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旁边长了个硬包疼:太极拳之「掤劲」述真--李秒丰 - 李秒丰 - 个人专辑 - 太极拳资料库 太极,视频,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46:38

太极拳之「掤劲」述真--李秒丰

「掤劲」是太极拳的专用术语,与太极拳八法之「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可混为一谈。我们认识、理解「掤劲」乃至运用,绝不能望字猜义,仅仅从字面去理解,光做文字文章,若此,尽管您的文字和理论水平再高,也终难入太极之门。

「掤」与「掤劲」皆为太极拳的专业术语,各有特定的含义,尽管我们可以从文字学的源头去考究其读音、来历及用意,但不能仅凭文字的一般字意去生搬硬套,首先要弄明白其特殊含义。中国人造字虽有章法,亦有个别,假借、引伸、转义贯穿造字过程,文字学最大的规律就是约定俗成,只要大家都能明白、理解和认可就行了,特别是行业专用语,延用就是道理。至于「掤」的读音是捧还是冰,是把心还是箭筒盖,已不再对太极拳之读作「掤」pēng具有约束力,抑或应该用「棚」还是用「绷」等等,对于拳学实质并无实质意义。「掤」或「掤劲」在太极拳中已经有了固定的读音和特定的含义,约定俗成,人所共知,着实没有必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去讨论武学的实质。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用心去感悟,用实践去体悟「掤」及「掤劲」的真正内涵及其在拳中的独特功效才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实在的和真实的,而不是改变其读音或改写其字。

研究太极的「掤劲」,首先要弄明白与太极八法之首的「掤」虽有内在联系,但却有本质的不同。八法之「掤」乃是一种技法,只是单一的技术动作,在拳中向上托架(当然要做到不顶不抗的要求),无论单双手,用手不用手皆为「掤」;但「掤劲」则不同,「掤劲」是太极拳的母劲,即基本劲,是太极拳功夫的一种表现,可隐可显,随变而变。「掤劲」实际上是一种圆润劲、膨胀劲、刚柔相济的弹性劲,即中定劲,无力点、无力源的混元劲,在杨氏老谱中称「横竖劲」,再说得透彻一点,「掤劲」就是一种高度自律协调的自然撑合力。所以,拳论中有「用意不用力」之说,更有「似松非松」(似紧非紧,不紧不松)之论,也就是说,只有做到了自然态的松紧融合,即不松不紧,有松有紧的自然协调态,才能任意松紧,随意松紧,并显现出太极拳所要求的「掤劲」。

太极拳,「掤劲」贯始终,在拳中「掤劲」可与任一技法融合、配合,换句话说,太极拳任何技法都离不开「掤劲」,也不能离开「掤劲」,太极拳一但离开「掤劲」而专研技法,落入旁门不说,即便苦练终生,精研一世,亦不能明太极拳之精奥,有形无实,不过无魂之体,无魄之尸,精进难为。可见,「掤劲」与太极拳关系之重要。「掤劲」者,不僵不滞、内外合一,一气贯穿,劲力浑圆,混然一体,触之即应,应对自如,自然之中具有灵动的弹性力,这种力刚柔瞬变,隐显无迹,随变而变,随心所欲,是谓「无为而为」,即拳论所说「因敌变化示神奇」。太极拳凡具备「掤劲」者,无论单双臂自然撑合,均有「推之不瘪,拉之不开,挑之不起,压之不下」的功力,且弹性灵动,浑厚沉实而不死,毫无僵滞之感。太极者,「掤劲」备而「五弓」成,混元一气内外通。所以说,太极拳修炼者,只有具备了真正的内在的「掤劲」才能真正明刚柔之变,松紧之妙,虚实之奥,发力才会冷、脆、惊、弹、暴,如闪电,似炸雷,瞬发瞬收,不蓄而发,劲无断续,皆本自然而为,所以拳论要求「运劲如抽丝,发劲似放箭」。一切来得轻松,去得容易,即所谓「用意不用力」,毫无较力努气之为,终达无形无意而显真意之为。「掤劲」者,柔而不软,刚而不硬,阴阳合和,中正不偏。中正、中定、中和、中空,虚怀若谷,由中而发,同中而济,和中而运,是谓太极。「掤劲」者,棉里藏针,棉里裹铁,乃太极拳之谓。

「掤劲」的训练,是太极拳修炼的关键,所以,前人有「练拳容易找劲难」之说。找劲虽说难,亦不难,俗话说「大道至简至易」,越是初级的东西越是真实的东西,越能练出高级的功夫。因此,王芗斋先生也就有「跌世苍桑方觉晓,掉过头来学当初」的慨悟,要求「拳拳服膺」,所谓「服膺」即牢牢记在心里,与太极拳论「在内不在外」乃是一理。太极拳唯求心态中正平和,不急不躁,静如山岳,动若雷霆。拳者若得拳学真谛,首先要明理,其次要有科学正确的方法,最后要躬身实践,悉心体悟,离此,终无所成。太极者若能「掤劲」上身,什么沾粘连随,听劲、化劲、放劲则易如反掌,而后自能阶级神明,难亦不难。

「掤劲」训练,必须正确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领,要感悟:头领足蹬臂悬撑,松肩肘沉必起胸(含胸拔背),井(肩井穴)塌膝顶尾闾中,坐胯缩肛踝自拧,裆圆胯缩臀内裹,气势拧拔神形合,神意合一掤劲成。掤劲不丢即是太极功。神形合一自能一气贯穿,周身一家;双臂撑合自能感悟胸中腰间开合;缩胯起胸自感丹田力足,内气鼓荡;头领足蹬神意行,身拔劲沉脚有根。关要处全在开肩,双臂松要撑,圆要沉,松撑圆沉自为「弓」,即「掤劲」备而「五弓」成。「弓」成劲整,弹、抖、颤、灵机一动劲如箭。习太极者只要有了拳中要求的「掤劲」,什么「惊炸力、爆炸力、寸劲、混元劲、浑圆劲」等等,一点即悟,刚柔瞬变,虚实不定,因敌而变,遇隙而发,不发而发。所以说「掤劲得功夫成」。「掤劲」训练并没有特殊的方法,太极拳中每一招一式都训练出拳中要求的「掤劲」来,有些只是掌握起来慢点而已。太极一式一桩,但连绵不断,循环无端,招招不用而又招招在用。为使初学太极拳的朋友尽快入门并求得真功、真技,笔者不揣冒昧,依三十多年探研之体悟,归纳「掤劲」简易训练三法以飨同好并与之共研:

一、撑抱力训练。桩法以混元桩为主,亦可自变。双臂撑圆、松沉内抱。主要训练双臂的撑抱之力,臂要有悬垂之感,全身劲意膨胀。
二、提插力训练。桩法以弓步桩为主,成熟后可自变。双臂松垂提抱,沉肩提肘,指劲下插,形如抱提物状。通过双臂上下左右内外的微动,体悟内在的争合,提插之力感。
三、推托力训练。桩法以马步桩为主,亦可弓步或坐步。双臂圆撑过顶,掌心向上,松肩托掌,撑臂开胸,俗称力托千斤,亦称霸王举鼎。此法易于松肩、张胁、拔脊,对日后发力训练亦有较好辅助作用。

以上三法练熟,可易变出多种变化,注意千万不要放在气上,亦不要意念过重,重点放在体悟上,要悉心感悟周身劲意的整体缩合与膨胀上,呼吸自然而为,很快能自然过渡到逆腹式呼吸,通过腹腔压力的变化,自感内气鼓荡,久之拳中要求的「掤劲」自成,拳者自可步入太极拳真功的神圣殿堂。