是写秋天的雨把五彩缤纷的颜料给了银杏树、枫树、田野、菊花,抓住了这些景物的颜色特点写出了秋天的美丽。原来的设计是让学生在读中找出秋天的雨把颜色送给了谁,然后指导学生美美地读文,直至成诵。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两个目标学生很容易就达到了。有效的时间之内为什么不允许学生有更大的发展呢?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结合这段文字的特点,我启发学生:作者选取了银杏树、枫树等景物来写秋天的美丽,如果我们来写这篇文章还可以选择那些景物来写呢?学生七嘴八舌:黄黄的香蕉、红红的苹果、金黄的稻子、火红的高粱、绿油油的松树、洁白的棉花、浅黄的小草、紫色的葡萄。接着鼓励学生学习运用课文中语句来描写。生:稻子金黄金黄的,秋风一吹,稻田像金色的海洋,稻子弯弯腰,不住地点头,好像在说:“人们啊,快快来收割吧!”“高粱火红火红的在秋风中,低着头,弯着腰,摇啊摇啊,摇来了凉爽的秋天。”这不正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活力所在吗?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情形下,我对学生说:“要想说得更好,在中午回家的路上趁机再观察秋天的特点,今天就以《我笔下的秋天的雨》为题,写一篇日记,与作者来个挑战啊。”学生欣然接受,跃跃欲试。
指导学生写《秋天,我把礼物送给谁》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说说秋天有哪些变化?发现了什么?然后,我用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想象,你对秋天会说些什么?秋天会对人们说些什么?你对秋天的事物(花草鸟鱼等)说些什么?秋天的事物说些什么?在让学生背一背写秋天的诗歌、古诗,还可以唱一唱,演一演,画一画,还可以编秋天的童话故事。可以说我的指导“五花八门”。学生写作文时以秋天为主题,把礼物送给谁?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从结果上看,学生的作品“异彩纷呈”多数不是连贯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但文字量很多,渗透出许多天真的情感,表现出许多“精妙”的语句,可以说他们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了。我想这就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