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按理化性质:医学大脾胃论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52:19

 

 

大脾胃论

脾胃是运化水谷、供一身元气之本,脾胃内伤则元气自衰,继而百病丛生。 内伤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饮食不节,二劳逸过度,三精神刺激。 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在临证治疗中,采用以升举中气为主的方法,分别补益上、中、下三焦元气,尤以补益脾胃为主。 

人体的消化系统、吸收系统和排泄系统都统属「脾胃」范畴。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的产生、代谢废物的排出,都与这条路有关。 这条路畅通无阻,人体才能健康。

大脾论的主要观点

传统中医有「七冲门」说法,是消化道非常重要的关隘。 飞门指口唇,像门扇一样自由开合。 户门指牙齿,食物入口,必经牙齿之咀嚼。 吸门指会厌,是食管与气管的相会处。 贪门指胃之上口。 幽门指太仓下口,即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 阑门指小肠下口和大肠上口相接之处。 魄门指下极为魄门,指消化道的末端,即肛门。 食物通过此「七冲门」,便完成了人体消化吸收和槽粕排泄的全过程。 任何一关口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而泌别清浊,其清者水谷之精微,通过脾的转输,上输于心肺及周身,其浊者分为废水及食物残渣两部分。 其中,多余的水液渗入膀胱,通过肾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而食物残渣则下降到大肠,大肠吸收其多余的水分进行燥化,形成粪便排出于体外。 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还需依靠胆汁排入肠中以助消化,三焦为水谷运行的道路,为气化的场所。 饮食物的消化吸枚及废物的传导排泄,需要六腑之间相互配合,虚实交替,维持协调平衡。

 如胃有实熟,消灼津液,可致大肠传导不利,出现大便秘结不通。 而大肠腑气不通亦可影响及胃,导致胃气下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而小肠清浊不分,水谷并走大肠,可见尿少、大便泄泻等症。

「脾主中洲」的能量论

传统中医五行的运行皆与脾密切相关。 在水生木的过程中,肾 区能量受到脾区能量的阻挡,向左上方运行,即土克水。 在木生火的过程中,肝区能量因为受到肺区能量的阻挡,沿隔膜向左上方运行。 肝区能量之所以向上方 运行,是因为受到脾区能量的阻挡。 而金之所以能生水,也要仰赖于脾区能量对肺金的生成,没有土生金,何来金生水? 因此说,五行的运行皆与脾密切相关, 如《素问 玉机真脏论》云:「脾脏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传统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人体所需的物质皆来自于水谷精微。 水谷精微的化生,源于脾胃系统的相互协调作用。 

小肠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

受盛化物,与脾同主运化而各司其职。

小肠的重点在于「化」,脾的重点在于「运」。 也就是说,小肠主要是侧重于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脾主要是帮助小肠进行消化吸收,并且将所化生的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即所谓「脾气散精」。

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为脾脏化生气血、升清降浊、营养机体,创造了先决的物质条件。 小肠的泌别清浊在前,脾的升清在后。 「清」的产生场所在于小肠,「清」的转输动力在于脾。

小肠主液,是津液生成、输布、调节的重要器官。脾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具有推动和调节作用,小肠的气化功能在水液的调节与输布过程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肠主降,与脾胃同为机体升降之枢纽。

小肠作为六腑之一、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故小肠亦主降。 若小肠不能通降,则胃气不降,大肠不能传导,糟粕难出。 同时,降中有升,小肠的「升」的功能与脾气密切相关,辅佐脾气完成升清作用。

小肠的功能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 唐代马总在《意林》中指出「欲得长生,腹中清;欲得不死,腹无屎。」,「腹中清」的关键在于,为小肠部运动创造适当的空间,适当控制饮食量,即饮食达到七八分饱,并非一味「吃素」。

消化、吸收、排泄系统在内的大脾胃,其整体运动需要动力。 动力来源于丹田,亦即元气。 启动丹田元气,可从命门至尾闾空间入手。 临床中火灸尾闾,目的就是打开这一区域空间,畅通空间能量,加速督脉段末端向任脉段起点能量的转化。 这一空间能量运动增强,肠部能量运动也相应增强,肠部蠕动和发酵的功能得以强化。 此外,这一区域是隔膜以上疾病,如食道癌、肺癌、胸水等能量的出口。 腾空这一区域空间,对于治疗膈膜以上的疾病是非常关键的。

清降清升

人体内部的清升浊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肾的清升浊降,一是指脾胃的清升浊降。 肾的升清降浊是指肾在整个气化过程中元气发挥的作用。 脾的升清降浊是指脾胃一脏一腑对水谷的消化吸收作用。

肾的清升浊降,指饮食入于胃,津液由胃、小肠,经脾的吸收和 转输,上输于肺。 肺中之津为清,其清中之清者,经肺气的宣发、心脉的运载,布散于皮毛、肌腠等各组织器官。 清中之浊,通过肺气肃降,经三焦水道,下降 于肾。 归于肾的水液为浊,经肾阳的蒸化,其中浊中之清,复化气上升于肺而布散周身,浊中之浊下降注入于膀胱成为尿液排出体外。

脾胃的「升清降浊」与肾的「升清降浊」含义不同,脾与胃一脏 一腑相互协调,共同合作完成饮食水谷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脾主升,是说脾不仅消化水谷,而且还能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 脾的这种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 上归于肺的过程,即「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脾所升之物质是水谷精微,所以称为「升清」。 胃主降,是说胃除腐熟与消化水谷之外,还包括有向下传递食糜 到小肠的作用,胃的向下传导是胃气和降的具体表现,只有胃气和降功能正常,食糜才能有规律的下降传至小肠,而进行泌别清浊的吸收活动,并保持胃、肠虚实更 替、「实而不满」的生理状态。

脾的升清降浊与肺的升清降浊虽然有所差异,但两者清升的方向是一致的,无论是通过肾阳的蒸化作用,还是通过脾的升举作用,无论是清中之清,还是浊中之清,最后都要上升至肺,再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布散于周身。 清升浊降,则人体上虚下实。 上虚,头部清亮;下实,两腿有力,乃健康之态。 要想顺利实现人体内部的清升浊降,清肺是关键。肺部腾有空间,清升才有作用之地。 肺部能量壅满、堵塞,清升受阻,清升浊降无从实现。

清肺,就要为肺部能量寻找出路。 传统中医认为,肺金生肾 水,实际上提示了肺部能量的运行出路,肺部能量越过肩胛向后方运行,撞击肾区细胞,实现肺金生肾水。 这条路线即肺部能量的运行路线,运行空间即为人体的 外焦。 疏散外焦能量,为肺部能量「上越之」创造条件。 从外焦入手,疏通外焦空间,为上焦肺部能量越肩向外焦运动创造条件。 外焦空间只有常清、常空、 常净、常洁,才能顺利实现肃降,实现人体内部的清升浊降。  外焦瘀滞无法及时疏通、清理,就会影响人体清升浊降功能。 这种从外焦空间入手,疏通肺部能量,实现清升浊降的过程,称为清降。 要实现清升,必先清降, 清降要从外焦入手。

传统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 《内经 素问》:「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人始生,先成精。」,「夫精者,身之本也。」。 肾主管着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健康与长寿。

先天时期人体的动力来源于肾,由下而上,后天的先天人体的动力来源于肺,由上而下。上焦部位是人体后天动力的源泉。传统中医以补肾为主,空间医学则以清肺为主。 

肺为人体后天动力的来源,先决条件是外焦畅通。 外焦是人体能量运动变化的总调节场地,运行全身的能量,是五脏六腑动力之源。

外焦推动下焦,下焦推动中焦,中焦推动上焦,上焦推动外焦,构成人体四大空间的能量循环。 若外焦能量瘀滞,则上焦能量不能越肩胛到达外焦撞击两肾,影响清降,清不降,命门区能量不能撞击丹田,就不能推动任脉能量上升,影响清升。 

空间医学雾化法

空间医学雾化吸入疗法,使用特制的中药制剂,目的是清理人体 肺部空间污浊,加大肺部细抱的开合,促进肺部新陈代谢,加速痰浊废物的排出。 强调清肺,小方治病也以清肺为原则,问诊过程中,除了询问症状和二便情况 外,还要询问吐痰情况。 清肺会促使肺细胞活跃,在肺部空间清亮度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痰液排出,比如:白痰、粘痰、黄痰、青痰、黑痰等。 排痰可 能发生阶段性变化,比如某一时期痰液突然增多或者痰液的颜色发生变化等。 出现这些情况,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重视大便情况

《景岳全书 传忠录》:「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 传统中医认为,了解大、小二便的情况,可以判断有关脏腑的病变,以及疾病的寒热虚实。

空间医学认为,了解小便,可知人体空间能量代谢状况。 了解 大便,可知人体内部物质代谢状况。 问大便要了解排便的次数、形状、颜色、气味及排便前后的感觉等。 临床问诊过程中,很多患者直肠后壁存在隐患,排便之 后,肛门周围有隐隐约约坠胀感。问小便要了解其次数、尿量,颜色及排尿时有无异常感觉。 相比较而言,空间医学更重视大便的情况,下焦物质能量瘀滞不动, 整个大脾胃都将受到影响。 临床过程中,很多病人,尤其是重症、危症患者,存在便秘的情况,一定要首先想办法促使排便畅通。

空间医学艾灸法

采用上等陈艾,融入精选的数位中药,合制而成。 火柔且温,具芳香走窜之特性,渗透力强。 使用时,将艾绒放置在肚脐、关元、气海、足三里、至阴等穴位处烧灼、温熨。 

艾灸疗法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功效。 既能补肾固元,扶正祛邪,使人阳气足,精血充沛,同时促进肠蠕动,调整了脾胃,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对各类癌症、重症晚期,包括糖尿病、类风湿等各类疾病,均有较好的效果。

 

从「大脾胃论」入手治疗疑难病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群。 主要特点是血糖过高、糖尿、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赖之以生存。 若脾之气阴不 足,则脾气不升反降,气虚下陷,运化失权,水谷精微无以化生,则上不能奉养心肺则生燥热,下不能滋肝肾则致阴虚。 阴虚燥热又可进一步伤及脾阴而不能化生 津液,成为消渴。 明周慎斋《慎斋遗书渴》中说,「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 说明脾胃虚弱,气虚下陷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空间医学认为,糖尿病是胰腺周围的浓度与压力出现异常变化引起的,恢复胰腺及胰腺周围细胞的功能,必须通过净化胰腺周围的空间环境来解决。 减少胰脏周围空间能量的浓度与压力,治疗糖尿病。

强直

属于中医「痿证」范畴,传统中医讲「治痿独取阳明」,「阳明」指的就是脾、胃、大肠、小肠,也就是人体的大脾胃。这些脏腑在生理功能上需要相互协调,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阳明健则化源充足,气血、津液旺盛,全身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皮毛筋骨都能得到充养。 

腰椎间盘突出

 

空间医学认为,腰椎病多由原动力不足所致。 人体的原动力来 源于会阴区,即养生家所讲的海底轮、周天之始,医家所讲的任督交汇之处,为全身动力之源。 会阴区的能量与周围细胞群的辐射有关,如膀肮细胞群、宫体细胞 群、前列腺细胞群、大小肠细胞群、周围腹肌细胞细胞群。 会阴区的能量是一个总合体,任何部分的能量增加或减少,都能影响会阴区的能量压力的变化。 会阴 能量能辐射到人体的任何部位,所以该部位能量的变化与人体各脏器均有关系。 腰椎间盘突出与此相关。 该部分能量不足,则能量上升力度不足,对腰椎实体的 托力减弱,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会阴区能量运动时,对周围细胞产生的压力,是能量上升的基础。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要注意到:人体的动力是一个整体,是一个 相互推动、相互影响的整体,因此疾病的治疗需要逆向推动能量,即运用第三动力。 例如,肝部病变,首先影响了肺部的正常功能,而肺部的不适,令背部出现 沉、紧或冷的症状。 能量的逆向推动即从背部着手,调整背部的能量,则可治疗肝病。 而腰椎病变,要从肾动力着眼,从腹腔着手, 腹腔是治疗脊椎病的出 口 。

癫痫病

一条清河头中过,留下堵华在脑中。

膻中疏通排污浊,大椎开通先行路。

传统中医认为,脾胃的枢轴作用在五脏气机调节中举足轻重。 脾胃转枢正常,脏腑气机才能升降出入有序。 另一方面使体内代谢产物及时排出,则无浊邪停蓄影响神志之患。 一旦脾胃转枢失职,则脏腑气机失于调畅,体内精微物质不归正化,反聚饮生痰,成为导致癫痫的主要病理因素。 若痰浊滞留不去,又影响脏腑气机,久则瘀浊互结,终成胶固难解之势,则癫痫反复发作。癫痫多由顽痰困脾,脾既为顽痰所困,则运用之神无从而出。

癫痫病与膻中瘀滞有关。 头 部能量的出口在膻中,腹中能量瘀滞不动,则头部能量无法及时完成更新与交换。 疏通膻中能量瘀滞,为头部能量大开通道,是治疗癫痫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膻中能量的出口在大椎 ,疏通大椎,膻中才能虚空,为头部能量下行创造条件。 空间医学对癫痫病的认识,与传统中医并不矛盾,脾之所以为顽痰所困,根源就在 于膻中通路不通,因「脾散精于膻中」。

肾虚

肺区能量不辐射,肾部无粮来补充。

肾虚是肾脏活动力减弱,向腰部和肠胃辐射能量的力度减弱,腰 部细胞受到的压力就会减少,其活动能力减弱,给予大小肠的压力也减少。 在外部能量压力不足的情况下,肠部的运动缓慢,久而久之,消化、吸牧及排泄功能失 调。例如,很多肾炎是饮食不节、饮酒过量引起的。 肠胃长期积食、热量排泄不出,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 因此,治疗肾虚,一方面可以从大脾胃入手,增强大脾胃这个大系统的功能活动力,增强肠部能量辐射的力度,以刺激肾区周围的细胞运动。

喘症

喘症非肺又是肺,肺难开合只因背。

对方能量不运动,有谁敲响肺金钟。

喘症的真正病因不在肺,而是背部肌肉丝有炎症,脾主肌肉,这就又涉及一个大脾胃的问题,通过调整脾胃的功能,使脾胃正常,喘症可解。

综上所迷,大脾胃功能失调,脾不清升,胃不降浊,必然影响肺气不能越肩胛达外焦撞击两肾,肺金不能生肾水,最终使三焦能量淤滞,引起一系列疾病。临床上的一些疑难病从大脾胃入手治疗,通过调整脾胃功能,从入口到出口都正常运行,从而三焦畅通。

 

空间医学认为,如果只是用增加下焦的推动力往往效果慢,因为上焦口不开,能量从下焦推动上来,遇到阻碍,能量无法上升的,只会横向膨胀,所以治疗疾病首先要开口,要想根治必须补足正气,所以火灸头、蒸头、火灸尾闾、火炙足即扶正又祛邪,安全有效,而在火灸头的过程中激发内部身体细胞开合运动,促进胞内物质向胞外辐射,所以患者才会出汗。 开了口多余的能量通过蒸头得以释放,自然胸闷,背沉等疫状得以治疗。

小肠位居腹中,是受盛、 化物和泌别清浊。主要是在消化,小肠将经过进一步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并将水谷精微吸收,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小肠的消 化需要中焦的动力,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而无用的水液则渗入于膀胱排出体外。 因而,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和大便、小便的质量有关。 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 反之,则大便稀薄而小便短少。

内经说,满而不实,实而不满。 细胞内部如果太满,不能运动了,不消化了,如果细胞内部太虚了,对消化产生影响,人体得病的原因,多是瘀滞不通,气瘀或血瘀造成了消化吸收的问题。

消化管道内的物质运动,是由口而入,过咽喉、食道,入胃,至 小肠充分的消化和吸牧营养,将水谷的精微物质分离开来,其糟粕传入大肠,最后排出体外,在消化管道上,采用上则吐之,中则调之,下则泄之的方法调之,使实体物质发生运动。在解决物质的瘀滞时,上焦以胸部压力来改变食道的功能,中焦脾胃以肝胆部压力,以及胰脏,门静脉的压力来改变,下部以肾脏和命门部位的能 量压力来改变小肠部位的运动消化吸收,调功能,祛其疾。 一定要从整体上解决问题。

 

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强调胃气的作用。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脏」。 

上焦为天,万物才能生长。 肺将自然界中的清气与水谷的精微 物质相结合以后分布全身,同时呼出体内的废物。 肺是人体能量清升清降的枢纽,只有肺清,天清,人体才健康。 人体的功能上焦清亮,上虚下实。 上虚,则 神清气爽;下实,则四肢有力。 促进了肺金生肾水,增加人体的原动力,促进肺的宣发和肃降。

 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致大肠传导不利,出现大便秘结不 通。 而大肠腑气不通亦可影响及胃,导致胃气下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而小肠清浊不分,水谷并走大肠,可见尿少、大便泄泻等症。 因为人体的元气即原 动力起源于会阴部位,会阴是人体任督二脉的交汇之处,能量由此上升至丹田,沿任脉上升,形成一股清升浊降的力量。 会阴部位的能量是人体五脏六腑能量的汇 聚点,是细胞辐射的能量物质混化异化的基础,是下实上虚的变化基地。

《内经》: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 「地气受热上升为云,云气冷却下降来雨」为实现清升浊降。 传统中医以固本为主,以补肾为主,以下焦为主。 

空间医学以补益脾胃为主。 要想顺利实现人体的清升浊降必须 首先要清降,就是清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要保证肺部清肃功能的实现。 传统中医的肃降是指将呼吸的气与脾升清的水谷精微相结合。 将结合之后的气调降,分布于全身。 肺位于所有脏腑之上,肃降后带动血液津液的周流,宗气是从背部下降。 当气通畅条达于下后,肺部的压力也随之下降,新的空气也能 顺利吸入,接受脾脏清升而来的水谷之气,肺还有对外排出气体的功能,因此在排出气体的时候也会排出体内的不洁之物,这便是清肃之意,如果肺部能量拥满就无法实现肃降,外焦覆盖人体背部内侧的空间,上至百会下至会阴,左右两肩胛两胯部,外焦区域内通五脏六腑,外通骨骼脊柱,贯通三焦接连足太阳膀胱经,所以治 疗中发现瘟病等疾病均与外焦有关。 肿瘤及疑难病虽病名有所不同,均是上焦能量瘀滞不能顺利越肩而过有关,外焦相应三焦出口不通有关。

上焦部位犹如人体的天空,天空晴朗天万物才能够成长。 上焦部位能量的疏通,人体的清升浊降的功能才能顺利实现。 治一切病看肺部的疏通情况。 清肺治上不治下都是清升浊降的好方法。

能量不仅垂直辐射,而且还横向运动,向两侧辐射,以刺激周围 脏器的细胞。 肝脏紧贴右肋,肝细胞在正常的运动中,其能量的主要辐射还是左侧。 肝脏左侧是脾胃,因而,肝细胞在运动中辐射的能量,直接刺激脾胃,对脾 胃产生压力,如果压力过大,就叫木克土。 就像风一样,微风有益。 人在生气时,肝细胞运动突然激增,辐射能量骤然增多,产生的刺激力随之增大,对脾胃部的压力猛增,胃部受到大压力之后,其活动力就会减少,使功能受到影响,所以发了脾气的人,饮食就受影响。 下部的能量往上走,需要通过脾胃,上部能量向下行,也需经过脾胃。 肝脏的能量向左辐射,也是直接刺激脾胃。 因此胃部的运动,不仅是上下的开合运动,而且还要进行左右的开合运动。

所以说中焦是升降开合的总枢纽。 如果枢纽出问题,则影响三 焦的运化功能,造成三焦瘀滞,三焦是能量的升降出入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 三焦有疏散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 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和肠、肾膀胱等许多脏腑的协合作用完成任务的。 但,必然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 所以三焦平衡协调水液代谢,中医称三焦气化。

脾胃位居五脏之中央,连通上下,灌溉四旁,《内经》云:「肝 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即描述了肝心肾肺位于四旁,脾胃斡旋气机居中,五脏气机上下升降,内外出入均赖脾胃气机转枢而构成的五脏气机协调的基本模式。 其二,脾胃属土,不独主时,人的五脏六腑均有脾土之气,每一脏气机的升降均赖以脾胃之气的升降。 故《医门棒喝》也 说:「升降之机者,在于脾土之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